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功率放大器调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4651发布日期:2018-12-11 21:48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带功率放大器调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技术音频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功率放大器调音台。



背景技术:

调音台将多路输入信号进行放大、混合、分配、音质修饰和音响效果加工,是现代电台广播、舞台扩音、音响节目制作等系统中进行播送和录制节目的重要设备。调音台按信号出来方式可分为:模拟式调音台和数字式调音台。数字调音台作为音频设备的新生力量更是已经在专业录音领域占据重要的席位,特别是近一两年来数字调音台开始涉足扩声场所,足见调音台由模拟向数字转移是一般不可忽视的潮流。

调音台常常会配合功率放大器一起使用,目前还没有调音台专供长时间将两者混合使用的人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带功率放大器调音台,以便同时使用功率放大器和调音台。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功率放大器调音台,包括功率放大器和调音台本体,还包括底座和盒体,所述调音台固定在底座上,所述底座的后侧设有向上凸出的固定部,所述盒体转动连接在固定部上,所述盒体能与底座贴合并罩住调音台本体,所述功率放大器安装在盒体内部。本方案利用盒体和底座将调音台和功率放大器连接在一起,需要长期同时使用调音台和功率放大器的使用者能够更方便。并且盒体和底板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进一步,所述盒体的底部设有多个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与功率放大器的侧面贴合,所述盒体的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中滑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滑动方向为水平方向,所述挡板位于功率放大器的上方。本方案提供了功率放大器的一种安装方式,用限位凸台限制功率放大器的水平方向的移动,用挡板来挡住盒体,防止在盒体翻转时功率放大器脱落。需要去除功率放大器时滑动脱落。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多个过线孔。功率放大器和调音台本体之间连接有信号线,现有技术中信号线比较杂乱,并且容易被碰到。本方案中,由于功率放大器与调音台本体连接在一体,并且在固定部开设过线孔后,功率放大器与调音台本体之间的接线距离变得很短,另外,过线孔对信号线有限位的作用,有利于信号线的整齐、美观。还可以将常用的信号线一直连接,不用拔出,盒体与过线孔均会保证信号线不脱落。

进一步,所述功率放大器与盒体的侧面之间设有空隙。有空隙能够使安装和拆卸更方便,并且能将线束或者其他工具放置到间隙中,更加方便。

进一步,所述盒体的远离固定部的侧面上设有把手,所述把手上包裹有海绵层。可利用把手来移动本装置,把手上的海绵层能够提高舒适感。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功率放大器调音台实施例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功率放大器调音台实施例收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底座1、盒体2、固定部3、调音台本体4、功率放大器5、限位凸台6、滑槽7、空隙8、过线孔9、把手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功率放大器调音台,包括功率放大器5和调音台本体 4,还包括底座1和盒体2,调音台固定在底座1上,底座1的后侧设有向上凸出的固定部3,盒体2转动连接在固定部3上,盒体2能与底座1贴合并罩住调音台本体4,功率放大器5 安装在盒体2内部。

盒体2的底部设有多个限位凸台6,限位凸台6与功率放大器5的侧面贴合,盒体2的侧面开设有滑槽7,滑槽7中滑动设置有挡板(未画出),挡板的滑动方向为水平方向,挡板位于功率放大器5的上方。盒体2的远离固定部3的侧面上设有把手10,把手10上包裹有海绵层。可利用把手10来移动本装置,把手10上的海绵层能够提高舒适感。

固定部3上开设有多个过线孔9。功率放大器5与盒体2的侧面之间设有空隙8。有空隙 8能够使安装和拆卸更方便,并且能将线束或者其他工具放置到间隙中,更加方便。

本方案利用盒体2和底座1将调音台和功率放大器5连接在一起,需要长期同时使用调音台和功率放大器5的使用者能够更方便。并且盒体2和底板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用限位凸台6限制功率放大器5的水平方向的移动,用挡板来挡住盒体2,防止在盒体2 翻转时功率放大器5脱落。需要取出功率放大器5时滑动挡板即可。

功率放大器5和调音台本体4之间连接有信号线,现有技术中信号线比较杂乱,并且容易被碰到。本方案中,由于功率放大器5与调音台本体4连接在一体,并且在固定部3开设过线孔9后,功率放大器5与调音台本体4之间的接线距离变得很短,另外,过线孔9对信号线有限位的作用,有利于信号线的整齐、美观。还可以将常用的信号线一直连接,不用拔出,盒体2与过线孔9均会保证信号线不脱落。

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