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用半球型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78729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屋顶用半球型摄像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摄像机,具体涉及一种屋顶用半球型摄像机。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公告号为cn206302494u的球形摄像机,其包括:机座、摄像头、步进电机、通讯组件、壳体以及支架组件;所述摄像头通过所述步进电机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机座上,并收容安装于所述壳体中;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壁装支架和吊装支架,所述机座安装于所述吊装支架的一端,所述吊装支架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壁装支架的一端上,所述壁装支架的另一端安装于安装面上;所述通讯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并与所述摄像头进行数据传输,所述通讯组件包括无线传输单元、解码板以及cpu。该摄像机虽然方便了拆卸和维护,但是该摄像机仍然存在的缺点为:

由于该摄像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到摄像机外的玻璃罩铺上灰尘,导致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模糊,导致使用体验越来越不好,而手动清理麻烦,导致操作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屋顶用半球型摄像机,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有灰尘长期累积在玻璃罩上而导致摄像机的拍摄质量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屋顶用半球型摄像机,包括:摄像机本体;摄像外壳,其包括安装板以及玻璃罩,安装板用于安装于屋顶,摄像机本体安装于安装板底面中心处,玻璃罩为半球型结构,玻璃罩扣合在安装板上且摄像机本体位于安装板与玻璃罩之间;刮灰结构,其包括刮灰体、安装筒、安装环、辅助刮灰部以及驱动部,刮灰体包括带动件以及刮灰层,带动件为圆弧形,带动件一端与安装于安装板边缘处的安装环转动连接,带动件另一端与安装于安装板旁的安装筒转动连接,带动件横跨玻璃罩,带动件靠近玻璃罩的面上设置有刮灰层,刮灰层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带动件采用铁制成;辅助刮灰部包括从动件以及永磁铁,从动件以及永磁铁均为圆弧形,从动件的端部与安装板转动连接,从动件内安装有永磁铁,永磁铁与带动件平行,驱动部用于驱动带动件的转动;以及控制电路,其集装于安装板内,控制电路与驱动部电连接。

优选的是,安装环由第一环体以及第二环体构成,第一环体与安装板固定连接,第一环体一端与第二环体转动连接,第一环体另一端与第二环体另一端卡扣连接,带动件一端置于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之间;带动件另一端通过一转动轴与安装筒转动连接,安装筒未连接转动轴的端部固定有转动环,转动环连接于两转动基体之间,两转动基体均连接至一转动座上,转动座用于安装于屋顶上,一转动基体向另一转动基体延伸有芯轴,芯轴穿过转动环且转动环能相对于转动基体以及芯轴转动,在芯轴、转动环以及转动基座的连接处设置有限转组件,不使用外力作用于限转组件时限转组件限制转动环的转动;使用外力作用于限转组件时限转组件能释放转动环,以使转动环能转动;驱动部包括第一转动齿轮、第二转动齿轮、第一伞齿轮、第二伞齿轮、转动电机以及驱动壳,转动轴穿过第一转动齿轮且转动轴与第一转动齿轮固定,驱动壳镶嵌于屋顶内,转动电机设置于屋顶内,第二转动齿轮、第一伞齿轮以及第二伞齿轮均设置于驱动壳内,第二转动齿轮与驱动壳内壁转动连接且第二转动齿轮露出驱动壳,第二转动齿轮中心通过连接轴连接至第一伞齿轮中心,第一伞齿轮啮合有第二伞齿轮,转动电机的转轴穿入至驱动壳内与第二伞齿轮中心固定,当带动件端部安装于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之间后第二转动齿轮与第一转动齿轮啮合。

优选的是,限转组件包括:推动杆、推动筒、限转齿轮以及限转弹簧,在未固定有芯轴的转动基体上开设有限转腔,转动轴伸入至限转腔内,限转腔内设置有开口朝向芯轴的推动筒,在未固定有芯轴的转动基体上开设有与限转腔连通的导向孔,推动杆穿过导向孔且推动杆不能相对转动基体转动,推动杆的中心线与转动轴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推动杆位于限转腔内的端部连接有推动筒,推动筒能套置于转动轴外,推动筒远离推动杆的端部连接有限转齿轮,在转动环靠近推动筒的端面上开设有限转孔,限转孔内壁上设置有齿纹,在限转腔内设置有推动杆穿过限转弹簧的推动杆,限转弹簧一端与推动筒固定,限转弹簧另一端与限转腔内壁固定,在无外力作用于推动杆时,在限转弹簧的作用下限转齿轮伸入至限转孔内与齿纹啮合;在外力作用于推动杆时,能克服限转弹簧的弹力使得限转齿轮脱离限转孔。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刮灰结构以及控制电路,实现了定时间清理玻璃罩外壁上的灰尘,解决现有技术中因有灰尘长期累积在玻璃罩上而导致摄像机的拍摄质量低的问题,提高了拍摄质量;同时设置辅助刮灰部,由于带动件与其两端连接的安装环和安装筒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缝隙,使得带动件有上移的空间,辅助刮灰部的设置使得刮灰层带动件有上移的趋势,并且带动件转动也能带动从动件转动,使得刮灰层始终被压紧在玻璃罩上,从而使得刮灰层能清理掉玻璃罩上的水印等痕迹,提高了清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屋顶用半球型摄像机的主视图;

图2为屋顶用半球型摄像机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驱动壳被剖开后驱动部的示意图;

图4为限转组件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屋顶用半球型摄像机,包括:摄像机本体1;摄像外壳,其包括安装板21以及玻璃罩22,安装板21用于安装于屋顶,摄像机本体1安装于安装板21底面中心处,玻璃罩22为半球型结构,玻璃罩22扣合在安装板21上且摄像机本体1位于安装板21与玻璃罩22之间;刮灰结构3,其包括刮灰体31、安装筒32、安装环33、辅助刮灰部34以及驱动部35,刮灰体31包括带动件311以及刮灰层312,带动件311为圆弧形,带动件311一端与安装于安装板21边缘处的安装环33转动连接,带动件311另一端与安装于安装板21旁的安装筒32转动连接,带动件311横跨玻璃罩22,带动件311靠近玻璃罩22的面上设置有刮灰层312,刮灰层31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带动件311采用铁制成;辅助刮灰部34包括从动件341以及永磁铁342,从动件341以及永磁铁342均为圆弧形,从动件341的端部与安装板21转动连接,从动件341内安装有永磁铁342,永磁铁342与带动件311平行,驱动部35用于驱动带动件311的转动;以及控制电路,其集装于安装板21内,控制电路与驱动部35电连接。

为了避免在拆卸玻璃罩22以检修摄像机本体1时带动件311和刮灰层312阻碍玻璃罩22的拆卸,如图1以及图3所示,安装环33由第一环体331以及第二环体332构成,第一环体331与安装板21固定连接,第一环体331一端与第二环体332转动连接,第一环体331另一端与第二环体332另一端卡扣连接,带动件311一端置于第一环体331与第二环体332之间,此设计实现了带动件311的一端能够拆卸,为后续带动件311的转动提供了条件;带动件311另一端通过一转动轴324与安装筒32转动连接,安装筒32未连接转动轴324的端部固定有转动环321,转动环321连接于两转动基体322之间,两转动基体322均连接至一转动座323上,转动座323用于安装于屋顶上,一转动基体322向另一转动基体322延伸有芯轴,芯轴穿过转动环321且转动环321能相对于转动基体322以及芯轴转动,在芯轴、转动环321以及转动基座的连接处设置有限转组件4,不使用外力作用于限转组件4时限转组件4限制转动环321的转动;使用外力作用于限转组件4时限转组件4能释放转动环321,以使转动环321能转动,当带动件311置于第一环体331和第二环体332之间时,第一环体331和第一环体331的作用当然能够稳定到工作工位上,但是当检修时需要带动件311维持在偏离玻璃罩22的位置,那么为了达到此需求,则设计了限转组件4;驱动部35包括第一转动齿轮351、第二转动齿轮352、第一伞齿轮353、第二伞齿轮354、转动电机355以及驱动壳356,转动轴324穿过第一转动齿轮351且转动轴324与第一转动齿轮351固定,驱动壳356镶嵌于屋顶内,转动电机355设置于屋顶内,第二转动齿轮352、第一伞齿轮353以及第二伞齿轮354均设置于驱动壳356内,第二转动齿轮352与驱动壳356内壁转动连接且第二转动齿轮352露出驱动壳356,第二转动齿轮352中心通过连接轴连接至第一伞齿轮353中心,第一伞齿轮353啮合有第二伞齿轮354,转动电机355的转轴穿入至驱动壳356内与第二伞齿轮354中心固定,当带动件311端部安装于第一环体331和第二环体332之间后第二转动齿轮352与第一转动齿轮351啮合,第一转动齿轮351和第二转动齿轮352的设计实现了带动件311的可转动,且转动恢复到工作工位时能够实现驱动部35对其的驱动。

如图4所示,为了设计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的限转组件4,限转组件4包括:推动杆41、推动筒42、限转齿轮43以及限转弹簧44,在未固定有芯轴325的转动基体322上开设有限转腔,转动轴324伸入至限转腔内,限转腔内设置有开口朝向芯轴325的推动筒42,在未固定有芯轴325的转动基体322上开设有与限转腔连通的导向孔,推动杆41穿过导向孔且推动杆41不能相对转动基体322转动,推动杆41的中心线与转动轴324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推动杆41位于限转腔内的端部连接有推动筒42,推动筒42能套置于转动轴324外,推动筒42远离推动杆41的端部连接有限转齿轮43,在转动环321靠近推动筒42的端面上开设有限转孔,限转孔内壁上设置有齿纹,在限转腔内设置有推动杆41穿过限转弹簧44的推动杆41,限转弹簧44一端与推动筒42固定,限转弹簧44另一端与限转腔内壁固定,在无外力作用于推动杆41时,在限转弹簧44的作用下限转齿轮43伸入至限转孔内与齿纹啮合;在外力作用于推动杆41时,能克服限转弹簧44的弹力使得限转齿轮43脱离限转孔。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