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光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6796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补光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补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拍摄用的补光灯。



背景技术:

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拍照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功能,但是,在某些光线较暗的场合中利用手机进行拍照时,由于光线不足,难以取得较好的拍摄效果。为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安装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的补光灯,以提高手机在光线较暗场合中的拍摄效果。但目前传统的补光灯体积庞大,携带性差,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补光灯,解决传统补光灯体积大、携带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补光灯,包括补光灯主体、夹片以及设置在夹片与补光灯主体之间的夹力机构,所述补光灯主体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光源,所述夹力机构可在所述外壳上往复滑移,而可将所述夹片与所述补光灯主体撑开形成用于夹持移动设备的空间,或者收折至贴合在一起的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力机构包括支架和弹性部件,所述支架与所述外壳和所述夹片活动地连接,且所述支架可在一相对于所述外壳向外伸出的伸开状态和一收纳在所述外壳的容纳槽内的收纳状态之间滑移,所述弹性部件用于在所述夹片与所述外壳之间施加弹性夹持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支架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外壳可枢转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的槽壁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一转轴的避让槽,当所述支架滑出所述容纳槽时,所述第一转轴的端部支承在所述避让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第一端部具有呈叉形的两个支脚,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支脚上,所述弹性部件为扭簧,该扭簧套在两个所述支脚之间的第一转轴上,该扭簧的一端抵靠在所述支架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外壳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的槽壁上设置沿所述支架滑动方向延伸的限位凹槽,所述支架的第一端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凹槽配合的限位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支架的第二端部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夹片可枢转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夹片之间设置有角度限位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包括两个所述支架,两个所述支架并排设置,且两个所述支架通过同步轴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底壳和顶盖,所述夹片设置在所述底壳背对所述顶盖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片的形状与所述底壳的背对所述顶盖的侧面的形状相匹配,当所述夹片与所述补光灯主体收折时,所述夹片完全覆盖所述底壳的背对所述顶盖的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片的背对所述底壳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光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补光灯,包括补光灯主体、夹片以及设置在夹片与补光灯主体之间的夹力机构,所述补光灯主体包括外壳和设置于外壳内的光源,所述夹力机构可在所述补光灯主体上往复滑移,而可将所述夹片与所述补光灯主体撑开形成用于夹持移动设备的空间,或者收折至贴合在一起,收折后体积小,方便携带。

本实用新型附加技术特征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将在本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补光灯的撑开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补光灯的收折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补光灯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补光灯的底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补光灯的底壳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补光灯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补光灯的夹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补光灯的收折时的流程图,其中,图8为初始状态,图9为支架平放时的状态,图10为收折完成后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10、补光灯主体;12、外壳;122、底壳;122a、容纳槽;122b、避让槽;122c、限位凹槽;124、安装座;124a、安装孔;126、顶盖;128、第一弹性垫;14、光源;16、透镜;18、按键;22、支架;222、限位凸起;224、支脚;226、端面;228、外凸圆弧面;24、扭簧;26、同步轴;27、第一转轴;28、第二转轴;29、同步轴;30、夹片;32、第二弹性垫;34、支座;36、支撑面;38、反光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补光灯主要由补光灯主体10、夹片30以及设置在夹片30与补光灯主体10之间的夹力机构组成,其中,补光灯主体10主要用于在某些光线较暗的场合中进行补光,补光灯主体10包括外壳12和光源14。本实施例中,外壳12由底壳122、安装座124和顶盖128组成,安装座124安装在底壳122上,顶盖128盖设在安装座124上,顶盖128采用透光材料制成。光源14装于内顶盖128与安装座124形成的空间内。本实施例中的光源14为LED,具有节能,使用寿命长的优点。外壳12的侧面设置有按键18,通过操作按键18打开或者关闭光源14。当光线较暗时,打开光源14,光源14发出的光线通过顶盖128透出,达到补光的效果。

为了提高拍照效果,补光灯主体10还包括透镜16,透镜16安装在安装座124的安装孔124a内,底壳122和顶盖128上设置有与安装孔124a相对应的通孔。

夹片30设置在底壳122的背对顶盖128的一侧,夹片30与底壳122配合用于夹持移动设备。为了防止夹持时发生滑动,底壳122与夹片30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弹性垫128,夹片30与底壳122相对的表面设置有第二弹性垫32。

夹力机构设置在夹片30与补光灯主体10之间,用于使夹片30与底壳122形成夹子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夹力机构可在底壳122上往复滑移,而可将所述夹片30与所述补光灯主体10撑开形成用于夹持移动设备的空间(见图1),或者收折至贴合在一起(见图2)。从而,当夹片30与补光灯主体10收折后,补光灯的体积小,方便携带;而且,整体外观一致,产品外形更美观。

在一个实施例中,夹力机构包括支架22和弹性部件。本实施例中,包括两个支架22,两个支架22并排设置。当然,如果对可靠性要求不高,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支架22。所述支架22与所述外壳12和所述夹片30活动地连接,且所述支架22可在一相对于所述外壳12的表面以一定夹角向外伸出的伸开状态和一收纳在所述外壳12上的容纳槽122a内的收纳状态之间运动。当所述支架22处于伸开状态时,将所述夹片30与所述补光灯主体10撑开形成用于夹持移动设备的空间;当所述支架22处于收纳状态时,将所述夹片30与所述补光灯主体10收折至贴合在一起。

如图3、6及8-10所示,所述支架22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第一转轴27,所述支架22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转轴27与所述外壳12可枢转地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122a的槽壁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一转轴27的避让槽122b(见图4、5),当所述支架22滑出所述容纳槽122a时,所述第一转轴27支承在所述避让槽122b中。从而,当所述支架22滑出所述容纳槽122a时,所述支架22可绕第一转轴27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见图6及图8-10,所述支架22的第一端部具有呈叉形的两个支脚224,所述第一转轴2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支脚224上,所述弹性部件为扭簧24,该扭簧24套在两个所述支脚224之间的第一转轴27上,该扭簧24的一端抵靠在所述支架22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外壳12上。采用此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当支架22滑入容纳槽122a时,扭簧24被压缩,随支架22一起滑入容纳槽122a内,结构紧凑。

在一个实施例中,见图4、6,所述容纳槽122a的槽壁上设置沿所述支架22滑动方向延伸的限位凹槽122c,所述支架22的第一端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凹槽122c配合的限位凸起222。限位凸起222沿限位凹槽122c滑动以对支架22的滑动进行限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及7所示,所述支架22的第二端部设置有第二转轴28,所述夹片30的一端的内侧设置有支座34,两个所述支架22分别位于支座34的两侧,第二转轴28安装在支座34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22的第二端部与所述夹片30之间设置有角度限位结构。本实施例中的角度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包括支承面36、端面226及外凸圆弧面228,所述支撑面36设置于所述夹片30的内侧,所述端面226设置于所述支架22的第二端部,所述端面226与所述支撑面36接触或者靠近;所述外凸圆弧面228连接在所述端面226与所述支架22的第二端部的侧面之间。这样,当夹片30绕第二转轴28转动至支承面36与端面226平行时(如图8所示),夹片30不能朝下方转动,从而达到限位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片30的形状与所述底壳122的背对所述顶盖128的侧面的形状相匹配,当所述夹片30与所述补光灯主体10收折时,所述夹片30完全覆盖所述底壳122的背对所述顶盖128的侧面,与所述底壳122的外观结合为一体,整体外观一致,产品外形更美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片30的背对所述底壳122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光镜38。这样,补光灯还可以作为反光镜使用,扩展了补光灯的功能。

如图8-1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补光灯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8所示,使用时,支架22滑出容纳槽122a,支架22的第一端部通过所述第一转轴27与所述外壳12可枢转地连接,所述支架22的第二端部通过第二转轴28与夹片30可枢转地连接,所述夹片30与所述补光灯主体10撑开形成用于夹持移动设备的空间。

使用完成后,向图8中的上方和右侧推动夹片30,支架22同时绕第一转轴27和第二转轴28转动,当支架22转动至与底壳122的底面平行时,夹片30与底壳122的底面平行(见图9),然后向左推动夹片30,夹片30带动支架22滑入容纳槽122a中,此时夹片30完全覆盖所述底壳122的背对所述顶盖128的侧面,与所述底壳122的外观结合为一体(见图10),体积小,方便携带;而且,整体外观一致,产品外形更美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