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戴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235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戴式耳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话耳机,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颈戴式耳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话耳机,多是采用音频麦克。当使用者讲话时,声带振动,并靠空气作为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麦克拾取到声音,将其转换成电信号,芯片将此电信号通过无线或者有线传递给终端。此方案引入噪音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声音需要在空气中传播一段路程,极易受到干扰,尤其是当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时,说话声会连同外界的噪音一起被麦克拾取到,这会大大降低通话质量。

基于上述背景,有人提出了利用固体传声的方案,如骨传导。利用骨传导原理采集声音确实可以规避外部噪音对通话质量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耳机结构设计的影响,现有的骨传导声音采集方案中,mic的拾音面大都选取在颅骨、颌骨或鼻腔出,喉管的振动需要通过骨骼肌肉等传递到颅骨、颌骨和鼻腔,能量的损耗非常大,所以在这些位置采集声音的振动难度很大,效果也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耳机采用音频麦克采集声音容易引入干扰,或者现有的骨传导声音导致能力损耗大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颈戴式耳机,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颈戴式耳机,包括入耳式耳塞、用于环后颈部佩戴的弧形外壳,所述弧形外壳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入耳式耳塞通过导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弧形外壳还连接有弧形调节杆,所述弧形调节杆的内弧面上固设有压电拾音组件,所述压电拾音组件通过导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弧形调节杆用于环前颈部佩戴,所述压电拾音组件用于采集人体喉部发音时产生的振动信号,并生成电信号发送至所述电路板,由所述电路板上的处理器进行信号的处理以及控制发送。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外壳包括相固定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围成有外壳腔,所述电路板固设在所述外壳腔内。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具有向其内弧面方向翻折的内翻边,所述下壳具有向其外弧面方向翻折的外翻边,所述内翻边与所述外翻边扣合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具有至少与所述上壳和下壳的其中一个固定连接的台阶,所述台阶上开有贯通孔,所述弧形调节杆的端部穿过所述贯通孔插入至所述外壳腔内并且与所述弧形外壳固定,所述弧形调节杆插入至所述外壳腔内的深度可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包括大弧本体和两个小弧凸边,所述大弧本体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台阶,小弧凸边通过台阶与所述大弧本体连接,所述台阶上开有贯通孔,所述弧形调节杆的端部穿过所述贯通孔,所述弧形调节杆至少其中一端部形成有向内或者向外翻折的限位爪,用于与该限位爪所在侧的台阶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调节杆包括本体部和分别位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两个卡边部,所述本体部的宽度大于卡边部的宽度,所述卡边部穿过所述贯通孔与所述下壳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卡边部分别为第一卡边和第二卡边,所述第一卡边的弧长大于所述第二卡边的弧长,所述第二卡边的自由端形成有向内或者向外翻折的限位爪,所述第一卡边所在侧的弧形外壳的端部设置有锁紧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一卡边插入至所述外壳腔内的进深调节完毕后将所述第一卡边锁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边的外弧面上形成有齿纹,所述锁紧结构朝向所述齿纹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与所述齿纹啮合的卡爪。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卡边部分别为第一卡边和第二卡边,所述第一卡边和第二卡边的自由端均形成有向内或者向外翻折的限位爪,所述弧形外壳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锁紧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一卡边或第二卡边插入至所述外壳腔内的进深调节完毕后将其锁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边和第二卡边的外弧面上形成有齿纹,所述锁紧结构朝向所述齿纹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与所述齿纹啮合的卡爪。

进一步的,所述压电拾音组件包括压电陶瓷和与所述压电陶瓷连接的导电柱,所述导电柱通过导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的内弧面和/或所述压电拾音组件的外表面上固设有软胶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的颈戴式耳机,通过设置用于环前颈部佩戴的弧形调节杆,所述弧形调节杆的内弧面上固设有压电拾音组件,在佩戴后压电拾音组件直接与人体的喉部接触,喉部发音振动传递至压电拾音部件振动,产生电信号发送至电路板,由电路板上的处理器进行信号的处理以及发送,由于本颈戴式耳机采用直接采集人体发音器官振动而实现声音采集的原理,避免了传统空气传播容易引入噪声的问题,同时解决了骨传播造成能量衰减的问题。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所提出的颈戴式耳机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解体图;

图3是图1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的b部放大图;

图6是图3中的c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所提出的颈戴式耳机的另外一种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颈戴式耳机,如图1、图2所示,包括入耳式耳塞11、用于环后颈部佩戴的弧形外壳12,弧形外壳12内设置有电路板13,入耳式耳塞11通过导线14与电路板13连接,弧形外壳12还连接有弧形调节杆15,弧形调节杆15用于环前颈部佩戴,弧形调节杆15的内弧面上固设有压电拾音组件16,压电拾音组件16通过导线与电路板13连接。本实施例的颈戴式耳机在佩戴时弧形外壳12与弧形调节杆15组成封闭的圆形,套设在人体的颈部周围,其中,弧形外壳12环后颈部,弧形调节杆15环前颈部,固设在弧形调节杆15内弧面上的压电拾音组件16与人体的喉部接触,人在说话时,喉部发音振动传递至压电拾音组件振动,压电拾音组件生成电信号发送至电路板,由电路板上的处理器进行信号的处理以及控制发送,由于本颈戴式耳机采用直接采集人体发音器官振动而实现声音采集的原理,避免了传统空气传播容易引入噪声的问题,同时解决了骨传播造成能量衰减的问题。

本实施例的颈戴式耳机可以是有源耳机或者是无源耳机,当该颈戴式耳机为无源耳机时,还需要设置与电路板连接的音频传输线,音频传输线上带有音频接头用于连接外部终端,当该颈戴式耳机为有源耳机时,一般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例如蓝牙通信,此时电路板上需设置蓝牙通信模块以及用于为电路板上的用电器件供电的直流电池,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以有源耳机为例,直流电池18与电路板13一起设置在弧形外壳12内。

如图2、图3所示,弧形外壳12包括相固定的上壳121和下壳122,上壳121和下壳122之间围成有外壳腔12a,电路板13固设在外壳腔12a内,外壳腔12a优选为封闭的腔体结构,通过将电路板13设置在外壳腔12a内,一方面弧形外壳起到保护电路板13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使得耳机外形整体美观。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2、图3所示,为了方便批量生产装配,上壳121具有向其内弧面方向翻折的内翻边,下壳122具有向其外弧面方向翻折的外翻边,内翻边与外翻边扣合固定连接,电路板13固设在上壳121与下壳122所围成的外壳腔12a内。

上壳121与下壳122之间具有台阶,台阶至少与上壳121和下壳122的其中一个固定连接,台阶也可以同时与上壳121与下壳122连接,台阶上开有贯通孔,弧形调节杆15的端部穿过贯通孔插入至外壳腔12a内并且与弧形外壳12固定,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弧形调节杆15插入至外壳腔内的深度可调节。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2、图4所示,下壳122包括大弧本体1221和两个小弧凸边1222,大弧本体122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台阶1223,小弧凸边1222通过台阶1223与大弧本体1221连接,台阶1223上开有贯通孔1224,弧形调节杆15的端部穿过贯通孔1223,弧形调节杆15至少其中一端部形成有向内或者向外翻折的限位爪151,用于与该限位爪151所在侧的台阶1223卡接。通过本上下壳的设计结构,一方面便于形成外壳腔,使得能够容置电路板等结构,另外一方面,便于弧形调节杆15与弧形外壳12固定连接,弧形调节杆15多余的部分可以插入至外壳腔内,合理利用空间,外形美观。

如图2、图4所示,弧形调节杆15包括本体部152和分别位于本体部152两端的两个卡边部,本体部152的宽度大于卡边部的宽度,卡边部穿过贯通孔1223与下壳12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卡边部分别为第一卡边153和第二卡边154,第一卡边153的弧长大于第二卡边154的弧长,第二卡边154的自由端形成有向内或者向外翻折的限位爪151,第一卡边153所在侧的弧形外壳12的端部设置有锁紧结构17,用于在第一卡边153插入至外壳腔12a内的进深调节完毕后将第一卡边153锁住。由于人体的差异,弧形调节杆15所需的长度因人而异,因此,设计时需要为弧形调节杆15设计足够的长度,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因此,余下的一部分长度的弧形调节杆可以插入至外壳腔内,本结构是其中一侧(第二卡边所在侧)的卡边在外壳腔内的进深不变,仅起到限位作用,另外一侧(第一卡边所在侧)的卡边在外壳腔内的进深可以灵活调整,当调整至舒服位置后,通过锁紧结构17锁紧。由于弧形调节杆15的本体部152用于支撑压电拾音组件16,而且有可能直接与人体的前颈部接触,为了提高佩戴舒适性,本体部的宽度应该设置的较卡边部宽一些。

为了提高锁紧结构17的锁紧性能,如图2、图3、图6所示,第一卡边153的外弧面上形成有齿纹153a,锁紧结构17朝向齿纹153a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与齿纹153a啮合的卡爪17a。当锁紧结构17插入至弧形调节杆15与弧形外壳之间的缝隙时,卡爪17a嵌入至齿纹153a中,可以将其牢牢锁紧,防止弧形调节杆15随意抽动。

本实施例的颈戴式耳机利用压电效应原理,压电效应是电介质材料中一种机械能与电能互换的现象。当晶体收到某固定方向外力的作用时,内部就产生电极化现象,同时在某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撤去后,晶体又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当外力作用方向改变时,电荷的极性也随之改变;晶体受力所产生的电荷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本实施例中采用压电陶瓷实现。如图5所示,为图3中的b部放大图,压电拾音组件16包括压电陶瓷161和与压电陶瓷161连接的导电柱162,导电柱162通过导线与电路板13连接。压电陶瓷161可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通过导电柱162以及连接在导电柱163与电路板之间的导线,将电流信号发送至电路板。

如图2所示,下壳122的内弧面上优选固设有软胶套123,在佩戴时,可以贴合在人体的后颈部,提高佩戴舒适性。

如图5所示,压电拾音组件16的外表面上固设有软胶套163,使用时可以贴合在人体的喉部,进一步提高佩戴舒适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另外一种结构形式的颈戴式耳机,如图7所示,包括入耳式耳塞11、用于环后颈部佩戴的弧形外壳12,弧形外壳12内设置有电路板13,入耳式耳塞11通过导线14与电路板13连接,弧形外壳12还连接有弧形调节杆15,弧形调节杆15用于环前颈部佩戴,弧形调节杆15的内弧面上固设有压电拾音组件16,压电拾音组件16通过导线与电路板13连接。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区别在于,耳机两个卡边部分别为第一卡边153和第二卡边154,第一卡边153和第二卡边154的长度相等,且第一卡边153和第二卡边154的自由端均形成有向内或者向外翻折的限位爪151,弧形外壳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锁紧结构17,用于在所述第一卡边153或第二卡边154插入至外壳腔12a内的进深调节完毕后将其锁住。

为了提高锁紧结构17的锁紧性能,第一卡边153和第二卡边154的外弧面上形成有齿纹(比例原因图中未示出,具体结构可参图6),所述锁紧结构朝向所述齿纹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与所述齿纹啮合的卡爪。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