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装置及声音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3584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混音装置及声音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声音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混音装置及声音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市面上的游戏音乐控制盒构建语音聊天场景时,需要将不同的游戏音乐控制盒逐级依次串联起来(即节点间采用逐级链式连接)以构建聊天场景,而当其中任一节点断开就会造成整个链式通讯聊天场景失效。另外,串联形成的链式链接还会随着节点的增加不断增加链路的延迟(latency),且不同节点之间的延迟也不相同,这样就会造成诸如产品的用户体验差、构建语音聊天场景的容量有限及易断点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混音装置及声音处理系统,通过并联的方式来构建不受断点影响的聊天场景,且能够有效降低时延,极大的扩展聊天场景用户容量。

一种混音装置,包括:

多个声音收发单元u1~un,n≥3且为整数;

混音单元,用于对所述多个声音收发单元u1~un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混音处理,以通过每一个声音收发单元ui输出混音音频数据;1≤i≤n,i为整数;

其中,声音收发单元ui所接收的混音音频数据为:所述混音单元对除该声音收发单元ui以外其他所述声音收发单元所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混音处理后所形成的混音音频数据。

上述的混音装置,通过利用混音单元实现任一声音收发单元输出的混合音频数据均不包含该声音收发单元所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因断点而造成其他节点间的声音通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混音装置还可包括:

检测控制单元,分别与每个所述声音收发单元连接;

其中,所述检测控制单元检测发送到所述声音收发单元的声音为有效声音时激活该声音收发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音单元可包括与所述多个声音收发单元一一对应的混音器;

其中,任一混音器接收并对除与该混音器对应的声音收发单元外其他所有声音收发单元所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混音处理,并将混音处理后得到的混音音频数据发送至与该混音器对应的所述声音收发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声音数据为数字信号时,每个所述混音器均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子单元,该数字信号处理子单元可用以将接收到的所有声音数据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音器还可包括与所述数字信号处理子单元连接的信号放大子单元,用以对从数字信号处理子单元接收的所述混音音频数据进行放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声音收发单元可包括:

声音输入接口,与所述混音单元连接,用于接收并发送所述声音数据至所述混音单元;

声音输出接口,与所述混音单元连接,用于从所述混音单元接收并输出所述混音音频数据。

一种声音处理系统,可包括:

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混音装置;

多个用户终端;

其中,任一所述用户终端均与所述混音装置中一所述声音收发单元连接,以组建一聊天场景。

上述的声音处理系统,通过利用混音装置能够以并联的方式构建聊天场景,进而有效降低用户终端间的时延,还能有效避免因某一用户终端断点而影响其他用户终端间的正常通讯,进而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所述聊天场景中可包括多个所述混音装置,所述多个所述混音装置通过所述声音收发单元可按照级联的方式进行连接。

上述的声音处理系统,通过级联的方式将不同的混音装置连接起来,使得利用串联的混音装置能够有效提升同一聊天场景中的用户容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户终端可包括:

声音采集单元,用以采集并发送所述声音数据至所述声音收发单元;以及

声音播放单元,用以从所述声音收发单元接收并播放所述混音音频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声音处理系统还可包括:

声音信号转换模块,任一所述用户终端均通过所述声音信号转换模块与所述声音收发单元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混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四个声音收发单元的混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设置有检测控制单元的混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混音器与声音收发单元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混音装置的结构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声音处理系统的结构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声音处理系统的链式结构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声音处理系统的层连式结构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利用游戏盒音乐控制盒进行语音聊天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法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是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混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混音装置1,可包括混音单元11和多个声音收发单元12,该多个声音收发单元12可包括声音收发单元u1、声音收发单元u2、声音收发单元u3……声音收发单元un,n可为大于或等于3的正整数。混音单元11可用于对上述多个声音收发单元12(声音收发单元u1~un)所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混音处理,并可将经过混音处理后得到的混音音频数据经每一个声音收发单元12(即声音收发单元u1,1≤i≤n,i为整数)输出该混音装置1;其中,声音收发单元ui所接收的混音音频数据可为:混音单元对除该声音收发单元ui以外其他声音收发单元所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混音处理后所形成的混音音频数据;即任意一个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并输出的混音音频数据中均不包含该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的声音数据;也可为,基于同一个聊天场景,任意一个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到的混音音频数据均可为:混音单元对除该声音收发单元12以外的剩余所有或者部分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到的声音数据进行混音处理后得到的混音音频数据。

具体的,混音单元11可对所有的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选择性的混音处理,并可将混音处理后得到的混音音频数据分别转发至对应的声音收发单元12;例如,可选定一声音收发单元12,该选定的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的混音音频数据是基于其它所有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的声音数据(即不包括该选定的声音收发单元所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混音处理;混音单元11可将混音处理后得到的混音音频数据转发至上述选定的声音收发单元12,进而通过该选定的声音收发单元12将上述混音音频数据输出混音装置1;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回声等缺陷的产生。其中,混音装置1中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声音收发单元12的个数,如设置一个混音装置1中包括三个、四个或八个声音收发单元12,具体数目可根据具体实际需求而设定。

进一步的,混音单元11可从所有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的n个声音数据中选择n-1个声音进行n-1个不同的混音处理任务。另外,不同的混音处理任务可采用不同组合的声音数据作为原始数据。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四个声音收发单元的混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2所示,下面就以混音装置1设定混音单元11中设置有四个声音收发单元12为例对混音单元11进行混音处理及输出流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混音单元11中设置有声音收发单元a、声音收发单元b、声音收发单元c和声音收发单元d;相应的,可设定声音收发单元a接收声音数据sa及转发混音音频数据ma、声音收发单元b接收声音数据sb及转发混音音频数据mb、声音收发单元c接收声音数据sc及转发混音音频数据mc、声音收发单元d接收声音数据sd及转发混音音频数据md。在实际的混音处理过程中,混音单元11对声音数据sd、声音数据sb、声音数据sc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a,对声音数据sd、声音数据sa、声音数据sc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b,对声音数据sa、声音数据sb、声音数据sd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c,对声音数据sa、声音数据sb、声音数据sc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d;为了便于理解,可近似的认为ma=sd+sb+sc、mb=sa+sc+sd、mc=sa+sb+sd、md=sa+sb+sc;这样每个声音收发单元所接收到的混音音频数据中便不会包含有该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到的声音数据,进而就能有效的避免诸如回声等缺陷的产生,同时又可实现各个声音收发单元12并联至混音单元11上,即用户终端通过声音收发单元12连接至混音装置1上便可实现并联式的语音聊天。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利用混音单元可同时对多个声音收发单元所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混音处理,能够使得该多个声音收发单元能以并联的方式实现混音处理,可有效避免因需链式级联而造成的声音延迟,同时能使得不同的声音收发单元之间的延迟相同,以有效提升用户的视听体验;另外,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的多个声音收发单元还不会因某一声音收发单元断点时对其他声音收发单元间的声讯通信造成影响。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设置有检测控制单元的混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混音装置1中还可包括检测控制单元13,该检测控制单元13分别与每个声音收发单元12连接,用以检测发送到每个声音收发单元12上的声音是否为有效声音,且只有在检测到声音收发单元12上输入的声音为有效声音时才激活该声音收发单元12,以控制该声音收发单元12接收声音数据,并将接收到的声音数据转发送至混音单元11,同时还可启动混音音频数据的接收及转发功能,进而能够有效的降低混音装置1的运行功耗。

继续参见图3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声音收发单元12可通过插接的方式与外接的设备进行连接,以进行声音数据的接收以及混音音频数据的发送等操作;检测控制单元13检测到有外接设备插接入一声音收发单元12时,才启动检测该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的声音数据是否为有效声音的相关操作,并可根据预设的判断条件来判断发送至该声音收发单元12的声音数据是否为有效声音。例如,判断发送的声音数据的音高和/或音色和/或音频等声音参数值是否达到预设的范围,若达到则说明该声音数据为有效数据。

另外,还可设定只有发送至该声音收发单元12的声音数据为有效数据时才激活该声音收发单元12进行声音数据的接收及转发,以及混音音频数据的接收转发等操作,即当检测控制单元13检测发送到声音收发单元12的声音数据为有效数据时,控制声音收发单元12进行声音数据接收,并将接收到的声音数据转发至对应的混音单元11进行混音处理,同时启动混音音频数据的接收及转发等功能;否则,则保持该声音收发单元12处于休眠状态,以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混音装置1的运行功耗,进而降低整个系统的无用功耗。另外,上述的休眠状态中可仅启动声音收发单元12的声音数据接收功能,而其余功能则保持休眠或关闭,并通过判断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的声音数据是否为有效数据进行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通过控制命令或硬件开关的方式来控制单元13选择性的控制某些声音收发单元12进行运行或停止,进而可选择性的控制特定的声音收发单元12来构建特殊的聊天场景;例如,某些声音收发单元12虽然接收的为有效数据,但基于用户需求等特殊因素,依然不激活该声音收发单元12及其相关元器件的运行;同时,也可在另外一些声音收发单元12接收的数据为非有效数据时,依然激活这些声音收发单元12,即不需要判断收发单元12所接收到的声音数据是否为有效数据,而是根据需求控制设定某些声音收发单元12始终保持正常运行状态,而其余的则可始终保持停止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混音单元11可为诸如中央高可用集中多重处理器(highavailabilityclustermultiprocessing,简称hacmp)等之类的处理器单元,该处理器单元也可包括若干个逻辑混音器;同时,该混音单元11也为由若干个物理混音器通过不同的连接关系组合成为一个集成的器件,以对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可选择性混音处理。

具体的,若是该混音单元11为一处理器单元时,声音收发单元12可在转发其接收的声音数据时同时附加上该声音收发单元12的唯一标识码t(如id、mac地址、端口号等),以对其传送的声音数据进行标记;混音单元11根据唯一标识码对声音数据进行选择性的混音,并将混音处理后得到的混音音频发送至对应的声音收发单元12。参见图2所示,设定混音装置1中的混音单元11包括四个声音收发单元12,即声音收发单元a转发的声音数据sa具有唯一标示码ta、声音收发单元b转发的声音数据sb具有唯一标示码tb、声音收发单元c转发的声音数据sc具有唯一标示码tc、声音收发单元d转发的声音数据sd具有唯一标示码td;后续,混音单元11对接收到的声音数据s根据唯一标示码t进行选择性的混音处理同时得到多个混音音频数据,并附加上对应的唯一标识码t;例如,混音单元11对声音数据sd、声音数据sb、声音数据sc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a,对声音数据sd、声音数据sa、声音数据sc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b,对声音数据sa、声音数据sb、声音数据sd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c,对声音数据sa、声音数据sb、声音数据sc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d,即可近似认为ma=sd+sb+sc、mb=sa+sc+sd、mc=sa+sb+sd、md=sa+sb+sc;同时,ma对应sa具有唯一标识码ta、mb对应sb具有唯一标识码tb、mc对应sc具有唯一标识码tc、md对应sd具有唯一标识码td;后续,混音单元11根据唯一标示码t将各个混音音频数据同时分发至对应的声音收发单元12上,即混音单元11根据唯一标识码ta将混音音频数据ma发送至声音收发单元a以输出该混音装置1、根据唯一标识码tb将混音音频数据mb发送至声音收发单元b以输出该混音装置1、根据唯一标识码tc将混音音频数据mc发送至声音收发单元c以输出该混音装置1、根据唯一标识码td将混音音频数据md发送至声音收发单元d以输出该混音装置1。这样,每个声音收发单元所接收到的混音音频数据中便不会包含有该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到的声音数据,进而就能有效的避免诸如回声等缺陷的产生,同时又可实现各个声音收发单元12能够同时将接收到的声音数据转发送至混音单元11,并从该混音单元11上同时接收到对应的混音音频数据,以使得各个声音收发单元12之间的声音延迟均相同,进而可进一步的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混音器与声音收发单元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上述的混音单元11为由若干个物理混音器通过不同的连接关系组合成为一个集成的对接收的声音数据进行可选择性混音处理的器件时,或者,该混音单元11为包括若干个逻辑混音器的处理器单元时,其逻辑连接关系均可为图4所示的连接关系。具体的,混音单元11中可包括与上述多个声音收发单元12一一对应的混音器111,该混音器111可为具有实体结构的模拟或数字混音器,也可为逻辑关系中具有混音处理功能的逻辑混音器。

具体的,若混音装置1中包括四个声音收发单元,即声音收发单元a、声音收发单元b、声音收发单元c和声音收发单元d;相应的,混音单元11则可包括分别与之一一对应的四个混音器111,即与声音收发单元a对应连接的混音器a'、与声音收发单元b对应连接的混音器b'、与声音收发单元c对应连接的混音器c'和与声音收发单元d对应连接的混音器d'。

其中,参见图4并结合图2所示的结构及其相关技术内容,可设定声音收发单元a接收声音数据sa及转发混音音频数据ma、声音收发单元b接收声音数据sb及转发混音音频数据mb、声音收发单元c接收声音数据sc及转发混音音频数据mc、声音收发单元d接收声音数据sd及转发混音音频数据md;混音器a'对接收的声音数据sb、声音数据sc、声音数据sd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a,并将混音音频数据ma经声音收发单元a输出混音装置1,即ma=sa+sb+sc;混音器b'对接收的声音数据sa、声音数据sc、声音数据sd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b,并将混音音频数据mb经声音收发单元b输出混音装置1,即可近似认为mb=sa+sc+sd;混音器c'对接收的声音数据sa、声音数据sb、声音数据sd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c,并将混音音频数据mc经声音收发单元c输出混音装置1,即可近似认为mc=sa+sb+sd;混音器d'对接收的声音数据sa、声音数据sb、声音数据sc进行混音处理得到混音音频数据md,并将混音音频数据md经声音收发单元d输出混音装置1,即可近似认为md=sa+sb+sc。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基于图3和图4所示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检测控制单元14还可与每个混音器111连接(图中未示出),该检测控制单元14在激活声音收发单元12之后,才启动与该被激活声音收发单元12单独连接的混音器111,这样就能避免混音器111对链路中无效数据的处理,以进一步的降低整个混音装置的能耗。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参见图4所示,声音收发单元12可包括声音输入接口121和声音输出接口122;声音输入接口121与混音器111的输入端(图上未标示)连接,以将从与其连接的外部设备中接收的声音数据转发至与其连接的混音器111;声音输出接口122与混音器111的输出端(图上未标示)连接,以将从混音器111中接收的混音音频数据转发至与其连接的外部设备。其中,外部设备可通过插接的方式分别与声音输入接口121和声音输出接口122连接,以方便用户实现声音输入输出的分离。在一实施例中,该声音输入接口121和声音输出接口122也可集成为一个物理接口,以便于用户的插拔及器件产品的集成。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混音装置的结构图。如图5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若声音收发单元12接收的数据为数字声音数据时,混音单元11可为一处理单元,例如该混音单元为中央高可用集中多重处理器(hacmp),该混音单元11中则可包括相互连接的数字信号处理子单元(图中未标示)和信号放大子单元(图中未标示)。数字信号处理子单元可为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ing,简称dsp),用以将接收到的所有数字声音数据进行选择性的混音处理,进而可得到若干个上述的混音音频数据。信号放大子单元则可为放大器(amplifier,简称amp),可用以对从数字信号处理子单元处接收的混音音频数据进行放大后转发至对应的声音收发单元12进行输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混音装置1中还可包括用于控制混音装置1中各个任务运行的系统任务单元14、用于控制混音单元11运行频率的系统时间服务单元15及用于控制混音装置1上显示单元(图中未标示)运行的ui(userinterface,用户界面/操作界面)单元等。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参见图3和图5所示,上述的检测控制单元13还可分别与数字信号处理子单元、信号放大子单元等连接(图中未示出),该检测控制单元14可在激活声音收发单元12之后,才启动与该被激活声音收发单元12单独连接的诸如数字信号处理子单元、信号放大子单元等功能模块,这样就能避免各个功能单元对链路中无效数据的处理,以进一步的降低整个混音装置的能耗。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声音处理系统的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一种声音处理系统可包括上述一个实施例中所记载的混音装置1或不同实施例相结合后获得的混音装置1,混音装置1可包括混音单元11和多个与该混音单元11并联连接的声音收发单元12;该声音处理系统还可包括若干个用户终端2,且每个用户终端2均可通过诸如插接的方式与一声音收发单元12连接。其中,通过声音收发单元12并联连接在同一混音单元11上的用户终端2可自动组建一聊天场景,在该聊天场景中不同的用户终端2间均可实现诸如语音聊天等功能;为了避免产生回音等缺陷,任一用户终端2通过与其连接的声音收发单元12所接收混音音频数据均不包含有该用户终端2所上传的声音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声音收发单元12实现在同一聊天场景中不同用户终端2并联,由于用户终端2之间的时延均为混音单元11混音处理所要花费的时间,故其能够有效的降低不同用户终端2之间的声音延迟(如同一聊天场景中最小的延迟可降至50ms以下),且延迟时间均相同(如均为20ms或40ms等),以提升用户体验;另外,还能避免因某一用户终端2所在链路出现断点时对其他用户终端2之间的声音通讯造成不利影响,以进一步的提升语音聊天产品的用户体验及运行的稳定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参见图6所示,为了提升同一场景下用户的容量,可通过级联的方式将不同的混音装置连接起来,即将每个混音装置1及其连接的用户终端2作为一个用户单元,然后通过利用混音装置1上的声音收发单元12实现用户单元间的串联和/或并联,进而构成一链式或者树状的连接结构,以实现在同一聊天场景中连接用户终端2数量的扩容。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声音处理系统的链式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7所示,可通过将声音收发单元d与声音收发单元e连接起来,以使得两个混音装置1实现级联,在同一个聊天场景中可将相对于使用一个混音装置1构建的聊天场景最大用户量从四个扩容至六个,即声音收发单元a所连接的用户终端a^、声音收发单元b所连接的用户终端b^、声音收发单元c所连接的用户终端c^、声音收发单元f所连接的用户终端f^、声音收发单元g所连接的用户终端g^及声音收发单元h所连接的用户终端h^;另外,还可按照图7所示的级联方式依次级联多个用户单元,以形成一个由多个混音装置1串联形成的链式结构。当然,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用户对时延(一般要时延小于100ms)有一定的要求,故可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串联的混音装置数量与用户容量等。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声音处理系统的层连式结构图。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还可以利用混音装置作为连接中枢,在扩容的同时尽量降低用户终端2之间的延迟;具体的,参见图8所示,将一个混音装置1作为连接中枢,分别将四个混音装置1并联至作为中枢的混音装置1上,进而在其构建的聊天场景中可将用户量扩容至4×3=12个,与采用图7所示的链式连接利用五个混音装置1所能构成同一聊天场景的最大容量相同,但用户终端之间的延迟均衡性要更好,最大延迟只有3l(l为每个混音装置1的延迟时间),而五个混音装置1结构链式串联所形成的聊天场景其最大延迟则达到5l。

另外,结合图7和图8,还可采用图7和/或图8所示连接方式作为基本连接方式进行聊天场景的构建优化,甚至同一混音装置1可在作为连接中枢的同时连接有用户终端2(图中未示意出),即基于延迟和/或用户容量等相关的参数要求,可对连接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

另一个实施例中,用户终端2可包括用户单元和转换单元(图中未示出),该用户单元可包括声音采集设备(如麦克风等)和声音播放设备(如音箱等),而转换单元则可包括声音信号转换设备(如a/d转换器、d/a转换器等),用户终端2通过诸如麦克风等声音采集设备采集用户模拟声音信号,而a/d转换器将该模拟声音信号转换为数字声音信号后发送至混音装置1上与该用户终端2连接的声音收发单元12,而d/a转换器则从与该用户终端2连接的声音收发单元12上接收数字的混音音频数据后将其转换为模拟信号经音箱等声音播放设备进行播放。其中,上述的用户单元和转换单元集成为一体作为一个单一的设备以供用户使用,也可依据实际的需求将其分离式设置。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利用游戏音乐控制盒进行语音聊天场景示意图。当前的诸如电视游戏机及电子竞技游戏等,由于需要组队或组团多人进行游戏,这样就需要多个用户终端构建一共用的聊天场景中进行游戏。如图9所示,在进行聊天场景构建时,可通过采用游戏音乐控制盒组建,该游戏音乐控制盒一般包括盒体21及带有麦克风的耳麦23,盒体21中可设置有诸如a/d转换器、d/a转换器等声音信号转换设备。下面就以采用一个混音装置1进行聊天场景构建进行说明,多个用户使用游戏音乐控制盒进行游戏时,通过盒体21上设置的连接线将该盒体21上语音聊天的接口通过诸如插接的方式与混音装置1上的声音收发单元12连接,而将盒体21上的游戏声音连接线与诸如游戏机、电脑或电视等游戏的载体连接,即语音聊天的声音通过混音装置1进行交互,而游戏本身的声音则直接通过盒体21发送至耳麦23上,这样就能实现游戏声音与语音聊天声音的相互隔离,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游戏体验。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的混音装置1可为语音高可用集中多重处理器(hacmp),各个游戏音乐控制盒(即盒体21)分别与游戏终端(如pc或游戏机等)22连接的同时,通过并联的方式连接至该混音装置1上,即该混音装置1上的每个声音收发单元12均对应连接一个游戏音乐控制盒,并可在检测到盒体21插入声音收发单元12的接口上立即启动有效声音检测;当判断通过耳麦23上的麦克风采集并经盒体21转换后的语音为有效声音时,激活该声音收发单元12以将该有效声音的声音数据均转发至混音单元11,该混音单元11对接收的所有激活的声音收发单元12所转发的声音数据进行混音处理,以生成与激活的声音收发单元12一一对应的多份混音音频数据,并将相应的混音音频数据通过对应的声音收发单元12转发至与其连接的游戏音乐控制盒,进而通过盒体21中设置的声音信号转换设备将数字的混音音频数据转换为模拟的混音音频数据,以利用耳麦23进行播放。

进一步的,还可通过级联的方式,实现混音装置1的串联和/或并联,进而构建出链式或树状形式的级联主体,来实现同一聊天场景用户容量的扩容。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个游戏音乐控制盒均是作为支点并联插接至混音装置1上,不仅便于用户组建聊天场景,同时也避免了任一聊天场景中的用户出现断点时对其他用户之间声音通讯的影响。另外,连接至同一混音装置1上的游戏控制盒子,其相互之间的时延均相同,且通过混音装置1有物理连接关系的任意两个激活声音收发单元12所连接的游戏音乐控制盒之间均可实现相互聊天。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中所有实施例中的“多个”均是指代三个及其以上的数量,但本领域人员应当获悉用上述“多个”限定的相关技术特征也可依据实际需求将数量设置为一个或两个。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