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21114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一种护框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



背景技术:

生活中最常见的电子通讯设备应该就是手机了,手机不仅便捷而且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所以有关手机的周边产品都十分热销,手机套就是其中一个,传统的手机套仅对手机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无法实现便于手机的携带和拿取,也没有扩音的功能,并且一般的手机套厚度均匀,对于手机易发热的部位没有特殊设计,所以传统的手机套会严重降低手机的散热能力,缩短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手机套散热不良、不便于携带、没有扩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包括第一保护套、第二保护套和电子通讯器,所述电子通讯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的卡槽卡合连接,所述第一保护套与第二保护套通过固定片连接,所述固定片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透气孔,所述第一保护套的一侧与拉片的一端嵌入连接,所述拉片的另一端与第二保护套的一侧嵌入连接,所述第二保护套一侧的底部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第二保护套底端的内部安装有三个扬声器,三个所述扬声器分别与插柱电性连接,所述插柱固定于第二保护套卡槽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片的厚度为0.1-0.5cm。

进一步的,所述拉片为弹力较大的松紧带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插柱的位置与电子通讯器耳机插孔的位置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的一侧与电子通讯器一侧的夹角为3-10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第一保护套和第二保护套可以对电子通讯器两端及四周进行保护,固定片和透气孔的设计可以增强电子通讯器工作时的散热,增加使用年限,拉片的设计可以允许使用者在携带电子通讯器时,将一根手指插入拉片,避免滑落,第二保护套底端内部设有的扬声器和插柱的配合设计,可以实现电子通讯器的耳机插孔在插入插柱时,电子通讯器中的歌曲可以在扬声器中播放出来,增强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保护套;2、第二保护套;3、拉片;4、电子通讯器;5、通孔;6、透气孔;7、固定片;8、扬声器;9、插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包括第一保护套1、第二保护套2和电子通讯器4,电子通讯器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保护套1和第二保护套2的卡槽卡合连接,第一保护套1与第二保护套2通过固定片7连接,固定片7的一侧设有若干个透气孔6,第一保护套1的一侧与拉片3的一端嵌入连接,拉片3的另一端与第二保护套2的一侧嵌入连接,第二保护套2一侧的底部设有若干个通孔5,第二保护套2底端的内部安装有三个扬声器8,三个扬声器8分别与插柱9电性连接,插柱9固定于第二保护套2卡槽的内部。

其中,固定片7的厚度为0.1-0.5cm,固定片厚度较薄可以增强电子通讯器4的散热。

其中,拉片3为弹力较大的松紧带制成,在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将手指插入拉片3内,方便电子通讯器4的携带。

其中,插柱9的位置与电子通讯器耳机插孔的位置对应,当电子通讯器4插入时,扬声器8可以播放电子通讯器4中的歌曲。

其中,第一保护套1和第二保护套2的一侧与电子通讯器(4)一侧的夹角为3-10度,当电子通讯器4放置在桌面上时,与桌面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方便拿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子通讯器护框结构,工作时,当需要对一种电子通讯器4进行保护时,可以将电子通讯器4的耳机插孔对准插柱9插入,然后将电子通讯器4的两端插入到第一保护套1与第二保护套2的卡槽内,这样就将电子通讯器4的侧面和四周进行了保护,如果想要随身携带电子通讯设备4,那就可以将一根手指插入拉片3内,其余手指握住电子通讯器4,这样就起到了固定的作用,避免了滑落,如果需要将电子通讯器4放置在桌面上,第一保护套1和第二保护套2与电子通讯器4一侧形成的坡面,就可以使电子通讯器4与桌面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便于再次拿起,当使用者想要听歌时,插柱9和扬声器8的设计就可以实现将电子通讯器4中的歌曲通过插柱9传到扬声器8进行播放,增强了使用者对电子通讯器4的使用体验。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