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数据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7225发布日期:2018-06-19 20:45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数据服务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数据服务器。



背景技术:

普遍意义上来讲,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及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价值为核心资源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它包含了与大数据管理和价值实现相关的企业、行业机构等社会主体的经济活动集合。遵照产业定义的通用原则,产业各环节的参与实体应能够提供可交付的产品和服务,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供需关系。在此基础上,依据数据价值的提升路径和IT领域的产品布局,我们将大数据产业的核心要素归纳为数据资源、数据基础能力、数据分析和展示、数据应用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器行业出现了三大发展趋势:

1.各家公司的规模已变得与上述三大服务器供应商一样大了。今天,由于有庞大的数据存在,一家公司需要的服务器数量已接近一家供应商的全部业务。如果戴尔有200万台服务器,而你的公司需要100万台,你的需求突然占据了服务器供应商一半的业务,在这个时候,再与中间商做生意就不明智了。你可以问问谷歌,该公司在英特尔所列的八大服务器供应商中已排到了第五位。这个搜索巨头自己并不销售服务器,它只是需要这么多服务器来运行其业务,因此它有必要亲自打造自己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

2.制造零件的公司正在合并和标准化。我们看到的另一个趋势就是,生产服务器零件的企业越来越少了。我们现在只有三家主要的制造商,如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只有两家主要的硬盘制造商,如希捷和西部数据。这种史无前例的整合,使得希望打造自己数据中心的企业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因为整合意味着零件的更加标准化。各家企业能够从所有这三家零件制造商中挑选它们想要的零件。

3.服务器零件商品化。曾一度,服务器本身才是商品。但是现在,我们看到服务器零件也已经商品化了。这些服务器零件,例如主板、网络接口控制器和芯片的买卖,预示着这个市场已发生了变化。它表明,企业正在打造自己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购买服务器或从别人的数据中心租赁存储空间。更为重要的是,英特尔已开始迎合这种发展趋势,为单个零件提供质量保证。

在服务器系统中,例如在刀片服务器系统中,所有的刀片服务器必须 以各种方式和方法相互通信,以便交换有用数据、状态信息和控制命令。有用数据的交换可以例如通过根据TCP/IP基础架构的以太网来实现。

为了管理目的对服务器的激励大多数通过分离的硬件端口(例如管理 总线)来实现。通常在刀片服务器系统中,一个服务器、即所谓的第一服务器负责管理设置为计算服务器的其它服务器。现有技术使用串行双向第一数据通信线路如I2C总线的缺点是,在服务器的误操作情 况下,整个总线被阻塞并且其它的服务器不再有可能去访问总线,直到错误被消除。或者采用单向并行总线,这种技术需要在总线和所连接的服务第二服务器之间的插接头上的大量数据线路和插脚,造成线路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数据服务器,以实现接线简单且数据传输效率高的大数据服务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数据服务器,包括第一服务器1、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和第二数据通信线路9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

所述第一服务器1和所述至少一第二服务器2中的每一个服务器通过端口12连接到所述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和所述第二数据通信线路9上,

所述第一服务器1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向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中的每一个第二服务器发送接通命令,以使每一个第二服务器2接通以后并且通过所述第二数据通信线路9向所述第一服务器1回送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第一服务器1至少包括:串行外设端口、以太网端口;

可选的,所述串行外设端口,用于管理所述第二数据通信线路9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相连,用于管理所述第二服务器2的数据处理及传输;

所述以太网端口用于所述第二服务器2与所述第一服务器1之间的网卡和/或者硬盘,并通过以外网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可选的,所述第一服务器1通过TTL模块与所述第二数据通信线路9和/或所述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相连。

可选的,所述第一服务器还包括:硬件IP配置单元。

可选的,所述硬件IP配置单元用于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设置独立的硬件标识信息,以便控制每一个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

可选的,所述第一服务器1还包括:至少两个监控单元。

可选的,所述监控单元,用于监控其监测范围内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的运行状态;当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的操作系统启动失败,或业务程序工作不正常时,则向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发送重启指令。

有益效果: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大数据服务器,通过区分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和数据中心9,实现第一服务器1对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的控制和数据传输,在第一服务器1通过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向第二服务器2发送接通命令,然后每一个第二服务器2通过第二数据通信线路9向第一服务器1回送数据包,从而实现了第一服务器对第二服务器2的控制,以及数据传输。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单向并行总线造成的线路连接复杂,以及采用I2C总线造成线路阻塞的问题,实现了一种接线简单且数据传输效率高的大数据服务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大数据服务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大数据服务器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大数据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大数据服务器。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例提供了一种大数据服务器,第一服务器1、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和第二数据通信线路以及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所述第一服务器1和所述至少一第二服务器2中的每一个服务器通过端口12连接到所述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和所述第二数据通信线路9上,所述第一服务器1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向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中的每一个第二服务器发送接通命令,以使每一个第二服务器2接通以后并且通过所述第二数据通信线路向所述第一服务器1回送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和第二数据通信线路9可以通过第一服务器的控制器例如CPU,进行预先定义,示例性的,CLOCK为第一数据通信线路,数据的data总线为第二数据通信线路。

通过区分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和数据中心,实现第一服务器1对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的控制和数据传输,在第一服务器1通过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向第二服务器2发送接通命令,然后每一个第二服务器2通过第二数据通信线路9向第一服务器1回送数据包,从而实现了第一服务器对第二服务器2的控制,以及数据传输。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单向并行总线造成的线路连接复杂,以及采用I2C总线造成线路阻塞的问题,实现了一种接线简单且数据传输效率高的大数据服务器。从而实现了第一服务器的CLOCK与第二服务器2的CLOCK信号的传输、第一服务器的data与第二服务器2的data信号的传输。

本发明的一种实现方式,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服务器1至少包括:串行外设端口、以太网端口;所述串行外设端口,用于管理所述第二数据通信线路数据输入输出端口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相连,用于管理所述第二服务器2的数据处理及传输;所述以太网端口用于所述第二服务器2与所述第一服务器1之间的网卡和/或者硬盘,并通过以外网端口进行数据传输。通过百兆以太网与每一个第二服务器进行相连,实现联网控制,因此,实现了多数数据传输的形式,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如图2所示的实现方式,端口1-端口8分别通过CLK和DAT总线进行控制信号与数据信号的传输,从而达到控制第二服务器1-第二服务器8这8个第二服务器的目的。本发明中第二服务器的数量仅仅是示例性的,不构成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服务器1通过TTL模块与所述第二数据通信线路和/或所述第一数据通信线路8相连。通过TTL模块可以实现多种端口的转换,因此第一服务器1和第二服务器2之间的兼容性可以提高。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3,参见图所述服务器1和服务器2还包括:硬件IP配置单元,用于为所述至少一个服务器2设置独立的硬件标识信息,以便控制每一个所述至少一个服务器1。通过配置IP,例如将IP与硬件标识信息为MAC信息的特定服务器2进行连接,实现了精准的控制,避免通信之间的扰乱。

另外,第一服务器1还包括:至少两个监控单元;所述监控单元,用于监控其监测范围内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的运行状态;当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的操作系统启动失败,或业务程序工作不正常时,则向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服务器2发送重启指令。通过监控单元可以及时的发现第二服务器2的运行状态,当运行状态出现异常时,直接发送重启命令进行重启,例如通过百兆以太网或者通过第一数据通信线路发送控制命令,而此时另一个监控单元还可以正常的工作,保证了整个服务器的稳定性。具体的,监控单元可以通过单片机实现,通过单片机定时接收第二服务器2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第二服务器2的状态判定,如果出现异常则发送重启的命令,否则持续监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