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快速纯音测听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98222阅读:16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快速纯音测听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数字助听器验配领域中的智能化纯音测听方法,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智能手机与助听器协同工作的一种纯音测听方法,包括听阈测试和不舒适阈测试。



背景技术:

现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听力障碍逐步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佩戴助听器已成为听力障碍人士改善自身听力的主要手段。研究表明,佩戴助听器可以有效的缓解听力损伤患者的听力损失,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助听器验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纯音测试作为验配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测试的准确性也直接关系到了验配参数的选择,这将影响到验配的效果。

纯音测试结果反映了患者在安静环境下可以听到的各个频率的最小声音级数,传统的纯音测试方法过程较为繁琐,需要患者到专门的听力机构在隔音室由医师指导完成,患者无法自行完成整个听力测试过程,测试方法基本采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升降法,测试时间较长,并且整套检测设备价格昂贵,不具备便携性,需要进行长期维护和校准。

听力损伤患者希望有一种简单的纯音测试方案,能够使患者自行完成纯音测试,且缩短纯音测试的时间并提高准确性,从而为之后的助听器验配提供一个准确的听力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快速纯音测听方法,亦可称之为“粗细对焦”测听法,本发明使用数字助听器作为纯音测试的音频源,使用智能手机作为人机交互界面以及测听程序控制,在听损患者耳道内产生不同频率、不同响度的单音频信号,并对患者是否听到声音以及是否感到不适进行响应与分析,得到描述患者听力情况的听阈值和不舒适阈值。纯音测试过程中的包括操作提示与患者响应的人机界面、以及对助听器进行控制的指令程序运行在智能手机上,纯音信号由数字助听器产生,智能手机通过与助听器的无线通信对助听器进行控制,从而产生不同频率,不同响度的纯音,患者对声音的响度,包括是否听到以及是否不适由智能手机进行采集与分析,完成听力测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快速纯音测听方法,包括智能手机、数字助听器和“粗细对焦”纯音测试程序,所述“粗细对焦”纯音测试程序包括听阈测试和不舒适阈测试,所述测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被测听者将数字助听器佩戴在左、右耳上,粗细对焦”纯音测试程序以智能手机作为运行平台,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向助听器发送频率以及响度指令;

(2)数字助听器接收到指令后,解析指令内容,产生对应频率及响度的纯音;

(3)依据先测试左耳,后测试右耳;先听阈测试,后不舒适阈测试的测试原则对被测听者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在智能手机上输出测试结果,并显示被测听者的听力损失类型。

数字助听器产生纯音的流程步骤如下:

(1)数字助听器监听智能手机的控制指令,解析指令中包含的频率与响度信息;

(2)利用频率信息,调用数字助听器内存储的正弦波样本,并依据指令中的响度信息调整正弦波样本中的幅度;

(3)将调整后的正弦波经过数字模拟转换器转换为模拟正弦波信号最终经由扬声器输出,产生对应频率与响度的纯音。

听阈的测试过程如下:

(1)设定测试频率顺序为1000Hz,2000Hz,4000Hz,8000Hz,500Hz,250Hz;测试纯音的响度范围为10~90dBHL;

(2)依次在上述步骤中的测试频率下对被测听者进行听阈测试,先进入粗调模式,纯音响度从10dB开始逐步增加,每次增加的步长为5dB,每个响度的纯音播放时长为800ms;

(3)当被测听者听到纯音后,粗调模式结束,产生一个粗略的听阈;

(4)进入细调模式,在所述粗略的听阈基础上减去15dB,之后以5dB为步长增加响度,直到达到所述粗略的听阈,每个响度的纯音播放时长为3s;

(5)当患者再次听到纯音后,则记录为当前频率下的听阈值。

不舒适阈的测试过程如下:

(1)设定测试频率顺序为1000Hz,2000Hz,4000Hz,8000Hz,500Hz,250Hz;测试纯音的响度范围为20~110dBHL;

(2)依次在上述步骤中的测试频率下对被测听者进行不舒适阈测试,,纯音响度从20dB开始递增,每次增加的步长为5dB,每个响度的纯音播放时长为1s;

(3)当患者感觉到不舒适时,则记录为该频率下的不舒适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方法可以将自行开发的“粗细对焦“纯音测试程序运行到智能手机中,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如蓝牙低功耗,控制数字助听器。此时,数字助听器作为“纯音听力计”产生不同频率,不同响度的纯音,患者只需根据听到情况点击手机界面上对应的按钮控件便能自行完成纯音测试。该方法无需听力师的介入,也无需专程去医院或听力机构,极大便利了听损患者的测听过程,降低了测听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数字助听器侧产生纯音信号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单耳听阈测试部分的“粗细对焦”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中单耳不舒适阈测试法的具体实施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的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基于智能手机的快速纯音测听方法的系统化结构图,基于智能手机的“粗细对焦”纯音测听方案的系统包括智能手机、数字助听器、以及“粗细对焦”纯音测试程序。如图所示,在测试过程中,患者将数字助听器佩戴在左耳及右耳上,“粗细对焦”纯音测试程序以智能手机作为运行平台,通过无线通信向助听器发送频率以及响度指令,助听器接收到指令后,解析指令内容,产生对应的纯音,测试过程依据先测试左耳,后测试右耳,先进行听阈测试,再进行不舒适阈测试的原则进行,测试完毕后,系统会在智能手机上输出听力图,并自动计算出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

本实施例中的“粗细对焦”纯音测试程序运行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中,包括听阈测试和不舒适阈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患者佩戴配套的数字助听器,根据操作提示,对是否听到声音以及声音是否产生不适进行响应并按下手机纯音测试界面上的响应按钮,完成听力测试。其测试结果将以听力图的形式输出,听力图中包含被测试耳的听阈和不舒适阈信息,测试频率范围为250Hz~8000Hz,纯音信号一般产生于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8000Hz等音频点上。

本发明中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例如蓝牙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智能手机与数字助听器之间的互联,智能手机利用无线链路向数字助听器发送指令,用以控制数字助听器产生纯音的频率以及响度。至此,该纯音测试方案可完全由患者自行完成,且方便携带。

图2是本发明中数字助听器侧产生纯音信号的流程图。数字助听器监听智能手机的控制指令,解析指令中包含的频率与响度信息,利用频率信息,调用提前写入数字助听器内存中的正弦波样本,并依据指令中的响度信息调整正弦波样本中的幅度,最后将调整后的正弦波经过数字模拟转换器(DAC)转换为模拟正弦波信号经由受话器(扬声器)输出,产生对应频率与响度的纯音。本实施例中利用数字助听器作为“纯音听力计”用于产生不同频率,不同响度的纯音,所使用的数字助听器处理器(DSP)、数字模拟转换器(DAC)以及扬声器的型号和参数都是确定和可控的,并在出厂时进行统一校准,从根源上解决了由于不同智能手机厂家所选择的耳机型号与参数不同而产生的纯音信号强度无法校准以及测试结果准确性难以保证的问题。

图3是本发明中单耳听阈测试部分的“粗细对焦”法的具体实施流程,患者进入纯音测试程序,本实施例以首先进行左耳的听阈测试为例,测试频率的顺序为1000Hz,2000Hz,4000Hz,8000Hz,500Hz,250Hz。测试纯音的响度范围为10~90dBHL,测试开始,首先进行1000Hz的听阈测试。进入粗调模式,纯音响度从10dB开始逐步增加,每次增加的步长为5dB,每个响度的纯音播放时长为800ms,即播放完10~90dBHL的纯音总时长需要13.6s,在此过程中,当患者听到纯音后,点击“我听到”按钮,则粗调模式结束,产生一个粗略的听阈,此时,系统进入细调模式,细调模式下,在当前粗略估计的听阈基础上减去15dB,仍以5dB为步长增加响度,直到到达之前估计的粗略的听阈,细调模式下,每个响度的纯音播放时长为3s,这样便提高了系统的分辨率,当患者再次按下“我听到”按钮,则记录为当前频率下的听阈值。同样,患者可快速的完成其他频率的听阈测试,大大降低了听阈测试的时长,“粗调”与“细调”的结合也保证了纯音测试的准确性。

图4是本发明中不舒适阈值测试过程,不舒适阈测试过程较为简单,系统首先自动进入左耳不舒适测试,测试频率的顺序为1000Hz,2000Hz,4000Hz,8000Hz,500Hz,250Hz。测试声音的响度范围为20~110dBHL,测试开始,首先进行1000Hz的不舒适阈测试,纯音响度从20dB开始递增,每次增加的步长为5dB,每个响度的纯音播放时长为1s,当患者感觉到不舒适时,点击测试界面中的“声音太大”按钮,则记录为该频率下的不舒适阈,同样,患者可快速完成其他频率的不舒适阈测试。

图5是本发明的纯音测试结果,以听力图的形式输出,图中,“x”代表左耳听阈,“o”代表右耳听阈。“U”代表不舒适阈值,其中①代表左耳不舒适阈,②代表右耳不舒适阈。应用程序会自动计算出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并显示在应用程序界面上。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文描述的实施方式。以上对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旨在描述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