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身份认证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4655阅读:14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数据认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身份认证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社会诈骗横行,尤其是近年来,电信诈骗高发,而这些诈骗分子往往躲在阴暗处,很难找到.也很难搜集到他们的犯罪证据。同时每种认证系统,都有各自的数据来源。而各数据来源之间并没有互通。所以即使在某一类型的系统中认证通过,在其他系统中并不能认证该用户的真实性。为了有力地打击这些犯罪,我们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对用户进行认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身份认证的方法,其包括:

步骤101、用户使用第一认证信息进行登录;

步骤103、提示用户输入第一个人专属信息进行认证;

步骤105、根据用户操作进行相应动作。

其中,所述第一认证信息为用户注册信息,其至少包括用户名和密码。

其中,在所述步骤101之前还包括用户使用第一认证信息进行注册。

其中,所述第一个人专属信息为专业机构为用户分配的专属个人信息,其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学位证号、学历证号、银行账号、社保账号或理财账号之一。

其中,所述步骤105还包括:若用户不输入第一个人专属信息进行认证,则不允许用户使用系统。

其中,所述步骤105还包括:若用户输入第一人专属信息进行认证,则询问用户是否输入第二个人专属信息。

其中,若用户输入第二个人专属信息,则将所述第一个人专属信息与所述第二个人专属信息进行关联,并搜索所有与所述第一个人专属信息和所述第二个人专属信息相关的其他个人专属信息,并将这些个人专属信息彼此关联。

其中,若用户不输入第二个人专属信息,则搜索所有与第一个人专属信息相关的其他个人专属信息,并将这些个人专属信息彼此关联。

其中,在彼此个人专属信息彼此关联之后,一旦收到任意一个个人专属信息,则调取关联信息对用户的真实性进行认证。

通过本发明的认证方法,可以为需要使用个人身份信息的部门提供更加真实的用户信息,这样更容易追踪到使用相关系统的用户,为防止各种电信、金融类的诈骗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附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认证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一种身份认证的方法,如附图1所示,其包括:

步骤101、用户使用第一认证信息进行登录。

其中,在所述步骤101之前还包括用户使用第一认证信息进行注册。

用户的注册过程与一般的系统或网站的注册一样。使用该系统内部唯一的用户名,和用户所知的密码进行注册。如果需要还可以使用图像、图形的验证码的方式进行验证。

其中,所述第一认证信息为用户注册信息,其至少包括用户名和密码。

其中,所述第一个人专属信息为专业机构为用户分配的专属个人信息,其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学位证号、学历证号、银行账号、社保账号或理财账号之一。

这些个人专属信息通常为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教育机构给个人发放的证件、账号等信息。例如,政府机构,主要是公安部门,给个人发放的身份证,其上有身份证号,另外也有办证机构,住址等信息,这些信息也可以作为个人专属信息进行验证。信息的可以加密,也可以转换成唯一的二进制码的形式。

金融机构的账号就比较多。例如,银行会有银行账号、社保账号、工作单位的信息,以及来往的账户的信息等。证券机构就会有个人的理财账号,股票的信息等。

教育机构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学历证、学位证的证号信息。

另外,通常手机号也是与身份证挂钩的。因此,如果知道了手机号,相应的其身份证号也是可以通过系统内部信息调用的。

步骤103、提示用户输入第一个人专属信息进行认证。

通常,提示用户输入的方式是用户可选的形式来进行。用户可以选择输入,也可以选择不输入。根据用户的不同选择,进入不同的处理方式。

步骤105、根据用户操作进行相应动作。

其中,所述步骤105还包括:若用户不输入第一个人专属信息进行认证,则不允许用户使用系统。

这是出于对系统的保护,如果用户不输入个人专属信息之一,就不让用户使用该系统。因为如果不输入,仍然可以使用系统,对于那些输入了个人专属信息的用户则不公平了。当然为了系统的推广,而对不输入个人专属信息的用户开放部分功能也是可以的。

其中,所述步骤105还包括:若用户输入第一人专属信息进行认证,则询问用户是否输入第二个人专属信息。

询问用户输入第二个人专属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更精确地定位用户。也就是说知道用户的个人专属信息越多,则该用户的信息就越清楚。就如同画肖像一样,知道的特征越多,则画出来的人就越像。那么知道用户的个人专属信息越多,则对用户进行验证时的精确度就越高。所以在认证过程中,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越多,则对用户来说,可能越安全。

其中,若用户输入第二个人专属信息,则将所述第一个人专属信息与所述第二个人专属信息进行关联,并搜索所有与所述第一个人专属信息和所述第二个人专属信息相关的其他个人专属信息,并将这些个人专属信息彼此关联。

其中,若用户不输入第二个人专属信息,则搜索所有与第一个人专属信息相关的其他个人专属信息,并将这些个人专属信息彼此关联。

其中,在彼此个人专属信息彼此关联之后,一旦收到任意一个个人专属信息,则调取关联信息对用户的真实性进行认证。

信息的关联,并不是简单的关联,是基于大数据的关联。例如,当用户使用某一张银行卡进行消费时,则获取与该银行卡相关的用户身份信息,例如用户申请银行卡时使用的身份证、军官证等证件上的诸如,身份证号、军官证号等信息。通过该身份证号、军官证号,获取所有以该军官证号、身份证号为依据办理的银行卡、手机号,然后通过这些手机号、银行卡号,能够获取你日常消费和活动的范围,并能确定其金融领域、教育领域、医疗领域的相关身份信息。

同样,当用户看病,使用社保卡时,也同样可以做出如上的关联性的数据挖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