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28832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探测相机领域,特别涉及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相机分为普通相机和探测相机;探测相机是一种应用于户外,能够自动捕捉人或动物运动状态的无人看守相机。探测相机捕捉到人或动物(目标)运动后发出启动信号,采用热释红外感应人或动物的感应技术,自动拍摄图片或者视频。

随着探测相机功能越来越强大,需要设置的参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目前探测相机的功能设置大多都是通过探测相机上的显示屏结合物理按键或者触控屏来进行相关的参数设置。但是探测相机基于防水防尘防震的处理,设置的物理按键比较少,并且物理按键非常小,通过物理按键操作探测相机的参数设置十分不方便。通过探测相机上的触控屏来操作探测相机相机的参数设置,需要增加成本高昂的触控屏和显示屏,并且触控屏和显示屏会增加系统的电量消耗,不利于延长探测相机的待机时间,再加上触控屏和显示屏的尺寸非常小,操作也非常不方便。这些都导致用户对于探测相机的参数进行设置时,体验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方法,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高用户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体验度。

具体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智能设备响应用户在本地发起的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请求;

解析相应的参数设置,在本地生成一与所述参数设置相对应的配置文件;

传输所述配置文件至所述探测相机文件系统下的指定路径;

所述探测相机开机时,读取所述配置文件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参数设置包括相机设置和彩信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具体改进,所述相机设置包括摄像参数、pir参数、定时参数、声音参数;所述彩信设置包括彩信模式、电话号码和邮箱、彩信发送参数设定、邮件发送参数设定、自动获取时间设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将所述配置文件拷贝至所述探测相机文件系统下的指定路径之前还包括:将存储有所述配置文件的智能设备与所述探测相机建立电性通信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具体改进,所述电性通信连接为无线连接或有线连接;所述无线连接包括红外连接、蓝牙连接和wifi连接;所述有线连接包括usb数据线连接、串口连接和网口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置文件为文本文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参数设置还包括探测相机的型号设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探测相机开机时,读取所述配置文件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包括:探测相机开机时,检查所述配置文件的各个参数是否正确,当检查到所有参数都是正确时,探测相机全部使用配置文件中的参数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当检测到某一参数异常时,探测相机全部使用默认参数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指定路径为探测相机保存相机设置参数的路径。

具体的,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系统,该系统包含:探测相机和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与所述探测相机建立数据通信连接,所述智能设备响应用户在本地发起的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请求,并解析相应的参数设置,在本地生成一与所述参数设置相对应的配置文件;所述智能设备还响应用户在本地发起的文件传输请求,传输所述配置文件至所述探测相机文件系统下的指定路径;所述探测相机开机时,读取所述配置文件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探测相机的参数设置更加灵活方便。

(2)探测相机上的显示屏可裁剪,从而使探测相机的待机时间更长。

(3)用户的设置参数保存在远端,用于后续配置参数丢失后可以重新恢复。

(4)可以实现探测相机参数的批量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另一种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设置探测相机参数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探测相机;20-智能设备;201-硬件设备;202-操作系统;203-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更全面地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本公开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公开理解为涵盖落入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

在下文中,可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或”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或b”或“a或/和b中的至少一个”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应注意到:如果描述将一个组成元件“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则可将第一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第二组成元件,并且可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连接”第三组成元件。相反地,当将一个组成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组成元件时,可理解为在第一组成元件和第二组成元件之间不存在第三组成元件。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用户”可指示使用电子装置的人或使用电子装置的装置(例如,人工智能电子装置)。

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如在此所使用,单数形式意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有指示。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探测相机设置参数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1、智能设备响应用户在本地发起的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请求。

智能设备包括pc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

智能设备本地上安装有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所述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可以有多个版本,针对不同的智能设备以及不同的软件系统提供支持。

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包含windows版本,安卓版本等。主要是基于目前家用pc机安装windows系统比重很高,智能手机安装安卓系统的比重很高。在家用pc机上,用户通过操作鼠标键盘选择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中的各个参数信息,在智能手机上,用户通过触控屏上的软键盘选择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中的各个参数信息。

s12、解析相应的参数设置,在本地生成一与所述参数设置相对应的配置文件。

智能设备解析相应的参数设置,在智能设备的存储器上生成一与所述参数设置相对应的配置文件。

对于所述配置文件在智能设备存储器上的存放路径,用户可以手动指定,也可以默认选择与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安装路径相同。

智能设备上安装的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的设置菜单界面主要包括两大板块:相机设置和彩信设置。

相机设置包括:拍摄参数、pir参数、定时参数、声音参数。

拍摄参数包括:拍摄模式,图片尺寸,录像尺寸,录像长度,拍摄张数和拍摄次数设定。

pir参数包括:主副pir选择,灵敏度选择,触发间隔设置。

定时参数包括:定时功能开关,定时时段设置,定时间隔设置,周重复工作设定。

声音参数包括:回放声音设置,开机声音设置,铵键声音设置。

彩信设置包括:彩信模式、电话号码和邮箱、彩信发送参数设定、邮件发送参数设定、自动获取时间设定。

彩信模式包括:开关彩信功能,设定发送限制,开关短信控制功能,设置是否发送日报。

电话号码和邮箱包括:彩信模式可以设定三个接收彩信的电话号码和一个接收邮件的箱地址,邮件模式可以设定三个接收邮件的邮箱地址。

彩信发送参数设定包括:手动或者自动设置所使用的sim卡运营商所对应的参数,彩信服务器,彩信代理,彩信端口和彩信接点。

邮件发送参数设定包括:设置smtp服务器参数,发送邮件的邮箱地址,用户名和密码,smtp服务器参数和端口会根据发送邮箱自动生成。

自动获取时间设定包括:设置时间服务器地址,端口和时区。

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还包含有相机型号选择,对于不同型号的相机功能是有区别的,相关的设置参数也会有所不同。

在智能设备本地生成的配置文件优选文本文件。在无法获取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的情况下,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文本编辑器打开配置文件,对配置文件的内容手动进行修改,不需要借助相关的设置软件来完成,但是使用文本剪辑器修改编辑配置文件需要很一定的技术,否则容易造成配置文件损坏或者参数错误,导致后续相机不能使用该配置文件中的参数配置探测相机。

所述配置文件使用某一特定的名称,以便相机在开机时能否顺利找到该配置文件。例如:所述配置文件的名称为carema.cfg。cfg表示该文件的类型为参数配置文件,carema表示是相机的配置文件。

s13、传输所述配置文件至所述探测相机文件系统下的指定路径。

将存储有配置文件的智能设备与所述探测相机建立电性通信连接才可以传输所述配置文件至探测相机文件系统下的指定路径。

此时探测相机可以是开机状态或关机状态。当探测相机为开机状态,探测相机接收智能设备传输的配置文件时,配置文件里面的参数不会生效,需要探测相机执行重启操作,配置文件才生效。当探测相机为关机状态,探测相机可以作为一个存储设备接入智能设备,存储配置文件,探测相机开机时,会读取该配置文件。

所述电性通信连接为无线连接或有线连接。

所述无线连接包括红外连接、蓝牙连接和wifi连接。

建立无线连接时,所述探测相机上需要具有红外模块、蓝牙模块和wifi模块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有线连接包括usb数据线连接、串口连接和网口连接。

由于目前探测相机最常见的接口为usb接口,优选将存储有配置文件的智能设备与所述探测相机通过usb数据线建立电性通信连接。

指定路径为探测相机保存相机设置参数的路径,优选探测相机文件系统的根目录。将智能设备上生成的配置文件拷贝到探测相机保存相机设置参数的路径,替换探测相机原有的配置文件。

s14、所述探测相机开机时,读取所述配置文件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

探测相机开机时,检查配置文件的各个参数是否正确,当检查到所有参数都是正确时,探测相机全部使用配置文件中的参数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当检测到某一参数异常时,探测相机全部使用默认参数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

当探测相机检测到某一参数异常时,使用默认参数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后,探测相机的显示屏上会进行有关的提示,提示读取配置文件异常,该提示信息在屏幕显示的时间达到预设的时长时,探测相机控制该提示信息从屏幕上小时。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提出的另一种探测相机设置参数的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21、智能设备响应用户在本地发起的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请求。

智能设备包括pc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

智能设备本地上安装有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所述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可以有多个版本,针对不同的智能设备以及不同的软件系统提供支持。

s22、解析相应的参数设置,在本地生成一与所述参数设置相对应的配置文件。

对于所述配置文件在智能设备存储器上的存放路径,用户可以手动指定,也可以默认选择与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安装路径相同。

智能设备上安装的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的设置菜单界面主要包括两大板块:相机设置和彩信设置。

相机设置包括:拍摄参数、pir参数、定时参数、声音参数。

彩信设置包括:彩信模式、电话号码和邮箱、彩信发送参数设定、邮件发送参数设定、自动获取时间设定。

s23、所述智能设备通过usb数据线传输所述配置文件至所述探测相机文件系统下的指定路径。

s24、所述探测相机开机时,读取所述配置文件,并检查配置文件的参数是否完全正确。

s25、当检查到参数全部正确时,使用配置文件中的参数对相机进行相关的配置。

如图3所示,一种探测相机设置参数的系统,所述系统包含:探测相机10和智能设备20,智能设备20包括:硬件设备201、操作系统202和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203,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软件203用于将用户在该软件图形设置界面的设置参数转化为一探测相机可以识别的配置文件,智能设备20与探测相机10通过usb数据线建立数据通信连接,智能设备20响应用户在本地发起的探测相机参数设置请求,并解析参数设置,在本地生成一与所述参数设置相对应的配置文件;智能设备20还响应用户在本地发起的文件传输请求,传输所述配置文件至探测相机10文件系统下的指定路径。探测相机10开机时,读取所述配置文件对相机设置参数进行相关的配置。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发明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