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区切换关系优化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01454阅读:810来源:国知局
邻区切换关系优化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邻区切换关系优化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邻区切换是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网络的连接态移动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无线网络服务性能的关键技术,邻区切换优化是无线网络优化的重要工作。邻区切换可分为同频切换、异频切换与异系统切换,同频切换是三种切换类型中的最主要切换。2G、3G网络时代,邻区优化工作包括的邻区添加、删除和修改等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操作完成。随着网络优化技术的发展,LTE网络的邻区的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均可以通过MRO(MobilityRobustnessOptimization,移动鲁棒性优化)技术自动完成。MRO技术大大提高了网络优化工作效率,同时有效的避免了人工优化工作的邻区漏配、邻区错配等问题,提高了网络切换成功率和网络连接态的移动性能。同时,通过MRO技术的应用,通过自动添加的邻区切换的小区,可以发现诸如越区覆盖、欠覆盖、基站天线方位误差等网络工参等优化问题。但是,目前并没有一种先进有效的技术或方法来对MRO算法产生的诸如因越区覆盖、基站天线方位角误差等原因造成的错配邻区进行准确和高效的判定。技术实现要素: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邻区切换关系优化方法和装置,通过对每条切换关系的区位切换分析,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 加和删减的准确性,避免了人为错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邻区切换关系优化方法,包括:获取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获取基站小区切换数据;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源基站小区到目标基站小区的邻区切换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分析判断结果对所述邻区切换关系进行优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源基站小区到目标基站小区的邻区切换关系进行分析判断的步骤之后,还包括:将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分析判断结果向外输出并呈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分析判断结果对所述邻区切换关系进行优化的步骤包括:若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不合理,则从邻区切换关系列表中删除所述邻区切换关系;若所述邻区切换关系合理,则将所述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到邻区切换关系列表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源基站小区到目标基站小区的邻区切换关系进行分析判断的步骤包括:根据目标基站相对于源基站的位置,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相当于源基站小区的归属分区;根据目标基站和源基站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基站小区在所述归属分区的分区内层级;根据所述归属分区和所述分区内层级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归属分区和所述分区内层级 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的步骤包括:获取切换角度,其中所述切换角度为标基站小区方向角相对源基站小区方向角的角度差;根据所述归属分区、所述分区内层级和所述切换角度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分类包括建议配邻区和不建议配邻区;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源基站小区到目标基站小区的邻区切换关系进行分析判断的步骤还包括:若所述切换分类为建议配邻区,则判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合理;若所述切换分类为不建议配邻区,则判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不合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邻区切换关系优化装置,包括工参获取模块,切换数据获取模块、识别模块和优化模块,其中:工参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切换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站小区切换数据;识别模块,用于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源基站小区到目标基站小区的邻区切换关系进行分析判断;优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分析判断结果对所述邻区切换关系进行优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输出模块,其中:输出模块,用于将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分析判断结果向外输出并呈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化模块用于根据识别模块的分析判断结果,若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不合理,则从邻区切换关系列表中删除所述邻区切换关系;若所述邻区切换关系合理,则将所述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到邻区切换关系列表中。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识别模块包括分区确定单元、层级确定单元和分类确定单元,其中:分区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基站相对于源基站的位置,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相当于源基站小区的归属分区;层级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标基站和源基站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基站小区在所述归属分区的分区内层级;分类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归属分区和所述分区内层级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分类确定单元包括角度确定子模块和分类确定子模块,其中:角度确定子模块,用于获取切换角度,其中所述切换角度为标基站小区方向角相对源基站小区方向角的角度差;分类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归属分区、所述分区内层级和所述切换角度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分类包括建议配邻区和不建议配邻区;识别模块还包括判定单元,其中:判定单元用于根据分类确定单元确定的切换分类,若所述切换分类为建议配邻区,则判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合理;若所述切换分类为不建议配邻区,则判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不合理。本发明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每条切换关系进行区位切换分析,从而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和删减的准确性,避免了人为错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邻区切换关系优化方法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工参的列表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小区切换数据的列表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输出结果的界面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确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切换分类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三小区基站天线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基站小区n(取n=12)等分线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分区角度R4的计算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目标基站小区所处分区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邻区切换关系优化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识别模块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分类确定单元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 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图1为本发明邻区切换关系优化方法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优选的,本实施例可由本发明邻区切换关系优化装置执行。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01,获取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其中,所述基站工参以单一小区为单位。所述基站工参可以包括:基站名称、小区名称、基站ID、小区ID、基站经度、基站纬度、天线型号、天线挂高、天线俯仰角、天线方位角、覆盖区域分类等参数。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各项基站工参的列表。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工参均通过工程设计及工程维护优化调整中获得。步骤102,获取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其中,所述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可以包括:切换源基站名称、切换源小区名称、切换源基站ID、切换源小区ID、切换目标基站名称、切换目标小区名称、切换目标基站ID、切换目标小区ID、切换次数等数据。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基站小区切换数据的列表。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均可通过设备厂家网络数据平台生成的邻区切换关系报表获得。步骤103,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源基站小区到目标基站小区的邻区切换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03可以包括:步骤1031,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确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切换分类,其中所述切换分类包括建议配邻区和不建议配邻区。步骤1032,根据所述切换分类判断所述邻区切换关系合理。若 所述切换分类为建议配邻区,则判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合理;若所述切换分类为不建议配邻区,则判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不合理。步骤104,根据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分析判断结果对所述邻区切换关系进行优化。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04可以包括:若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不合理,则从邻区切换关系列表中删除所述邻区切换关系;若所述邻区切换关系合理,则将所述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到邻区切换关系列表中。基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邻区切换关系优化方法,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每条切换关系进行区位切换分析,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和删减的准确性,避免了人为错误;同时通过智能性分析,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和删减的效率,替代了人工工作。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图1实施例的步骤103之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对源基站小区的每一条切换关系的判断结果进行标准化文本性的输出与呈现。输出结果简单且标准化,利于优化工程师进行分析工作。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向用户输出判断结果的界面图。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确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切换分类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1实施例中的步骤1031具体可以包括:步骤501,获取源基站小区n等分各分区(扇区)范围,其中n为大于1的自然数。无线通信基站的射频部分一般都是三小区模式,三个小区天线基本按角度上均匀分布,以实现对基站周围360度范围内的区域进行有效覆盖,典型的三小区基站天线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发明做如下规定。作为源基站小区,对每个基站的每个小区做单独分析,与同基站的其它小区不做关联。对于每个分析的源小区,该源小区的天线方向R1设定为基准 线,该小区理论覆盖范围为0度到360度。对该360度范围区域进行n等分,每等分角度为360/n度,其中第一条等分线与基准线重合,即第1条等分线角度为0度,第2条等分线为360/n度,第3条等分线为2*360/n,以此类推,第n条等分线为(n-1)*360/n度。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10≤n≤14。小区等分值n的取值对判断的准确性影响最关键,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际工作实施中的验证,n一般取10至14的整数值判断效果较为理想,适用于大多数的无线网络应用场景。在本发明的一个更优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取n=12。第1条等分线和第2条等分线组成的区域定义为1#等分区,即大于等于0度小于360/n度的区域;第2条等分线和第3条等分线组成的区域定义为2#等分区,即大于等于360/n度小于2*360/n度的区域,以此类推。按图7所示的规定后,相对于源基站小区,目标基站小区均会落在1#至n#的等分区内。步骤202,根据目标基站相对于源基站的位置判断系统所有目标基站相对于源基站小区归属分区。如图8所示,以正北方向为角度基准线,分别获取源基站小区天线方向角度R1和目标基站位置(以测得经纬度为准)与源基站位置(以测得经纬度为准)连线的方向角度R3。分区角度R4为目标基站与源基站连线方向角R3与源基站小区天线方向角R1的相对角度,即当R3>=R1时,R4=R3-R1,当R3<R1时,R4=360+(R3-R1)。根据计算所得的角度R4值,与分区角度360/n做对比,设定目标基站小区所处分区为K,则K取值为:K=INT(R4/(360/n))+1,(K=1~n,INT为向下取整函数)通过如上判断,可得出所计算基站相对于源基站小区的归属分区K。步骤203,获取源基站小区与系统所有目标基站小区间距离。计算源基站小区位置(以测得经纬度为准)与目标基站小区位置(以测得经纬度为准)的直线距离D。步骤204,根据目标基站和源基站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基站小区在所述归属分区的分区内层级。通过步骤202计算所得的所有基站的分区,把与目标基站小区同分区的基站小区按步骤203所有目标基站到源基站的直线距离D进行由小到大排序,从而获得该目标基站小区相对于源基站小区的归属分区内的区内层级C(C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如图9所示。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04可以包括:对于每一基站分区,设置距离阈值Dm,m为大于0的自然数。若D=0,则区内层级C=0;若0<D<D1,则区内层级C=1;若Dm<D<Dm+1,则区内层级C=m+1。步骤205,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步骤205可以包括:根据所述归属分区和所述分区内层级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步骤205可以包括:获取切换角度,其中所述切换角度为标基站小区方向角相对源基站小区方向角的角度差;根据所述归属分区、所述分区内层级和所述切换角度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具体介绍:如上所述,设定目标基站小区相对源小区的分区为K,目标基站小区相对源基站小区所处层级为C,目标基站小区方向角相对源基站小区方向角角度差为切换角度R2。即R2=目标小区方位角-源小区方位角。切换分类总体上分为两大类:类1:建议配邻区,以及类2:建议不配邻区。其中,类1细分为以下25类,各类名称及判断条件如下。类1-00:建议配邻区(同一基站小区)条件:目标基站小区与源基站小区距离D=0类1-11:建议配邻区(1分区第一层)条件:K=1且C=1类1-12:建议配邻区(1分区第二层)条件:K=1且C=2类1-13:建议配邻区(1分区第三层对打)条件:K=1且C=3且(R2>=90度且R2<=270度)类1-21:建议配邻区(2分区第一层)条件:K=2且C=1类1-22:建议配邻区(2分区第二层)条件:K=2且C=2类1-23:建议配邻区(2分区第三层对打)条件:K=2且C=3且(R2>=180度且R2<=300度)类1-31:建议配邻区(3分区第一层)条件:K=3且C=1类1-32:建议配邻区(3分区第二层对打)条件:K=3且C=2且(R2>=180度或R2<=90度)类1-41:建议配邻区(4分区第一层)条件:K=4且C=1类1-42:建议配邻区(4分区第二层对打)条件:K=4且C=2且(R2>=180度或R2<=30度)类1-51:建议配邻区(5分区第一层背向)条件:K=5且C=1且(R2>=190度或R2<=170度)类1-61:建议配邻区(6分区第一层背向)条件:K=6且C=1且(R2>=200度或R2<=160度)类1-71:建议配邻区(7分区第一层背向)条件:K=7且C=1且(R2>=200度或R2<=160度)类1-81:建议配邻区(8分区第一层背向)条件:K=8且C=1且(R2>=190度或R2<=170度)类1-91:建议配邻区(9分区第一层)条件:K=9且C=1类1-92:建议配邻区(9分区第二层对打)条件:K=9且C=2且(R2<=180度或R2>=270度)类1-101:建议配邻区(10分区第一层)条件:K=10且C=1类1-102:建议配邻区(10分区第二层对打)条件:K=10且C=2且(R2<=180度或R2>=330度)类1-111:建议配邻区(11分区第一层)条件:K=11且C=1类1-112:建议配邻区(11分区第二层)条件:K=11且C=2类1-113:建议配邻区(11分区第三层对打)条件:K=11且C=3且(R2>=60度且R2<=180度)类1-121:建议配邻区(12分区第一层)条件:K=12且C=1类1-122:建议配邻区(12分区第二层)条件:K=12且C=2类1-123:建议配邻区(12分区第三层对打)条件:K=12且C=3且(R2>=90度或R2<=270度)类2细分为以下25类。类2-00:不建议配邻区(目标基站小区与源基站小区距离过远)条件:目标基站小区与源基站小区距离D>设定值Dis,其中Dis取值可根据表1所示的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分类设定不同的取值:表1:基站小区覆盖区域分类覆盖区域分类LTE网络Dis取值(Km)其它网络Dis取值城区2自定义郊区4自定义农村6自定义其它区域自定义自定义类2-11:不建议配邻区(1分区第三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1且C=3且(R2<90度或R2>270度)类2-12:不建议配邻区(1分区大于第三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1且C>=4类2-21:不建议配邻区(2分区第三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2且C=3且(R2<180度或R2>300度)类2-22:不建议配邻区(2分区大于第三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2且C>=4类2-31:不建议配邻区(3分区第二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3且C=2且(R2<180度且R2>90度)类2-32:不建议配邻区(3分区大于第二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3且C>=3类2-41:不建议配邻区(4分区第二层检查方位角)条件:K=4且C=2且(R2<180度且R2>30度)类2-42:不建议配邻区(4分区大于第二层检查方位角)条件:K=4且C>=3类2-51:不建议配邻区(5分区第一层检查方位角)条件:K=5且C=1且(R2<190度且R2>170度)类2-52:不建议配邻区(5分区大于第一层背向检查方位角)条件:K=5且C>=2类2-61:不建议配邻区(6分区第一层背向检查方位角)条件:K=6且C=1且(R2<200度且R2>160度)类2-62:不建议配邻区(6分区大于第一层检查方位角)条件:K=6且C>=2类2-71:不建议配邻区(7分区第一层背向检查方位角)条件:K=7且C=1且(R2<200度且R2>160度)类2-72:不建议配邻区(7分区大于第一层检查方位角)条件:K=6且C>=2类2-81:不建议配邻区(8分区第一层检查方位角)条件:K=8且C=1且(R2<190度且R2>170度)类2-82:不建议配邻区(8分区大于第一层背向检查方位角)条件:K=8且C>=2类2-91:不建议配邻区(9分区第二层检查方位角)条件:K=9且C=2且(R2>180度且R2<270度)类2-92:不建议配邻区(9分区大于第二层检查方位角)条件:K=9且C>=3类2-101:不建议配邻区(10分区第二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10且C=2且(R2>180度且R2<330度)类2-102:不建议配邻区(10分区大于第二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3且C>=3类2-111:不建议配邻区(11分区第三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11且C=3且(R2>180度或R2<60度)类2-112:不建议配邻区(11分区大于第三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11且C>=4类2-121:不建议配邻区(12分区第三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12且C=3且(R2<90度或R2>270度)类2-122:不建议配邻区(12分区大于第三层源小区越区)条件:K=12且C>=4本发明上述实施例通过判断源基站小区与目标基站小区间的相对物理位置关系、相对区位与层级关系、天馈相对方向关系等确定邻区关系是否合理,从而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和删减的准确性,避免了人为错误;并且通过智能性分析,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和删减的效率,替代了人工工作;还通过结合MRO技术,对庞大的邻区切换关系与基站工参的逻辑关系,分析判断出潜在的诸如信号越区覆盖、欠覆盖和天馈方位角误差等无线网络问题,从而为无线网络优化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优化手段。图10为本发明邻区切换关系优化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优化装置包括工参获取模块100,切换数据获取模块200、识别模块300和优化模块400,其中:工参获取模块100,用于获取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切换数据获取模块200,用于获取基站小区切换数据。识别模块300,用于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源基站小区到目标基站小区的邻区切换关系进行分析判断。优化模块400,用于根据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分析判断结果对所述邻区切换关系进行优化。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化模块400具体用于根据识别模块300的分析判断结果,若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不合理,则从邻区切换关系列表中删除所述邻区切换关系;若所述邻区切换关系合理,则将所述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到邻区切换关系列表中。基于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邻区切换关系优化装置,根据基站小区的基站工参和基站小区切换数据对每条切换关系进行合理性分析,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和删减的准确性,避免了人为错误;同时通过智能性分析,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和删减的效率,替代了人工工作。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优化装置还可以包括输出模块500,其中:输出模块500,用于将所述邻区切换关系的分析判断结果向外输出并呈现。图1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识别模块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图10的识别模块300可以包括分区确定单元310、层级确定单元320和分类确定单元330,其中:分区确定单元310,用于根据目标基站相对于源基站的位置,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相当于源基站小区的归属分区。层级确定单元320,用于根据目标基站和源基站之间的距离,确 定目标基站小区在所述归属分区的分区内层级。分类确定单元330,用于根据所述归属分区和所述分区内层级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分类包括建议配邻区和不建议配邻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识别模块300还可以包括判定单元340,其中:判定单元340用于根据分类确定单元330确定的切换分类判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是否合理,若所述切换分类为建议配邻区,则判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合理;若所述切换分类为不建议配邻区,则判定所述邻区切换关系不合理。图1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分类确定单元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分类确定单元330包括角度确定子模块331和分类确定子模块332,其中:角度确定子模块331,用于获取切换角度,其中所述切换角度为标基站小区方向角相对源基站小区方向角的角度差。分类确定子模块332,用于根据所述归属分区、所述分区内层级和所述切换角度确定目标基站小区的切换分类。本发明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每条切换关系进行区位切换分析,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和删减的准确性,避免了人为错误;并且通过智能性分析,提高了邻区切换关系添加和删减的效率,替代了人工工作。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区位切换技术,通过判断源基站小区与目标基站小区间的相对物理位置关系、相对区位与层级关系、天馈相对方向关系等确定邻区关系是否合理,同时结合MRO技术,通过对庞大的邻区切换关系与基站工参的逻辑关系,分析判断出潜在的诸如信号越区覆盖、欠覆盖和天馈方位角误差等无线网络问题,从而为无线网络优化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优化手段。判断出可能存在的诸如信号越区覆盖、天馈方位角误差等无线网络问题,为无线 网络优化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的优化手段。在上面所描述的参获取模块100,切换数据获取模块200、识别模块300、优化模块400、输出模块500等功能单元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其任意适当组合。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为了避免遮蔽本发明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本发明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