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摄影系统及其补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6622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数字摄影系统及其补光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字摄影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补光模块的数字摄影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数字相机在一场景对特定位置(例如风景、人物或物品)进行影像拍摄时,因为此场景的亮度有限,数字相机皆搭配闪光灯对此场景进行补光,以冀望所拍摄到的影像是清晰可见的。

然而,在数字相机搭配闪光灯进行补光时,因为闪光灯每次只能朝单一方向对此场景的定点区域提供单点补光,无法一并兼顾场景中其他区域,导致场景中不同区域分别明显呈现暗亮不均,以致数字相机在光线不均匀的曝光结果下进行影像拍摄,进而产生暗亮不均的影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影系统及其补光模块,用以解决以上先前技术所提到的困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此种补光模块用以针对一拍摄场景中的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进行补光,补光模块包含一光源及一光学引导组件。光学引导组件透过接收光源所产生的光,光引导组件同时产生一第一补光与一第二补光给对应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

此种数字摄影系统包含一摄像模块与上述的补光模块。摄像模块用以撷取一个拍摄场景的影像。

如此,由于本数字摄影系统在单次撷取影像时,能够对拍摄场景中远近不同、共处相同焦平面或二者皆是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进行补光,使得拍摄场景中远近不同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皆得以接受合适的补光,避免拍摄场景中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分别呈现暗亮不均,进而拍摄出光线均匀的影像。

在上述的基础下,一个细部实施方式更提到,光源包括一发光二极管。

在上述的基础下,一个细部实施方式更提到,光学引导组件包含具有一第一液态分子的一第一液态透镜以及具有一第二液态分子的一第二液态透镜。第一液态透镜与第二液态透镜光耦接光源,以分别产生第一补光与第二补光。

在上述的基础下,一个细部实施方式更提到,光学引导组件包含具有多个液晶分子的一液晶透镜,液晶透镜光耦接光源,以分别产生第一补光与第二补光。

在上述的基础下,一个细部实施方式更提到,光源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在上述的基础下,一个细部实施方式更提到,光学引导组件包含多个远焦固态透镜与多个近焦固态透镜。这些远焦固态透镜与这些近焦固态透镜分别光耦接于这些发光元件。在上述的基础下,一个细部实施方式更提到,这些发光元件为根据一控制信号而致能或禁能。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一种补光模块用以针对一拍摄场景中的一特定位置进行补光。补光模块包含一光源及一光学引导组件。光学引导组件透过接收光源所产生的光,光引导组件产生一补光给特定位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一种车用的数字摄影系统,具有用以撷取一路况影像的一摄像模块以及用以针对该路况影像中的一特定位置进行补光的一补光模块,该补光模块包含一光源及一光学引导组件。光学引导组件透过接收光源所产生的光,光引导组件产生一补光给特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数字摄影系统及其补光模块,当摄像模块单次撷取影像时,补光模块每次能够提供不同方向、不同发光强度或不同方向与发光强度的立体补光,以解决场景中不同区域分别明显呈现暗亮不均的问题,进而提供明亮清晰的影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的方块示意图;

图2A~图2C分别绘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对拍摄场景的不同位置提供补光的示意图;

图3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的方块示意图;

图4A~图4C分别绘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对拍摄场景的不同位置提供补光的示意图;

图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的方块示意图;

图6A~图6B分别绘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对拍摄场景的不同位置提供补光的示意图;

图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的方块示意图;

图8绘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的上视图;

图9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的方块示意图;

图10~图12绘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多个变形例的补光模块的上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100的方块示意图。如图1所示,数字摄影系统100包含一摄像模块110、一计算模块120、一控制单元130与一补光模块140。摄像模块110用以撷取一个拍摄场景的影像。拍摄场景包含多个不同位置,这些位置例如为拍摄场景内的景物、人物或/及物品等等目标物。补光模块140包含一光源150及一光学引导组件160。光源150包含多个发光元件151。这些发光元件151排列为一发光阵列。这些发光元件151例如为发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用以发出具有一主要出光轴的光线。光学引导组件160覆盖于光源150上,用以接收光源150所产生的光并改变光(主要出光轴)的行进方向、补光深度(即景深)或二者皆是,以产生补光至拍摄场景中不同的特定位置。计算模块120电连接摄像模块110,用以分别取得拍摄场景内的至少二个位置的位置信息。这些位置信息例如分别为这些位置相对摄像模块110的焦距,或这些位置相对摄像模块110的方位角等等。控制单元130电连接补光模块140及计算模块120,以发出控制信号驱动补光模块140对所述这些位置分别提供补光,其中这些发光元件151为根据此控制信号而致能或禁能。

如此,如图1所示,当摄像模块110对准拍摄场景,且至少二个位置被人工或软件选择后,计算模块120分别取得拍摄场景内的这些位置的位置信息。接着,当摄像模块110对拍摄场景单次撷取影像时,控制单元130根据这些位置的位置信息而驱动补光模块140提供补光,使得补光得以分别指向不同位置而提供立体补光,以解决场景中不同区域分别明显呈现暗亮不均的问题,进而提供明亮清晰的影像。

图2A~图2C分别绘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140对拍摄场景P1~P3的不同位置S11~S33提供补光的示意图。上述补光模块不限对拍摄场景中不同方向及/或不同距离的这些位置提供立体补光。举例来说,在图2A所示的拍摄场景P1中,相较于补光模块140,拍摄场景P1内的第一位置S11与第二位置S12非处于同一焦平面,且第一位置S11较第二位置S12更接近补光模块140。故,当摄像模块110对拍摄场景P1单次撷取影像时,根据第一位置S11与第二位置S12的位置信息,补光模块140得以分别提供不同发光强度的补光L11、L12至第一位置S11与第二位置S12,以均匀化拍摄场景P1中不同远近的光曝程度。

如图2B所示,在图2B所示的拍摄场景P2中,相较于补光模块140,第一位置S21与第二位置S22处于同一焦平面,且第一位置S21与第二位置S22分别具有不同方位角。换句话说,第一位置S21至补光模块140的距离相同于第二位置S22至补光模块140的距离。故,当摄像模块110对拍摄场景P2单次撷取影像时,根据第一位置S21与第二位置S22于拍摄场景P2内的位置信息,补光模块140得以分别提供不同行进方向的补光L21、L22至第一位置S21与第二位置S22,以均匀化拍摄场景P2中不同方位的光曝程度。

此外,在图2C所示的拍摄场景P3中,除了第一位置S31与第二位置S32之外,更具有第三位置S33,相较于补光模块140,第一位置S31与第二位置S32处于同一焦平面。相较于补光模块140,第一位置S31与第三位置S33非处于同一焦平面,且第一位置S31较第三位置S33更接近补光模块140。故,当摄像模块110对拍摄场景P3单次撷取影像时,根据第一位置S31至第三位置S33分别于拍摄场景P3内的位置信息,补光模块140得以分别提供不同发光强度与行进方向的补光L31~L33至第一位置S31至第三位置S33,以均匀化拍摄场景P3中不同方位与远近的光曝程度。

然而,上述描述仅为举例,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视实际需要,也可让拍摄场景内更多数量的位置受到补光。此外,数字摄影系统例如为手机、摄录影机、行车记录器或笔记型电脑等等,又例如为车用的数字摄影系统具有用以撷取路况影像的摄像模块以及用以针对路况影像中的特定位置进行补光的补光模块。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数字摄影系统的种类。

需了解到,尽管补光模块是配合摄像模块单次撷取影像时对拍摄场景提供立体补光,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这些发光元件的发光顺序,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视实际需要,让这些发光元件同时发光或依序发光。

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上述光源也可能仅具有单一发光元件(如发光二极管或冷灯管),透过光学引导组件的作用而提供不同发光强度或/与行进方向的补光至所选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图3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300的方块示意图。图4A~图4C分别绘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340对拍摄场景的不同位置S41~S43提供补光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3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100大致相同,也具有摄像模块310、计算模块320、控制单元330与补光模块34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地,光学引导组件360包含一驱动电路370与一电控调焦透镜组380。驱动电路370电连接电控调焦透镜组380与控制单元330,用以改变电控调焦透镜组380的出光焦距,以调整上述各补光的行进方向或/与补光深度(即景深)。电控调焦透镜组包含多个液态透镜360A,每个液态透镜360A耦接至其中一发光元件351。

操作时,如图4A与图4B所示,透过改变液态透镜360A内的液压,而改变液态透镜360A的透镜液面的外形,使得这些液态透镜360A的液面能够分别引导发光元件351的光线的主要出光轴的行进方向,意即,不同液态透镜360A分别产生不同焦距,改变光线的这些主要出光轴的原有光线汇集点,进而分别转换为用以汇集至相同或/及不同焦平面的位置S41~S42的补光。如此,由于液态透镜360A具有可动态调整补光焦距、可动态调整行进方向以及二者皆是的特点,控制单元330根据拍摄场景P4、P5内的位置S41~S42的位置信息,可让补光模块340动态调整补光的补光深度(即景深)及/或行进方向。

更具体地,如图4A与图4B所示,每个液态透镜360A包含一容置部361、一绝缘液363(如硅油)、至少一工作液体364(如有机电解液或纯水)与至少一电极366。工作液体364包含多个液态分子(图中未示)。容置部361定义出一封闭空间362。电极366电连接工作液体364与驱动电路370。工作液体364与绝缘液363彼此互斥,皆位于封闭空间362内,工作液体364与绝缘液363之间形成一分界曲面365。此分界曲面365即为上述的透镜液面。如此,当控制单元330透过驱动电路370分别驱动每个液态透镜360A的电极366时,每个液态透镜360A的电极366便对其工作液体364施以偏压,以致每个工作液体364的透镜液面分别变形为透镜面,例如凹透镜面或凸透镜面,以分别调整这些补光恰汇集于拍摄场景P4、P5中不同的位置S41~S42。

需了解到,第二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340不仅能够对远近不同的不同位置提供补光,如图4C所示,通过改变某个工作液体364的透镜液面(分界曲面365)为不对称的透镜面,第二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340也能够对处于拍摄场景P6内的偏移的位置S43提供补光,意即,能够使这些补光转向至特定方位的位置,以致这些补光汇集至特定方位的位置S43。

此外,除了配合上述液态透镜360A的焦距控制,控制单元330也可搭配拍摄场景P4~P6内的位置S41~S43的位置信息,控制各个发光元件351各自的发光强度,以加强补光深度(即景深)的控制。

需了解到,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液晶透镜可以组合为一透镜面,此透镜面一并光耦接于发光阵列上,以控制补光的行进方向或/与补光深度(即景深)。每一这些液态透镜的结构与上述单个液态透镜类似,故,不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方式

图5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500的方块示意图。图6A~图6B分别绘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540对拍摄场景P7的不同位置S61~S63提供补光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5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100大致相同,也具有摄像模块510、计算模块520、控制单元530与补光模块540,更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光学引导组件560包含一驱动电路570与一电控调焦透镜组580。驱动电路570电连接电控调焦透镜组580与控制单元530,用以改变电控调焦透镜组580的出光焦距,以调整上述各补光的行进方向或/与补光深度(即景深)。电控调焦透镜组580包含单个液晶透镜560A,液晶透镜560A耦接至光源550的这些发光元件551上,且覆盖于这些发光元件551的出光侧。

如图6A与图6B所示,液晶透镜560A包含二透光板561、多个液晶分子563与多个透明电极564。透光板561相互盖合后其内定义出一封闭空间562。这些液晶分子563分布于封闭空间562内。这些透明电极564分别电连接这些液晶分子563与驱动电路570。如此,操作时,当控制单元530透过驱动电路570发出控制信号驱动透明电极564时,透明电极564对这些液晶分子563施以偏压,使得这些液晶分子563于封闭空间562内产生旋转,进而分别调整这些补光恰汇集于拍摄场景P7中远近不同或/及方位不同的位置S61~S63。

如图6B所示,更具体地,当对左、右侧的位置S61、S62补光时,透过分别改变液晶分子563各自的旋转幅度,进而改变液晶分子563各自的导光方向,使得这些液晶分子563能够分别引导发光元件551的光线的主要出光轴的行进方向,进而改变发光元件551的光线的主要出光轴的原有光线汇集点,进而分别转换为用以汇集至左、右两侧位置S61~S62的补光。

此外,当对中间的位置S63补光时,透过让液晶透镜560A内左右两侧的这些液晶分子563的旋转幅度不同于其间的液晶分子563的旋转幅度,使得第三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也能够对较远的位置S63提供补光,意即,第三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能够动态调整这补光的补光深度(即景深)。

如此,由于液晶透镜560A具有可动态调整补光焦距、可动态调整行进方向以及二者皆是的特点,控制单元530根据拍摄场景P7内的位置S61~S63的位置信息,可让补光模块任意调整补光深度(即景深)及/或行进方向。

此外,除了配合上述液晶分子563控制发光元件551的补光深度(即景深),控制单元530也可搭配拍摄场景P7内的位置S61~S63的位置信息,控制各个发光元件551各自的发光强度,以加强补光深度(即景深)的控制。

需了解到,第三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的光学引导组件也可为多个液晶透镜。每个液晶透镜耦接于每个发光元件上,以便独立控制发光元件各自补光的行进方向或/与补光深度(即景深)。这些液晶透镜的结构与上述单个液晶透镜类似,故,不再加以赘述。

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上述光源也可能仅具有单一发光元件,透过光学引导组件的作用而提供不同发光强度或/与行进方向的补光至所选位置。

第四实施方式

图7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700的方块示意图。图8绘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740的上视图。如图7与图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7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100大致相同,也具有摄像模块710、计算模块720、控制单元730与补光模块740。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地,光学引导组件760包含多个固态透镜760A。每个固态透镜760A分别一一耦接至这些发光元件751上,且覆盖于这些发光元件751的出光侧。

更细部地,如图7与图8所示,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地,光源750的发光阵列750A还包含一基板755。这些发光元件751分别电连接于基板755上。基板755的一面分为左列区754、中列区752、右列区753,中列区752位于左列区754与右列区753之间,这些发光元件751皆分布于左列区754、中列区752、右列区753上,分别被设定为对拍摄场景(图中未示)的右方、中间方、左方发出补光。这些固态透镜760A分别为远焦固态透镜761、中焦固态透镜762与近焦固态透镜763。由于远焦固态透镜761较近焦固态透镜763更能够引导光线至拍摄场景内较远的位置,故,耦接有远焦固态透镜762的每个发光元件751能够对拍摄场景内较远离补光模块740的位置提供补光、耦接有近焦固态透镜763的每个发光元件751够对拍摄场景内较接近补光模块740的位置提供补光。同理,耦接有中焦固态透镜762的每个发光元件751能够提供补光至拍摄场景内大约相隔中等距离的位置。如此,第四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740每次能够对拍摄场景内不同景深的位置提供立体补光。

更进一步地,为了让补光模块740皆能够对拍摄场景内相同及不同焦平面的位置提供立体补光,这些远焦固态透镜761同时分布于发光阵列750A的左列区754、中列区752及右列区753、这些中焦固态透镜762同时分布于发光阵列750A的左列区754、中列区752及右列区753以及这些近焦固态透镜763同时分布于发光阵列750A的左列区754、中列区752及右列区753。如此,任一个位于发光阵列750A的左列区754、中列区752或右列区753的发光元件751经由其固态透镜761、762或763的引导,这个发光元件751得以朝拍摄场景的左方、中间方或右方提供补光。故,第四实施方式的补光模块740能够对拍摄场景内不同方位的位置提供立体补光。

然而,本实施方式中,耦接有远、中或近焦固态透镜的发光元件的种类皆一致,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耦接有远、中或近焦固态透镜的发光元件的分别种类,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应视实际需要,将耦接有远焦固态透镜的发光元件改为具有垂直结构(Vertical)芯片的发光二极管,以及将耦接有近焦固态透镜的发光元件改为具有横向结构(Lateral)芯片的发光二极管。由于具有垂直结构芯片的发光二极管是输出正向光,有利提供补光至拍摄场景内较远离补光模块的位置。

然而,上述描述仅为举例,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视实际需要,让这些固态透镜也可以仅为远焦固态透镜与近焦固态透镜的组合,而省略中焦固态透镜。

第五实施方式

图9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900的方块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9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数字摄影系统100大致相同,也具有摄像模块910、计算模块920、控制单元930与补光模块940。在第五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地,光学引导组件960包含一驱动电路970、一电控调焦透镜组980与多个固态透镜960A。电控调焦透镜组980包含与多个电控调焦透镜990。驱动电路970电连接电控调焦透镜组980与控制单元930,用以改变电控调焦透镜990的出光焦距,以调整上述各补光的行进方向或/与补光深度(即景深)。这些固态透镜960A与这些电控调焦透镜990分别耦接于光源950的这些发光元件951上,且覆盖于这些发光元件951的出光侧。举例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固态透镜960A分别为远焦固态透镜961与近焦固态透镜963。这些电控调焦透镜990为上述液态透镜、液晶透镜或二者皆是。液态透镜与液晶透镜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类似,故,不再加以赘述。

操作时,当对位置补光时,驱动电路970发出控制信号驱动这些电控调焦透镜990以分别调整这些补光的主要出光轴的光线汇集点恰位于拍摄场景中与补光模块相同距离的不同位置以及不同远近的另外位置。同时,耦接有远焦固态透镜961的每个发光元件951能够提供补光至拍摄场景内较远离补光模块940的位置,以及耦接有近焦固态透镜963的每个发光元件951能够提供补光至拍摄场景内较接近补光模块940的位置。

如此,由于电控调焦透镜具有可动态调整补光焦距、可动态调整行进方向以及二者皆是的特点,控制单元根据拍摄场景内的位置的位置信息,可让补光模块任意调整补光深度(即景深)及/或行进方向。此外,由于固态透镜不需反应时间改变补光焦距,也不需受电驱动,固态透镜可弥补电控调焦透镜的缺点。

然而,上述描述仅为举例,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视实际需要,让这些固态透镜与这些电控调焦透镜任意混合排列。

图10~图12绘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多个变形例的补光模块941的上视图。第五实施方式的一变形例中,如图10所示,补光模块941为调焦型补光模块,其中发光阵列950A包含一基板955。这些发光元件951分别电连接于基板955上。基板955的一面分为上排区950A1、中排区950A2与下排区950A3。上排区950A1、中排区950A2与下排区950A3分别具有三个区域954。九个发光元件951分别一一分布于九个区域954内。此变形例的补光模块941具有一中焦固态透镜962与八个电控调焦透镜990。中焦固态透镜962与这些电控调焦透镜990分别一一耦接至这些发光元件951上,中焦固态透镜962位在中排区950A2的中间区域954,电控调焦透镜990分别位在其余八个区域954内。由于补光模块941中大多为电控调焦透镜990,如此,此调焦型补光模块符合需要即时动态调焦的需求。

故,当补光模块941补光时,位于上排区950A1的三个电控调焦透镜990能够被调焦以引导其补光至较远离补光模块941的位置、位于下排区950A3的三个电控调焦透镜990能够被调焦以引导其补光至较接近补光模块941的位置、位于中排区950A2的二个电控调焦透镜990能够被调焦以引导其补光至大约相隔中等距离的位置,以及中焦固态透镜962能够引导其补光至大约相隔中等距离的位置。

需了解到,由于任一个位于基板上的电控调焦透镜已被设定照射的对应区域与焦段,故,这个电控调焦透镜仅需引导其补光至拍摄场景内对应区域(如拍摄场景的左、中、右区)且对应景深(如较远、近或中等距离)的位置,相较于拍摄场景的全区,这个电控调焦透镜可节省调整焦距的反应时间,并弥补固态透镜在焦段与补光方向的不足。

第五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中,如图11所示,补光模块942为速度型补光模块,其中发光阵列950B还包含一基板955。这些发光元件951分别电连接于基板955上。基板955的一面分为上排区950B1、中排区950B2与下排区950B3,中排区950B2位于上排区950B1与下排区950B3之间。上排区950B1、中排区950B2与下排区950B3各具有三个区域952,且九个发光元件951分别一一分布于九个区域952内。此变形例的补光模块942具有三个远焦固态透镜961、三个近焦固态透镜963与三个电控调焦透镜990。这些远焦固态透镜961、近焦固态透镜963与电控调焦透镜990分别一一耦接至这些发光元件951上,其中三个远焦固态透镜961位在上排区950B1内、三个近焦固态透镜963位在下排区950B3内,以及三个电控调焦透镜990分别位在中排区950B2内。由于补光模块942的电控调焦透镜990位在中排区950B2内,可即时引导其补光至对应位置,进而可缩减调整焦距的反应时间,如此,此速度型补光模块符合需要快速动态调焦的需求。

故,当补光模块942补光时,位于上排区950B1的各个远焦固态透镜961能够引导其补光至较远离补光模块942的位置(图中未示)、位于下排区950B3的各个近焦固态透镜963能够引导其补光至较接近补光模块942的位置(图中未示),以及位于中排区950B2各个电控调焦透镜990能够被调焦以引导其补光至大约相隔中等距离的位置(图中未示)。

第五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中,如图12所示,补光模块943为速度调焦型补光模块,其中发光阵列950C还包含一基板955。这些发光元件951分别电连接于基板955上。基板955的一面分为左列区950C1、中列区950C2与右列区950C3,左列区950C1、中列区950C2与右列区950C3各具有三个区域953。九个发光元件951分别一一分布于九个区域953内。此变形例的补光模块943具有一个远焦固态透镜961、一个中焦固态透镜962、一个近焦固态透镜963与六个电控调焦透镜990。远焦固态透镜961、中焦固态透镜962、近焦固态透镜963与电控调焦透镜990分别一一耦接至这些发光元件951上。此时,此三个电控调焦透镜990分别位在左列区950C1的这些区域953内、另三个电控调焦透镜990分别位在右列区950C3的这些区域953内,以及远焦固态透镜961、中焦固态透镜962与近焦固态透镜963分别排列于中列区950C2的这些区域953内。

故,当补光模块943补光时,远焦固态透镜961、中焦固态透镜962与近焦固态透镜963能够引导其补光至较远离补光模块943的位置(图中未示)、大约相隔中等距离的位置(图中未示)以及至较接近补光模块943的位置(图中未示)。同时,分别位于左列区950C1与右列区950C3的上方的二个电控调焦透镜990能够被调焦以引导其补光至较远离补光模块943的位置、分别位于左列区950C1与右列区950C3的下方的二个电控调焦透镜990能够被调焦以引导其补光至较接近补光模块943的位置,以及分别位于左列区950C1与右列区950C3的中间的二个电控调焦透镜990能够被调焦以引导其补光至大约相隔中等距离的位置。

需了解到,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除了对拍摄场景中不同的特定位置提供补光,控制单元也可刻意只产生补光至拍摄场景中单一特定位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