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第一传输装置、第二传输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98969发布日期:2018-12-08 06:25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第一传输装置、第二传输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第一传输装置、第二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在无线通信所依赖的频谱资源日益稀缺的情况下,利用免许可频段来分流lte(long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网络流量已经成为了缓解移动通信网络流量压力的重要手段。在3gppr13(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release13,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发行的第13个版本)标准中,正式引入了lte与wlan(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无线局域网)融合的lwa(lte-wlan聚合)技术。lwa技术通过将来自lte网络中的数据分流到wlan网络中进行传输,不仅能够缓解lte网络的传输压力,也能够极大的提升数据传输效率,所以,目前lwa技术已经成为了lte网络和wlan网络融合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热点。

基站从服务网关处接收到需要发送给某一终端的下行数据之后,其会将部分下行数据传输给wt设备(wlantermination,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以便通过无线局域网将这部分下行数据传输给目标终端。wt设备接收到需要传输给目标终端的数据后,会发送给ap(accesspoint,无线接入点)设备,由ap设备将数据传输给对应的目标终端。在现有的lwa数据传输方案当中,wt设备与ap设备在传输数据时,采用高层的capwap协议(controlandprovisioningofwirelessaccesspointsprotocolspecification,无线接入点的控制和配置协议)进行通信议,因此,wt设备需要按照协议的规定将待传输的数据进行封装,然后才能发送给ap设备。但是因为ap设备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并不是根据capwap协议进行的,因此,ap设备接收到经capwap封装的下行数据之后,需要先对其进行对应的解封装处理,然后才能发送给目标终端。这种封装与解封装过程,不仅使得数据的传输效率降低,用户体验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占用了lwa系统的处理资源,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现在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数据传输效率降低、处理资源占用多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第一传输装置、第二传输装置,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方案,以解决现有数据传输方案中需要对被转发数据进行多次封装与解封装处理,从而导致传输效率低、资源占用高的问题,提升数据传输性能与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第一传输装置从基站处接收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

所述第一传输装置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与第二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以以太封装格式发给所述第二传输装置,以供该第二传输装置将所述数据传输给所述目标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第二传输装置通过与第一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接收所述第一传输装置以以太封装格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所述第二传输装置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以太封装头中的信息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给目标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从基站处接收待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

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与第二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以以太封装格式发给所述第二传输装置,以供该第二传输装置将所述数据传输给所述目标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通过与第一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接收所述第一传输装置以以太封装格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数据转发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待传输数据以太封装头中的信息将所述待传输数据传输给目标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基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以及第二数据传输装置,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与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通过二层网络进行通信;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用于从所述基站处接收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并将所述待传输数据通过二层网络以以太封装格式发给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以供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将所述数据传输给所述目标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前述的任一项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第一传输装置第二传输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目标终端通过接入目标第二传输装置接入无线局域网,而目标第二传输装置与第一传输装置之间通过二层网络进行通信。所以当有数据需要通过第一传输装置传输给目标终端时,第一传输装置先从基站处接收这些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然后二层网络将待传输数据传输给目标第二传输装置,以便目标第二传输装置在接收到该待传输数据之后再将其传输给接入其自身的目标终端。由于目标第二传输装置与第一传输装置之间是以二层组网的形式进行通信,因此在该二层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是通过以太报文的形式进行传输的,故,第一传输装置在获得经以太封装的待传输数据后,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一样对以太封装后的数据再进行capwap封装。这也就避免了目标第二传输装置在接收到待传输数据后,并将该数据发送给目标终端之前还要进行capwap的解封装处理。由于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案省略了对待传输数据的capwap封装与解封装,因此节省了数据传输时间,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因为不需要进行capwap封装与解封装,所以节省了通信系统的处理资源,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lwa系统架构的一种示意图;

图2为基于lwa技术的数据传输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一种架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以太封装的一种以太帧格式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一种架构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记录终端路径信息的一种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第一传输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第一传输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第二传输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四中提供的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提供的基站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提供的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中提供的接入点设备的一种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中提供的数据传输系统的一种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案进行介绍一下,先结合图1与图2对lwa系统的架构与实施原理进行简单阐述:

图1所示为lwa系统架构示意图,其中enodeb(基站)11与wt设备12分离,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2可以和ac(accesscontroller,无线控制器)部署在一起。以lte网络为例,终端14可以直接通过4g信号与基站11进行通信,但同时,终端14也可以通过ap设备13接入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2所在的无线局域网。

基站11从s-gw(servinggateway,服务网关)10处接收需要传输给终端14的数据后,可以直接通过4g信号传输给终端14。可以理解的是,向基站11发送待传输数据的也可以视作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移动管理实体)。为了缓解lte网络的传输压力,基站11可以将这些数据中的一部分分流到无线局域网进行传输。所以基站11将一部分数据传输给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2,由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2通过无线接入点13发送给终端14,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2与基站11之间通过xw(xw是指enb与wt之间的接口)协议进行通信。下面结合图2所示出的交互图对基于该系统构架,目前比较通用的lwa数据传输方案进行介绍:

s201、enodeb对下行数据进行拆分。

根据pdcp(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协议,enodeb在pdcp层对用户的下行数据进行拆分,生成lwaap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数据,lwaappdu数据即为用户下行数据中由enodeb分配后需要借助wlan网络资源进行传输的数据。

s202、enodeb对lwaappdu数据进行gtpu封装。

gtp(gprstunellingprotocol,gprs隧道协议),其用来在gprs核心分组网中封装传输数据。gtp协议分为gtpc(信令控制协议),gtpu(封装用户数据协议)和gtp’协议(计费相关的协议)。

s203、enodeb将gtpu报文发送给wt设备。

通常,enodeb与wt设备之间会通过gtp隧道来传输封装后的lwaappdu数据,也即gtpu报文。

s204、wt设备对接收到的gtpu报文解封装。

由于enodeb发送给wt设备的lwaappdu数据是经过gtpu封装后的,所以,wt设备在接收到gtpu报文后,会对其进行解封装,从gtpu报文中提取出基站原始发送的lwaappdu数据。

s205、wt设备对lwaappdu数据进行以太封装。

wt设备对该lwaappdu数据进行以太网封装时,需要在以太封装头中设置源mac地址、目标ue的mac地址等信息。对于目标mac地址,wt设备需要获取接收该lwaappdu数据的gtp隧道的teid(tunnelendpointidentifier,隧道端点标识符),然后根据该teid到本地数据库进行查询。

另外,在进行以太封装的时候,wt设备还需要在以太封装头ethertype字段中填入“0x9e65”,“0x9e65”用以表征该数据为lwaappdu数据,可在终端pdcp层汇聚后得到从s-gw发送至本终端的原始数据。

s206、wt设备对以太报文进行capwap封装。

capwap协议是一个在数据传输中比较通用应用层协议。

s207、wt设备将capwap报文发送给ap。

一个ac可以同时管理多个ap,在一个ap下又可以接入一个或多个终端,当wt设备封装得到capwap报文后,将该报文发送给ap,以便由ap将其转发到目标终端处。

s208、ap对capwap报文进行解封装。

ap接收到capwap报文后,进行转发之前,会先对接收报文进行capwap解封装,然后才按照解封装得到的以太报文的以太封装头中的目标mac信息将该以太报文转发给对应的终端。

终端接收到以太报文之后,若发现以太封装头中包含的ethertype为“0x9e65”,则判断该报文为lwaappdu数据包,因此将该报文发送至lte模块,以进行pdcp数据汇聚。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现有的数据传输方案当中,被转发的lwaappdu需要经历多次封装与解封装过程,这不仅使得数据的传输效率降低,用户体验受到很大影响,同时,也占用了lwa系统的处理资源,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数据传输方案进行介绍: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为了使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场景更清楚,这里结合图3对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系统的架构进行简单的介绍:

首先,第一传输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第二传输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接入点设备。

数据传输系统3包括基站310、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以及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本实施例中,基站310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之间传输数据的数据面依旧使用gtpu协议,而控制面使用xw-c(xw控制协议)。在图1所示出的现有系统构架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之间是通过capwap这种高层协议进行通信的,之所以基于capwap协议进行通信,这主要是由于capwap协议是应用层协议,这种高层协议的使用相对广泛,当网络体系较大的时候,所有网元约定采用比较通用的协议进行通信,统一的标准接口便于实现各厂家设备间的相互通信。但是在数据传输系统这一较小的网络当中,capwap协议仅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二者之间使用,这反倒增加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在同其他网元进行交互时的处理负担。

所以,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二层组网,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在进行交互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以太报文进行通信。

同现有技术类似,基站310可以从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管理实体或服务网关350处接收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340的数据。基站310接收到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340的待传输数据之后,有这样三个选择:

第一、基站310直接将接收到的所有待传输数据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发送给目标终端340。

第二、基站310直接将接收到的所有待传输数据均通过无线局域网传输给目标终端340。

第三、基站310将接收到的待传输数据进行拆分,并将拆封后的部分数据分配到移动通信网络中,直接传输给目标终端340;对于另一部分数据,基站310将其传输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由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通过自己所在的无线局域网发送给目标终端340。

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待传输数据不经由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而且传输技术非常成熟,所以本实施例中对其不做进一步介绍。这里主要针对待传输数据需要通过无线局域网的方式传输至目标终端340的第二种和第三种进行阐述,应当理解的是,无论是部分数据经由无线局域网传输还是全部数据均经由无线局域网传输,传输路径与处理过程都是基本相似的。

了解了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场景之后,下面结合图4所示出的流程图对本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实现过程进行介绍:

s402、第一传输装置320从基站310处接收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340的待传输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基站310之间的组网通信方式可以参照相关技术。待传输数据在基站310侧仍然需要经过gtpu封装后,以gtpu报文的形式发送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基站310向第一传输装置320发送gtpu报文时,是通过与第一传输装置320之间建立的gtp隧道进行传输的。若基站310采用lwa技术向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则基站310在从lte网络接收到全部的数据之后,需要根据pdcp协议对这些数据进行拆分,从而得到lwaappdu数据。不过,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不限于lte网络与wlan网络的融合的场景:一方面,基站310发送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的待传输数据不一定是经过拆分后的数据,例如,基站310在从lte网络中接收到全部数据之后,可以直接按照第三种传输方式,这些待传输数据均发送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由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通过无线局域网进行传输。另一方面,上述lte网络可以扩展为所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也即,基站310不一定是从4g网络中接收待传输数据,若今后技术成熟,出现了5g、6g网络甚至是更高代的移动通信网络,且网络也支持与无线局域网进行融合时,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也同样适用。

s404、第一传输装置320将待传输数据通过与第二传输装置330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以以太封装格式发给目标第二传输装置330。

应当理解的是,第一传输装置320与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之间建立二层网络进行通信,那么在二者之间传输的数据以就必然是以经以太封装后的,也即,第一传输装置320发送给接入点的待传输数据必然是以太封装格式的。不过,也正是因为本实施例中仅要求第一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采用二层网络通信,所以,对待传输数据的以太封装可以由第一传输装置320自己完成,也可以在第一传输装置320接收到该待传输数据之前就以太封装完成,即基站310传输给第一传输装置320的待传输数据就是以太封装格式的。例如,基站310向第一传输装置320发送的gtpu报文中携带包含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也即,基站310从移动通信网络接收到待传输数据之后,可以先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然后再对以太封装完成的待传输数据进行gtpu封装,最后再将gtpu报文发送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因此,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在接收到gtpu报文之后,只需要进行一次gtpu解封装即可将gtpu报文中的以太报文发送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310发送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的待传输数据并没有进行以太封装,所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在将从基站310接收到的待传输数据发送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之前,需要先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具体的,因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基站310之间传输的数据是经过gtpu封装的,所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在接收到基站310发送的gtpu报文之后,会对该gtpu报文进行解封装,并从中提取出基站310封装的原始待传输数据。然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对提取出的原始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在以太封装头中,需要设置待传输数据的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等信息,对于源mac地址,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可以填入自己的mac地址(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ac部署在一起,该mac地址也即是ac的mac地址)。对于目的mac地址,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需要填入目标终端340的mac地址。

由于基站310发送给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的gtpu报文中并没有直接携带目标终端340mac地址的相关信息,所以下面对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获取目标终端340mac地址的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基站310为了向第一传输装置320发送某一目标终端340的待传输数据,会专门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建立一条用于发送该待传输数据的gtp隧道。所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通过该gtp隧道从基站310侧接收到包含有待传输数据的gtpu报文后,可以根据该gtp隧道的相关信息查询到该隧道所传输的数据是为哪一个终端传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获取到接收gtpu报文的gtp隧道的teid,然后根据该teid到本地数据库中信息查询,可以获得该gtp隧道对应的目标终端340是哪一个。应当理解的是,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的本地数据库中应当存储了gtp隧道teid同目标终端mac之间的映射关系。

除了在以太封装头中设置源mac地址与目标mac地址,对于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融合方案中的待传输数据,例如,基于lwa技术的待传输数据,因为这一类型的数据到了终端侧,必须要与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直接从基站310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所以,针对这一类型的待传输数据,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在进行以太封装的时候,需要在以太封装头中设置一个合并标识,该合并标识用于告知终端,该待传输数据是需要根据pdcp协议进行汇聚合并的数据。图5示出一种以太报文的帧格式,在其封装头中包括有“destinationmacaddress(目的mac地址)”51、“sourcemacaddress(源mac地址)”52以及“ethertype(帧数据字段协议类型)”53。通常,目的mac地址51和源mac地址52分别占6字节,而帧数据字段协议类型53通常占两个字节,帧数据字段协议类型53用于指明待传输数据54中包含数据所使用的协议类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可以在帧数据字段协议类型53中填入“0x9e65”,“0x9e65”即用于表征待传输数据54中所包含的数据是lwaappdu数据,所以,“0x9e65”可以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合并标识。最后,在以太报文当中还包括“crc(循环冗余码校验码)”55,其用于接收端(本实施例中指的是目标终端340)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检测。

以太封装完成以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通过二层网络将封装形成的以太报文发送给目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直接走二层网络,所以不用再对以太报文进行capwap封装,节省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的capwap封装时间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的capwap解封装时间。

s406、第二传输装置330根据待传输数据以太封装头中的信息将该待传输数据传输给目标终端340。

由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通过二层网络接收到的以太报文中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目的mac,所以,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接收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传输的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之后,可以直接根据该以太报文以太封装头中的目的mac将该报文传输给对应的目标终端340。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传输装置330之间建立二层网络进行通信,使得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可以不用其他任何封装直接在第一传输装置320与第二传输装置330之间进行传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第一传输装置320需要再对以太报文进行一次capwap封装,同时第二传输装置330需要对接收到的capwap报文解封装才能得到以太报文的问题,节省了数据传输的时间,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

同时,因为,节省了第一传输装置320不需要对以太报文进行capwap封装,而第二传输装置330不需要进行capwap解封装,所以节省了第一传输装置320与第二传输装置330的处理资源,能够让第一传输装置320与第二传输装置330利用这些处理资源更好的进行其他事务的处理,优化了资源配置。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虽然通过省略capwap封装与解封装的过程减少了数据传输时间与资源占用,但是,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与基站之间在通信的时候还是需要进行gtpu封装,gtpu封装与解封装在时间与资源方面的开销也不小,若能减少这些开销,将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的性能。所以,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中数据传输方案的构思上再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案,假定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为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为接入点设备,请参见图6所示出的数据传输系统的一种架构图:

数据传输系统6包括有基站610、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与接入点设备630。其中基站610与移动管理实体或服务网关650之间的通信、基站610与目标终端640之间的直接通信、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与接入点设备630以及接入点设备630与目标终端640之间的通信组网方式可分别参照实施例一或者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唯一与实施例一中存在的区别的是基站610同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之间的组网方式:

在现有技术或实施例一中,基站610与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之间数据面使用的是gtpu协议,基站610发送给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的待传输数据是经gtpu封装之后通过gtp隧道发送的。但是本实施例中,基站610与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之间也同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与接入点设备630之间一样采用二层网络进行通信。也就是说,基站610发送给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的待传输数据就已经是以太封装完成的数据了,而且该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并不需要再进行gtpu封装。

本实施例中,基站610与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之间的数据通过二层网络进行传输,在控制面板,依旧使用xw-c协议进行控制。下面结合图7中的交互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说明:

s702、基站610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

基站610从移动通信网络(诸如lte网络等)中接收到需要传输给目标终端640的数据之后,若需要基于lwa技术进行传输,则基站610先在pdcp层对这些数据进行拆分,生成lwaappdu数据。然后,为了在二层网络传输这些数据,基站610对这些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形成以太报文。以太报文的帧格式可以参见图5所示,对于基于lwa技术进行传输的数据,基站610需要在ethertype处写入表征待传输数据为lwaappdu数据的“0x9e65”,也即在以太封装头中添加设置合并标识;对于源mac地址,基站610可以填写自己的mac地址;而目的mac地址,基站610则可以直接填写目标终端640的mac地址。基站610之所以不将目的mac地址设置成wt设备620的mac地址,这主要是由于本实施例中基站610与wt设备620通过二层网络进行通信,因此,二者之间并不会建立专门用来传输某一目标终端640数据的gtp隧道,所以,若不直接填写目标终端640的mac地址作为目的mac地址,则当wt设备接收到以太报文之后,可能无法了解该报文应当传输给谁。

另外,由基站610取代wt设备620进行以太封装还有这样一个优势:由于基站610从移动通信网络获取到需要向目标终端640发送的数据时,就能直接了解到这些数据时需要向哪一个目标终端640发送的,因此,基站610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的时候,并不需要如wt设备620一样根据teid来查询目标终端640的mac地址,这节省了以太封装的时间,提升了以太封装的效率。

s704、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通过二层网络接收基站610发送的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

基站610对待传输数据的以太封装完成得到以太报文之后,基站610将会通过与wt设备620之间预先建立的二层网络将该以太报文发送给wt设备,所以wt设备620通过二层网络就可以接收到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

s706、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将以太报文直接转发给接入点设备630。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wt设备620既不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也不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capwap封装,所以,其仅充当转发设备对来自基站610的以太报文进行转发。wt设备620接收到以太报文之后,从该以太报文的以太封装头中获取到目的mac地址信息,然后根据该目的mac地址信息确定应当将该报文从哪一个端口发送给哪一个接入点设备630。应当理解的是,在一个wt设备下可以接入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630,而在一个接入点设备630下,又可以接入一个或多个目标终端640,因此,当一个wt设备620接收到需要向某一个目标终端640进行下发的数据后,其应当能够获知如何将该数据传输给对应的目标终端640,也即,无论是在实施例一还是本实施例中,wt设备620中都应当存储了接入其下各接入点设备630的各目标终端640的路径信息。下面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融合的方案中wt设备620记录目标终端640路径信息的过程进行介绍,请参见图8:

s802、基站610向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发送目标终端640的关联信息。

当基站610需要wt设备620与自身配合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融合的数据传输时,基站610会通过关联信息告知wt设备620相关目标终端640是哪一些。所以,在关联信息中,基站610会向wt设备620指示,即将有哪些目标终端640会接入该wt设备下620的接入点设备630,以便于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的融合传输。

s804、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通过接入点设备630获知向目标终端640进行信息转发的路径信息。

当关联信息中提及的目标终端640通过接入点设备630接入到无线局域网之后,wt设备620通过mac地址学习,获取目标终端640相关信息。在wt设备620了解到目标终端640接入无线局域网的信息之后,其需要确定自身与该目标终端640所接入的接入点设备630通信时所使用的接口信息等路径信息。

s806、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记录向目标终端640进行信息转发的路径信息。

wt设备获取到向目标终端640传输数据的路径信息之后,将这些路径信息与目标终端640的mac地址进行关联存储,以供后续传输以太报文的时候使用。

s708、接入点设备630根据以太报文以太封装头中的信息将以太报文转发给目标终端640。

当接收到以太报文之后,接入点设备630直接按照该以太报文以太封装头中的目的mac信息将该报文传输给对应的目标终端640。

当目标终端640接收到该以太报文之后,确定该以太报文的以太封装头中是否存在合并标识,在本实施例中,目标终端640主要是确定以太报文的“ethertype”是否有“0x9e65”。若存在,则将该以太报文中携带的数据进行汇聚合并,否则说明该报文中携带的数据并没有根据pdcp进行拆分,不需要合并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不仅在wt设备620与接入点设备630之间采用二层组网,省略现有技术中wt设备620与接入点设备630之间传输数据时所进行的capwap封装及解封装,而且,还让wt设备与基站610之间也采用二层网络进行通信,进一步省略了wt设备620与基站610数据传输时所进行的gtpu封装。让基站610、wt设备620以及接入点设备630三者之间均直接使用以太封装格式进行数据传输,节省了其他封装与解封装的处理资源与处理时间,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与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

另外,相对实施例一而言,由于本实施例中以太封装在基站610侧完成,而基站610并不需要如wt设备620一样经过复杂的查询才能获取到目标终端640的mac地址,因此,本实施例中由基站610进行以太封装,进一步提升了以太封装的效率,降低了以太封装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先提供一种可用于实现前述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一传输装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所在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架构图请参见图3所示,这里不再赘述。请参见图9所示出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包括第一接收单元322与数据转发单元324,其中,第一接收单元322用于从基站处接收待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而数据转发单元324用于将待传输数据通过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以以太封装格式发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以供该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将数据传输给目标终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接入点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收单元322与基站之间的组网通信方式可以参照相关技术的介绍。待传输数据在基站侧仍然需要经过gtpu封装后,以gtpu报文的形式发送给第一接收单元322。基站向第一接收单元322设备发送gtpu报文时,是通过与第一接收单元322设备之间建立的gtp隧道进行传输的。若基站采用lwa技术向终端进行数据传输,则基站在从lte网络接收到全部的数据之后,需要根据pdcp协议对这些数据进行拆分,从而得到lwaappdu数据。不过,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不限于lte网络与wlan网络的融合的场景:一方面,基站发送给第一接收单元322的待传输数据不一定是经过拆分后的数据,例如,基站在从lte网络中接收到全部数据之后,可以直接按照第三种传输方式,这些待传输数据均发送给第一接收单元322,由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的数据转发单元324通过无线局域网传输给目标终端。另一方面,上述lte网络可以扩展为所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也即,基站不一定是从4g网络中接收待传输数据,若今后技术成熟,出现了5g、6g网络甚至是更高代的移动通信网络,且网络也支持与无线局域网进行融合时,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也同样适用。

当基站将待传输数据均发送给第一接收单元322后,数据转发单元324将会通过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所在的无线局域网向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传输这些待传输数据。应当理解的是,数据转发单元324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建立二层网络进行通信,那么在二者之间传输的数据以就必然是以经以太封装后的,也即,数据转发单元324发送给接入点的待传输数据必然是以太封装格式的。不过,也正是因为本实施例中仅要求数据转发单元324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采用二层网络通信,所以,对待传输数据的以太封装可以由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自己完成,也可以在第一接收单元322接收到该待传输数据之前就以太封装完成,即基站传输给第一接收单元322的待传输数据就是以太封装格式的。例如,基站向第一接收单元322发送的gtpu报文中携带包含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也即,基站从移动通信网络接收到待传输数据之后,可以先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然后再对以太封装完成的待传输数据进行gtpu封装,最后再将gtpu报文发送给第一接收单元322。因此,第一接收单元322在接收到gtpu报文之后,只需要进行一次gtpu解封装即可将gtpu报文中的以太报文发送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发送给第一接收单元322的待传输数据并没有进行以太封装,所以数据转发单元324在将从基站接收到的待传输数据发送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前,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需要先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还包括数据处理单元326,请参见图10。具体的,因为第一接收单元322与基站之间传输的数据是经过gtpu封装的,所以,在第一接收单元322接收到基站发送的gtpu报文之后,数据处理单元326会对该gtpu报文进行解封装,并从中提取出基站封装的原始待传输数据。然后数据处理单元326对提取出的原始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在以太封装头中,需要设置待传输数据的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等信息,对于源mac地址,数据处理单元326可以填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的mac地址(若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ac部署在一起,该mac地址也即是ac的mac地址)。对于目的mac地址,数据处理单元326需要填入目标终端的mac地址。

由于基站发送给第一接收单元322的gtpu报文中并没有直接携带目标终端mac地址的相关信息,所以下面对数据处理单元326获取目标终端mac地址的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基站为了向第一接收单元322发送某一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会专门与第一接收单元322建立一条用于发送该待传输数据的gtp隧道。所以第一接收单元322通过该gtp隧道从基站侧接收到包含有待传输数据的gtpu报文后,数据处理单元326可以根据该gtp隧道的相关信息查询到该隧道所传输的数据是为哪一个终端传输的。在本实施例中,数据处理单元326获取到接收gtpu报文的gtp隧道的teid,然后根据该teid到本地数据库中信息查询,可以获得该gtp隧道对应的目标终端是哪一个。应当理解的是,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的本地数据库中应当存储了gtp隧道teid同目标终端mac之间的映射关系。

除了在以太封装头中设置源mac地址与目标mac地址,对于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融合方案中的待传输数据,例如,基于lwa技术的待传输数据,因为这一类型的数据到了终端侧,必须要与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直接从基站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所以,针对这一类型的待传输数据,数据处理单元326在进行以太封装的时候,需要在以太封装头中设置一个合并标识,该合并标识用于告知终端,该待传输数据是需要根据pdcp协议进行汇聚合并的数据。图5示出一种以太报文的帧格式,在其封装头中包括有“destinationmacaddress(目的mac地址)”51、“sourcemacaddress(源mac地址)”52以及“ethertype(帧数据字段协议类型)”53。通常,目的mac地址51和源mac地址52分别占6字节,而帧数据字段协议类型53通常占两个字节,帧数据字段协议类型53用于指明待传输数据54中包含数据所使用的协议类型,在本实施例中,数据处理单元326可以在帧数据字段协议类型53中填入“0x9e65”,“0x9e65”即用于表征待传输数据54中所包含的数据是lwaappdu数据,所以,“0x9e65”可以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合并标识。最后,在以太报文当中还包括“crc(循环冗余码校验码)”55,其用于接收端(本实施例中指的是目标终端)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检测。

以太封装完成以后,数据转发单元324通过二层网络将封装形成的以太报文发送给第二数据传输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数据转发单元324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直接走二层网络,所以数据处理单元326不用再对以太报文进行capwap封装,节省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的capwap封装时间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的capwap解封装时间。

下面,还对实现实施例一中数据传输方法的第二数据传输装置进行介绍,请参见图11,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包括第二接收单元332和数据转发单元334,第二接收单元332用于通过与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接收第一数据传输装置以以太封装格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数据转发单元334用于根据待传输数据以太封装头中的信息将待传输数据传输给终端。

由于第二接收单元332通过二层网络接收到的以太报文中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目的mac,所以,第二接收单元332接收到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传输的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之后,数据转发单元334可以直接根据该以太报文以太封装头中的目的mac将该报文传输给对应的目标终端,而不用像现有技术一样先进行capwap的解封装流程。

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通过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之间建立二层网络进行通信,使得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可以不用其他任何封装直接在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之间进行传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需要再对以太报文进行一次capwap封装,同时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需要对接收到的capwap报文解封装才能得到以太报文的问题,节省了数据传输的时间,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

同时,因为,节省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不需要对以太报文进行capwap封装,而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不需要进行capwap解封装,所以节省了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的处理资源,能够让第一数据传输装置320与第二数据传输装置330利用这些处理资源更好的进行其他事务的处理,优化了资源配置。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实现实施例二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和与该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相互配合的接入点设备。该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与该接入点设备之间的间接可以参照图6。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通图9所示出的一样,包括第一接收单元与数据发送单元;而接入点设备同图11所示出一样,也包括第二接收单元与数据转发单元,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采用单独的附图进行说明:

基站610从移动通信网络(诸如lte网络等)中接收到需要传输给终端的数据之后,若需要基于lwa技术进行传输,则基站610先在pdcp层对这些数据进行拆分,生成lwaappdu数据。然后,为了在二层网络传输这些数据,基站610对这些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形成以太报文。以太报文的帧格式可以参见图5所示,对于基于lwa技术进行传输的数据,基站610需要在ethertype处写入表征待传输数据为lwaappdu数据的“0x9e65”,也即在以太封装头中添加设置合并标识;对于源mac地址,基站610可以填写自己的mac地址;而目的mac地址,基站610则可以直接填写目标终端的mac地址。基站610之所以不将目的mac地址设置成wt设备620的mac地址,这主要是由于本实施例中基站610与wt设备620的第一接收单元通过二层网络进行通信,因此,二者之间并不会建立专门用来传输某一目标终端数据的gtp隧道,所以,若不直接填写目标终端的mac地址作为目的mac地址,则当第一接收单元接收到以太报文之后,可能无法了解该报文应当传输给谁。

另外,由基站610取代wt设备620进行以太封装还有这样一个优势:由于基站610从移动通信网络获取到需要向目标终端发送的数据时,就能直接了解到这些数据时需要向哪一个终端发送的,因此,基站610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的时候,并不需要如wt设备620一样根据teid来查询目标终端的mac地址,这节省了以太封装的时间,提升了以太封装的效率。

基站610对待传输数据的以太封装完成得到以太报文之后,基站610将会通过与第一接收单元之间预先建立的二层网络将该以太报文发送给第一接收单元,所以wt设备的第一接收单元通过二层网络就可以接收到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wt设备620既不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也不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capwap封装,所以,其仅充当转发设备对来自基站610的以太报文进行转发。第一接收单元收到以太报文之后,数据发送单元从该以太报文的以太封装头中获取到目的mac地址信息,然后根据该目的mac地址信息确定应当将该报文从哪一个端口发送给哪一个接入点设备630。应当理解的是,在一个wt设备620下可以接入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630,而在一个接入点设备630下,又可以接入一个或多个终端,因此,当一个wt设备620接收到需要向某一个终端进行下发的数据后,其应当能够获知如何将该数据传输给对应的目标终端,也即,无论是在实施例一还是本实施例中,wt设备620中都应当存储了接入其下各接入点设备的各终端的路径信息。请参见图12所示出的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一种接收示意图:

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620包括第一接收单元622、数据发送单元624以及路径记录单元626。下面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融合的方案中路径记录单元626记录终端路径信息的过程进行介绍:

当基站610需要wt设备620与自身配合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融合的数据传输时,基站610会通过关联信息告知路径记录单元626相关目标终端是哪一些。所以,在关联信息中,基站610会向路径记录单元626指示,为了实现移动通信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的融合传输,即将有哪些终端会接入该wt设备620下的接入点设备。

当关联信息中提及的目标终端通过接入点设备630接入到无线局域网之后,路径记录单元626可以通过主动向接入点设备630进行询问而了解到这一信息,或者,当目标无线终端接入到某一目标接入点设备630之后,该接入点设备630可以主动向路径记录单元626上报这一信息。在路径记录单元626了解到目标终端接入无线局域网的信息之后,其需要确定自身与该目标终端所接入的接入点设备630通信时所使用的接口信息等路径信息。

路径记录单元626获取到向目标终端传输数据的路径信息之后,将这些路径信息与目标终端的mac地址进行关联存储,以供后续传输以太报文的时候使用。

当接入点设备630的第二接收单元接收到以太报文之后,其数据转发单元直接按照该以太报文以太封装头中的目的mac信息将该报文传输给对应的目标终端。当目标终端接收到该以太报文之后,确定该以太报文的以太封装头中是否存在合并标识,在本实施例中,目标终端主要是确定以太报文的“ethertype”是否有“0x9e65”。若存在,则将该以太报文中携带的数据进行汇聚合并,否则说明该报文中携带的数据并没有根据pdcp进行拆分,不需要合并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wt设备620与接入点设备630,不仅支持wt设备620与接入点设备630之间的二层组网通信,以省略现有技术中wt设备620与接入点设备630之间传输数据时所进行的capwap封装及解封装,而且,还支持wt设备620与基站610之间也采用二层网络进行通信,进一步省略了wt设备620与基站610数据传输时所进行的gtpu封装。让基站610、wt设备620以及接入点设备630三者之间均直接使用以太封装格式进行数据传输,节省了其他封装与解封装的处理资源与处理时间,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与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

另外,相对实施例一而言,由于本实施例中以太封装在基站610侧完成,而基站610并不需要如wt设备620一样经过复杂的查询才能获取到目标终端的mac地址,因此,本实施例中由基站610进行以太封装,进一步提升了以太封装的效率,降低了以太封装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以第一传输装置部署在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上,而第二传输装置部署在接入点设备上为例对数据传输系统中各部分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请参见附图:

首先,请参见图13所示出的基站,基站13包括第一处理器131、第一通信装置132。其中第一通信装置132能够从诸如lte网络的移动通信网络中接收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而第一处理器131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对这些待传输数据进行拆分或者封装处理。例如,当该基站13通过移动通信网络通无线局域网融合技术向目标终端传输数据,例如基站13通过lwa技术向目标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时,第一处理器131需要根据pdcp协议对从移动通信网络中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拆分处理,得到lwaappdu数据。

如果基站13的第一通信装置132与图14所示出的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之间不是通过二层网络进行通信时,第一处理器131需要对lwaappdu数据进行gtpu封装,然后控制第一通信装置132与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建立gtp隧道,以将该gtpu报文传输给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

如果基站13的第一通信装置132同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之间采用二层网络通信,则第一处理器132需要对lwaappdu数据进行以太封装,并将封装得到的以太报文通过第一通信装置132发送给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

图14中所示出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包括第二处理器141、第二通信装置142以及第二存储器143。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由第二通信装置142在第二处理器141的控制下实现前述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的第一接收单元、数据转发单元的功能:

若第二通信装置142与基站13之间采用现有的方式进行通信,则第二通信装置142通过与基站13之间的gtp隧道接收携带有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的gtpu报文,然后由第二处理器141对该gtpu报文进行解封装,从中提取出lwaappdu数据。然后第二处理器141对lwaappdu数据进行以太封装。在以太封装过程中,第二处理器141需要获取到目标终端的mac地址作为以太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因此,第二处理器141需要获取到对应gtp隧道的teid,然后根据第二存储器143预先存储的teid同终端mac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查找得到对应的目的mac。以太封装完成之后,第二存储器141根据第二存储器143存储的路径信息与mac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应当如何将该以太报文发送给正确的目标接入点设备。

若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与基站13之间也进行二层组网,则说明基站13发送给第二通信装置142的数据本来就是以太封装格式的,因此,第二通信装置142在接收到该以太报文之后,第二处理器141可以直接从以太封装头中获取目的mac信息,然后根据第二存储器143存储的路径信息与mac地址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应当如何将该以太报文发送给正确的目标接入点设备,最后,第二处理器141控制第二通信装置142按照自己确定出的信息将该以太报文转发给对应的目标接入点设备。

在图15当中示出一种接入点设备,接入点设备15包括第三处理器151以及第三通信装置152、第三存储器153。接入点设备15由第三通信装置152在第三处理器151的控制下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第二传输装置的第二接收单、数据传输单元的功能:无论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与基站13之间的通信方式如何,第三通信装置152从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4处接收到的数据总是以太封装完成的,所以,第三处理器151可以直接根据以太报文中的目的mac地址信息将该报文转发给对应的目标终端。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三存储器中也应当存储了终端mac地址同转发路径的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对于某一终端的数据应当从哪一个端口进行下发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以及接入点设备,可以支持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案,能够避免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多次封装与解封装处理,因此节省了数据传输时间,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也节省了通信系统的处理资源,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

实施例六:

除前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以外,本实施例还能提供一种不同的数据传输方案,请参见图16所示出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架构图:

数据传输系统16包括基站161、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162以及接入点设备163,在该数据传输系统当中,基站161与wt设备162之间采用二层网络进行通信,而wt设备162与接入点设备163之间仍然采用现有的组网方式进行通信。

所以基站161向wt设备162发送待传输数据时,是通过预先建立的二层网络,以以太封装格式进行发送。由于本方案同实施例二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案一样,基站161与wt设备162之间在收发待传输数据的时候,并不会建立gtp隧道,所以,wt设备162在接收到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之后,可能无法如实施例一中一般,通过gtp隧道的teid查询到目标终端164的mac地址。因此,基站161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时,直接将以太封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设置成目标终端164的mac地址。

当wt设备162接收到基站161发送的以太报文之后,其会通过现有的组网方式将其发送给接入点设备163,所以,wt设备162需要对以太报文再进行一次capwap封装,封装完成之后,wt设备162将capwap报文发送给接入点设备163。

接入点设备163在接收到capwap报文之后,需要先对该报文进行capwap解封装,从中提取到以太报文,然后按照以太报文以太封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将其发送给对应的目标终端164。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当中,虽然待传输数据在wt设备与接入点设备之间传输的时候,仍然需要进行一次capwap封装,但是,由于基站同wt设备之间采用二层网络通信,所以使得待传输数据在基站同wt设备之间传输时不需要再进行gtpu封装,折相对于现有的数据传输方案而言,还是减少了封装与解封装的次数,节省了数据传输时间与转发处理资源。

另外,由于以太封装由基站完成,而基站在从移动通信网络获取到需要向目标终端发送的数据时,就能直接了解到这些数据时需要向哪一个终端发送的,因此,基站在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的时候,并不需要如wt设备一样根据teid来查询目标终端的mac地址,这节省了以太封装的时间,提升了以太封装的效率。

实施例七: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前述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计算机存储介质(rom/ram、磁碟、光盘)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所以,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下面提供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首先假定该存储介质存储了第一传输设备,例如wt设备中的处理器可以执行的计算机程序:

从基站处接收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

将待传输数据通过与第二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以以太封装格式发给第二传输装置,以供该第二传输装置将数据传输给目标终端。

其中,第二传输装置可以为接入点设备,从基站处接收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之前还包括:接收基站发送目标终端关联信息,目标终端关联信息用于告知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已接入移动通信网络的目标终端即将接入无线局域网终结设备所在的无线局域网;第一传输装置将待传输数据通过与第二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以以太封装格式发给第二传输装置之前还包括:第一传输装置对从基站处接收到的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

对从基站处接收到的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具体可以为第一传输装置根据接收隧道的隧道端点标识符查询得到目标终端的物理地址,其中,接收隧道为第一传输装置从基站处接收待传输数据时,所使用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隧道;基于目标终端的物理地址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

对从基站处接收到的待传输数据进行以太封装还包括:在待传输数据的以太封装头中设置合并标识,合并标识用于告知目标终端待传输数据需要根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进行合并。

从基站处接收需要发送给目标终端的待传输数据包括:通过与基站预先建立的二层网络接收经基站进行以太封装后的待传输数据。

将待传输数据通过与第二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以以太封装格式发给第二传输装置包括:从基站为待传输数据设置的以太封装头中获取目标终端的物理地址,并直接根据物理地址将待传输数据传输给对应的第二传输装置。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以存储供第二传输设备,如接入点设备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接入点设备的处理器执行该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实现以下数据传输方法:

通过与第一传输装置之间建立的二层网络接收第一传输装置以以太封装格式发送的待传输数据;

根据待传输数据以太封装头中的信息将待传输数据传输给目标终端。

本实施例提供的存储介质,其可存储支持在在第一传输装置与第二传输装置之间建立二层网络进行通信的数据传输方法,使得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以太报文可以不用其他任何封装直接在第一传输装置与第二传输装置之间进行传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第一传输装置需要再对以太报文进行一次capwap封装,同时第二传输装置需要对接收到的capwap报文解封装才能得到以太报文的问题,节省了数据传输的时间,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提升了用户体验。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