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水位远程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4678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基坑水位远程监测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测装置,具体是一种基坑水位远程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3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

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降低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位后有可能引起坑外地下水位向坑内渗漏导致地下水的流动,最终引起塌方造成灾难性事故,所以地下水位的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重要内容。

在基坑周围布设观测井和抽水井用于地下水位监测,老式的方法是,人工的在现场使用测绳测量,耗时费力,时效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坑水位远程监测系统,该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减少人员投入,节约劳动成本,降低检测的危险性,且能实时监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坑水位远程监测系统,包括静压式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模块,所述的静压式传感器设置在监测井的底部,静压式传感器与数据采集传输模块电连接,数据采集传输模块通过GPRS通讯网络与大型数据接收服务器连接,大型数据接收服务器连接与PC监控端及手机客户端电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通过在监测井的底部设置静压式传感器,利用静压式传感器进行数据监测,并通过数据采集传输模块利用网络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PC监控端及手机客户端,实现实时监测,且能够减少人员投入,节约劳动成本,降低检测的危险性。

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的静压式传感器设有水下压敏装置和线缆;水下压敏装置设有316不锈钢材质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主板,主板设置有压力感应原件,压力感应原件与嵌入式运算处理器电连接。

所述的数据采集转输模块设有测量单元、通信单元、显示与操作单元、电源单元;测量单元采集现场静压式传感器的电流或电压信号或数字信号;通信单元实现采集数据的转输通信,通信单元采用GPRS无线通信方式,通信单元兼容GSM短信通信方式;显示与操作单元进行现场监测数据及现场参数的显示,显示与操作单元通过按键操作可查询监测数据和设置参数;供电单元为终端设备提供工作电源,供电单元通过锂电池组供电。

所述的显示与操作单元设有中文液晶显示、防水磁感应按键。

所述的PC监控端连接报警装置,报警装置设有警示灯及电铃。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结构框架图;

附图标记说明:1-数据采集传输模块;2-监测井;3-静压式传感器;4-GPRS通讯网络;5-大型数据接收服务器;6-PC监控端;7-手机客户端;8-水下压敏装置;9-线缆;10-测量单元;11-通信单元;12-显示与操作单元;13-电源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一种基坑水位远程监测系统,由静压式传感器3,数据采集传输模块1组成;静压式传感器3设置在监测井2的底部,静压式传感器3与数据采集传输模块1电连接,数据采集传输模块1通过GPRS通讯网络4与大型数据接收服务器5连接,大型数据接收服务器5连接与PC监控端6及手机客户端7电连接。

参见图2,所述的静压式传感器3设有水下压敏装置8和线缆9;水下压敏装置8设有316不锈钢材质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主板,主板设置有压力感应原件,压力感应原件与嵌入式运算处理器电连接。通过设置316不锈钢材质的外壳,可以对外壳内的部件形成较好的防水保护,提高静压式传感器3的使用寿命。

所述的数据采集转输模块设有测量单元10、通信单元11、显示与操作单元12、电源单元13;测量单元10采集现场静压式传感器3的电流或电压信号或数字信号;通信单元11实现采集数据的转输通信,通信单元11采用GPRS无线通信方式,通信单元11兼容GSM短信通信方式;显示与操作单元12进行现场监测数据及现场参数的显示,显示与操作单元12通过按键操作可查询监测数据和设置参数;供电单元为终端设备提供工作电源,供电单元通过锂电池组供电。

所述的显示与操作单元12设有中文液晶显示、防水磁感应按键。

所述的PC监控端6连接报警装置,报警装置设有警示灯及电铃。

本实施例通过在监测井2的底部设置静压式传感器3,利用静压式传感器3进行数据监测,并通过数据采集传输模块1利用网络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PC监控端6及手机客户端7,实现实时监测,且能够减少人员投入,节约劳动成本,降低检测的危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不限于此,任何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想到的与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等同的变化或替代,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