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5048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物联网应用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现如今,物联网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比如:车联网、智能家居等等。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在传统农业的田间管理上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如果能够把物联网和农业结合在一起,那么将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联网应用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农业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物联网应用系统,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信号输出连接云平台服务器,所述云平台服务器双向电性连接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双向电性连接数据传输装置,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双向信号连接远程控制终端,所述云平台服务器信号输入连接环境数据采集装置,所述云平台服务器信号输出连接显示装置,所述云平台服务器双向信号连接农业物联网执行器控制装置,所述农业物联网执行器控制装置包括二氧化碳生成装置、光照生成装置、通风装置、自动灌溉装置、自动施肥装置和自动喷药装置,所述自动灌溉装置双向信号连接灌溉组件,所述灌溉组件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和供水管道连接,且供水管道包括电磁阀和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和电磁阀均和远程控制终端信号连接,所述水泵还通过管道和喷头连接。

优选的,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屏和声光报警器,且显示装置为大型户外显示装置。

优选的,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包括摄像头,且摄像头电性输出连接图像采集模块,所述图像采集模块电性输出连接图像编码模块,所述图像编码模块电性输出连接图像合成模块。

优选的,所述环境数据采集装置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感应器、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和光照感应器,且二氧化碳浓度感应器、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和光照感应器均和环境数据采集装置中的环境数据处理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远程控制终端为个人电脑或无线通讯装置,且无线通讯装置为手机或平板电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物联网应用系统原理简单,通过将物联网与农业结合,使得农业在日常管理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完善,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管理的专业化和现代化,使得能够很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框图;

图2为本发明农业物联网执行器控制装置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物联网应用系统,包括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信号输出连接云平台服务器,所述云平台服务器双向电性连接数据处理装置,所述数据处理装置双向电性连接数据传输装置,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双向信号连接远程控制终端,所述云平台服务器信号输入连接环境数据采集装置,所述云平台服务器信号输出连接显示装置,所述云平台服务器双向信号连接农业物联网执行器控制装置,所述农业物联网执行器控制装置包括二氧化碳生成装置、光照生成装置、通风装置、自动灌溉装置、自动施肥装置和自动喷药装置,所述自动灌溉装置双向信号连接灌溉组件,所述灌溉组件包括水泵,所述水泵的进水端和供水管道连接,且供水管道包括电磁阀和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和电磁阀均和远程控制终端信号连接,所述水泵还通过管道和喷头连接。

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屏和声光报警器,且显示装置为大型户外显示装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包括摄像头,且摄像头电性输出连接图像采集模块,所述图像采集模块电性输出连接图像编码模块,所述图像编码模块电性输出连接图像合成模块;所述环境数据采集装置包括二氧化碳浓度感应器、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和光照感应器,且二氧化碳浓度感应器、温度感应器、湿度感应器和光照感应器均和环境数据采集装置中的环境数据处理装置电性连接;所述远程控制终端为个人电脑或无线通讯装置,且无线通讯装置为手机或平板电脑。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