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6618发布日期:2018-09-28 21:01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声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设备的音频信号的收听方式仍然局限于有线耳机,例如飞机上,通常采用耳机插接线与飞机座椅扶手的音频输出端口相连,然而对于经常需要坐飞机或者长途飞行的人,需要佩戴有线耳机接收音频输出十分的不方便,用户体验很糟糕。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便捷且便于携带的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

一种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包括蓝牙耳机和具有外置连接线的收纳盒,所述蓝牙耳机以可取放的方式收纳于所述收纳盒内,所述收纳盒内置有主控电路板,所述主控电路板包括音频转换模块和蓝牙发射模块,所述外置连接线的一端与待转换音频设备相连,另一端经所述音频转换模块与所述蓝牙发射模块电性连接,所述蓝牙发射模块与所述蓝牙耳机通过蓝牙链接,以将所述音频转换模块转换的音频信号经所述蓝牙发射模块传输至所述蓝牙耳机进行播放。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收纳盒包括盒体和盒盖,所述盒盖与所述盒体转动连接,以在所述盒盖和所述盒体闭合时,围合成一用于收纳所述蓝牙耳机的收容空间,当所述盒盖相对所述盒体转动而打开所述收容空间时,便可将所述蓝牙耳机从所述收容空间取出或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包括底壳和封装板,所述底壳为下凹的槽体,所述封装板与所述底壳卡扣连接,且所述封装板与所述底壳围合形成一安装空间,所述主控电路板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性相连的电池,所述电池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封装板和所述盒盖的相对侧均设有与所述蓝牙耳机相适应的凹陷部,以在所述盒盖与所述盒体闭合时,所述蓝牙耳机嵌设于所述凹陷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控电路板还包括接口电路模块,所述收纳盒的侧壁设有与所述接口电路模块电性相连的端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置连接线与所述待转换音频设备相连的一端具有音频接头、Type-C接头和micro USB接头三者中的一个或多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控电路板还包括无线射频传输模块,所述蓝牙耳机包括无线电接收模块和储能模块,所述无线电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无线射频传输模块传输的无线电波并以电能的形式存储于所述储能模块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控电路板还包括充电管理模块,用于监控所述储能模块的电量是否充满;若监测到所述储能模块的电量充满时,控制所述无线射频传输模块停止向所述无线电接收模块传输无线电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主控电路板电性相连的状态切换模块,所述状态切换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蓝牙耳机在所述收纳盒内的收纳状态切换所述主控电路板的工作状态;当所述状态切换模块检测到所述蓝牙耳机收纳于所述收纳盒时,关闭所述音频转换模块和所述蓝牙发射模块并开启所述无线射频传输模块给所述蓝牙耳机充电;当所述状态切换模块检测到所述蓝牙耳机移出所述收纳盒时,关闭所述无线射频传输模块并开启所述音频转换模块和所述蓝牙发射模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利用音频转换模块将音频信号转换成可通过蓝牙传输的数据格式,经过蓝牙发射模块将该转换后的音频信号传输到蓝牙耳机进行播放,从而摆脱耳机线的束缚,使用更为便捷,而且,该收纳盒还可以对蓝牙耳机进行收容,从而便于携带蓝牙耳机,不容易丢失。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示出的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的盒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示出的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接入外置连接线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的一种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包括蓝牙耳机10和具有外置连接线30的收纳盒20。蓝牙耳机10以可取放的方式收纳于收纳盒20内。收纳盒20内置有主控电路板40,主控电路板40包括音频转换模块和蓝牙发射模块,外置连接线30的一端与待转换音频设备相连,另一端经音频转换模块与蓝牙发射模块电性连接,蓝牙发射模块与蓝牙耳机10通过蓝牙链接,以将音频转换模块转换的音频信号经蓝牙发射模块传输至蓝牙耳机10进行播放。该实施方式中,利用音频转换模块将音频信号转换成可通过蓝牙传输的数据格式,经过蓝牙发射模块将该转换后的音频信号传输到蓝牙耳机10进行播放,从而摆脱耳机线的束缚,使用更为便捷,而且,该收纳盒20还可以对蓝牙耳机10进行收容,从而便于携带蓝牙耳机10,不容易丢失。

结合图2所示,收纳盒20包括盒体21和盒盖22,盒盖22与盒体21转动连接,以在盒盖22和盒体21闭合时,围合成一用于收纳蓝牙耳机10的收容空间,当盒盖22相对盒体21转动而打开收容空间时,便可将蓝牙耳机10从收容空间取出或放置于收容空间内,这种转动的方式打开或关闭收纳空间,使用较为便利,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结合图3所示,盒体21包括底壳211和封装板212。底壳211为下凹的槽体,封装板212与底壳211卡扣连接,且封装板212与底壳211围合形成一安装空间,主控电路板40设于安装空间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封装板212面向底壳211的一侧凸设有棘爪212a,相应的,在底壳211的内壁设置与该棘爪212a相适配的卡槽(图中未示出),进而安装封装板212时,将封装板212按入底壳211,使得该棘爪212a卡接在卡槽内将封装板212稳固的固定在底壳211上,不容易因坠落或其他剧烈振动而导致封装板212从底壳211上脱落,从而防止底壳211内部的如主控电路板40等结构受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还包括与主控电路板40电性相连的电池50,电池50收容于安装空间内,以给主控电路板40供电,同时还可以在蓝牙耳机10装入收纳盒20时给蓝牙耳机10充电,提高蓝牙耳机10的续航性能。需要说明的是,电池50可以是普通的锂电池50,也可以是可充电电池50,以便多次使用,在此不作限定。

封装板212和盒盖22的相对侧均设有与蓝牙耳机10相适应的凹陷部212b,以在盒盖22与盒体21闭合时,蓝牙耳机10嵌设于凹陷部212b,不仅可以收容蓝牙耳机10,而且对蓝牙耳机10具有较好的固定作用,以确保携带过程中蓝牙耳机10不会与收纳盒20的内壁碰撞而受损。

再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控电路板40还包括接口电路模块,收纳盒20的侧壁设有与接口电路模块电性相连的端口201,例如将端口设置在盒体21上。从而便于外置连接线30与该端口进行连接,实现将带转换音频设备与该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相连,进行音频转换并通过蓝牙接收的方式收听。需要说明的是,端口201可以是多个不同类型的数据端口,例如耳机插孔201a和USB插孔201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盒体21上还设有开关按键202,以控制该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的开启或关闭。

结合图4所示,外置连接线30与待转换音频设备相连的一端具有音频接头30a、Type-C接头30b和micro USB接头30c三者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而满足多种转换的需要,适用不同接口的待转换音频设备,提高该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的通用性。

主控电路板40还包括无线射频传输模块,蓝牙耳机10包括无线电接收模块和储能模块,无线电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射频传输模块传输的无线电波并以电能的形式存储于储能模块内,实现对蓝牙耳机10的充电,延长蓝牙耳机10的续航。需要说明的是,主控电路板40设在盒体21中时,无线射频传输模块和凹陷部212b相对,使得蓝牙耳机10装入该凹陷部212b时,蓝牙耳机10内的无线接收模块与无线射频传输模块相对,从而接收无线射频传输模块传输的无线电波给蓝牙耳机10内的储能模块充电。

上述实施方式中,主控电路板40还包括充电管理模块,用于监控储能模块的电量是否充满;若监测到储能模块的电量充满时,控制无线射频传输模块停止向无线电接收模块传输无线电波。从而利用该充电管理模块可以有效防止在蓝牙耳机10的储能模块充满电时因过充而影响使用,甚至产生安全问题;而且这种方式下,也有效的避免了在充满电时无线射频传输模块持续发送无线电波而浪费电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还包括与主控电路板40电性相连的状态切换模块,状态切换模块用于根据蓝牙耳机10在收纳盒20内的收纳状态切换主控电路板40的工作状态。例如,当状态切换模块检测到蓝牙耳机10收纳于收纳盒20时,关闭音频转换模块和蓝牙发射模块并开启无线射频传输模块给蓝牙耳机10充电,使得控制电路板进入充电模式。相应的,当状态切换模块检测到蓝牙耳机10移出收纳盒20时,关闭无线射频传输模块并开启音频转换模块和蓝牙发射模块,使控制电路板的工作状态切换到蓝牙转换模式,将音频信号转换成蓝牙数据经蓝牙发射模块传输到蓝牙耳机10进行播放。这种状态切换的方式使得该无线蓝牙转换收听装置较为智能,极大的方便了用户操作使用。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