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接口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6559发布日期:2018-07-18 02:4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配件,具体地涉及耳机接口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日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被人们频繁使用,特别是手机的使用更为频繁。在公共场所,很多人都乐于使用手机听音乐,看电影或者发语音聊天,为了不影响他人,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插上耳机,然而,插上耳机会带来诸多的不便,而且因为各种事情会使得拔插耳机变得较为频繁,例如,火车上的乘客去趟洗手间,因插有耳机线的手机不便于装入口袋,往往需要先拔掉耳机,非常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接口转换装置,该耳机接口转换装置能够减少耳机在音频输出接口内的插拔次数,增加音频输出接口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接口转换装置,该耳机接口转换装置包括:前端件和后端件,所述前端件的一端设置有四段式插头,另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后端件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匹配的凹槽,另一端设置有四段式插孔;所述凸起内设置有磁铁,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磁铁相匹配的金属片;所述凸起上设置有第一转接电极组,且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连接有延伸至所述四段式插头外表面上的导线,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相匹配的第二转接电极组,所述第二转接电极组电连接于所述四段式插孔,以使得所述四段式插头与所述四段式插孔的至少部分内侧壁之间通过导线相电连。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包括:左声道电极、右声道电极、麦克风电极和接地电极,所述左声道电极、所述右声道电极、所述麦克风电极和所述接地电极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四段式插头和所述四段式插孔。

优选地,所述前端件上设置有指示灯,所述指示灯上连接有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所述第一正极电连接于所述麦克风电极,所述第一负极电连接于所述接地电极。

优选地,所述前端件上还设置有扬声器,所述扬声器上连接有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所述第二正极电连接于所述左声道电极,所述第二负极电连接于所述接地电极。

优选地,所述第二正极与所述左声道电极之间设置有自锁按钮开关,所述自锁按钮开关的按动端为柱体,所述柱体与所述凸起同轴设置,且可沿所述凸起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以凸出所述凸起或与所述凸起平齐;其中,所述柱体与所述凸起的端面平齐时,所述自锁按钮开关处于断路状态,所述柱体凸出所述凸起的端面时,所述自锁按钮开关处于通路状态。

优选地,所述凸起上与所述柱体同轴设置有按压槽。

优选地,所述凸起为长方体,所述凹槽与所述长方体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凸起的侧壁上均匀地设置有多个锁槽,所述锁槽内设置有可沿所述凸起径向方向伸缩的锁销,所述凹槽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锁销相匹配的锁孔。

优选地,所述锁销凸出所述凸起侧壁的部分为球面。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端件的一端设置有四段式插头,另一端设置有凸起,所述后端件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匹配的凹槽,另一端设置有四段式插孔;所述凸起内设置有磁铁,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磁铁相匹配的金属片,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的耳机插头进行可分离的连接,当在使用耳机的时候如果临时有事可以直接断开前端件和后端件即可,无需将前端件由音频输出接口拔出;为了使得前端件和后端件可以进行电连接,将前端件的电信号传输至后段件上,所述凸起内设置有磁铁,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磁铁相匹配的金属片;所述凸起上设置有第一转接电极组,且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连接有延伸至所述四段式插头外表面上的导线,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相匹配的第二转接电极组,所述第二转接电极组电连接于所述四段式插孔,以使得所述四段式插头与所述四段式插孔的至少部分内侧壁之间通过导线相电连。连接方式根据国标四段式接线连接方式一一对应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耳机接口转换装置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耳机接口转换装置的线路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端件 2后端件

4锁销 5按压槽

6接地电极 11四段式插头

12凸起 13扬声器

14指示灯 21凹槽

22四段式插孔 31柱体

32壳体 33弹簧

34正极片 35负极片

71右声道电极 72左声道电极

73麦克风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参见图1-2所示的耳机接口转换装置,该耳机接口转换装置包括:前端件1和后端件2,所述前端件1的一端设置有四段式插头11,另一端设置有凸起12,所述后端件2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凸起12相匹配的凹槽21,另一端设置有四段式插孔22;所述凸起12内设置有磁铁,所述凹槽21内设置有与所述磁铁相匹配的金属片;所述凸起12内设置有磁铁,所述凹槽21内设置有与所述磁铁相匹配的金属片;所述凸起12上设置有第一转接电极组,且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连接有延伸至所述四段式插头11外表面上的导线,所述凹槽21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相匹配的第二转接电极组,所述第二转接电极组电连接于所述四段式插孔22,以使得所述四段式插头11 与所述四段式插孔22的至少部分内侧壁之间通过导线相电连。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所述前端件1的一端设置有四段式插头11,另一端设置有凸起12,所述后端件2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凸起12相匹配的凹槽21,另一端设置有四段式插孔22;所述凸起12内设置有磁铁,所述凹槽21内设置有与所述磁铁相匹配的金属片,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的耳机插头进行可分离的连接,当在使用耳机的时候如果临时有事可以直接断开前端件1和后端件2即可,无需将前端件1由音频输出接口拔出;为了使得前端件1和后端件2可以进行电连接,将前端件1的电信号传输至后段件上,所述凸起12内设置有磁铁,所述凹槽21内设置有与所述磁铁相匹配的金属片;所述凸起12上设置有第一转接电极组,且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连接有延伸至所述四段式插头11外表面上的导线,所述凹槽21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相匹配的第二转接电极组,所述第二转接电极组电连接于所述四段式插孔22,以使得所述四段式插头11与所述四段式插孔22的至少部分内侧壁之间通过导线相电连。连接方式根据国标四段式接线连接方式一一对应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进一步实现前端件1和后端件2的匹配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接电极组包括:左声道电极72、右声道电极71、麦克风电极73和接地电极6,所述左声道电极72、所述右声道电极71、所述麦克风电极73和所述接地电极6的两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四段式插头11和所述四段式插孔22。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提示使用者该耳机接口转换装置成功通电,优选地,所述前端件1上设置有指示灯14,所述指示灯14上连接有第一正极和第一负极,所述第一正极电连接于所述麦克风电极73,所述第一负极电连接于所述接地电极6。当四段式插头11插入音频输出接口后指示灯14通电点亮。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通电后的耳机接口转换装置具有铃声提醒效果,优选地,所述前端件1上还设置有扬声器13,所述扬声器13上连接有第二正极和第二负极,所述第二正极电连接于所述左声道电极72,所述第二负极电连接于所述接地电极6。

在该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正极与所述左声道电极72之间设置有自锁按钮开关,所述自锁按钮开关的按动端为柱体31,所述柱体31与所述凸起12同轴设置,且可沿所述凸起12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以凸出所述凸起12或与所述凸起12平齐;其中,所述柱体31与所述凸起的端面平齐时,所述自锁按钮开关处于断路状态,所述柱体凸出所述凸起的端面时,所述自锁按钮开关处于通路状态。其中,所述自锁按钮开关为已公开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再累述,为了方便在所述凸起12所在端面控制所述自锁按钮开关,将所述自锁按钮开关的按动端为柱体31,通过按压柱体就可以实现自锁式开关在通路与断路之间循环操作。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前端件1与后端件2连接时,柱体31处于按压状态,此时自锁按钮开关处于断路状态,相应的扬声器13处于关闭状态;当前端件1与后端件2断开时,在未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柱体31处于锁定状态,显然的自锁按钮开关处于断路状态,通过人为按动柱体31后,柱体31弹出并凸出所述凸起12的端面,相应的扬声器处于打开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一方面为了防止柱体31使用时间久了之后缩入到凸起12内,另一方面方便手动按压柱体使其弹回至凸出所述凸起的端面状态,以使得自锁按钮开关处于通路状态,优选地,所述凸起12上与所述柱体31 同轴设置有按压槽5。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将凸起12和凹槽21上的电极一一对应后连接,优选地,所述凸起12为长方体,所述凹槽21与所述长方体相匹配。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弥补前段件和后端件2通过电磁连接的连接力不足的问题,优选地,所述凸起12的侧壁上均匀地设置有多个锁槽,所述锁槽内设置有可沿所述凸起12径向方向伸缩的锁销4,所述凹槽2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锁销4相匹配的锁孔。锁销4内设置有相匹配的弹性件,这样就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将凸起12插入到凹槽21内。

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加强锁销4与锁孔的易用性,优选地,所述锁销4凸出所述凸起12侧壁的部分为球面。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