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84472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包裹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物流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包裹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物流,是将包裹从一地转运至另一地的流动过程。包裹在到达目的地后,由目的地设置的物流网点接收。为了记录包裹的物流状态,目的地的物流网点需要对到达的包裹进行入库操作。

目前的入库流程是,包裹在目的地的物流网点随意堆放,物流网点的操作员使用扫描枪扫描包裹的运单号,并将运单号发送至后台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入库登记。现有的包裹入库流程,对入库的包裹查找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裹管理系统,用于记录包裹的存放位置信息,以实现对包裹的快速查找。为实现所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包裹管理方法,应用于包裹管理服务器,该方法包括:

接收录入信息,其中,所述录入信息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

保存所述录入信息。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包裹查询请求;其中所述包裹查询请求中包含目标运单号;

从保存的录入信息中,查询所述目标运单号对应的位置标签;

返回查询到的所述位置标签。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包裹查询请求;其中所述包裹查询请求中包含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目标位置标签;

从保存的录入信息中,查询所述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所述目标位置标签对应的运单号;

返回查询到的所述运单号。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方法还包括:

接收到录入信息后,查询所述录入信息中的运单号对应的联系方式;

向所述联系方式对应的收货人设备发送取货通知信息。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方法还包括:

接收物流网点标识及对应的摆放规则,其中,所述摆放规则用于表示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标识的物流网点中存放区域内多个包裹存放装置的摆放方式;

根据所述摆放规则,生成每个所述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编码;

将各个所述位置编码以扫描码的形式返回。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方法还包括:

接收登录请求;其中,所述登录请求中包含目标管理员账号;

在预先建立的管理员账号与物流网点标识的对应关系中,查询所述目标管理员账号对应的物流网点标识;

返回所述物流网点标识。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包裹管理方法,应用于取件点终端,该方法包括:

获取物流网点标识,并采集包裹的运单号及放置该包裹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

建立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

将具有对应关系的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可选地,所述获取物流网点标识具体包括:

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其中,所述登录请求中包含管理员账号;

接收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所述管理员账号对应的物流网点标识。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目标运单号;

接收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所述目标运单号对应的位置标签。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目标位置标签;

接收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所述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所述目标位置标签对应的运单号。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摆放规则;其中,所述摆放规则用于表示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标识的物流网点中存放区域内多个包裹存放装置的摆放方式;

打印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扫描码;其中,所述扫描码用于表示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所述摆放规则生成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编码。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包裹管理系统,包括:

取件点终端,用于获取物流网点标识,并采集包裹的运单号及放置该包裹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建立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并将具有对应关系的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物流管理服务器,用于接收具有对应关系的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并保存。

可选地,所述取件点终端,还用于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目标运单号,以及接收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位置标签;

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还用于依据运单号与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查询所述目标运单号对应的位置标签,并将查询到的位置标签返回所述取件点终端。

可选地,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还用于接收到具有对应关系的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后,查询所述运单号对应的联系方式,并向所述联系方式对应的收货人设备发送取货通知信息。

可选地,所述取件点终端,还用于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登录请求,其中所述登录请求中包含管理员账号;以及接收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物流网点标识;

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还用于接收所述取件点终端发送的登录请求,其中所述登录请求中包含目标管理员账号;在预先建立的管理员账号与物流网点标识的对应关系中,查询所述目标管理员账号对应的物流网点标识;以及返回所述物流网点标识。

可选地,所述取件点终端,还用于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摆放规则;其中,所述摆放规则用于表示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标识的物流网点中存放区域内多个包裹存放装置的摆放方式;以及打印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扫描码;其中,所述扫描码用于表示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所述摆放规则生成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编码。

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还用于接收物流网点标识及对应的摆放规则;根据所述摆放规则,生成每个所述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编码;以及将各个所述位置编码以扫描码的形式返回。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包裹管理装置,包括:

录入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录入信息,其中,所述录入信息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

录入信息保存模块,用于保存所述录入信息。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装置还包括:

第一查询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包裹查询请求;其中,所述包裹查询请求中包含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目标运单号;

位置标签查询模块,用于从保存的录入信息中,查询所述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所述目标运单号对应的位置标签;

位置标签返回模块,用于返回查询到的所述位置标签。

可选地,所述包裹管理装置还包括:

第二查询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包裹查询请求;其中所述包裹查询请求中包含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目标位置标签;

运单号查询模块,用于从保存的录入信息中,查询所述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所述目标位置标签对应的运单号;

运单号返回模块,用于返回查询到的所述运单号。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包裹管理装置,包括:

包裹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物流网点标识,并采集包裹的运单号及放置该包裹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

对应关系建立模块,用于建立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

包裹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将具有对应关系的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可选地,包裹管理装置还包括:

运单号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目标运单号;

位置标签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所述运单号对应的位置标签。

可选地,包裹管理装置还包括:

网点标识及位置标签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目标位置标签;

运单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所述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所述目标位置标签对应的运单号。

可选地,包裹管理装置还包括:

摆放规则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摆放规则;其中,所述摆放规则用于表示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标识的物流网点中存放区域内多个包裹存放装置的摆放方式;

扫描码打印模块,用于打印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扫描码;其中,所述扫描码用于表示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所述摆放规则生成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编码。

本申请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取件点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调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数据,至少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物流网点标识,并采集包裹的运单号及放置该包裹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

建立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

将具有对应关系的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本申请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物流管理服务器,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调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数据,至少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物流网点标识,并采集包裹的运单号及放置该包裹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

建立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

将具有对应关系的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包裹管理系统用于对物流网点的包裹进行管理,包裹可以被放置在包裹存放装置内,包裹存放装置具有位置标签。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包裹的运单号,还可以发送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另外,由于物流管理服务器管理多个物流网点的包裹信息,则移动终端还需要发送物流网点标识。移动终端发送的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具有对应关系,物流管理服务器直接保存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与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即可,并将包裹状态设置为已入库。这样,物流管理服务器可以记录已入库的包裹的位置信息,以方便后续对包裹的查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包裹入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包裹入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包裹管理流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包裹管理流程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位置标签设置流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在物流管理服务器一侧的包裹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应用在取件点终端一侧的包裹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主机通用计算机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物流流程中,包裹通常经过多个物流网点的中转后,被送至收货人的地址。为了便于下文描述,可以将包裹到达的目的地的物流网点称为末端物流网点,末端物流网点之前的物流网点称为中转物流网点。

包裹到达末端物流网点后,需要对包裹进行入库操作,以标识包裹已经进入该物流网点。

现有的包裹入库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设置在末端物流网点现场的电脑台式机及扫描枪,以及后台物流管理系统。其中,扫描枪通过usb(universalserialbus,通用串行总线)线缆与电脑台式机相连,电脑台式机通过有线网络与后台物流管理系统相连。

基于上述系统的包裹入库流程为,包裹被运送至末端物流网点后,人工使用扫描枪扫描包裹的运单号,扫描枪将运单号发送至电脑台式机,电脑台式机将运单号发送至后台物流管理系统,后台物流管理系统查询该运单号对应的收货人姓名及手机号码,并将该笔运单号及对应的收货人姓名及手机号码保存在数据库中,从而完成入库操作。

然而,上述包裹入库系统及入库流程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包裹到达末端物流网点后,随意存放,查找非常不便且丢失后不易察觉,包裹查找效率较低。另外,扫描枪通过usb线与电脑台式机相连,线缆长度有限从而在物理空间上极大地限制了扫描枪的使用范围,在包裹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包裹入库效率较低。

对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包裹入库系统,该系统可以应用在末端物流网点,以解决以上末端物流网点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当然,该包裹入库系统并不局限于应用在末端物流网点中,还可以应用在中转物流网点等其他物流网点,以提高其他物流网点的包裹管理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解决包裹查找效率较低的问题,物流网点现场设置有包裹存放装置。

包裹存放装置的一种形式可以为货架上的托盘。具体地,货架中设置有多个托盘,每个托盘具有各自的位置标签,位置标签可以具体是条形码、二维码等扫描码,位置标签用于唯一性地标记托盘在整个货架中的位置。

例如,货架包括5层,每层中具有11个托盘,则条形码可以包含两个标识,第一标识表示层数,第二标识表示该层中的位置,如条形码5-8表示货架的第5层的第8个位置的托盘。

当然,货架及条形码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其他,例如为了存放更多包裹,小货架可以存放在大货架上,则托盘的条形码可以包含三个标识,第一标识表示货架编号、第二标识表示货架层数,第三标识表示该层中的位置,如条形码3-5-8表示第3个货架的第5层的第8个位置。

包裹存放装置的另一种形式可以是货柜等独立的装置,此种类型的包裹存放装置并未细分为存放区域,其单独具有位置标签,用于唯一性地标记包裹存放装置在整个网点空间中的位置。例如,某货柜上的条形码为1-8,可以表示该货柜在第1排第8个位置的货柜。

当然,包裹存放装置可以是其他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所举示例。

包裹进入物流网点后,使用如下提供的包裹入库系统,对包裹进行入库操作。见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包裹入库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包括:多个移动终端21及物流管理服务器22。

移动终端21可以具体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把枪等手持设备。移动终端上设置有可以对位置标签进行扫描的模块,如条形码扫描模块或二维码扫描模块等。移动终端21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如wi-fi接入网络,通过网络与物流管理服务器22通信。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移动终端21可以与多个不同的物流网点对应,具体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个移动终端21对应一个物流网点,也可以是多个移动终端21对应同一物流网点。

此种对应关系可以具体表现为:管理员账号与物流网点标识的对应关系。具体地,物流网点的操作员可以预先在物流管理服务器上22注册管理员账号,注册成功后,物流管理服务器22为管理员账号生成对应的唯一性的物流网点标识。物流网点标识用于表示管理员账号归属的物流网点。

若物流网点的操作员使用某移动终端21,登录在物流管理服务器22上注册的某管理员账号时,则物流管理服务器22将该管理员账号对应的物流网点标识发送至该移动终端21,这样,移动终端21便可以获得物流网点标识。

应用上述包裹入库系统的包裹入库流程可以参见图3。如图3所示,该包裹入库流程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31~s34。

s31:移动终端获取物流网点标识,并采集包裹的运单号及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

移动终端获取物流网点标识的方式可以通过以上使用管理员账号登录物流管理服务器的方式。另外,包裹放入到包裹存放装置后,网点操作员使用移动终端21扫描包裹的运单号、以及存放该包裹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

s32:移动终端将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通过网络将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22。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发送的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对应关系是在移动终端一侧生成的,对应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可以是,移动终端将三者一同作为录入信息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该对应关系用于表示物流网点标识所标识的物流网点内,运单号对应的包裹存放在位置标签对应的位置。

s33:物流管理服务器保存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至数据库。

其中,物流管理服务器22接收到一条录入信息后可以直接保存。需要说明的是,保存的录入消息内的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同样具有对应关系。

物流管理服务器22可以访问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库,因此,可以将录入消息存储在数据库中。当然,也可以存储在其他形式的数据存储装置中,如分布式存储系统等。

s34:物流管理服务器将数据库内该运单号所对应的包裹状态设置为已入库。

其中,数据库内存储的包裹的物流信息中,包括包裹状态这一项参数。包裹状态表示包括是否进入物流网点,且在本申请中,可以进一步表示包裹是否被存放入物流网点中的某包裹存放装置内。包裹状态设置为已入库,则表示上述操作已经完成,即包裹被存放入物流网点中的包裹存放装置内。

以上包裹入库系统中,包裹可以被放置在包裹存放装置内,包裹存放装置具有位置标签。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包裹的运单号,还可以发送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另外,由于物流管理服务器管理多个物流网点的包裹信息,则移动终端还需要发送物流网点标识。移动终端发送的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具有对应关系,物流管理服务器直接保存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与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即可,并将包裹状态设置为已入库。这样,物流管理服务器可以记录已入库的包裹的位置信息,以方便后续对包裹的查找。同时,物流管理服务器可以保存多个物流网点的录入信息,实现对多物流网点的管理,应用性较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包裹入库系统中,设置在物流网点内的取件点终端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对包裹信息的采集并不受线缆长度的局限,扫描方式较为方便且入库效率较高。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取件点终端可以并非移动终端,可以是电脑台式机及扫描枪。

其中,扫描枪与电脑台式机相连,电脑台式机可以通过浏览器或包裹入库应用客户端等方式,连接物流管理服务器。扫描枪获取物流网点标识,采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并将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通过电脑台式机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物流网点可以是末端物流网点,末端物流网点可以是菜鸟驿站等具有包裹代收业务的网点。包裹到达末端物流网点后,可以暂存在末端物流网点,收货人自己到末端物流网点收取包裹。

基于此,如图3所示,应用在末端物流网点的包裹入库流程还可以包括步骤s35及s36。

s35:物流管理服务器依据运单号,在数据库中查询收货人联系方式。

其中,物流管理服务器22可以通过运单号,从数据库中查询该运单号对应的包裹的运单信息,运单信息中可以包含收货人的联系方式,如手机号码、即时通信应用的账号。

s36:物流管理服务器向该联系方式对应的收货人设备发送取货通知消息,以通知收货人收取包裹。

其中,若联系方式为手机号码,则向收货人的手机上发送短信;若联系方式为即时通信应用的账号,则向可以登录该即时通信应用账号的设备发送取货通知消息取货通知消息,例如,即时通信应用账号为微信(一种即时通信应用)账号,则向收货人手机上的微信发送取货通知消息取货通知消息。

取货通知消息取货通知消息中包含末端物流网点的位置等信息,进一步地,还可以包含包裹的位置标签,以通知收货人包裹在末端物流网点中的存放位置。收货人可以直接根据该存放位置对包裹进行收取,包裹收取更加方便。

物流管理服务器存储包裹对应的位置标签后,移动终端可以向物流管理服务器查询包裹的位置。

包裹查询的一个具体应用场景是,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的取货通知消息取货通知消息中并未包含包裹对应的位置标签,物流网点的取件点终端可以向物流管理服务器查询包裹的位置标签。具体地,如图3所示,包裹查询流程可以包括步骤s37~s39。

s37:移动终端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运单号或位置标签。

其中,若想要查询某包裹的具体位置,例如,收货人的取货通知消息中包含运单号,则收货人可以向物流网点提供运单号,并向移动终端内输入运单号。输入方式可以是手动录入,或者移动终端扫描文字、条形码或二维码,以读取运单号。

为了将用于查询的运单号与其他运单号区分,可以将前者称为目标运单号。

或者,移动终端可以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位置标签,例如物流网点操作人员使用移动终端扫描货架上某托盘的位置标签,移动终端将该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运单号具有唯一性,物流管理服务器可以通过该运单号查询到该运单号唯一对应的位置标签,但是,位置标识并不具有唯一性,不同的物流网点内的位置标签可以相同,因此,移动终端发送位置标签时,需要同时发送物流网点标识。

为了将用于查询的位置标签及物流网点标识与其他位置标签及物流网点标识区分,可以将用于查询的位置标签称为目标位置标签,将用于查询的物流网点标识称为目标物流网点标识。s38:物流管理服务器从数据库中查询运单号对应的位置标签或者查询位置标签所对应的运单号。

包裹入库流程中已述及,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与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可以存储在数据库中。因此,若移动终端发送的是运单号,则物流管理服务器可以从数据库中,查询运单号所对应的位置标签。

若移动终端发送的是位置标签与物流网点标识,则物流管理服务器从数据库中,查询该位置标签及物流网点标识均对应的运单号。由于收货人的取货通知信息中的运单号可以并非完整的运单号,如运单号为后四位,移动终端可以将查询到的运单号与取货通知消息中的部分运单号进行比对,以校对所取包裹的准确性。

例如,收货人的取货通知消息中包含运单号的后四位,另外,取货通知消息中还包含包裹所存放的位置信息。则物流网点操作人员使用移动终端扫描该位置信息对应的位置标签后,从物流管理服务器处获取到完整的运单号,将该运单号与取货通知消息中的运单号进行比对,以判断该位置处所存放的包裹与取货通知消息中的包裹是否对应。

s39:物流管理服务器将位置标签或运单号返回移动终端。

当然,包裹查询流程中,发送运单号或位置标签的取件点终端并非局限于移动终端,还可以是电脑台式机。电脑台式机可以通过浏览器或者应用客户端与物流管理服务器通信。

本实施中的包裹查询流程并不局限于上述应用场景,物流网点使用取件点终端查询包裹位置的其他场景均可以采用该包裹查询流程。

为了提高包裹的运单信息的准确性,在以上包裹入库流程中,可以增加运单信息的查询及修改流程。具体地,如图4所示的另一种包裹管理流程,包括以下步骤s41~s49。

s41:移动终端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运单号。

s42:物流管理服务器从数据库中查询运单号对应的运单信息。

其中,运单信息中可以包含收货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等。

s43:物流管理服务器将运单信息返回移动终端。

s44:移动终端显示运单信息。

其中,物流网点的包裹上也具有运单信息,移动终端显示的该运单信息,可以用于与物流网点的包裹的运单信息进行比较。

s45:移动终端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运单信息的修改信息。

一般地,收货人在包裹运送过程中,需要更新运单信息时,可以通过物流系统修改包裹上的运单信息,这样,到达物流网点的包裹的运单信息为最新的运单信息。若物流网点的包裹的运单信息与移动终端显示的运单信息不同,则需要修改的是数据库中的运单信息。

从而,将物流网点的包裹的运单信息作为修改信息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以使物流管理服务器修改数据库中的运单信息。

s46: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修改信息,修改数据库中的运单信息。

s47:移动终端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包裹存放装置上的位置标签。

s48:物流管理服务器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保存至数据库。

s49:物流管理服务器将数据库内该运单号所对应的包裹状态设置为已入库。

其中,本流程中的步骤s41(移动终端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运单号)及步骤s47(移动终端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包裹存放装置上的位置标签)可以相当于图3中的步骤s32(移动终端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也即本流程中的步骤s41可以替换为步骤s32,并相应删除步骤s47。

有关该流程的其他说明可以参见有关图3所示的包裹入库流程的说明,此处并不赘述。

前已述及,本申请中的物流网点设置有包裹存放装置,包裹存放装置具有位置标签。

位置标签的一种生成方式可以是,物流网点的移动终端自身生成位置标签。位置标签作为一条数据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物流管理服务器需要识别位置标签,因此,位置标签具有预设标识,以使物流管理服务器通过该标识确定此条数据为位置标签。

例如,位置标签的预设标识为loc,物流管理服务器接收到一条数据如为loc=5-8,该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该预设标识loc可以确定出该条数据为位置标签,位置标签的值为5-8。

位置标签的值也可以具有预设格式,以使物流挂历服务器可以根据该预设格式解析出包裹存放装置的具体位置。例如,5-8中“-”之前的数据表示货架的层数,之后的数据表示该层中的具体位置。当然,预设标识及预设格式可以是其他形式,并非局限于此处的示例。

位置标签的另一种生成方式可以是,由物流管理服务器生成。如图5所示,位置标签的设置流程可以包括步骤s51~s55。

s51:物流网点的移动终端向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包裹存放装置的摆放规则。

前已述及,物流网点现场设置有多个包裹存放装置,包裹存放装置可以是货架中的一个存放区域或者独立的货柜等形式。所有包裹存放装置所在的区域可以称为存放区域,摆放规则用于表示包裹存放装置在该存放区域中按照怎样的规则进行摆放。

例如,包裹存放装置按照5层,每层20个的方式摆放,则摆放规则包括5及20。

摆放规则可以具有预设的数据格式,例如5*20,其中“*”之前的数值表示总层数,“*”之后的数值表示一层中的总个数。当然,数据格式可以是其他,并不局限于此。这样,物流管理服务器通过该数据格式可以确定某条数据为摆放规则。

s52: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摆放规则,生成每个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编码。

其中,包裹存放装置按照一定的摆放规则摆放,根据该摆放规则,依次生成具有预设格式的位置编码。每个位置编码分别对应一个包裹存放装置。因此,摆放规则可以表示包裹存放装置在存放区域内的位置。

例如,包裹摆放规则为5*20,则生成的位置编码分别为1-1、1-2、1-3……1-20、2-1、2-2、……5-20。

当然,若摆放规则中更加复杂,则位置编码中可以包含更多的部分。例如,摆放规则为10*5*20,表示共10排,每排5层及每层20个。则生成的位置编码中包含3部分,第一部分表示总排数,第二部分表示总层数,第三部分表示一层中的总个数。位置编码分别为1-1-1、1-1-2……1-1-20、1-2-1、1-2-2……1-2-20……10-5-1、10-5-2……10-5-20。

s53:物流管理服务器将位置编码保存至数据库。

其中,物流管理服务器可以为该物流网点存储该各个位置编码,以供后续查询等操作。

s54:物流管理服务器将位置编码以扫描码的形式返回移动终端。

其中,物流管理服务器将位置编码生成扫描码如条形码、二维码等,并将扫描码返回物流网点的移动终端。

s55:移动终端打印扫描码,该扫描码用于设置在包裹存放装置上。

移动终端打印各个扫描码后,由物流网点的操作员将各个扫描码依次设置在各个包裹存放装置上。

本实施例中的位置编码即位置标签,位置编码是由物流管理服务器生成的,物流管理服务器生成的位置编码具有预设格式,该预设格式是物流管理服务器可以识别的,后续物流网点的移动终端将某条数据发送到物流管理服务器后,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该预设格式,可以确定该条数据为位置编码。

为了便于理解上述位置标签生成流程、包裹入库流程及包裹查询流程,以下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相关技术方案举例说明。

位置标签生成流程。

例如,天津市滨海新区的a菜鸟驿站(物流网点)为了方便管理到站的包裹,在物流网点内设置了10排货架,每个货架有5层,每层有20个托盘。驿站操作员使用电脑设备访问物流管理服务器提供的货架管理页面,在该页面内填写货架的摆放规则,如填写了10排、5层及20个。

电脑设备将该摆放规则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摆放规则,生成1000个位置编码,分别为1-1-1、1-1-2……1-1-20、1-2-1、1-2-2……1-2-20……10-5-1、10-5-2……10-5-20。物流管理服务器将位置编码生成条形码,并将1000个条形码返回驿站的电脑设备。

电脑设备下载此些条形码并打印出来,由驿站操作员粘贴在货架的各个托盘上。

包裹入库流程。

包裹到达a菜鸟驿站后,驿站操作员使用手机扫描包裹的运单号,然后,手机将运单号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该运单号在数据库查询该运单号所对应的运单信息,如联系人姓名以及手机号码。

物流管理服务器将运单信息返回该手机,驿站操作员检查手机接收到的运单信息与包裹上的运单信息是否相同,若不同,则修改手机接收到的运单信息,并将修改后的运单信息返回物流管理服务器保存。

若手机接收到的运单信息与包裹上的运单信息相同,则驿站操作员将包裹放入包裹存放装置,并使用手机扫描该包裹存放装置的条形码。手机解析该条形码获得位置编码,并将该位置编码和运单号一同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物流管理服务器在数据库中,保存位置编码与运单号的对应关系,并将该包裹的包裹状态修改为已入库。另外,物流管理服务器可以向该联系人的手机发送取货通知,例如“您的运单号为100001的包裹已到达a菜鸟驿站,请您取货,包裹存放位置为1排货架的5层7位。”或者,取货通知中并未包含位置信息,例如取货通知为“您的运单号为100001的包裹已到达a菜鸟驿站,请您取货。”

包裹查询流程。

在取货通知并未包含包裹存放位置的情况下,收货人可以向菜鸟驿站的操作员提供运单号,操作员在电脑设备上输入运单号,由电脑终端将运单号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物流管理服务器根据运单号查询对应的位置编码,并向电脑终端返回位置信息。例如,运单号100001的位置编码为1-5-7,则返回的位置信息可以为1排货架的5层7位。

操作员便可以根据该位置信息,定位运单号对应的包裹位置,从而完成包裹的查询。

见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包裹管理装置的结构,该包裹管理装置可以应用在物流管理服务器一侧,具体包括:

录入信息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录入信息,其中,所述录入信息包括具有对应关系的物流网点标识、运单号及位置标签;

录入信息保存模块602,用于保存所述录入信息。

另外,为了实现对包裹的定位查询,包裹管理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一查询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包裹查询请求;其中,所述包裹查询请求中包含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目标运单号;

位置标签查询模块,用于从保存的录入信息中,查询所述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所述目标运单号对应的位置标签;

位置标签返回模块,用于返回查询到的所述位置标签。

另外,为了根据物流网点标识及位置标签查询运单号,包裹管理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查询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包裹查询请求;其中所述包裹查询请求中包含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目标位置标签;

运单号查询模块,用于从保存的录入信息中,查询所述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所述目标位置标签对应的运单号;

运单号返回模块,用于返回查询到的所述运单号。

见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包裹管理装置的结构,该包裹管理装置可以应用在取件点终端一侧,具体包括:

包裹信息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物流网点标识,并采集包裹的运单号及放置该包裹的包裹存放装置的位置标签;

对应关系建立模块702,用于建立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的对应关系;

包裹信息发送模块703,用于将具有对应关系的所述物流网点标识、所述运单号及所述位置标签发送至物流管理服务器。

另外,为了对包裹进行定位,该包裹管理装置可以具体包括:

运单号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目标运单号;

位置标签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所述运单号对应的位置标签。

再者,根据物流网点标识及位置标签查询运单号,该包裹管理装置还可以包括:

网点标识及位置标签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发送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目标位置标签;

运单号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物流管理服务器返回的所述目标物流网点标识及所述目标位置标签对应的运单号。

见图8,其示出了取件点终端/物流管理服务器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包括:

总线、控制器/处理器1、存储器2、通信接口3、输入设备4和输出设备5。处理器1、存储器2、通信接口3、输入设备4和输出设备5通过总线相互连接。其中:

总线可包括一通路,在计算机系统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

控制器/处理器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通用中央处理器(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简称np)、微处理器等,也可以是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发明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控制器/处理器1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具体地:

取件点终端的控制器/处理器1可用于执行图3-5中涉及移动终端的处理过程(如图3中的s31及图5中的s55)和/或用于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物流管理服务器的控制器/处理器1可用于执行图3-5中涉及移动终端的处理过程(如图3中的s33-s36及s38,图4中的s42、s46、s48及s49,图5中的s52、s53)和/或用于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的其他过程。

存储器2中保存有执行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程序,还可以保存有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更具体的,存储器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磁盘存储器等等。

通信接口3可包括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以便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n),无线局域网(wlan)等。

其中,取件点终端的通信接口3用于执行图3中的s32、s37及s39部分,图4中的s41、s43、s45-s47部分,图5中的s51及s54部分。

输入设备4可包括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信息的装置,例如键盘、鼠标、摄像头、扫描仪、光笔、语音输入装置、触摸屏等。

输出设备5可包括允许输出信息给用户的装置,例如显示屏、打印机、扬声器等。

其中,输出设备5可用于执行图4中的s44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