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7869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信息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用户使用互联网应用时的安全,避免用户的利益受到损失,很多互联网应用都需要对用户的真实身份进行认证,并且只有通过认证的用户才能使用某些特定的功能,从而保证互联网应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用户终端的信息关联请求,所述信息关联请求中包括用户标识以及用户输入的待关联号码;

根据所述待关联号码从第三方系统中读取与所述待关联号码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

比对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是否匹配;以及

当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匹配时,建立所述用户标识与所述待关联号码之间的映射关系。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的待关联号码;

发送信息关联请求至应用服务器,其中,所述信息关联请求中包括用户标识以及所述待关联号码;以及

接收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信息关联结果。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终端的信息关联请求,所述信息关联请求中包括用户标识以及用户输入的待关联号码;

身份信息读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关联号码从第三方系统中读取与所述待关联号码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

匹配模块,用于比对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是否匹配;以及

映射模块,用于在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匹配时,建立所述用户标识与所述待关联号码之间的映射关系。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终端侧的信息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

输入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待关联号码;

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发送信息关联请求至应用服务器,其中,所述信息关联请求中包括用户标识以及所述待关联号码;以及

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信息关联结果。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用户终端、应用服务器以及用户信息中心;其中,

所述用户终端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待关联号码,并通过应用服务器将信息关联请求发送至用户信息中心,其中,所述信息关联请求中包括用户标识以及用户输入的待关联号码;

所述用户信息中心,用于根据所述待关联号码从第三方系统中读取与所述待关联号码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比对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是否匹配;以及当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匹配时,建立所述用户标识与所述待关联号码之间的映射关系。

通过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为用户建立用户标识至待关联号码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在不泄露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完成对用户真实身份的认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例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例所述信息处理方法所适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例所述的创建电子信息卡方法流程图;

图4a显示了用户终端侧生成的一个用户信息输入界面的示例;

图4b显示了在用户终端侧显示的电子身份证的一个界面示例;

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例所述的创建电子信息卡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发明一个实例所述确定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是否通过身份认证的方法流程图;

图7显示了本申请一个实例所述的实人认证的流程;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例所述的显示电子信息卡详细信息的流程图;

图9显示了在用户终端侧显示的电子身份证证件信息的一个界面示例;

图10为本申请另一个实例所述信息处理方法所适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发明一个实例所述的使用电子信息卡的方法流程图;

图12显示了在用户终端侧显示的电子身份证二维码的一个界面示例;

图1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例所述的使用电子信息卡的方法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发明另一个实例所述的使用电子信息卡的流程图;

图15显示了在第二用户终端侧显示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一个示例;

图16为本申请又一个实例所述的使用电子信息卡的方法流程图;

图17为本申请的一个实例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17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信息处理装置的内部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例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19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信息处理装置的内部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的又一个实例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2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所示信息处理装置的内部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例,而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前所述,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应用越来越方法,出于对用户使用安全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应用系统会对其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为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应用系统的服务器侧设备,可以实现对用户身份的认证。该方法如图1所示,可以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来自用户终端的信息关联请求,所述信息关联请求中包括用户标识以及用户输入待关联号码;

步骤102,根据所述待关联号码从第三方系统中读取与所述待关联号码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

步骤103,比对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是否匹配;以及

步骤104,当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匹配时,建立所述用户标识与所述待关联号码之间的映射关系。

上述方法可以应用到多种互联网应用中,使得应用系统的服务器侧设备完成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并且对经过认证的用户建立用户标识与所述待关联号码之间的映射关系。

下面将介绍上述方法的一种应用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忘记携带身份证件可能会导致诸多的不便,为此,通过本申请提出的上述信息处理的方法,可以将个人的各种身份证件电子化,生成方便用户携带和使用的电子信息卡来替代实体身份证件,从而可以避免由于忘记携带身份证件而带来的诸多不便。下面就以创建电子身份信息卡为例详细说明上述信息处理方法的各种实现方式以及应用方式。在后文中,上述信息关联可以具体表现为创建电子信息卡;上述待关联号码可以具体表现为用户想要创建的电子信息卡所对应实体证件的号码,例如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驾驶证号码、行驶证号码、社会保障卡号码、居住证号码、港澳通行证号码以及台湾通行证号码等等。

在本申请的下述实例中,所述电子信息卡指的是通过可靠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信息核验后生成的电子形式的身份证件。该电子信息卡可以是任何电子化的身份证件,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身份证、电子护照、电子驾驶证、电子行驶证、电子社会保障卡、电子居住证、电子港澳通行证以及电子台湾通行证等等。其中,每个电子信息卡可以包括一个可以唯一标识该电子信息卡的卡号。该卡号可以是应用系统服务器一侧生成的一串数字或者一串字符串。在本申请中,建立的电子信息卡只是一种表述方式,并不是实际存在卡片。创建电子信息卡实质上只是在应用系统中建立的用户标识到用户的证件标识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这一关联关系,用户即可以通过用户标识关联到用户的证件标识,进而再关联到在第三方系统中存储的用户的用户信息,从而实现对用户信息的展示以及使用的各种应用。为了表述方便,在后文中,将电子信息卡的创建也称为信息关联;将用户的证件标识也称为待关联号码。

本申请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创建电子信息卡以及电子信息卡的使用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即上述信息关联和关联信息的使用两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例并结合附图分别介绍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介绍本申请具体的信息处理方法之前,首先先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创建电子信息卡时进行信息处理所适用的通信系统。图2显示了本申请提出的信息处理方法所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所适用的通信系统至少包括:用户终端11、网络12、应用服务器13、用户信息中心14、专用网络15以及第三方系统16。

在本申请中,上述用户终端11可以是用户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是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计算设备。用户终端11上可以安装各种应用软件的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上述用户终端11登录并使用各种应用软件的客户端软件。在本申请中,上述用户终端11上将安装有可以创建/使用电子信息卡的客户端应用软件,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终端11上的客户端应用软件申请创建个人的电子信息卡和/或使用已创建的电子信息卡。上述创建/使用电子信息卡的客户端软件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应用软件,也可以是在现有应用软件上增加的一个功能模块,例如,可以在现有QQ或者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的“个人中心”或“卡包”功能选项中增加一个“电子证件”功能模块,通过该功能模块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电子信息卡,也可以查询或使用已创建的电子信息卡。

服务器应用服务器13主要用于为用户终端11提供服务,响应于用户终端11的各种请求。在本申请的信息处理方法中,应用服务器13可以为使用用户终端11的用户创建该用户的电子信息卡并响应于用户的请求显示电子信息卡的信息,供其他机构或者商户进行身份核验;应用服务器13还可以响应于其他使用者,例如酒店、机场、医院等等机构或者商户的请求,根据其读取电子信息卡的电子化码返回用户的身份信息,供其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核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服务器应用服务器13可以是单独的服务器设备也可以是集群服务器。具体而言,上述应用服务器可以为社交应用服务器、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或媒体播放应用服务器等等。

上述用户终端11可以通过网络12接入上述应用服务器13。

上述网络12可以是公共网络,可以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等多种形式。例如,如图1所示,在接入网一侧,用户终端11通过无线的方式接入到网络12,而应用服务器13则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接入到网络12。当然,图1中虽然没有示出,用户终端11也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接入到网络12。

用户信息中心14是用户信息的管理及控制中心,主要用于存储与用户相关的信息。用户信息中心14也是应用服务器13与存储有可靠用户身份信息的第三方系统16的接口。该用户信息中心14是经由第三方系统16授权的,因而,可以访问可靠的第三方系统16,并可以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信息。不过其访问权限以及访问方式受到第三方系统16的控制。

在本申请中,上述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集成在应用服务器13一侧,也即在物理上与应用服务器13是同一个设备。此外,上述用户信息中心14也可以是独立于应用服务器13的单独的设备。如果上述用户信息中心14是独立于应用服务器13的单独的设备,则上述用户信息中心14与应用服务器13之间可以通过专用线路或者网络连接。

第三方系统16是存储并管理可靠的用户身份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其中可以包括服务器以及存储用户数据的数据库。例如,上述第三方系统16可以是公安系统,其中包含存储公民身份信息的人口信息数据库或公民出入境信息的出入境管理信息库或驾驶员身份信息的数据库等等;或者上述第三方系统16也可以是社会保障中心的系统,其中包含居民身份信息数据库等等。出于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第三方系统16仅接受来自经过授权的用户信息中心14的访问,而不接受来自其他实体的访问。在本申请的实例中,上述用户信息中心14和第三方系统16之间可以有物理隔离,从而可以保证用户信息安全。

通常,上述用户信息中心14与第三方系统16之间是通过专用网络15连接的。

基于上述系统结构,本申请的一个实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为用户创建电子信息卡。该方法的实现流程如图3所示,主要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用户终端11获取用户创建电子信息卡的请求以及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

如前所述,上述创建电子信息卡的请求也可以表述为关联信息请求。

上述证件标识也即待关联号码,是用户希望创建电子信息卡的实体证件的标识。例如,如果用户希望创建电子身份证,则证件标识为该用户的身份证号码;如果用户希望创建电子护照,则证件标识为该用户的护照号码;如果用户希望创建电子驾照,则证件标识为该用户的驾驶证号码等等。上述证件标识通常也被视为一种用户身份的标识。

在本步骤中,可以在用户终端11的应用软件中设置创建电子信息卡的选项,用户点击/选择该选项即表示希望创建电子信息卡。用户终端11在捕获到用户点击/选择创建电子信息卡的选项后,将生成信息输入界面,供用户输入证件标识,作为完成电子信息卡创建的一个前提。上述信息输入界面还可以包含供用户输入其他用户信息的输入框。这些用户信息可以包括:用户的姓名。此外,出于信息安全性方面的考虑,避免创建电子身份证过于容易,可以请用户输入更多的用户信息以在网络侧进行全面的信息核验。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姓名之外,上述用户信息还可以包含其他用户的身份信息,例如,性别、出生日期等等。

具体而言,在上述用户信息输入界面上,用户终端11可以为用户提供输入证件标识或还可以包括用户信息的输入框和/或拍摄用户身份证件原件照片的选项。用户可以按照提示在输入框内手动输入各项信息,例如按照提示输入用户的姓名以及身份证号码等。或者用户可以选择拍摄实体身份证件照片的选项,然后,直接通过用户终端11的摄像头拍摄实体身份证件,以完成用户信息的快速输入。在上述用户信息输入界面上还可以提供提交或确认按键,用户通过该提交或确认按键提交输入的证件标识和用户信息以及创建电子信息卡的请求。用户终端11在检测到用户点击了提交或确认按键后即表示用户输入完成,此后,用户终端11将获取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和用户信息。其中,用户输入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形式的或者也可以是图片格式的。

在本步骤中,如果用户选择通过拍照方式输入用户信息,则在用户提交或确认后,用户终端11将对用户拍摄的照片首先进行图像识别,例如通过光学字符识别(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技术,从用户拍摄的照片中获得文本格式的证件标识以及用户信息。

图4a显示了用户终端侧生成的一个用户信息输入界面的示例。如图4a所示,该界面可称为“实名认证”界面,在用户终端侧生成的“实名认证”界面上提供了用户输入用户姓名以及身份证号的输入框、“点击拍摄身份证”的选项以及“确认”按键。用户在该信息输入界面上可以选择手动输入相应的信息或者选择拍摄身份证件的照片。在输入完成后可以点击确认按键提交输入的用户信息。

步骤302:用户终端11向应用服务器13发送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其中,该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中携带用户标识以及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

如前所述,上述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中可以包含用户的姓名。上述用户信息还可以包括其他用户的身份信息,例如用户的性别、出生日期等等。

在本步骤中,用户终端11发送给应用服务器13的身份信息卡创建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可以为用户首次通过客户端应用登录应用服务器13时,应用服务器13为用户分配的可唯一标识该用户的标识,例如,用户如果通过QQ或者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提供的电子信息卡申请接口申请创建电子信息卡,则在本步骤中,用户终端11发送给应用服务器13的身份信息卡申请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可以为使用该移动终端11的用户的即时通信号码,例如QQ号或者微信号。当然,上述用户标识也可以是能唯一标识当前使用该用户终端11用户的其他标识,例如用户的手机号码等等。

步骤303:应用服务器13将来自移动终端11的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转发至用户信息中心14进行信息核验。如前所述,上述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中包括用户标识以及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

步骤304: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上述证件标识从第三方系统16中读取与该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

通常情况下,用户的证件标识是用户信息中心14从第三方系统16中读取该用户的身份信息的唯一标识,因此,第三方系统16可以根据证件标识定位到唯一的该身份证件的持有人,并将该证件持有人的身份信息反馈给用户信息中心14。

通常情况下,第三方系统16存储的身份信息是非常全面的,不可能全部都反馈给用户信息中心14。因此,第三方系统16可以按照与用户信息中心14之间的约定仅返回用户信息中心14需要的用户身份信息。

或者,在用户信息中心14发送的数据读取请求中,除了携带证件标识之外,还将携带自身要读取的数据项的标识,第三方系统16根据证件标识定位到该身份证件的持有人,再根据用户信息中心14要读取的数据项的标识反馈被请求的各数据项的对应数据。例如,如果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中仅包含用户的姓名,则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只从第三方系统16中读取与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的姓名。如果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中还包含其他信息,则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中心14还将根据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中的证件标识读取第三方系统16中记录的该用户的其他信息。例如,如果用户输入的信息中还包括用户的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则用户信息中心14还将根据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中的证件标识读取第三方系统16中记录的该用户的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

步骤305:用户信息中心14将用户信息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身份信息进行比对,确定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身份信息是否匹配。

上述用户信息具体可以是与所述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对应的用户信息。上述用户信息可以是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例如可以是用户通过如图4a所示的信息输入界面输入的用户信息。或者,上述用户信息也可以是预先存储的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的信息。例如,例如,可以是在用户注册或者完成某些认证过程中输入的用户的姓名等等信息,这些信息将被存储在系统的用户数据库中。如前所述,这些用户信息可以包括:用户的姓名。此外,出于信息安全性方面的考虑,避免创建电子身份证过于容易,可以请用户输入更多的用户信息以在网络侧进行全面的信息核验。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姓名之外,上述用户信息还可以包含其他用户的身份信息,例如,性别、出生日期等等。

在本步骤中,如果上述用户信息是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则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直接将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身份信息进行比对。而如果上述用户信息是预先存储的与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则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首先根据用户标识从系统的用户数据库中读取与该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然后再将读取的用户信息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身份信息进行比对。

在本步骤中,如果用户信息的数据项和用户身份信息的数据项不完全相同,则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仅比对同一数据项的内容是否匹配。例如,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中仅包含姓名,而从第三方系统16中读取的用户身份数据中除了姓名之外还包含其他数据,则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仅仅对用户输入的姓名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姓名进行比对,确认是否匹配,而无需比对其他数据项。

步骤306:用户信息中心14向应用服务器13返回身份信息核验结果。

在本步骤中,如果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身份信息匹配,则表示身份信息核验成功。此时,用户信息中心14将建立用户标识与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在本质上为该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建立了电子信息卡。例如,如果用户通过微信平台创建电子身份证,则在本步骤中,如果身份信息核验成功,则用户信息中心14将建立用户的微信号与用户身份证号码之间的映射关系。上述用户信息中心14还将存储建立的用户标识与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此时,用户信息中心14还可以向应用服务器13返回身份信息核验成功的结果,通过应用服务器13通知用户终端11电子信息卡创建成功。

此外,用户信息中心14还可以随机或者按照预定的规则生成一个电子信息卡的卡号,作为身份信息卡的唯一标识。然后,将生成的卡号与身份核验成功的结果一起返回给应用服务器13。

在本步骤中,如果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身份信息不匹配,则表示身份信息核验失败,此时,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将身份信息核验失败的结果返回应用服务器13。

步骤307:应用服务器13向用户终端11返回电子信息卡创建结果。

在本步骤以及后文中,上述电子信息卡的创建结果也即信息关联的结果,可以包括电子信息卡创建成功,也即信息关联成功或电子信息卡创建失败,也即信息关联失败。如果上述结果为电子信息卡创建成功,且应用服务器13没有从用户信息中心14处接收到电子信息卡的卡号,则应用服务器13还可以进一步随机或者按照预定的规则生成一个电子信息卡的卡号,作为身份信息卡的唯一标识。然后将生成的卡号与电子信息卡创建成功的结果一起返回给用户终端11。

步骤308:用户终端11向用户反馈电子信息卡创建结果。

在本步骤中,用户终端11将向用户反馈电子信息卡创建成功或者失败的结果。

而且,如果电子信息卡创建结果为成功,则在用户终端11即可以在其“电子证件”或“卡包”功能选择中增加一个虚拟的卡片,代表该新创建的电子信息卡。上述在用户终端11创建的电子信息卡可以包含一个卡号,该卡号即为从应用服务器13接收的电子信息卡的卡号。用户随后则可以通过其客户端软件查看创建的电子信息卡,包括查看该电子信息卡的详细信息等等。图4b显示了用户终端11侧显示的已创建电子身份证的一个界面示例。如图4b所示,成功为用户创建电子身份证之后,在用户终端11上安装的客户端软件的“卡包”功能选项中,就增加了一张电子身份证。点击该电子身份证的证件信息还可以进一步选择查看其详细信息。点击扫码选项还可以显示网络侧为该电子身份证生成的电子化码,例如二维码,从而使用该电子信息卡。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卡片形式仅仅是一个示例,在用户终端11一侧,电子信息卡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显示,甚至只是文字形式显示也是可以的。

通过上述方法,如果第三方系统16配合用户信息中心14对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核验成功,则可以建立用户标识和用户的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在本质上为该用户标识所对应的用户建立了一张电子信息卡,方便用户的携带和使用。例如,用户出行时可以只携带自身的用户终端即可使用为其创建的电子信息卡,避免由于忘记携带身份证件而带来的诸多不便。而且由于用户标识和用户的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只存储在用户信息中心14,且除了证件标识之外,用户信息中心14也不会存储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的其他详细身份信息,因此,在上述建立电子信息卡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泄露,提高应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创建电子信息卡的信息处理方法中,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经过了第三方系统16的核验。但是,这种方法无法有效避免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并不是该用户本人的情况。例如,通过上述方法,无法避免有人利用别人真实的身份证件申请创建电子信息卡的情况,这给电子信息卡的应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本申请的另一个实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创建电子信息卡时的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的实现流程如图5所示,主要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用户终端11获取用户创建电子信息卡的请求以及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

如前所述,上述创建电子信息卡的请求也可以表述为关联信息请求。上述证件标识也即待关联号码,可以是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驾驶证号码、行驶证号码、社会保障卡号码、居住证号码、港澳通行证号码以及台湾通行证号码等等。

步骤502:用户终端11向应用服务器13发送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其中,该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中携带用户标识以及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

如前所述,上述用户标识可以为当前应用软件为使用上述用户终端11的用户分配的可唯一标识该用户的用户标识,例如,用户的QQ号或者微信号。上述用户标识还可以是用户的手机号码等等可以唯一标识用户的其他标识。

步骤503:应用服务器13将来自移动终端11的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转发至用户信息中心14进行信息核验。如前所述,上述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中携带用户标识以及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和用户信息。

步骤504: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证件标识从第三方系统16中读取与该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

步骤505:用户信息中心14将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身份信息进行比对,得到身份信息核验结果。

如前所述,上述用户信息具体可以是与所述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对应的用户信息。上述用户信息可以是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或者是预先存储的与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的信息。这些用户信息可以包括:用户的姓名,还可以包含其他用户的身份信息,例如,性别、出生日期等等。

上述步骤501~505的具体实现方法可以参考上述步骤301~305,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506:如果身份信息核验结果为失败,则用户信息中心14将通过应用服务器13向用户终端11返回身份信息核验失败的结果,同时可以提示用户可以重新输入用户信息。本步骤在图5中以虚线的方式示出。

步骤507:如果身份信息核验结果为成功,则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上述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中携带的用户标识确定该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是否已通过身份认证。

在很多情况下,本申请所述的通信系统需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核验以保证客户身份的真实性,例如,QQ或微信等即时通信系统在某些情况下都需要用户提供真实地身份信息,并对用户的提供的身份信息进行核验,只有核验通过后的用户才能享有QQ或微信的某些功能。例如,在QQ以及微信等即时通讯系统中,这种身份认证通常可以通过绑定资源账号的方式来实现。由于在用户将客户端软件与用户的资源账号绑定在一起的过程中,用户需要提交一些真实的用户身份信息,且应用服务器13将结合可靠的第三方平台(例如银行系统)提供的信息对用户提供的身份信息进行核验。这些身份信息通常可以包括用户的姓名、资源账户号码以及在第三方平台上预留的手机号码等等。如果用户提供的各项身份信息和应用服务器13从第三方平台读取的信息匹配,则可以说明当前用户身份真实可靠。因此,在本申请中,对于已绑定资源账号的用户来讲,可以认为应用服务器13中记录的该用户的身份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也即可以认为这些用户已通过身份认证。因此,如果通信系统本身已经提供了用户的身份核验功能,并标记了通过身份核验的用户,则在本步骤中,可以直接利用通信系统的身份核验结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例中,对于已经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应用服务器13可以生成一个与用户标识相对应的实名标签,标明该用户已经通过身份验证,也即是本系统认证通过的真实的实名用户。而对于没有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则没有对应的实名标签。该权限标签可以与用户标识等其他用户的信息一起存储在用户信息中心14的系统中;也可以存储在独立于用户信息中心14的数据库设备中。这样,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根据用户标识查看与该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的信息中是否包含实名标签即可确定该用户是否已经通过身份认证。

当然,除了上述生成实名标签的方式,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例中,用户信息中心14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标注用户是否已通过身份认证,例如,建立一个认证记录表,记录已经通过身份认证用户的用户标识。这样,用户信息中心14在本步骤中可以通过查找认证记录表中是否有该用户的用户标识的方式确定该用户是否已经通过了身份认证。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例中,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根据应用系统中已存储的用户的信息确定上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是否绑定了资源账户,如果绑定了资源账户,则认为用户已通过身份认证。

在某些情况下,用户信息中心14无法直接查询上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是否绑定了资源账户,则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实例中,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确定用户是否为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图6,包括:

步骤601:用户信息中心14通过应用服务器13以及用户终端11提示用户如需创建电子信息卡需要在线转移预定额度的资源,请用户确认是否转移。

在本步骤中,上述在线转移预定额度的资源具体可以是指在线支付一定金额的费用。

如果用户确认转移,则用户终端11在接收到用户确认转移的指令后,将跳转到资源转移流程,请用户选择资源账户并输入支付信息等等。当用户提交了这些信息后,将进一步通过应用服务器13以及通信系统的支付平台进行相应资源转移操作,也即进行支付操作。在此,关于用户进行资源转移的具体过程就不进行详述了。

如果用户确认不转移上述预定额度的资源,则可以直接确定用户为没有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

步骤602:用户信息中心14从系统的资源转移平台读取资源转移结果。

步骤603:用户信息中心14确定资源转移是否成功,也即确定支付是否成功,如果成功,则可以在步骤604确定用户为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同时记录从资源转移平台读取的资源转移信息中的参与资源转移的资源账户信息;如果没有成功,则可以在步骤605确定用户为没有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

上述资源转移信息具体可以是指用户在线支付的支付信息,包括是否支付成功以及支付的资源账户信息,其中,上述支付的资源账户信息具体可以包括支付所使用银行账户持有人的姓名。

通过上述方法,即使用户信息中心14无法直接根据用的信息确定用户是否已绑定了资源账户,也可以通过启动一个在线资源转移(支付)的流程,并根据从资源转移平台获取的资源转移结果确定用户是否已绑定了资源账户,进而确定用户是否通过了身份认证。

在确定了是否通过身份认证之后,下面再回到创建电子信息卡的方法流程中,也即接续上述步骤507,继续创建电子信息卡。

步骤508:如果该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没有通过身份认证,则用户信息中心14通过应用服务器13以及用户终端11提示用户当前用户没有通过身份认证,只有在通过身份认证之后才能申请创建电子信息卡。同时,在信息提示界面上还可以进一步提供进行身份认证的选项,方便用户的操作。本步骤在图5中以虚线的方式示出。

步骤509:用户信息中心14进一步确定自身应用系统内记录的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是否与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匹配。

由于即使上述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是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要申请电子信息卡的用户就是该通过了身份认证的用户,也即不能确认两个用户是同一个人。例如,用户标识所对应的用户是用户A,在身份认证的过程中,系统记录的用户A的姓名是ABC。而此次通过该用户标识申请电子信息卡的用户输入的用户姓名是DEF。虽然两个用户分别通过了身份认证和身份信息核验,但是这两个人并不是同一人,因此,在本申请的创建电子信息卡的过程中仅仅检查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是否经过身份认证是不够的。为了排除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和要申请电子信息卡的用户不是同一个人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确定用户信息中心14记录的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与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是否匹配。

不过由于用户在通过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后,应用系统会记录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的一些用户身份信息,通常包括用户的真实姓名,还可能包括用户的性别、出生日期、和/或绑定的资源账户信息等等其他信息。因此,在本申请中,可以利用应用系统内存储的已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的身份信息与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匹配,则可以确定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和通过第三方信息信息核验的用户是同一个人。

而由于应用系统内存储的用户的身份信息项与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项之间可能不完全相同,例如,对于经过身份认证的用户应用系统内存储的用户的身份信息中将包括用户的姓名,还可能进一步包括用户绑定的资源账户信息;而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中可以只包含用户的姓名。因此,在本步骤中,将主要判断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的用户信息项中与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项或者应用系统内记录的与用户表示对应的用户的信息项中重合的信息项的信息是否匹配。例如,如果某个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已绑定了一个或者多个资源账户,则系统会记录这个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的身份信息,也即一个或多个资源账号持有者的身份信息,例如姓名,还可以包括用户的电话号码、资源账户号码等等。则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判断资源账号持有者姓名是否与用户本次输入的姓名或者与应用系统内记录的与该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的姓名匹配。

步骤510:如果用户信息中心14记录的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与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不匹配,则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通过应用服务器13向用户终端11反馈认证的身份和用户输入信息不匹配的信息,提示用户重新进行身份认证或重新输入用户信息。本步骤在图5中以虚线的方式示出。

步骤511:如果用户信息中心14记录的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与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匹配,则用户信息中心14建立用户标识和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可以通过应用服务器13向用户终端11返回电子信息卡创建成功的结果。

上述用户信息中心14还将存储已建立的用户标识和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中心14还可以随机或者按照预定的规则为该用户生成一个电子信息卡的卡号,作为该身份信息卡的唯一标识。然后将生成的卡号与身份核验成功的结果一起通过应用服务器13返回给用户终端11;或者,由应用服务器13在收到电子信息卡创建成功的消息后,随机或者按照预定的规则为该用户生成一个电子信息卡的卡号,作为该身份信息卡的唯一标识。然后将生成的卡号与身份核验成功的结果一起返回给用户终端11。

步骤512:用户终端11向用户反馈创建的电子信息卡。

在本步骤中,用户终端11可以在其“电子证件”或“卡包”功能选择中增加一个虚拟的卡片,代表新创建的电子信息卡。用户随后则可以通过其客户端软件查看创建的电子信息卡,包括查看该电子信息卡的详细信息等等。例如,可以显示为图4b所示的已创建电子身份证的示例。

在上述方法中,除了通过第三方系统对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进行核验之外,还进一步要求当前用户标识所对应的用户已经通过了身份认证,例如已经绑定了资源账户,也即经过了银行系统的认证。因此,该方法进一步保证了用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本申请方法应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图5所示的方法中,是先通过第三方系统16对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进行核验,然后再判断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是否经过身份认证的。图5所示的信息核验和身份验证的先后顺序仅仅是一个示例,本申请的信息处理方法对上述两个校验的过程的执行顺序其实并没有先后的要求。也即,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先执行步骤507,对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是否经过身份认证先进行判断,然后再执行步骤504和505,即再通过第三方系统16对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进行核验。或者,还可以并行执行上述两个校验过程,在分别得到两个校验过程的结果后,在进行后续的判断。这些方案都属于本申请的发明构思,而不会超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此外,如前所述,在上述步骤508或步骤510所示的情况下,也即在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没有通过身份认证,或者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和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不匹配的情况下,按照前述图5所示的方法是不能继续创建电子信息卡的。也即,在上述两个情形下,用户要么完成身份认证,要么重新输入用户信息,同时还要保证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的信息和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匹配才能继续创建电子信息卡。这样的要求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同时满足,或者操作起来非常的不便,例如,如果一个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绑定了他人的资源账户,但是,现在想创建自己的电子信息卡,则该用户必须先解绑他人的资源账户、再绑定自己的资源账户才能继续创建自己的电子信息卡。为此,本申请的实例还给出了在上述情况下用户可以选择使用的实人认证方法,作为上述方法的补充,也方便用户的使用。也即在上述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没有通过身份认证的情况下或者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的用户身份信息与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不匹配的情况下,除了请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或者重新输入用户信息之外,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进一步提示用户可以选择启动实人认证流程,完成实人认证,也可以继续创建个人的电子信息卡。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上述实人认证流程。

图7显示了本申请实例提供的实人认证流程。如图7所示,该方法主要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701:在用户确认启动实人认证流程之后,用户终端11通过自身的摄像装置拍摄自身使用者的活体可视信息。

上述活体可视信息可以是使用者的活体视频也可以是使用者的活体照片。上述活体可视信息应当主要拍摄使用者的面部特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例中,如果拍摄的是活体视频,上述活体视频还可以包括使用者的声音信息。

步骤702:用户终端11将拍摄的活体可视信息通过应用服务器13上传至用户信息中心14。

在本步骤中,作为上述活体可视信息的标识,上传活体可视信息的消息中还将携带有该用户的用户标识,例如该用户的QQ或微信号码,或者该用户的手机号码等等。

步骤703: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之前创建电子信息卡时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上述证件标识所对应的用户的照片。

步骤704:用户信息中心14将上述活体可视信息和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的照片进行比对,确定上述活体可视信息的被拍摄者和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的照片的被拍摄者是否匹配,如果匹配,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确定实人认证成功;如果不匹配,则确定实人认证不成功。

具体而言,如果上述活体可视信息是被拍摄者的照片,则可以通过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上述活体照片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的照片进行比对,确定二者是否匹配。

如果上述活体可视信息是被拍摄者的一段视频,则可以先从上述视频中提取一个帧的图像,再通过现有的人脸识别技术将上述提取的图像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用户的照片进行比对,确定二者是否匹配。

步骤705:如果确定实人认证成功,则用户信息中心14建立用户标识和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并通过应用服务器13向用户终端11返回电子信息卡创建成功的结果。上述步骤的具体操作可以参考上述步骤511的具体实现方法。

如果实人认证不成功,则用户信息中心14通过应用服务器13向用户终端11返回实人认证不成功的结果。此部分在图7中以虚线示出。

步骤706:用户终端11向用户反馈创建的电子信息卡。这一步骤的具体操作也可以参考上述步骤512的具体实现方法。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完成对用户的实人认证,从而使得用户满足创建电子信息卡的条件。

更进一步,在上述方案中,为了避免用户上传不真实的视频文件,例如合成的视频文件,则在上述步骤703之前可以进一步对视频的真实性进行检验。具体可以包括如下过程:首先,用户信息中心对用户上传的视频进行解析得到视频所包含的声音信息以及视频被拍摄者的唇型信息,然后将解析得到的声音信息和唇形信息进行比对,判断二者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确定上述视频文件为真实的视频文件,然后继续执行上述步骤703-706的操作;如果经过判断二者不匹配,则确定上述视频文件不是真实的视频文件,则确定实人认证不成功,结束上述实人认证过程,并且可以将判断结果反馈给用户终端,请其可以重新上传视频。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对用户上传的视频的真实性进行判断,避免用户伪造视频的情况发生,提高应用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的方法,是由用户信息中心14来进行上述活体可视信息与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照片比对的。在实际的应用中,上述比对的操作还可以由上述第三方系统16来进行比对,从而第三方系统16无需输出用户的照片信息,从而可以进一步保证信息的安全。在这种方案中,用户信息中心14在接收到的来自用户终端11的活体可视信息,并在检验确定用户上传的活体可视信息的真实性之后会将活体可视信息或者活体视频中的一个帧的图像以及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一同发送给第三方系统16,第三方系统16将对接收的活体可视信息与自身数据库中存储的与所接收证件标识对应的照片进行比对,确定是否匹配。具体的比对方法与上述用户信息中心14进行比对的方法相同。如果二者匹配,则第三方系统16反馈实人认证成功消息给用户信息中心14;如果二者不匹配,第三方系统16反馈实人认证失败消息给用户信息中心14。

从上述实人认证流程可以看出,在用户标识所对应的用户没有经过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或者身份认证通过的用户与用户输入的用户信息所对应用户不是同一人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上述实人认证的方式来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仍可以继续创建该用户的电子信息卡。从而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给了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方式的多种选择,从而可以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操作,节省人力和物理资源。

在上述的实例中,对于用户终端使用者的实人认证是在网络侧设备(应用服务器和用户信息中心)进行身份验证后,在确定上述用户标识所对应用户没有通过身份验证或者经过身份验证的用户与用户信息所对应用户不是同一个用户时执行的补充方案。在本申请的一个替代方案中,上述实人认证的过程可以和图2所示身份信息核验过程合并在一起,也即,在用户希望创建电子信息卡时,用户除了输入证件标识之外,还可以同时上传活体可视信息,例如活体视频或者照片,这样,用户信息中心在获得上述证件标识以及活体可视信息之后,可以从第三方系统读取与证件标识对应的信息并进一步与用户上传的活体可视信息进行比对,如果匹配,则可以为用户创建电子信息卡,也即建立用户标识和证件标识的对应关系。或者,用户信息中心在获得上述证件标识以及活体可视信息之后,直接发送至第三方系统,由第三方系统将系统存储的与证件标识对应的信息与用户上传的活体可视信息进行比对,如果匹配,则可以向用户信息中心反馈匹配成功。此时,用户信息中心可以为用户创建电子信息卡,也即建立用户标识和证件标识的对应关系。

下面再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应用电子信息卡时的信息处理方法。

首先,说明用户通过用户终端11请求显示电子信息卡的信息的方法。图8显示了本申请实例提出的查看电子信息卡的流程。如图8所示,如用户想查看已创建的电子信息卡的证件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801:用户终端11接收来自用户的电子信息卡查看请求。

在本步骤中,当用户终端11检测到用户点击/选择查看证件信息时,即接收到用户的电子信息卡查看请求。

在本申请中,上述电子信息卡查看请求也可以称为关联信息查看请求。

步骤802:用户终端11通过应用服务器13向用户信息中心14发送电子信息卡查看请求,其中,该电子信息卡查看请求中包含该用户的用户标识。

如前所述,上述用户标识为应用软件系统为用户分配的可以唯一标识该用户身份的标识,例如QQ号,微信号。或者上述用户标识还可以为用户的手机号等等。

步骤803: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接收的用户标识确定对应的证件标识。

由于在电子信息卡的创建过程中,用户信息中心14将建立并存储用户标识与用户的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根据所接收的用户标识以及用户标识与用户的证件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与该用户标识对应的证件标识。

步骤804: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确定的证件标识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与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中心14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身份信息的数据项可以是预先设定或者约定的,与用户电子信息卡的类型有关,可由证件标识来区别,例如,如果是电子身份证,则身份证持有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址、身份证颁发日期、有效期等等信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步骤805:用户信息中心14通过应用服务器13将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身份信息反馈给用户终端11。

在本步骤中,出于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用户信息中心14在反馈用户身份信息之前可以对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的身份信息进行隐文处理,也即隐藏用户身份信息中的部分信息。然后,将经过隐文处理后的身份信息通过应用服务器13反馈给用户终端11。

步骤806:用户终端11通过自身的显示装置显示应用服务器侧反馈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在本步骤中,如前所述,用户信息中心14反馈的用户身份信息可以是经过隐文处理后的身份信息,因此,用户终端11显示的用户的身份信息也可以是经过隐文处理后的身份信息,从而可以避免信息的泄露。

图9显示了用户终端11侧显示的电子身份证的详细信息一个界面示例。从图9可以看出,该详细信息显示界面可以称为“微证件详情”,用户点击证件信息功能选项之后可以显示一个已创建的电子信息卡的详细信息,包括用户的姓名、性别、生日、身份证号以及住址,且所显示的具体信息都是经过隐文处理的,从而避免信息泄露。

下面再详细说明使用通过上述方法创建的电子信息卡的方法。在介绍本申请具体的电子信息卡的使用方法之前,首先先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进行信息处理所适用的通信系统。图10显示了本申请提出的使用电子信息卡时的信息处理方法所适用的一种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申请的系统至少包括:用户终端11、网络12、应用服务器13、用户信息中心14、专用网络15、第三方系统16以及第二用户终端17。其中,用户终端11、网络12、应用服务器13、用户信息中心14、专用网络15以及第三方系统16的功能都与图1所示以及前文所描述的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图10与图1的区别仅在于增加了第二用户终端17。

上述第二用户终端17一般是指与个人用户对应的需要核验用户身份证件的商家或者机构所使用的终端。上述商家或者机构可以是飞机场、酒店、医院等等。第二用户终端17上也安装有使用电子信息卡的客户端软件,例如,可以是独立的应用软件,或者是在现有应用软件上增加的新的功能模块,例如,可以是QQ或者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上增加的新的电子证件功能模块。此外,上述第二用户终端17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限的方式连接到公共网络12。

基于上述通信系统结构,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提供了使用已创建的电子信息卡时的信息处理方法。图11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例,在使用电子信息卡时用户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流程。如图11所示,主要包括:

步骤1101:用户终端11接收到来自用户的电子信息卡的使用请求后,通过应用服务器13发送电子化码生成请求至用户信息中心14。其中,上述电子化码生成请求中包含该用户的用户标识。

如图4b所示,在电子信息卡创建成功后,在用户终端11客户端应用软件的某个显示界面,例如卡包或者电子证件功能选项中会显示一张电子信息卡,同时显示对该卡的使用选项,例如"证件信息"以及"扫码"等。其中,如果用户点击/选择该"扫码"功能选项,则可以认为用户想要使用该电子信息卡,此时,用户终端11将向应用服务器13发送电子化码生成请求,以生成与该电子信息卡对应的电子化码。

如前所述,上述用户标识是当前应用软件为使用上述用户终端11的用户分配的可唯一标识该用户的用户标识,例如,用户的QQ号或者微信号。或者上述用户标识还可以是用户的手机号码等等。

步骤1102: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电子化码生成请求中包含的用户标识确定用户的证件标识。

如前所述,在创建了电子信息卡的过程中,用户信息中心14将建立并存储用户标识与用户的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根据所接收的用户标识以及用户标识与用户的证件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与该用户标识对应的证件标识。

步骤1103:用户信息中心14生成电子化码,并建立所生成电子化码与所确定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上述电子化码可以是二维码、条形码、字符串或者是其他图形或者文本形式的码。

在本步骤中,用户信息中心14可以以随机的方式生成上述电子化码。且,上述电子化码可以具有一定的有效期,例如60秒。该有效期也是用户信息中心14保持电子化码和证件标识的映射关系的时间。如果超出有效期,该电子化码即会失效,也即超出有效期,电子化码和证件号码之间将不再存在映射关系。

步骤1104:用户信息中心14将生成电子化码通过应用服务器13反馈给用户终端11。

步骤1105:用户终端11显示接收到的电子化码。

图12显示了用户终端11显示的电子化码的一个示例。在图12中,上述电子化码为二维码。

由上述方案可以看出,在使用创建的电子信息卡时,与电子信息卡对应的电子化码是由用户信息中心14创建的,而不用进一步访问第三方系统16,从而流程比较简单。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例中,与电子信息卡对应的电子化码是还可以由其他实体,例如第三方系统16来创建。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参考下面的图13。如图1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301:用户终端11接收到来自用户的电子信息卡的使用请求后,通过应用服务器13发送电子化码生成请求至用户信息中心14。其中,上述电子化码生成请求中包含该用户的用户标识。

步骤1302: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电子化码生成请求中包含的用户标识确定用户的证件标识。

上述步骤1301和1302的具体实现方法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11和112。

步骤1303:用户信息中心14发送电子化码生成请求至第三方系统16,其中,上述电子化码生成请求中包含上述证件标识。

步骤1304:第三方系统16生成电子化码,并建立所生成电子化码与所确定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上述电子化码可以是二维码、条形码、字符串或者是其他图形或者文本形式的码。

在本步骤中,第三方系统16可以以随机的方式生成上述电子化码。且,上述电子化码可以具有一定的有效期,例如60秒。该有效期也是第三方系统16保持电子化码和证件标识的映射关系的时间。如果超出有效期,该电子化码即会失效,也即电子化码和证件号码之间将不再存在映射关系。

步骤1305:第三方系统16将生成电子化码发送至用户信息中心14,并进一步通过应用服务器13反馈给用户终端11。

步骤1306:用户终端11显示接收到的电子化码。

在本方法中,用户终端11显示的电子化码也可以如图12所示。

在上述方案中,在使用创建的电子信息卡时,与电子信息卡对应的电子化码是由第三方系统16创建的,因此,该方案将具有更好的信息安全性,更好地避免信息泄露。

图14显示了在使用电子信息卡时第二用户终端17和网络侧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流程,该方法适用于上述由用户信息中心14生成电子化码的情况。如图14所示,主要包括:

步骤1401:第二用户终端17读取用户终端11显示的电子化码。

在本步骤中,第二用户终端17可以通过扫描装置扫描用户终端11显示的电子化码,从而读取该电子化码。例如,若用户终端11显示的是二维码,则第二用户终端17可以通过连接到自身的手持二维码扫描仪或者直接通过自身的摄像头扫描用户终端11显示的二维码。

步骤1402:第二用户终端17通过应用服务器13将读取的电子化码发送到用户信息中心14。

步骤1403: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自身保存的电子化码和证件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该电子化码对应的证件标识。

步骤1404:用户信息中心14根据确定的证件标识从第三方系统16中读取与该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步骤1405:用户信息中心14将读取的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过应用服务器13发送至第二用户终端17。

步骤1406:第二用户终端17显示接收到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这样,第二用户终端17的使用者,例如酒店前台、机场的值机人员、交通警察等等,可以通过显示的用户信息对用户终端11的使用者进行身份核验。

通常情况下,用户信息中心14从第三方系统16读取并发送给第二用户终端17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可以是图片的形式的身份信息,其上显示有姓名、证件号以及持有人的照片,从而方便第二用户终端17使用者进行身份核验,也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泄露。图15显示了第二用户终端17通过“扫码认人”功能扫描电子化码并显示从网络侧获取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的一个示例。如图15所示,第二用户终端17显示的是一个身份证的照片。

图16给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例所述的在使用电子信息卡时第二用户终端17和网络侧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流程。该方法适用于由第三方系统16生成电子化码的方案。如图16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601:第二用户终端17读取用户终端11显示的电子化码。

上述步骤的具体实现方法可以参考上述步骤1501。

步骤1602:第二用户终端17通过应用服务器13、电子信息中心14将读取的电子化码发送到第三方系统16。

步骤1603:第三方系统16根据自身保存的电子化码和证件标识的对应关系,确定该电子化码对应的证件标识。

步骤1604:第三方系统16根据确定的证件标识读取与该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并反馈给用户信息中心14。

步骤1605:用户信息中心14将接收的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过应用服务器13发送至第二用户终端17。

步骤1606:第二用户终端17显示接收到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如前所述,第三方系统16反馈的用户的身份信息也可以是如图15所示的图片的形式的身份信息。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为用户创建电子信息卡,并为用户提供使用电子信息卡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在不泄露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实现将用户实体身份证件电子化。

这种电子信息卡可以应用于用户终端上例如微信、QQ等即时通信客户端软件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应用软件等。

此外,从上述方法可以看出,在创建电子信息卡的过程中,要经过多重身份认证,同时结合可靠的第三方系统验证功能,建立完整的电子证件使用闭环,因而可以基本保证用户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所创建的电子信息卡仅是一个虚拟的卡片,本身并不包含用户的身份信息,因此,可以避免用户身份信息的泄露。

且从上面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上述电子信息卡的创建以及应用过程中,无论是用户终端还是应用服务器,甚至是用户信息中心都不存储从第三方系统获得的详细的用户的身份信息。这样做主要是出于信息安全方面的考虑,避免信息的泄露。当然,作为上述方案的替代方案,在自身应用系统的信息存储安全可靠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创建电子信息卡的过程中由用户信息中心存储从第三方系统获得的详细的用户的身份信息。这样在上述用户身份信息的查看流程中就可以省去图8所示的步骤804由用户信息中心直接反馈自身存储的与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以及在电子信息卡的使用流程中亦可以省去图14所示的步骤1404由用户信息中心直接反馈自身存储的与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信息。从而简化处理流程,提高处理效率。

对应上述方法,本申请的实例还给出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1700,可以配置在用户信息中心14,其内部结构可以如图17所示,主要可以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1701,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终端的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所述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中包括用户标识以及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和用户信息;

身份信息读取模块1702,用于根据所述证件标识从第三方系统中读取与所述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身份信息;

匹配模块1703,用于比对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确定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是否匹配;以及

映射模块1704,用于在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匹配时,建立所述用户标识与所述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上述述映射模块可以进一步用于随机或按照预定的规则生成一个电子信息卡的卡号,并将生成的卡号反馈给用户终端。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7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通知模块1705,用于在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匹配时,通知用户终端身份信息核验成功;或者在所述用户信息与所述用户身份信息不匹配时,通知用户终端身份信息核验失败。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7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认证信息获取模块1706,用于根据所述用户标识确定所述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是否已通过身份认证;

第二匹配模块1707,用于在确定所述用户已通过身份认证时,确定所述身份认证过程中记录的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是否与所述用户信息匹配;其中,

所述映射模块1704在记录的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与所述用户信息匹配且所述用户信息与从第三方系统读取的用户身份信息匹配时,建立所述用户标识和所述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其中,上述认证信息获取模块1706可以通过前文描述的各种方法确定所述用户表示对应的用户是否已通过身份认证。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7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实人认证模块1708,用于接收用户终端拍摄的活体可视信息,根据所述证件标识从第三方系统读取所述证件标识对应的用户的照片,以及将所述活体可视信息和所述照片进行比对,确定所述活体可视信息的被拍摄者和所述照片的被拍摄者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则确定实人认证成功;如果不匹配,则确定实人认证不成功;其中,

所述映射模块1704进一步用于在实人认证成功时建立所述用户标识和所述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或者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7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实人认证模块1708,用于接收用户终端拍摄的活体可视信息,将所述活体可视信息以及所述证件标识发送给所述第三方系统进行实人认证,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三方系统的实人认证成功或者实人认证失败的结果;其中,

所述映射模块1704进一步用于在实人认证成功时建立所述用户标识和所述证件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上述请求接收模块1701进一步用于接收来自用户终端的电子信息卡查看请求,其中,所述电子信息卡查看请求中包含第二用户标识;上述映射模块1704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用户标识以及存储的用户标识与证件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二证件标识;上述身份信息读取模块1702进一步用于根据确定的证件标识从所述第三方系统读取与所述第二证件标识对应的身份信息;以及上述装置进一步包括:信息发送模块1709,用于将所述第二证件标识对应的身份信息反馈给所述用户终端。

上述请求接收模块1701进一步用于接收电子化码生成请求,其中,所述电子化码生成请求中包括第三用户标识;上述映射模块1704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第三用户标识以及存储的用户标识与证件标识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三证件标识;上述身份信息读取模块1702进一步用于发送电子化码生成请求至所述第三方系统,其中,所述电子化码生成请求中包含所述证件标识,以及接收第三方系统生成的电子化码;以及上述信息发送模块1709进一步用于将所述电子化码反馈给所述用户终端。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7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

电子化码接收模块1710,用于接收第二用户终端发送的第二电子化码;其中,所述身份信息读取模块1702进一步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子化码发送给所述第三方系统,以及接收来自所述第三方系统的用户的身份信息;所述信息发送模块1709进一步用于将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反馈给所述第二用户终端。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700的各个功能模块功能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方法部分各步骤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8显示了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700的内部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80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指令的存储器1801,用于执行存储于存储器中指令的处理器1802,以及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1803。该处理器1802通过连接单元1804与所述存储器1801以及通信装置1803进行通信。上述指令包含如下指令模块:请求接收模块1701、身份信息读取模块1702、匹配模块1703、映射模块1704。

如前所述,上述指令模块还可以包括:通知模块1705、认证信息获取模块1706、第二匹配模块1707、实人认证模块1708、信息发送模块1709,电子化码接收模块1710。

对应上述方法,本申请的实例还给出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1900,可以配置在用户终端11一侧,其内部结构可以如图19所示,主要可以包括:

输入模块1901,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证件标识和用户信息;

信息发送模块1902,用于发送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至应用服务器,其中,所述电子信息卡创建请求中包括用户标识以及所述证件标识和所述用户信息;以及

信息接收模块19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电子信息卡创建结果。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900可以进一步包括:信息识别模块1904,用于对所述证件标识和用户信息进行图形识别获得文本形式的证件标识和用户信息。

所述信息发送模块1902进一步用于发送电子信息卡查看请求至所述应用服务器,其中,所述电子信息卡查看请求中包括所述用户标识;所述信息接收模块1903进一步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身份信息;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900可以进一步包括:显示模块1905,用于显示所述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身份信息。

上述信息发送模块进一步用于发送电子化码生成请求至所述应用服务器,其中,所述电子化码生成请求中包括所述用户标识;以及所述信息接收模块进一步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电子化码;此时,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900可以进一步包括:显示模块1905,用于显示所述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电子化码。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1900的各个功能模块功能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方法部分各步骤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20显示了上述信息处理装置的内部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上述信息处理装置200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指令的存储器2001,用于执行存储于存储器中指令的处理器2002,用于显示用户身份信息或者电子信息卡等界面的显示装置2003,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用户信息或读取电子化码的输入装置2004,以及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2005。上述显示装置2003和输入装置2004可以由用户终端上的触摸显示屏实现。该处理器2002通过连接单元2006与所述存储器2001、显示装置2003、输入装置2004以及通信装置2005进行通信。上述指令包含如下指令模块:输入模块1901、信息发送模块1902、信息接收模块1903。如前所述,上述指令还可以包含如下指令模块:信息识别模块1904、显示模块1905。

本申请的实例还给出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2100,可以配置在第二用户终端17一侧,其内部结构可以如图21所示,主要可以包括:

电子化码读取模块2101,用于读取第二电子化码;

第二信息发送模块2102,用于将所述第二电子化码发送至应用服务器;

第二信息接收模块2103,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及

第二显示模块2104,用于显示来自所述应用服务器的用户的身份信息。

图22显示了上述信息处理装置的内部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22所示,上述信息处理装置220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指令的存储器2201,用于执行存储于存储器中指令的处理器2202,用于显示用户身份信息或者电子信息卡等界面的显示装置2203,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用户信息或读取电子化码的输入装置2204,以及用于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2205。上述显示装置2203和输入装置2204可以由用户终端上的触摸显示屏实现。该处理器2202通过连接单元2206与所述存储器2201、显示装置2203、输入装置2204以及通信装置2205进行通信。上述指令包含如下指令模块:电子化码读取模块2101、第二信息发送模块2102、第二信息接收模块2103以及第二显示模块2104。

通过上述装置,可以为用户创建电子信息卡,并为用户提供使用电子信息卡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在不泄露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实现将用户实体身份证件电子化。这种电子信息卡可以应用于用户终端上例如微信、QQ等即时通信客户端软件中,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应用软件等。而且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以基本保证用户真实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避免用户身份信息的泄露。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