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程拾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9287阅读:28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音频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远程拾音器。



背景技术:

拾音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的工作原理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放大器做进一步的前置放大,去噪声,然后将电信号再次转化为声音信号,通过喇叭播放出来,实现了声音的接收放大,使用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记忆芯片将声音记录下来,以方便以后的应用。但是现在市场上现有的拾音器基本都是一种近距离的麦克风,能够接收到的声音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应用具有局限性。如果想在一个较远的距离接收声音,并且让人能够听到,是难以实现的。然而需要这种远程接收的场合却是非常多的,比如军事远距离监听,对动物的远距离观测,洞穴内部探测等;因此,市场上缺少一种能够远程定向接收,将非常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并且廉价的拾音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随身携带,使用简单,续航时间长,充电方便,并且接收的声音清晰,过程不产生多余噪音的远程拾音器,使操作者无需近距离靠近就能够清晰接收到声源所发出的声音,增加拾音器的应用范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便携式拾音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声音收集装置和电子线路板;所述外壳体为屏蔽网状结构,能够屏蔽各种电磁信号的干扰;所述声音收集装置安装在外壳体上;所述电子线路板装设于所述外壳体内,包括电池模块、超高灵敏度咪头接收模块、前置放大模块、降噪模块、二次音频放大模块、增益控制模块和音频输出模块,所述超高灵敏度咪头接收模块与声音收集装置连接完成信号转换,并通过一设于所述外壳体上的接入接口将信号传递给前置放大模块;所述电池模块分别与所述前置放大模块和所述二次音频放大模块连接;所述增益控制模块和所述前置放大模块连接;所述前置放大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降噪模块连接,所述降噪模块的输出端与二次音频放大模块相连,所述音频输出模块通过一安装在外壳体上的输出接口与所述二次音频放大模块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体上还设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电池模块连接。

优选的,所述超高灵敏度咪头接收模块的灵敏度为-50dB~-53dB。

优选的,所述声音收集装置为机械可拆卸装置,包括相连的汇聚装置和接收头。

优选的,所述接入接口、输出接口和充电接口均为直插式接口。

优选的,所述电池模块采用4000mA大容量锂电池。

优选的,所述输出接口为3.5mm的耳机接口。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外壳体为屏蔽网状结构,能够屏蔽各种电磁信号的干扰,拾音效果良好;采用灵敏度为-50dB~-53dB的超高灵敏度咪头接收模块,实现了远程接收声音;通过前置放大模块和二次音频放大模块对采集的声音进行两级放大,保证声音的清晰度,通过降噪模块对采集的声音进行降噪处理,提高了音质;而声音收集装置为机械可拆卸装置,则携带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远程拾音器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所示,一种远程拾音器,包括外壳体、声音收集装置和电子线路板;外壳体为屏蔽网状结构,能够屏蔽各种电磁信号的干扰,提高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声音收集装置安装在外壳体上。电子线路板收容于外壳体内,包括电池模块、超高灵敏度咪头接收模块、前置放大模块、降噪模块、二次音频放大模块、增益控制模块和音频输出模块;超高灵敏度咪头接收模块与声音收集装置连接完成信号转换,并通过接入接口将信号依次传递给前置放大模块、降噪模块和二次音频放大模块。再依次通过输出接口及音频输出模块将声音信号输出;电池模块与前置放大模块和二次音频放大模块连接;增益控制模块和前置放大模块连接,实现增益自动调节;前置放大模块的输出端与降噪模块连接,降噪模块的输出端与二次音频放大模块相连;接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均安装在外壳体上,外壳体上还设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与电池模块连接;本实施例中,声音收集装置为机械可拆卸装置,包括相连的汇聚装置和接收头,接收头连接超高灵敏度咪头接收模块。本实施例中,超高灵敏度咪头接收模块的灵敏度为-50dB~-53dB。接入接口、输出接口和充电接口均为直插式接口,其中输出接口为3.5mm的耳机接口。

为了使续航时间更长,本实施例中的电池模块采用4000mA大容量锂电池;为了更好地消除噪音,不仅采用了降噪模块,而且电路中还采用了负反馈抑制电路自激效应,从而更好地抑制噪声。

本发明利用结构简单的装置即能够实现声音接收、信号转化、声音前置放大、增益自动调节、二次放大输出和降噪功能,经过放大的信号可以通过喇叭转化为声音信号。输出接口可设为3.5mm的耳机接口,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使用一般的耳机即可接收声音,提高了设备的兼容性。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发明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发明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发明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