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拍摄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78958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微距拍摄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拍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距拍摄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微距拍摄是一种通过镜头的光学能力,拍摄与实际物体等大(1:1)或比实际物体稍大的图像的拍摄方式,该拍摄方式常被用于展示表现花鸟鱼虫等细小的东西的细节。

在使用微距拍摄模式进行拍照时,待拍摄景物距离镜头较近,然而,任意拍摄设备都具有对被摄景物对焦的最短距离即最近对焦距离,如果被摄景物与镜头的距离小于该距离,是无法对焦的,这样距离镜头小于最近对焦距离的被摄景物将会被全部虚化,在取景器中看不到清晰的景物。

因而,在待拍摄景物距离镜头距离一旦近到一定程度,会因无法对该景物聚焦,而不能得到质量较好的微距拍摄图像,微距拍摄的灵活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距拍摄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距拍摄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终端设备。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另一种终端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微距拍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对焦请求;

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

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

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获取对焦请求,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之前,还包括:

确定当前拍摄模式为微距拍摄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包括:

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向拍摄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以扩大对焦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对焦请求,包括:

获取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中的对焦按钮,触发的对焦请求;

或者,在确定镜头当前采集的画面不满足预设的要求时,触发对焦请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微距拍摄处理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对焦请求;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

对焦模块,用于在马达行程已达到极限位置时,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

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获取对焦请求,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当前拍摄模式为微距拍摄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焦模块用于:

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向拍摄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以扩大对焦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获取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中的对焦按钮,触发的对焦请求;

或者,在确定镜头当前采集的画面不满足预设的要求时,触发对焦请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获取对焦请求,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另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处理器、存储器、摄像模组、微机电系统和马达,其中,所述微机电系统控制所述摄像模组移动;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对焦请求;

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

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获取对焦请求,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凸透镜成像光学原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马达和微机电系统的行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a)-图6(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光学原理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惨重图1-图4描述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可以用于微距拍摄和非微距拍摄的场景中,优选地,以下实施例集中为微距拍摄场景进行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10,获取对焦请求。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应用于通过摄像模组实现拍摄功能的终端设备中,其中,无论进行拍摄的摄像模组的镜头组成是怎样的,其成像原理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

即如图2所示,当拍摄的景物距离镜头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时,可在摄像模组上,比如在摄像模组的图像传感器上,得到的是拍摄景物的实像;当拍摄的景物距离镜头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在摄像模组的图像感应元件上得到的是放大的拍摄景物的像;当拍摄的景物距离镜头的距离大于两倍焦距时,在摄像模组的图像感应元件上得到的是缩小的拍摄景物的像。

其中,凸透镜成像公式为(u为拍摄景物距离镜头的距离,可以称为物距;v为呈现在摄像模组上中的拍摄景物的像距离镜头的距离,可以成为像距,f为镜头的焦距,由镜头的聚光性能等决定),由凸透镜成像公式可知,在f不变的情况下,v和u的变化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即u增加,则v减小,u减小,则v增加。

而由于微距拍摄是一种近距离拍摄以得到放大的景物的图像的拍摄方式,即在摄像模组的图像感应元件上得到的拍摄景物的像,相较于拍摄景物的放大倍数应该大于等于一。

因而,在进行微距拍摄时,为了在取景器中看到拍摄景物的清晰的像,需要通过调整像距以及物距的大小,使得物距u即拍摄景物距离镜头的距离大于一倍的焦距,小于两倍的焦距,且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尽量满足上述凸透镜成像公式,该调整像距以及物距的以在取景器中看到拍摄景物的清晰的像的过程,也可称为对焦。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中,可通过获取对焦请求,确定是否调整摄像模组的物距或者像距以适应当前拍摄场景。

S120,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

S130,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

通常,在使用摄像模组进行微距拍摄时,如果镜头距离拍摄的景物的距离u较近,则为了便于对拍摄景物聚焦,可通过摄像模组中的马达控制镜头向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缩短,以增加u的大小。

但是,由于摄像模组空间的限制等,摄像模组中的马达控制镜头向后缩的距离是有限的,比如仅仅可以控制镜头向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缩短的距离为6mm等,因而,在镜头距离拍摄的距离非常接近,即使控制镜头向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缩短至马达的行程极限,镜头距离拍摄景物的距离仍然较小。

也就是说,此时u的值较小,如果能够对拍摄景物进行对焦,v的值必须相对较大,而此时摄像模组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显然不能满足摄像模组拍摄景物的对焦条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引入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在马达行程达到极限位置时,可通过该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以实现对拍摄景物的对焦,完成对拍摄景物的微距拍摄。

其中,微机电系统是在微电子技术(半导体制造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合了光刻、腐蚀、薄膜、LIGA、硅微加工、非硅微加工和精密机械加工等技术制造的高科技电子机械器件。

如图3所示,MEMS包括固定电极122、活动电极124及可形变连接件126。活动电极124与固定电极122配合。连接件126固定连接固定电极122及活动电极124。固定电极122及活动电极124用于在驱动电压的作用下产生静电力。连接件126用于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沿活动电极124移动的方向形变以允许活动电极124移动从而带动摄像模组进行移动。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的不同,上述MEMS控制摄像模组每次移动的步长等,可由系统根据大量实验数据进行标定,也可由用户根据需求自行设置等。且MEMS较为灵敏,灵活性高,其控制摄像模组移动的效率相较于马达控制镜头移动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

具体地,可在获取对焦请求后,判断马达行程是否达到极限位置,比如,可以在马达形成的极限位置设置一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检测到马达达到该位置时,可发出马达行程达到极限位置的警示。

进而,可以理解,由于马达行程的已经达到极限位置,因此不能控制镜头的位置进一步向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通过微机电系统将摄像模组向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即通过增加v的大小,以扩大摄像模组的对焦范围,使摄像模组可以对较大的范围内的拍摄景物进行对焦。

举例而言,如图4所示,当获取对焦请求时,如果判断马达行程已经达到极限位置A点,则微机电系统可以控制摄像模组中的图像感应元件进行移动,从而当微机电系统控制图像感应元件从A点到B点之间移动时,v的大小的增加了,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u的大小也增加了,从而扩大了摄像模组的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获取对焦请求,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基于以上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的不同,可采取的不同的方式获取对焦请求:

第一种示例,可以通过用户对终端设备中的对焦按钮等的触发操作,获取其因触发操作发起的对焦请求。

第二种示例,可以在确定当前采集的画面不满足预设的要求时,由摄像模组自身的处理器等自动触发对焦请求。

为了更加全面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下面以获取对焦请求的方式为以上第二种示例示出的方式为例,举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510,在确定镜头当前采集的画面不满足预设的要求时,触发对焦请求。

具体地,在从取景器中看到当前采集的画面质量不好,比如图像模糊时,则表明当前摄像模组的对焦不合适,因此触发对焦请求。

S520,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

S530,若是,确定当前拍摄模式为微距拍摄模式。

S540,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

具体地,由于在非微距拍摄处理场景下,拍摄景物距离镜头较远,即u较大,而微机电控制拍摄模组的移动距离的范围较小,即v的变化范围很小,因此,在非微距拍摄处理场景下,使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的意义不大。

而在微距拍摄场景下,拍摄景物距离镜头的距离u处于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的较小值域内,即使稍调整下图像传感元件和镜头之间的距离v,比如控制图像传感元件向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微小的距离,都可以使得对焦范围增加明显。

举例说明,如图6(a)所示,对焦距为f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距离镜头的距离即像距为L1时,根据凸透镜成像公式可知,其可以对距离镜头距离为的物体进行清晰成像,当拍摄景物距离镜头距离小于时,则无法对焦,或者对焦不准。

当向拍摄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传感器时,摄像模组距离镜头的距离即像距增大为L2,根据凸透镜成像公式可知,其可以对距离镜头距离为的物体进行清晰成像,当拍摄景物距离镜头距离小于时,则无法对焦,或者对焦不准。

而将与相比,得到的值为由于L1小于L2,因大于1,即控制图像传感元件向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L2-L1的距离,使得其可在使得镜头在到的范围内,仍然可以准确对焦,且这个增加的范围对于一倍到两倍的焦距的值域范围来讲是很明显的,因而本发明微距拍摄处理方法对微距拍摄,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因而,为了增加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方法的实用性,需要确定当前拍摄模式为微距拍摄模式,在当前拍摄模式为微距拍摄时,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在获取对焦请求并确定马达行程到达极限位置后,首先确定当前是否是微距拍摄场景,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提高了微机电系统的实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微距拍摄处理装置,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微距拍摄处理装置包括获取模块110、判断模块120和对焦模块130。

其中,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对焦请求。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中,获取模块10可通过获取对焦请求,确定是否调整摄像模组的物距或者像距以适应当前拍摄场景。

判断模块120,用于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

对焦模块130,用于在马达行程已达到极限位置时,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

具体地,判断模块120可在获取模块110获取对焦请求后,判断马达行程是否达到极限位置,比如,可以在马达形成的极限位置设置一传感器,当该传感器检测到马达达到该位置时,判断模块120可通过有无发出马达行程达到极限位置的警示,判断马达行程是否达到极限位置。

进而,可以理解,由于马达行程的已经达到极限位置,因此不能控制镜头的位置进一步向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而对焦模块130可以通过微机电系统将摄像模组向拍摄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以扩大摄像模组的对焦范围,使摄像模组可以对较大的范围内的拍摄景物进行对焦。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微距拍摄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也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其实现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获取对焦请求,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基于以上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具体应用需求的不同,获取模块110可采取的不同的方式获取对焦请求:

第一种示例,获取模块110可以通过用户对终端设备中的对焦按钮等的触发操作,获取其因触发操作发起的对焦请求。

第二种示例,获取模块110可以在确定当前采集的画面不满足预设的要求时,由摄像模组自身的处理器等自动触发对焦请求。

为了更加全面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方法,下面以获取模块110获取对焦请求的方式为以上第二种示例示出的方式为例,举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

具体地,在从取景器中看到当前采集的画面质量不好,比如图像模糊时,则表明当前摄像模组的对焦不合适,因此获取模块110获取触发对焦请求。

进而,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如图7所示的基础上,该微距拍摄处理装置还可包括:

确定模块140,用于确定当前拍摄模式为微距拍摄模式。

为了增加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方法的实用性,需要确定模块140确定当前拍摄模式为微距拍摄模式,在当前拍摄模式为微距拍摄时,对焦模块130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微距拍摄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也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其实现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在获取对焦请求并确定马达行程到达极限位置后,首先确定当前是否是微距拍摄场景,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提高了微机电系统的实用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终端设备包括微距拍摄处理装置100。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微距拍摄处理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也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100,其实现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获取对焦请求,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了另一种终端设备,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终端设备1000包括:壳体1100和位于壳体1100内的摄像模组1111、微机电系统1112、马达1113、存储器1114和处理器1115。

其中,微机电系统1112控制摄像模组1111移动;处理器1115通过读取存储器1114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对焦请求。

判断马达1113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

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1112控制摄像模组1111移动进行对焦。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微距拍摄处理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也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微距拍摄处理装置1000,其实现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获取对焦请求,判断马达行程是否已达到极限位置,若是,则利用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进行对焦。由此,通过微机电系统控制摄像模组移动对焦,扩大了对焦范围,提高了微距拍摄的灵活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