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IP技术的UTN网络融合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53004阅读:27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IP技术的UTN网络融合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到通信网络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基于ip技术的utn网络融合方法。



背景技术:

utn网络(即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技术基于ip/mpls技术标准体系,支持bfd/mpls-te等多种特性功能,具有对运营商网络普遍的适用性。

目前utn网络逐步采用三层路由器设备组网,核心汇聚层主要定位于边缘流量的汇聚和转发,多采用双归属、口字形或环形结构组网。utn接入层位于网络边缘,用于提供灵活的业务接入,设备多以环形结构为主。

现有的utn网络中解决跨域、跨设备供应商的网络连接方法通常是:使用传统pw(pseudo-wire,伪线)的建立方法和逐段pw的拼接方式对接不同的设备,从而完成跨域pw的建立;而这种方法中,网元到网元建立端到端的组网专线时,需要建立多段的pw,在建立途中经过的网络设备需要完成相邻节点的pw交换功能。导致必须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设备供应商之间没有解耦、协议互通以及部分网元网络设备对其他方法的不支持。

现有技术中采用的传统pw的建立方法存在诸多缺点,例如:(1)不同网元的设备之间无法灵活互通,无法灵活建立网元之间端到端的pw;(2)不同网元的设备之间没有灵活相互交换标签路由的协议互通;(3)对于一个跨域、跨设备供应商之间进行网元端到端的pw建立,需要建立多段pw进行交换拼接,从而才完成网元端到端pw的建立,过多的拼接点都损耗网络设备性能;(4)故障点多,调整不灵活,不具备ip网络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能实现不同网元设备之间灵活互通,灵活实现建立网元端对端的pw(pseudo-wire,伪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ip技术的utn网络融合方法,包括多个网元以及utn网络;所述网元属于utn网络;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任一网元均采用bgp-lu协议;

s2:utn网络中的所有网元通过bgp-lu协议来发布设备标识(通常为loopback地址)的标签路由至网络中;

s3:utn网络中任一网元通过bg-lu协议获取到网络中其他网元loopback地址的标签路由;

s4:utn网络中的任意网元a和网元b通过bgp-lu协议发布loopback标签路由后,网元a基于目标业务从而获取目标网元b的loopback标签路由,获取成功后,所述网元a与目标网元b之间具备建立动态pw的条件,根据业务需求决定是否建立动态pw。

所述网元可以是接入网元、汇聚网元或核心网元。

所述目标业务可以是组网专线业务。

具体的,组网专线业务为大客户专线业务的一种,在utn网络中主要提供客户端到端的二层互通,类似mstp专线的效果,为客户提供一条端到端的可用线路。

具体的,支持bgp-lu协议的网元之间可根据需要建立bgp邻居关系。

所述网元的loopback标签路由通过bgp-lu协议进行传递。

具体的,所述bgp-lu协议为现有的路由协议;

具体的,本方案使用网元的标签路由的地址,在ipv4的网络中,通常指的是网元设备的ipv4loopback管理地址;在ipv6网络中,可以使用网元设备的ipv4loopback或者ipv6loopback的管理地址。(在本文中用loopback地址来标识一个网元)

优选地,所述网元通过bgp-lu协议传递loopback标签路由,使用seamlessmpls技术完成网元到网元pw的无缝拼接,减少中间网元逐段进行拼接的问题,减少设备性能损耗。

具体的,seamlessmpls技术为无缝mpls技术;无缝mpls是用现有协议,如bgp、ldp和isis等形成的一个网络架构。这个网络架构本质上是通过端到端的mpls交换,实现全网承载技术的统一。无缝mpls架构将mpls域扩展到接入网,并将城域网、骨干网以及接入网合并成一个mpls域,整个网络基于统一的ip/mpls技术承载多种业务。

优选地,网元之间的mpls、mplsldp、mplsrsvp-te通道相关协议完成相关配置,即pw底层隧道正常部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在utn网络里的网元上使用同一种协议——bgp-lu协议;使得网元之间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实现跨地区(例如地市、省份等)、跨设备供应商(例如华为通讯、中兴通讯、烽火通讯等)的交流;传统的网络中,网元设备由于不同地区、不同设备供应商之间没有解耦、协议互通等原因,导致跨地区跨设备供应商交流需要通过边界的角色(翻译者),才能实现网元的交流;而本发明的方案可以解决这种问题,实现跨域跨设备供应商的交流,只要所有网元处于同个网络,使用bgp-lu协议,即网元设备之间无需通过翻译者,就可以实现网元与网元直接建立动态pw,从而进行信息交互。

具体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通过使用seamlessmpls技术,bgp-lu协议以及本发明所述的端对端的pw搭建方法,完成了相关网络网元设备的互通;(2)本发明通过使用seamlessmpls技术,bgp-lu协议以及本发明所述的端对端的pw搭建方法的结合,实现了跨域跨设备供应商,网元之间标签路由互通和pw的建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述步骤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述的系统的模块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述步骤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述的系统的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基于ip技术的utn网络融合方法,包括多个网元以及utn网络;所述网元均采用bgp-lu协议进行路由传递;

如图2所示,一种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搭建目标业务需求为a厂家与c厂家csg到csg直接交流的平台,应用于utn网络中,该平台包括utn网络、归属地为x市的a厂家(即设备供应商)以及y市的b厂家与c厂家。

所述a厂家、b厂家、c厂家皆包括csg网元(csg:cellsitegateway,基站侧网关);

具体的,所述csg网元(csg:cellsitegateway,基站侧网关)采用bgp-lu协议,csg网元虽属于不同厂家,但仍是utn网络中的网元,网元之间可以进行路由传递。

如图1所示,搭建所述平台的具体步骤如下:

s1’:utn网络中,a厂家的csg、b厂家的csg、以及c厂家的csg网元均使用bgp-lu协议;

s2’:utn网络中,a厂家的csg网元与c厂家的csg网元发布它们自身的loopback的bgp标签路由至网络中;

s3’:utn网络中,a厂家的csg网元与c厂家的csg网元通过bgp-lu协议获取到彼此的loopback的bgp标签路由;

s4’:utn网络中,a厂家的csg网元与c厂家的csg网元可直接建立动态pw,进行信息交流;

为了完善该平台的内部结构,增强安全性,搭建所述平台的具体步骤还包括:

s5’:a厂家的csg网元与cpe通过建立静态伪线连接,c厂家的csg网元与cpe通过建立静态伪线连接。

所述cpe(cpe:customerpremiseequipment,客户端设备)与csg网元之间使用静态pw建立二层vpn。

所述平台对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进行应用,从而实现了utn网络中,即使归属地、厂家皆不同的网元,都可以通过使用bgp-lu协议来获取彼此的标签路由,从而实现任意网元与网元之间,直接搭建动态pw;而现有的方案,是通过使用媒介,逐段搭建多段pw,才能实现网元与网元直接的信息交流;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一种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搭建目标业务需求为a厂家与c厂家asg到asg直接交流的平台,应用于utn网络中,该平台包括utn网络、归属地为a厂家(即设备供应商)以及y市的b厂家与c厂家。

所述a厂家、b厂家、c厂家皆包括asg网元(asg:aggregationsitegateway,汇聚侧网关)以及csg网元(csg:cellsitegateway,基站侧网关)。

具体的,所述asg网元(asg:aggregationsitegateway,汇聚侧网关)采用bgp-lu协议,asg网元虽属于不同厂家,但仍是utn网络中的网元,网元之间可以进行标签路由传递。

所述csg网元不采用bgp协议。

如图3所示,搭建所述平台的具体步骤如下:

s1”:utn网络中,a厂家的asg网元、b厂家的asg网元以及c厂家的asg网元均使用bgp-lu协议;

s2”:utn网络中,a厂家的asg网元与c厂家的asg网元发布它们自身的loopback标签路由至网络中;

s3”:utn网络中,a厂家的asg网元与c厂家的asg网元通过bgp邻居关系获取到彼此的loopback标签路由;

s4”:utn网络中,a厂家的asg网元与c厂家的asg网元可直接建立动态pw,进行信息交流。

为了完善该平台的完整性,增强安全性,搭建所述平台的具体步骤还包括:

s5”:a厂家的asg网元与厂家内的csg建立动态pw,c厂家的asg网元与厂家内的csg建立动态pw;

s6”:a厂家的csg网元cpe通过建立静态伪线连接,c厂家的csg网元与cpe通过建立静态伪线连接。

所述cpe与csg网元之间使用静态pw建立二层vpn。

该平台中的从cpe到cpe建立端到端的组网专线时,需建立5段的pw,由asg和csg分别完成相邻节点的pw交换功能。而从厂家a到厂家c,由于asg网元支持bgp-lu协议,只需要建立厂家a的asg到厂家c的asg这一段动态pw即可,如图4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