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方法和自治网络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48818发布日期:2019-03-05 19:49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方法和自治网络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通信的
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和一种自治网络。
背景技术
:网络(包括互联网)使得不同的个人和机构之间能够交换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源。网络通常包括通路、传输、信令以及网络管理等技术。这些技术已广泛地见诸于各类文献。连接终端到一个广域传输网络的通路技术(如终端装置和网络边缘的局域环路)已经从14.4、28.8和56k的调制解调器发展到包括isdn、t1、线缆调制解调器、dsl、以太网和无线连接在内的技术。现今用在广域网中的传输技术包括:同步光纤网(sonet)、密集波分复用(dwdm)、帧中继、异步传输模式(atm)和弹性分组环(rpr)。在所有不同的信令技术中(如在网络中用来建立、维持和终结通信的协议和方法),以互联网协议(ip)的应用最为广泛。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通信和网络专家都认为集声音(如电话)、视频和数据网于一体的一个基于ip协议的网络(如互联网)将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位作者所阐述的那样:“有一件事是清楚的,那就是以ip为基础的整合各类网络于一体的列车已经驶离了车站,有些乘客对此次旅行极具热情,而另一些则很不情愿地被拖拽而行,并哭、叫、踢打着列举ip的种种缺陷。但是不管它有着何种缺陷,ip已被采纳为一种行业标准,除了它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技术具有如此大的潜力和发展的空间。”随着internet的业务爆炸式增长,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从电信业来看,传统的电信业务已越来越多地采用ip传输,即所谓的everythingoverip。现有的电信网的框架将从电路交换及其组网技术,逐步转向以分组交换特别是ip为基础的新框架,电信网承载的业务将从以电话为主,转向以数据业务为主。tcp/ip网络协议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间网协议)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协议,它的流行与internet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tcp/ip最初是为互联网的原型arpanet所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整套方便实用、能应用于多种网络上的协议。事实证明tcp/ip做到了这一点,它使网络互联变得容易起来,并且使越来越多的网络加入其中,成为internet的事实标准。*应用层—应用层是所有用户所面向的应用程序的统称。tcp/ip协议族在这一层面有着很多协议来支持不同的应用,许多大家所熟悉的基于internet的应用的实现就离不开这些协议。如我们进行万维网(www)访问用到了http协议、文件传输用ftp协议、电子邮件发送用smtp、域名的解析用dns协议、远程登录用telnet协议等等,都是属于tcp/ip应用层的。就用户而言,用户所看到的是由一个个软件所构筑的大多为图形化的操作界面,而实际后台运行的便是上述各类协议。*传输层—传输层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应用程序间的通信,tcp/ip协议族在这一层的协议有tcp和udp。*网络层—网络层是tcp/ip协议族中非常关键的一层,主要定义了ip地址格式,从而能够使得不同应用类型的数据在internet上通畅地传输,ip协议就是一个网络层协议。*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是tcp/ip软件的最底层,负责接收ip数据包并通过网络发送,或者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包,交给ip层。ip是怎样实现网络互联的?各个厂家生产的网络系统和设备,如以太网、分组交换网等等,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互通。不能互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所传送数据的基本单元(技术上称之为“帧”)的格式不同。ip协议实际上是一套由软件程序组成的协议软件,它把各种不同“帧”统一转换成“ip数据包”格式,这种转换是因特网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使得所有各种计算机都能在因特网上实现互通,即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那么,“数据包”是什么?它又有什么特点呢?数据包也是分组交换的一种形式,就是把所传送的数据分段打成“包”,再传送出去。但是,它属于“无连接型”,是把打成的每个“包”(分组)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报文”传送出去,所以叫做“数据包”。这样,在开始通信之前就不需要先连接好每一条电路,各个数据包不一定都通过同一条路径传输,所以叫做“无连接型”。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在文本信息传输的情况下,它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坚固性和安全性。每个数据包都有报文和报头这两个部分,报头中有目的地址等必要内容,使每个数据包不经过同样的路径都能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在目的地重新组合还原成原来发送的数据,这就要ip具有分组打包和集合组装的功能。在实际传送过程中,数据包还要能根据所经过网络规定的分组大小来改变数据包的长度,ip数据包的最大长度可达65535个字节。如何保证服务品质(qos)是ip互联网的一个主要问题。如果我们将qos主要里程碑按时间排列,尽管长期以来无数个研究报告试图解决这一难题,但不难看出互联网qos却是不断降低要求,并不断失败的无奈历史。从“inteserv”(1990)到“diffserv”(1997),再到“lightload”(2001),各种看似有效的qos局部改善方案加起来,距离全网范围品质保证的目标还是像水中的月亮,qos看起来很近,其实遥不可达。早在ip互联网初期阶段,视讯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服务的目标,例如mbone。由于缺乏有效的品质保证,长期无法开展具有商业价值的视频通讯服务,削弱了ip互联网的盈利能力。因此,解决网络传输品质难题,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网络传输品质具体表现为丢包和误码,电脑文件对于传输中的错误不敏感,就算传输过程中大部分数据包都丢掉了,只要有tcp的重发机制,电脑还是会认为网络是可用的。但是,若丢包率或误码率高于千分之一,将会造成同步视讯的视音品质下降。经验数据告诉我们,高品质的视频通讯甚至要求丢包率和误码率低于十万分之一。当前网络环境的测试数据显示,绝大部分丢包发生在路由器内部,而在光纤传输中产生的误码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inteserv”不成功?“inteserv”建立在独立流资源预留的基础上,采用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rsvp)协议。在一个大规模网络环境中,如果能在两个视讯终端之间预留一部分带宽资源,为该视讯业务专用,听起来很好,但实际上行不通。首先,这个方案要求全网设备改造,等于重新建网,实际操作几乎不可能。其次,就算实现了全网改造,比如能够在每一台交换机内,为2mbps的视讯业务保留2mbps带宽,能否解决品质保证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所谓rsvp的2mbps带宽只能针对宏观而言,如果1秒钟的数据集中在前半秒发送,就会造成问题,形成周期性的突发流量。由于ip互联网的核心理念是尽力而为,在每一个网络节点,交换机总是试图以最快速度转发数据,当一个视讯流通过多级交换机后必然导致流量分布不均匀,多个不均匀的非同步流合在一起,在一段时间内将产生更大的不均匀。也就是说,网络流量一定有周期性的阻塞。随着视讯用户数的增加,周期性的阻塞并没有上限,当超过交换机内部储存量,就会直接导致丢包。*为什么“diffserv”不成功?在“inteserv”问世七年后,一种新方法“diffserv”开始流行。“diffserv”试图提供一种优于尽力而为的网络服务,这一方法不需要复杂的全网资源预留,实施很简单,只要在每个数据包中打上“优先级”标记,网络交换机首先处理带有“优先级”的视讯数据。其基本原理好比银行为vip客户发放金卡,能够有效减少高端客户的排队时间。这个方法听起来也很好,但实际上还是行不通。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单一视讯业务流量远远大于传统非视讯业务(百倍以上)。只要有少量视讯用户,网络上看到的几乎都是视讯数据包。如果大部分数据包都持有金卡,也就谈不上vip了。另外由于ip互联网并不是强制性的,尽管qos为用户制定了一套独善其身的道德标准,但要求别人都自觉执行根本不现实。因此,“diffserv”除了在少数企业专网中使用外,难以在大规模公网中有效推广。*为什么“lightload”不成功?自从ip互联网逐步普及以来,人们不间断地寻找解决网络品质保证的良方。网络技术专家们经过十多年搜肠刮肚,两大qos方案均不理想。在对解决qos失去信心的大环境下,一些不愿留名的人提出了不是办法的办法,即“lightload”。其基本设想是所谓的轻载网络,认为只要给足带宽,光纤入户,就不担心网络拥塞。轻载网络的设想可行吗?答案还是否定的。当前的网络技术专家们似乎没有意识到一个基本原理就是,网络丢包现象的根源是流量不均匀性造成的。从宏观上看,在一个时间段发送略快一点,必然导致另一时间段的拥挤,只要网络流量不均匀,网络可能达到的峰值流量就没有上限,在短时间内可以占满任意大的带宽。其实,只要有2mbps带宽就可以传输相当不错的视讯节目,若有8mbps带宽,就可以传输hdtv品质的视讯内容。然而,如果我们在普通网站上随意点看一段文字或一幅照片,现今的网站服务器多数使用千兆网口,其瞬间流量是hdtv的数十倍。如果有许多个类似网站,刚巧碰撞在一起,在某个短时间产生的突发流量会超过全网用户使用hdtv所需,能够占满任意宽的网络。统计分析显示,这种碰撞是很频繁的。ip互联网试图采用储存器来吸收瞬间流量,其后果是增加了传输时延。由于储存能力有限,而突发流量没有上限。因此,采用储存方法只能改善本设备丢包的几率,在本节点吸收的突发流量将对下一个节点造成更大的压力。视讯流量源源不断,交换机储存方式加剧了突发流量向薄弱节点汇聚,网络丢包不可避免。当前的网络建设者们,采用轻载加上“diffserv”技术,可以应付窄带的voip语音业务。这是因为语音在网络总流量中不占主要部分,一旦发生拥挤,可以牺牲电脑文件,对语音优先。但是,对于高带宽的视频通讯而言,局部扩容只能收到暂时改善的效果。如果其他地方也扩容,网络流量的不均匀性跟着水涨船高,导致原先已扩容部分的效果下降。如果全网都平均扩容的话,传输品质又将恢复到原先没有扩容前的样子。也就是说,整体扩容是无效的。当前的设备厂商推荐每户数十,乃至上百兆的超宽带接入网,就算每家都有了光纤到户,还是难以向消费者展示品质保证的视频通讯服务。再复杂的qos手段充其量只能“改善”ip互联网的传输品质,而无法“保证”网络传输品质。技术实现要素: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自治网络中自治云的入网方法、一种主控服务器、一种微云服务器、一种终端和一种自治网络。依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在自治网络中包括多个按层分布的自治云,每个自治云包括主控服务器、微云服务器、终端和交换网络,微云服务器包括边界路由器、终端分控服务器和边界分控服务器,相邻两层自治云复用同一个边界路由器连接;在每个自治云中,主控服务器与微云服务器接入交换网络,终端分控服务器与终端接入另一交换网络,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接入再一交换网络;所述方法包括:某个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全局数据汇的业务请求;一个或多个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依据所述业务请求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创建从全局数据源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一个或多个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控制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通过所述全局组播链路控制进行业务通信。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自治网络,在自治网络中包括多个按层分布的自治云,每个自治云包括主控服务器、微云服务器、终端和交换网络,微云服务器包括边界路由器、终端分控服务器和边界分控服务器,相邻两层自治云复用同一个边界路由器连接;在每个自治云中,主控服务器与微云服务器接入交换网络,终端分控服务器与终端接入另一交换网络,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接入再一交换网络;主控服务器包括:业务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全局数据汇的业务请求;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用于依据所述业务请求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创建从全局数据源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业务通信控制模块,用于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控制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通过所述全局组播链路控制进行业务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治网络,一个易于管理和可扩展的、能够保证数据传输时的速率稳定和延时可控的新型网络。第一,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自治云的方式,通过每个自治云内部的主控服务器进行控制、管理,使每个自治云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运行的集中控制网络。这样,一旦某个自治云出现故障后,其他自治云仍然能够正常运行,避免了由于某个自治云故障而使得整个网络均无法运行的问题,提高了自治网络的稳定性。第二,本申请实施例中,自治网络中的设备在主控服务器上注册,然后通过入网流程接入自治网络后,获得自治网络的服务。这样,可以阻止设备的非法接入,提高了自治网络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也有助于保障自治网络的稳定运行。第三,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自治云内部以主控、分控的方式对设备实现了分层次的管理,通过管理者(主控服务器、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被管理者(微云服务器、终端或边界路由器)之间的入网流程,准确地配置了设备的入网参数,建立了清晰的网络拓扑。从而使得自治云内部的各个设备之间可以在不进行路由协商的情况下相互通信,这样保证了通信时的稳定性。第四,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多个自治云之间以分层次接入的方式,通过边界路由器和相邻的自治云之间的入网流程,准确地配置了各个自治云的入网参数,建立了清晰的网络拓扑。从而使得不同自治云之间的设备可以在不进行路由协商的情况下相互通信,这样即保证了通信时的稳定性,也保证了自治网络的可扩展性。第五,本申请实施例中,自治网络使用了结构清晰的、分层次的网络拓扑,所以自治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节点不需要针对每个数据包进行路由的计算,也不需要维护其周围设备的拓扑,依据主控服务器的相关配置命令即可完成数据包的传输。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数据交换节点的运算需求,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同时也可以保证数据传输时的速率稳定和延时可控。第六,本申请实施例中,各个业务的数据包在进行传输前,需要通过各个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配置出一条数据传输通道,即同一个业务中的数据包通过相同的路径进行传输,而不像现有ip协议的方案,每个数据包依靠自行协商解决路由问题,在数据包发出之前并不知道其会经过哪条路径,即同一业务的两个数据包可能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至目标终端。这样,可以保证稳定的传输速率和稳定的传输延时,提高了自治网络的传输品质。第七,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最底层可以融合各种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如以太网),从而无需从物理层面建立一个全新的传输网络,可以大大减少网络改造的成本,提升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同时解决了ip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差,满足了运营级网络的可控,可管理和有服务质量保证的起码要求,兼具了大规模组网能力。第八,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在不消耗海量带宽的前提下实现自治网络中的点对多点的数据通信,从而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第九,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了分布式配置和管理的方法,不需要每个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对全网的组播链路进行统一管理,大大减少了对于主控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的需求(比如处理能力、内存空间等)。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主控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分控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边界路由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1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图2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示例图;图2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示例图;图2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示例图;图2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网络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熵的概念于1865年所提出,最初是用来描述“能量退化”的物质状态参数之一,在热力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但那时熵仅仅是一个可以通过热量改变来测定的物理量,其本质仍没有很好的解释,直到统计物理、信息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发展,熵的本质才逐渐被解释清楚,即,熵的本质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负熵就是熵的对立,熵代表的是无序,而负熵表示的则是有序。汲取负熵,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外界吸收了物质或者能量之后,使系统的熵降低了,变得更加有序了。当人类把火、木材、空气、黏土、石头放在一起,烧制出陶器、冶炼出金属的时候,一种类似光合作用的变化出现了——负熵。当人类可以从大自然源源不断地以化合形式提取负熵后,便宣告人类已经站上了生物链的顶端。智能的本质是在自然界以阳光为驱动的生物炭循环之外,另建一套负熵循环体系。网络世界亦是如此,现存的互联网本质上是个遵循尽力而为这一行为准则的无管理、杂乱无序的网络,换而言之,就是一个熵特别高的网络,现存的互联网公司是在熵特别高的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使之有序、负熵高。例如,电子商务网站把各种商家的商品用某些规则清晰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把杂乱无序的东西有序地展现出来,这就是电子商务网站的商业价值!有没有一种网络天生就是负熵特别高的、非常有序的?这就是发明人提出的自治网络的概念,先天可管理非常有序。传统的观点是,从个人到社会是在一个多层体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向外扩展。个人与社会,对人们来说,这并不是非此即彼二选一。以身观身,这是讲人性;以家观家,开始有了小范围的公众性;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个人行为的公众性放到了最大。所谓的“群己界限”,就是这多层之间的分界,在什么层做什么层的事,不要越界和失范。同样的道理适合网络世界,分布式、有层次的自治网络暗合了传统的智慧!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自治网络进行介绍:一、自治网络的拓扑结构参见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网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自治网络,是一种分布式的集中控制网络,在自治网络中包括多个按层分布的自治云,即自治网络的整体网络结构由多个称为自治云的子结构互相连接而成,自治云在互相连接时呈现出层级结构。从顶层的自治云开始,每个自治云可以和一个或多个下一层的自治云互相连接,下层的自治云再和更下一层的自治云连接,直到最底层自治云为止,所有的自治云以这种方式层层连接后就形成了自治网络网。显然,这种层级结构为树状结构,每一个自治云就是树中的一个节点,整个自治网络就是一棵由多个自治云作为节点组成的树。如图1所示,该自治网络包括四层,在第四层(l4)中的自治云连接多个第三层(l3)中的自治云,在第三层(l3)中的自治云连接多个第二层(l2)中的自治云,在第二层(l2)中的自治云连接一个或多个第一层(l1)中的自治云。参加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云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自治云是自治网络结构中的基本子结构,也是使自治网络可以正常运行的结构单位。一个自治云在配置正确的情况下,可以在自治云内部独立实现自治网络的功能。当自治云由于通信故障无法和上下层自治云连接时,自治网络中的业务依然可以在单个自治云内部实现,这也是自治云名称的由来(自治运行)。当自治云可以和上下层的自治云正常通信时,这些自治云就组成了一个范围更大的自治网络,可以实现跨自治云的业务。在具体实现中,每个自治云包括主控服务器、微云服务器、终端和交换网络。1、主控服务器主控服务器是自治云的集中控制节点,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对自治云中的设备进行管理、实现自治云内部以及跨自治云之间的业务、自治网络的管理通信以实现更高层的管理等等,通过主控服务器,每个自治云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运行的集中控制网络。在每个自治云中,主控服务器与微云服务器接入交换网络,即主控服务器可以与多个微云服务器通过同一个交换网络进行连接,这个交换网络以及和它连接的设备共同组成了自治云的主控微云,自治云中的主控微云的数量为一个,主控微云中的设备可以以树型、星型、全交换等各种拓扑类型进行连接。通常,自治网络中的设备首先需要在主控服务器上注册,然后通过入网流程接入自治网络,没有注册的设备无法入网,不能获得自治网络提供的服务。参见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主控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主控服务器300主要包括网络收发模块301、设备管理模块302、组播管理模块303、业务处理模块304等模块。其中:网络收发模块301负责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接收数据包时会检查数据包是否符合自治网络的包格式、是否是发送给主控服务器的包,如果符合要求则根据数据包中的消息类型将数据包分发至设备管理模块302、组播管理模块303和业务处理模块304。设备管理模块302负责处理和自治云中设备的入网状态相关以及和相邻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相关的协议,维护和这些状态相关的表格,实现如设备的入网和退网、相邻自治云之间的接入和断开等流程。组播管理模块303负责处理和自治云内部的组播数据流或者和跨自治云的组播数据流相关的协议,维护和这些数据流相关的表格,实现如数据流发送端的创建和销毁、数据流接收端的添加和删除、跨自治云数据流的管理等流程。业务处理模块304负责处理和各种自治网络业务相关的协议,维护和这些业务相关的表格,实现如现场直播、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等服务的流程。2、微云服务器微云服务器是自治云的交换核心,大部分情况下,自治网络中的设备发出的通信数据通过微云服务器的转发抵达最终目的地。进一步而言,微云服务器包括边界路由器、终端分控服务器和边界分控服务器。2.1、分控服务器终端分控服务器和边界分控服务器也称为分控服务器,分控服务器是自治云的数据转发节点,具有一个上行接口和一个下行接口。上行接口用于连接到自治云的主控微云,下行接口可以与终端或者其它自治云中的边界路由器通过同一个交换网络进行连接,这个交换网络以及和它连接的设备共同组成了自治云的一个分控微云。其中,终端分控服务器与终端接入另一交换网络,对应的分控微云又称为终端分控微云。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接入再一交换网络,对应的分控微云又称为边界分控微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控微云、分控微云可以统称为微云。假设自治云的层次结构为4层,而每个自治云内部的微云层次为2层,则整个自治网络中微云的层次结构为8层。分控微云中的设备同样可以以树型、星型、全交换等各种拓扑类型进行连接。主控微云中的每一个分控服务器都可以对应于一个分控微云,分控微云和主控微云通过复用同一个分控服务器实现了连接。由于微云服务器可以同时接入到两个不同的微云中,所以多个微云之间可以通过微云服务器实现互相连接,连接时需要符合如下规则:自治云内部的分控微云之间不可以互相连接;自治云内部的主控微云和分控微云连接时,微云服务器的上行接口接入主控微云,下行接口接入分控微云;主控微云可以和上层自治云中的分控微云连接,微云服务器的上行接口接入分控微云,下行接口接入主控微云;主控微云只能和一个上层自治云中的分控微云连接;分控微云可以和下层自治云中的主控微云连接,微云服务器的上行接口接入分控微云,下行接口接入主控微云;分控微云可以和多个下层自治云中的主控微云连接。分控服务器还是自治云的辅助控制节点,可以对分控微云中的其它设备进行简单的管理,分担主控服务器的部分功能。需要说明的是,终端分控服务器和边界分控服务器是角色的区分,一个服务器即可以为独立的终端分控服务器,也可以为独立的边界分控服务器,还可以同时为终端分控服务器与边界分控服务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参见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分控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分控服务器400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401(上行接口模块、下行接口模块)、交换引擎模块402、协议处理模块403。其中,网络接口模块401负责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接收时会检查数据包是否符合设定的接收过滤规则,若符合则交给交换引擎模块402处理,发送时把来自交换引擎模块的数据包通过网络接口发送给其它设备。交换引擎模块402负责数据包的转发,接收到来自网络接口模块401和协议处理模块403的数据包后,根据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结合内部的表格把数据包按照规则修改相关字段后交给网络接口模块401或协议处理模块403做进一步处理。协议处理模块403负责处理自治网络协议,实现接收来自交换引擎模块402的数据包、根据自治网络协议处理数据包并按需配置内部表格、将数据包交给交换引擎模块402做进一步处理等功能。2.2、边界路由器边界路由器也是自治云的数据转发节点,可以同时连接到两层自治云中,能够实现跨自治云的数据转发。边界路由器有一个上行接口和一个下行接口,下行接口用于连接到某个自治云的主控微云,上行接口用于连接到另一个自治云的分控微云。此时,相邻两层自治云复用同一个边界路由器连接,连接后,通过下行接口连接的自治云称为下层自治云,通过上行接口连接的自治云称为上层自治云。多个自治云通过边界路由器以此方式互相连接后,就形成了一个按层分布的分布式网络。参见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边界路由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边界路由器500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501(上行接口模块、下行接口模块)、交换引擎模块502、协议处理模块503。网络接口模块501负责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接收时会检查数据包是否符合设定的接收过滤规则,若符合则交给交换引擎模块502处理,发送时把来自交换引擎模块502的数据包通过网络接口发送给其它设备。交换引擎模块502负责数据包的转发,接收到来自网络接口模块501和协议处理模块503的数据包后,根据数据包中的地址信息结合内部的表格把数据包按照规则修改相关字段后交给网络接口模块501或协议处理模块503做进一步处理。协议处理模块503负责处理自治网络协议,实现接收来自交换引擎模块502的数据包、根据自治网络协议处理数据包并按需配置内部表格、将数据包交给交换引擎模块502做进一步处理等功能。3、终端终端是向自治网络中的用户提供服务的设备,例如,机顶盒、流媒体网关、编码板、存储器、媒体合成器等。参见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终端600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601、数据处理模块602和协议处理模块603。其中,网络接口模块601负责数据包的接收和发送,接收时会检查数据包是否符合自治网络的包格式、是否是发送给终端的包,如果符合要求则根据数据包中的消息类型将数据包分发至数据处理模块601和协议处理模块603。数据处理模块601负责处理和终端相关的业务数据。协议处理模块603负责处理自治网络协议,实现终端的入网流程、自治网络业务流程(如现场直播、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等)。例如,若终端为机顶盒,则数据处理模块602为视音频编解码引擎模块,可以将自身捕获的视音频数字信号按照各种标准压缩并编码,以及将各种视音频编码数据解压缩后还原成数字信号。又例如,若终端为编码板,则数据处理模块602为视音频编码引擎模块,可以将自身捕获的视音频数字信号按照各种标准压缩并编码。又例如,若终端为存储器,则数据处理模块602为磁盘阵列模块,可以将接收到的业务数据中的信息存储在磁盘上或者将磁盘上的信息转换成业务数据后发送。4、交换网络交换网络用于向自治网络提供底层的网络通信能力,使得连接到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的设备之间可以互相通信。在一个示例中,交换网络为以太网,即设备之间可以基于标准的以太网协议进行通信。根据承载以太网的实际情况,设备接入主控微云或分控微云后,可以形成各种拓扑结构,例如,全连接形、星形、树形等等。在不同的拓扑结构中,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有所不同。二、自治网络的网络参数1、逻辑设备类型自治网络中的设备具有一个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类型用于区分设备实现的功能,不同的物理实体可以实现成类型相同的逻辑设备。例如,逻辑设备类型包括主控服务器、微云服务器(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边界路由器)、终端,等等。2、逻辑设备标识自治网络中的设备具有一个逻辑设备标识,逻辑设备标识用于区分逻辑设备类型相同的设备。逻辑设备类型与逻辑设备标识是设备在自治网络中的唯一标识符。3、逻辑端口地址连接到自治网络的设备的网络接口在设备入网时都将分配到一个8bit的逻辑端口地址。该逻辑端口地址在所连接的微云(主控微云或分控微云)内部唯一,通常用16进制表示,取值范围是0x01-0xfe,即同一个微云中一共可以接入254个网络接口。对于分控服务器或者边界路由器而言,它的两个接口接入的是两个不同的微云,分配到的逻辑端口地址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4、逻辑地址逻辑地址用于定位设备的网络接口。如果设备使用多个网络接口接入自治网络,则每一个网络接口都会有自己独立的逻辑地址。逻辑地址包括本地逻辑地址、逻辑地址前缀和全局逻辑地址。4.1、本地逻辑地址连接到自治网络的设备的网络接口在设备入网时都将分配到一个16bit的本地逻辑地址,该地址在设备接入的自治云内部唯一,通常用16进制表示。本地逻辑地址通过微云内的逻辑端口地址自动生成。对于主控微云内的网络接口,本地逻辑地址为<接口在主控微云内的逻辑端口地址>00。对于分控微云内的网络接口,本地逻辑地址为<分控服务器的上行接口在主控微云内的逻辑端口地址><接口在分控微云内的逻辑端口地址>。对于边界路由器而言,它的两个接口接入的是两个不同的自治云,所以它们的本地逻辑地址在对应的自治云中唯一。4.2、逻辑地址前缀每个自治云根据其在整个自治网络中的位置,将分配到一个逻辑地址前缀。逻辑地址前缀是1个48bit的数值,分为3段,每段16bit。逻辑地址前缀通常用16进制表示,比如12d4-56c8-a07f。各层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的构成规则如下:第1层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其构成规则为<接入逻辑地址4>-<接入逻辑地址3>-<接入逻辑地址2>;第2层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其构成规则为<接入逻辑地址4>-<接入逻辑地址3>-0000;第3层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其构成规则为<接入逻辑地址4>-0000-0000;第4层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其构成规则为0000-0000-0000,表示没有前缀;其中:<接入逻辑地址2>表示第1层自治云接入第2层自治云时所使用的边界路由器在第2层自治云中的本地逻辑地址;<接入逻辑地址3>表示第2层自治云接入第3层自治云时所使用的边界路由器在第3层自治云中的本地逻辑地址;<接入逻辑地址4>表示第3层自治云接入第4层自治云时所使用的边界路由器在第4层自治云中的本地逻辑地址;4.3、全局逻辑地址连接到自治网络的设备的网络接口在设备入网时将分配到一个全网唯一的全局逻辑地址。全局逻辑地址是1个64bit的数值,分为4段,每段16bit。全局逻辑地址通常用16进制表示,比如12d4-56c8-a07f-3b9e。全局逻辑地址可以通过网络接口的本地逻辑地址、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和自治云的层次以如下规则构成:第1层自治云的全局逻辑地址其构成规则为<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网络接口的本地逻辑地址>;第2层自治云中的全局逻辑地址其构成规则为<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的前2段>-<网络接口的本地逻辑地址>-0000;第3层自治云中的全局逻辑地址其构成规则为<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的第1段>-<网络接口的本地逻辑地址>-0000-0000;第4层自治云中的全局逻辑地址其构成规则为<网络接口的本地逻辑地址>-0000-0000-0000;5、设备号码设备号码用于在自治网络的业务中定位设备,它通常和使用自治网络的用户相关联。当某个用户的设备由于故障而发生更换时,可以将原来的设备号码绑定到新的设备上去而无需改变设备号码。设备号码包括本地设备号码、设备号码前缀和全局设备号码。5.1、本地设备号码连接到自治网络的设备在设备入网时都分配到一个本地设备号码。该号码在设备接入的自治云内部唯一,是一个5位的10进制数字,即有效范围是00000-99999。其中00000这个本地设备号码保留,不能用于表示实际的一个设备。对于边界路由器而言,它的两个接口接入的是两个不同的自治云,所以它们的本地设备号码只在对应的自治云中唯一。5.2、设备号码前缀每个自治云根据其在整个自治网络中的位置,都将分配到一个设备号码前缀。设备号码前缀是一个15位的10进制数字,分为3段,每段是一个5位的10进制数字。比如12345-67890-33333。各层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的构成规则如下:第1层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其构成规则为<接入设备号码4>-<接入设备号码3>-<接入设备号码2>;第2层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其构成规则为<接入设备号码4>-<接入设备号码3>-00000;第3层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其构成规则为<接入设备号码4>-00000-00000;第4层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其构成规则为00000-00000-00000,表示没有前缀;其中:<接入设备号码2>表示第1层自治云接入第2层自治云时所使用的边界路由器在第2层自治云中的本地设备号码;<接入设备号码3>表示第2层自治云接入第3层自治云时所使用的边界路由器在第3层自治云中的本地设备号码;<接入逻辑地址4>表示第3层自治云接入第4层自治云时所使用的边界路由器在第4层自治云中的本地设备号码;5.3、全局设备号码连接到自治网络的设备在设备入网时都将分配到一个全网唯一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设备号码是一个20位的10进制数字,分为4段,每段是一个5位的10进制数字。比如12345-67890-33333-88888。全局设备号码可以通过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和自治云的层次以如下规则构成:第1层自治云的全局设备号码其构成规则为<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第2层自治云中的全局设备号码其构成规则为<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的前2段>-<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00000;第3层自治云中的全局设备号码其构成规则为<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的第1段>-<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00000-00000;第4层自治云中的全局设备号码其构成规则为<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00000-00000-00000;6、微云层次微云层次用于表示各个微云在整个自治网络中的相对位置。每个自治云中的微云分为2层,主控微云在上层,分控微云在下层。这样4层自治云结构的自治网络中微云的总层次数为8,即第4层自治云中的主控微云层次为8,第1层自治云中的分控微云层次为1。7、微云拓扑微云拓扑用于表示同一微云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微云拓扑和设备在交换网络中实际的连接方式无关,是一种逻辑上的拓扑关系。微云拓扑会影响数据包在微云中的传输路径。在具体实现中,微云拓扑包括支持星型拓扑和全交换拓扑。星型拓扑微云中包含一个中心设备,其它设备之间的大部分数据都需要通过此中心设备进行转发。全交换拓扑微云中没有中心设备,设备之间的数据可以点对点直接发送。由于终端不具备数据转发功能,所以终端分控微云的拓扑类型是星型拓扑且中心设备是对应的终端分控服务器。8、物理端口信息物理端口信息用于描述和某个设备的网络接口通过交换网络通信时所使用的参数。对于目前的以太网实现,包括了mac地址、以太网类型和vlan标签等信息。其中,mac地址表示向这个接口发送数据包时使用的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表示向这个接口发送数据包时使用的以太网帧类型、vlan标签表示向这个接口发送数据包时使用的vlan信息。为了简化描述,在不会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后文通常会省略对于以太网类型和vlan标签的描述而直接用mac地址来代替整个物理端口信息。三、自治网络的数据包1、数据包定义自治网络的数据包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以太网头部、自治网络头部、payload(pdu)、crc。以太网头部又可以分为:目的mac地址(dmac)、源mac地址(smac)、以太网类型(etype),根据需要以太网头部中还可以包含vlan头部(vlan)。自治网络头部又可以分为:数据包类型(vtype)、保留字节(reserved)、目的自治网络地址(da)、源自治网络地址(sa)。无vlan头部的具体的格式如下表所示:dmacsmacetypevtypereserveddasareservedpayloadcrc有vlan头部的具体的格式如下表所示:dmacsmacvlanetypevtypereserveddasareservedpayloadcrc其中:目的mac地址(dmac)可以由6个字节组成,表示接收该数据包的设备的网络接口的mac地址;源mac地址(smac)可以由6个字节组成,表示发送该数据包的设备的网络接口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etype)可以由2个字节组成,表示以太网的帧类型;vlan头部可以由4个字节组成,表示使用vlan传输数据包时使用的vlan信息;数据包类型(vtype)可以由1个字节组成,表示数据包的类型(比如连接包、单播包、组播包等);保留字节可以由1个字节组成,一般设置为0;目的自治网络地址(da)可以由8个字节组成,表示接收该数据包的接收方在自治网络中的地址,其意义由数据包类型决定;源自治网络地址(sa)可以由8个字节组成,表示发送该数据包的接收方在自治网络中的地址,其意义由数据包类型决定;payload中存放自治网络的pdu,长度和数据包的类型有关。比如组播包的长度可以是288或1056字节,连接包和单播包的长度可以是64、288或1056字节。当然,payload并不仅仅限于以上3种长度,使用其他长度均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crc可以由4个字节组成,其计算方法遵循标准的以太网crc算法。2、自治网络地址自治网络中有3种不同的地址,分别是连接地址、单播地址、组播地址。其中:连接地址在设备的入网流程中使用,它的8个字节的数值相同,比如0x01010x01010x01010x0101。连接地址用于区分接入到同一个微云中的设备;单播地址是网络接口的全局逻辑地址,比如0x01020x03040x05060x0708;组播地址用于区分同一个自治云中的组播数据流,组播地址只能作为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使用而不能做为源自治网络地址使用。组播地址可以使用8个字节中的后4个字节,前4个字节固定为全0,比如0x00000x00000x00120x3456。3、数据包类型自治网络中有3种类型的数据包:连接包、单播包、组播包。其中:连接包在设备的入网流程中使用,它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和源自治网络地址都是连接地址,分别表示连接包的接收方和发送方;单播包在设备入网后使用,用于传输设备之间的协议pdu,它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和源自治网络地址都是单播地址,分别表示单播包的接收方和发送方;组播包在设备入网后使用,用于传输设备之间的数据pdu,它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是组播地址,源自治网络地址是单播地址,分别表示组播包的接收方和发送方。为了区分不同的数据包,可以预先进行如下约定:以太网类型的值为0x0800;连接包的包类型值为0x10;单播包的包类型值为0x02;组播包的包类型值为0x81。在后面对数据包中具体的部分进行描述时,通常会省略对于以太网类型以及vlan头部的描述。4、数据包传输4.1、连接包连接包不支持转发,只能在同一个微云中的两个设备之间传输。连接包使用连接地址表示数据包的发送方和接收方。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取值都相同,其数值通常就是发送方或接收方的网络接口的逻辑端口地址。4.1.1、非转发节点行为对于主控服务器和终端,发送连接包时需要设置目的mac地址为接收方的mac地址,设置源mac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设置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对方的连接地址,设置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自己的连接地址。接收连接包时需要检查目的mac地址是否为自己的mac地址。4.1.2、转发节点行为对于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它们在内部维护了两张以太网发送匹配表。两张表对应于两个网络接口,下行接口为0号口,对应的匹配表为0号表,上行接口为1号口,对应的匹配表为1号表。每张匹配表中包含256个表项,对应于8bit的逻辑端口地址。每个表项中包括一个以太网mac地址(物理端口信息)和一个发送标志位。标志位为0表示该端口无效,mac地址无意义。标志位为1表示该端口有效,mac地址就是向该端口发送数据包时使用的目的mac地址。转发节点发送连接包时设置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自己的连接地址,设置源mac地址为发送接口的mac地址,设置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对方的连接地址。设置目的mac地址时首先要根据对方的连接地址查找以太网发送匹配表中的对应表项。比如对方的连接地址为0x34340x34340x34340x3434,连接包需要发到1号口,则查询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中的第0x34表项。如果发送标志位为0则不发送该连接包,如果发送标志位为1则设置目的mac地址为表项中的mac地址然后发送。转发节点接收连接包时需要检查目的mac地址是否为接收接口的mac地址。4.2、单播包单播包使用单播地址表示数据包的发送方和接收方。单播包可以通过数据转发节点的转发,从一个微云传输到另一个微云,实现全自治网络范围内设备的通信。4.2.1、非转发节点行为对于主控服务器和终端,发送单播包时需要设置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自己的全局逻辑地址,设置源mac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设置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设置目的mac地址为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所对应的mac地址。对于终端,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就是所属微云的分控服务器的0号口。对于主控服务器,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需要按如下规则进行计算:当自治云层次为1时,比较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和自己的全局逻辑地址的前6个字节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设置下一个接收方的本地逻辑地址为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的第7、8字节,如果不同,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就是主控微云中边界路由器的0号口;当自治云层次为2时,比较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和自己的全局逻辑地址的前4个字节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设置下一个接收方的本地逻辑地址为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的第5、6字节,如果不同,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就是主控微云中边界路由器的0号口;当自治云层次为3时,比较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和自己的全局逻辑地址的前2个字节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设置下一个接收方的本地逻辑地址为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的第3、4字节,如果不同,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就是主控微云中边界路由器的0号口;当自治云层次为4时,设置下一个接收方的本地逻辑地址为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的第1、2字节;根据下一个接收方的本地逻辑地址查找到对应的设备;如果设备是主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就是主控微云中边界路由器的0号口;如果设备不是主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则检查主控微云的拓扑类型;如果主控微云的拓扑类型为星型,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就是主控微云中的中心设备的1号口;如果主控微云的拓扑类型为全交换,则检查设备是不是分控服务器;如果设备是分控服务器,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就是分控服务器的1号口;如果设备不是分控服务器,那么设备就是某个分控微云下的设备,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就是该分控微云的分控服务器的1号口;主控服务器和终端接收单播包时需要检查目的mac地址是否为自己的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是否为自己的全局逻辑地址。4.2.2、转发节点行为对于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它们入网后会知道0号口和1号口的全局逻辑地址以及0号口对应的微云在自治网络中的层次。自治网络中规定数据转发节点内部的协议处理模块使用0号口的全局逻辑地址作为自己的单播地址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转发节点在接收来自0号口或者1号口上的单播包时,首先需要检查目的mac地址是否为接收接口的mac地址,然后根据目的自治网络地址、自己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以及微云层次计算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假设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d8.d7.d6.d5.d4.d3.d2.d1,自己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为s8.s7.s6.s5.s4.s3.s2.s1。其中d8到d1、s8到s1分别表示地址中的1个字节。计算前,根据0号口微云层次将目的自治网络地址和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分成3部分,分别称为地址2,地址1和地址0。下表是划分地址的方法:计算下一个接收方时分4种情况:如果两个地址的3个部分都相同,表示下一个接收方就是自己,此时无需转发,将数据包交给内部的协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即可;如果两个地址只有地址0部分不同,表示下一个接收方位于0号口所属微云中,对应的逻辑端口地址就是目的自治网络地址的地址0部分;如果两个地址的地址2部分相同但是地址1部分不同,表示下一个接收方位于1号口所属微云中,对应的逻辑端口地址就是目的自治网络地址的地址1部分;如果两个地址的地址2部分不相同,下一个接收方就是1号口所属微云(主控微云或分控微云)中称为上层转发节点的一个特殊设备,它的逻辑端口地址在转发节点入网时获得;计算完成后如果需要转发,则根据计算结果查询对应接口的以太网匹配表中的对应表项,如果发送标志位为0则不发送该单播包,如果发送标志位为1则设置目的mac地址为表项中的mac地址,设置源mac地址为对应接口的mac地址然后发送。内部的协议处理模块发送单播包时,设置源自治网络地址为0号口的全局逻辑地址,设置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然后根据接收方的全局逻辑地址、自己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以及微云层次计算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计算方法和计算来自0号口或1号口上的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的方法相同,然后设置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的方法也相同。自治网络中的业务中存在点对多点的数据通信场景,例如,多人同时收看一场现场直播的音乐会,视频会议中大量参会方同时收看发言方的视音频,等等。在这些数据通信场景下,如果依然采用点对点的单播机制进行通信则会由于实际的网络带宽有限而可能无法实现,因此,针对这些数据通信场景,自治网络实现了组播通信机制,可以在全网范围内进行点对多点的数据通信,而不消耗海量的带宽。组播通信机制在单自治云中的特点包括如下的至少一项:以组播地址作为区分组播数据流的唯一标识,即同一个发送方发出的数据流无论有多少个接收方,在数据流的生存期间其组播地址不变;组播地址动态维护,在数据流产生时实时分配,在数据流消亡时实时释放;数据汇动态维护,在数据流的生存期间可以随时添加或删除数据流的接收方;由主控服务器统一计算数据流在自治云内部的传播路径和消耗的带宽;由主控服务器统一控制在数据流传播路径上的数据转发节点对数据进行转发;根据数据流实际的传播路径,在同一个微云内部出现一个或多个设备需要接收或转发该数据流时,数据流通过数据转发节点进行转发。组播通信机制在多自治云时的特点包括如下的至少一项:组播地址在自治云内部唯一,跨自治云时组播地址需要替换;每个自治云独立维护自己的组播地址以及相关信息;各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通过自治网络的协议进行交互,协同维护跨自治云组播数据流的信息;边界路由器负责跨自治云时组播数据流的转发和组播地址替换;由各主控服务器统一控制在数据流传播路径上的边界路由器对数据进行转发和组播地址替换。在组播通信机制中,称发送数据流的设备为数据源,接收数据流的设备为数据汇,称数据源到数据汇之间的传播路径为组播链路。在组播链路中,传输的数据包是组播包,数据源发出的组播包,可能会经过一个或多个数据转发节点的转发后,到达数据汇。数据转发节点分为自治云内部的数据转发节点和自治云边界上的数据转发节点。自治云内部的数据转发节点包括终端分控服务器和边界分控服务器。自治云边界上的数据转发节点就是边界路由器。当数据源和数据汇属于同一个自治云时,组播包从数据源发出后,在自治云内部经过一个或多个内部数据转发节点的转发后到达数据汇。当数据源和数据汇属于不同的自治云时,组播包从数据源发出后,首先在数据源所在自治云内部经过一个或多个内部数据转发节点的转发后到达边界路由器,然后在边界路由器上进行组播地址替换,将组播地址替换成后一跳自治云中的组播地址,然后继续在后一跳自治云内部进行转发,根据数据汇的位置,可能需要在多个自治云内部进行转发,经过一个或多个边界路由器进行多次地址替换后到达数据汇所在自治云,最后在数据汇所在自治云通过转发到达数据汇。为了更好的描述组播通信,将组播数据流从数据源开始到数据汇的传输路径称为全局组播链路,将全局组播链路在每一个自治云内部的传输路径称为本地组播链路。全局组播链路中的数据源和数据汇又称为全局数据源和全局数据汇。本地组播链路中也有数据源和数据汇的概念,它们又称为本地数据源和本地数据汇。全局数据源和全局数据汇可以是终端、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者边界分控服务器。本地数据源和本地数据汇可以是终端、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或者边界路由器。当本地数据源为终端时,称其为物理数据源;当本地数据源为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时,称其为虚拟数据源;当本地数据源为边界路由器时,称其为中继数据源。当本地数据汇为终端时,称其为物理数据汇;当本地数据汇为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时,称其为虚拟数据汇;当本地数据汇为边界路由器时,称其为中继数据汇。当组播包在边界路由器上进行组播地址替换时,替换前后的组播包属于同一路组播数据流。此时,边界路由器既是数据源方向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汇,也是数据汇方向自治云的本地数据源。组播包还可以在自治云内部进行组播地址替换,即由自治云内部的数据转发节点将组播包中的组播地址替换成另外一个组播地址。此时,替换前后的组播包属于不同的组播数据流。替换前的组播包属于旧的组播数据流,进行地址替换的数据转发节点就是旧的组播数据流的全局数据汇。替换后的组播包属于新的组播数据流,进行地址替换的数据转发节点就是新的组播数据流的全局数据源。即进行地址替换的数据转发节点既是数据汇也是数据源。数据转发节点(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边界路由器)在转发组播包时,通过查询内部的组播导向表和组播信息表来决定如何转发。1、组播导向表组播导向表有4张,分别称为0号、1号、2号和3号导向表,在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中可以使用0号、1号、2号和3号导向表,在边界路由器中可以使用1号和2号导向表。每张导向表的表项数等于自治云中所支持的最大组播数据流数量,通过组播地址进行索引。例如,自治云中最多支持1m个组播数据流,那么组播地址的有效范围就是0x00000000-0x000fffff,每张导向表的表项数也是1m个。0号导向表的表项中记录了来自0号口的组播包发往0号口时的导向信息。1号导向表的表项中记录了来自0号口的组播包发往1号口时的导向信息。在边界路由器中,表项数由0号口所接入的自治云(下层自治云)决定。2号导向表的表项中记录了来自1号口的组播包发往0号口时的导向信息。在边界路由器中,表项数由1号口所接入的自治云(上层自治云)决定。3号导向表的表项中记录了来自1号口的组播包发往1号口时的导向信息。导向信息包括导向模式以及替换地址列表。导向模式为0表示该方向的组播包无需发送,为1表示需要发送但不需要进行地址替换,为2表示需要发送且需要进行单个组播地址的地址替换,为3表示需要发送且需要进行多个组播地址的地址替换。替换地址列表中记录了用于进行地址替换的组播地址,导向模式为0或1时表中不包含组播地址,导向模式为2时包含1个组播地址,导向模式为3时包含多个组播地址。2、组播信息表组播信息表有2张,分别称为0号和1号信息表。每张信息表的表项数等于自治云中所支持的最大组播数据流数量,通过组播地址进行索引。0号信息表的表项中记录了组播包发往0号口时的地址信息。在边界路由器中,表项数由0号口所接入的自治云(下层自治云)决定。1号信息表的表项中记录了组播包发往1号口时的地址信息。在边界路由器中,表项数由1号口所接入的自治云(上层自治云)决定。地址信息共包含256个bit。256个bit对应于微云中的256个接口,bit的位置就是接口的逻辑端口地址。bit的数值为0表示无需将组播包发送到该接口,数值为1表示需要发送到该接口。例如,1号信息表中的第0x00012345表项中的第3个和第7个比特为1表示组播地址为0x00012345的数据包在发往1号口时需要同时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03和0x07的两个网络接口。主控服务器在管理组播数据流时,主要用到了数据源信息表、数据源索引表和组播路由表等表格。1、数据源信息表数据源信息表的表项数和总的组播地址相同,记录了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的信息。每个表项包含以下信息:数据源状态:0表示组播数据流不存在,1表示组播数据流存在;数据源类型:1表示数据源为终端即物理数据源、2表示数据源为终端分控服务器即虚拟数据源、3表示本地数据源为边界路由器即中继数据源;数据源设备号码:数据源的本地设备号码;数据源通道号:数据源类型为1和2时用于区分同一个设备发出的多路数据流,数据源类型为3时无意义;替换前组播地址:数据源类型为1时无意义,数据源类型为2和3时表示数据流在进行组播地址替换之前的组播地址,替换前组播地址为0表示此路组播数据流尚未被任何组播数据流所替换;全局数据源设备号码:数据源类型为1和2时无意义,数据源类型为3时表示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通道号:数据源类型为1和2时无意义,数据源类型为3时表示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数据流流量:表示组播数据流占用的带宽;数据流媒体属性:记录组播数据流本身的属性,比如数据流类型(视频、音频)、编解码格式等;数据流业务属性:记录数据流和业务相关的属性,比如所属业务类型、业务发起方的全局设备号码等;2、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索引表用于根据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查找对应的组播地址,如果查不到表示本自治云中不存在对应的组播数据流。3、组播路由表组播路由表用于记录数据流在各个微云(主控微云或分控微云)中的传输路径,每一个表项对应于一个组播数据流在某个微云中的路由信息。组播路由表通过组播地址与微云号的方式来查找,如果查不到表示该组播地址对应的组播数据流没有在对应的微云中进行传输。微云号用于区分不同的微云,微云号定义为微云的管理者在主控微云中的逻辑端口地址。每个组播路由表的表项由256个字节组成。每个字节对应于微云中某个网络接口的路由信息,字节在表项中的位置就是对应网络接口的逻辑端口地址。表项中某字节的数值为0时,表示对应的网络接口不接收此路组播数据流。表项中某字节的数值为对应网络接口的逻辑端口地址时,表示该接口是此路组播数据流在对应微云中的数据源头,即微云中其它接口的组播包或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该接口。表项中某字节的数值为其它值时,表示该接口上的数据来自于这个数值所对应的网络接口。以下是组播路由表的一个示例:字节位置1351030100150字节内容551010103030上述表格中第一行表示256个字节中的第几个字节,第二行表示对应字节处的数值,未列出的其它字节数值为0。假设上述表格表示的是组播地址为0x00001234的数据流在0x78号微云中的路由信息。根据定义可以知晓组播地址为0x00001234的数据流在0x78号微云中的组播数据流的源头来自于逻辑端口地址为10的接口所属的设备x,然后这路组播数据流被设备x转发至逻辑端口地址为5的接口所属的设备y和逻辑端口地址为30的接口所属的设备z,设备y又把此组播数据流转发至逻辑端口地址为1和3的接口所属的两个设备,设备z则把此数据流转发至逻辑端口地址为100和150的接口所属的两个设备。组播包的传输由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实现。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收到一个组播包后,判断其是否满足组播包的接收过滤规则。若满足,则根据组播包的接收端口查询对应的组播导向表。对于来自0号口上的组播包需要分别查询0号组播导向表和1号组播导向表,对于来自1号口上的组播包需要分别查询2号组播导向表和3号组播导向表。查询后根据导向信息决定如何发送,若导向模式为0则不发送。若导向模式为1则查询需要发送的接口所对应的组播信息表,根据其中的地址信息确定需要将组播包发送到哪几个逻辑端口地址对应的设备,然后查询发送接口对应的发送匹配表获得各个设备的mac地址(物理端口信息),最后将组播包的目的mac地址替换成需发送设备的mac地址、将源mac地址替换成发送接口的mac地址后依次发送,有几个逻辑端口就发送几个组播包。若导向模式为2则查询需要发送的接口所对应的组播信息表,查询时使用替换地址列表中的替换地址作为索引查询,根据查询得到的地址信息确定需要将组播包发送到哪几个逻辑端口地址对应的设备,然后查询发送接口对应的发送匹配表获得各个设备的mac地址(物理端口信息),最后将组播包的目的mac地址替换成需发送设备的mac地址、将源mac地址替换成发送接口的mac地址、将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中的组播地址替换成替换地址列表中的替换地址后依次发送,有几个逻辑端口就发送几个组播包。若导向模式为3则替换地址列表中有多个替换地址,对于每一个替换地址按照导向模式为2时的处理流程处理即可。边界路由器收到一个组播包后,判断其是否满足组播包的接收过滤规则。若满足,则根据组播包的接收端口查询对应的组播导向表。对于来自0号口上的组播包需要查询1号组播导向表,对于来自1号口上的组播包需要查询2号组播导向表。查询后根据导向信息决定如何发送,若导向模式为0则不发送。若导向模式为2则查询需要发送的接口所对应的组播信息表,查询时使用导向信息中的替换地址作为索引查询,根据查询得到的地址信息确定需要将组播包发送到哪几个逻辑端口地址对应的设备,然后查询发送接口对应的发送匹配表获得各个设备的mac地址(物理端口信息),最后将组播包的目的mac地址替换成需发送设备的mac地址、将源mac地址替换成发送接口的mac地址、将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中的组播地址替换成导向信息中的替换地址后依次发送,有几个逻辑端口就发送几个组播包。参照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701,各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上电初始化。主控服务器在初始化阶段,通过读取存储介质上的信息可以知道本自治云的系统参数、自治云中所有设备的注册信息等关键信息。其中,自治云的系统参数包括如下的一种或多种:自治云的设备号码前缀;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主控微云的微云层次;主控微云的微云拓扑;主控服务器的本地设备号码;主控服务器的逻辑设备类型;主控服务器的逻辑设备标识;主控服务器的逻辑端口地址;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设备的注册信息包括如下的一种或多种: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设备的逻辑设备类型;设备的逻辑设备标识;设备的逻辑端口地址列表——分控服务器有2个接口;设备的mac地址(物理端口信息)列表——分控服务器有2个接口;设备的节点类型——终端、边界路由器、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等,可以理解为设备的大类型,每一种大类型下再通过逻辑设备类型细分;管理者的本地设备号码——微云中负责管理其它设备的设备,在主控微云中就是主控服务器,在分控微云中就是分控服务器;分控微云的微云拓扑——分控服务器专用属性;中心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星型拓扑专用属性;主控服务器的设备管理模块中包含设备静态信息表、设备动态信息表、地址号码映射表、自治云接入表等主要表格。主控服务器的组播管理模块中包含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组播路由表等主要表格。设备静态信息表以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为索引,记录该设备在主控服务器运行期间基本不变的信息,比如设备的注册信息。本地设备号码的范围是00000-99999,所以共有100000个表项。表项中用有效位表示设备是否注册。设备静态信息表主要通过存储介质上的设备注册信息初始化。设备动态信息表同样以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为索引,记录该设备在主控服务器运行期间动态变化的信息,比如设备的入网状态。设备动态信息表初始化后所有设备都是未入网状态。地址号码映射表以本地逻辑地址为索引,可以查到该地址对应的本地设备号码。如果该地址对应的设备不存在,则对应的本地设备号码为0。地址号码映射表通过设备的注册信息进行初始化。自治云接入表用于记录和其它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该表以其它自治云接入本服务器时使用的边界路由器的本地逻辑地址为索引,共有65536个表项。每个表项中除了接入状态还会记录接入的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的全局设备号码和全局逻辑地址等信息。在初始化后,自治云接入表的所有表项均为未接入状态。步骤702,各自治云中的终端分控服务器上电初始化。终端分控服务器在初始化阶段,通过读取存储介质上的信息可以知道自己的固有参数,包括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2个接口的mac地址等。终端分控服务器的内部包含以太网发送匹配表、设备静态信息表、设备动态信息表、组播导向表、组播信息表等主要表格。设备静态信息表以终端在分控微云中的逻辑端口地址为索引,记录分控微云中所有终端在服务器运行期间基本不变的信息,比如设备的注册信息。逻辑端口地址为8bit,所以共有256个表项。表项中用有效位表示设备是否注册。设备静态信息表初始化后不包含任何设备。设备动态信息表同样以终端在分控微云中的逻辑端口地址为索引,记录该设备在服务器运行期间动态变化的信息,比如设备的入网状态。设备动态信息表初始化后所有设备都是未入网状态。步骤703,各自治云中的边界分控服务器上电初始化。边界分控服务器在初始化阶段,通过读取存储介质上的信息可以知道自己的固有参数,包括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2个接口的mac地址等。边界分控服务器和终端分控服务器的作用类似,包含的表格也都相同。即包括了以太网发送匹配表、设备静态信息表、设备动态信息表、组播导向表、组播信息表等主要表格。步骤704,各自治云中的边界路由器上电初始化。边界路由器在初始化阶段,通过读取存储介质上的信息可以知道自己的固有参数,包括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2个接口的mac地址等。边界路由器的内部包含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组播导向表、组播信息表等主要表格。步骤705,各自治云中的终端上电初始化。终端在初始化阶段,通过读取存储介质上的信息可以知道自己的固有参数,包括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接口的mac地址等。步骤706,各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根据各设备的注册信息,对各设备进行入网和配置。步骤707,设备入网后向其所属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起业务请求。步骤708,主控服务器处理业务请求,与其它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协同进行业务控制。在业务控制中,如果需要收发组播数据流(用户数据),由主控服务器计算组播数据流在本自治云中的本地组播链路,通过与其它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的协同,在自治网络中组成全局组播链路,向其所属自治云中各个相关的设备发送命令,完成组播数据流的收发。参照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801,终端分控服务器接入主控服务器。步骤802,主控服务器和终端分控服务器通过心跳维持双方的入网连接。终端分控服务器通过心跳向主控服务器报告分控微云中所有终端的入网状态,如果终端分控服务器退网则分控微云中的所有终端自动退网。步骤803,主控服务器向终端分控服务器传输交换节点信息。其中,交换节点信息中包含该终端分控服务器和主控微云中其它端口进行数据传输时对应的mac地址信息(物理端口信息)。步骤804,边界分控服务器接入主控服务器。步骤805,主控服务器和边界分控服务器通过心跳维持双方的入网连接。边界分控服务器通过心跳向主控服务器报告分控微云中所有边界路由器的入网状态,如果边界分控服务器退网则分控微云中的所有边界路由器自动退网。步骤806,主控服务器向边界分控服务器传输交换节点信息。其中,交换节点信息中包含该边界分控服务器和主控微云中其它端口进行数据传输时对应的mac地址信息(物理端口信息)。步骤807,主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通过下行接口接入主控服务器。步骤808,主控服务器和主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通过心跳维持双方的入网连接。主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通过心跳向主控服务器报告其上行接口与上层自治云中的边界分控服务器之间的入网状态。主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在它的下行接口和上行接口都入网后,可以和两个接口所接入的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进行自治云的接入。步骤809,主控服务器向主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传输交换节点信息。其中,交换节点信息中包含该主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和主控微云中其它端口进行数据传输时对应的mac地址信息(物理端口信息)。步骤810,主控服务器向终端分控服务器传输设备注册信息。其中,设备注册信息中包含分控微云中终端的注册信息。步骤811,分控微云中的终端接入终端分控服务器。步骤812,终端分控服务器和分控微云中的终端通过心跳维持双方的入网连接。步骤813,主控服务器向边界分控服务器传输设备注册信息。其中,设备注册信息中包含分控微云中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步骤814,分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步骤815,边界分控服务器和分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通过心跳流程维持双方的入网连接。步骤816,边界分控服务器向分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传输交换节点信息。其中,交换节点信息中包含该分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和分控微云中其它端口进行数据传输时对应的mac地址信息(物理端口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主控微云的微云拓扑为全交换,主控服务器同时和主控微云中所有的设备开始入网流程。如果主控微云的微云拓扑为星型,主控服务器首先与主控微云中的中心设备开始入网流程,待中心设备入网后,继续和所有非中心设备开始入网流程,如果中心设备退网,则所有非中心设备自动退网。参照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901,各个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控制微云服务器接入主控服务器。步骤902,各个自治云中的终端分控服务器控制终端接入终端分控服务器。步骤903,各个自治云中的边界分控服务器控制边界路由器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在各个自治云的主控微云中,主控服务器控制微云服务器(即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边界路由器)接入主控服务器。在各个自治云的一个分控微云中,终端分控服务器控制终端接入终端分控服务器。在各个自治云的另一个分控微云中,边界分控服务器控制边界路由器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参照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01,主控服务器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连接命令。在本自治云的主控微云中,主控服务器根据自己的设备注册信息,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连接命令。其中,边界路由器的上行接口接入上一层自治云的分控微云,下行接口接入本自治云的主控微云。设备连接命令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主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微云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主控微云中的逻辑端口地址。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连接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步骤1002,主控服务器接收微云服务器在校验所述设备连接命令属于自身后发送的设备连接响应。微云服务器收到设备连接命令(连接包)后,校验该设备连接命令中是否是主控服务器发送给自己的,如果是,则记录设备连接命令中的相关信息(包括双方的连接地址),然后发送设备连接响应(连接包)给主控服务器,如果不是,则继续等待发送给自己的设备连接命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连接命令中包括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该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可以唯一表示一个设备。则在本实施例中,微云服务器判断设备连接命令中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是否与自身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相同;若是,则确定设备连接命令属于自身;若否,则确定设备连接命令不属于自身。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连接响应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主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微云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主控微云中的逻辑端口地址。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连接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在设备连接命令、设备连接响应中,会话标识表示本次入网流程中使用的会话标识,设备连接响应中的数值和设备连接命令中的数值相同。目的mac地址表示入网过程中微云服务器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所使用的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表示入网过程中微云服务器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所使用的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表示入网过程中微云服务器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所使用的vlan标签。预留空间在设备连接命令中的长度为8个字节,在设备连接响应中的长度为18个字节。步骤1003,主控服务器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认证命令,以传输认证参数。设备认证命令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主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微云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逻辑端口地址。主控服务器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认证命令(连接包),命令中包含认证算法类型和认证随机数等认证参数,可以用于主控服务器与微云服务器之间进行认证,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认证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其中,认证算法类型表示认证操作中使用的算法,认证随机数表示进行认证操作时使用的随机数,由主控服务器生成。步骤1004,主控服务器接收微云服务器使用所述认证参数执行认证操作后发送的设备认证响应。设备认证响应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微云服务器采用主控服务器发送的认证参数进行相关的认证操作,并将认证操作的结果封装至设备认证响应(连接包)中,返回主控服务器。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认证参数包括认证算法类型、认证随机数。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微云服务器调用认证算法类型对应的认证算法、采用认证随机数执行认证操作,获得认证候选结果。微云服务器将所述认证候选结果封装至设备认证响应并发送至主控服务器。当然,上述认证操作只是作为示例,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认证操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另外,除了上述认证操作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认证操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加以限制。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认证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会话标识mv4认证算法类型mv4认证随机数mv4认证计算结果mv16认证候选结果连接信令校验码mtlv4在设备认证命令、设备认证响应中,主控服务器和微云服务器需检查会话标识是否和设备连接命令中的会话标识相同,如果不同,则终止当前入网流程。步骤1005,主控服务器判断微云服务器是否认证成功;若是,则执行步骤1006。在具体实现中,主控服务器可以使用该认证参数执行相同的认证操作,以判断判断微云服务器是否认证成功。进一步而言,主控服务器从微云服务器的设备认证响应中提取认证操作的结果,与自身执行认证操作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微云服务器是否认证成功。如果认证成功,则通过设备入网命令配置入网参数,如果认证失败,则终止当前入网流程。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认证参数包括认证算法类型、认证随机数。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控服务器调用认证算法类型对应的认证算法、采用认证随机数执行认证操作,获得认证参考结果。主控服务器判断认证候选结果与认证参考结果是否相同;若是,则确定微云服务器认证成功;若否,则确定微云服务器认证失败。当然,上述认证判断的方式只是作为示例,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认证判断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另外,除了上述认证操作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认证判断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加以限制。步骤1006,主控服务器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入网命令,以传输入网参数。步骤1007,主控服务器接收微云服务器配置所述入网参数后发送的设备入网响应。该设备入网命令、设备入网响应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主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微云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逻辑端口地址。主控服务器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入网命令(连接包),命令中包含主控服务器和微云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向主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物理端口信息)、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和设备号码前缀等信息。微云服务器接收到设备入网命令后,记录命令中的相关信息,然后发送设备入网响应(连接包)给主控服务器。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入网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即入网参数包括如下的一种或多种):需要说明的是,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与vlan标签是向主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的物理端口信息的一种示例,除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与vlan标签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物理端口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入网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会话标识mv4本地设备号码ctlv4下一层边界路由器本地逻辑地址ctlv2下一层边界路由器连接信令校验码mtlv4在设备入网命令、设备入网响应中,主控服务器和微云服务器检查设备入网命令、设备入网响应中的会话标识是否和设备连接命令中的会话标识相同,如果不同,则终止当前入网流程。根据本地设备号码、设备号码前缀、微云层次可以计算出设备的全局设备号码。根据本地逻辑地址、逻辑地址前缀、微云层次可以计算出逻辑端口的全局逻辑地址。目的mac地址表示微云服务器入网后向主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所使用的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表示微云服务器入网后向主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所使用的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表示微云服务器入网后向主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所使用的vlan标签。系统时间表示主控服务器发送入网命令时的系统时间。如果入网命令中包括此信息元素,则微云服务器的系统时间需要和此时间同步,如果不包括此信息元素,则微云服务器的系统时间不需要同步。物理端口信息表示微云服务器的下行接口对应的物理端口信息。微云拓扑表示微云服务器的下行接口所属微云(交换网络)的拓扑类型。本地设备号码表示边界路由器在0号口所属自治云中的本地设备号码。本地逻辑地址表示边界路由器的0号口在其所属自治云中的本地逻辑地址。步骤1008,主控服务器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心跳命令。设备心跳命令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主控服务器在微云服务器入网后,定时(如间隔1秒)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心跳命令(单播包),可以用于主控服务器与微云服务器之间维持设备的入网状态。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心跳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心跳序号mv4系统时间ctlv8消息校验码otlv4步骤1009,主控服务器接收微云服务器发送的设备心跳响应。设备心跳响应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微云服务器收到设备心跳命令后,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设备心跳响应(单播包)。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心跳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心跳序号mv4系统时间ctlv8下层设备在线信息ctlv32上层设备在线信息ctlv4消息校验码otlv4在设备心跳命令、设备心跳响应中,心跳序号表示设备心跳的序号,由主控服务器从0开始累加。设备心跳响应的心跳序号与设备心跳命令中心跳序号的相同。系统时间表示主控服务器发送心跳命令时的系统时间。如果设备心跳命令中包括系统时间,则微云服务器的系统时间需要和该系统时间同步。如果设备心跳命令中不包括系统时间,则微云服务器的系统时间不需要同步。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心跳响应包括上层设备在线信息、下层设备在线信息。若微云服务器为边界路由器,则上层设备在线信息有效,表示边界路由器是否接入上一层自治云中的边界分控服务器。若微云服务器为终端分控服务器,则下层设备在线信息有效,表示接入终端分控服务器的终端是否在线;若微云服务器为边界分控服务器,则下层设备在线信息有效,表示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边界路由器是否在线。在一个示例中,上层设备在线信息长度为4个字节。0表示未接入上层自治云的边界分控服务器。1表示已接入上层自治云的边界分控服务器。在一个示例中,下层设备在线信息长度为32个字节,一共256bit,每个bit对应分控微云中的一个逻辑端口。当此逻辑端口所属的设备不存在或者未入网时,对应bit置为0。当此逻辑端口所属的设备处于入网状态时,对应bit置为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上层设备在线信息为边界路由器未接入上一层自治云中的边界分控服务器,则主控服务器将主控服务器所在的自治云与边界路由器所在的上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未接入状态。若下层设备在线信息为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边界路由器不在线,则主控服务器将主控服务器所在的自治云与边界路由器所在的下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未接入状态。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主控服务器若超过预设的时间段(比如6秒)未接收到微云服务器的设备心跳响应,则将微云服务器置为未入网状态,返回执行步骤1001。进一步地,主控服务器在微云服务器为边界路由器时,将主控服务器所在的自治云与边界路由器所在的上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未接入状态。主控服务器在微云服务器为边界分控服务器时,将主控服务器所在的自治云与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边界路由器所在的下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未接入状态。相对应地,微云服务器若超过预设的时间段(比如6秒)未接收到主控服务器的设备心跳命令,则将自身置为未入网状态,等待主控服务器的设备连接命令。参照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101,主控服务器向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步骤1102,主控服务器接收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配置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步骤1103,主控服务器向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步骤1104,主控服务器接收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配置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步骤1105,主控服务器向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步骤1106,主控服务器接收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删除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主控微云中的微云服务器入网后,通过主控服务器获得其它微云服务器的网络参数配置来完成自治网络中协议和数据的交换。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使用单播包传输,传输时使用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双方的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在具体实现中,主控微云中的微云服务器入网后,主控服务器根据交换网络的拓扑类型,把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包括所有允许发送的和禁止发送的端口)通过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单播包)发送给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同时,把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包括发生改变的端口,即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通过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发送给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微云服务器收到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后,根据其中的信息配置对应的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然后向主控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单播包)。此外,主控微云中的微云服务器退网后,主控服务器根据交换网络的拓扑类型把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包括发生改变的端口,即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通过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单播包)从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中删除。同样地,微云服务器收到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后,根据其中的信息配置对应的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然后向主控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单播包)。在一个示例中,若主控服务器与微云服务器接入的主控微云的拓扑类型为全交换拓扑,则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为其自身的物理端口信息。在另一个示例中,若主控服务器与微云服务器接入的主控微云的拓扑类型为星型拓扑,且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是中心设备,则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为其自身的物理端口信息。在另一个示例中,若主控服务器与微云服务器接入的主控微云的拓扑类型为星型拓扑,且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不是中心设备,则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或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为中心设备的物理端口信息。在具体实现中,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操作码mv4响应结果mv40=成功,其它=失败消息校验码otlv4在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中,逻辑端口地址列表表示微云服务器接口在所属微云(交换网络)中的逻辑端口地址,逻辑端口地址的数值表示当前操作的是发送匹配表中的哪个表项。列表中的表项数和子操作码列表中的表项数相同。物理端口信息列表表示微云服务器接口的物理端口信息,物理端口信息的内容用于设置发送匹配表表项的内容。列表中的表项数和子操作码列表中的表项数相同。步骤1107,主控服务器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接入终端分控服务器的终端的注册信息。步骤1108,主控服务器接收终端分控服务器配置终端的注册信息后发送的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步骤1109,主控服务器在终端的注册信息发生变化时,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终端变化后的注册信息。步骤1110,主控服务器接收终端分控服务器配置终端变化后的注册信息后发送的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步骤1111,主控服务器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步骤1112,主控服务器接收边界分控服务器配置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后发送的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步骤1113,主控服务器在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发生变化时,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边界路由器变化后的注册信息。步骤1114,主控服务器接收边界分控服务器配置边界路由器变化后的注册信息后发送的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使用单播包传输,传输时使用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双方的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通过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主控服务器可以动态配置终端分控服务器对应的分控微云的终端的注册信息、及配置边界分控服务器对应的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进一步而言,主控微云中的微云服务器(即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入网后,主控服务器需要把该微云服务器(即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对应分控微云中的终端、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通过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单播包)发送给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即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分控微云中的终端、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发生变化时(如添加、修改、删除等),主控服务器可以通过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将变化情况发送给对应的微云服务器(即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微云服务器(即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收到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后,完成相关注册信息的配置,然后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单播包),被删除的终端、边界分控服务器自动退网。在具体实现中,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度格式长度描述操作码mv41:同步命令下层设备信息列表ctlv需添加设备的设备注册信息本地设备号码列表ctlv需删除设备的本地设备号码消息校验码otlv4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操作码mv4响应结果mv40=成功,其它=失败详细结果列表ctlv消息校验码otlv4参照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201,终端分控服务器向终端发送设备连接命令。在本自治云的分控微云中,终端分控服务器在入网后,根据自己的设备注册信息,向终端发送设备连接命令。设备连接命令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终端分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终端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逻辑端口地址。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连接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步骤1202,终端分控服务器接收终端在校验所述设备连接命令属于自身时发送的设备连接响应。设备连接响应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终端收到设备连接命令(连接包)后,校验该设备连接命令中是否是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给自己的,如果是,则记录设备连接命令中的相关信息(包括双方的连接地址),然后发送设备连接响应(连接包)给终端分控服务器,如果不是,则继续等待发送给自己的设备连接命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连接命令中包括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该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可以唯一表示一个设备。则在本实施例中,终端判断设备连接命令中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是否与自身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相同;若是,则确定所述设备连接命令属于自身;若否,则确定所述设备连接命令不属于自身。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连接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在设备连接命令、设备连接响应中,会话标识表示本次入网流程中使用的会话标识,设备连接响应中的数值和设备连接命令中的数值相同。目的mac地址表示入网过程中终端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所使用的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表示入网过程中终端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所使用的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表示入网过程中终端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所使用的vlan标签。预留空间在设备连接命令中的长度为8个字节,在设备连接响应中的长度为18个字节。步骤1203,终端分控服务器向终端发送设备认证命令,以传输认证参数。设备认证命令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终端分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终端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逻辑端口地址。终端分控服务器向终端发送设备认证命令(连接包),命令中包含认证算法类型和认证随机数等认证参数,可以用于终端分控服务器与终端之间进行认证,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认证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会话标识mv4认证算法类型mv4认证随机数mv4连接信令校验码mtlv4其中,认证算法类型表示认证操作中使用的算法,认证随机数表示进行认证操作时使用的随机数,由终端分控服务器生成。步骤1204,终端分控服务器接收终端使用所述认证参数执行认证操作后发送的设备认证响应。设备认证响应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终端采用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的认证参数进行相关的认证操作,并将认证操作的结果封装至设备认证响应(连接包)中,返回终端分控服务器。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认证参数包括认证算法类型、认证随机数。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调用认证算法类型对应的认证算法、采用认证随机数执行认证操作,获得认证候选结果。终端将认证候选结果封装至设备认证响应并发送至终端分控服务器。当然,上述认证操作只是作为示例,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认证操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另外,除了上述认证操作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认证操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加以限制。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认证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会话标识mv4认证算法类型mv4认证随机数mv4认证计算结果mv16认证候选结果连接信令校验码mtlv4在设备认证命令、设备认证响应中,终端分控服务器和终端需检查会话标识是否和设备连接命令中的会话标识相同,如果不同,则终止当前入网流程。步骤1205,终端分控服务器判断终端是否认证成功;若是,则执行步骤1206。在具体实现中,终端分控服务器可以使用该认证参数执行相同的认证操作,以判断判断终端是否认证成功。进一步而言,终端分控服务器从终端的设备认证响应中提取认证操作的结果,与自身执行认证操作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终端是否认证成功。如果认证成功,则通过设备入网命令配置入网参数,如果认证失败,则终止当前入网流程。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认证参数包括认证算法类型、认证随机数。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分控服务器调用认证算法类型对应的认证算法、采用认证随机数执行认证操作,获得认证参考结果。终端分控服务器判断认证候选结果与认证参考结果是否相同;若是,则确定终端认证成功;若否,则确定终端认证失败。当然,上述认证判断的方式只是作为示例,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认证判断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另外,除了上述认证操作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认证判断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加以限制。步骤1206,终端分控服务器向终端发送设备入网命令,以传输入网参数。步骤1207,终端分控服务器接收终端配置所述入网参数后发送的设备入网响应。该设备入网命令、设备入网响应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终端分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终端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逻辑端口地址。终端分控服务器向终端发送设备入网命令(连接包),命令中包含终端分控服务器和终端以及主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物理端口信息)、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和设备号码前缀、逻辑端口地址列表等信息。终端接收到设备入网命令后,记录命令中的相关信息,然后发送设备入网响应(连接包)给终端分控服务器。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入网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即入网参数包括如下的一种或多种):需要说明的是,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是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的物理端口信息的一种示例,除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物理端口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入网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在设备入网命令、设备入网响应中,终端分控服务器和终端检查会话标识是否和设备连接命令中的会话标识相同,如果不同,则终止当前入网流程。根据本地设备号码、设备号码前缀、微云层次可以计算出设备的全局设备号码。根据本地逻辑地址、逻辑地址前缀、微云层次可以计算出逻辑端口的全局逻辑地址。目的mac地址表示终端入网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所使用的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表示终端入网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所使用的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表示终端入网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所使用的vlan标签。逻辑端口地址列表表示终端的所有逻辑端口的逻辑端口地址,本信息元素仅当终端包含多个逻辑端口时有效,其它情况无此信息元素。系统时间表示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入网命令时的系统时间。如果入网命令中包括此信息元素,则终端的系统时间需要和此时间同步,如果不包括此信息元素,则终端的系统时间不需要同步。步骤1208,终端分控服务器向终端发送设备心跳命令。设备心跳命令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终端分控服务器在终端入网后,定时(如间隔1秒)向终端发送设备心跳命令(单播包),可以用于终端分控服务器与终端之间维持设备的入网状态。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心跳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步骤1209,终端分控服务器接收终端发送的设备心跳响应。设备心跳响应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终端收到设备心跳命令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设备心跳响应(单播包)。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心跳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心跳序号mv4系统时间ctlv8下层设备在线信息ctlv32上层设备在线信息ctlv4消息校验码otlv4在设备心跳命令、设备心跳响应中,心跳序号表示设备心跳的序号,由终端分控服务器从0开始累加。设备心跳响应的心跳序号与设备心跳命令中心跳序号的相同。系统时间表示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心跳命令时的系统时间。如果设备心跳命令中包括系统时间,则终端的系统时间需要和该系统时间同步。如果设备心跳命令中不包括系统时间,则终端的系统时间不需要同步。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终端分控服务器若超过预设的时间段(比如6秒)未接收到终端的设备心跳响应,则将终端置为未入网状态,返回执行步骤1201。相对应地,终端若超过预设的时间段(比如6秒)未接收到终端分控服务器的设备心跳命令,则将自身置为未入网状态,等待终端分控服务器的设备连接命令。参照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301,边界分控服务器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连接命令。边界路由器的上行接口接入本自治云的分控微云,下行接口接入下一层自治云的主控微云。在本自治云的分控微云中,边界分控服务器在入网后,根据自己的设备注册信息,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连接命令。设备连接命令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边界路由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逻辑端口地址。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连接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会话标识mv4逻辑设备类型mv4边界分控服务器的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mv8边界分控服务器的逻辑设备标识逻辑设备类型mv4边界路由器的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mv8边界路由器的逻辑设备类型微云层次mv1边界路由器所属微云的层次节点类型mv1边界路由器的节点类型目的mac地址mv6以太网类型mv2vlan标签mv2预留空间mv8连接信令校验码mv4步骤1302,边界分控服务器接收边界路由器在校验所述设备连接命令属于自身时发送的设备连接响应。设备连接响应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边界路由器收到设备连接命令(连接包)后,校验该设备连接命令中是否是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给自己的,如果是,则记录设备连接命令中的相关信息(包括双方的连接地址),然后发送设备连接响应(连接包)给边界分控服务器,如果不是,则继续等待发送给自己的设备连接命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连接命令中包括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该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可以唯一表示一个设备。则在本实施例中,边界路由器判断设备连接命令中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是否与自身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相同;若是,则确定所述设备连接命令属于自身;若否,则确定所述设备连接命令不属于自身。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连接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会话标识mv4逻辑设备类型mv4边界分控服务器的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mv8边界分控服务器的逻辑设备标识逻辑设备类型mv4边界路由器的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mv8边界路由器的逻辑设备类型微云层次mv1边界路由器所属微云的层次节点类型mv1边界路由器的节点类型预留空间mv18连接信令校验码mv4在设备连接命令、设备连接响应中,会话标识表示本次入网流程中使用的会话标识,设备连接响应中的数值和设备连接命令中的数值相同。目的mac地址表示入网过程中边界路由器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所使用的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表示入网过程中边界路由器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所使用的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表示入网过程中边界路由器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所使用的vlan标签。预留空间在设备连接命令中的长度为8个字节,在设备连接响应中的长度为18个字节。步骤1303,边界分控服务器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认证命令,以传输认证参数。设备认证命令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边界路由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逻辑端口地址。边界分控服务器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认证命令(连接包),命令中包含认证算法类型和认证随机数等认证参数,可以用于边界分控服务器与边界路由器之间进行认证,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认证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会话标识mv4认证算法类型mv4认证随机数mv4连接信令校验码mtlv4其中,认证算法类型表示认证操作中使用的算法,认证随机数表示进行认证操作时使用的随机数,由边界分控服务器生成。步骤1304,边界分控服务器接收边界路由器使用所述认证参数执行认证操作后发送的设备认证响应。设备认证响应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边界路由器采用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的认证参数进行相关的认证操作,并将认证操作的结果封装至设备认证响应(连接包)中,返回边界分控服务器。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认证参数包括认证算法类型、认证随机数。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界路由器调用认证算法类型对应的认证算法、采用认证随机数执行认证操作,获得认证候选结果。边界路由器将认证候选结果封装至设备认证响应并发送至边界分控服务器。当然,上述认证操作只是作为示例,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认证操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另外,除了上述认证操作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认证操作,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加以限制。在具体实现中,设备认证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会话标识mv4认证算法类型mv4认证随机数mv4认证计算结果mv16认证候选结果连接信令校验码mtlv4在设备认证命令、设备认证响应中,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需检查会话标识是否和设备连接命令中的会话标识相同,如果不同,则终止当前入网流程。步骤1305,边界分控服务器判断边界路由器是否认证成功;若是,则执行步骤1306。在具体实现中,边界分控服务器可以使用该认证参数执行相同的认证操作,以判断边界路由器是否认证成功。进一步而言,边界分控服务器从边界路由器的设备认证响应中提取认证操作的结果,与自身执行认证操作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边界路由器是否认证成功。如果认证成功,则通过设备入网命令配置入网参数,如果认证失败,则终止当前入网流程。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认证参数包括认证算法类型、认证随机数。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界分控服务器调用认证算法类型对应的认证算法、采用认证随机数执行认证操作,获得认证参考结果。边界分控服务器判断认证候选结果与认证参考结果是否相同;若是,则确定边界路由器认证成功;若否,则确定边界路由器认证失败。当然,上述认证判断的方式只是作为示例,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认证判断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另外,除了上述认证操作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认证判断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加以限制。步骤1306,边界分控服务器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入网命令,以传输入网参数。步骤1307,边界分控服务器接收边界路由器配置所述入网参数后发送的设备入网响应。该设备入网命令、设备入网响应使用连接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连接地址。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0xff,边界路由器的连接地址的8个字节都是其逻辑端口地址。边界分控服务器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入网命令(连接包),命令中包含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以及主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物理端口信息)、自治云的逻辑地址前缀和设备号码前缀、逻辑端口地址列表等信息。边界路由器接收到设备入网命令后,记录命令中的相关信息,然后发送设备入网响应(连接包)给边界分控服务器。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入网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即入网参数包括如下的一种或多种):需要说明的是,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是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的物理端口信息的一种示例,除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之外,还可以使用其他物理端口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入网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会话标识mv4本地设备号码ctlv4下一层边界路由器本地逻辑地址ctlv2下一层边界路由器连接信令校验码mtlv4在设备入网命令、设备入网响应中,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检查会话标识是否和设备连接命令中的会话标识相同,如果不同,则终止当前入网流程。根据本地设备号码、设备号码前缀、微云层次可以计算出设备的全局设备号码。根据本地逻辑地址、逻辑地址前缀、微云层次可以计算出逻辑端口的全局逻辑地址。目的mac地址表示边界路由器入网后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所使用的目的mac地址。以太网类型表示边界路由器入网后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所使用的以太网类型。vlan标签表示边界路由器入网后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所使用的vlan标签。系统时间表示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入网命令时的系统时间。如果入网命令中包括此信息元素,则边界路由器的系统时间需要和此时间同步,如果不包括此信息元素,则边界路由器的系统时间不需要同步。步骤1308,边界分控服务器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心跳命令。设备心跳命令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边界分控服务器在终端入网后,定时(如间隔1秒)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心跳命令(单播包),可以用于边界分控服务器与边界路由器之间维持设备的入网状态。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心跳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心跳序号mv4系统时间ctlv8消息校验码otlv4步骤1309,边界分控服务器接收边界路由器发送的设备心跳响应。设备心跳响应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边界路由器收到设备心跳命令后,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设备心跳响应(单播包)。在具体实现中,设备心跳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心跳序号mv4系统时间ctlv8下层设备在线信息ctlv32上层设备在线信息ctlv4消息校验码otlv4在设备心跳命令、设备心跳响应中,心跳序号表示设备心跳的序号,由边界分控服务器从0开始累加。设备心跳响应的心跳序号与设备心跳命令中心跳序号的相同。系统时间表示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心跳命令时的系统时间。如果设备心跳命令中包括系统时间,则边界路由器的系统时间需要和该系统时间同步。如果设备心跳命令中不包括系统时间,则边界路由器的系统时间不需要同步。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边界分控服务器若超过预设时间段(比如6秒)未接收到边界路由器的设备心跳响应,则将边界路由器置为未入网状态,返回执行步骤1301。相对应地,边界路由器若超过预设的时间段(比如6秒)未接收到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设备心跳命令,则将自身置为未入网状态,等待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设备连接命令。参照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401,边界分控服务器向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步骤1402,边界分控服务器接收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配置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步骤1403,边界分控服务器向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步骤1404,边界分控服务器接收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配置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步骤1405,边界分控服务器向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步骤1406,边界分控服务器接收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删除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分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入网后,通过边界分控服务器获得其它边界路由器的网络参数配置来完成自治网络中协议和数据的交换。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使用单播包传输,传输时使用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双方的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在具体实现中,分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入网后,边界分控服务器根据交换网络的拓扑类型,把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包括所有允许发送的和禁止发送的端口)通过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单播包)发送给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同时,把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包括发生改变的端口,即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通过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发送给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边界路由器收到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后,根据其中的信息配置对应的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然后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单播包)。此外,分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退网后,边界分控服务器根据交换网络的拓扑类型把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包括发生改变的端口,即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通过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单播包)从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中删除。同样地,边界路由器收到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后,根据其中的信息配置对应的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然后向主控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单播包)。在一个示例中,若边界分控服务器与边界路由器接入的分控微云的拓扑类型为全交换拓扑,则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为其自身的物理端口信息。在另一个示例中,若边界分控服务器与边界路由器接入的分控微云的拓扑类型为星型拓扑,且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是中心设备,则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为其自身的物理端口信息。在另一个示例中,若边界分控服务器与边界路由器接入的分控微云的拓扑类型为星型拓扑,且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不是中心设备,则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或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为中心设备的物理端口信息。在具体实现中,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在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中,逻辑端口地址列表表示边界路由器接口在所属微云(交换网络)中的逻辑端口地址,逻辑端口地址的数值表示当前操作的是发送匹配表中的哪个表项。列表中的表项数和子操作码列表中的表项数相同。物理端口信息列表表示边界路由器接口的物理端口信息,物理端口信息的内容用于设置发送匹配表表项的内容。列表中的表项数和子操作码列表中的表项数相同。参照图1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5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控制上一层自治云接入本自治云。为了实现上下层跨自治云之间的相关业务,在本自治云与上一层自治云复用的边界路由器分别接入本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以及上一层自治云的边界分控服务器后,本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可以控制上一层自治云接入本自治云。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501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1501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与上一层自治云复用的边界路由器的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以传输上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界路由器的下行接口和上行接口都入网后,可以同时向本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与上一层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发给本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的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包含边界路由器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上一层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在具体实现中,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当操作码为1时,主控服务器的本地设备号码和本地逻辑地址对应的是边界路由器通过上行接口(1号口)入网所接入的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的信息。当操作码为2时,主控服务器的本地设备号码和本地逻辑地址对应的是边界路由器通过下行接口(0号口)入网所接入的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的信息。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和本地逻辑地址仅在操作码为2时有效。子步骤15012,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校验所述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是否属于自身;若是,则执行子步骤15013。子步骤15013,依据上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对上一层自治云进行入网配置,并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主控服务器收到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单播包)后,校验该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是否是边界路由器发送给自己的,如果是,则记录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的相关信息,以对上一层自治云进行入网配置,然后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给边界路由器,如果不是,则继续等待发送给自己的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在具体实现中,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操作码mv4响应结果mv4消息校验码otlv4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包括边界路由器的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该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可以唯一表示一个设备。则在本实施例中,主控服务器判断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的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与在先记录的边界路由器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是否相同;若是,则确定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属于自身;若否,则确定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不属于自身。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记录上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并将本自治云与上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已接入,实现上一层自治云的接入。步骤1502,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控制下一层自治云接入本自治云。为了实现上下层跨自治云之间的相关业务,在本自治云与下一层自治云复用的边界路由器分别接入本自治云的边界分控服务器以及下一层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后,本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可以控制下一层自治云接入本自治云。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502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152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与下一层自治云复用的边界路由器的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以传输下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界路由器的下行接口和上行接口都入网后,可以同时向本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与下一层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发给本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的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包含边界路由器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下一层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边界路由器在下一层自治云中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在具体实现中,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当操作码为1时,主控服务器的本地设备号码和本地逻辑地址对应的是边界路由器通过上行接口(1号口)入网所接入的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的信息。当操作码为2时,主控服务器的本地设备号码和本地逻辑地址对应的是边界路由器通过下行接口(0号口)入网所接入的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的信息。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和本地逻辑地址仅在操作码为2时有效。子步骤15202,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校验所述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是否属于自身;若是,则执行子步骤15203。子步骤15203,依据下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对下一层自治云进行入网配置,并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主控服务器收到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单播包)后,校验该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是否是边界路由器发送给自己的,如果是,则记录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的相关信息,以对下一层自治云进行入网配置,然后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给边界路由器,如果不是,则继续等待发送给自己的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使用单播包传输,即自治网络地址的类型为单播地址(即全局逻辑地址)。在具体实现中,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的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操作码mv4响应结果mv4消息校验码otlv4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包括边界路由器的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该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可以唯一表示一个设备。则在本实施例中,主控服务器判断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的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与在先记录的边界路由器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是否相同;若是,则确定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属于自身;若否,则确定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不属于自身。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记录下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并将本自治云与下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已接入,实现下一层自治云的接入。参照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601,某个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全局数据汇的业务请求。某个自治云中的设备(如终端)可以依据业务需求,作为全局数据汇向主控服务器的业务处理模块发送业务请求,即与业务相关操作的请求,例如,可视电话请求、收看直播请求、视频会议请求,等等。步骤1602,一个或多个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依据所述业务请求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创建从全局数据源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位于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相连的自治云(包括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所属的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可以按照该业务请求在这些自治云中组建从全局数据源至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步骤1603,一个或多个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控制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通过所述全局组播链路控制进行业务通信。这些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可以在这些自治云中进行业务控制,即这些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可以主动给各设备发送各种业务相关的操作,例如,可视电话准备、视频会议开始、视频会议切换,等等。步骤1604,一个或多个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业务通信结束时,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关闭从所述全局数据源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如果业务通信结束,则这些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可以在这些自治云中关闭从全局数据源至全局数据汇全局组播链路,释放相关资源。参照图1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7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添加数据汇请求。主控服务器的业务处理模块根据组播业务的需要,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添加数据汇请求。其中,添加数据汇请求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步骤1702,依据所述添加数据汇请求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组播管理模块收到添加数据汇请求后,根据全局数据汇和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判断它们是否是本自治云中的设备。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702之后,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全局数据源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源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源非法,生成添加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702之后,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全局数据汇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汇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汇非法,生成添加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702之后,若全局数据汇不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汇非法,生成添加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1703,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添加数据汇请求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组播管理模块可以通过数据源索引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再通过数据源信息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至少一个查找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不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同时查找到组播数据流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存在组播数据流,则可以继续进行处理。如果不存在组播数据流,且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生成添加数据汇响应、以通知业务处理模块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1704,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在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源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在另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属于本自治云的边界路由器,作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在另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汇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汇。步骤1705,在本自治云中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组播管理模块可以根据全局数据汇的本地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汇)和数据源信息表中的本地数据源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源),计算本次添加数据汇请求的组播数据流在本自治云中的本地组播链路,从而组建在自治网络中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705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17051,在本自治云中计算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经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其中,数据转发节点为终端分控服务器和/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子步骤17052,向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发送组播链路组建命令、以开启所述本地组播链路。子步骤17053,接收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返回的组播链路组建响应。组播管理模块可以根据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设备类型,发送相应的组播链路组建命令,使得组播数据流可以从本地数据源发送,经过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本地数据汇,从而开启该本地组播链路。组播管理模块接收到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组播链路组建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表格。在具体实现中,组播链路组建命令包括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因此,相应的组播链路组建响应包括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其中,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可以用于控制组播数据流所属的终端设备是否发送组播数据流。当组播数据流没有被任何数据汇接收时,主控服务器可以控制其对应的终端停止发送组播数据流,以减少网络上的流量。当有数据汇接收该组播数据流时,则由主控服务器控制其对应的终端开始发送组播数据流。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的pdu使用单播包传输,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操作码为1时表示开始发送数据源的数据包。操作码为2时表示停止发送数据源的数据包。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的pdu使用单播包传输,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操作码mv4组播地址mv4组播数据流的组播地址响应结果mv40=成功,其它=失败消息校验码otlv4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可以用于主控服务器控制本地组播链路上组播数据流的接收、复制和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允许同时对多个本地组播链路进行控制,所以大部分信息元素均为列表形式。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的pdu使用单播包传输,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操作码列表中包含多个操作码,每个操作码对应一个表项的操作。操作码定义如下:1:添加0号组播导向表的导向信息2:添加1号组播导向表的导向信息3:添加2号组播导向表的导向信息4:添加3号组播导向表的导向信息5:删除0号组播导向表的导向信息6:删除1号组播导向表的导向信息7:删除2号组播导向表的导向信息8:删除3号组播导向表的导向信息9:打开0号组播信息表的数据通道10:打开1号组播信息表的数据通道11:关闭0号组播信息表的数据通道12:关闭1号组播信息表的数据通道13:清除0号组播信息表的数据通道14:清除1号组播信息表的数据通道原始组播地址列表中包含多个替换前的组播地址,其个数和操作码个数相同。替换组播地址列表中包含多个替换后的组播地址,其个数和操作码个数相同。逻辑端口地址列表中包含多个逻辑端口地址,其个数和操作码个数相同。当操作码列表中的某个操作码为1-4时,原始组播地址列表和替换组播地址列表中的对应表项有意义。根据操作码、原始组播地址、替换组播地址等信息可以向特定组播导向表(由操作码决定)的特定表项(由原始组播地址决定)的替换地址列表中添加一个替换地址(由替换组播地址决定)。当操作码列表中的某个操作码为5-8时,原始组播地址列表和替换组播地址列表中的对应表项有意义。根据操作码、原始组播地址、替换组播地址等信息可以向特定组播导向表(由操作码决定)的特定表项(由原始组播地址决定)的替换地址列表中删除一个替换地址(由替换组播地址决定)。当操作码列表中的某个操作码为9-10时,原始组播地址列表和逻辑端口地址列表中的对应表项有意义。根据操作码、原始组播地址、逻辑端口地址等信息可以将特定组播信息表(由操作码决定)的特定表项(由原始组播地址决定)中的特定bit(由逻辑端口地址决定)设置为1(开始发送)。当操作码列表中的某个操作码为11-12时,原始组播地址列表和逻辑端口地址列表中的对应表项有意义。根据操作码、原始组播地址、逻辑端口地址等信息可以将特定组播信息表(由操作码决定)的特定表项(由原始组播地址决定)中的特定bit(由逻辑端口地址决定)设置为0(停止发送)。当操作码列表中的某个操作码为13-14时,原始组播地址列表中的对应表项有意义。根据操作码、原始组播地址等信息可以将特定组播信息表(由操作码决定)的特定表项(由原始组播地址决定)中的全部bit设置为0(停止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的pdu使用单播包传输,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操作码列表mtlv响应结果mv40=成功,其它=失败组播地址列表ctlv原始组播地址信息组播地址列表ctlv替换组播地址信息逻辑端口地址列表ctlv消息校验码otlv4在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终端,则向设备发送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以开始发送组播数据流。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则向设备发送所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打开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边界路由器,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打开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数据转发节点,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打开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汇且为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则判断组播数据流是否服务指定的组播业务。如果服务指定的组播业务,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开始将组播数据流的组播地址替换为指定的组播地址。对于视频会议等组播业务,经常性地进行切换发言人(终端)等操作,使得经常性地同时改变大量终端所收看的组播数据流,为了减少和数据转发节点之间的通信开销,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可以将该组播业务中的组播地址替换为指定的组播地址。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在进行组播地址的替换时,既是数据汇,也是数据源,由于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可以同时进行多路组播数据流的组播地址的替换,因此,通过不同的通道号区分地址替换后的组播数据流。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705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17054,查询所述组播数据流的流量信息、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的剩余带宽信息。子步骤17055,判断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的剩余带宽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组播数据流的流量信息;若是,则执行子步骤17056,若否,则执行子步骤17057。子步骤17056,允许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子步骤17057,禁止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组播管理模块可以在数据源信息表查询本地数据汇与本地数据源之间的本地组播链路的流量信息(即占用的带宽),与本地组播链路上各设备的剩余带宽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满足带宽需求,如果符合带宽需求,则允许打开该本地组播链路,否则,禁止打开该本地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705之后,组播管理模块可以生成添加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完成创建全局组播链路。其中,添加数据汇响应中包括组播地址、数据流媒体属性等信息。业务处理模块接收到该添加数据汇响应后,继续处理组播业务。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不存在组播数据流,且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前一跳自治云。进一步而言,组播管理模块根据全局数据源方向的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查找设备静态信息表获得其本地逻辑地址,然后根据边界路由器的本地逻辑地址查找自治云接入表,获得对应的前一跳主控服务器的信息(如全局设备号码和全局逻辑地址等)。向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该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以通知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前一跳自治云中组建至少部分组播数据流从全局数据源传输至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等待前一跳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的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参照图1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8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可以接收相连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的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其中,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的pdu使用单播包传输,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全局设备号码ctlv16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通道号ctlv2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设备号码ctlv16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通道号ctlv2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消息校验码otlv4步骤1802,依据所述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主控服务器收到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后,根据全局数据汇和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判断它们是否是本自治云中的设备。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802之后,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全局数据源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源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源非法,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802之后,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汇非法,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1803,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异地添加数据汇命令对应的组播数据流。主控服务器可以通过数据源索引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再通过数据源信息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至少一个查找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不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同时查找到组播数据流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存在该组播数据流。步骤1804,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在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源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在另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属于本自治云的边界路由器,作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在另一种情况中,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属于本自治云的边界路由器,作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汇。步骤1805,在本自治云中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主控服务器可以根据全局数据汇的本地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汇)和数据源信息表中的本地数据源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源),计算本次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的组播数据流在本自治云中的本地组播链路,从而组建在自治网络中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805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18051,在本自治云中计算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经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其中,数据转发节点为终端分控服务器和/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子步骤18052,向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发送组播链路组建命令、以开启所述本地组播链路。子步骤18053,接收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返回的组播链路组建响应。主控服务器可以根据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设备类型,发送相应的组播链路组建命令,使得组播数据流可以从本地数据源发送,经过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本地数据汇,从而开启该本地组播链路。主控服务器接收到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组播链路组建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表格。在具体实现中,组播链路组建命令包括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因此,相应的组播链路组建响应包括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在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终端,则向设备发送所述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以开始发送组播数据流。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打开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边界路由器,则向设备发送所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打开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数据转发节点,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打开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805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18054,查询所述组播数据流的流量信息、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的剩余带宽信息。子步骤18055,判断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的剩余带宽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组播数据流的流量信息;若是,则执行子步骤18056,若否,则执行子步骤18057。子步骤18056,允许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子步骤18057,禁止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主控服务器可以在数据源信息表查询本地数据汇与本地数据源之间的本地组播链路的流量信息(即占用的带宽),与本地组播链路上各设备的剩余带宽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满足带宽需求,如果符合带宽需求,则允许打开该本地组播链路,否则,禁止打开该本地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805之后,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进一步而言,主控服务器根据全局数据汇方向的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查找设备静态信息表获得其本地逻辑地址,然后根据边界路由器的本地逻辑地址查找自治云接入表,获得对应的后一跳主控服务器的信息(如全局设备号码和全局逻辑地址等)。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该异地数据汇响应中除了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外,还包括了全局数据源在本自治云中的组播地址,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组建至少部分组播数据流从全局数据源传输至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不存在组播数据流,且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不存在组播数据流,且所述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前一跳自治云。向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以通知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前一跳自治云中组建至少部分组播数据流从全局数据源传输至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等待前一跳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的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参照图1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9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可以接收相连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的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其中,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在前一跳自治云中的组播地址等信息。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的pdu使用单播包传输,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响应结果mv40=成功,其它=失败全局设备号码ctlv16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通道号ctlv2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设备号码ctlv16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通道号ctlv2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组播地址ctlv4数据流流量ctlv4组播数据流的流量数据流媒体属性ctlv组播数据流的媒体属性消息校验码otlv4其中,组播地址表示全局数据源在该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的发送者(某个主控服务器)所属自治云中的本地组播地址。步骤1902,依据所述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主控服务器收到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后,根据全局数据汇和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判断它们是否是本自治云中的设备。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902之后,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源非法,确定发生错误,结束处理。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902之后,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全局数据汇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汇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汇非法,确定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1903,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异地添加数据汇响应对应的组播数据流。主控服务器可以通过数据源索引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再通过数据源信息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至少一个查找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不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同时查找到组播数据流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存在组播数据流,则确定发生错误,结束处理。如果不存在组播数据流,则可以继续进行处理。步骤1904,如果不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在一种情况中,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属于本自治云的边界路由器,作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在另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汇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汇。在另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汇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属于本自治云的边界路由器,作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汇。步骤1905,在本自治云中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主控服务器可以根据全局数据汇的本地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汇)和数据源信息表中的本地数据源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源),计算本次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的组播数据流在本自治云中的本地组播链路,从而组建在自治网络中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905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19051,在本自治云中计算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经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其中,数据转发节点为终端分控服务器和/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子步骤19052,向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发送组播链路组建命令、以开启所述本地组播链路。子步骤19053,接收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返回的组播链路组建响应。主控服务器可以根据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设备类型,发送相应的组播链路组建命令,使得组播数据流可以从本地数据源发送,经过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本地数据汇,从而开启该本地组播链路。主控服务器接收到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组播链路组建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表格。在具体实现中,组播链路组建命令包括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因此,相应的组播链路组建响应包括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在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开始发送组播数据流。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数据转发节点,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打开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汇且为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则判断组播数据流是否服务指定的组播业务。如果服务指定的组播业务,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将组播数据流的组播地址替换为指定的组播地址。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步骤1905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19054,查询所述组播数据流的流量信息、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的剩余带宽信息。子步骤19055,判断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的剩余带宽信息是否满足所述组播数据流的流量信息;若是,则执行子步骤19056,若否,则执行子步骤19057。子步骤19056,允许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子步骤19057,禁止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主控服务器可以在数据源信息表查询本地数据汇与本地数据源之间的本地组播链路的流量信息(即占用的带宽),与本地组播链路上各设备的剩余带宽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满足带宽需求,如果符合带宽需求,则允许打开该本地组播链路,否则,禁止打开该本地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不存在组播数据流,则主控服务器可以在本地数据源中创建组播数据流。向本地数据源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将组播数据流从前一跳自治云的组播地址替换为本自治云的组播地址。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905之后,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生成添加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完成组建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905之后,若全局数据汇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进一步而言,主控服务器根据全局数据汇方向的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查找设备静态信息表获得其本地逻辑地址,然后根据边界路由器的本地逻辑地址查找自治云接入表,获得对应的后一跳主控服务器的信息(如全局设备号码和全局逻辑地址等)。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组建至少部分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参照图20,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0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删除数据汇请求。主控服务器的业务处理模块根据组播业务的需要,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删除数据汇请求。其中,删除数据汇请求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步骤2002,依据所述删除数据汇请求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组播管理模块收到删除数据汇请求后,根据全局数据汇和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判断它们是否是本自治云中的设备。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002之后,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全局数据源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源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源非法,生成删除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002之后,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全局数据源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汇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汇非法,生成删除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002之后,若全局数据汇不属于本自治云,则定全局数据汇非法,生成删除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003,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删除数据汇请求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组播管理模块可以通过数据源索引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再通过数据源信息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至少一个查找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不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同时查找到组播数据流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存在组播数据流,则可以继续进行处理。如果不存在组播数据流,则生成删除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004,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在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源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在另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属于本自治云的边界路由器,作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在另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汇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汇。步骤2005,在本自治云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关闭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组播管理模块可以根据全局数据汇的本地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汇)和数据源信息表中的本地数据源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源),计算本次删除数据汇请求的组播数据流在本自治云中的本地组播链路,从而关闭在自治网络中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005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20051,在本自治云中计算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经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其中,数据转发节点为终端分控服务器和/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子步骤20052,向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发送组播链路关闭命令、以关闭所述本地组播链路。子步骤20053,接收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返回的组播链路关闭响应。组播管理模块可以根据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设备类型,发送相应的组播链路关闭命令,使得组播数据流停止从本地数据源发送,停止经过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本地数据汇,从而关闭该本地组播链路。组播管理模块接收到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组播链路关闭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表格。在具体实现中,组播链路关闭命令包括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因此,相应的组播链路关闭响应包括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在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终端,则向设备发送所述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以停止发送所述组播数据流。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则向设备发送所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关闭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边界路由器,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关闭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数据转发节点,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关闭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汇且为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则判断组播数据流是否服务指定的组播业务。如果服务指定的组播业务,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停止将组播数据流的组播地址替换为指定的组播地址。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005之后,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生成删除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完成关闭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005之后,若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在本自治云中除本地数据汇外、是否具有其他数据汇接收组播数据流。若是,则生成删除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完成关闭全局组播链路。若否,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前一跳自治云。进一步而言,组播管理模块根据全局数据源方向的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查找设备静态信息表获得其本地逻辑地址,然后根据边界路由器的本地逻辑地址查找自治云接入表,获得对应的前一跳主控服务器的信息(如全局设备号码和全局逻辑地址等)。向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该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以通知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前一跳自治云中关闭至少部分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等待前一跳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的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参照图2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1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可以接收相连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的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其中,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的pdu使用单播包传输,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步骤2102,依据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主控服务器收到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后,根据全局数据汇和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判断它们是否是本自治云中的设备。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102之后,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全局数据源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源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源非法,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102之后,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汇非法,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103,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对应的组播数据流。主控服务器可以通过数据源索引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再通过数据源信息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至少一个查找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不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同时查找到组播数据流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存在组播数据流,则可以继续进行处理。如果不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104,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在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确定全局数据源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在另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属于本自治云的边界路由器,作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在另一种情况中,若全局数据汇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属于本自治云的边界路由器,作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汇。步骤2105,在本自治云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关闭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组播管理模块可以根据全局数据汇的本地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汇)和数据源信息表中的本地数据源设备号码(本地数据源),计算本次删除数据汇请求的组播数据流在本自治云中的本地组播链路,从而关闭在自治网络中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步骤2105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21051,在本自治云中计算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经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其中,数据转发节点为终端分控服务器和/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子步骤21052,向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发送组播链路关闭命令、以关闭所述本地组播链路。子步骤21053,接收所述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返回的组播链路关闭响应。主控服务器可以根据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设备类型,发送相应的组播链路关闭命令,使得组播数据流停止从本地数据源发送,停止经过数据转发节点传输至本地数据汇,从而关闭该本地组播链路。主控服务器接收到本地组播链路上各个设备的组播链路关闭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表格。在具体实现中,组播链路关闭命令包括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因此,相应的组播链路关闭响应包括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在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终端,则向设备发送所述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以停止发送组播数据流。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关闭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本地数据源且为边界路由器,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关闭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另一种情况中,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设备为数据转发节点,则向设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关闭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105之后,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进一步而言,主控服务器根据全局数据汇方向的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查找设备静态信息表获得其本地逻辑地址,然后根据边界路由器的本地逻辑地址查找自治云接入表,获得对应的后一跳主控服务器的信息(如全局设备号码和全局逻辑地址等)。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该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关闭组播数据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105之后,若全局数据源属于其他本自治云,则判断在本自治云中除本地数据汇外、是否具有其他数据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流。若是,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关闭组播数据流。若否,则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前一跳自治云。进一步而言,组播管理模块根据全局数据源方向的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查找设备静态信息表获得其本地逻辑地址,然后根据边界路由器的本地逻辑地址查找自治云接入表,获得对应的前一跳主控服务器的信息(如全局设备号码和全局逻辑地址等)。向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该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以通知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前一跳自治云中关闭至少部分组播数据流从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等待前一跳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的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参照图2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2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可以接收相连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的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其中,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中包括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等信息。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的pdu使用单播包传输,格式可以如下表所示:信息元素存在性格式长度描述响应结果mv40=成功,其它=失败全局设备号码ctlv16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通道号ctlv2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全局设备号码ctlv16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通道号ctlv2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消息校验码otlv4步骤2202,依据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主控服务器收到添加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后,根据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判断它是否是本自治云中的设备。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2202之后,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确认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203,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对应的组播数据流。主控服务器可以通过数据源索引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再通过数据源信息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至少一个查找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不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同时查找到组播数据流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存在组播数据流,则可以继续进行处理。如果不存在组播数据流,则确认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204,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判断在本自治云中是否具有数据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流;若是,则执行步骤2205,若否,则执行步骤2206。在具体实现中,主控服务器可以通过查找组播路由表检查本自治云中是否还有数据汇接收该组播数据流。步骤2205,忽略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如果自治云中还有数据汇接收该组播数据流,则可以忽略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步骤2206,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如果自治云中没有数据汇接收该组播数据流,则可以查询路由至全局数据源、且属于本自治云中的边界路由器,作为本自治云中的本地数据源。步骤2207,在所述本地数据源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在具体实现中,步骤2207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子步骤22071,向所述本地数据源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停止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前一跳自治云的组播地址替换为本自治云的组播地址。子步骤22072,接收所述本地数据源发送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子步骤22073,删除所述组播数据流。在具体实现中,主控服务器可以向全局数据源方向的边界路由器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该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用于配置边界路由器的组播导向表以停止地址替换。主控服务器收到边界路由器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表格,删除此组播数据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依据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此实施例中,主控服务器收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后,根据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判断它是否是本自治云中的设备。若所述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全局数据汇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汇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汇非法,确认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此外,若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则生成删除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完成关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若全局数据汇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参照图2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3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创建数据源请求。主控服务器的业务处理模块根据业务流程的需要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创建数据源请求。其中,创建数据源请求中包括数据源类型(物理数据源或虚拟数据源)、数据源全局设备号码(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数据源通道号等相关信息。步骤2302,依据所述创建数据源请求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组播管理模块收到创建数据源请求后,根据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判断它是否是本自治云中的设备。如果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可以继续进行处理。如果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可以生成创建数据源响应、以通知业务处理模块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303,若所述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创建数据源请求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组播管理模块可以通过数据源索引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再通过数据源信息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至少一个查找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不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同时查找到组播数据流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不存在组播数据流,则可以继续进行处理。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生成创建数据源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可以判断全局数据源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源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源非法,生成创建数据源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304,如果不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在所述全局数据源中创建组播数据流。在具体实现中,组播管理模块可以进行分配组播地址、更新数据源信息表、更新数据源索引表等操作,创建组播数据流。步骤2305,生成创建数据源响应,以通知完成创建所述组播数据流。组播管理模块在创建组播数据流完成后,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创建数据源响应,创建数据源响应中包括组播地址等信息。参照图2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的步骤流程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2401,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销毁数据源请求。主控服务器的业务处理模块根据业务流程的需要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销毁数据源请求。其中,销毁数据源请求中包括数据源类型(物理数据源或虚拟数据源)、数据源全局设备号码(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数据源通道号等相关信息。步骤2402,依据所述销毁数据源请求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组播管理模块收到销毁数据源请求后,根据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判断它是否是本自治云中的设备。如果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可以继续进行处理。如果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可以生成销毁数据源响应、以通知业务处理模块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403,若所述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创建数据源请求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组播管理模块可以通过数据源索引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再通过数据源信息表查找组播数据流是否存在。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至少一个查找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不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在数据源索引表、数据源信息表中同时查找到组播数据流存在,则确定本自治云中存在该组播数据流。如果存在组播数据流,则可以继续进行处理。如果不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生成销毁数据源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若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可以判断全局数据源是否为终端或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若是,则确定全局数据源合法,允许继续进行处理。若否,则确定全局数据源非法,生成销毁数据源响应,以通知发生错误,结束处理。步骤2404,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判断在本自治云中是否具有数据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流;若否,则执行步骤2405。在具体实现中,组播管理模块可以通过查找组播路由表检查本自治云中是否还有数据汇接收该组播数据流。步骤2405,在所述全局数据源中销毁所述组播数据流。在具体实现中,组播管理模块可以进行更新组播路由表、更新数据源索引表、更新数据源信息表、释放组播地址等操作,销毁组播数据流。步骤2406,生成销毁数据源响应,以通知完成销毁所述组播数据流。组播管理模块在销毁组播数据流完成后,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销毁数据源响应,销毁数据源响应中包括组播地址等信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治网络,一个易于管理和可扩展的、能够保证数据传输时的速率稳定和延时可控的新型网络。第一,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自治云的方式,通过每个自治云内部的主控服务器进行控制、管理,使每个自治云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运行的集中控制网络。这样,一旦某个自治云出现故障后,其他自治云仍然能够正常运行,避免了由于某个自治云故障而使得整个网络均无法运行的问题,提高了自治网络的稳定性。第二,本申请实施例中,自治网络中的设备在主控服务器上注册,然后通过入网流程接入自治网络后,获得自治网络的服务。这样,可以阻止设备的非法接入,提高了自治网络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也有助于保障自治网络的稳定运行。第三,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自治云内部以主控、分控的方式对设备实现了分层次的管理,通过管理者(主控服务器、终端分控服务器或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被管理者(微云服务器、终端或边界路由器)之间的入网流程,准确地配置了设备的入网参数,建立了清晰的网络拓扑。从而使得自治云内部的各个设备之间可以在不进行路由协商的情况下相互通信,这样保证了通信时的稳定性。第四,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多个自治云之间以分层次接入的方式,通过边界路由器和相邻的自治云之间的入网流程,准确地配置了各个自治云的入网参数,建立了清晰的网络拓扑。从而使得不同自治云之间的设备可以在不进行路由协商的情况下相互通信,这样即保证了通信时的稳定性,也保证了自治网络的可扩展性。第五,本申请实施例中,自治网络使用了结构清晰的、分层次的网络拓扑,所以自治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节点不需要针对每个数据包进行路由的计算,也不需要维护其周围设备的拓扑,依据主控服务器的相关配置命令即可完成数据包的传输。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数据交换节点的运算需求,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同时也可以保证数据传输时的速率稳定和延时可控。第六,本申请实施例中,各个业务的数据包在进行传输前,需要通过各个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配置出一条数据传输通道,即同一个业务中的数据包通过相同的路径进行传输,而不像现有ip协议的方案,每个数据包依靠自行协商解决路由问题,在数据包发出之前并不知道其会经过哪条路径,即同一业务的两个数据包可能通过不同的路径传输至目标终端。这样,可以保证稳定的传输速率和稳定的传输延时,提高了自治网络的传输品质。第七,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最底层可以融合各种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如以太网),从而无需从物理层面建立一个全新的传输网络,可以大大减少网络改造的成本,提升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同时解决了ip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差,满足了运营级网络的可控,可管理和有服务质量保证的起码要求,兼具了大规模组网能力。第八,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式可以在不消耗海量带宽的前提下实现自治网络中的点对多点的数据通信,从而提高了网络带宽的利用率。第九,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式采用了分布式配置和管理的方法,不需要每个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对全网的组播链路进行统一管理,大大减少了对于主控服务器的软硬件资源的需求(比如处理能力、内存空间等)。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下通过具体的示例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自治网络中组播链路的配置方法。示例一、单自治云入网如图25所示,假设自治云c2位于自治网络中的第2层,为简单描述,忽略边界分控服务器与边界路由器,主控服务器a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1与终端t21、终端t22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2与终端t23、终端t24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3与终端t25、终端t26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s1,设备初始化。s11,主控服务器a2上电初始化主控服务器a2在初始化阶段,获得自治云的系统参数如下:设备号码前缀为60031-60021-00000逻辑地址前缀为4231-3221-0000主控微云层次为4主控微云拓扑为星型主控服务器本地设备号码为90002主控服务器逻辑端口地址为fb主控服务器mac地址为00:00:00:02:fb:00。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主控服务器a2的本地逻辑地址为0xfb00,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90002-00000,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fb00-0000。获得设备的注册信息如下表:其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逻辑端口地址和mac地址有2个,第一个表示0号口(下行接口)的信息,第二个表示1号口(上行接口)的信息。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中心设备号码为0表示它是拓扑类型为星型的主控微云中的中心设备,所以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中心设备号码为700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如果主控微云的拓扑是全交换拓扑,那么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中心设备号码应该是0。需要说明的是,3个终端分控服务器的微云拓扑字段表示的是3个分控微云的拓扑而不是主控微云的拓扑。由于分控微云中的中心设备是终端分控服务器(即管理者),所以,每个终端的中心设备号码和管理者的号码相同。主控服务器a2根据注册信息初始化设备静态信息表,并且计算出各个设备的本地逻辑地址以及全局设备号码、全局逻辑地址如下表:同样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本地逻辑地址和全局逻辑地址也有2个,分别对应0号口和1号口。主控服务器a2根据以上信息初始化设备动态信息表以及地址号码映射表。s12,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上电初始化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在初始化阶段,获得各自的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2个接口的mac地址。初始化时,还需要设置数据包的接收过滤规则,不符合所有规则的数据包会被丢弃。未入网情况下只能接收连接包。其中,连接包接收规则为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和接口的mac地址相同,且数据包类型为连接包,同时数据包的payload部分长度只能是64、288或1056字节。初始化时0号和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中所有表项的发送标志位均初始化为0,即不能发送任何数据包。初始化后,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处于在1号口上等待接收设备连接命令的状态。s13,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终端t26上电初始化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终端t26在初始化阶段,获得各自的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接口的mac地址。初始化后,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终端t26处于等待接收设备连接命令的状态。s2,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入网。s21,主控服务器a2检查主控微云中所有已注册但是未入网的设备,发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是中心设备,所以,可以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设备连接命令,发现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不是中心设备而且此时中心设备还没有入网,所以不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送设备连接命令。主控服务器a2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设备连接命令时,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mac地址是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口mac地址,源mac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21210x21210x21210x2121(b21的1号口逻辑端口地址为0x21),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管理者的逻辑端口地址固定为0xff)。设备连接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除了双方的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外,还包括(微云层次等于4,节点类型等于终端分控服务器,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使用的mac地址为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会话标识为1等)。此外,主控服务器a2还需要在设备动态信息表的第70021表项中记录相关的信息(入网状态、会话标识等)。s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在1号口上接收到设备连接命令,发现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包类型、长度都符合连接包接收规则,将其直接交给协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协议处理模块根据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判断该数据包属于自己,记录命令中的信息(微云层次、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会话标识等),其中,微云层次要减去1变成3。协议处理模块配置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f表项,设置其发送标志位为1,mac地址为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00:00:00:02:fb:00)。协议处理模块向1号口发送设备连接响应,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21210x21210x21210x2121,目的mac地址通过查找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获得,同时获得其发送标志位为1(表示允许发送),源mac地址为1号口的mac地址。s23,主控服务器a2收到设备连接响应,根据源自治网络地址获得逻辑端口地址0x21,推出本地逻辑地址为0x2100,查找地址号码映射表后获得对应的本地设备号码为70021。在设备动态信息表的第70021表项查找设备动态信息表,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响应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设备认证命令,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包括认证算法的类型和随机数以及会话标识。s24,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在1号口上接收到设备认证命令,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计算认证计算结果,向主控服务器a2发送设备认证响应。s25、主控服务器a2接收到设备认证响应后,判断认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设备入网命令。s26、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接收到设备入网命令后,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记录相关信息,包括主控服务器的本地设备号码(90002)、主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0xfb00)、自己的本地设备号码(70021)、自己的0号口的本地逻辑地址(0x21fb)、向主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即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自治云设备号码前缀、自治云逻辑地址前缀、分控微云的拓扑类型(星型)、上层转发节点的逻辑端口地址(0x00表示没有上层转发节点)。根据上述信息,协议处理模块可以算出自己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70021-00000,0号口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21fb-0000,主控服务器a2的逻辑端口地址为0xfb,主控服务器a2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90002-00000,主控服务器a2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fb00-0000。根据主控服务器a2的逻辑端口地址配置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b表项,设置其发送标志位为1,mac地址为主控服务器a2的mac地址(00:00:00:02:fb:00)。增加接收单播包和组播包的过滤规则,单播包接收规则为目的mac地址和接口mac地址相同且包类型为单播包以及长度为64、288或1056字节,组播包接收规则为目的mac地址和接口mac地址相同且包类型为组播包以及长度为288或1056字节。最后,向主控服务器a2发送设备入网响应同时设置自己处于已入网状态。s3,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入网。主控服务器a2收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的设备入网响应后,在设备动态信息表中设置其处于已入网状态。然后,在检查主控微云中所有已注册但是未入网的设备时,发现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不是中心设备而且此时中心设备已入网,所以可以向它们发送设备连接命令。后续的入网流程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之间的入网流程大体相同,最大的区别是在设备入网命令中的“向主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参数不再是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而是终端分控服务器(中心设备)b21的1号口mac地址。相应地,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b表项中的mac地址也变成了终端分控服务器(中心设备)b21的1号口mac地址。s4,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心跳。s41,主控服务器a2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入网后,定时向其发送设备心跳命令。设备心跳命令的包类型为单播包,目的mac地址是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口mac地址,源mac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21fb0x0000(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源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fb000x0000(主控服务器a2的全局逻辑地址)。s42、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在1号口上收到设备心跳命令,发现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包类型、长度都符合单播包接收规则,则进入计算下一个接收方的步骤。由于数据包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完全相同,所以下一个接收方为内部的协议处理模块。协议处理模块比较数据包的自治网络地址是否和记录的主控服务器a2的全局逻辑地址相同,如果相同则向主控服务器a2发送设备心跳响应。设备心跳响应的包类型为单播包,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fb000x0000(主控服务器a2的全局逻辑地址),源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21fb0x0000(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然后,进入计算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的步骤。微云层次为3,所以目的自治网络地址的3部分地址分别为42313221、fb和00,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的3部分地址分别为42313221、21和fb。根据计算规则对应于“地址2部分相同但是地址1部分不同,下一个接收方位于1号口所属微云中,对应的逻辑端口地址就是目的自治网络地址的地址1部分”这种情况,所以单播包需要发往1号口的主控微云中逻辑端口地址为0xfb的设备。其目的mac地址通过查找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b表项获得,显然这就是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源mac地址设置为1号口的mac地址。设备心跳响应中还包括了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所管理的分控微云中终端t21、终端t22的入网状态,目前的状态是终端t21、终端t22都没有入网。s43、主控服务器收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的设备心跳响应后,根据响应中的终端入网状态来更新设备动态信息表中对应设备的信息。s5,终端分控服务器b21交换节点信息配置。主控服务器a2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入网后,通过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来配置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每当主控微云中有其它设备入网或退网时,主控服务器a2就会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例如,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刚入网时,就不需要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如果随后终端分控服务器b22也入网了,则需要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收到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后,根据其中的参数做如下配置:将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22表项(对应于b22的1号口逻辑端口地址)的发送标志位设置为1,mac地址设置为00:00:00:02:22:fc(b22的1号口mac地址)。同样地,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入网后,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发送匹配表的第0x23表项会配置成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1号口mac地址。s6,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心跳。s61,主控服务器a2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b23入网后,同样会定时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送设备心跳命令。由于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不是中心设备,单播包需要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21转发,所以,发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设备心跳命令的目的mac地址是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口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分别是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s62,终端分控服务器b21会收到发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设备心跳命令,然后计算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例如,发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设备心跳命令中,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0x42310x32210x22fb0x0000(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为0x42310x32210x21fb0x0000。微云层次为3,所以,目的自治网络地址的3部分地址分别为42313221、22和fb,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的3部分地址分别为42313221、21和fb。根据计算规则得出单播包需要发往1号口的主控微云中逻辑端口地址为0x22的设备,查表后此心跳命令就会通过发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口转发给发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2。s63,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接收到设备心跳命令后的处理流程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基本相同,区别是在发送设备心跳响应给主控服务器时,通过目的自治网络地址查找发送匹配表得到的目的mac地址是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口mac地址。这些设备心跳响应会被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接收,再根据单播包的转发规则转发给主控服务器a2。s7,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交换节点信息配置。s71,主控服务器a2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入网后,同样通过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来配置它们的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每当主控微云中有其它设备入网或退网时,主控服务器a2就会向它们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例如,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先入网、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后入网。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入网后,主控服务器a2会把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相关mac地址信息发送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入网后,主控服务器a2会把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相关mac地址信息发送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同时也会把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相关mac地址信息发送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2。至此,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都入网之后,它们的1号发送匹配表中发送标志位设置为1的表项如下表所示:s72,如果主控微云的拓扑是全交换,则微云中任意两个设备可以直接通信,无需中心设备转发。终端分控服务器a2的1号发送匹配表中存储的mac地址就是和逻辑端口地址对应的设备的mac地址。具体表项如下:s8,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配置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和终端t26的注册信息s81,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入网后,主控服务器a2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送设备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该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中包含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和终端t26的设备注册信息。例如,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入网后,发送的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中包含终端t21和终端t22的注册信息。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接收到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后,将终端t21和终端t22的注册信息记录在设备静态信息表中的对应表项中并标记为有效。s82,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根据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中的逻辑端口地址和mac地址配置0号发送匹配表。例如,终端t21的逻辑端口地址为0x21,mac地址为00:00:00:02:21:21,则0号发送匹配表的第0x21表项中的发送标志位设置为1,mac地址设置为终端t21的mac地址,同理设置终端t22的匹配表项。配置完成后,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向主控服务器a2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s9,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和终端t26入网。以终端t26入网为例:s91,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检查分控微云中所有已注册但是未入网的终端,向它们发送设备连接命令。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现设备静态信息表中的第0x26表项的有效位是1,而在设备动态信息表中的第0x26表项的入网状态是未入网,则向终端t26发送设备连接命令。设备连接命令的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mac地址是终端t26的mac地址,源mac地址为b23的0号口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26260x26260x26260x2626(终端t26的逻辑端口地址为0x26),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管理者的逻辑端口地址固定为0xff)。设备连接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除了双方的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外,还包括(微云层次等于3,节点类型等于终端,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使用的mac地址为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0号口mac地址,会话标识为2等)。分控服务器b23还需要在设备动态信息表的第0x26表项中记录相关的信息(入网状态、会话标识等)。s92,终端t26收到设备连接命令,根据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判断该数据包属于自己,记录命令中的信息(微云层次、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0号口mac地址、会话标识等)。然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送设备连接响应,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26260x26260x26260x2626,目的mac地址为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0号口mac地址,源mac地址为终端t26的mac地址。s93,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接收到设备连接响应,根据源自治网络地址获得逻辑端口地址0x26,根据0x26查找设备动态信息表,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响应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向终端t26发送设备认证命令,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包括认证算法的类型和随机数以及会话标识。s94,终端t26接收到设备认证命令,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计算认证计算结果,然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送设备认证响应。s95,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收到设备认证响应后,判断认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向终端t26发送设备入网命令。s96,终端t26接收到设备入网命令后,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记录相关信息,包括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本地设备号码(70023)、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本地逻辑地址(0x23fb)、自己的本地设备号码(00026)、自己的本地逻辑地址(0x2326)、主控服务器a2的本地设备号码(90002)、主控服务器a2的本地逻辑地址(0xfb00)、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0号口mac地址)、自治云设备号码前缀、自治云逻辑地址前缀。根据上述信息,终端t26可以算出自己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6-00000,自己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2326-0000,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70023-00000,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23fb-0000,主控服务器a2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90002-00000,主控服务器a2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fb00-0000。然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送设备入网响应,同时,设置自己处于已入网状态。s97,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收到终端t26发送的设备入网响应后,在设备动态信息表中设置其处于已入网状态。s98,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在终端t26入网后,发送给主控服务器a2的设备心跳响应中的终端入网状态会表示目前逻辑端口地址为0x26的终端的入网状态变成了已入网。主控服务器a2收到心跳响应后,根据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1号口逻辑端口地址0x23以及终端t26的逻辑端口地址0x26确定终端的本地逻辑地址为0x2326,查找地址号码映射表得到本地设备号码为00026,在设备动态信息表中设置其入网状态为已入网。s10,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和终端t26心跳。以终端t26心跳为例,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在终端t26入网后,定时向其发送设备心跳命令。设备心跳命令的包类型为单播包,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23260x0000(终端t26的全局逻辑地址),源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23fb0x0000(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同样的,设备心跳命令发送时需要通过目的自治网络地址计算目的mac地址,计算结果为需要发往0号口的逻辑端口地址为0x26的设备。查找0号发送匹配表的第0x26表项,得到目的mac地址为00:00:00:02:23:26(即终端t26的mac地址),设置源mac地址为自己的0号口mac地址后发送。终端t26收到设备心跳命令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送设备心跳响应。s11,设备退网。以终端t26退网为例:如果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在6秒内没有收到终端t26的设备心跳响应,则判定其退网,更新设备动态信息表中的入网状态为未入网。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在发送给主控服务器a2的设备心跳响应中,终端t26对应的入网状态设置为未入网。主控服务器a2接收到心跳响应后,将终端t26在设备动态信息表中的入网状态更新为未入网。终端t26退网后,终端分控服务器b23还会把0号发送匹配表中第0x26表项的发送标志位设置为0,表示不发送对应的数据包。以终端分控服务器b23退网为例:如果主控服务器a2在6秒内没有收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设备心跳响应,则判定其退网,更新设备动态信息表中的入网状态为未入网。同时,将设备动态信息表中所有属于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管理的终端t25和终端t26的入网状态也设置为未入网。此外,在分控服务器b23退网后,主控服务器a2还需要向分控服务器b21和分控服务器b22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通知它们分控服务器b23已经退网。分控服务器b21和分控服务器b22收到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后,根据其中的参数,将1号发送匹配表的第0x23表项的发送标志位设置为0,表示不发送对应的数据包。在主控微云拓扑为星型拓扑时,如果终端分控服务器b21退网了,由于分控服务器b21是中心设备,所以,分控服务器b22和分控服务器b23也会自动退网,即此时,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以及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和终端t26的入网状态都会变成未入网。示例二、多自治云入网如图26所示,假设自治云c2位于自治网络的第2层,自治云c3位于自治网络的第3层,自治云c2与自治云c3复用边界路由器m21进行连接,为简单描述,忽略终端。自治云c2中,主控服务器a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边界分控服务器b22、边界路由器m21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自治云c3中,主控服务器a3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31、边界分控服务器b32、边界路由器m31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和边界路由器m21、边界路由器m22接在另一个交换网络中。一、设备初始化s1、主控服务器a2上电后初始化,获得自治云的系统参数如下:设备号码前缀为60031-60021-00000、逻辑地址前缀为4231-3221-0000、主控微云层次为4、主控微云拓扑为星型、主控服务器本地设备号码为90002、主控服务器逻辑端口地址为fb、主控服务器mac地址为00:00:00:02:fb:00。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主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为0xfb00,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90002-00000,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fb00-0000。获得设备的注册信息如下表:其中,边界分控服务器的逻辑端口地址和mac地址有2个,第一个表示0号口(下行接口)的信息,第二个表示1号口(上行接口)的信息。边界路由器80021的逻辑端口地址和mac地址对应于0号口(下行接口)的信息。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中心设备号码为0表示它是拓扑类型为星型的主控微云中的中心设备,所以边界分控服务器b22的中心设备号码为70021(b21)。对于通过下行接口接入主控微云的边界路由器m21,无论主控微云的拓扑类型是哪种,其中心设备号码总是为0。注意边界分控服务器的微云拓扑字段表示的是分控微云的拓扑而不是主控微云的拓扑。主控服务器a2根据注册信息初始化设备静态信息表,并且计算出各个设备的本地逻辑地址以及全局设备号码、全局逻辑地址如下表:同样的,边界分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和全局逻辑地址也有2个,分别对应0号口和1号口。主控服务器a2根据以上信息初始化设备动态状态表以及地址号码映射表。s2、主控服务器a3上电后初始化,获得自治云的系统参数如下:设备号码前缀为60031-00000-00000、逻辑地址前缀为4231-0000-0000、主控微云层次为6、主控微云拓扑为星型、主控服务器本地设备号码为90003、主控服务器逻辑端口地址为fb、主控服务器mac地址为00:00:00:03:fb:00。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主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为0xfb00,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90003-00000-00000,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fb00-0000-0000。获得设备的注册信息如下表:其中,边界路由器m31的逻辑端口地址和mac地址对应于0号口(下行接口),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的逻辑端口地址和mac地址对应于1号口(上行接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31的中心设备号码为0表示它是拓扑类型为星型的主控微云中的中心设备,所以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中心设备号码为70031(b31)。对于通过下行接口接入主控微云的边界路由器m31,无论主控微云的拓扑类型是哪种,其中心设备号码总是为0。对于通过上行接口接入分控微云的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当分控微云的拓扑类型是星型时,其中心设备号码必定是边界分控服务器的号码,当分控微云的拓扑类型是全交换时,其中心设备号码总是为0。主控服务器a3根据注册信息初始化设备静态信息表,并且计算出各个设备的本地逻辑地址以及全局设备号码、全局逻辑地址如下表:主控服务器a3根据以上信息初始化设备动态状态表以及地址号码映射表。s3、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上电后初始化,获得各自的逻辑设备类型、逻辑设备标识、2个接口的mac地址。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初始化时同样需要设置数据包的接收过滤规则,不符合所有规则的数据包会被丢弃。未入网情况下只能接收连接包。连接包接收规则和终端分控服务器的规则相同。边界分控服务器和边界路由器的0号和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中所有表项的发送标志位均初始化为0,即不能发送任何数据包。初始化后,边界分控服务器处于在1号口上等待接收设备连接命令的状态,边界路由器处于在0号口上等待接收设备连接命令的状态。二、边界路由器m21下行接口入网s4、主控服务器a2检查主控微云中所有已注册但是未入网的设备,发现边界路由器m21尚未入网,由于其设备类型为边界路由器,所以可以无视主控微云的拓扑类型直接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设备连接命令。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设备连接命令时,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mac地址是m21的0号口mac地址,源mac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1f10xf1f10xf1f10xf1f1(m21的0号口逻辑端口地址为0xf1),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管理者的逻辑端口地址固定为0xff)。设备连接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除了双方的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外,还包括(微云层次等于4,节点类型等于边界路由器,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使用的mac地址为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会话标识为1等)。主控服务器还需要在设备动态信息表的第80021表项中记录相关的信息(入网状态、会话标识等)。s5、边界路由器m21在0号口上收到设备连接命令,发现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包类型、长度都符合连接包接收规则,将其直接交给协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协议处理模块根据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判断该数据包属于自己,记录命令中的信息(微云层次、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会话标识等)。其中微云层次不需要减1还是记录为4。协议处理模块配置0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f表项,设置其发送标志位为1,mac地址为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00:00:00:02:fb:00)。协议处理模块向0号口发送设备连接响应,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1f10xf1f10xf1f10xf1f1,目的mac地址通过查找0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获得,同时获得其发送标志位为1(表示允许发送),源mac地址为0号口的mac地址。s6、主控服务器a2收到设备连接响应,根据源自治网络地址获得逻辑端口地址0xf1,推出本地逻辑地址为0xf100,查找地址号码映射表后获得对应的本地设备号码为80021。然后根据80021查找设备动态信息表,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响应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设备认证命令,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包括认证算法的类型和随机数以及会话标识。s7、边界路由器m21在0号口上收到设备认证命令,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计算认证计算结果。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2发送设备认证响应。s8、主控服务器a2收到设备认证响应后,判断认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设备入网命令。s9、边界路由器m21收到设备入网命令后,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记录相关信息,包括主控服务器的本地设备号码(90002)、主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0xfb00)、自己的本地设备号码(80021)、自己的0号口的本地逻辑地址(0xf100)、向主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即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自治云设备号码前缀、自治云逻辑地址前缀。根据上述信息,协议处理模块可以算出自己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80021-00000,0号口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f100-0000,主控服务器的逻辑端口地址为0xfb,主控服务器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90002-00000,主控服务器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fb00-0000。然后根据主控服务器的逻辑端口地址配置0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b表项,设置其发送标志位为1,mac地址为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00:00:00:02:fb:00)。增加接收单播包和组播包的过滤规则,单播包接收规则为目的mac地址和接口mac地址相同且包类型为单播包以及长度为64、288或1056字节,组播包接收规则为目的mac地址和接口mac地址相同且包类型为组播包以及长度为288或1056字节。最后向主控服务器a2发送设备入网响应同时设置自己的0号口处于已入网状态。三、边界路由器m21下行接口心跳s10、主控服务器a2在m21入网后,定时向其发送设备心跳命令。包类型为单播包,目的mac地址是m21的0号口mac地址,源mac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f1000x0000(m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源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fb000x0000(主控服务器的全局逻辑地址)。s11、边界路由器m21在0号口上收到设备心跳命令,发现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包类型、长度都符合单播包接收规则,则进入计算下一个接收方的步骤。由于数据包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和m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完全相同,所以下一个接收方为内部的协议处理模块。协议处理模块比较数据包的源自治网络地址是否和记录的主控服务器的全局逻辑地址相同,如果相同则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设备心跳响应。包类型为单播包,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fb000x0000(主控服务器的全局逻辑地址),源自治网络地址为单播地址0x42310x32210xf1000x0000(m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然后进入计算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的步骤。微云层次为4,所以目的自治网络地址的3部分地址分别为423132、21和fb,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的3部分地址分别为423132、21、和f1。根据计算规则对应于“只有地址0部分不同,表示下一个接收方位于0号口所属微云中,对应的逻辑端口地址就是目的自治网络地址的地址0部分”这种情况,所以单播包需要发往0号口的主控微云中逻辑端口地址为0xfb的设备。其目的mac地址通过查找0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b表项获得,显然这就是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源mac地址设置为0号口的mac地址。设备心跳响应中还包括了边界路由器m21的1号口的入网状态,即和自治云c3中的边界分控服务器b32之间的入网状态。s12、主控服务器a2收到边界路由器m21发送的设备心跳响应后,根据响应中的1号口入网状态来更新自治云接入表中的0xf100(m21的本地逻辑地址)表项中的对应信息。四、边界路由器m21下行接口交换节点信息配置s13、边界路由器m21入网后,主控服务器a2需要向边界路由器m21和主控微云中其它已入网的设备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的命令用于配置它的0号发送匹配表,而向其它设备发送的命令用于配置它们的1号发送匹配表。假设终端分控服务器b21、边界分控服务器b22、边界路由器m21均已入网,则它们的发送匹配表中有效的表项如下表所示:s14、边界路由器m21通过0号口入网后,会在1号口上等待来自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设备连接命令。s15、自治云c3中的边界路由器m31以类似的方式入网。五、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入网s16、主控服务器a3检查主控微云中所有已注册但是未入网的设备,假设终端分控服务器b31已入网,然后发现边界分控服务器b32不是中心设备但是此时中心设备(终端分控服务器b31)已入网,所以可以向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发送设备连接命令。向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发送设备连接命令时,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mac地址是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1号口mac地址,源mac地址为自己的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32320x32320x32320x3232(b32的1号口逻辑端口地址为0x32),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管理者的逻辑端口地址固定为0xff)。设备连接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除了双方的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外,还包括(微云层次等于6,节点类型等于边界分控服务器,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使用的mac地址为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会话标识为2等)。主控服务器还需要在设备动态信息表的第70032表项中记录相关的信息(入网状态、会话标识等)。s17、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在1号口上收到设备连接命令,发现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包类型、长度都符合连接包接收规则,将其直接交给协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协议处理模块根据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判断该数据包属于自己,记录命令中的信息(微云层次、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会话标识等)。其中微云层次要减去1变成5。协议处理模块配置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f表项,设置其发送标志位为1,mac地址为主控服务器的mac地址(00:00:00:03:fb:00)。协议处理模块向1号口发送设备连接响应,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32320x32320x32320x3232,目的mac地址通过查找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获得,同时获得其发送标志位为1(表示允许发送),源mac地址为1号口的mac地址。s18、主控服务器a3收到设备连接响应,根据源自治网络地址获得逻辑端口地址0x32,推出本地逻辑地址为0x3200,查找地址号码映射表后获得对应的本地设备号码为70032。然后根据70032查找设备动态信息表,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响应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向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发送设备认证命令,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包括认证算法的类型和随机数以及会话标识。s19、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在1号口上收到设备认证命令,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计算认证计算结果。然后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设备认证响应。s20、主控服务器a3收到设备认证响应后,判断认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向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发送设备入网命令。s21、边界分控服务器b32收到设备入网命令后,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记录相关信息,包括主控服务器的本地设备号码(90003)、主控服务器的本地逻辑地址(0xfb00)、自己的本地设备号码(70032)、自己的0号口的本地逻辑地址(0x32fb)、向主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中心设备b31的1号口mac地址)、自治云设备号码前缀、自治云逻辑地址前缀、分控微云的拓扑类型(星型)、上层转发节点的逻辑端口地址(0xf1对应于边界路由器m31的0号口逻辑端口地址)。根据上述信息,协议处理模块可以算出自己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70032-00000-00000,0号口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fb-0000-0000,主控服务器的逻辑端口地址为0xfb,主控服务器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90003-00000-00000,主控服务器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fb00-0000-0000。然后根据主控服务器的逻辑端口地址配置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b表项,设置其发送标志位为1,mac地址为中心设备(终端分控服务器b31)的1号口mac地址(00:00:00:03:31:fc)。增加接收单播包和组播包的过滤规则,单播包接收规则为目的mac地址和接口mac地址相同且包类型为单播包以及长度为64、288或1056字节,组播包接收规则为目的mac地址和接口mac地址相同且包类型为组播包以及长度为288或1056字节。最后向主控服务器a3发送设备入网响应同时设置自己处于已入网状态。六、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心跳s22、主控服务器a3在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入网后,会定时向它发送设备心跳命令。由于边界分控服务器b32不是中心设备,所以单播包需要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31转发。所以发给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设备心跳命令的目的mac地址是终端分控服务器b31的1号口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是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s23、终端分控服务器b31会收到发给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设备心跳命令,然后计算单播包的下一个接收方。由于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0x42310x32fb0x00000x0000(b32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而终端分控服务器b3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为0x42310x31fb0x00000x0000,微云层次为5。所以目的自治网络地址的3部分地址分别为4231、32和fb,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的3部分地址分别为4231、31和fb。根据计算规则得出单播包需要发往1号口的主控微云中逻辑端口地址为0x32的设备。查表后此心跳命令就会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31的1号口转发给边界分控服务器b32。s24、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在1号口上收到设备心跳命令,发现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包类型、长度都符合单播包接收规则,则进入计算下一个接收方的步骤。由于数据包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和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完全相同,所以下一个接收方为内部的协议处理模块。协议处理模块比较数据包的源自治网络地址是否和记录的主控服务器的全局逻辑地址相同,如果相同则向主控服务器发送设备心跳响应。包类型为单播包,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主控服务器的全局逻辑地址,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然后根据单播包的转发规则确定需要发送给1号口的主控微云中逻辑端口地址为0xfb的设备,查表后得到的目的mac地址是中心设备b31的1号口mac地址。然后这些心跳响应会被终端分控服务器b31接收,再根据单播包的转发规则转发给主控服务器a3。此外,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在发送响应时还会报告自己所管理的分控微云中的边界路由器的入网状态。目前的状态是所有的边界路由器都未入网。七、边界分控服务器b32配置s25、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入网后,主控服务器a3需要向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和主控微云中其它已入网的设备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向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发送的命令用于配置它的1号发送匹配表,表示向其它已入网设备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信息(比如边界路由器m3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31的信息),向其它设备发送的命令当设备是边界路由器时(比如边界路由器m31)配置的是设备的0号发送匹配表,当设备是分控服务器时(比如终端分控服务器b31)配置的是设备的1号发送匹配表,向其它设备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中包含的是其它设备向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信息。s26、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入网后,主控服务器a3会向它发送设备注册信息配置命令。设备注册信息配置命令中包含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的设备注册信息。边界分控服务器b32收到命令后,将注册信息记录在设备静态信息表中的对应表项中并标记为有效。边界分控服务器b32还需要根据设备注册信息中的逻辑端口地址和mac地址配置0号发送匹配表。比如边界路由器m21的1号口的逻辑端口地址为0x21,1号口的mac地址为00:00:00:02:21:f2,则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发送匹配表的第0x21表项中的发送标志位设置为1,mac地址设置为边界路由器m21的1号口mac地址。同理设置边界路由器m22的匹配表项。配置完成后,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向主控服务器a3发送设备注册信息配置响应。八、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上行接口入网s27、边界分控服务器检查分控微云中所有已注册但是未入网的终端,向它们发送设备连接命令。比如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发现设备静态信息表中的第0x21表项的有效位是1,而在设备动态信息表中的第0x21表项的入网状态是未入网,则向边界路由器m21的1号口发送设备连接命令。设备连接命令的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mac地址是m21的1号口mac地址,源mac地址为b32的0号口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21210x21210x21210x2121(m21的1号口逻辑端口地址为0x21),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管理者的逻辑端口地址固定为0xff)。设备连接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除了双方的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外,还包括(微云层次等于5,节点类型等于边界路由器,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连接包时使用的mac地址为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口mac地址,会话标识为1等)。边界分控服务器b32还需要在设备动态信息表的第0x21表项中记录相关的信息(入网状态、会话标识等)。s28、边界路由器m21在1号口上收到设备连接命令,发现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包类型、长度都符合连接包接收规则,将其直接交给协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协议处理模块发现边界路由器m21的0号口入网状态为已入网,即开始1号口的入网流程。协议处理模块根据逻辑设备类型和标识判断该数据包属于自己,发现命令中的微云层次减去1后的数值(5变成4)等于通过0号口入网流程获得的微云层次数值(4),然后记录命令中的信息(b32的0号口mac地址、会话标识等)。协议处理模块配置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f表项,设置其发送标志位为1,mac地址为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口mac地址(00:00:00:03:32:fb)。协议处理模块向1号口发送设备连接响应,包类型为连接包,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ffff0xffff0xffff0xffff,源自治网络地址为连接地址0x21210x21210x21210x2121,目的mac地址通过查找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获得(b32的0号口mac地址),同时获得其发送标志位为1(表示允许发送),源mac地址为m21的1号口mac地址。s29、边界分控服务器b32收到设备连接响应,根据源自治网络地址获得逻辑端口地址0x21,根据0x21查找设备动态信息表,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响应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设备认证命令,命令的payload部分中包括认证算法的类型和随机数以及会话标识。s30、边界路由器m21收到设备认证命令,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计算认证计算结果。然后向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发送设备认证响应。s31、边界分控服务器b32收到设备认证响应后,判断认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设备入网命令。s32、边界路由器m21收到设备入网命令后,根据会话标识判断该命令是否属于当前的连接会话,然后记录相关信息,包括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本地设备号码(70032)、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本地逻辑地址(0x32fb)、自己的本地设备号码(60021)、自己的本地逻辑地址(0x3221)、主控服务器a3的本地设备号码(90003)、主控服务器a3的本地逻辑地址(0xfb00)、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单播包时使用的mac地址(b32的0号口mac地址)、自治云设备号码前缀、自治云逻辑地址前缀、上层转发节点的逻辑端口地址(0xfb对应于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口逻辑端口地址)。根据上述信息,边界路由器m21可以算出边界分控服务器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70032-00000-00000,边界分控服务器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fb-0000-0000,主控服务器a3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90003-00000-00000,主控服务器a3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fb00-0000-0000。边界路由器m21还需要根据自己的本地设备号码(60021)和自治云设备号码前缀(60031-00000-00000)以及微云层次(4)计算出自治云c2的设备号码前缀应该是60031-60021-00000,然后判断此前缀是否等于通过0号口入网流程获得的设备号码前缀(60031-60021-00000),再按照类似的流程计算出自治云c2的逻辑地址前缀后和通过0号口入网流程获得的逻辑地址前缀比较。由于比较结果都相同,可以判定通过1号口接入的自治云c3确实是通过0号口接入的自治云c2的上层自治云。之后,边界路由器m21根据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口逻辑端口地址配置1号以太网发送匹配表的第0xfb表项,设置其发送标志位为1,mac地址为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口mac地址(00:00:00:03:32:fb)。增加接收单播包和组播包的过滤规则,单播包接收规则为目的mac地址和接口mac地址相同且包类型为单播包以及长度为64、288或1056字节,组播包接收规则为目的mac地址和接口mac地址相同且包类型为组播包以及长度为288或1056字节。最后,边界路由器m21向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发送设备入网响应,设备入网响应中需要包含通过0号口入网流程获得的本地逻辑地址(0xf100)和本地设备号码(80021)。同时设置自己的1号口处于已入网状态。s33、边界分控服务器b32收到边界路由器m21发送的设备入网响应后,在设备动态信息表中设置其处于已入网状态。同时计算出边界路由器m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221-f100-0000,0号口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80021-00000。s34、边界路由器m22以相同的流程通过1号口入网。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入网后,它们和边界分控服务器b32之间的心跳流程类似于主控服务器a3和边界分控服务器b32之间的心跳流程,但是对于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它发出的设备心跳命令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必须是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否则数据包无法转到内部的协议处理模块。s35、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在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入网后,发送给主控服务器a3的设备心跳响应中的边界路由器入网状态会表示目前逻辑端口地址为0x21和0x22的边界路由器的入网状态变成了已入网。主控服务器a3收到心跳响应后,根据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1号口逻辑端口地址0x32以及边界路由器的逻辑端口地址0x21、0x22确定边界路由器的本地逻辑地址分别为0x3221、0x3222。然后查找地址号码映射表得到本地设备号码分别为60021、60022,然后在设备动态信息表中设置它们的入网状态为已入网。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在入网后就可以知道主控服务器a3的全局逻辑地址,但是此时主控服务器a3知道的是它们的1号口全局逻辑地址而不是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即主控服务器a3只能接收来自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的单播包而不能向它们发送。九、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上行接口交换节点信息配置s36、边界路由器m21入网后,边界分控服务器b32需要向边界路由器m21和分控微云中其它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向边界路由器发送的命令用于配置它们的1号发送匹配表。假设边界路由器m21、边界路由器m22均已入网,则它们的1号发送匹配表中有效的表项如下表所示:如果分控微云的拓扑是全交换,则1号发送匹配表中有效的表项如下表所示:十、自治云接入s37、边界路由器m21通过1号口入网后,此时的它即知道主控服务器主控服务器a2的信息,也知道主控服务器a3的信息。然后它会分别向主控服务器a2和主控服务器a3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边界路由器m21向主控服务器a2发送的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中包含自己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主控服务器a3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主控服务器a2收到命令后,根据数据包中的源自治网络地址(0x42310x32210xf1000x0000)判断出发送方位于本自治云内且对应的本地逻辑地址为0xf100,然后查询地址号码映射表获得本地设备号码为80021,然后分别查询设备静态信息表、设备动态信息表、自治云接入表,判断边界路由器m21是否已注册、是否已入网、是否已经通过1号口入网等,最后判断命令中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是否和设备静态信息表中的信息相同。如果上述检查都通过,则根据主控微云的层次、逻辑地址前缀、设备号码前缀、主控服务器a3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可以计算出主控服务器a3的全局逻辑地址和全局设备号码,然后把这些信息记录在自治云接入表的0xf100表项中,并更新表项中的接入状态为已接入。处理完命令后,主控服务器a2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给m21。m21收到后完成上层自治云接入下层自治云的流程。s38、边界路由器m21向主控服务器a3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时,命令中包含自己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边界路由器m21在自治云c2中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主控服务器a2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边界路由器m21发送此数据包时,由于是一个单播包,所以需要计算下一个接收方。数据包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主控服务器a3的全局逻辑地址0x42310xfb000x00000x0000,m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为0x42310x32210xf1000x0000。边界路由器m21的微云层次为4,所以主控服务器a3的地址分为4231fb、00、00三部分,边界路由器m21的地址分为423132、21、f1三部分。根据规则属于“两个地址的地址2部分不相同,下一个接收方就是1号口所属微云中称为上层转发节点的一个特殊设备”这种情况,所以数据包的下一个接收方是1号口所属微云中的上层转发节点,其逻辑端口地址为0xfb。通过查询边界路由器m21的1号发送匹配表可以知道数据包目的mac地址是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0号口mac地址。边界分控服务器b32在0号口上收到此数据包,同样计算下一个接收方。由于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微云层次是5,所以a3的地址分为4231、fb、00三部分,边界路由器m21的地址分为4231、32、21三部分。按规则可知下一个接收方是1号口所属微云中逻辑端口地址为0xfb的设备。查询边界分控服务器b32的1号发送匹配表后可以知道数据包目的mac地址是终端分控服务器b31的1号口mac地址(终端分控服务器b31是中心设备)。最后,数据包会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31转发给主控服务器a3。s39、主控服务器a3收到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后,根据数据包中的源自治网络地址(0x42310x32210xf1000x0000)判断出发送方位于本自治云内且对应的本地逻辑地址为0x3221,然后查询地址号码映射表获得本地设备号码为60021,然后分别查询设备静态信息表、设备动态信息表,判断边界路由器m21是否已注册、是否已入网等,最后判断命令中的逻辑设备类型和逻辑设备标识是否和设备静态信息表中的信息相同。如果上述检查都通过,则根据主控微云的层次、逻辑地址前缀、设备号码前缀、边界路由器m21在自治云c2中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等信息可以计算出边界路由器m21的0号口的全局逻辑地址和全局设备号码为分别为4231-3221-f100-0000和60031-60021-80021-00000。再根据上述信息以及主控服务器a2的本地逻辑地址和本地设备号码可以计算出主控服务器a2的全局逻辑地址和全局设备号码。然后把这些信息记录在自治云接入表的0x3221表项中,并更新表项中的接入状态为已接入。处理完命令后,主控服务器a3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给边界路由器m21,此时使用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就是边界路由器m21的0号口全局逻辑地址。边界路由器m21收到后完成下层自治云接入上层自治云的流程。示例三、在单自治云中配置组播链路(自治云内部无组播地址替换)如图25所示,假设自治云c2位于自治网络的第2层,为简单描述,忽略边界分控服务器与边界路由器,主控服务器a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1与终端t21、终端t22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2与终端t23、终端t24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3与终端t25、终端t26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1、为终端t21创建数据源假设某业务流程中需要为终端t21创建2路组播数据流,则主控服务器a2的业务处理模块首先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第1个创建数据源请求,请求中的数据源类型为1(物理数据源)、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1-00000(终端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为1。组播管理模块发现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且设备类型为终端。组播管理模块根据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查询数据源索引表,发现不存在此组播数据流后,开始分配组播地址,由于此时还没有任何组播数据流,所以得到新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组播地址0保留,不可分配),然后设置下一个可分配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组播管理模块更新数据源信息表的第0x00000001表项中的信息,在数据源索引表中加入新的表项(可以通过60031-60021-00021-00000和1查找到0x00000001)。组播管理模块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创建数据源响应,业务处理模块记下第1个数据通道对应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第2个创建数据源请求,请求中的数据源类型为1、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1-00000、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为2。组播管理模块按相同的流程处理,分配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下一个可分配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3,同样更新数据源索引表和信息表,然后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创建数据源响应。业务处理模块收到创建数据源响应后通过业务流程通知终端t21,这2路数据源的组播地址分别为0x00000001和0x00000002。终端t21开始生成第1路数据源的数据包但不发送。包的类型为组播包、目的mac地址为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mac地址、源mac地址为终端t21的mac地址、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0x00000x00000x00000x0001、源自治网络地址为终端t21的全局逻辑地址。终端t21同样生成第2路数据源的数据包但不发送,数据包的目的自治网络地址为0x00000x00000x00000x0002。2、为终端t22添加数据汇假设业务流程中需要终端t22的第1路数据通道接收终端t21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终端t22的第2路数据通道接收终端t21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则主控服务器a2的业务处理模块首先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第1个添加数据汇请求,请求中的全局数据汇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2-00000(终端t22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通道号为1、全局数据源全局设备号码位60031-60021-00021-00000(终端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通道号为1。组播管理模块收到添加数据汇请求后,发现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且设备类型为终端、发现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且设备类型为终端。组播管理模块根据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查询数据源索引表,发现存在此组播数据流,对应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查询数据源信息表的第0x00000001表项,发现组播数据流存在,数据源类型为1,数据源设备号码为00021,再根据全局数据汇全局设备号码得出其本地设备号码为00022。组播管理模块通过设备管理模块可以知道本次添加数据汇操作对应的本地数据源00021和本地数据汇00022位于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管理的同一个微云中,所以其本地组播链路为终端t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t22。组播管理模块检查本地组播链路上的各个设备的可用流量是否满足数据流的流量需求。组播管理模块使用组播地址0x00000001和微云号0x21查询组播路由表,发现表项不存在,即组播数据流还没有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管理的分控微云中传输,所以向终端t21发送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和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组播管理模块向终端t21发送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中要求终端t21开始发送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的组播数据流的数据包。组播管理模块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中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把来自0号口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的组播数据流以相同的组播地址发送到0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同时开始从0号口把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的组播数据流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22的设备(配置组播信息表)。终端t21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并开始发送第1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包。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查询0号组播导向表的第0x00000001表项,发现导向模式为0(不发送),由于需要发送的组播地址相同,所以把导向模式设置为1(发送不替换),同时设置0号组播信息表的第0x00000001表项中的第0x22个bit为1,最后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给主控服务器a2。组播管理模块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在组播路由表中添加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微云号为0x21的表项,表项中的第0x21个字节设置为0x21(表示数据源为终端t21),第0xfb个字节设置为0x21(表示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数据来源于终端t21),第0x22个字节设置为0xfb(表示终端t22的数据来源于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组播管理模块发送添加数据汇响应,通知业务处理模块第1路数据汇添加成功,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第2个添加数据汇请求,请求中的全局数据汇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2-00000、全局数据汇通道号为2、全局数据源全局设备号码位60031-60021-00021-00000、全局数据源通道号为2。组播管理模块按相同的流程添加第2路数据汇,对应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然后发送添加数据汇响应给业务处理模块。业务处理模块收到添加数据汇响应后通过业务流程通知终端t22在第1路和第2路数据通道上开始接收组播地址分别为0x00000001和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完成上述流程后,终端t21开始发出组播包,组播包首先发送至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收到后首先查询0号导向表中对应的表项,发现表项中的导向模式为1,表明该组播包需要发送至0号口且不替换组播地址,然后查询0号组播信息表中的对应表项,发现256个bit中只有第0x22个bit为1,表示该组播包只需要发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22的设备,最后查询0号发送匹配表中的第0x22表项得到终端t22的mac地址,将收到的组播包的目的mac地址替换成终端t22的mac地址,源mac地址替换成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mac地址后发送出去,这样终端t22便收到了需要的组播包,完成对0号导向表的处理后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继续查询1号导向表中对应的表项,发现表项中的导向模式为0,即不需要向1号口发送,则此组播包的处理流程结束。3、为终端t26添加数据汇假设业务流程中需要终端t26的第1路数据通道接收终端t21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则主控服务器a2的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添加数据汇请求,请求中的全局数据汇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6-00000(终端t26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通道号为1、全局数据源全局设备号码位60031-60021-00021-00000(终端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通道号为2。组播管理模块收到添加数据汇请求后,发现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且设备类型为终端、发现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且设备类型为终端。组播管理模块根据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查询数据源索引表,发现存在此组播数据流,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查询数据源信息表,发现组播数据流存在,数据源类型为1,数据源设备号码为00021,再根据全局数据汇全局设备号码得出其本地设备号码为00026。组播管理模块计算出本地数据源t21和本地数据汇t26之间的本地组播链路为终端t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终端t26,然后检查流量是否满足需求。组播管理模块使用组播地址0x00000002和微云号0x21查询组播路由表,发现表项存在,即组播数据流已经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管理的分控微云中传输,然后使用组播地址0x00000002和微云号0xfb查询组播路由表,发现表项不存在,即组播数据流还没有在主控服务器a2管理的主控微云中传输,所以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最后使用组播地址0x00000002和微云号0x23查询组播路由表,发现表项不存在,即组播数据流还没有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管理的分控微云中传输,所以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组播管理模块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中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把来自0号口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以相同的组播地址发送到1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同时开始从1号口把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23的设备(配置组播信息表)。组播管理模块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中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把来自1号口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以相同的组播地址发送到0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同时开始从0号口把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26的设备(配置组播信息表)。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查询1号组播导向表的第0x00000002表项,发现导向模式为0(不发送),然后设置导向模式为1(发送不替换),同时设置1号组播信息表的第0x00000002表项中的第0x23个bit为1,最后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给主控服务器a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查询2号组播导向表的第0x00000002表项,发现导向模式为0(不发送),然后设置导向模式为1(发送不替换),同时设置0号组播信息表的第0x00000002表项中的第0x26个bit为1,最后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给主控服务器a2。组播管理模块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在组播路由表中添加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微云号为0xfb的表项,表项中的第0x21个字节设置为0x21(表示数据源为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第0x23个字节设置为0x21(表示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数据来源于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然后在组播路由表中添加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微云号为0x23的表项,表项中的第0xfb个字节设置为0xfb(表示数据源为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第0x26个字节设置为0xfb(表示终端t26的数据来源于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组播管理模块发送添加数据汇响应给业务处理模块,业务处理模块收到添加数据汇响应后通过业务流程通知终端t26在第1路数据通道上接收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完成上述流程后,终端t21发出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包首先发送至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收到后查询0号和1号组播导向表中对应的表项,发现0号表表项中的导向模式为1,对应的0号组播信息表表项中的第0x22个bit为1,所以组播包会通过0号口发给终端t22,发现1号表表项中的导向模式为1,对应的1号组播信息表表项中的第0x23个bit为1,所以组播包会通过1号口发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收到组播包后,同样查询自己的组播导向表和信息表,结果是将组播包发送给终端t26,这样终端t22和终端t26便收到了需要的组播包。4、为其它终端添加数据汇假设业务流程中需要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的第1路数据通道接收终端t21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则通过相同的流程之后,主控服务器a2的组播路由表中增加了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微云号为0x22的表项,组播数据流在主控微云中的传输路径变为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同时发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组播数据流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管理的分控微云中的传输路径变为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同时发给终端t23和终端t24,组播数据流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管理的分控微云中的传输路径变为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同时发给终端t25和终端t26。完成上述流程后,终端t21发出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包将同时发给t22、t23、t24、t25、t26等5个终端,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的组播包单独发给终端t22。5、为终端t22删除数据汇假设业务流程中需要终端t22的第1路和第2路数据通道不再接收终端t21的第1和第2路组播数据流,则主控服务器a2的业务处理模块首先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第1路数据汇的删除数据汇请求,请求中的全局数据汇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2-00000(终端t22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通道号为1、全局数据源全局设备号码位60031-60021-00021-00000(终端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通道号为1。组播管理模块收到删除数据汇请求后,发现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且设备类型为终端、发现全局数据汇属于本自治云且设备类型为终端。组播管理模块发现组播数据流存在,并且计算出本地数据源t21和本地数据汇t22之间的本地组播链路为终端t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t22。组播管理模块查找组播路由表,获得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微云号为0x21的表项,分析后发现终端t22确实在接收此路组播数据流且没有其它设备接收来自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数据,然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停止从0号口把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的组播数据流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22的设备(配置组播信息表),同时停止把来自0号口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的组播数据流以相同的组播地址发送到0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组播管理模块检查上述组播路由表表项,发现此时除了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其它终端都没有接收此组播数据流,即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所属微云中已经没有数据汇,则需要检查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口所属微云中是否还有数据汇,1号口所属微云为主控微云,所以需要查找组播路由表中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微云号为0xfb的表项,结果不存在此表项,即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口所属微云中也没有数据汇,此时就应当关闭终端t21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之间的传输路径,所以向终端t21发送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要求终端t21停止发送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的组播数据流。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设置0号组播信息表的第0x00000001表项的第0x22个bit为0,查询0号组播导向表的第0x00000001表项,发现导向模式为1(发送且不替换),则设置导向模式为0,然后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给主控服务器a2。终端t21收到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后,停止发送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的数据流,然后发送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给主控服务器a2。组播管理模块接收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和终端t21的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后删除组播路由表中的对应表项,然后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删除数据汇响应。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第2路组播数据流的删除数据汇请求,组播管理模块处理后发现需要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停止从0号口把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22的设备(配置组播信息表),同时停止把来自0号口的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以相同的组播地址发送到0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组播管理模块发现虽然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所属微云中已经没有其它接收方,但是在它的1号口所属微云中还有其它接收方,所以不能关闭终端t21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之间的传输路径。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进行处理,然后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给主控服务器。组播管理模块接收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删除数据汇响应。业务处理模块收到删除数据汇响应后通过业务流程通知终端t22不再接收接收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和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6、为终端t21销毁数据源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出2个销毁数据源请求,请求中的数据源类型为1、全局数据源全局设备号码为终端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通道号分别为1和2。组播管理模块发现全局数据源都属于本自治云且设备类型为终端。组播管理模块通过查表发现需要销毁的组播数据流都存在。对于组播地址为0x00000001的组播数据流,可以发现组播路由表中不存在终端t21所在微云的表项,即没有其它数据汇。所以直接删除数据源索引表中的表项,将数据源信息表表项的数据源状态设置为0即可。对于组播地址为0x00000002的组播数据流,发现组播路由表中存在对应于终端t21所在微云的表项,即还有其它接收方,所以不能销毁此组播数据流。组播管理模块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2个销毁数据源响应,分别表示第1个销毁数据源请求处理成功、第2个销毁数据源请求处理失败。业务处理模块收到销毁数据源响应后继续后续业务流程。示例四、在单自治云中配置组播链路(自治云内部有组播地址替换)如图25所示,假设自治云c2位于自治网络的第2层,为简单描述,忽略边界分控服务器与边界路由器,主控服务器a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1与终端t21、终端t22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2与终端t23、终端t24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3与终端t25、终端t26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设参与某次业务流程中的设备包括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3、终端t24、终端t25、终端t26,以及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其中每个终端配置成可发送2路组播数据流、可接收3路组播数据流,终端分控服务器b22配置成需要替换3路组播数据流。1、创建数据源主控服务器a2的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12个创建数据源请求,创建6个终端的12路组播数据流,使得这6个终端成为物理数据源,假设这12路组播数据流的组播地址分别为1到12,即终端t21的组播地址是1和2,终端t22的组播地址是3和4,依次类推。然后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3个创建数据源请求,为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创建3路组播数据流,使得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成为虚拟数据源,此处假设3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通道号为1到3(如果终端分控服务器b22上已经有其它数据源了则可能会取其它数值),再假设它们的组播地址依次为13到15,由于此时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组播数据流还没有进行地址替换,所以数据源信息表的表项中的替换前组播地址为0。主控服务器a2的业务处理模块收到所有的创建数据源响应后,通过业务流程通知各个终端的2路组播数据流的组播地址。各终端收到通知后开始产生对应的组播数据流但是不发送。2、添加物理数据汇1主控服务器a2的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多个添加数据汇请求,这些请求要求终端t21的第1路数据通道接收来自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其它5个终端的第1路数据通道接收来自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第2路数据通道接收来自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第3路数据通道接收来自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3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组播管理模块处理这些请求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等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来配置相关的表项,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是位于本地组播链路上的数据转发节点,需要配置对应的组播导向表和组播信息表,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是终端分控服务器作为数据源,所以只需要配置组播信息表。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进行配置,配置的结果为0号组播信息表中组播地址为13、14、15的表项的第0x23、0x24个bit置为1,表示这3路组播数据流从0号口发给终端t23和终端t24,1号组播信息表中组播地址为13、14、15的表项的第0x21、0x23个bit置为1,表示这3路组播数据流从1号口发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3完成配置后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给主控服务器a2,主控服务器a2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处理并发送添加数据汇响应给业务处理模块。3、添加虚拟数据汇1主控服务器a2的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2个添加数据汇请求,这些请求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1路数据通道接收终端t21发出来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第2路数据通道接收终端t21发出来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组播管理模块处理这些请求时发现数据汇是终端分控服务器,所以除了和无组播地址替换时相同的流程外,还需要向数据汇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首先以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全局设备号码和数据汇通道号(等于数据源通道号)查询数据源索引表,发现对应的数据源存在,然后查询数据源信息表,发现替换前组播地址为0,所以可以进行地址替换。此时可以知道新的替换前组播地址分别为1和2(组播数据流的组播地址),而替换后的组播地址为13和14。组播管理模块需要查询相关的组播路由表,确定组播地址为13和14的组播数据流在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0号口和1号口所属微云中是否有数据汇接收,查询结果是都有数据汇接收,还可以确定组播地址为1和2的组播数据流需要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1号口接收,所以需要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发送4个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第1和第2个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把来自1号口的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以新的组播地址13发送到0号口和1号口,第3和第4个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把来自1号口的组播地址为2的组播数据流以新的组播地址14发送到0号口和1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配置相关的组播导向表,例如,收到第1个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查询2号组播导向表的第1表项,发现导向模式为0,而新的组播地址13和旧的组播地址1并不相同,所以需要把导向模式设置为2(发送单替换),并且把组播地址13加入替换地址列表中,然后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给主控服务器a2。主控服务器a2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路由表,更新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2路数据源在数据源信息表中的替换前组播地址字段(从0分别变成1和2),然后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添加数据汇响应。业务处理模块收到添加数据汇响应后,通过业务流程通知各个终端接收哪几路组播数据流以及对应的组播地址,例如,给终端t21的信息是接收第1路组播数据流且组播地址为13、不接收其它2路组播数据流,给终端t22的信息是接收第1路组播数据流且组播地址为13、接收第2路组播数据流且组播地址为14、接收第3路组播数据流且组播地址为15。4、数据流传输过程1完成上述流程后,终端t21的第1路数据通过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发送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然后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口发送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1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查询组播相关表格后把组播地址替换成13,然后通过0号口发送给终端t23和终端t24,同时通过1号口发送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1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收到后根据内部的表格配置继续发送给0号口下的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5、终端t26,于是这些终端接收到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就是终端t21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同理,终端t21的第2路数据首先通过组播地址为2的组播数据流发出,然后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替换成组播地址为14的组播数据流,最后被其他5个终端接收,于是这些终端接收到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就是终端t21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至于其他5个终端需要接收的第3路组播数据流,由于其来自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3路组播数据流(组播地址为15),而此时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3路组播数据流处于尚未被任何组播数据流所替换的状态,组播导向表中也没有其它组播地址配替换成这路组播数据流,所以终端不会收到这一路组播数据流的任何数据包。5、添加和删除物理数据汇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添加数据汇请求,要求终端t21的第2路数据通道接收来自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组播管理模块收到请求后按照添加数据汇流程处理,打开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2路数据通道和终端t21之间的传输通道,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是终端分控服务器作为数据源,但是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已经发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所以不需要再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来打开传输通道。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2个删除数据汇请求,要求终端t23的第1路和第2路数据通道不再接收数据,组播管理模块收到请求后按照删除数据汇流程处理,关闭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1、2路数据通道和终端t23之间的传输通道,由于数据源是终端分控服务器,所以需要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来配置组播信息表以停止发送组播数据流。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进行配置,配置的结果为0号组播信息表中组播地址为13、14的表项的第0x23个bit置为0,表示这2路数据不再从0号口发给终端t23。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1个添加数据汇请求,要求终端t23的第1路数据通道接收来自终端t21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组播管理模块收到请求后按照添加数据汇流程处理,打开终端t21的第1路数据通道和终端t23之间的传输通道。6、删除虚拟数据汇1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2个删除数据汇请求,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1路和第2路数据通道不再接收数据,组播管理模块收到请求后按照删除数据汇流程处理,关闭终端t21的第1、2路数据通道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2之间的传输通道,由于数据汇是终端分控服务器,所以需要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来配置组播导向表以停止地址替换。组播管理模块需要查询相关的组播路由表,确定组播地址为13和14的组播数据流在b22的0号口和1号口所属微云中是否有数据汇接收,查询结果是都有数据汇接收,还可以确定组播地址为1和2的组播数据流需要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1号口接收,所以需要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发送4个组播链路控制命令,第1和第2个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停止把来自1号口的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以新的组播地址13发送到0号口和1号口,第3和第4个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停止把来自1号口的组播地址为2的组播数据流以新的组播地址14发送到0号口和1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配置相关的组播导向表,例如,收到第1个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查询2号组播导向表的第1表项,发现导向模式为2,把替换后的组播地址13从替换地址列表中删除后,列表中已没有任何组播地址,所以需要把导向模式设置为0(不发送),然后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给主控服务器a2。主控服务器a2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路由表,更新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2路数据源在数据源信息表中的替换前组播地址字段(从1和2变成0),然后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添加数据汇响应。7、添加虚拟数据汇2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3个添加数据汇请求,要求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第1路数据通道接收来自终端t23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组播地址为5),第2路数据通道接收来自终端t23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组播地址为6),第3路数据汇接收来自终端t21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的数据(组播地址为2),组播管理模块收到请求后按照添加数据汇流程处理,打开对应的传输通道,由于数据汇是终端分控服务器,所以需要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来配置组播导向表以开始地址替换。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配置组播导向表,配置的结果为:0号组播导向表的第5表项中导向模式为2、替换地址为13;1号组播导向表的第5表项中导向模式为2、替换地址为13;0号组播导向表的第6表项中导向模式为2、替换地址为14;1号组播导向表的第6表项中导向模式为2、替换地址为14;2号组播导向表的第2表项中导向模式为2、替换地址为15;3号组播导向表的第2表项中导向模式为2、替换地址为15。上述操作完成后,业务处理模块通过业务流程通知终端t21和终端t23需要接收哪几路组播数据流以及对应的组播地址,给终端t21的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是接收第2路组播数据流且组播地址为14,给终端t23的的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是接收第1路组播数据流且组播地址为1、停止接收第2路组播数据流。8、数据流传输过程2完成上述流程后,终端t21的第1路数据通过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发送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然后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1号口发送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1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2通过0号口发送给终端t23,于是终端t23接收到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就是终端t21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同理,终端t21的第2路数据首先通过组播地址为2的组播数据流发出,然后通过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替换成组播地址为15的组播数据流,最后被其他5个终端接收,于是这5个终端接收到的第3路组播数据流就是终端t21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终端t23的第1路数据通过组播地址为5的组播数据流发送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0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查询组播相关表格后把组播地址替换成13,然后通过0号口发送给终端t24,同时通过1号口发送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1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收到后根据内部的表格配置继续发送给0号口下的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5、终端t26,于是这5个终端接收到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就是终端t23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终端t23的第2路数据通过组播地址为6的组播数据流发送到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0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查询组播相关表格后把组播地址替换成14,然后通过0号口发送给终端t24,同时通过1号口发送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的1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3收到后根据内部的表格配置继续发送给0号口下的终端t21、终端t22、终端t25、终端t26,于是这5个终端接收到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就是终端t23的第2路组播数据流。示例五、在多自治云中配置组播链路(自治云内部无组播地址替换)如图27所示,假设自治云c21、自治云c22位于自治网络的第2层,自治云c3位于自治网络的第3层,自治云c21和自治云c3复用边界路由器m21进行连接,自治云c22和自治云c3复用边界路由器m22进行连接。在自治云c3中,主控服务器a3和边界分控服务器b31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边界分控服务器b31、边界路由器m21和边界路由器m22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在自治云c21中,主控服务器a21、边界路由器m21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终端t21和终端t22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在自治云c22中,主控服务器a22、边界路由器m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t23和终端t24接在同一个交换网络中。假设在某次业务流程中,主控服务器a21中已创建了1路组播数据流,为终端t21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即终端t21为物理数据源。此组播数据流在主控服务器a21中的组播地址为1。1、为终端t24添加数据汇1.1、主控服务器a22处理添加数据汇请求主控服务器a22的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添加数据汇请求,请求中的全局数据汇的全局设备号码为终端t24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汇的通道号为1、全局数据源的全局设备号码为终端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全局数据源的通道号为1(即终端t24的第1路数据通道接收终端t21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添加数据汇请求后,判断全局数据汇t24属于本自治云(c22)且类型为终端,判断全局数据源t21不属于本自治云(c22),然后使用终端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1查找数据源索引表,发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根据t21的全局设备号码计算全局数据源方向的边界路由器,得出这个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为80022(即边界路由器m22),然后根据80022查询设备静态信息表得到其本地逻辑地址为0xf100,然后查询自治云接入表的第0xf100表项获得主控服务器a3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fb00-0000-0000。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向主控服务器a3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命令中包括全局数据汇t24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1、全局数据源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和数据源通道号1。1.2、主控服务器a3处理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主控服务器a3收到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后,判断全局数据汇t24和全局数据源t21都不属于本自治云(c3),然后使用全局数据源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1查找数据源索引表,发现组播数据流不存在。主控服务器a3的组播管理模块根据全局数据源t21的全局设备号码计算全局数据源方向的边界路由器,得出这个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为60021(即边界路由器m21),然后根据60021查询设备静态信息表得到其本地逻辑地址为0x3121,然后查询自治云接入表的第0x3121表项获得主控服务器a21的全局逻辑地址为4231-3121-fb00-0000。主控服务器a3的组播管理模块向主控服务器a21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中包括全局数据汇t24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1、全局数据源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和数据源通道号1。1.3、主控服务器a21处理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主控服务器a21收到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后,判断全局数据汇t24不属于本自治云(c21),全局数据源t21属于本自治云(c21)且类型为终端,然后使用全局数据源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1查找数据源索引表,发现组播数据路存在,其本自治云(c21)的组播地址为1。主控服务器a21的组播管理模块根据全局数据汇t24的全局设备号码计算数据汇方向的边界路由器,得出这个边界路由器的本地设备号码为80021(即边界路由器m21),然后计算本地数据汇m21和本地数据源t21之间的本地组播链路,假设本地组播链路为终端t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1→边界路由器m21,在查询了相关的组播路由表后发现需要向终端t21发送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要求其开始发送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还需要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把来自0号口的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以相同的组播地址发送到1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同时开始从1号口把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f1的设备(配置组播信息表)。终端t21收到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后,开始发送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21发送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定位到1号组播导向表中的第1表项,将它的导向模式从0(不发送)修改为1(发送且不替换),同时将1号组播信息表的第1表项中的第0xf1个bit设置为1,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主控服务器a21收到终端t21的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路由表,然后根据边界路由器m21的本地逻辑地址查找自治云接入表,获得主控服务器a3的信息后向主控服务器a3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中除了全局数据汇和全局数据源的信息外,还包括本地组播地址1。1.4、主控服务器a3处理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主控服务器a3收到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后,判断全局数据汇t24和全局数据源t21都不属于本自治云(c3),然后根据全局数据汇t24的全局设备号码分别计算出数据汇方向的边界路由器为m22、根据全局数据源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分别计算出数据源方向的边界路由器为m21。主控服务器a3创建一个新的组播数据流,假设分配到的本地组播地址为3,则需要在数据源索引表中添加一个表项,其数据源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1-0000(即终端t21)、数据源通道号为1、本地组播地址为3,在数据源信息表的第3表项中设置其有效且数据源类型为3(中继数据源)、本地数据源设备号码为60021(即边界路由器m21)、本地数据源通道号为0(无意义)、替换前组播地址为1(来自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全局数据源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1-0000(即终端t21)、全局数据源通道号为1、主控服务器a3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把来自0号口的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以新的组播地址3发送到1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边界路由器m21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定位到1号组播导向表中的第1表项,将它的导向模式从0(不发送)修改为2(发送且单地址替换),将它的替换地址设置为3,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3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主控服务器a3收到边界路由器m21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计算本地数据汇m22和本地数据源m21之间的满足流量需求的本地组播链路,假设本地组播链路为边界路由器m21→边界路由器m22,在查询了相关的组播路由表后发现需要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开始从1号口把组播地址为3的组播数据流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22的设备(配置组播信息表)。边界路由器m21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将1号组播信息表的第3表项中的第0x22个bit设置为1,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3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主控服务器a3收到边界路由器m21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路由表,由于全局数据汇不属于本自治云(c3),所以根据本地数据汇m22的本地逻辑地址查找自治云接入表,获得主控服务器a22的信息后向主控服务器a22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中除了全局数据汇和全局数据源的信息外,还包括本地组播地址3。1.5、主控服务器a22处理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主控服务器a22收到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后,判断全局数据源t21不属于本自治云(c21),全局数据汇t24属于本自治云(c21)且设备类型为终端,然后根据全局数据源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分别计算出全局数据源方向的边界路由器为m22。主控服务器a22创建一个新的组播数据流,假设分配到的本地组播地址为5,则需要在数据源索引表中添加一个表项,其数据源全局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1-0000(即终端t21)、数据源通道号为1、本地组播地址为5,在数据源信息表的第5表项中设置其有效且数据源类型为3(中继数据源)、本地数据源设备号码为80022(即边界路由器m22)、本地数据源通道号为0(无意义)、替换前组播地址为3(来自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全局数据源设备号码为60031-60021-00021-0000(即终端t21)、全局数据源通道号为1。主控服务器a22向边界路由器m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把来自1号口的组播地址为3的组播数据流以新的组播地址5发送到0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边界路由器m22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定位到2号组播导向表中的第3表项,将它的导向模式从0(不发送)修改为2(发送且单地址替换),将它的替换地址设置为5,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主控服务器a22收到边界路由器m22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计算本地数据汇t24和本地数据源m22之间的满足流量需求的本地组播链路,假设本地组播链路为边界路由器m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t24,在查询了相关的组播路由表后发现需要向边界路由器m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开始从0号口把组播地址为5的组播数据流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22的设备(配置组播信息表),还需要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把来自1号口的组播地址为5的组播数据流以相同的组播地址发送到0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同时开始从0号口把组播地址为5的组播数据流发送给逻辑端口地址为0x24的设备(配置组播信息表)。边界路由器m22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将0号组播信息表的第5表项中的第0x22个bit设置为1,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终端分控服务器b22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定位到2号组播导向表中的第5表项,将它的导向模式从0(不发送)修改为1(发送且不替换),同时将0号组播信息表的第5表项中的第0x24个bit设置为1,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边界路由器m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路由表,由于全局数据汇在本地,所以需要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添加数据汇响应,通知添加终端t24的第1路数据汇成功,其本地的组播地址为5。2数据流传输过程完成组播链路的建立后,终端t21的第1路数据通过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发出,到达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0号口,终端分控服务器b21查询组播导向表和组播信息表,将组播包从1号口发送给边界路由器m21。边界路由器m21在0号口上收到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包,查询自己的组播导向表和组播信息表后,将组播包的组播地址替换为3之后从1号口发送给边界路由器m22。边界路由器m22在1号口上收到组播地址为3的组播包,查询自己的组播导向表和组播信息表后,将组播包的组播地址替换为5之后从0号口发送给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在1号口上收到组播地址为5的组播包,查询自己的组播导向表和组播信息表后,将组播包以同样的组播地址5从0号口发送给终端t24。这样,终端t24就在自己的第1路数据通道中收到了终端t21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3、为终端t24删除数据汇3.1、主控服务器a22处理删除数据汇请求主控服务器a22的业务处理模块向组播管理模块发送删除数据汇请求,要求终端t24的第1路数据通道不再接收终端t21的第1路组播数据流。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删除数据汇请求后,判断全局数据汇t24属于本自治云(c22)且设备类型为终端,判断全局数据源t21不属于本自治云(c22),然后根据终端t21的全局设备号码和通道号查找数据源索引表得到对应的组播地址为5,然后查询数据源信息表的第5项发现其数据源状态为有效、数据源类型为中继数据源、本地数据源设备号码为80022(即边界路由器m22)等。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通过查找组播路由表可知本地数据汇(即终端t24)存在且它和本地数据源(即边界路由器m22)之间的本地组播链路为边界路由器m22→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终端t24,然后向边界路由器m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关闭组播地址为5的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边界路由器m22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2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路由表,由于全局数据源t21不属于本自治云(c22),所以检查组播路由表,发现本自治云中(c22)已经没有数据汇在接收该组播数据流,所以需要向前一跳自治云(c3)的主控服务器a3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3.2、主控服务器a3处理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主控服务器a3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后,判断全局数据源t21和全局数据汇t24都不属于本自治云(c3),然后查询全局数据源t21方向的边界路由器为m21,全局数据汇t24方向的边界路由器m22。主控服务器a3的组播管理模块查询数据源索引表和数据源信息表后知道全局数据源t21的数据流已经发送到本自治云(c3),对应的组播地址为3,然后查找组播路由表获得对应的本地组播链路为边界路由器为m21→边界路由器为m22,然后向边界路由器m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关闭组播地址为3的数据流的传输通道。主控服务器a3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边界路由器m21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路由表,由于全局数据源t21不属于本自治云(c3),所以检查组播路由表,发现本自治云(c3)中已经没有数据汇在接收该组播数据流,所以需要向前一跳自治云(c21)的主控服务器a21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3.3、主控服务器a21处理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主控服务器a21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后,判断全局数据源t21属于本自治云(c21)且设备类型为终端,判断全局数据汇t24不属于本自治云(c21),然后查询全局数据汇t24方向的边界路由器为m21。主控服务器a21的组播管理模块查询数据源索引表和数据源信息表后知道全局数据源t21在本自治云(c21)的组播地址为1,然后查找组播路由表获得对应的本地组播链路为终端t21→终端分控服务器b21→边界路由器m21,然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b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关闭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的传输通道,向终端t21发送数据源状态控制命令,以停止发送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主控服务器a21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终端t21的数据源状态控制响应和终端分控服务器b21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更新相关的组播路由表,由于全局数据源t21属于本自治云(c21),所以需要向后一跳自治云(c3)的主控服务器a3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3.4、主控服务器a3处理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主控服务器a3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后,判断全局数据源t21和全局数据汇t24都不属本自治云(c3),然后查询全局数据源t21方向的边界路由器为m21,全局数据汇t24方向的边界路由器m22。主控服务器a3的组播管理模块查询数据源索引表和数据源信息表后获得组播数据流的本地组播地址为3、替换前组播地址为1,检查组播路由表后发现本自治云(c3)中已经没有数据汇在接收该组播数据流,然后向全局数据源t21方向的边界路由器m21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停止把来自0号口的组播地址为1的组播数据流以新的组播地址3发送到1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边界路由器m21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定位到1号组播导向表中的第1表项,将它的导向模式从2(发送且单地址替换)修改为0(不发送),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3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主控服务器a3收到边界路由器m21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从数据源索引表和数据源信息表中删除该组播数据流,由于全局数据汇t24不属于本自治云(c3),所以需要向后一跳自治云(c22)的主控服务器a22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3.5、主控服务器a22处理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后,判断全局数据汇t24属于本自治云(c22)且设备类型为终端,判断全局数据源t21不属于本自治云(c22),然后获得全局数据源t21方向的边界路由器为m22。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查询数据源索引表和数据源信息表后获得组播数据流的本地组播地址为5、替换前组播地址为3,检查组播路由表后发现本自治云(c22)中已经没有数据汇在接收该组播数据流,然后向全局数据源t21方向的边界路由器m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要求其停止把来自1号口的组播地址为3的组播数据流以新的组播地址5发送到0号口(配置组播导向表)。边界路由器m22收到组播链路控制命令后,定位到2号组播导向表中的第3表项,将它的导向模式从2(发送且单地址替换)修改为0(不发送),然后向主控服务器a22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响应。主控服务器a22的组播管理模块收到边界路由器m22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后,从数据源索引表和数据源信息表中删除此数据源,由于全局数据汇t24属于本自治云(c22),所以,向业务处理模块发送删除数据汇响应,通知其删除终端t24的第1路数据通道成功。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申请实施例所必须的。参照图2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自治网络的结构框图,在自治网络中包括多个按层分布的自治云,每个自治云包括主控服务器2810、微云服务器2820、终端2830和交换网络2840,微云服务器2820包括边界路由器2821、终端分控服务器2822和边界分控服务器2823,相邻两层自治云复用同一个边界路由器2823连接;在每个自治云中,主控服务器2810与微云服务器2820接入交换网络2840,终端分控服务器2822与终端2830接入另一交换网络2840,边界分控服务器2823和边界路由器2821接入再一交换网络2840;主控服务器2810包括:业务请求接收模块28101,用于接收全局数据汇的业务请求;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02,用于依据所述业务请求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创建从全局数据源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业务通信控制模块28103,用于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控制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通过所述全局组播链路控制进行业务通信。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02包括:添加数据汇请求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添加数据汇请求;第一自治云归属查询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添加数据汇请求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第一组播数据流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添加数据汇请求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第一本地源汇端确定子模块,用于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第一本地组播链路组建子模块,用于在本自治云中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02还包括:第一前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用于如果不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且所述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前一跳自治云;第一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以通知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前一跳自治云中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第一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等待子模块,用于等待前一跳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的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02包括: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第二自治云归属查询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第二组播数据流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异地添加数据汇命令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第二本地源汇端确定子模块,用于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第二本地组播链路组建子模块,用于在本自治云中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02还包括:第一后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用于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第一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02还包括:第二前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用于如果不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且所述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前一跳自治云;第二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以通知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前一跳自治云中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第二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等待子模块,用于等待前一跳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的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02包括: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第三自治云归属查询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第三组播数据流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异地添加数据汇响应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第三本地源汇端确定子模块,用于如果不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第三本地组播链路组建子模块,用于在本自治云中组建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不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02还包括:第一组播数据流创建子模块,用于在所述本地数据源中创建组播数据流;本地数据源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本地数据源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前一跳自治云的组播地址替换为本自治云的组播地址。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2还包括:第二后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全局数据汇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第二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组建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创建模块28102包括:创建数据源请求接收子模块,用于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创建数据源请求;第四自治云归属查询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创建数据源请求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第四组播数据流判断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创建数据源请求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第二组播数据流创建子模块,用于如果不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在所述全局数据源中创建组播数据流;创建数据源响应生成子模块,用于生成创建数据源响应,以通知完成创建所述组播数据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主控服务器2810还包括:全局组播链路关闭模块28104,用于在业务通信结束时,在其所属的自治云中关闭从所述全局数据源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关闭模块28104包括:删除数据汇请求接收子模块,用于本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接收删除数据汇请求;第五自治云归属查询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删除数据汇请求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第五组播数据流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删除数据汇请求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第四本地源汇端确定子模块,用于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第一本地组播链路关闭子模块,用于在本自治云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关闭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关闭模块28104还包括:第一数据汇判断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全局数据源不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在本自治云中除所述本地数据汇外、是否具有其他数据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流;若是,则调用删除数据汇响应生成子模块,若否,则第三前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删除数据汇响应生成子模块,用于生成删除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完成关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第三前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用于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前一跳自治云;第三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以通知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前一跳自治云中关闭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第三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等待子模块,用于等待前一跳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的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关闭模块28104包括: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第六自治云归属查询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与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第六组播数据流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第五本地源汇端确定子模块,用于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与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与本地数据汇;第二本地组播链路关闭子模块,用于在本自治云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本地数据源传输至所述本地数据汇的本地组播链路、以关闭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关闭模块28104还包括:第三后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第三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关闭模块28104还包括:第二数据汇判断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全局数据源属于其他本自治云,则判断在本自治云中除所述本地数据汇外、是否具有其他数据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流;若是,则调用第四后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若否,则调用第四前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第四后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用于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第四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第四前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用于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前一跳自治云;第四添加异地数据汇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命令,以通知前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前一跳自治云中关闭至少部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所述全局数据源传输至所述全局数据汇的全局组播链路;第四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等待子模块,用于等待前一跳自治云的主控服务器发送的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关闭模块28104包括: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第七自治云归属查询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第七组播数据流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第三数据汇判断子模块,用于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判断在本自治云中是否具有数据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流;若是,则调用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忽略子模块,若否,则调用本地源端确定子模块;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忽略子模块,用于忽略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本地源端确定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在本自治云中确定本地数据源;组播数据流关闭子模块,用于在所述本地数据源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播数据流关闭子模块28104包括:地址替换停止单元,用于向所述本地数据源发送组播链路控制命令,以停止将所述组播数据流从前一跳自治云的组播地址替换为本自治云的组播地址;组播链路控制响应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本地数据源发送的组播链路控制响应;组播数据流删除单元,用于删除所述组播数据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关闭模块28104还包括:本地汇端确定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第五后跳自治云查询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全局数据汇不属于本自治云,则查询可路由至所述全局数据汇归属的自治云、且与本自治云相连的自治云,获得后一跳自治云;第五添加异地数据汇响应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发送删除异地数据汇响应,以通知后一跳自治云中的主控服务器在后一跳自治云中关闭所述组播数据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局组播链路关闭模块28104包括:销毁数据源请求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销毁数据源请求;第八自治云归属查询子模块,用于依据所述销毁数据源请求查询自治网络中的全局数据源归属的自治云;第八组播数据流判断子模块,用于若所述全局数据源属于本自治云,则判断本自治云中是否存在所述创建数据源请求对应的组播数据流;第四数据汇判断子模块,用于如果存在所述组播数据流,则判断在本自治云中是否具有数据汇接收所述组播数据流;若否,则调用组播数据流销毁子模块;组播数据流销毁子模块,用于在所述全局数据源中销毁所述组播数据流;销毁数据源响应生成子模块,用于生成销毁数据源响应,以通知完成销毁所述组播数据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主控服务器2810还包括: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用于控制微云服务器接入主控服务器;终端分控服务器2822包括:终端控制接入模块28221,用于控制终端接入终端分控服务器;边界分控服务器2823包括:边界路由器控制接入模块28231,用于控制边界路由器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包括:第一设备连接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连接命令;第一设备连接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微云服务器在校验所述设备连接命令属于自身后发送的设备连接响应;第一设备入网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入网命令,以传输入网参数;第一设备入网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微云服务器配置所述入网参数后发送的设备入网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一设备认证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认证命令,以传输认证参数;第一设备认证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微云服务器使用所述认证参数执行认证操作后发送的设备认证响应;第一认证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微云服务器是否认证成功;若是,则调用所述第一设备入网命令发送子模块。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一设备心跳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微云服务器发送设备心跳命令;第一设备心跳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微云服务器发送的设备心跳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心跳响应包括上层设备在线信息、下层设备在线信息;若微云服务器为边界路由器,则所述上层设备在线信息表示边界路由器是否接入上一层自治云中的边界分控服务器;若微云服务器为终端分控服务器,则所述下层设备在线信息表示接入终端分控服务器的终端是否在线;若微云服务器为边界分控服务器,则所述下层设备在线信息表示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边界路由器是否在线。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一状态设置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上层设备在线信息为边界路由器未接入上一层自治云中的边界分控服务器,则将主控服务器所在的自治云与边界路由器所在的上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未接入状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二状态设置子模块,用于若所述下层设备在线信息为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边界路由器不在线,则将主控服务器所在的自治云与边界路由器所在的下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未接入状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三状态设置子模块,用于若超过预设的时间段未接收到微云服务器的设备心跳响应,则将微云服务器置为未入网状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四状态设置子模块,用于在微云服务器为边界路由器时,将主控服务器所在的自治云与边界路由器所在的上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未接入状态;第五状态设置子模块,用于在微云服务器为边界分控服务器时,将主控服务器所在的自治云与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边界路由器所在的下一层自治云之间的接入状态置为未接入状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一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第一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配置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二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第二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配置刚入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三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第三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已入网的微云服务器删除刚退网的微云服务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一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接入终端分控服务器的终端的注册信息;第一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分控服务器配置终端的注册信息后发送的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二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在终端的注册信息发生变化时,向终端分控服务器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终端变化后的注册信息;第二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分控服务器配置终端变化后的注册信息后发送的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三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接入边界分控服务器的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第三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边界分控服务器配置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后发送的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云服务器控制接入模块28105还包括:第四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在边界路由器的注册信息发生变化时,向边界分控服务器发送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边界路由器变化后的注册信息;第四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边界分控服务器配置边界路由器变化后的注册信息后发送的下层设备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控制接入模块28221包括:第二设备连接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设备连接命令;第二设备连接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终端在校验所述设备连接命令属于自身时发送的设备连接响应;第二设备入网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设备入网命令,以传输入网参数;第二设备入网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终端配置所述入网参数后发送的设备入网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控制接入模块28221还包括:第二设备认证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设备认证命令,以传输认证参数;第二设备认证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终端使用所述认证参数执行认证操作后发送的设备认证响应;第二认证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终端是否认证成功;若是,则执行所述调用所述第二设备连接命令发送子模块。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控制接入模块28221还包括:第二设备心跳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终端发送设备心跳命令;第二设备心跳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收终端发送的设备心跳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终端控制接入模块28221还包括:第六状态设置子模块,用于若超过预设的时间段未接收到终端的设备心跳响应,则将终端置为未入网状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界路由器控制接入模块28231包括:第三设备连接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连接命令;第三设备连接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边界路由器在校验所述设备连接命令属于自身时发送的设备连接响应;第三设备入网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入网命令,以传输入网参数;第三设备入网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边界路由器配置所述入网参数后发送的设备入网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界路由器控制接入模块28231还包括:第三设备认证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认证命令,以传输认证参数;第三设备认证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边界路由器使用所述认证参数执行认证操作后发送的设备认证响应;第三认证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边界路由器是否认证成功;若是,则调用所述第三设备入网命令发送子模块。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界路由器控制接入模块28231还包括:第三设备心跳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设备心跳命令;第三设备心跳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边界路由器发送的设备心跳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界路由器控制接入模块28231还包括:第七状态设置子模块,用于若超过预设时间段未接收到边界路由器的设备心跳响应,则将边界路由器置为未入网状态。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界路由器控制接入模块28231还包括:第四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第四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配置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界路由器控制接入模块28231还包括:第五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第五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配置刚入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界路由器控制接入模块28231还包括:第六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发送子模块,用于向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发送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命令,以传输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第六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已入网的边界路由器删除刚退网的边界路由器的物理端口信息后发送的交换节点信息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主控服务器2810还包括:上层自治云接入控制模块28106,用于控制上一层自治云接入本自治云;下层自治云接入控制模块28107,用于控制下一层自治云接入本自治云。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层自治云接入控制模块28106包括:第一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与上一层自治云复用的边界路由器的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以传输上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第一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校验子模块,用于校验所述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是否属于自身;若是,则调用上层自治入网配置子模块;上层自治入网配置子模块,用于依据上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对上一层自治云进行入网配置,并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层自治云接入控制模块28107包括:第二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接收子模块,用于接收与下一层自治云复用的边界路由器的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以传输下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第二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校验子模块,用于校验所述自治云入网配置命令是否属于自身;若是,则调用下层自治入网配置子模块;下层自治入网配置子模块,用于依据下一层自治云的网络参数对下一层自治云进行入网配置,并向边界路由器发送自治云入网配置响应。对于自治网络的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自治网络的业务通信方法和一种自治网络,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