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式自适应耳道的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1542发布日期:2018-06-23 01:36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气式自适应耳道的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气式自适应耳道的耳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耳机根据佩戴的方式分为头戴式、挂耳式、耳塞式、半入耳式、入耳式。为了达到更好的隔音效果,目前主流的方案是入耳式耳机。现有的入耳式耳机由于制造完成时就具有了一定的固定形状和硬度,长时间佩戴会引起耳朵不适。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充气式自适应耳道的耳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入耳式耳机的耳塞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状和硬度造成佩戴时耳朵不适的问题,提出一种充气式自适应耳道的耳机。

传统入耳式耳机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耳塞1、耳机线2和耳机插头3。其中,耳塞1包括耳塞外壳11和发声单元12,耳机线2包括耳机主线21和左、右耳机线22。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入耳式耳机的耳塞外壳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充气式自适应耳道的耳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充气式自适应耳道的耳机,包括耳塞外壳、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发声单元、耳机线和耳机插头。

耳塞外壳包裹发声单元;耳塞外壳的一端连接耳机线,另一端完全包裹发声单元或发声单元凹进或发声单元凸出,分别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图2、图3和图4显示未充气时耳塞外壳的初始形状,该初始形状可预先设计,不限于椭球形,也可以是波浪型、梯形等各种形状。耳机线及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可采用不同的形状和构造。发声单元和耳机插头均采用耳机常用的部件。

其耳塞外壳的特征在于:

1、耳塞外壳采用气密性良好的柔性材料制成,充气时膨胀;

2、耳塞外壳未充气时呈现预先设计的初始形状,如图2、图3或图4所示;耳塞不在耳朵内时,充气膨胀后呈现预先设计的形状,该形状不限于如图5、图6或图7所示的椭球形,也可以是波浪型、梯形等各种形状;耳塞在耳朵内时,充气膨胀后贴合耳道;

3、耳塞外壳在人体的耳道温度范围内固化,低于或高于人体的耳道温度范围时恢复成初始形状;

4、耳塞外壳的外表面对耳垢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耳道内的耳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耳塞外壳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充气膨胀后贴合耳道,可以使耳塞外壳完全贴合耳道,从而达到更舒适的佩戴和更优质的密封隔音效果;

(2)耳塞外壳在人体的耳道温度范围内固化,可以自适应各种人的耳道结构;

(3)耳塞外壳在低于或高于人体的耳道温度范围时恢复成初始形状,易于放入耳道,从而方便佩戴;

(4)耳塞外壳的外表面具有清洁耳道内耳垢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入耳式耳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完全包裹发声单元的耳塞外壳初始形状三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单元凹进的耳塞外壳初始形状三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单元凸出的耳塞外壳初始形状三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完全包裹发声单元的耳塞外壳充气后形状三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单元凹进的耳塞外壳充气后形状三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发声单元凸出的耳塞外壳充气后形状三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充气式自适应耳道耳机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充气式自适应耳道耳机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充气式自适应耳道耳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标识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所有实施例中耳塞外壳11的初始形状可以是图2、图3或图4中任意一种,即完全包裹发声单元12的耳塞外壳11初始形状、发声单元12凹进的耳塞外壳11初始形状或发声单元12凸出的耳塞外壳11初始形状,此处仅以图4所示的发声单元12凸出的耳塞外壳11初始形状为例进行说明。耳塞外壳11采用柔性UV固化材料制成,耳塞不在耳朵内时,耳塞外壳11充气膨胀后呈现的形状如图7所示;耳塞在耳朵内时,耳塞外壳11充气膨胀后贴合耳道,耳塞外壳11在人体的耳道温度范围内(32.5℃-35.6℃)固化,低于或高于人体的耳道温度范围时恢复成初始形状。耳塞外壳11的外表面贴有对耳垢具有吸附性的涂层,可以吸附耳道内的耳垢。

各实施例采用不同的耳机线构造和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气式的自适应耳道的耳机。包括:

耳塞外壳11、发声单元12、耳机线2、耳机插头3及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图8展示了本实施例一的耳机示意图。

发声单元12和耳机插头3均采用传统耳机的常用部件,其耳机线2和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的特征在于:耳机线2的左、右耳机线22是内含导音线23的空心结构;左、右耳机线22与耳机主线21交叉处的一侧是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另一侧封闭。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气式的自适应耳道的耳机。包括:

耳塞外壳11、发声单元12、耳机线2、耳机插头3及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图9展示了本实施例二的耳机示意图。

发声单元12、耳机线2和耳机插头3均使用传统耳机的常用部件,其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的特征在于: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与耳机线分离,左、右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共用一个输送气体的入口。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气式的自适应耳道的耳机。包括:

耳塞外壳11、发声单元12、耳机线2、耳机插头3及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图10展示了本实施例三的耳机示意图。

发声单元12、耳机线2和耳机插头3均使用传统耳机的常用部件,其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的特征在于: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与耳机线分离,左、右耳塞外壳的尾部各延伸出一个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4。

上述三个实施例中,采用用嘴吹气或使用辅助装置(如推拉式气门阀装置等)推动气体的方式,通过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向耳塞充气。可以使用塞子或打结或卡住等方式关闭输送气体至耳塞内部的通道,使气体保持在耳塞内。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