一种基于自组网技术的社交系统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38412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自组网技术的社交系统及其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公开总的涉及基于自组网技术的社交系统以及在该系统中创建组成成员数量适中的群聊的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系统是一种公知应用现象,并且已经多种社交系统及其方法。社交系统及其方法是为了帮助个人发展具有共同话题、爱好和经历的其他个人或者群体。尤其的是从自己周围的地理范围寻找、加入特定的群体,从而获取对本人有益的信息可以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在与周围的人建立社交关系方面虽然有如“基于内容和位置的自组织联网”(专利CN102668511),但是它仅限于与另一个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经历的人建立社交联系,相对用户获取的信息相对较少,三个及其以上的用户交互较少,虽然方便了用户社交活动的,但是并不合适来帮助用户创建或者加入一个符合当前所在环境的社交群落。

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创建的社交群落大小应该适宜;因为:用户从组成成员较少的社交群落中获取对其有意义的信息的概率较小;同样的,用户从组成成员数量很大的社交群落中虽然可以较大概率获取对其有意义的信息,但是由于参与人数过多,话题切换刷新速度过快,也不便于用户筛选对自身有意义的信息以及及时回复信息提供者以进一步获取更为详实的信息;尤其的是,由于用户本身移动以及其周围人员环境改变,会随着用户身处位置、时间的不同而导致其周围环境人员密度不同。因此创建一个群聊,不得不做这样的考虑:在用户人员密度较低时,应该将尽量大的范围内的其他用户包含进来创建一个参与人数适中的群聊;在用户人员密度较高时,应该将相对较小范围内的其他用户包含进来创建一个参与人数适中的群聊;本发明即是为了这样的目的,提供了一种适应于用户当前所处环境人员密度来创建人员数量适中的群聊的方法和系统,来帮助用户高效率地从其当前身处的环境获取对其有意义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一种基于自组网技术的社交系统中自动创建类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 所述第一移动终端通过自组网技术与其周围复数个第二移动终端组网,持续地收集并缓存与之存在或存在过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各第二移动终端对应的通信耦合信息;

b) 所述社交系统的各移动终端以:

1)通过互联网连接直接上传、

2)通过自组网网络经由周围其它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的移动终端间接上传;

的方式的一种来上传本移动终端的唯一标识符及其收集并存储的通信耦合信息到服务器端;

c) 服务器端对从各移动终端采集到的移动终端的唯一标识符及其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与第一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第二移动终端数量来做判断:

1) 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的第二移动终端数量小于2个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停止基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的类群的自动创建,所述服务器端向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得所述第一移动终端恢复没有加入任何类群的游离状态;

2)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的第二移动终端数量不小于2个的情况下,执行步骤(d);

d) 服务器端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第一移动终端为中心结点,并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为1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2的第一创建原图;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对第一创建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e) 计算第一创建原图的直径,并判断第一创建原图的直径是否为1:

如果为1,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第一创建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1的第一预备创建图,并执行步骤(f);

如果大于1,则遍历检索第一创建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第一创建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得到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e);

f) 判断第一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既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

如果既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步骤(g);

如果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或者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或者同时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和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步骤(h);

g)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d)、(e)、(f),计数重复执行步骤(d)、(e)、(f)的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创建零跳类群:为创建的零跳类群分配类群ID,并向第一预备创建图中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创建的零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零跳类群的自动创建;

h) 服务器端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第一移动终端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第一移动终端为中心结点,并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其它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4的第二创建原图;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对第二创建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i) 计算第二创建原图的直径,并依据第二创建原图的直径进行判断:

如果第二创建原图的直径为1,则执行步骤(l);

如果第二创建原图的直径为2,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第二创建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2的第二预备创建图,并执行步骤(j);

如果第二创建原图的直径大于2,则遍历检索第二创建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第二创建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得到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i);

j) 判断第二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是否既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

如果既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执行步骤(k);

如果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或者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或者同时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和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执行步骤(p);

k)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h)、(i)、(j),并且对预设检索周期进行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累计检索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创建单跳类群:为创建的单跳类群分配类群ID,并向第二预备创建图中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创建的单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单跳类群的自动创建;

l) 服务器端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第一移动终端周围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第一移动终端为中心结点,并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为1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2的第三创建原图;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第三创建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m) 计算第三创建原图的直径,并判断第三创建原图的直径是否为1:

如果为1,则停止过滤检索,输出所述第三创建原图经过过滤检索得到的直径为1的第三预备创建原图,并执行步骤(n);

如果不为1,则遍历检索第三创建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第三创建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m);

n) 判断所述第三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

如果小于,则停止本次类群的自动创建;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o);

o)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l)、(m)、(n),计数重复执行步骤(l)、(m)、(n)的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创建零跳类群:为创建的零跳类群分配类群ID,并向第三预备创建图中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创建的零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零跳类群的自动创建;

p) 服务器端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第一移动终端周围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第一移动终端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6的第四创建原图;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对第四创建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q) 计算第四创建原图的直径,并依据第四创建原图的直径进行判断:

如果第四创建原图的直径等于1,则执行步骤(l);

如果第四创建原图的直径等于2,则执行步骤(t);

如果第四创建原图的直径等于3,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第四创建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3的第四预备创建图,并执行步骤(r);

如果第四创建原图的直径大于3,则遍历检索第四创建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第四创建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q);

r) 判断所述第四创建原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s);

如果小于,则执行步骤(t);

s)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p)、(q)、(r),计数重复执行步骤(p)、(q)、(r)的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的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创建双跳类群:为创建的双跳类群分配类群ID,并向第二预备创建图中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创建的双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双跳类群的自动创建;

t) 服务器端以所述第一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第一移动终端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第一移动终端为中心结点,并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4的第五创建原图;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对第五创建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u) 计算第五创建原图的直径,并依据第五创建原图的直径进行判断:

如果第五创建原图的直径等于1,则执行步骤(l);

如果第五创建原图的直径等于2,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第五创建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2的第五预备创建图,并执行步骤(v);

如果第五创建原图的直径大于2,则遍历检索第五创建原图得到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第五创建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u);

v) 判断第五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

如果小于,则执行步骤(l);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w);

w)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t)、(u)、(v),计数重复执行步骤(t)、(u)、(v)的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创建单跳类群:为创建的单跳类群分配类群ID,并向第五预备创建图中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创建的单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单跳类群的自动创建。

一种自动创建类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端优选所述移动终端分布范围内与最多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中心结点来创建类群。

一种基于自组网技术的社交系统中转换类群类型以及自动删除类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情况及其步骤:

情况一,在所述类群为零跳类群、其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下降并低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第一预设比例或者类群不符合零跳类群的成立条件的情况下:

a)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根据移动终端加入/退出所述零跳类群的情况监测到出现:

1)所述零跳类群的移动终端成员数量下降并低于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一预设比例;

2)所述零跳类群已经不符合零跳类群的成立条件;

的两种情况之一,并持续超过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则执行步骤(b);

b) 服务器端以所述零跳类群内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选取零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之一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4的零跳第一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零跳第一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c) 计算零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并依据零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进行判断:

如果零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1,则执行步骤(f);

如果零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2,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零跳第一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2的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d);

如果零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大于2,则遍历检索第二操作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零跳第一操作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c);

d) 判断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既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不小预设单跳下限值:

如果既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执行步骤(e);

如果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或者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或者同时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和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执行步骤(j);

e)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b)、(c)、(d),计数重复执行步骤(b)、(c)、(d)的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类群转换前后已分配的类群ID不变;服务器端向从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中删除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向新加入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零跳类群向单跳类群的转换;

f) 服务器端以所述零跳类群内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选取零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为1 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2的零跳第二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对零跳第二操作原图进行过滤检索;

g) 计算所述零跳第二操作原图的直径,并判断零跳第二操作原图的直径是否为1:

如果为1,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零跳第二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1的零跳第二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h);

如果不为1,则遍历检索零跳第二操作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零跳第二操作原图中删除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g);

h) 判断零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是否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

如果小于,则执行步骤(i);

如果不小于,则停止本次对所述零跳类群的操作;

i)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f)、(g)、(h),计数重复执行步骤(f)、(g)、(h)的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删除时间的情况下,删除所述零跳类群:向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零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零跳类群的自动删除;

j) 服务器端以所述零跳类群内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选取零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之一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6的零跳第三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零跳第三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k) 计算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直径,并依据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直径进行判断:

如果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直径为1,则执行步骤(f);

如果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直径为2,则执行步骤(n);

如果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直径为3,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3的零跳第三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l);

如果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直径大于3,则遍历检索零跳第三操作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零跳第三操作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k);

l) 判断零跳第三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

如果小于,则执行步骤(n);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m);

m)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j)、(k)、(l),计数重复执行步骤(j)、(k)、(l)的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双跳类群:类群类型转换前后已经分配的类群ID不变;服务器端向从所述转换得到双跳类群中删除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转换得到的双跳类群;向新加入所述转换得到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转换得到的双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转换得到的双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零跳类群向双跳类群的转换;

n) 服务器端以所述零跳类群内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选取零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之一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4的零跳第四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对零跳第四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o) 计算零跳第四操作原图的直径,并依据零跳第四操作原图的直径进行判断:

如果零跳第四操作原图的直径为1,则执行步骤(f);

如果零跳第四操作原图的直径为2,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零跳第四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p);

如果零跳第四操作原图的直径大于2,则遍历检索零跳第四操作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零跳第四操作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出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并重新执行步骤(o);

p) 判断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q);

如果小于,则执行步骤(f);

q)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n)、(o)、(p),计数重复执行步骤(n)、(o)、(p)的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类型转换时间的情况下,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类群转换前后已分配的类群ID不变;服务器端向从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中删除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向新加入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所属类群ID为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零跳类群向单跳类群的转换;

情况二,在所述类群为单跳类群、移动终端成员数量下降并低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第二预设比例或者所述单跳类群不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的情况下:

a)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根据移动终端加入/退出所述单跳类群的情况并在监测到:

1)所述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下降并低于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二预设比例;

2)所述单跳类群已经不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

的两种情况之一,并持续超过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执行步骤(b);

b) 服务器端以所述单跳类群内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选取单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6的单跳第一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单跳第一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c) 计算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并依据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做判断:

如果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1,则执行步骤(g);

如果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2,则执行步骤(f);

如果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3,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3的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d);

如果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大于3,则遍历检索单跳第一操作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单跳第一操作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c);

d) 判断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e);

如果小于,则执行步骤(f);

e)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b)、(c)、(d),计数重复执行步骤(b)、(c)、(d)的次数,并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类型转换时间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双跳类群:类群类型转换前后已分配的类群ID不变;并向从转换得到双跳类群中删除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转换得到的双跳类群;向新加入转换得到的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加入由所述单跳类群转换的双跳类群,从而完成单跳类群向双跳类群的转换;

f) 判断所述单跳类群是否还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

如果符合,则不对所述单跳类群进行任何操作;

如果不符合,则执行步骤(g);

g) 服务器端以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选取所述单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之一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为1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2的单跳第二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单跳第二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h) 计算单跳第二操作原图的直径,判断其直径是否等于1:

如果等于1,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单跳第二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1的单跳第二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i);

如果大于1,则遍历检索单跳第二操作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单跳第二操作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h);

i)判断单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

如果小于,则执行步骤(j);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k);

j)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的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g)、(h)、(i),计数重复执行步骤(g)、(h)、(i)的次数为第一删除计数并且清零第一转换计数,在第一删除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删除时间的情况下,删除所述单跳类群:向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进而退出所述单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单跳类群的自动删除;

k)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的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g)、(h)、(i),计数重复执行步骤(g)、(h)、(i)的次数为第一转换计数并且清零第一删除计数,并在第一转换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类型转换时间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零跳类群:类群类型转换前后已经分配的类群ID不变;服务器端向从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中删除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向新加入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加入由所述单跳类群转换的零跳类群,从而实现所述单跳类群向零跳类群的转换;

情况三,在所述类群为双跳类群并且不符合双跳类群的成立条件的情况下:

a)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根据移动终端加入/退出所述双跳类群的情况监测到所述双跳类群不符合双跳类群的成立条件,并持续不小于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执行步骤(b);

b) 服务器端以所述双跳类群内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选取双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之一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4的双跳第一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双跳第一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c) 计算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并依据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进行判断:

如果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1,则执行步骤(g);

如果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2,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双跳第一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d);

如果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大于2,则遍历检索双跳第一操作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单跳第一操作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c);

d) 判断双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

如果小于,则执行步骤(f);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e);

e) 服务器端持续的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b)、(c)、(d),计数重复执行步骤(b)、(c)、(d)的次数,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单跳类群:类群转换前后已分配的类群ID不变;服务器端向从所述转换得到单跳类群中删除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向新加入所述转换得到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双跳类群向单跳类群的转换;

f) 服务器端以所述双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选取所述双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之一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为1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2的双跳第二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双跳第二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g) 计算双跳第二操作原图的直径,并判断其直径是否等于1:

如果等于1,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双跳第二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1的双跳第二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i);

如果大于1,则遍历检索双跳第二操作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双跳第二操作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h);

h) 判断双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

如果小于3,则执步骤(i);

如果不小于3,则执行步骤(j);

i)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的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g)、(h)、(i),计数重复执行步骤(g)、(h)、(i)的次数为第二删除计数并且清零第二转换计数,并在第二删除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删除时间的情况下,删除所述双跳类群:向所述双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处于游离状态,进而退出所述双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双跳类群的自动删除;

j)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的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g)、(h)、(i),计数重复执行步骤(g)、(h)、(i)的次数为第二转换计数并清除第二删除计数,并在第二转换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累计检索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零跳类群:类群类型转换前后已经分配的类群ID不变;服务器端向从所述转换得到单跳类群中删除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述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进而退出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向新加入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加入由所所述双跳类群转换的零跳类群,从而实现所述双跳类群向零跳类群的转换;

情况四,在所述类群为双跳类群、其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增长并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二预设倍数的情况下:

a)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根据移动终端加入/退出所述双跳类群的情况监测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的变化,并在监测到所述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增长并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二预设倍数并持续超过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执行步骤(b);

b) 服务器端以所述双跳类群内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选取双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4的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的对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c) 计算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并依据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进行判断:

如果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2,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双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d);

如果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大于2,则遍历检索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重新执行步骤(c);

d) 判断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e);

如果小于,则不对所述双跳类群进行操作;

e)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的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b)、(c)、(d),计数重复执行步骤(b)、(c)、(d)的次数,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单跳类群:类群转换前后已经分配的类群ID不变;服务器端向从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中删除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述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进而退出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向新加入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述类群ID为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双跳类群向单跳类群的转换;

情况五,在所述类群为单跳类群、其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增长并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一预设倍数的情况下:

a)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根据移动终端加入/退出所述单跳类群的情况监测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的变化,并在所述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增长并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一预设倍数并持续超过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执行步骤(b);

b) 服务器端以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建图的结点元素:选取零跳类群内度最高的移动终端之一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以及与中心结点的耦合距离为1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一个直径不大于2的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并依照结点的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对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

c) 计算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并依据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进行判断;

如果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1,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1的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并执行步骤(d);

如果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大于1,则遍历检索单跳缩跳第一创建原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单跳缩跳第一创建原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到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再次执行步骤(c);

d) 判断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是否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

如果小于,则不对所述单跳类群进行任何操作;

如果不小于,则执行步骤(e);

e) 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步骤(b)、(c)、(d);计数重复执行步骤(b)、(c)、(d)的次数,在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单跳类群:类群类型转换前后已经分配的类群ID不变;服务器端向从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中删除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向新加入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 ID为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自动加入转换得到零跳类群,从而完成所述单跳类群向零跳类群的转换。

所述的耦合距离,其特征在于:

最短路径为直接通过有效通信耦合关系耦合在一起的两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耦合距离为1;

最短路径为间接通过一个中继移动终端进行一级跳转而耦合在一起的两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耦合距离为2;

最短路径为间接通过两个中继移动终端进行两级跳转而耦合在一起的两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耦合距离为3。

所述的类群,其特征在于:用户基于其持有的移动终端当前所属类群的各移动终端成员创建并进行群聊;所述服务器端根据类群的自动创建的时刻、存在时间长度和自动删除的时刻具备重复性、并且后一次类群被自动创建后存在时的移动终端参与成员中不小于预设等同比例的移动终端与其上一次类群被自动创建时的移动终端参与成员相同来识别类群为重复性类群;在重复性类群被删除而不存在时,所述服务器端为重复性类群在预设保存期限内保留其对应的类群ID以及保存基于该重复性类群创建的群聊的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聊天记录。

所述的零跳类群、单跳类群、双跳类群的成立条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零跳类群对应的图的结点数量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且直径为1;

所述单跳类群对应的图的结点数量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且直径为2;

所述双跳类群对应的图的结点数量不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且直径为3。

所述零跳类群、所述单跳类群、所述双跳类群与所述移动终端之间的关系,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类群为零跳类群的情况下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和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与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构成第一加入图,判断第一加入图的直径为1,并持续不小于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向所述第一游离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零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加入所述零跳类群;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处于游离状态的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和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判断所述第一游离终端与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的构成第一加入图直径为2,并持续超过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遍历检索所述第一加入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第一加入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出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

如果被删除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是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则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不能加入所述零跳类群;

如果被删除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不是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则服务器端向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零跳类群ID,使之加入所述零跳类群;并向被删除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恢复游离状态并退出所述零跳类群;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判断出所述零跳类群的直径为2、并持续超过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服务器端遍历检索所述零跳类群对应的图得到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进一步的从度最小的至少一个结点中选取出其中退出计数最大的至少一个结点,更进一步的从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的至少一个结点中挑选出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为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耦合累加时间和最小结点,并向所述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结点对应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进而退出所述零跳类群;并对与所述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结点的度相同的其它度最低的结点的退出计数加1;

在所述零跳类群直径持续保持为1并持续不小于退出计数清零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清零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的退出计数;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监测判断出所述零跳类群对应的图的直径为无穷大、并持续超过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服务器端遍历检索所述零跳类群对应的图得到度为0的结点,并在至少存在一个度为0的结点的情况下向所述度为0的结点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的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零跳类群;

在所述类群为单跳类群的情况下,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处于游离状态的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和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与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构成第二加入图,判断第二加入图的直径为2、并持续不小于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向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单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所述单跳类群;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处于游离状态的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和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与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构成第二加入图,判断第二加入图的直径为3、并持续不小于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遍历检索所述第二加入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第二加入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出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

如果被删除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是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则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不能加入所述单跳类群;

如果被删除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不是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则服务器端向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单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加入所述单跳类群;并向被删除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恢复游离状态并退出所述零跳类群;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判断所述单跳类群的直径为3、并持续不小于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服务器端遍历检索所述单跳类群对应的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进一步的从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选取出其中退出计数最大的至少一个结点,更进一步的从度最小退出计数最大的至少一个结点中挑选出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为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结点,并向所述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述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进而退出所述零跳类群;并对所述单跳类群内与所述度最低-退出计数最-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结点的度相同的其它度最低的结点的退出计数加1;

在所述单跳类群直径保持为2并持续不小于退出计数清零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清零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的退出计数;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判断出所述单跳类群的直径为无穷大、并持续超过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服务器端遍历检索所述单跳类群对应的图得到度为0的至少一个结点,并向所述有度为0的结点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的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单跳类群;

在所述类群为双跳类群的情况下,其特征在于: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处于游离状态的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和所述双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和所述双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构成第三加入图,判断第三加入图的直径为3、并持续不小于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向所述第一游离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双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加入所述双跳类群;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处于游离状态的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和所述双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与所述双跳类群构成第三加入图,判断第三加入图直径为4、并持续超过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遍历检索所述第三加入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从所述第三加入图中删除遍历检索出的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

如果被删除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是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则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不能加入所述双跳类群;

如果被删除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不是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则服务器端向第一游离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所述双跳类群ID,使之加入所述双跳类群;并向被删除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并退出所述双跳类群;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所述双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判断所述双跳类群的直径为4、并持续不小于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服务器端遍历检索所述双跳类群对应的图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并进一步的从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中选取其中退出计数最大的至少一个结点,更进一步的从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的至少一个结点中选取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为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结点,并向所述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进而退出所述双跳类群;并对所述单跳类群内与所述度最低-退出计数最大-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结点的度相同的其它度最低的结点的退出计数加1;

在所述双跳类群直径保持为3并持续不小于退出计数清零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清零所述双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的退出计数;

所述服务器端持续地采集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判断出所述双跳类群的直径为无穷大、并持续超过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服务器端遍历检索所述双跳类群对应的图得到度为0的至少一个结点,并向所述有度为0的结点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的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双跳类群。

所述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时间累加和为所述移动终端与当前构建的图中或与其当前所属类群中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各移动终端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耦合时间累加的总和;任意两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耦合时间为非负数,且在两者之间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情况加计时递增,在两者之间不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情况下计时递减并至多递减到零为止。

用于实现自动创建类群、自动转换类群类型以及自动删除类群的方法的基于自组网技术的社交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服务器端,以及复数个移动终端;

所述服务器端用于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基于持续更新得到的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自动创建类群;

所述服务器端用于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基于持续更新得到的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来转换类群的类型、以及自动删除类群;

所述服务器端用于向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解除所述类群ID绑定命令以使得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加入类群、使得移动终端退出当前所属类群恢复游离状态;

所述服务器端用于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基于持续更新得到的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监测游离移动终端与类群、类群内各移动终端之间的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并在符合权利要求7所述对应条件情况下发送命令使得游离终端加入类群或者是的移动终端脱离其所属类群成为游离移动终端;

所述服务器端用于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基于持续更新得到的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监测所述类群创建、存在和自动删除以及成员组成的规律,识别重复性类群,并在服务器端为重复性类群保留类群ID以及保存基于重复性类群创建的群聊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聊天记录;

所述移动终端用于通过自组网技术与周围其它移动终端进行局域自组网并且收集并存储与之存在或存在过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其它移动终端对应的通信耦合信息,并且其中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的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向所述服务器端上传通信耦合信息;

所述移动终端中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的移动终端用于作为中继结点辅助周围其它并不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的移动终端向所述服务器端上传通信耦合信息。

所述的通信耦合信息,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移动终端持续地收集并存储过去一段时间内与之存在或者存在过有效通信耦合的移动终端相关的通信耦合信息,所述通信耦合信息包括至少:

1) 与其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的唯一标识符;以及对应

2) 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日期、时刻;以及

3) 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日期、时刻。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基于自组网络技术的社交系统的示例性系统。

图1b示出了具有恶劣拓扑结构的恶劣结构单跳类群。

图2a~2i示出了基于示例性系统100创建示例性零跳类群130的过程。

图3a、3b示出了移动终端竞争的创建类群的过程。

图4a、4b示出了类群类型转换实施例——基于移动终端密度下降不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情况。

图5a~5d示出了类群类型转换实施例——基于移动终端密度上升的情况。

图6a~6e示出了类群类型转换实施例——基于移动终端密度下降的情况。

图7a~7e示出了类群自动创建的方法。

图8a~8d示出了类群示出了类群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的方法——基于零跳类群的移动终端密度下降情况。

图9a~9c示出了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的方法——基于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密度下降情况。

图10a、10b示出了类群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的方法——基于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密度下降的情况。

图11示出了类群类型转换的方法——基于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密度上升的情况。

图12示出了类群类型转换的方法——基于单挑类群的移动终端密度上升的情况。

图13a、13b、13c分别示出了在平面内零跳类群、单跳类群、双跳类群的最大覆盖范围。

图14示出了重复性类群的识别以及应用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自组网技术的社交系统的概要

图1a示出基于自组网技术的社交系统的示例性系统100。出于简单例示的目的和为了便于说明,仅仅例举一个类群130的自动创建,但这并不应该理解为本发明所阐述的社交系统只能创建一个类群,它可以同时地创建并维护多个类群的存在。同样地,为了简单例示目的,在类群130中仅仅示出了移动终端甲132、移动终端乙134、移动终端丙136,但是这并不应该理解为类群130仅仅只能容纳三个移动终端,它可以容纳三个乃至多得多的移动终端;所述服务器端120通过唯一标识符来对各移动终端进行区分;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限制,唯一标识符(UID)按照具体实现的方式的不同可以为:固化在硬件中唯一编码、用户注册唯一注册码以及唯一账号等不同形式符号串。为了便于后文阐述的简单、明确,后文称其当前没有加入并属于任何类群的移动终端处于游离状态,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的所属类群ID为NULL。在示例性系统100中,移动终端甲132、移动终端乙134、移动终端丙136和移动终端丁138可以是便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具备便携联网功能的移动终端的一种,其相互之间可使用无线协议(例如蓝牙通信协议、WiFi)来在短距离上交换数据,并且称相互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交换的两个移动终端之间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

为了简单地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在示例性系统100中四个移动终端所在的分布区域范围内,所述移动终端甲132、移动终端乙134、移动终端丙136、移动终端丁138不与其所在分布区域范围外的任何其它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示例性系统100内的各移动终端持续地收集和缓存与之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的相关通信耦合信息,并通过互联网110直接上传其收集、缓存的通信耦合信息;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其中移动终端甲132、移动终端乙134和移动终端丁138因为本身具有3G/4G上网卡并打开了连接互联网的功能,或者本身就处于WiFi热点覆盖范围中并且通过了身份认证因而使其当前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而移动终端丙136可能因为本身不具备3G/4G上网卡、或者具备却因为流量套餐使用殆尽的原因而选择关闭了连接互联网功能、或者其本身就不处于WiFi热点覆盖范围内、又或者其本身处于一个WiFi热点范围内却不能通过身份验证而不能接入该热点,使得其当前并不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故而移动终端甲132、移动终端乙134和移动终端丁138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上传其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集a122、通信耦合信息集b124、通信耦合信息集c126、通信耦合信息集d128。由于移动终端丙136当前并不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因此移动终端丙136只能通过局域自组网将其收集并缓存的通信耦合信息集传输给与其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甲132或移动终端乙134后再经由移动终端甲132或移动终端乙134通过互联网110转发给服务器端120,从而使得服务器端120收集到移动终端丙136对应的通信耦合信息集c126。同样地,所述移动终端甲132、移动终端乙134和移动终端丁138因为具备互联网110的接入能力,可以直接地接收由所述服务器端120下达命令。由于所述移动终端136不具备互联网110的接入能力,但是可以经由与之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甲132或者移动终端乙134等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的其它移动终端间接地接收由所述服务器端120下达的命令。

移动终端甲132、移动终端乙134、移动终端丙136和移动终端丁138由于其持有者的移动而形成了示例性系统100所示终端分布状态,并且当前均处于没有加入任何类群的游离状态;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地采集到移动终端甲132、移动终端乙134、移动终端丙136和移动终端丁138的UID及其分别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集a122、通信耦合信息集b124、通信耦合信息集c126和通信耦合信息集d128,所述通信耦合信息集包含了与本移动终端收集到的与该移动终端存在或者存在过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各移动终端相关的通信耦合信息,所述通信耦合信息包含至少:与本移动终端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各第二移动终端的唯一标识及其与本移动终端建立有效通信耦合的日期、时刻;如果由于第二移动终端持有者运动导致第二移动终端与本移动终端解除了有效通信耦合信息,则其对应的有效通信耦合信息还包括:第二移动终端与本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日期、时刻。

如果两个移动终端之间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可以直接进行通信,则两者的耦合距离为1;如果两个移动终端之间建立通信的最短路径需要经由一个移动终端来进行一次中继跳转,则两者耦合距离为2;如果两个移动终端之间建立通信的最短路径需要经由两个移动终端来进行两次中继跳转,则两者耦合距离为3;在一般情况下,零跳类群中具有最大耦合距离的两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耦合距离为1、单挑类群中具有最大耦合距离的两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耦合距离为2、双跳类群中具有最大耦合距离的两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耦合距离为3;故而零跳类群对应图的直径为1、单跳类群对应图的直径为2、双跳类群对应图的直径为3,为了说明书中本实施例以及后续实施例的简单说明,用零跳类群、单跳类群、双跳类群来分别代指其对应图直径分别为1、2、3的类群,而不再刻意强调类群的直径。

所述服务器端120根据其持续地采集到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基于收集到的信息来自动创建类群。由于跳数更多(直径更大)的类群具有更多的移动终端数量、也需要维系更为复杂和庞大的局域自组网网络,故而相对于跳数小的类群其单位时间内需要更多的能量,会增加移动终端的功耗水平;并且由于结构的复杂使得其相对于跳数小的类群具有更差的稳定性;所以降低创建类群的跳数,可以有利于降低类群内各移动终端的功耗水平,并提高创建类群的稳定性;但是本发明的最终目的是要根据环境中移动终端的密度来调整类群的跳数(直径)改变其覆盖范围以期得到移动终端数量适中的类群来为用户创建群聊,故而在优先考虑创建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是否适中的基础上再考虑创建类群的稳定性、功耗。所以本发明创建类群的核心步骤及其精神为:

第一,如果能以创建零跳类群来包含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移动终端是最好的,因为首先,这样既为用户提供了规模适中的类群以创建群聊;其次,也能使得创建的类群维系功耗最低、结构最为稳定;

第二,在尝试创建零跳类群而无法包含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移动终端的情况下,则所述服务器端120进一步尝试创建具有更多跳数、更大覆盖范围的单跳类群(直径为2):如果尝试创建的单跳类群能够包含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则创建维系功耗居中、稳定性居中的单跳类群则是在当前移动终端分布密度下的最佳选择;

第三,如果创建单跳类群也无法包含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移动终端的情况下,这所述服务器端120进一步尝试创建具有更多跳数的、更大覆盖范围的双跳类群(直径为3):因为创建维系功耗居中、稳定性居中的单跳类群不足以包含(覆盖)达到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移动终端,则退一步来讲,如果能创建包含移动终端数量达到或者最接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双跳类群则是当前移动终端分布密度及其分布下的最佳选择,虽然双跳类群的维系功耗最高、稳定性也最差;

第四,如果当前环境中移动终端数量比较少,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创建双跳类群后发现当前环境中的移动终端的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双跳类群,但是为了创建移动终端数量最接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类群,转而尝试创建符合单跳类群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以覆盖尽量多的移动终端以便使得创建类群的终端数量尽量接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

第五,进一步的,如果当前环境中移动终端数量较少,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创建单跳类群后发现当前环境中移动终端的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但是为了向当前环境中的用户提供起码的类群以创建群聊,转而尝试创建符合零跳类群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

第六,如果当前环境中移动终端数量非常少,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创建零跳类群后发现当前环境中的移动终端的密度及分布不足以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则所述服务器端120停止本次类群的自动创建。

在尝试创建类群的过程中,所述服务器端120根据其持续采集到的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判断出当前环境中的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符合类群创建的条件,则继续根据其持续采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持续的监测当前环境中的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符合类群创建的条件的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自动创建类群。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创建类群在后续一段时间内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在创建后能够持续较长时间,发挥出较大的使用价值(可以让类群内的用户基于该类群进行较长时间的群聊交流)。

同样地,在因为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方法对类群类型进行转换或者删除也是以同样的指导思想来进行实施的,即根据当前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来调整类群的类型,使得类群包含移动终端数量较为适中;同时在创建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能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情况下,尽量缩小类群跳数以降低各移动终端维系类群的功耗,并提高类群的稳定性。额外的,类群跳数较多(直径较大)情况下除了具有较高的维系功耗、较低的稳定度以外,还由于各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平均需要经过更多中继结点进行中继,会造成一定数据传输上的延迟(至多甚至可能达到600ms),进一步的对一些实时性较强的应用(比如实时对战游戏等)造成影响,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正如前面所述的增加类群的跳数(直径)不仅仅会增加移动终端的功耗(缩短移动终端的续航时间)、降低类群拓扑的稳定性、增加传输的延迟而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根据发明者的实施经验,基于WiFi协议及其硬件创建直径为3的双跳类群可以覆盖约50~200m见方的区域范围,是一个非常大的覆盖区域。在一些移动终端密度较低的区域,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在一些人员比较空旷的诸如野外、人烟僻静的小区、乘客稀少的夜班列车等移动终端密度低的场所,即使基于该场所分布的移动终端可以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双跳类群,但是由于环境中移动终端数量匮乏,进一步通过提高类群的跳数(提升跳数为三跳,即直径为4)也很有可能无法覆盖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移动终端(假设其期望类群移动终端数量大于当前已经创立的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并且进一步的还会增大维系类群的功耗、降低类群的稳定性、增大类群中的各移动终端之间的平均耦合延时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故而创建跳数为双跳以上(直径大于3)的类群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基于当前的局域组网技术条件,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将自动创建、转换类群的跳数限制在双跳(直径不大于3)及其以下。

零跳类群、单跳类群、双跳类群的成立条件

零跳类群:零跳类群对应的图的直径为1,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

单跳类群:单跳类群对应的图的直径为2,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

双跳类群:双跳类群对应的图的直径为3,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不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

由于在不同实施例中采用来实现本发明中各移动终端自组网的技术一般都采用2.4G调频的WiFi协议、蓝牙协议及其硬件,因为载波波长较短、衍射能力较弱,故而其并不具备较强的穿墙能力,因此在高层建筑具体实施情况下一般不用考虑类群中占绝对少数的层间耦合,故而考虑类群的覆盖范围都是以其平面覆盖范围作为参考基准。另外,由于移动终端采用相同的无线协议及类似硬件,并经过对应国家、地区对该无线协议的相关标准后才能上市,故而具有接近的无线信号发射功率以及接收灵敏度;并且为了方便用户以任何姿态手持移动终端与各个方位的其它移动终端或者无线基站建立通信,所以天线采用的全向类型天线;因此每个移动终端具有近似相等的平均有效通信距离,以及在不考虑周围电磁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具有以该移动终端为圆心、以平均有效通信距离为半径的有效通信覆盖范围。

零跳类群主要适用范围为面积较小、人员较为集中的诸如:小型办公室、寝室、小间教室等场所,其直径为1(WiFi协议及其硬件方案实现可以覆盖20m~100m平面见方的范围)的类群已经完全足够覆盖这些面积较小的场所。为了提高创建零跳类群的健壮性,设定零跳类群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因为暂时的其它的原因类群中第一移动终端短时间离开其当前位置,并与同属该类群的第二移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所述零跳类群内还存在第三移动终端并始终同时与第一移动终端、第二移动终端保持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在第一移动终端离开不超过类群退出等待时间并尚未返回的情况下用于维系类群内各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因此为了获得较好的结构拓扑上的抗扰能力,推荐预设零跳下限值为3。

单跳类群主要使用于较大的场所,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较大的办公室、大间的教室以及会议厅等场所,其直径为2;为了提高单跳类群的结构抗扰能力要求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数量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推荐预设单跳下限值为7;图1b示出具有恶劣拓扑结构的恶劣结构单跳类群150具有7个移动终端;所述恶劣结构的单跳类群150中,各移动终端均与移动终端 151保持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由于各移动终端均与移动终端 151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故而各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151的距离均不大于平均有效通信距离,假设极端的小概率情况下,即其余六个移动终端都正好处于以移动终端151为圆心,半径为平均有效通信距离的圆的圆周上;如果其余六个移动终端都均匀分布,则每个移动终端距离同样处于圆周相邻移动终端的距离也正好为平均有效通信距离;进一步假设更为极端的小概率情况,即处于圆周上的六个移动终端中两个移动终端位置近乎重合、其余4个移动终端与重合的两个移动终端均分360度圆周角,使得圆周上其余四个移动终端相互之间、四个移动终端与位置重合的两个移动终端之间的距离均大于平均有效通信耦合距离的情况下才使得除了移动终端151以外的另外六个移动终端中有且仅有一对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实际中的情况是,一般只有极小的概率才会出现上述极端情况下,而一般情况则是各个移动终端并非均匀的分布在移动终端151周围,而且也不会那么巧合的都位于以移动终端151为圆心、半径为平均有效通信耦合距离的圆周上,而有可能分布在距离移动终端151小于平均有效通信距离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因此虽然至少7个移动终端能保证中除了移动终端151外的其它6个移动终端至少存在一对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外,在一般情况下正如图1b示出的具有恶劣结构拓扑结构的恶劣拓扑单跳类群150所示,其余移动终端除了与移动终端151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之外相互之间也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比如移动终端152与移动终端153、移动终端153与移动终端154、移动终端154与移动终端155、移动终端156与移动终端157;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提高单跳类群的结构抗扰能力;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限制,假设移动终端152随其携带者离开并与移动终端151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则其仍可以通过移动终端153暂时的与类群内各移动终端维持通信;在计时时间没有达到类群退出时间的之前,如果移动终端152因为其携带者移动又再次与移动终端151重新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则所述移动终端152继续隶属与该单跳类群;而在计时时间达到类群退出时间之后,如果所述移动终端152仍为返回并且没有再次和移动终端151重新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则移动终端152退出该单跳类群;但是得益于原本存在各移动终端之间的有效通信耦合关系、该单跳类群可在保持类群ID不变的情况下转换为零跳类群(包含移动终端151、153、154,或者包含移动终端151、154、155,或者包含移动终端151、156、157)。

双跳类群:双跳类群的图的直径为3,基于同样的考虑,发明者推荐双跳下限值为12。这样额外存在移动终端之间的有效耦合关系可以在移动终端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的范围继续维持类群的存在,从而提高了类群的健壮性。

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零跳下限值、单跳下限值、双跳下限值,且双跳下限值均大于单跳下限值、单跳下限值均大于零跳下限值。一般而言在人员(携带移动终端)流动性较强的环境中零跳下限值、单跳下限值、双跳下限值具有较低的取值,以便迅速地创建规模较小的类群来创建群聊以服务各个参与者;而在人员流动性较弱的环境中零跳下限值、单跳下限值、双跳下限值较高,以便创建规模较大的类群来创建群聊更加(可以获取的信息量以及信息的内容)多样化的满足各个参与者需求。

为了提供本发明的简单的说明性示例,在描述类群的自动创建、类群类型转换过程中引入了创建原图、操作原图的概念,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在服务器端120处理创建原图、操作原图的过程中一般以结构体数组变量、对象数组变量、链表变量等方式的一种来缓存创建原图、操作原图,所述服务器端120对创建原图、操作原图中结点删除操作即是基于对用于缓存的创建原图、操作原图的结构体数组变量、对象数组变量、链表变量中结点对应的描述项进行删除。

由于所述服务器端120以获取期望直径的预备创建图、预备操作图的目的对创建原图、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由于创建原图、操作原图可能需要经过循环多次过滤检索,并删除多个结点之后得到期望直径预备创建图、预备操作图,而要通过图示的方式对循环多次过滤检索的中的创建原图、操作原图各步骤的状态进行展示是不现实的,因此省略了对多个检索过滤步骤中创建原图、操作原图的图示,并对重要步骤结点的创建原图、操作原图进行展示。为了提供简单的的说明,在没有提供图示的情况下以格式例如:格式示例创建原图{结点1、结点2、结点3、结点4}的描述格式来进行描述;在所述创建原图、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的过程中,虽然每一次对创建原图、操作原图的过滤检索操作都会导致创建原图、操作原图的组成发生变化,但其由于获取预备创建图、预备操作图的目的没有发生改变,并且还将继续的为对应的目的进行检索过滤操作,所以对于其称呼以及对应标号也不做出任何改变,这类似于对于缓存创建原图、操作原图的结构体数组变量、对象数组变量、链表变量的各项内容进行操作而不影响对应变量的声明名称一样。

为了方便读者结合说明书对权利要求书要求保护的核心精神作出更好的理解,后续的具体实施例中在对应的步骤中采用与权利要求书对应的名称,而仅仅加以不同前缀来区分不同的实施例,从而便于读者结合说明书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

类群的自动创建

拓扑学中关于图的直径的计算方法有很多,诸如D. Chakrabarti, C. Faloutsos, and M. McGlohon的《Graph mining: Laws and generators. In Managing and Mining Graph Data》pages 69-123.2010就提出了很多方法来计算图的直径,并且比较了各种图直径计算方法的效率。通过程序来实现计算图直径的方法,来计算图的直径。

由于在图1a示出的示例性系统100的移动终端分布范围内移动终端乙134与最多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故而在进行类群创建而构建创建原图时优选移动终端乙134对应的结点为中心结点;图2a中示出的是以图1a示例性系统100中以移动终端乙134对应的结点乙204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结点乙204)、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为1的其它移动终端构成的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所述服务器端120发起基于所述示例性系统100中移动终端分布的类群自动创建的操作,为了便于本实施例的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假设本实施例中当前的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为10、零跳下限值为3、单跳下限值为7、双跳下限值为12。

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地尝试创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零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根据其持续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选取移动终端乙134对应的结点乙204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结点乙204)、与中心结点对应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1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图2a示出)。并对所述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进行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结点甲202、结点乙204、结点丙206、结点丁208}的直径为2,不等于1,则遍历检索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中度最低的结点,得到度最低的结点丁208(度为1);并从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中删除结点丁208,并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结点甲202、结点乙204、结点丙206}的直径为1,等于1,则停止对第一创建原图200的检索过滤,并输出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示例性第一预备创建图210(图2b示出);

在构成创建原图、操作原图的过程中所述服务器端120已经统计得到创建原图、操作原图的总结点数,并在后续对所述创建原图、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过程中逐个计数为了得到对应预备创建图、预备操作图删除掉的结点的数量,并在输出预备创建图、预备操作图时以统计总结点数减去当前至少0次过滤检索删除掉结点而被计数的数量,故而统计计数得到所述预备创建图、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

统计计数示例性第一预备创建210的结点数为3,虽然不小于3(当前设定的)但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10个),故而所述服务器端120创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零跳类群的尝试失败。

所述服务器端120进一步的尝试创建比零跳类群直径大1的单跳类群,进一步的增大其覆盖面积以期增加创建类群的移动终端成员数量使之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的数量。基于所述示例性系统100,优选地选择创建移动终端成员数量能够达到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单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示例性系统100中示出的移动终端中与最多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乙134对应的结点乙204为中心结点,选取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构成直径不大于4的示例性第二创建原图220(图2c示出)。由于示例性系统100示出的移动终端不与本区域分布范围外的其它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故而创建的示例性第二创建原图220与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具有着完全相同的移动终端及其有效通信耦合的拓扑结构。对所述示例性第二创建原图220进行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示例性第二创建原图220的直径为2,不大于2,等于2,则停止遍历检索输出示例性第二预备创建图230(图2d示出);

统计计数示例性第二预备创建图230的结点数为4,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10个)同时也小于7,故而服务器端120创建符合当前类群成员数量的单跳类群的尝试失败。

所述服务器端120更进一步尝试创建比单跳类群直径大1的双跳类群,更进一步的增大其覆盖面积以期望增加创建类群的移动终端成员数量使之符合双跳类群的成立条件。基于所述示例性系统100示出的区域分布的移动终端,优选地选择创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能够达到12的双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示例性系统100中示出的移动终端中与最多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乙134对应的结点乙204为中心结点,选取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其它移动终端来构成直径不大于6的示例性第四创建原图240(图2e示出)由于示例性系统100示出的移动终端不与本区域分布范围外的其它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故而创建的示例性第四创建原图240与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200具有着完全相同的移动终端及其有效通信耦合拓扑结构。对所述示例性第四创建原图240进行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示例性第四创建原图240的直径为2,不大于3,也不等于3,而等于2。则说明示例性系统100示出的移动终端分布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数量过少或者移动终端集中过于密集,不足以支持服务器端120创建双跳类群。本实施例对应的是移动终端数量过少的情景,故而创建符合双跳类群的成立条件的双跳类群的尝试失败。但是为了尽量为用户提供类群移动终端组组成成员数量趋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创建比双跳类群直径小1的单跳类群,基于所述示例性系统能够100,优选地选择创建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示例性系统100中示出的移动终端中与最多其它处于游离撞他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乙134对应的结点乙204为中心结点,选取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构成直径不大于4的示例性第五创建原图 250(图2f示出)。

计算得到示例性第五创建原图250的直径为2,等于2,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示例性第五创建原图250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2的示例性第五预备创建图260(图2g示出)。由于实质上对所述示例性第五创建原图250检索过滤的过程并没有删除任何结点元素,故而检索过滤得到第五预备创建图260与示例性第五创建原图250具有完全相同的结点元素及其结点间相同的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拓扑结构。

统计计数所述示例性第五预备创建图260中结点数为4,小于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要求的不小于7个,故而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创建复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失败。这说明所述示例性系统100示出区域分布的移动终端过少,亦不足以支持创建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为了能够为示例性系统100示出的区域内的移动终端提供起码一个类群以供用户创建群聊,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创建比单跳类群直径小1的零跳类群,更进一步的缩小其覆盖面积以期至少创建一个复合零跳类群的成立条件的类群。基于所述示例性系统100示出的区域分布的移动终端,优选的创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能够达到3的零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示例性系统100中示出的移动终端中与最多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乙134对应结点乙204为中心结点,选取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为1的其它移动终端来构成直径不大于2的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图2h示出);对所述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进行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结点甲202、结点乙204、结点丙206、结点丁208}的直径为2。由于其直径不等于1,并且大于1,故遍历检索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得到度最低的结点——结点丁208,并从所述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丁208,并再次执行对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的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结点甲202、结点乙204、结点丙206}的直径为1,由于其直径等于1,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示例性第三预备创建图280(图2i示出);统计计数得到所述示例性第三预备创建图280的结点数为3,不小于3(当前的预设零跳下限值),所述示例性系统100示出的区域移动终端当前的分布符合零跳类群的成立条件,所述服务器端120为了进一步确定将要创建的零跳类群的稳定性,根据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地采集到的有效通信耦合信息并以预设检索周期重复执行构成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检索过滤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得到示例性第三预备创建图280、统计计数示例性第三创建预备图280的结点数并判断其结点数不小于3的情况下计数累加执行的次数,在执行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判定基于示例性第三预备创建图280来创建的零跳类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则创建零跳类群分配类群ID:所述服务器端120向所述示例性第三预备创建图280中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创建的零跳类群分配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所述自动创建示例性零跳类群,从而完成示例性零跳类群130的自动创建。示例性零跳类群130中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甲132、移动终端乙134、移动终端丁136)可以基于其当前所属类群创建或者参与群聊。

在自动创建所述示例性零跳类群130后而没有被包含进入所述示例性零跳类群130的移动终端丁138可能加入所述示例性零跳类群130周围的其它类群,也有可能随其携带者的后续移动终端逐渐的增加与所述示例性零跳类群130中其它移动终端逐步地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继而加入所述示例性零跳类群。

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在所述服务器端120以预设的周期来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依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重复执行构成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检索过滤示例性第三创建原图270得到示例性第三预备创建图280、统计计数得到示例性第三预备创建图280的结点数并判断其结点数不小于3(当前的预设零跳下限值),且其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执行周期得到的执行时间不大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只要一次执行结果对应的示例性第三预备创建图280的结点数小于3,则所述服务端120判定基于示例性第三预备创建图来创建的零跳类群并不具备良好的稳定性,故而停止本次类群的自动创建操作。

即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假设所述示例性系统100示出移动终端的分布区域周围还存在很多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甲132、乙134、丙136、丁138中至少一个或者多个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在继续设定本移动终端分布区域的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为10的情况下,则所述服务器端可能创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零跳类群,也可能因为额外分布的移动终端导致类群直径略大从而导致创建直径更大的单跳类群、双跳类群并且其包含的移动终端成员数量更加趋近于或者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即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导致的自动创建行为也将不同。同样的,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如果所述移动终端分布区域当前的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为3,则所述服务器端120在创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达到3的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类群的情况下则完成类群的创建,不再进一步尝试具有更多跳数、更大直径和覆盖范围的单跳类群、双跳类群,故而环境中的当前的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也影响着类群的自动创建过程。

为了简单地描述和解释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后续具体实施例都仅仅列出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并且通过结点间连接关系来表示移动终端之间存在有效通耦合关系,基于结点及其拓扑关系能更加简便有效地描述各种具体情况的实施例从而进一步地向读者揭示本发明的核心精神。

图3a示出了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假设该分布区域除了图3a示出的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内各节点对应的移动终端外,不存在任何其它的移动终端与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中的结点A302、B304、C306、D308对应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并且图示结点A302、B304、C306、D308对应的移动终端处于游离状态;其中结点A302 对应的移动终端与结点B304、结点C306、结点D308对应的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分别为 、、,结点D308 对应的移动终端与结点B304、结点C306对应的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分别为、;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在本实施例中在假设所处环境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为3、预设零跳下限值为3、预设单跳下限值为7、预设双跳下限值为12的情况下来描述类群的自动创建:

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地尝试创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零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根据其采集到的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优选与最多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之一结点A 302为中心节点,以中心结点(结点A302)、与中心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的耦合距离不大于1的其它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并对所述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进行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结点A 302、结点B304、结点C306、结点D308}的直径为2,不等于1,则遍历检索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300中度最低的结点,得到度最低的两个结点:结点B304(度为2)、结点C306(度为2),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假设结点B304的耦合时间累加和(+)>结点C 306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则从所述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中的度最小的结点中删除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C306,并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结点A 302、结点B304、结点D 308}的直径为1,等于1,则停止遍历检索,输出所述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竞争示例第一预备创建图310(图3b示出);

统计计数竞争示例性第一预备创建310的节点数为3,既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3也不小于当前预设零跳下限值3,所述竞争示例第一预备创建图310符合创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零跳类群的条件,所述服务器端120为了确保将要基于所述竞争示例第一预备创建图310创建的零跳类群的稳定性,根据其持续地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重复地执行构成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检索过滤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00得到竞争示例第一预备创建图310、统计计数竞争示例第一预备创建图310的结点数并判断其节点数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3也不小于当前预设零跳下限值3的情况下累加计数重复执行的次数,在重复执行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判定基于竞争示例第一预备创建原图310来创建的零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创建零跳类群并分配类群ID:所述服务器端120想所述竞争示例第一预备创建图310中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创建零跳类群分配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所述自动创建的零跳类群,从而实现零跳类群的自动创建。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在对竞争示例第一创建原图310检索过滤的过程中,在结点B304、结点C306度相同且最低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选择从所述竞争示例性第一创建原图300中删除耦合时间累加和更小的结点C306。这体现了本发明的方法在尝试创建类群的过程中,在优先地考虑各移动终端之间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还进一步的考虑移动终端相互之间在耦合时间的上的亲和性,从而创建更为合理也更加稳定的类群。相应地,这样创建的类群也具有更大的利用率,因为从生活常识的角度来考虑——长期待在一起的用户之间产生话题的概率要比相对更为陌生的用户之间产生话题的概率更大。

所述耦合时间累加和为移动终端与其所在类群、参与构成的图中其它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各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的累加和;耦合时间是一个非负数: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所述服务器端一旦检测到有其它移动终端与本移动终端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并且对应于其唯一标识符并没有对应的计数变量,则创建一个值为0的非负类型的计时变量用于表征两者之间的耦合时间,并且随着两者之间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持续使得计时变量计时递增;在两者之间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后,所述计时变量计时递减,并且至多递减到0并删除对应的计时变量项;在所述计时变量计时递减并且没有递减到0的过程中,对应的移动终端又重新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则继续在原有的计时变量的值的基础上继续计时递增。

另外地,在进行耦合时间累加和求和过程中,虽然本移动终端相对于非连计时非零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非零,但是实际上两者已经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只不过对应的计时变量没有递减到零,那么在计算本移动终端在本图、本类群(非连计时非零移动终端同时也位于本图、本类群内)的耦合时间累加和的时候将不会累加与非连计时非零相关的耦合时间,除非两者再次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这种情况对于计算非连计时非零移动终端在本图、本类群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反之亦然;

基于实施例中描述的类群自动创建的过程,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根据环境中移动终端的密度及其分布来尝试创建跳数(直径,即对应的覆盖范围)最为合适的类群,以包含达到或者尽量趋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移动终端数。如果尝试创建所有不同跳数类群仍然无法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类群,则说明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过低,不足以支持类群的创建,并停止本次自动创建类群的尝试,所述服务端120可以在等待超过创建暂歇时间后再次尝试创建类群。虽然图2a、3a示出的的都是零跳类群的创建,但是其包含了几乎所有类群创建过程步骤,可以容易的联想到,如果所处环境中具备对应的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则所述服务器端120可以创建包含更多移动终端数量而达到或者趋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单跳类群、双跳类群。

类群类型的转换实施例——基于移动终端密度下降并导致类群不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情况

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在优选预设零跳下限值为3、预设单跳下限值为7、预设双跳下限值为12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图4a示出了类型转换示例终端分布图400,所述类型转换示例终端分布图400示出了已经创建的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包含了:结点E401、F402、G403、H404、I405、J406、K407对应的移动终端;其中结点L408虽然分布于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周围,但其并没有加入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而处于游离状态其一旦加入则会导致本类群的直径增长为3,而双跳类群当前的对应的成立条件为:直径为3,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不小于当前预设双跳下限值12,故而在类群创建的过程中只能成立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而降结点L408对应移动移动终端排斥在本类群外)。

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发现结点H对应的移动终端与本类群中其它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随其携带者移动离开所述转换示例单跳类群的覆盖范围。

本发明基于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降低而导致类群类型的转换或者删除是综合两种情况来进行考虑的:一,由于所处移动终端密度下降,导致所述类群不再符合对应的类群成立条件;二,由于所处环境移动终端密度下降,导致所述类群移动终端数量低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对应的预设比例。因为在在不同的实施例中预设零跳下限值、预设单跳下限值、预设双跳下限值、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具体取值均不同,因此使得上述两种情况可能独立发生、也可能同时发生,但是发生以后处理的机制是一致的:即首先尝试增加所述类群的跳数(双跳类群除外),以尝试恢复类群移动终端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在无法达到预期数量的情况下,只能尝试维持本类群的存在、或者在当前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无法维系本类群的继续存在的情况下,进一步转换所类群为跳数更少(直径更小的)类群,如果尝试转换所述类群为零跳类群而继续维系其存在的目的都不能达到的情况下,则说明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资源过于匮乏,没有创建也没有维系类群存在的必要,故而自动删除所述类群。

基于上述考虑,在所述结点H404对应的移动终端由于其用户携带离开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的有效覆盖范围的情况下,在一般的实施例中类群退出等待时间小于类群操作等待时间,则所述结点H404对应移动终端与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中的各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并导致结点H404的度下降,并导致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的直径增加(在所述实施例中准确的来说,由于移动终端迅速的离开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导致所述类群直径为无穷大,并且由于所述结点H404对应的移动终端迅速的与本类群中所有其它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故而结点H404的度为0),在这种状态持续并且不小于类群退出等待时间后所述节点H404对应的移动终端从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中删除。由于结点H404对应的移动终端从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中删除后,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不再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并继续持续不小于类群操作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的尝试转换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为双跳类群,根据所述节点H404离开后移动终端分布情况,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由于节点H404对应的移动终端离开本类群,故而本类群现存移动终端为:结点E401、结点F402、结点I405、结点J406、结点K407对应的移动终端}中度最高结点J406(即与本类群中结点I405、结点K407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还与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408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故而其度最高)为中心结点,以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内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尝试转换双跳类群的操作原图,以中心结点(结点J406)、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结点I405、结点L408、结点K407;由于结点H404已经离开;而结点E401、结点F402、结点G403因为割点结点H404的离开,其相对于结点J406的耦合距离由2变为无穷大;}构成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一操作原图430,并对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一操作原图430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一操作原图430的直径为2,判断其直径不等于3,更不大于3,这说明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周围不存在足够的移动终端资源以供服务器端120转换所述类型转换示例的单跳类群410为具有更大覆盖范围的双跳类群;由于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一操作原图430的直径为2,故而所述服务器端120进一步判断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是否还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明显地,由于结点H404对应的移动终端随其持有者的运动而离开,导致所述类群类型示例单跳类群的网络拓扑结构也不再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所以,所述服务器开端120优选的转换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为零跳类群(比当前单跳类群的直径小1)以便继续维系类群的存在。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中度最高的结点J406(度为3)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结点J406)、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1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二操作原图440(图4b示出);虽然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二操作原图440、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一操作原图430具有完全一致的移动终端组成和拓扑,但是由于两者是出于不同的目标来构成的,故而要以不同的名称以及标号来进行区别。并且由于其构成方式的不同,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在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周围存在足够多的与结点J406对应的移动终端的耦合举例为2、为3的处于游离状态移动终端的话,由于构成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一操作原图430要包括与中心结点对应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移动终端对应结点,故而会比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二操作原图440多包含耦合距离为2、3的移动终端的结点,则两者的移动终端组成必将不同;而本实施例示出的恰巧是其移动终端分布并不存在与中心结点(结点J 406)对应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为2、3的移动终端存在的情况。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二操作原图440的直径为2,大于1,则遍历检索出度最低的结点:结点I405(度为2)、结点K407(度为2)。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假设结点I406的耦合时间累加和(+)>结点K407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则所述服务器端120从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二操作原图440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K407,并继续对类象转换示例第二操作原图440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二操作原图440{结点J406、结点K407、结点L408;(结点I405因为度最低、耦合时间和最小已经在上次检索过滤的上一步被删除掉了)}的直径为1,等于1,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第二操作原图440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类型转换示例第二预备操作图450。

统计计数得到所述类型转换示例第二预备操作图450的结点数为3,不小于3(本实施例的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所述类型转换示例第二预备操作原图450符合零跳类群的成立条件,所述服务器端120 为了进一步确定将要转换的零跳类群的时间稳定性,根据其持续地采集到的有效通信耦合信息,并以预设检索周期重复地执行构成类型转换示例第二创建原图440、检索过滤类型转换示例第二创建原图440得到类型转换示例第二预备创建图450、统计计数类型转换示例第二预备创建图450的结点数并判断其结点数不小于3的情况下计数累加重复执行的次数,在重复执行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判定基于类型转换示例第二预备创建图450来转换的零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转换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为零跳类群:类群类型转换前后已经分配的类群ID不变,即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类群ID与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的类群ID保持一致,可以这样认为转换得到的类群是原类群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所述服务器端120向从所述转换得到零跳类群中删除的结点(结点E401、结点F402、结点G403、结点I405)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清除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转换得到零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向新加入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结点(结点L408)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述类群ID由NULL为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加入由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转换的零跳类群,从而实现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410向零跳类群的转换。并且,在所述结点E401、结点F402、结点G403、结点I405对应的移动终端恢复游离状态之后: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其可以加入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周围存在着的其它类群。也可以作为用于创建类群的元素来创建新的类群,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在结点E401、结点F402、结点G402对应移动终端组成终端耦合集群在维持现有耦合关系的情况足够长的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等待时间)后可以创建新的零跳类群420——这样由于结点H404对应的移动终端随其持有者的运动离开而结构被破坏的单跳类群就成功地转换为类型为零跳类群的类群ID不变的类群,并且因为在转换过程中被删除而恢复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的基础上又创建新的零跳类群420。

类群类型的转换实施例——基于移动终端密度上升的情况

图5a示出了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及其周围移动终端运动趋势示意图500,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00当前包含了结点M 501、N502、O504、Q505、R506、S507、U508、V511、W512、Z515十个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在假设当前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所处环境的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为4、预设零跳下限值为3、预设单跳下限值为7、预设双跳下限值为12、第一预设倍数为3的情况下进行本实施例的分析:

随着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其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增加,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所处位置为一公交车候车站,在一段时间内车站中等车的乘客(移动终端携带者)一直没有等到自己想要乘坐的公交车,所以暂时不会离开,而陆续的又有新的乘客(移动终端携带者)抵达车站,故而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00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不断增加。

虽然图示的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类群510以一关键结点即结点M501作为核心而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的各种类群必须以这种结构来组织,图示的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类群510只是发明者为了简单的进行描述而假设的一种特殊情况,本发明的类群在符合对应类群成立条件情况下任意移动终端之间均可以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并且随着类群内的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增加(在类群类型不变的情况下),类群的结构健壮程度也相应地得到增强。

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在图5a示出已经包含了10个移动终端,其当前所包含的各个移动终端有可能是在所述服务器端120创建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时包含进来的,也有可能是在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被创建之后逐个加入进来的。

由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及其周围移动终端运动趋势示意图500可知,类群外结点T509、结点P503(其携带者可能是具有乘车打算的乘客)对应移动终端具有朝向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覆盖范围(公交车候车站)运动的趋势。并在所述结点T509、结点P503对应的移动终端分别进入单跳类群510覆盖范围(增加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并在其范围内驻留不小于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加入所述类型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故而得到所述类群在结点T509、结点P503对应移动终端加入后的示意图520(图5b示出)。

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监测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增长并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本实施例假设的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为4)乘以第一预设倍数(本实施例假设的第一预设倍数为3)——12个并持续不小于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零跳类群,以期缩小其覆盖范围使之包含数量更少更趋近于其所处环境的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尝试转换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为零跳类群。

以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中的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中度最高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M501(度为11)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结点M501)、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1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图5c示出)。并对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进行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的直径为2,大于1,遍历检索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得到度最小的结点R506(度为1),从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中删除度最小的结点R506,并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结点M501、结点Q505、结点O504、结点P503、结点N502、结点Z515、结点W512、结点V511、结点T509、结点U508、结点S507}的直径为2,大于1,遍历检索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得到度最小的结点Q505(度为2)、结点Z515(度为2),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假设结点Q505耦合时间累加和(+)大于结点Z515的耦合时间累加和(+), 则从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Z515,并继续检索过滤;(删除的是结点而不是移动终端)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结点M501、结点Q505、结点O504、结点P503、结点N502、结点W512、结点V511、结点T509、结点U508、结点S507}的直径为2,大于1,遍历检索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得到度最小的结点Q505(度为2)、结点N502(度为2),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假设结点Q505耦合时间累加和(+)大于结点N502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则从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N502,并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结点M501、结点Q505、结点O504、结点P503、结点W512、结点V511、结点T509、结点U508、结点S507}的直径为2,大于1,遍历检索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得到度最小的结点Q505、结点P503,显然地,由于本实施例假设是由于结点P503、结点T509对应的移动终端加入使得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大于12(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乘以第一预设倍数)才发起类群类型的转换的,故而结点P503对应的移动终端与所述类群内其它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耦合时间都非常短(可能略微长于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时间和),所以结点Q505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必然大于结点P503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则从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第一操作原图530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P503,并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结点M501、结点Q505、结点O504、结点W512、结点V511、结点T509、结点U508、结点S507}的直径为2,大于1,遍历检索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得到度最小的结点Q505、结点O,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假设结点Q505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小于结点O504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则从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Q505,并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结点M501、结点O504、结点W512、结点V511、结点T509、结点U508、结点S507}的直径为2,大于1,遍历检索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得到度最小的结点O504(度为1),从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中删除度最小的结点O504,并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结点M501、结点W512、结点V511、结点T509、结点U508、结点S507}的直径为2,大于1,遍历检索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得到度最小的结点S507(度为3)、U508(度为3)、V511(度为3)、W512(度为3),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假设结点W的耦合时间累加和(++)>结点V的耦合时间累加和(++)>结点U的耦合时间累加和(++)>结点S耦合时间累加和(++),则从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第一操作原图530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S507,并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结点M501、结点W512、结点V511、结点T509、结点U508}的直径为2,大于1,遍历检索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得到度最小的结点U508,从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中删除度最小的结点U508,并继续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结点M501、结点W512、结点V511、结点T50}的直径为1,等于1,则输出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第一操作原图530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1的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540(图5d示出);停止检索过滤;

统计计数所述缩跳示例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540的结点数为4,不小于3(当前的预设单跳类群下限值),这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540符合零跳类群的成立条件,所述服务器端120为了进一步确定基于所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540来转换的零跳类群的时间稳定性,根据其持续地采集到的有效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构成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530、并对其检索过滤得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540、他哦你即计数得到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540的结点数,并判断其结点数不小于3的情况下累加重复执行的次数,在重复执行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中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判定基于类型缩跳示例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540来转换的零跳类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则转换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为零跳类群:类群转换前后已经分配的类群ID不变,即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类群ID与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的类群ID保持一致,可以这样认为转换得到的类群是原类群的另外一种存在形式;所述服务器端120向从所述转换得到零跳类群中删除的结点U508、S507、R506、Q505、O504、P503、N502、Z515d对应的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述类群ID绑定的命令,清楚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从而实现所述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向零跳类群的转换;从类型缩跳转换示例单跳类群510中删除的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恢复游离状态之后可以加入本类群周围的其它类群,也可以作为创建类群的元素用于创建新的类群。

类群类型的转换实施例——基于移动终端密度下降的情况

图6a示出了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其周围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分布以及部分移动终端运动趋势的示意图600;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在假设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所处移动终端分布区域的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为12,预设零跳下限值为3、预设单跳下限值为7、预设双跳下限值为12,第一预设比例为1/3的情况下进行本实施例的分析。

随着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的下降,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其所处环境为过了饭点的食堂,因为过了饭点吃饭的食客(携带移动终端)陆续离去而导致食堂内移动终端密度不断下降。

图6a中示出了当前包含了4个移动终端的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食堂中食客陆续离去导致移动终端密度下降,对应的结类群中结点IV604对应移动终端因为其持有者当前已经就餐完毕有进一步离开的趋势。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周围分布有与结点V605、V606、VII607、VIII608、IX609对应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

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通信耦合信息,监测到结点IV604对应的移动终端随其携带者离开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覆盖范围,使得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的移动终端数量下降为3,虽然不低于3(当前预设零跳类群下限值),但是低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一预设比例的移动终端数量(本实施例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为3、第一预设比例为1/3,故而12* 1/3 = 4),并持续不小于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以期增大其覆盖分为使之包含数量更多的移动终端以趋近于或者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故而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地尝试转换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为单跳类群。

以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中的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中度最高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I601(由于结点IV604离开并与结点I601对应的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故而度为7)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结点I601)、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4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一操作原图620;

计算得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一操作原图620的直径为2,不大于2,等于2,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一操作原图620经过检索过滤后的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630(图6b示出,由于过滤检索并没有从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一操作原图620中删除任何结点,故而两者移动终端组成完全相同),停止检索过滤;

统计计数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630的结点数为8,不小于7(本实施例当前预设单跳类群下限值),但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12。所述服务器端120进一步尝试转换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为跳数更高(直径更大的)的双跳类群。

以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中的移动终端以及分布于其周围的其它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中度最高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I601(度为7)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结点I601)、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6的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三操作原图640(图6c示出);并对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三操作原图640检索过滤:

由于实施例示出的移动终端分布的原因,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三操作原图640与类型转换示例第一操作原图620具有完全相同的结点以及内拓扑,但是两者构成方式不同,如果存在与中心结点I601耦合距离为3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则该结点会被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三操作原图640包含,而不会被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一操作原图620包含,而且两者的目的也完全不同,所述服务器端120基于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三操作原图640尝试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双跳类群,而基于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一操作原图620尝试创建移动终端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单跳类群。故而无论是构成图方式、还是构成图的目的都不相同所以两者必须用不同的后缀名称进行区分。而且就算构成图的方式相同,但是构成图的目的不同,为了简洁说明以及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明确地对照也采用不同的后缀名称加以区分。各个实施例中各创建图、操作图、预备创建图、预备操作图的后缀严格与权利要求书中对应,以便读者结合说明书理解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核心精神,而仅仅以不同的前缀以区分不同的实施例。

计算得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三操作原图640的直径为2,不大于3,不等于3,而等于2,则说明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及其周围的移动终(包含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中的移动终端以及其周围分布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转换所述类象转换示例零跳类群为移动终端数量达到或者更趋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双跳类群 。

所以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器端120优选地尝试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因为在尝试创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达到或者更趋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双跳类群的尝试失败后,如果能够创建单跳类群,则该单跳类群是目前情况下移动终端数量最趋近于(相对于零跳类群而言)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

所述服务端120优选尝试转换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中度最高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I601(度为7)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结点I601)、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4的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操作原图650(图6d示出);并对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操作原图650进行检索过滤;

计算得到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操作原图650的直径为2,不大于2,等于2,则停止检索过滤,输出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操作原图650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660(图6e示出);

统计计数得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660的结点数为8,不小于7(本实施例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660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所述服务器端120为了进一步确认基于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660来转换的单跳类群的时间稳定性,根据其持续地采集到的有效通信耦合信息以预设检索周期来重复执行构成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操作原图650、检索过滤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操作原图650得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660、统计计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660的结点数并判断其结点数不小于7的情况下累加重复执行次数,在重复执行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判定基于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660来转换的单跳类群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则转换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为单跳类群:类群转换前后已经分配的类群ID不变,即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ID与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的类群ID保持一致,可以这样认为即转换得到的类群是原类群另外一种存在形式;所述服务器端120向新加入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由NULL为所述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的类群ID,使之自动加入由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610转换的单体类群,从而实现所述类型转换示例零跳类群向单跳类群的转换。

类群自动创建的方法

图7a、7b、7c、7d、7e共同示出了本发明的自动创建类群的方法的流程。用于自动创建类群的方法是在块701开始的,如块701所示自动创建类群的方法由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且在判断与第一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数量不小于2的情况下,执行块703;否则执行块702终止本次类群的自动创建;

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创建包含移动终端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零跳类群,故而在判断与第一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数量不小于两个的情况下,如块703所示,以第一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1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第一创建原图;并对第一创建原图进行检索过滤:对第一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第一创建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1;如块704、706所示循环地从所述第一创建原图中逐个地删除0个或者多个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后,直至所述第一创建原图的直径等于1,并如块705所示输出直径为1的第一预备创建图。顺序地执行块707统计计数得到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如块708所示,如果判断第一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既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的情况下,执行块709,累加重复执行次数;并如块711所示所述服务器端120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的时间后,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并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如块703所示重新构成第一创建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703到块711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703到块711的步骤的过程中,如果如块710所示,如果判断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说明基于第一预备创建图创建的零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执行块712基于第一预备创建图创建零跳类群,从而完成零跳类群的自动创建;在重复执行由块703到块711的步骤过程中,如块708所示,如果判断出第一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或者小于当前预设零跳下限值、或者两者同时小于两者,则说明当前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创建移动终端达到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零跳类群,转而执行由块721开始的步骤,尝试增大创建跳数更多(直径更大的、覆盖范围更大的)单跳类群,以期创建移动终端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单跳类群。

执行由块721开始的步骤,尝试创建移动终端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单跳类群;如块721所示所述服务器端120根据当前其采集到的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第一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4的第二创建原图,并对第二创建原图进行检索过滤:对第二创建原图进行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第二创建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2;如块722、723所示循环地从所述第二创建原图中逐个地删除0个或者多个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直至所述第二创建原图的直径等于2,并如724所示输出直径为2第二预备创建图;顺序地执行块725统计计数得到第二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如块726所示在判断第二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既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的情况下,则执行块727累加重复执行次数,并如块729所示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的时间后,从各移动终端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721重新构成第二创建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721到块729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721到块72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果如块728所示,判断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这说明基于第二预备创建图的创建的单跳类群的时间稳定性较好,则执行块731基于第二预备创建图创建单跳类群;

虽然在由块703到块711的步骤、由块721到块729的步骤都存在重复执行次数计数以记录其所属步骤的重复执行的次数,但两者是以相互独立的变量来实现的,在具体实施的情境中,可能两者的连作用域都完全不同,其中由块703到块711步骤中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仅计数本次创建类群过程中操作由块703到块711的步骤的重复执行次数;由块721到块729步骤中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仅计数本次类群创建过程中由块721到块729的步骤的重复执行次数;在后续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做特别的指定和限制,其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都仅仅是指对在本次类群创建、类群类型转换或者删除过程中其所属重复执行步骤块重复执行次数的计数;

在重复执行由块721到块72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果如块726所示,判断第二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或者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或者同时小于两者,则说明所述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创建移动终端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单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转而执行由块761开始步骤,尝试创建具有更多跳数(更大直径的、更大覆盖范围的)双跳类群,以创建包含移动终端数量更为接近或者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双跳类群;

在重复执行由块721到块72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果如块722所述计算第二创建原图直径并判断其等于1,则所述第一移动终端当前所处环境中的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创建单跳类群,故而执行由块741开始的步骤以尝试是否能够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

执行由块741开始子步骤,尝试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如块741以第一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为中心节点,以中心结点、与第一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1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2的第三创建原图,并对之进行检索过滤;对第三创建原图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第三创建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1;如块742、744所示循环地从所述第三创建原图中逐个删除0个或者多个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直至所述第三创建原图的直径等于1,并如块743所示输出直径为1的第三预备创建图;顺序执行块745统计计数第三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并判断其结点数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的情况下,执行块747累加重复执行的次数;如块749所示,并在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的时间后,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741重新构成第三创建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741到块749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741到块74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748所示,如果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则所述服务器端120判断基于第三预备操作图创建零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故而执行块751基于第三预备创建图创建零跳类群;在重复执行由块741到块74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746所示,如果判断第三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认为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创建复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故而执行块702终止本次类群的自动创建。

执行由块761开始的步骤,尝试创建包含移动终端数量接近或者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双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根据其采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以第一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第一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6第四创建原图,并对所述第四创建原图进行检索过滤:对第四创建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第四创建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3;如块762、块763所示循环地从所述第四创建原图逐个删除0个或者多个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直至所述第四创建原图的直径为3,并如块764所示输出直径为3的第四预备创建图;并顺序地执行块765统计计数得到第四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如块766所示,如果判断第四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则执行块767累加重复执行次数;并如块769所示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时间后,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根据采集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执行块761重新构成第四创建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761到块769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761到块76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768所示,如果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则说明基于第四预备创建图创建双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执行块771根据第四预备创建图创建双跳类群;

在重复执行由块761到块76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766所示,如果判断第四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则说明当前环境的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已经不足以支持创建双跳类群,则转而执行由块781开始的步骤尝试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

在重复执行由块761到块76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762所示,如果判断第四创建原图的直径为2,则说明所述第一移动终端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的发生变动;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有可能是因为环境中的各移动终端随其携带者离开第一移动终端周围环境;也有可能是由于第一移动终端因为某些原因离开当前环境并抵达另一移动终端密度较低另外一个环境;使得当前环境中的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已经不足以支持创建双跳类群,并且最多只可能支持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则执行由块781开始的步骤尝试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

在重复执行由块761到块76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762所示,如果判断第四创建原图如的直径为1,则说明由于所述第一终端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发生变动,使得当前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已经不足以支持创建双跳类群,甚至也不足以支持创建单跳类群,最多只可能支持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则执行由块741开始的步骤尝试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

执行由块781开始的步骤,以期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如块781所示,以第一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第一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4第五创建原图,并对之进行检索过滤:对第五创建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第五创建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2;如块782、783所示循环地从第五创建原图中逐个删除0个或者多个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直至所述第五创建原图的直径等于2,并如块784所示输出直径等于2的第五预备创建图;顺序地执行块785统计计数得到第五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并如块786所示,如果判断第五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的情况下,执行块787累加重复执行次数;并如块789所示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的时间,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并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781重新构成第五创建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781到块789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781到块78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788所示,如果重复计数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建立时间的情况下,则说明基于第五预备创建图创建的单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故而执行块791基于第五预备创建图自动创建单跳类群;

在重复执行由块781到块789 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786所示,如果判断第五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则说明第一移动终端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发生变动,而导致当前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则执行由块741开始的步骤尝试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

在重复执行由块781到块78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782所示,如果计算得到第五创建原图的直径为1,则说明由于第一移动终端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的发生变动,而导致当前环境中的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则执行由块741开始的步骤尝试创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

所述自动创建类群的方法的部分步骤A700、部分步骤B720、部分步骤C740、部分步骤D760以及部分步骤E780的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是计数的本部分步骤重复执行的次数,相互之间在实现上是独立而不相关的,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在服务器端120进行处理的时候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全局变量,也可能是作用域完全不同的局部变量;并在每次开始尝试创建类群时其初始值为0;

在自动创建类群的过程中,在得到符合对应条件的用于创建类群的预备创建图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仍然以预设检索周期来循环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根据后续得到通信耦合信息来判断对应创建原图、预备创建图是否还符合当前的类群创建的类型目标,

在循环执行目标类型类群创建步骤的以确认对应将要创建的类群的时间稳定性的过程中,如果对应创建原图(创建原图直径小于目标类型类群直径)、对应预备创建图(预备创建图结点数小于目标类型类群预设下限值)不再符合对应的条件,则所述服务器端120选择降低创建类群的跳数,以期能够创建更为稳定的类群;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在创建双跳类群的重复执行由块762到块769的步骤的过程,如果由于当前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下降而导致如块766判断第四预备创建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又或者如块762所示,计算得到第四创建原图的直径小于3;因此根本无法支持创建双跳类群,故而所述服务端120尝试降低创建类群的跳数,以期获得跳数更少但是结构更为健壮的单跳类群(尝试创建单跳类群);所述类群创建方法采取上述操作原因是因为与其协调较大量的移动终端、花费较大能量以及更长时间来创建一个稳定性较差的类群,不如协调较少的移动终端、花费相对较少的能量以及更短的时间来创建一个稳定性较好的类群;并且在所述类群后续存在的过程中,如果监测到所述类群周围移动终端密度上升、其分布的稳定性增强,则可以通过类群类型转换的方法将本类群转换为跳数较高的类群,同时并不使得其稳定性严重下降。

类群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的方法——基于零跳类群的移动终端密度下降情况

图8a、8b、8c、8d示出了在移动终端密度下降情况下基于零跳类群的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的方法及其步骤;用于在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下降的情况下零跳类群的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零跳类群的方法是在块801开始的,如块801所示所述方法由所述服务器端120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由于所述零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随着其各持有者的离开而下降,进而导致如块801所示所述零跳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下降并低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一预设比例或者不再符合零跳类群的成立条件。所述方法尝试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的单跳类群,以期覆盖更大面积包含更多的移动终端,以使得由零跳类群转换类型得到单跳类群(转换前后类群ID一致,严格意义上来讲两者还是同一个类群)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重新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或者成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如块801所示在监测到所述零跳类群移动终端成员数量下降低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一预设比例或者不再符合零跳类群的成立条件,如块802所示并持续不小于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故而如块803所示在所述零跳类群的基础上,以所述零跳类群内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所述零跳类群中度(与所述零跳类群内其它移动终端以及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的存在的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总和)最高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直径不大于4的零跳第一操作原图;并对零跳第一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对零跳第一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零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2;如块804、805所示循环地从零跳第一操作原图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0个或者多个,直到零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等于2,并如块806所示输出直径等于2的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顺序地执行块807统计计数得到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如块808所示,如果判断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既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也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执行块809累加重复执行次数;并如块812所示,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时间,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803重新构成零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803到块812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803到块812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811所示,如果重复执行次数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则说明基于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的单跳类群是具备较强的时间稳定性,故而执行块813基于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在重复执行由块803到块812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808所示,如果零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或者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或者同时小于两者,则说明所述零跳类群当前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达到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单跳类群,转而执行块841,以尝试创建跳数更多、具有更大覆盖范围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更接近或者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双跳类群;在重复执行由块803到块812的步骤过程中,如块804所示,如果计算得到零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等于1,则说明由于所述零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双跳类群,则执行块821,判断所述零跳类群是否还符合对应的成立条件以进一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删除操作

执行由块821开始的步骤,判断所述零跳类群是否还符合对应的成立条件以进一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删除操作;如块821所示,以所述零跳类群内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所述零跳类群中度(与所述零跳类群内移动终端以及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的有效耦合关系总数)最高移动终端对应结点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耦合距离不大于1的移动终端构成直径不大于2的零跳第二操作原图,并对其进行检索过滤:对零跳第二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零跳第二操作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1;并如块822、823所示循环地从零跳第二操作原图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0个或者多个,直到零跳第二操作原图的直径等于1,并如块824所示输出直径为1的零跳第二预备操作图;顺序地执行块825统计计数零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如块826所示,如果判断零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节点数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块827累加重复执行次数;并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的时间,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以采集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821重新构成零跳第二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821到块831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821到块831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829所示,如果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删除时间的情况下,则说明所述零跳类群已经较长时间不符合对应类群的成立条件,则执行块832自动删除所述零跳块类群;在重复执行由块821到块831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826所示如果零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块828停止对零跳类群进行任何操作;由于每个类群都是需要多个移动终端、服务器端120协调工作耗费能量、时间才能创建的,所以如果所述类群在规定时间内(类群退出等待时间内)又再次符合对应类群成立条件,则不对类群做出改变或者删除操作;为了说明而不是为限制,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零跳类群中个别移动终端随其携带者暂时离开零跳类群覆盖范围而退出本类群,并在类群删除时间内被其携带者再次携带返回所述零跳类群覆盖范围并再次加入所述零跳类群;也有可能是所述移动终端被其携带者携带离开所述零跳类群覆盖范围并退出零跳类群后,在类群删除时间内,由后继的其他携带者携带新的移动终端加入所述零跳类群使所述零跳类群重新符合对应的类群成立条件;对应的,同样适应于单跳类群、双跳类群的情况.

执行由块841开始的步骤,以尝试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移动终端数量更接近于或者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双跳类群;如块841所示在所述零跳类群的基础上,以所述零跳零跳类群内的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分布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所述零跳类群中度(与零跳类群内其它移动终端以及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总和)最大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6的零跳第三操作原图;并对零跳第三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对零跳第三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零跳第三操作原图并逐个地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的直径3;如块842、块843所示循环地从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中逐个删除其中0个或者多个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直至所述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直径为3,则如块844所示输出所述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经过检索过滤得到的直径为3的零跳第三操作预备图;顺序地执行块845统计计数得到零跳第三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并如块846所示,如果判断零跳第三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则执行块847累加重复执行次数;执行块849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时间,并采集通信耦合信息,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841重新构成零跳第三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841到块849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841到块84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848所示,如果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则说明基于零跳第三预备操作图转换的双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执行块851基于零跳第三预备操作图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双跳类群;在重复执行由快841到快849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846所示,如果判断零跳第三预备操操作图结点数小于预设双效下限值,则说明所述零跳类群当前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移动终端数量更接近于或者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双跳类群,这转而执行由块861开始的步骤尝试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在重复执行由块841到块849的过程中,如块842所示:如果计算得到的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直径等于2,则说明所述零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转换所零跳类群为双跳类群,则所述服务器端120执行由块861开始的步骤尝试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如果计算得到的零跳第三操作原图的直径等于1,则说明所述零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双跳类群,则所述服务器端120执行由块821开始的步骤,判断所述零跳类群是否还符合对应的成立条件以进一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删除操作;

执行由块861开始的步骤,尝试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符合对应类群成立条件单跳类群;如块861所示,在所述零跳类群的基础上,以所述零跳类群内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所述零跳类群中度(与所述零跳类群内其它移动终端以及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总和)最高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4的零跳第四操作原图,并对之进行检索过滤:对零跳第四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零跳第四操作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2;如块862、863所示循环地从所述零跳第四操作原图中逐个的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0个或者多个,直到零跳第四操作原图直径等于2,并如块864所示输出直径等于2的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顺序地执行块865统计计数得到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如块866所示,如果判断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执行块867累加重复执行次数;如块871所示,在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时间后,所述服务器端120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根据采集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861重新构成零跳第四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861到块871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861到块871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868所示,如果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则说明基于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转换的单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执行块869基于所述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在重复执行由块861到块871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862所示,如果计得到零跳第四操作原图的直径等于1;或者如块866所示,如果零跳第四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以上两种情况均表明所述零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则所述服务器端120执行由块821开始的步骤,判断所述零跳类群是否还符合对应的成立条件以进一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删除操作;

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的方法——基于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密度下降情况

图9a、9b、9c示出了在移动终端密度下降的情况下基于单跳类群的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的方法及其步骤。用于在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下降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单跳跳类群的类型和自动删除单跳类群的方法是在块901开始的,如块901所示所述方法由所述服务器端120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由于所述单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随着移动终端其持有者移动离开所述单跳类群而下降,进而导致如块801所示所述零跳类群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下降并低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一预设比例或者不符合单跳类群的成立条件,并如块902所示判断持续不小于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双跳类群,以期增大其覆盖范围使之覆盖更多移动终端达到或者更为接近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如块903所示在所述单跳类群的基础上,以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移动终端对应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所述单跳类群中度(与所述单跳类群内其它移动终端以及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的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综合)最高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3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6的单跳第一操作原图;并对单跳第一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对单跳第一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单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逐个地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3;如块904、905所示循环地从所述单跳第一操作原图中逐个地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0个或者多个,直至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直径等于3;并如块906所示输出直径等于3的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顺序地执行块907统计计数所述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如块908所示,如果判断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不小于双跳预设下限值的情况下,则执行块909累加重复执行次数;并如块912所示,在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的时间后,采集更新各样的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根据根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903重新构成单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903到块912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903到块912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911所示,如果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则说明基于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的双跳类群具备较好的时间稳定性,故而执行块913基于所述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双跳类群;

在重复执行由块903到块912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904所示,如果计算得到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2;或者如块908所示,如果判断单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双跳下限值;则说明所述单跳类群所处环境终端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不足以支持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双跳类群,则执行由块941开始的步骤进一步判断所述单跳类群是否还符合对应的成立条件以进一步决定是否对单跳类群做进一步操作;

在重复执行由块903到块912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921所示,如果计算得到单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1,则说明所述单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已经不足以支持维系符合单跳类群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继续存在,则执行由块921开始的步骤尝试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零跳类群或者删除所述单跳类群;

执行由块921开始的步骤,尝试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或者删除所述单跳类群;如块921所示在所述单跳类群的基础上,以所述单跳类群内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处于有利状态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所述单跳类群中度(与所述单跳类群内其它移动终端以及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总和)最高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1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2的单跳第二操作原图,并对之进行检索过滤:对单跳第二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单跳第二操作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1;如块922、923所示循环地从所述单跳第二操作原图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0个或者多个,直到单跳第二操作原图直径等于1,并如块924所示输出直径为1的单跳第二预备操作图;顺序地执行块925统计计数单跳敌第二预备操作图结点数;并如块926所示,如果判断单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块927累加重复执行的次数为第一转换计数,并且清零第一删除计数;如果判断单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块928累加重复执行次数为第一删除计数,并且清零第一转换计数;并如块932所示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时间,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根据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921重新构成单跳第二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921到块932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921到块932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929所示,如果第一转换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本转换分支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则说明基于单跳第二预备操作图转换的零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执行块933基于所述单跳第二预备操作图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零跳类群;如块931所示,如果第一删除计数的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本删除分支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删除时间的情况下,则说明所述单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已经较长时间不足以维系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故而执行块934删除所述单跳类群。

执行由块908开始步骤,如果判断所述单跳类群仍然符合对应的成立条件,则执行块942不对所述单跳类群进行任何操作;如果判断所述单跳类群不再符合对应的成立条件,则执行块921尝试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零跳类群或者删除所述单跳类群。

类群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的方法——基于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下降情况

图10a、10b示出了在移动终端密度下降情况下基于双跳类群的类型转换和自动删除的方法及其步骤;用于在所述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下降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双跳类群的类型和自动删除双套类群的方法是在块1001开始的,如块1001所示,所述服务器端120根据其持续地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判断所述双跳类群不符合双跳类群的成立条件,并如块1002所示持续不小于类群操作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尝试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单跳类群,如块1003所示在所述双跳类群的基础上,以所述双跳类群中各移动终端以及其周围分布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双跳类群中度最高(与所述双跳类群中其它移动终端以及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的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总和)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4的双跳第一操作原图,并对双跳第一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对双跳第一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双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2;如块1004、1005所示循环地从双跳第一操作原图中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0个或者多个,直到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等于2,并如块1006所示输出直径为1 的双跳第一操作原图;顺序地执行块1007统计计数得到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结点数;如块1008所示,如果判断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执行块1009累加重复执行的次数;并如块1013所示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时间,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1003重新构成双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1003到块1013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1003到块1013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1011所示,如果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则说明基于双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的单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执行块1012基于所述双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单跳类群;在重复执行由块1003到块1013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1004所示,如果计算得到双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为1;或者如块1008所示,判断双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则说明所述双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已经不足以维系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单跳类群的存在,故而所述双跳类群无法转换为单跳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执行块1021尝试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或者删除所述双跳类群;

执行由块1021开始的步骤,尝试创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符合对应成立条件的零跳类群或者删除所述双跳类群;如块1021所示,在所述双跳类群的基础上,以所述双跳类群内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分布的处于游离状态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所述双跳类群中度(与所述双跳类群内其它移动终端以及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总和)最高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1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双跳第二操作原图,并对之进行检索过滤:对双跳第二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双跳第二操作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1;如块1022、1023所示循环地从所述双跳第二操作原图中逐个删除其中度最小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直至双跳第二操作原图的直径等于1,并如块1024所示输出直径等于1的双跳第二预备操作图;顺序地执行块1025统计计数双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如块1026所述,如果判断双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块1027累加重复执行的次数为第二转换计数,并且清零第二清零计数;如果判断双跳第二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块103累加重复执行次数为第二删除计数,并且清零第二转换计数;执行块1034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时间,并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1021重新构成双跳第二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1021到块1034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1021到块1034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1029所示,如果第二转换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的本转换分支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则所述基于双跳第二预备操作图转换的零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执行块1032基于所述双第二预备操作图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零跳块类群;如果第二删除计数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本删除分支的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删除时间的情况下,则说明所述双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已经不足以维系零跳类群的存在较长时间,则执行块1033自动删除所述双跳类群。

类群类型转换——基于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密度增加的情况

图11示出在移动终端密度上升的情况下基于双跳类群的类型转换的方法及其步骤;用于在所述双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上升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双跳类群的类型的方法是在块1101开始的,如块1101所示所述方法由所述服务器端120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由于所述双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上升,而监测到所述双跳类群移动终端组成成员增长并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二预设倍数,且如块1102所示持续不小于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则执行块1103在所述双跳类群的基础上,以所述双跳类群内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分布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所述双跳类群中度(与所述双跳类群中其它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分布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总和)最高结点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的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2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并对之进行检索过滤:对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是循环地遍历检索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的期望直径2;如块1104、1105所示循环地从所述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中逐个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0个或者多个,直到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的直径等于2,并如块1106所示输出直径等于2的双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顺序地执行块1107统计计数得到双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如块1108所述,如果双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执行块1111累加重复执行的次数;并如块1118所示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时间,并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后,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1103重新构成双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1104到块1118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1104到块1118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1112所示,如果重复执行次数计数值乘以预设检索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则判定基于所述双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的单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故而执行块1113基于所述双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单跳类群;在重复执行由块1104到块1118步骤的过程中,如块1108所示,如果双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单跳下限值,则执行块1109不对所述双跳类群进行任何操作。

类群类型转换——基于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密度增加的情况

图12示出在移动终端密度上升的情况下基于单跳类群的类型转换的方法及其步骤;用于在所述单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上升的情况下转换所述单跳类群的类型的方法是在块1201开始的,如块1201所示所述方法由所述服务器端120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由于所述单跳类群所处环境中移动终端密度上升,而监测到所述双跳类群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增长并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二预设倍数,且如块1202所示持续不小于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则执行块1203在所述单跳类群的基础上,以所述单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及其周围分布的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作为构成图的结点元素;以所述单跳类群中度(与所述单跳类群内其它移动终端以及周围处于游离状态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总和)最高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作为中心结点,以中心结点、与中心结点对应移动终端耦合距离不大于1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构成直径不大于2的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并对之进行检索过滤:对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检索过滤的本质循环地遍历检索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逐个删除其中度最低的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以使其直径达到期望直径1;如块1204、1205所示循环地从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中逐个删除度最低的结点中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0个或者多个,直到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直径等于1,并如块1206所示,输出直径等于1的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顺序地执行块1207统计计数得到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结点数;如块1208所示,如果判断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不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块1209累加重复执行的次数;并如块1213所示等待预设检索周期长度时间后,采集更新通信耦合信息,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执行块1203重新构成单跳缩跳第一操作原图,并重复执行由块1203到块1213的步骤;

在重复执行由块1203到块1213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1210所示,如果重复计数值乘以预设执行周期得到总执行时间不小于类群转换时间的情况下,则说明基于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的零跳类群具有较好的时间稳定性,则执行块1212基于所述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零跳类群;

在重复执行由块1203到块1213的步骤的过程中,如块1208所示,如果所述单跳缩跳第一预备操作图的结点数小于预设零跳下限值,则执行块1211不对单跳类群进行任何操作;

在上述自动创建类群、在不同情况下对类群类型进行转换以及自动删除类群的方法的实现过程中,所述服务器端120经由互联网采集通信耦合信息的时间延迟一般为百毫秒级,考虑到存在网络堵塞或者信号较差的情况也至多为秒级,这样相对于用户携带其移动终端发生稳定的位置变化,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比如从公司回到寓所、从食堂回到寝室等稳定位置变化后在其所处位置稳定驻留(通常是数十分钟,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甚至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不具有可比性,故而可以忽略不计。

在上述自动创建类群、在不同情况下对类群类型进行转换以及自动删除类群的方法的实现过程中,所述服务器端120通过向各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从而组织各个移动终端加入、退出各个类群,而在此基础上来实现类群的自动创建、类群类型转换以及类群的自动删除。

优选的第一预设比例、第一预设倍数、第二预设比例、第二预设倍数

零跳类群、单跳类群、双跳类群因为其对应的图的直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假设各移动终端均采用WiFi协议及其硬件来进行局域自组网,由于现今各个国家、地区都具有相应的标准对市场上消费电子的产品WiFi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都有相关的标准进行限制,不同厂家生产的具备WiFi功能的移动终端必须符合对应国家、地区的相应标准后才能上市,因此即使是不同厂家的生产的集成了WiFi功能的移动终端在通信距离上都不存在非常悬殊的差距。并且为了使得用户以任何的方位持有其移动终端都与周围的固定的无线热点都具有尽量一致的通信效果,故而移动终端终端的天线一般都采用全向天线。另外由于在多层建筑中,基于2.4G调频或者更高频率的包括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在其无线信号穿透楼层后已经十分微弱,而在露天的街道、站台或者公交车、地铁等公共场所也基本上不用考虑垂直多层的情况,故而本实施例在计算预设比例、预设倍数的推荐值时仅仅考虑移动终端的通信范围的平面覆盖情况;假设各移动终端的平均耦合距离为R,在不考虑平面内存在无线信号屏蔽障碍的情况下,所述移动终端可以与平面内以其为圆心的半径为R的圆边及其圆内的移动终端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图13a的灰色区域示出了零跳类群最大的覆盖范围1300,即半径为R/2的圆,该圆即为直径为1的零跳类群的最大覆盖范围。图13b的灰色区域示出了单跳类群的最大覆盖范围1310,其中在原点(0,0)需要至少存在一个进行通信耦合的关键结点才能形成图13b示出的单跳类群的最大覆盖范围。图13c的灰色区域示出了双跳类群的最大覆盖范围1320,其中在点、点需要各存在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作为无线通信的中继结点才能形成图13c示出的双跳类群的最大覆盖范围。经过简单的平面几何计算得到零跳类群的最大覆盖范围1300为:;单跳类群最大的覆盖范围1310为:;双跳类群最大覆盖范围1320为:;

考虑环境中移动终端分布是较为均匀的,则在由于移动终端密度下降导致零跳类群移动终端数量持续下降并低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一预设比例的值优选为:。在零跳类群移动终端数量持续下降并低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比例的31.98%的情况下尝试转换所述零跳类群为单跳类群应该可以正好使得转换后的单跳类群包含移动终端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为了确保转换单跳类群的数量能够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可以在31.98%基础上适当地提升第一预设比例的值为35%、40%等值,以进一步的提高由零跳类转换得到的单跳类群移动终端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概率。当然,由于环境中移动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所述零跳类群所处电磁环境的复杂情况导致转换所述转换得到单跳类群仍不足以包含达到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移动终端,则需要进一步提高转换类群的直径,以期覆盖更多的移动终端从而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所述第一预设比例的值在参考上述优选值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在不同的场所地点可能会具有一定差异的不同的取值,甚至在同一地点由于移动终端运动趋势及其规律在不同的时刻也具有不同的第一预设比例的取值。

考虑环境中移动终端分布是较为均匀的,则在由于移动终端密度下降导致的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数量持续下降并低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二预设比例的值优选为:。在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数量持续下降并低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比例的46.58%的情况下尝试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双跳类群应该可以正好使得转换后的双跳类群包含移动终端数量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为了确保转换双跳类群的数量能够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可以在46.58%的基础上适当地提升第二预设比例的值为50%、55%等值,以进一步地提高单跳类群转换得到双跳类群达到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概率。所述第二预设比例的值在参考上述优选值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在不同场所地点可能会具有一定差异的不同的取值,甚至在同一地点由于移动终端运动趋势及其规律在不同的时刻也具有不同的第二预设比例的取值。

考虑环境中移动终端分布是较为均匀的,则由于移动终端密度上升导致单跳类群的移动终端数量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一预设倍数的值优选为:倍。在所述单跳类群移动终端数量持续增长并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3.127倍的情况下尝试转换所述单跳类群为零跳类群使得转换的零跳类群包含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更加趋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为了确保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移动终端数量能够达接近并略微高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可以在3.127的基础上适当地提升第一预设倍数为3.2倍、3.5倍等倍数。所述第一预设倍数的值在参考上述优选值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在不同场所地点可能会具有一定差异的不同的取值,甚至在同一地点由于移动终端运动趋势及其规律在不同的时刻也具有不同的第一预设倍数的取值。

考虑环境中移动终端分布是较为均匀的,则由于移动终端密度上升导致双跳类群的移动终端数量不小于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第二预设倍数的值优选为:倍。在所述双跳类群移动终端数量持续增长并不小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2.058倍的情况下尝试转换所述双跳类群为单跳类群使得转换的单跳类群包含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更加趋近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为了确保转换得到的零跳类群的移动终端数量能够达到接近并略微高于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可以在2.058倍的基础上适当地提升第二预设倍数为2.1倍、2.2倍等倍数。所述第二预设倍数的值在参考上述优选值的情况可以根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在不同的场所地点可能会具有一定差异的不同的取值,甚至在同一地点由于移动终端的运动趋势及其规律在不同的时刻具有不同第二预设倍数的取值。

零跳类群、单跳类群、双跳类群与移动终端之间的关系

述服务器端120根据其持续地采集到的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监测到:处于游离状态的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可能由于其携带者的迅速移动而被带入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内,该处于游离状态的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与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对应结点构成的第一加入图的直径为1,即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与该零跳类群内的各移动终端均建立了有效通信耦合,并维持不小于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向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下达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使之加入所述零跳类群。而之所以认为第一游离移动终端迅速移动进入零跳类群,是因为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在所述服务器端120两次采集通信耦合信息之间的时间片段内即完成了从与零跳类群没有任何通信耦合关系到与零跳类群内所有移动终端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状态的过度,所以认为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是迅速地、甚至是“瞬间地”被带入所述零跳类群分布范围的,因为就服务器端120前后两次采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反映的情况即是如此。

所述服务器端120可以通过向处于游离状态移动终端发送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包含要求移动终端将要加入类群的类群ID)更改其所属类群ID由NULL为其将要加入的类群的类群ID,使之脱离游离状态加入类群;同样地,所述服务器端120向已经加入类群移动终端下达解除所属类群ID绑定命令,更改其所属类群ID为NULL,使之恢复游离状态退出所述类群;为了简明的描述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后文描述移动终端加入/退出类群的过程省略上述过程的描述,但是均是基于上述的操作步骤来完成的。

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根据更新的采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监测到处于游离状态的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在其携带者移动下逐渐进入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并使得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对应结点与零跳类群各移动终端对应结点构成第一加入图的直径为2,并持续超过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一加入原图进行遍历检索得到度最低的至少一个结点:即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以及所述零跳类群内与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不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在先非连移动终端;分别根据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在先非连移动终端相对于第一加入图中其它各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计算出其对应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在第一游离移动终端耦合时间累加和不大于在先非连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累加和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继续保持游离状态不加入所述零跳类群,所述零跳类群继续保持原有状态;在第一游离移动终端耦合时间累加和大于在先非连移动终端情况下,

则服务器端120下达命令从所述零跳类群中删除在先非连移动终端并使之恢复游离状态、并使得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加入所述零跳类群;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因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这种情况,即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原本为所述零跳类群的内部成员,其持有者因为有事暂时离开所述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在其离开的时间中另一移动终端随其携带者移动而进入所述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并作为新加入移动终端加入所述零跳类群,而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随着其携带者短时间离开后又重新返回所述零跳类群内其原来的位置,但是并未有与新加入移动终端建立有效通信耦合,则比较第一游离移动终端与新加入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累加和,明显的由于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原本就属于所述零跳类群,并且新加入移动终端加入所述零跳类群的时间也很短,故而所述第一游离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必然大于新加入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则从所述零跳类群删除新加入移动终端,并令第一游离移动终端重新加入所述零跳类群。

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的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根据更新的通信耦合信息监测到零跳类群直径为2,并持续不小于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的情况下:为了简单地进行说明,假设由其携带者携带离开所述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的移动终端为第一脱离移动终端,而相应的由于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的移动离开而与第一脱离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的移动终端为第一解除移动终端;由于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远离所述零跳类群分布范围,并随即与第一解除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两者的度均降低1,并且使得所述零跳类群的直径增长为2(零跳类群当前直径虽然为2,并不符合零跳类群的对应的成立条件,但这仅仅是零跳类群的一个临时亚状态,随着后继的处理过程所述零跳类群会很快恢复符合零跳类群对应的成立条件的状态);所述服务器端120遍历检索所述零跳类群中(此时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第一解除移动终端并未有脱离所述零跳类群,仍然还是所述零跳类群的组成成员)得到度最低的移动终端即为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第一解除移动终端;比较两者分别与所述零跳类群内除了彼此以外的其它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的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的累加得到耦合时间累加和,并从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第一解除移动终端(度最小的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中选取退出计数最大的至少一个移动终端,并进一步的从度最低的、退出计数最大的移动终端中选取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移动终端,并从所述零跳类群中删除该移动终端;同时,对其它具有最低度的各移动终端的退出计数加1。

根据度的大小来决定删除度更低的移动终端可以得到耦合关系结构更优(相对更为稳定的)类群,同样的基于耦合时间累加和来决定删除耦合时间累加和更小的移动终端可以得到时间稳定性更好的类群。本发明优先考虑了耦合关系结构的稳定性,在不同操作导致的耦合关系结构稳定性相同的情况下再考虑时间稳定性并做出时间稳定性较优的决定来创建、转换无论是耦合关系结构稳定性上还是时间稳定性上都较为稳定的类群。而这一点无论是在类群创建、转换、删除的中对创建原图、操作原图进行遍历检索过滤时都充分考虑的。

根据度的大小在处理移动终端与类群关系时从类群中删除度最低的移动终端可以得到耦合关系更优(结构稳定性更强)的类群;同样的基于耦合时间累加和来删除耦合时间累加和更小的移动终端可以得到时间稳定性更好的类群。在从类群中删除移动终端的过程中,本发明优先考虑类群耦合关系结构的稳定性,而在不同操作对耦合关系导致的影响相同的情况下,再考虑时间稳定性来从类群中删除移动终端,从而使得进行移动终端删除后得到类群无论是在结构稳定性还是时间稳定性都较强的类群;对应的在进行类群的自动创建、类群的类型转换、以及类群删除的方法步骤中对创建原图、操作原图进行检索过滤方式,即从度最低的结点中选取耦合时间累加和最小的结点的操作方式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来制定的。

退出计数主要是为了应对具有很高的耦合时间累加和的移动终端由于其携带者携带而逐渐离开类群覆盖范围的情况而采用的;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由于在过去长时间内位于零跳类群覆盖范围内,因而其对应的耦合时间累加和较大,在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由其携带者逐渐地运动而离开所述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过程中与同处于本类群内的第一解除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使得所述零跳类群的直径增长为2并持续不小于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遍历检索所述零跳类群,得到度最低的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第一解除移动终端;由于是因为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离开而引起的零跳类群直径的增加,并且在此之前已经超过退出计数清零的时间已经没有发生过移动终端退出类群的动作,故而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第一解除移动终端的退出计数均为零;相应的在两者度最低、且退出计数均为零的情况下,考虑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大于第一解除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累加,故而从所述零跳类群中删除第一解除移动终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并不是因为第一解除移动终端运动而导致零跳类群的直径的增加,或者换一句话来说应该删除其本身运动离开本类群覆盖范围的第一脱离移动终端),使得零跳类群的直径变为1,并且对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的退出计数加1;由于第一脱离移动终端随其携带者的运动逐渐脱离所述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后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因为其进一步随携带者的运动继续地脱离所述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导致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与零跳类群内的第二解除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并再次使得所述零跳类群的直径变为2并持续不小于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遍历检索所述零跳类群,得到度最低的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第二解除移动终端;由于第一脱离移动终端退出计数为1大于第二解除移动终端的退出计数0,故而选取第一脱离移动终端,并从所述零跳类群中删除第一脱离移动终端,使得所述零跳类群的直径变为1;同时,所述第二解除移动终端退出计数加1;随后,由于所述零跳类群内其它移动终端的分布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即所述第一解除移动终端仍然与删除第一脱离移动终端后的零跳类群内所有的移动终端存在有效通信耦合关系,故而在等待不小于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情况下重新加入所述零跳类群;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在另一些实施例采用误删记录表单,用于记录此类误删的移动终端,并在正确删除离开的移动终端后从误删表单中立即恢复被误删的移动终端,从而尽量减小对用户使用体验的影响;这样就排除了那些具有很高的耦合时间累加和随其携带者做远离类群覆盖范围运动而对类群结构造成不利的影响,因为如果不采用退出计数的机制来进一步考虑删除对象,那么具有很高耦合时间累加和的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的进一步运动还可能会导致第一解除移动终端、第二解除移动终端乃至更多移动终端从所述零跳类群中删除,这样可能会导致类群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过少而解散或者进行不必要类群类型转换,而且就算不会导致对应类群的解散或者类群类型的转换,在所述第一脱离移动完全退出类群后重新使得所述第一解除移动终端、第二解除移动终端乃至更多移动终端重新加入类群也需要很多流程和时间,故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这样通过退出计数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上情况,把问题限制在包括第一解除移动终端在内的小范围内(并且随着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与第二解除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后迅速地重新地加入所述类群中,故而就算是针对第一解除移动终端持有者而言受到影响的时间长度也是较小的),而不对其它用户造成不便。

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根据采集到通信耦合信息监测到所述零跳类群的直径为1并持续不小于退出计数清零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清除所述零跳类群内各移动终端对应的结点的退出计数;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假设具备较大耦合时间累加和的第一脱离移动终端属于零跳类群,并由于其携带者的运动做出了短时间远离所述零跳类群覆盖范围的运动,同时在该运动过程中与同属于所述零跳类群的第一解除移动终端解除有效通信耦合关系,并持续超过类群退出等待时间,由于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与第一解除移动终端的退出计数均为0,又因为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累加和大于第一解除移动终端的耦合时间累加,故而从所述零跳类群中删除第一解除移动终端;在短时间远离所述零跳类群覆盖范围的运动结束后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便停止下来并继续处于所述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中并持续不小于退出计数清零时间的情况下,则说明携带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用户仅仅是在所述零跳类群内做一个短程运动,并未有继续离开所述零跳类群的后续移动以及打算,故而清零其对应的退出计数。退出计数清零时间一般为1分钟到数分钟,并却确保其时间长度足以支持有离开移动及其打算的移动终端有充分的时间离开所述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

所述服务器端120持续地采集各移动终端收集到的通信耦合信息,并监测判断出所述零跳类群对应的图的直径为无穷大、并持续超过类群等待时间的情况下,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则有可能存在第一脱离移动终端在所述服务器端120两次采集通信耦合信息的间期间迅速的离开所述零跳类群的覆盖范围,故而所述服务器端120根据更新后的监测到所述零跳类群的直径为无穷大而不存在任何过度过程,并且所述第一脱离移动终端的度为0,则所述服务器端120下达命令从所述零跳类群中删除第一脱离移动终端;如果在所述零跳类群直径为无穷大的情况下而服务器端120遍历检索所述零跳类群不存在度为0的移动终端,则说明所述零跳类群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则需所述类群继续维持当前直径为无穷大状态不小于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服务器端120通过类群类型转换、自动删除的方法来转换所述零跳类群的类型或者自动删除零跳类群;类似地,所述服务器端120以与上述相似的方式来处理单跳类群、双跳类群与移动终端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在处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直径数值不同而已。

重复性类群的识别与应用

所述服务器端120基于类群的自动创建时刻、存在时间长度和自动删除的时刻具备重复性、并且后一次类群被自动创建后存在时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不小于预设等同比的移动终端与其上一次类群被自动创建时的移动终端组成成员相同来识别类群为重复性类群;在重复性类群被删除而不存在时,所述服务器端120为重复性类群在预设保存期限内保留其对应的类群ID以及保存基于该重复性类群创建的群聊的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聊天记录;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图14示出了时了重复性类群的识别过程及其应用过程1400;

图14示出在第一天的Ts1时刻创建第一示例类群1401,所述第一示例类群1401持续存在TD1时间长度后在时刻Te1自动删除;在所述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自动删除后,所述服务器端120在短时间内仍然缓存所述第一示例性类群的类群ID、第一示例性类群在第一天的自动创建时刻Ts1、自动删除时刻Te1以及参与过所述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的各移动终端的UID;由于所述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初次被创建,没有被识别为重复性类群,故而服务器端120仅仅为其在随后一天、几天或者一周的时间内为其短时间的保留类群ID、自动创建时刻Ts1、自动删除时刻Te1以及在第一天参与所述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的各移动终端的UID;在超过足够长的时间(比如一天、几天或者一周,视具体应用环境而定)后确定所述示例性类群并不会被重复地自动创建、存在以及删除,则所述服务器端120删除为其保留的相关信息,并且被删除的保留类群ID也可以用于新的类群的自动创建。

在第二天,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所述第二天并不一定为所述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创建的第一天后的第二天,可能为第一天后第二天,也可能是第一天后的数天、或者为一周后的一天,总之可能为所述服务器端120没有删除掉与第一示例性类群相关的信息的短时间期限内的任一天;在第二天的Ts2时刻自动创建第二示例性类群1402,并持续TD2时间长度后在时刻Te2自动删除;在所述服务器端120判断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与第二示例性类群1402同时符合:

(1)所述服务端120根据本次自动创建类群——第二示例性类群1402的移动终端参与成员中不小于预设等同比例的移动终端与上一次自动创建类群——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移动终端参与成员相同;根据发明者的实践经验,预设等同比例一般推荐为80%及其以上;

(2)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的存在时间长度TD1与第二示例性类群1402的存在时间长度TD2的时间长度差小于TD1、TD2两者平均值的存在时间允许误差比例;根据发明者的实践经验,存在时间允许误差比例一般推荐为20%~30%之间;

(3)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与第二示例性类群1402的建立时刻Ts1和Ts2的建立时间差(用本天内对应的24小时时刻相减的值的绝对值)不大于TD1、TD2两者平均值的建立时间差允许比例;根据发明者的实践经验,建立时间差允许比例一般推荐范围为10%~20%;

(4)第一示例类型类群1401与第二示例性类群1402的删除时刻Te1和Te2的删除时间差(用本天内对应的24小时时刻相减的值的绝对值)不大于TD1、TD2两者平均值的删除时间差允许比例;根据发明者的实践经验,删除时间差允许比例一般推荐范围为10%~20%;

四个判据时,所述服务器端120判定第一示例性类群1401、第二示例性类群1402为同一示例重复性类群的两次独立地自动创建;故而所述服务器端120为所述示例重复性类群在预设保存期限内为其保存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保留所述示例重复性类群的类群ID、基于示例重复性类群创建的群聊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聊天记录,以及最新一次创建本示例重复性类群各个参与移动终端的UID;

在第三天,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所述第三天并不一定为所述第二示例性类群1402创建的第二天后的一天,可能为其后的第一天、第二天,也可能为其后没有超过所述服务器端120为重复性类群保留相关信息的预设保存期限内的任一天;在第三天Ts3时刻自动创建第三示例性类群1403,其中Ts3时刻与Ts1、Ts2时刻的平均时刻的时刻差小于TD1、TD2两者平均值的建立时间差允许比例,并且在其存在一定时间后移动终端数量上升并且其中不小于预设等同比例的移动终端与上一次自动创建类群——第一示例性类群1402移动终端参与成员相同,则认为在第三天示例重复性类群被再次创建;第三示例性类群1403的类群ID被更改成为示例重复性类群保留的类群ID,并且参与第三示例性类群1403的各移动终端可以从所述服务器端120获取基于示例重复性类群创建的群聊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聊天记录;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所述示例重复性类群可以是由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周期性上下班携带其移动终端的聚散分布而产生的;也可以是同一班级的同学携带其移动终端在教室周期性聚散而产生的;甚至有可能是有相对固定成员并定期举行的例会、聚会参与者携带的移动终端周期性聚散而产生;以及其它的具有相对固定的成员、周期性的时刻以及相对稳定持续时间的等人群聚散(携带移动终端)行为而产生的。

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的设置以及考虑

所述类群当前所处环境的类群期望成员数量是可以被设置,它存储在服务器端120,并在执行相应的判断操作时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被引用;在不同环境中期望类群成员数量具有不同的取值,但一般取值范围在十几到一百多之间;在人员密度较大、流动性相对较弱的场所,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诸如:公司办公室、教室等场所具备较大的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以便于把环境中彼此存在联系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的用户包括到同一类群中;相对的,在人员密度大、流动性相对较强的场所,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诸如:医院、地铁站、街道、车站、飞机场等场所具备较小的类群期望成员数量,以免将周围过多不相关的人员包括进入类群;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所述移动终端的各移动终端通过GPS定位、WiFi定位等定位技术来确定该移动终端所处位置,所述服务器端120在收集各移动终端的通信耦合信息的情况下附带各移动终端当前所处位置区域的信息,并根据移动终端集群的所处区域人员密度及其流动性特点来决定其当前类群期望成员数量;

类群加入等待时间、退出等待时间长度的设置以及考虑

举例作为说明而不作为限制,对于人员流动性较小的场所诸如:办公室、教室等场所的类群具有较大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类群退出等待时间;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假设一携带移动终端快递员进入办公室派送快递的具体实施情景,由于办公室是一个具备相对稳定成员组成并且流动性较小的(相对于医院、地铁站、街道、车站、飞机场等场所)场所,故而具有较大类群加入等待时间,这个时间可能长达数分钟乃至十数分钟,所以在快递员进入办公室派送快递的过程中,由于整个快递派送的过程较短,故而快递员的移动终端并不会加入办公室的类群;所述服务器端120可以在用户界面为用户提供强制消除类群加入等待时间操作的选项,即用户进入具有较大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的类群后,用户主观上有强烈加入该类群的意愿,其可以通过手动操作提前结束其所携带的移动终端的类群加入等待时间而使其移动终端加入该类群。相对地,在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场所诸如:医院、车站、飞机场等场所的类群具有较小的类群加入等待时间、类群退出等待时间;因为这些场所人员流动性较强,偶尔会存在新的成员加入进类群,又在几分钟或者最长十分钟后因为其它事件(比如门诊排号到其位次、等待的地铁、班车、航班已经到达)离开其所属类群,故而类群需要较短(通常是半分钟到一分钟左右的时间)的类群加入等待时间和类群退出等待时间以适应这种状况。

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类群类型转换时间、类群创建时间、类群删除时间的设置以及考虑

由于不仅仅是针对个别移动终端所属类群状态的改变,而是影响到整个类群存在以及存在状态,所以具有更为谨慎的操作过程,相对而言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类群类型转换时间、类群创建时间、类群删除时间一般都大于类群加入等待时间、退出等待时间的两倍以上,根据发明者的具体实施经验采用三倍及其以上可以获得不错的实施效果;并且各类群中具备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较多的类群相对于其它移动终端组成成员数量较少的类群具备更长的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类群类型转换时间、类群创建时间以及类群删除时间;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类群类型转换时间、类群创建时间、类群删除时间一般都是一分钟到10分钟的取值范围;对应的在设置越短的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类群类型转换时间、类群创建时间、类群删除时间来监测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状态,则对应的预设检索周期就越短(可能达到一分钟两次或者更高),而相应的功耗也越高;设置越长的类群操作等待时间、类群类型转换时间、类群创建时间、类群删除时间来监测移动终端密度及其分布状态,则对应的预设检索周期就越长(可能两分钟一次或者更低的频率),而相应的功耗就越低。

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提供了具体的应用,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本发明将证明有用的很多环境中的几个。还应该理解:虽然给出的详细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它们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并不限于公开的细节和情况,并且其中可以进行各种改变而不背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