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铁喇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6235阅读:870来源:国知局
动铁喇叭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喇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铁喇叭。



背景技术:

动铁喇叭作为高端的声学原件,由于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其在价格敏感的消费电子市场表现差强人意,如何改善生产工艺,产品设计,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市场售价,使其能在消费电子市场大放异彩是从业者致力解决的。一般来讲,动铁喇叭的设计和生产是以喇叭外形尺寸(决定了喇叭的声学性能)和阻抗来区分的,也就是说,同样尺寸的动铁喇叭会对应若干种不同的阻抗(由音圈的,线材,圈数和线径决定)来满足不同的应用场合。目前动铁喇叭中的电枢的组装主要方式是依靠工装定位磁性元件以及电枢的相对位置后再进行电阻焊接,而由于电枢和磁性元件的接触面均为平面,因此为了达到电枢组装的工艺要求,首先需要对电枢进行左、右、前这3个自由度的定位,而后再由作业员手动辅助定位上下的自由度,其技术方案是:磁性元件定位后,将U型电枢一边穿过马达,另一边进入位于磁性元件上方的定位工装,再由作业员用镊子顶住电枢尾部,最后进行焊接将磁性元件和电枢接合在一起。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相关技术存在以下问题:传统的电枢组装方式操作复杂且定位不精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组装且定位精确的动铁喇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铁喇叭,包括:磁性元件和电枢,其中,磁性元件,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电枢,被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固定于所述磁性元件的上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铁喇叭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由上壁、左右侧壁和下壁合围而成,并且所述本体的形状为方框形;所述第一夹持部固定于所述左侧壁的上端;所述第二夹持部固定于所述右侧壁的上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又包括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一端固定于所述左侧壁的上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水平部、第一竖直部和上壁在内侧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电枢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部又包括第二水平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一端固定于所述右侧壁的上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水平部、第二竖直部和上壁在内侧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电枢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内侧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是对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内侧边缘倒角形成;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内侧设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是对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内侧边缘倒角形成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枢包括第一壁、第二壁和第三壁,所述第一壁和第三壁分别由所述第二壁的两端向同一方向垂直延伸而成;所述第一壁远离于所述第二壁的一端的宽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端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远离于所述第二壁的一端的边缘处均设有倒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凸出于所述第一壁远离于所述第二壁的一端的侧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的上表面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位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性元件的前端设有用于在组装时限定所述电枢位置的阻挡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所述电枢的一端经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固定,使得所述电枢在不借助外部工装定位工具的情况下,与所述磁性元件完成固定,所述定位块用于限制电枢极限位置,使得所述磁性元件和电枢在组装时组装简便,并且定位精确,进而提高了良品率和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由于省去了辅助定位工具,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铁喇叭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磁性元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动铁喇叭100包括:磁性元件10和电枢20,其中,磁性元件10,上端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13;电枢20,被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13固定于所述磁性元件10的上端。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磁性元件10的材质为磁铁。所述磁性元件10包括本体11、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13。所述磁性元件10的本体11由上壁(图未标示)、左右侧壁(图未标示)和下壁(图未标示)合围而成,并且所述本体11的形状为方框形。所述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13由所述左右侧壁分别向上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夹持部12又包括第一水平部(图未标示)和第一竖直部(图未标示),所述第一竖直部一端固定于所述左侧壁(图未标示)的上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水平部、第一竖直部和上壁在内侧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电枢20的凹槽(图未标示)。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内侧设有导向部14,该导向部14是对所述第一水平部的内侧边缘倒角形成的,用于引导所述电枢20的一端更方便的插入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二夹持部13又包括第二水平部(图未标示)和第二竖直部(图未标示),所述第二竖直部一端固定于所述右侧壁(图未标示)的上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二水平部、第二竖直部和上壁在内侧形成用于夹持所述电枢20的凹槽(图未标示)。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内侧设有导向部14,该导向部14是对所述第二水平部的内侧边缘倒角形成的,用于引导所述电枢20的一端更方便的插入所述凹槽中。

如图1和3所示,电枢20包括第一壁21、第二壁22和第三壁23,所述第一壁21和第三壁23分别由所述第二壁22的两端向同一方向垂直延伸而成。所述第一壁21远离于所述第二壁22的一端211的宽度大于靠近所述第二壁22的一端213的宽度。所述第一壁21远离于所述第二壁22的一端211的边缘处均设有倒角,其目的是:便于所述第一壁21远离于所述第二壁22的一端211插入所述磁性元件10的凹槽之中,防止因加工误差而导致所述第一壁21远离于所述第二壁22的一端211无法插入所述磁性元件10的凹槽之中。所述第一壁21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有定位块212,所述定位块212凸出于所述第一壁21远离于所述第二壁22的一端211的侧边,用于阻止所述第一壁21插入所述磁性元件10的凹槽的部分太多,起到限位作用。所述定位块212上设有引导部(图未标示),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导向部接触,由于所述引导部与所述导向部实际是两个斜面,且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使得所述磁性元件10与所述电枢20固定后的位置更精确。所述第三壁23远离于所述第二壁22的一端设有凸出部23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21的上表面设有凸块214,所述凸块(图未示)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之间,其目的是:在引导所述电枢20的一端更方便的插入所述凹槽中,同时可以使得所述磁性元件10与所述电枢20固定更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磁性元件10的前端设有阻挡片(图未示),所述阻挡片用于在组装时限定所述电枢20的位置,即对所述电枢20起到限位作用。

所述电枢20的组装步骤:

步骤1,磁性元件10的结构设计,磁性元件的上端设有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13,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13分别与所述上壁形成凹槽,此凹槽尺寸与电枢定位部分相契合(如图2所示)。

步骤2,所述第一壁21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有定位块212,以限制电枢20极限位置。

步骤3,过程操作,磁性元件10定位完毕后,将电枢20一边穿过磁性元件10中间,另一边则进入所述磁性元件10的凹槽,此时由于凹槽的尺寸与电枢20尺寸匹配而限制了电枢20的上下,左右4个方向的自由度(即取代了之前的左右定位工装以及作业员手工按压的上下定位),进入长度以所述定位块212的限位为准。

步骤4,焊接,利用电阻焊接设备进行焊接将所述电枢20和磁性元件10接合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电枢的一端经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13的固定,使得所述电枢在不借助外部工装定位工具的情况下,与所述磁性元件10完成固定,所述定位块212用于限制电枢20极限位置。经过试验后确认,此种磁性元件10和电枢20的定位方式的定位精度远远好于原来的工装定位方式,而且实现了电枢20的快速定位,省去了作业人员手工辅助定位的操作,并且大大提高的良品率和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定位工装磨损带来的质量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方式,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