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892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气象信息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气象信息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天气预报员做出预报时,需要处理来自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数值预报等方面的海量数据,每份信息的传递都需要及时准确,而信息传递的“快”而“准”一直是技术的难点,既要保证信息传递的抗干扰、抗衰减能力,又要提高传递的速率。

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气象信息处理装置,具有构思巧妙、人性化设计的特性,有效地解决了气象信息传递时既要保证信息传递的抗干扰、抗衰减能力,又要提高传递的速率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气象信息处理装置,包括信号接收电路、钳位电路和滤波电路,所述信号接收电路接收信号进行比例运算放大,经钳位电路稳压后由滤波电路滤波稳压后经信号输出端输出;

所述信号接收电路包括运放器AR1,运放器AR1的正相输入端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信号输入端口,运放器AR1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2、R3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接运放器AR1的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钳位电路包括稳压管DZ1,稳压管DZ1的负极接运放器AR1的输出端,稳压管DZ1的正极接二极管D1、D2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电源0V,二极管D2的正极接电源+20V。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所述信号接收电路接收信号进行比例运算放大,提高传递的速率,经钳位电路稳压后由滤波电路滤波稳压,保证信息传递的抗干扰、抗衰减能力,经信号输出端输出,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实用价值。

2,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速率,又保证信息传递的抗干扰、抗衰减能力,又设计了钳位电路钳位在0V~+20V之间,过高则会容易产生杂波,过低则会降低信息传递的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象信息处理装置的电路模块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象信息处理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附图2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气象信息处理装置,包括信号接收电路、钳位电路和滤波电路,所述信号接收电路接收信号进行比例运算放大,提高传递的速率,经钳位电路稳压后由滤波电路滤波稳压,保证信息传递的抗干扰、抗衰减能力,经信号输出端输出;

所述信号接收电路接收气象信息,采集的信息信号比较弱,采用运放器AR1进行比例运算放大处理,能够保证气象信息传递的速率,运放器AR1的正相输入端接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信号输入端口,运放器AR1的反相输入端接电阻R2、R3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的另一端接运放器AR1的输出端。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速率,又保证信息传递的抗干扰、抗衰减能力,需要设计钳位电路钳位在0V~+20V之间,过高则会容易产生杂波,过低则会降低信息传递的速率,所述钳位电路包括稳压管DZ1,稳压管DZ1的负极接运放器AR1的输出端,稳压管DZ1的正极接二极管D1、D2的负极,二极管D1的正极接电源0V,二极管D2的正极接电源+20V。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滤波电路采用双T电阻滤波电路滤波,能够滤去信号的杂波和谐波,同时设计了运放器AR2稳压(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详述), 包括运放器AR2,运放器AR2的正相输入端接电阻R5和电容C3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接电容C2和电阻R4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3的另一端接电阻R6和电容C1的一端,电容C1和电阻R4的另一端共端点接稳压管DZ1的正极,运放器AR2的反相输入端接运放器AR2的输出端和电阻R6的另一端以及信号输出端口。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气象信息处理装置,包括信号接收电路、钳位电路和滤波电路,所述信号接收电路接收信号进行比例运算放大,提高传递的速率,经钳位电路稳压后由滤波电路滤波稳压,保证信息传递的抗干扰、抗衰减能力,经信号输出端输出;所述信号接收电路接收气象信息,采集的信息信号比较弱,采用运放器AR1进行比例运算放大处理,能够保证气象信息传递的速率,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速率,又保证信息传递的抗干扰、抗衰减能力,需要设计钳位电路钳位在0V~+20V之间,过高则会容易产生杂波,过低则会降低信息传递的速率,所述滤波电路采用双T电阻滤波电路滤波,能够滤去信号的杂波和谐波,同时设计了运放器AR2稳压。

以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仅局限于此;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思路前提下,所作的拓展以及操作方法、数据的替换,都应当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