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30472发布日期:2018-12-01 00:15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3d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端。

背景技术

随着3d(threedimensional)技术的迅速发展,裸眼立体显示技术是当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前沿技术方向,世界各国如日本、韩国、欧美、中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及显示技术企业都在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通过裸眼立体显示设备,观看者无需佩戴3d眼镜,直接可以观看到像立体电影那样的立体图像,将会成为平板显示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向。今后具备2d(2-dimensional)/3d转换的液晶立体显示器将会越来越多,并将在绝大部分市场空间替代普通的液晶显示器。

从技术上来看,裸眼立体显示设备包括光屏障式(barrier)、柱状透镜(lenticularlens)技术和指向光源(directionalbacklight)等等。

现有的3d制作,通过移动一个左眼镜头及一个右眼镜头动态调整间距及夹角,获取合适的图像以形成不同的景深,而在移动端,如具有便携式数码装置,其所具有的两个镜头是固定的,无法进行动态移动以不断调整成像,因此有必要进行创新,便于具有固定两镜头的移动端也能进行3d制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固定两镜头的移动端也能进行3d制作的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方法,包括:

s1.对于同一景物,开启双镜头进行拍摄;

s2.获取第一镜头的第一成像,作为左眼图像;

s3.获取第二镜头的第二成像,作为右眼图像;

s4.调整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3后还具有以下的步骤:

s31.将所述的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s32.判断所述的3d影像是否满足预设的3d影像阈值,若否,进入步骤s4,若是,进入步骤s33;

s33.不调整所述的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大小,直接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进一步地,所述的步骤s4,具体是:对所述的第一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一局部成像;对所述的第二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二局部成像,将所述的第一局部成像及第二局部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并排设置,两者的距离为60毫米~65毫米。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装置,包括:

开启单元,用于对于同一景物,开启双镜头进行拍摄;

获取第一成像单元,用于获取第一镜头的第一成像,作为左眼图像;

获取第二成像单元,用于获取第二镜头的第二成像,作为右眼图像;

调整单元,用于调整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进一步地,所述的获取第二成像单元后还具有以下的单元:

合成单元,用于将所述的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的3d影像是否满足预设的3d影像阈值,若否,进入所述的调整单元,若是,进入直接成像单元;

直接成像单元,用于不调整所述的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大小,直接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进一步地,所述的调整单元,具体是:对所述的第一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一局部成像;对所述的第二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二局部成像,将所述的第一局部成像及第二局部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并排设置,两者的距离为60毫米~65毫米。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移动端,所述的移动端包括移动端本体,在所述的移动端本体上设置的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与所述的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相连接的控制器,所述的控制器具有上述的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移动端包括智能手机。

实施本发明的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区别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动态移动左眼镜头及右眼镜头以实现景深成像,本技术方案中在移动端固定安装了左眼镜头及右眼镜头的前提下,不需要移动左眼镜头及右眼镜头,通过调整左眼镜头及右眼镜头成像以实现在移动端实现景深,以形成3d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方法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装置方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装置方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移动端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例,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方法,包括:

s1.对于同一景物,开启双镜头进行拍摄;

在移动端,一般在外壳上固定两镜头,模拟人的两个眼镜,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并排设置,两者的距离为60毫米~65毫米。第一镜头拍摄左眼影像,第二镜头拍摄右眼影像,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平行设置,且具有相同的参数。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可设计在同一个摄像头模组中,具有相同的图像采集频率和图像分辨率,并且已经通过标定、校准和匹配。

对于同一景物,两镜头可以同时抓拍,也可以不同时抓拍。

s2.获取第一镜头的第一成像,作为左眼图像;

3d是指三维空间。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一只眼睛虽然能看到物体,但对物体远近的距离却不易分辨。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影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各式各样的立体演示技术,也多是运用这一原理,我们称其为“偏光原理”。

s3.获取第二镜头的第二成像,作为右眼图像;

本发明对应不同的景深分布的景物,分别拍摄多组子图像。当然,为避免景深分布杂乱而带来处理的不便,可以预先设置阈值,即某一景深分布的点数量达到一定值,才对该景深场景进行预拍摄。实际应用中,拍摄控制模块可以根据景深信息控制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的焦距,对应不同景深,有不同的焦段,从而得到多个不同的子图像。

s4.调整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本发明通过双摄像头进行预拍摄,并进行景深计算,根据景深对应控制焦距以获取不同的景深的子图像,将这些子图像进行调整,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所述的调整,可以为以下实现的方式:

对第一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一局部成像;对所述的第二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二局部成像,将第一局部成像及第二局部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本发明在移动端具有固定的两镜头,由于不能动态移动,故将固定的两镜头所拍的成像进行编辑、裁切,丢弃一部分像素,以获取需要的景深图像以代替动态调整。调整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可通过编辑、裁切的方式,但不限于此,如何调整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此处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2,实施例二,方法步骤与上述的方法步骤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3后还具有以下的步骤:

s31.将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其中,将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直接合成,由于没经过任何处理,可能会存在景深不适当以及景物重影的3d效果。

s32.判断3d影像是否满足预设的3d影像阈值,若否,进入步骤s4,若是,进入步骤s33;

3d影像阈值包括景深深度值以及是否重影等评价值,直接成像的效果如果满足预设的3d影像阈值,则进入步骤s33,直接成像,但这样的情况概率不高,一般情况下要进行像素块的调整。

s33.不调整所述的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大小,直接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在本发明方法的另一实施例中,若能直接合成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会减少很多的算法,减少移动端运行的时间,节省用户时间,提高硬件使用寿命。

下面介绍实现本方法的装置,装置中没有记载的部分,可参考以上方法中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3、实施例一,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装置1,包括:

开启单元10,用于对于同一景物,开启双镜头进行拍摄;

开启单元10开启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在移动端,一般在外壳上固定两镜头,模拟人的两个眼镜,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并排设置,两者的距离为60毫米~65毫米。第一镜头拍摄左眼影像,第二镜头拍摄右眼影像,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平行设置,且具有相同的参数。第一镜头和第二镜头可设计在同一个摄像头模组中,具有相同的图像采集频率和图像分辨率,并且已经通过标定、校准和匹配。

对于同一景物,两镜头可以同时抓拍,也可以不同时抓拍。

获取第一成像单元20,用于获取第一镜头的第一成像,作为左眼图像;

获取第二成像单元30,用于获取第二镜头的第二成像,作为右眼图像;

本发明对应不同的景深分布的景物,获取第一成像单元20及获取第二成像单元30分别拍摄多组子图像。当然,为避免景深分布杂乱而带来处理的不便,可以预先设置阈值,即某一景深分布的点数量达到一定值,才对该景深场景进行预拍摄。实际应用中,拍摄控制模块可以根据景深信息控制第一镜头及第二镜头的焦距,对应不同景深,有不同的焦段,从而得到多个不同的子图像。

调整单元40,用于调整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调整单元40通过双摄像头进行预拍摄,并进行景深计算,根据景深对应控制焦距以获取不同的景深的子图像,将这些子图像进行调整,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所述的调整,可以为以下实现的方式:

对第一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一局部成像;对第二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二局部成像,将第一局部成像及第二局部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本发明在移动端具有固定的两镜头,由于不能动态移动,故将固定的两镜头所拍的成像进行编辑、裁切,丢弃一部分像素,以获取需要的景深图像以代替动态调整。调整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可通过编辑、裁切的方式,但不限于此,如何调整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此处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4,实施例二,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装置1,以下装置的组成单元以上述的装置实施例一的组成单元大部分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获取第二成像单元30后还具有以下的单元:

合成单元35,用于将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其中,合成单元35将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直接合成,由于没经过任何处理,可能会存在景深不适当以及景物重影的3d效果。

判断单元36,用于判断所述的3d影像是否满足预设的3d影像阈值,若否,进入调整单元40,若是,进入直接成像单元37;

3d影像阈值包括景深深度值以及是否重影等评价值,直接成像的效果如果满足预设的3d影像阈值,则进入步骤s33,直接成像,但这样的情况概率不高,一般情况下要进行像素块的调整。

直接成像单元37,用于不调整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大小,直接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在本发明装置的第二实施例中,若能直接合成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会减少很多的算法,减少移动端运行的时间,节省用户时间,提高硬件使用寿命。

其中,调整单元40,具体是:对第一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一局部成像;对所述的第二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二局部成像,将所述的第一局部成像及第二局部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所述的调整,可以为以下实现的方式:

对第一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一局部成像;对第二成像进行裁切,获取第二局部成像,将第一局部成像及第二局部成像进行合成,形成具有景深的3d影像。

本发明在移动端具有固定的两镜头,由于不能动态移动,故将固定的两镜头所拍的成像进行编辑、裁切,丢弃一部分像素,以获取需要的景深图像以代替动态调整。调整第一成像及第二成像的成像块可通过编辑、裁切的方式,但不限于此,如何调整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此处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5、一种双镜头3d拍摄以实现景深的移动端,移动端包括移动端本体200,在移动端本体200上设置的第一镜头300及第二镜头400,与第一镜头300及第二镜头400相连接的控制器500,控制器500具有上述的装置1。

移动端包括智能手机或其它的数码设备。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和装置均可为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