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传极化码的方法及其发送设备、接收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361923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其发送设备、接收设备。



背景技术:

通信系统通常采用信道编码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保证通信的质量。polar码(即极化码)是可以取得香农容量且具有低编译码复杂度的编码方式。polar码是一种线性块码。其生成矩阵为gn.,其编码过程为其中,是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码长n=2n,n≥0。

bn是一个n×n转置矩阵,例如比特反转(bitreversal)矩阵。是f2的克罗内克幂(kroneckerpower),定义为

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信道,这些信息比特信道的序号的集合记作a;另外的一部分比特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其序号的集合用a的补集ac表示。不失一般性,这些固定比特通常被设为0。实际上,只需要收发端预先约定,固定比特序列可以被任意设置。从而,polar码的编码比特序列可通过如下方法得到:这里ua为中的信息比特信道集合,ua为长度k的行矢量,即|a|=k,|·|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即k表示集合a中元素的个数,也表示待编码信息比特的数目,也gn(a)是矩阵gn中由集合a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gn(a)是一个k×n的矩阵。集合a的选取决定了polar码的性能。

在对系统延时不敏感的通信应用中,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英文: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简写:harq)是一种常用的用以提高系统吞吐率的传输方法。在传输某一个信息块时,发送端将信息块编码后送入信道,如果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译码后发现传输成功,(此时,接收端会发送一个正确确认(英文:acknowledgement,简写:ack)消息给发送端,从而完成对该信息块的传输;如果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译码后发现传输失败(比如无法通过循环冗余校验),那么接收端就会通过一个反馈链路传输一个失败确认(英文:negative-acknowledgement,简写:nack)消息给发送端,发送端就会重传该信息块,或者,在超过一定时间没有接收到由接收端发送的ack反馈时,发送端也会进行信息块的重传。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接收端正确译码,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链路吞吐率,接收端会将所有接收信号都缓存起来,并和新接收到的信号一起进行译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polar码(即极化码)重传的方法,能够充分实现编码增益,提高系统吞吐。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polar码(即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包括: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其中,n为正整数;采用所述目标重传模式和编码参数进行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

应理解,编码参数至少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种:编码比特的数目、信息比特数目、码率。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因此能够有利于充分实现编码增益,提高系统吞吐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和传输资源,确定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和传输资源,确定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和传输资源大小,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包括:需要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根据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和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确定采用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作为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通过上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以及码率中的至少一种信息,判断重传时使用的重传模式为if模式或cc模式,能够充分利用if模式的编码增益,同时尽量避免负的编码增益产生。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发送设备确定采用if模式进行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由接收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

因此,发送设备能够利用接收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调整码率、码长或信息比特的数目等编码参数,从而能够实现重传的自适应,提高系统吞吐。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为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包括: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和信息比特的数目。

因此,通过接收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能够确定如要进行if模式重传时的码率和信息比特数目。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包括期望的调制编码方案mcs和/或期望的传输资源大小,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包括:根据所述反馈信息中调制编码方案mcs和/或传输资源大小,确定下列参数中的至少两种: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编码比特的数目和信息比特的数目。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信息比特的数目或编码比特的数目,以及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确定采用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包括: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码率门限值,并且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小于预设码率门限值,或者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小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采用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采用if模式进行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并且从第1次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码长不变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时的码率和构造信噪比,将按可靠度排序最高的至少一个极化信道对应的序号,确定为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极化信道的序号的集合an+1;将第j次数据传输中,由集合表征的极化信道上传输的信息比特,作为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时的信息比特,其中,为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时的码率和构造信噪比,确定的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极化信道的序号的集合,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时传输的信息比特利用所述an所表征的极化信道进行传输的比特,其中1≤j≤n。

其中,构造信噪比为在特定码率下用于polar码构造的信噪比。

应理解,极化信道的序号的集合an+1也可以按照除可靠度排序以外的其它方式获得,本发明不作限定。

因此,进行if模式重传时,通过选择前面所有传输中最不可靠的信息比特进行重传,以增强这部分最不可靠的信息比特的可靠度,提高译码的成功率。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前n次数据传输采用if模式,且采用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按照所述前n次数据传输中第j次数据传输的实际码率,确定从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参与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数量,其中,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码率越高,从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的编码比特的数量在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占的比例越大,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实际码率为去掉重传信息比特后的码率,1≤j≤n。

因此,cc模式中选择的各次if传输中编码比特数目可以根据if传输时的码率进行分配,以便为各次if传输提供尽可能相匹配的能量增益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polar码的重传方法,包括: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其中,n为正整数;根据所述目标重传模式对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数据进行译码。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因此能够充分实现编码增益。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包括:接收设备确定第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所述接收设备需要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信息比特的数目和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确定所述第n+1次数据重传采用的为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通过上一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信息比特的数目以及码率中的至少一种信息,判断重传时使用的重传模式为if模式或cc模式,能够充分利用if模式的编码增益,同时尽量避免负的编码增益产生。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收设备根据对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的译码结果,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反馈信息,以便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的数目和信息比特的数目。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式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种: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期望的调制编码方案mcs;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期望的传输资源大小。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式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设备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以及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确定所述第n+1次数据重传采用的为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包括: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码率门限值,并且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确定所述发送设备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小于预设码率门限值,或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小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确定所述发送设备采用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发送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接收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装置,该装置包括:收发器、存储器、处理器和总线系统。其中,该收发器、该存储器和该处理器通过该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该收发器接收信号和/或发送信号,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接收装置,该装置包括:收发器、存储器、处理器和总线系统。其中,该收发器、该存储器和该处理器通过该总线系统相连,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该收发器接收信号和/或发送信号,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应用的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重传polar码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重传polar码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重传polar码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信息比特选择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重传polar码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if模式编码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传输编码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重传polar码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送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送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3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接收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重传polar码的方法的传输性能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重传polar码的方法的传输性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是根据本文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图。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多个实施例,其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本文中的相同元件。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便于解释,给出了大量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很明显,也可以不用这些具体细节来实现所述实施例。在其它例子中,以方框图形式示出公知结构和设备,以便于描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部件"、"模块"、"系统"等用于表示计算机相关的实体、硬件、固件、硬件和软件的组合、软件、或执行中的软件。例如,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进程、处理器、对象、可执行文件、执行线程、程序和/或计算机。通过图示,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的应用和计算设备都可以是部件。一个或多个部件可驻留在进程和/或执行线程中,部件可位于一个计算机上和/或分布在2个或更多个计算机之间。此外,这些部件可从在上面存储有各种数据结构的各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执行。部件可例如根据具有一个或多个数据分组(例如来自与本地系统、分布式系统和/或网络间的另一部件交互的二个部件的数据,例如通过信号与其它系统交互的互联网)的信号通过本地和/或远程进程来通信。

此外,结合接入终端描述了各个实施例。接入终端也可以称为系统、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用户装置或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sip(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会话启动协议)电话、wll(wirelesslocalloop,无线本地环路)站、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处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此外,结合基站描述了各个实施例。基站可用于与移动设备通信,基站可以是gsm(globalsystemofmobile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讯)或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中的bts(basetransceiverstation,基站),也可以是wcdma(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宽带码分多址)中的nb(nodeb,基站),还可以是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中的enb或enodeb(evolutionalnodeb,演进型基站),或者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未来5g网络中的基站设备等。

此外,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cd(compactdisk,压缩盘)、dvd(digitalversatiledisk,数字通用盘)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现在,参照图1,示出根据本文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100。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基站102,基站102可包括多个天线组。每个天线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例如,一个天线组可包括天线104和106,另一个天线组可包括天线108和110,附加组可包括天线112和114。图1中对于每个天线组示出了2个天线,然而可对于每个组使用更多或更少的天线。基站102可附加地包括发射机链和接收机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它们均可包括与信号发送和接收相关的多个部件(例如处理器、调制器、复用器、解调器、解复用器或天线等)。

基站102可以与一个或多个接入终端(例如接入终端116和接入终端122)通信。然而,可以理解,基站102可以与类似于接入终端116或122的任意数目的接入终端通信。接入终端116和122可以是例如蜂窝电话、智能电话、便携式电脑、手持通信设备、手持计算设备、卫星无线电装置、全球定位系统、pda和/或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100上通信的任意其它适合设备。如图所示,接入终端116与天线112和114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通过前向链路118向接入终端116发送信息,并通过反向链路120从接入终端116接收信息。此外,接入终端122与天线104和106通信,其中天线104和106通过前向链路124向接入终端122发送信息,并通过反向链路126从接入终端122接收信息。在fdd(frequencydivisionduplex,频分双工)系统中,例如,前向链路118可利用与反向链路120所使用的不同频带,前向链路124可利用与反向链路126所使用的不同频带。此外,在tdd(timedivisionduplex,时分双工)系统中,前向链路118和反向链路120可使用共同频带,前向链路124和反向链路126可使用共同频带。

被设计用于通信的每组天线和/或区域称为基站102的扇区。例如,可将天线组设计为与基站102覆盖区域的扇区中的接入终端通信。在基站102通过前向链路118和124分别与接入终端116和122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基站102的发射天线可利用波束成形来改善前向链路118和124的信噪比。此外,与基站通过单个天线向它所有的接入终端发送信号的方式相比,在基站102利用波束成形向相关覆盖区域中随机分散的接入终端116和122发送信号时,相邻小区中的移动设备会受到较少的干扰。

在给定时间,基站102、接入终端116或接入终端122可以是无线通信发送设备和/或无线通信接收设备。当发送数据时,无线通信发送设备可对数据进行编码以用于传输。具体地,无线通信发送设备可获取(例如生成、从其它通信装置接收、或在存储器中保存等)要通过信道发送至无线通信接收设备的一定数目的数据比特。这种数据比特可包含在数据的传输块(或多个传输块)中,传输块可被分段以产生多个码块。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polar码的重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发送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用户设备。如图2所示,该方法200包括:

步骤210,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其中,n为正整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信息比特数目和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220,采用目标重传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

可选地,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和传输资源的大小,能够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也能够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和传输资源大小,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

可选地,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和传输资源的大小,能够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

应理解,编码参数包括下列参数中的至少一种:码长(也可以称之为编码比特的数目)、信息比特的数目、码率。

还应理解,传输资源大小指的是数据传输中能够使用的资源多少,因此也就体现了能够传输的码长大小。例如,传输资源在lte中是子载波个数和符号数的乘积,即资源元素(英文:resourceelement,简写:re)re的个数。re的个数乘以调制阶数即是可以传输的编码比特个数,也即码长。码长乘以码率即是信息比特个数。当传输资源(ofdm子载波个数)在harq过程中不变时,例如为z,调制阶数为m,则可以传输的编码比特数为n=z*m。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因此能够充分实现编码增益,提高系统吞吐率。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发送设备需要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确定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和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确定采用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作为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其中,n正整数。

上述发送设备需要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指的是,当进行第n次数据传输后,接收设备对n次传输的数据译码失败后,发送设备需要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具体地,发送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失败确认(英文:negative-acknowledgement,简写:nack)信息,确认接收端译码失败。

应理解,当n为1时,指的是初始传输。当初传时,发送设备如果为用户设备,用户设备可以通过接收基站的调度,确定传输的码率以及信息比特数目等信息,例如通过接收基站发送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可以包括编码调制方案(英文: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简写:mcs)和资源块(英文:resourceblock,简写:rb)数目,发送设备根据该指示信息确定初传的码率、编码比特的数目以及信息比特的数目。其它没有调度的情况下,发送设备根据能够使用的传输资源和约定的码率和调制阶数等信息,获得上述参数。

在步骤210中,发送设备可以根据第n次数据传输中信息比特的数目和码率中的至少一种信息是否满足一定阈值条件,确定采用增量冻结(英文:incrementalfreezing,简写:if)模式进行第n+1次的数据传输或者采用chase合并(英文:chasecombing,cc)模式进行第n+1次的数据传输。该阈值条件的设立标准为,在满足一定阈值条件时,采用if模式进行数据重传会获得正的编码增益;在满足另外的预设条件时,采用if模式可能不能够带来正的编码增益,这时采用cc模式进数据的重传,虽然不能够带来编码增益,却能够带来能量的增益。

具体地,当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大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并且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在其它情况下,则采用cc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具体地,如果采用if模式作为目标重传模式进行重传时,接收设备根据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串行冻结译码,即先译码最后一次收到的编码比特序列,将译码得到的信息比特序列作为前面传输的冻结比特,译码前一次收到的编码比特序列,直到第一次接收到的编码比特序列译码成功。

然而,在没有译码成功时,一般而言,随着重传次数增加,码率逐渐下降,if模式的编码增益也随之降低,在很低码率时甚至为负。并且,为了达到优于其他编码方案的译码性能,每次重传需要新增crc,导致性能损失,特别是在信息比特较少时这种性能损失越来越严重。

此时,判断需要采用cc模式重传作为目标重传模式时,发送设备重传已经发送的编码比特序列,接收端首先将接收到的相同的编码比特序列进行相加,即软合并,然后进行译码。随着重传次数的增加,合并的接收信号能量逐渐增强,译码性能因此能够得到增强。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通过上一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信息比特的数目以及码率中的至少一种信息,判断重传时使用的重传模式为if模式或cc模式,能够充分利用if模式的编码增益,同时尽量避免负的编码增益产生。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当发送设备确定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上述方法还包括:发送设备接收第n次数据传输的反馈信息;发送设备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

也就是说,在进行数据重传的时候,能够根据上次数据传输经历的信道质量,确定码长、重传码率或者信息比特的数量。其中,反馈信息可以包括表征信道状态的信道状态信息(英文:channelstateinformation,简写:csi)、信干噪比(英文: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ratio;简写:sinr),或者长期演进(英文:longtermevolution;简写:lte)中的信道质量指示(英文:channelqualityindicator,简写:cqi);也可以包括接收设备直接发送的码率大小;或者调制编码方案(mcs)和传输资源大小等;编码参数包括码长、码率、信息比特数量中的一个或多个参数。

应理解,编码比特的数目即码长,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两个概念可以相互替换,还应理解,由码长和码率可以确定信息比特数目,由码长和信息比特数目也可以确定码率,只需要其中两个参数即可推知第三个参数。

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此,其它能够用于指示发送设备确定编码参数的信息都落入本发明的范围。

因此,发送设备能够利用接收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调整码率、码长或信息比特的数目等编码参数,从而能够实现重传的自适应。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反馈信息为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发送设备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包括:根据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和所述信息比特的数目。

具体地,信道状态信息可以包括cqi或sinr,以cqi为例,cqi与码率之间存在一个映射表,即通过cqi可以确定码率。

也就是说,在接收的反馈信息中能够确定上一次传输中信道实际能够容纳的码率,而在传输资源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根据上一次传输中信道实际能够提供的码率,确定本次if模式重传的码率;进一步地,由于传输资源不变,因此码长也不变,因此可以通过码率和码长确定本次重传的信息比特数目。

如图3所示,第一次数据传输为if模式时(也就是初传时),发送设备以码率r进行polar码编码,发送k个信息比特,编码比特的个数为n,则r=k/n,或者k=n*r。

若接收到接收设备的译码失败消息,则进行第二次数据传输,例如,接收对端发送的反馈信息csi,确定第一次数据传输时信道实际能够容纳的码率为r1,并且确定第二次数据传输为if模式,第一次数据传输中应该传输的信息比特为k/r*r1,剩余的n*(r-r1)=k*(1-r1/r)比特应该在重传时传输,也就是重传的码率为n*(r-r1)/n=r-r1。

若第二次数据传输失败后,则需要进行第三次数据传输,确定第二次数据传输时信道实际能够容纳的码率为r2,并且确定第三次数据传输为if模式,第三次数据传输中应该选择n*(r-r1-r2)个信息比特进行重传,也就是重传的码率为n*(r-r1-r2)/n=r-r1-r2。

如果需要进行第四次数据传输,同理可以得到第四次重传的码率应该为r-r1-r2-r3,重传的信息比特数目为n*(r-r1-r2-r3)。

因此,通过接收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能够确定如要进行if模式重传时的码率和信息比特数目。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反馈信息包括期望的调制编码方案(英文: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简写:mcs)和/或期望的传输资源大小请求,发送设备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包括:根据反馈的mcs和/或传输资源大小,确定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两个:第n+1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编码比特的数目和信息比特的数目。

也就是说,反馈信息中包括发送设备所期望的mcs和/或传输资源大小。

应理解,当反馈信息只包括mcs时,可以根据默认资源大小,确定编码参数,或反馈信息只包括传输资源大小时,可以根据默认的码率等信息,确定编码参数,本发明不作限定。

具体地,mcs是调制和编码方式,包括调制阶数(modulationorder)和码率(codingrate),传输资源在lte中是子载波个数和符号数的乘积,即资源元素(英文:resourceelement,简写:re)re的个数。re的个数乘以调制阶数即是可以传输的编码比特个数,也即码长。码长乘以码率即是信息比特个数。当传输资源(ofdm子载波个数)在harq过程中不变时,例如为z,调制阶数为m,则可以传输的编码比特数为n=z*m。

也就是说,当反馈信息中包括用于第n+1次数据传输的mcs和/或传输资源大小时,发送设备可以根据上述信息确定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两种:用于第n+1次传输的码率、码长以及信息比特的数目。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需要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发送设备根据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以及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确定采用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包括:当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码率门限值,并且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当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小于预设码率门限值,或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小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采用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

例如,重传时的传输模式选择伪代码如下:

ifcoderate<threshold_1orinfomationbitslength<threshold_2

retransmissiontype=cc

else

retransmissiontype=if

end

其中,coderate指的是码率,informationbitslength指的是信息比特的长度,thredhold_1是预设码率门限值,threshold_2是信息比特个数门限值,也就是预设数量门限值,由具体的应用场景确定。例如,码率门限可以为1/5,信息比特的个数门限值为300。也就是说,当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小于1/5或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小于300时,采用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否则,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应理解,上述实施例的数值仅仅是实例性的,本发明不作限定。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当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并且从第1次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码长不变时,上述方法还包括:根据第n+1次数据传输时的码率和构造信噪比,将按可靠度排序最高的至少一个极化信道对应的序号,确定为第n+1次数据传输的极化信道的序号的集合an+1;将第j(j=1,…,n)次数据传输中,由集合表征的信道上传输的信息比特,作为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时的信息比特序列中的元素,其中,an为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时的码率和构造信噪比,确定的第n次数据传输的极化信道的序号的集合,第n次数据传输时传输的信息比特序列中的比特利用an所表征的极化信道进行传输的比特。

因此,进行if模式重传时,通过选择前面所有传输中最不可靠的信息比特进行重传,以增强这部分最不可靠的信息比特的可靠度,提高译码的成功率。

应理解,从第1次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码长不变,也就是说在数据重传中的传输资源不变,能够传输的编码比特的数目不变。

具体地,如图4所示,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次if模式的数据传输,第二次if模式的数据传输,第三次if模式的数据传输和第四次if模式的数据传输。

在第一次if模式的数据传输中,根据第一次数据传输的码率r和构造信噪比,能够将当前的极化信道进行可靠度排序,将可靠度排序最高的12个极化信道对应的序号作为集合a1,在该集合a1表征的12个极化信道上,分别传输了12个信息比特,分别为u1、u2……u12。

在第二次if模式的数据传输中,根据第二次数据传输的码率r/2和构造信噪比,能够将当前的极化信道进行可靠度排序,将可靠度排序最高的6个极化信道对应的序号作为集合a2,并进一步确定在第一次数据传输中,映射在信道上的信息比特,也就是{u7,u8,u9,u10,u11,u12}。将信息比特{u7,u8,u9,u10,u11,u12}分别映射在a2表征的极化信道上进行传输。

其中,优选地,确定第二次数据传输的码率为r/2,这是因为在没有接收设备的反馈信息时,希望每次传输的码率均分:如初传码率为r,第一次重传时拿一半信息比特重传,一次重传后,两次传输的码率均为r/2;在两次传输信息质量一样的情况下,这样码率均分的策略可以保证两次传输译码的正确率是相同的,不会由于其中一个因码率过高导致译码失败。同理,可以确定以后每次数据传输的码率。

同样的,在第三次if模式的数据传输中,根据第三次数据传输的码率r/3和构造信噪比,能够将当前的极化信道进行可靠度排序,将可靠度排序最高的4个极化信道对应的序号作为集合a3,并进一步确定在第一次数据传输中,映射在信道上的信息比特u5、u6,以及在第二次数据传输中,映射在信道上的信息比特u11、u12,最终将信息比特序列{u5、u6、u11、u12}分别映射在a3所表征的极化信道上进行传输。

在第四次if模式的数据传输中,根据第四次数据传输的码率r/4和构造信噪比,能够将当前的极化信道进行可靠度排序,将可靠度排序最高的3个极化信道对应的序号作为集合a4,并进一步确定在第一次数据传输中,映射在信道上的信息比特u4,以及在第二次数据传输中,映射在信道上的信息比特u10,在第三次数据传输中,映射在信道上的信息比特u12,最终将信息比特序列{u4、u10、u12}分别映射在a4所表征的极化信道上进行传输。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可以通过构造嵌套nesting序列,确定if重传的信息比特,如图5所示,因为低码率所选择的信息比特信道集合(an+1)是高码率时(an)的子集,可以从低码率开始构造,确定相应的信息比特信道集合;然后逐渐提高码率,扩大信道比特信道集合。这样,低码率的信息比特信道始终位于nesting序列的最前面。在编码时,只需要根据当前码率需求,选择序列最前面的部分作为信息比特信道即可;重传时,只需要选择位于前面传输时序列最后面部分,即信息比特信道的差集的信息比特作为重传信息比特。

以4次传输为例,其中3次重传都采用if。4次传输构造的信息比特信道集合分别是a1,a2,a3,a4,它们满足因此,可以构造一个nesting序列,排序为[a4,a3\a4,a2\a3,a1\a2],从该序列中直接从前往后选择信息比特信道集合为:

第一次传输:a4∪(a3\a4)∪(a2\a3)∪(a1\a2)=a1

第二次传输:a4∪(a3\a4)∪(a2\a3)=a2

第三次传输:a4∪(a3\a2)=a3

第四次传输:a4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当前n次数据传输采用if模式,且采用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上述方法还包括:按照所述前n次数据传输中第j次数据传输的实际码率,确定从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参与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数量,其中,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码率越高,从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的编码比特的数量在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占的比例越大,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实际码率为去掉重传信息比特后的码率,1≤j≤n。

因此,cc模式中选择的各次if传输中编码比特数目可以根据if传输时的码率进行分配,以便为各次if传输提供尽可能相匹配的能量增益。如果各次if传输的码率相等,则cc从各次if传输中选择相等的编码比特重传,为各次if提供相同的增量增益;如果各次if传输根据信道状态信息等确定的码率不同,高码率if译码成功需要较高的能量,则在cc时为高码率if传输选择较多的编码比特。例如,例如:一次if重传后,初传和重传码率分别为1/2和1/4,编码比特个数均为12,第二次重传采用cc模式,则cc时分别从初传和第一次if重传的编码比特中选择12*1/2/(1/2+1/4)=8和12*1/4/(1/2+1/4)=4个编码比特。应理解,上述数值举例仅仅是示例性的,本发明不作限定。

如图6所示,if模式传输的均是重新编码的编码比特,cc模式传输的是前面所有if传输模式下传输的部分编码输出比特。

图6-1表示从初传到第三次重传均为if模式;图6-2表示前三次数据传输为等码率if模式,那么在第四次数据传输时,cc模式时选择编码比特序列时,则可以均等的从前面各次if模式传输的信息比特中选择若干相同数目的比特作为重传比特。图6-3表示前两次数据传输为等码率if模式,第三次传输时采用cc模式和第四次采用cc模式时。图6-4表示所有重传,都采用了cc模式,在cc模式下,每次重传不需要重新编码,也就是每次传输的编码比特相同。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if模式编码器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m为最大if传输次数(包括初传),由前述实施例中重传模式算法确定,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地,每次重新编码的比特包含前面所有if传输中的部分信息比特,选择的信息比特为根据当前重传码率重新构造的polar码极化信道可靠度低的比特。编码后的比特按照编码时的规则送入编码比特缓存。

编码后,发送端需要从编码比特缓存中选择传输比特,选择过程如图8所示。rv0-rv3表示传输版本,指示各次传输时比特选择的起点。如图示出了三次传输的数据传输情况,如果本次传输为if模式,则从相应的编码比特中直接顺序除预设打孔比特外的编码比特,直到到达所需传输比特数。如果本次传输为cc模式,则从各编码器的输出中按编码器顺序选择编码比特,直到所需传输比特数;一般来说,从前一次cc选择的最后一个比特之后的比特开始。

也就说说,在不接收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可以提前编码,将初传和每次重传的编码比特放在缓存区中,每次重传的时候,直接从编码比特缓存中选择传输的比特,不论cc模式或者if模式重传,跟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编码策略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polar码的重传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发送设备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用户设备。如图9所示,该方法900包括:

步骤910,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其中,n为正整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信息比特数目和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920,根据目标重传模式对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数据进行译码。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传输模式,因此能够充分实现编码增益。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和传输资源大小,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包括:当需要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根据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和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确定第n+1次数据重传采用的为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通过上一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信息比特的数目以及码率中的至少一种信息,判断重传时使用的重传模式为if模式或cc模式,能够充分利用if模式的编码增益,同时尽量避免负的编码增益产生。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上述方法还包括:所述接收设备根据对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的译码结果,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反馈信息,以便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的数目和信息比特的数目。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上述反馈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种: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期望的调制编码方案mcs;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期望的传输资源大小。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收设备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以及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确定所述第n+1次数据重传采用的为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包括: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码率门限值,并且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确定所述发送设备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小于预设码率门限值,或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小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确定所述发送设备采用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

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上文中结合图1至图9,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polar码重传的方法,下面将结合图10至图13,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polar码重传的装置。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送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0所示,该发送设备包括:

确定单元1001,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其中,n为正整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信息比特数目和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发送单元1002,采用所述目标重传模式进行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确定单元1001具体用于:在需要进行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时,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和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中的至少一种信息,确定采用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作为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发送设备还包括: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反馈信息;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确定单元10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确定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和信息比特的数目。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发送单元10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息中调制编码方案mcs和/或传输资源大小,确定以下参数中的至少两种: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编码比特的数目和信息比特的数目。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确定单元1001还用于: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码率门限值,并且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小于预设码率门限值,或者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小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采用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确定单元1001还用于:根据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时的码率和构造信噪比,将按可靠度排序最高的至少一个极化信道对应的序号,确定为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极化信道的序号的集合an+1;将第j次数据传输中,由集合表征的极化信道上传输的信息比特,作为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时的信息比特,其中,an为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时的码率和构造信噪比,确定的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极化信道的序号的集合,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时传输的信息比特利用所述an所表征的极化信道进行传输的比特,其中1≤j≤n。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确定单元1001还用于:按照所述前n次数据传输中第j次数据传输的实际码率,确定从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参与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数量,其中,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码率越高,从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的编码比特的数量在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占的比例越大,所述第j次数据传输的实际码率为去掉重传信息比特后的码率,1≤j≤n。

应理解,这里的发送设备1000以功能单元的形式体现。这里的术语“单元”可以指应用特有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电子电路、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例如共享处理器、专有处理器或组处理器等)和存储器、合并逻辑电路和其它支持所描述的功能的合适组件。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装置10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网络设备,装置10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第一网络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步骤,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图11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1所示,该接收设备1100包括:

确定单元1101,所述接收单元1101用于根据前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参数,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目标重传模式,其中,n为正整数,所述编码参数包括信息比特数目和码率中的至少一种。

译码单元1102,所述译码单元11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重传模式对所述n+1次数据传输的数据进行译码。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确定单元1101用于确定需要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时,根据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中信息比特的数目和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确定所述第n+1次数据重传采用的为增量冻结if模式或chase合并cc模式,n为正整数;所述译码单元1102用于根据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采用的重传模式进行译码。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收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用于根据对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序列的译码结果,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反馈信息,以便于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第n+1次数据传输的编码比特的数目和信息比特的数目。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反馈信息包括下列信息中的一种: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期望的调制编码方案mcs;所述第n+1次数据传输期望的传输资源大小。

可选地,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确定单元1102具体用于: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大于或等于预设码率门限值,并且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大于或等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确定所述发送设备采用if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当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的码率小于预设码率门限值,或所述第n次数据传输中的信息比特的数目小于预设数量门限值时,确定所述发送设备采用cc模式进行第n+1次数据传输。

应理解,这里的装置1100以功能单元的形式体现。这里的术语“单元”可以指应用特有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电子电路、用于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例如共享处理器、专有处理器或组处理器等)和存储器、合并逻辑电路和其它支持所描述的功能的合适组件。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装置11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网络设备,装置11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第二网络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步骤,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图1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polar码传输的发送装置1200。该装置1200包括处理器1210、收发器1220、存储器1230和总线系统1240。其中,处理器1210、收发器1220和存储器1230通过总线系统1240相连,该存储器123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2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23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该收发器1220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

存储器123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210提供指令和数据。发送装置1200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240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124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240。例如,发送装置1200可以为图1中示出的基站102。发送装置1200能够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121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为“cpu”),该处理器121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存储器123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1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23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123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该总线系统124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240。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21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230,处理器12101读取存储器123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图1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用于管理网络切片的装置1300。该装置1300包括处理器1310、收发器1320、存储器1330和总线系统1340。其中,处理器1310、收发器1320和存储器1330通过总线系统1340相连,该存储器1330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1310用于执行该存储器1330存储的指令,以控制该收发器1320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

存储器133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310提供指令和数据。发送装置1300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340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134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340。例如,发送装置1300可以为图1中示出的基站102。发送装置1300能够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131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简称为“cpu”),该处理器131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存储器133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1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33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133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该总线系统134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340。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31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330,处理器1310读取存储器133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图1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重传polar码的方法的传输性能的示意图。是本发明方案与现有if重传方案的对比,横坐标为信噪比,纵坐标为误块率,图中示出了四次传输的模拟曲线,从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案相比现有polar码码的重传方案能获得更大的编码增益。

图1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重传polar码的方法的传输性能的示意图。

是本发明方案与现有turbo码重传方案的对比,横坐标为信噪比,纵坐标为误块率,图中示出了四次传输的模拟曲线,从中可以看出,本发明方案相比现有turbo码的重传方案能获得更大的编码增益。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方法步骤和单元,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实施例的步骤及组成。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程序,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程序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尽管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优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在本发明的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