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网络发令系统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777877发布日期:2018-10-30 15:46阅读:1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网络发令系统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力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移动网络发令系统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配网发令业务是配网调度员日常工作中电话接入时长占比最大的业务,指令的正确下达操作是保障安全的重要因素。只要有停复电下达就必然会用到调度令。调度令是保障电网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必须使用专业术语进行逻辑下令、复诵、确认等繁琐而又必须的过程,发令模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常规模式:调度员与现场人员电话交互指令。平均下令时长与指令的长短成正比,停复电发令操作时间长直接拉长客户停电时间,容易出现不规范发受令。

固定交互模式:调度员与办公室(留守)人员各自电脑交互指令。发受令规范效率大幅提升,但配网运行作业主要在户外现场,普及率不高,只有10%左右发令应用。

配网运行人员数量多、年龄大、口音差异等不利因素普遍存在。现场人员对运行情况不清楚,工作方案需向调度咨询。配网工作点多、面广,安全风险管控急需调度应用对现场的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缺陷,提供一种移动网络发令系统及使用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网络发令系统,包括:个人计算机、智能终端、通信网络、防火墙、前置服务器、数据交换平台、后置服务器、主站和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

所述防火墙和前置服务器均设置在上级机构dmz区,所述后置服务器设置在上级机构idc区,所述主站和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均设置在下级机构idc区;

所述个人计算机和智能终端均通过通信网络与上级机构dmz区连接,通过防火墙验证后与前置服务器进行交互;

所述前置服务器和后置服务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连接,用于进行跨区域的数据传输;

所述主站分别与后置服务器和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连接,用于进行上级机构idc区和下级机构idc区之间的数据交互。

上述的工作原理为:上级机构dmz区为缓冲隔离区,用于提供防火墙验证机制的同时设有前置服务器,用于存储临时数据以及与经过验证的个人计算机和智能终端进行交互;上级机构idc区为上级机构的数据中心,用于进行所述移动网络发令系统的主要信息处理;下级机构idc区为,用于包括一个用于跨区域传输数据的主站,以及调度员使用的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

配网运行人员使用个人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连接通信网络,经过防火墙验证后连通前置服务器,前置服务器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上级机构idc区的后置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后置服务器首先与下级机构idc区的主站连接,再与下级机构idc区本地的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进行交互,由此,配网运行人员在一端使用个人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调度员在另一端使用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完成配网运行人员与调度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优选地,所述主站包括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

优选地,所述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包括处理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用于生成和存储配网调度操作指令票数据。

优选地,所述个人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均采用ukey验证方式向所述防火墙进行配网运行人员身份认证;

如果验证通过,配网运行人员正常访问前置服务器;如果验证失败,前置服务器拒绝配网运行人员的访问。

优选地,所述移动网络发令系统为基于exmobi的平台,用于在若干个服务器和平台之间进行交互。

一种移动网络发令系统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调度员开始发令:调度员在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新建配网调度操作指令票;

s2.配网运行人员使用个人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访问前置服务器;

s3.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将新增指令票信息传输至配网运行人员的个人计算机和智能终端;

s4.配网运行人员阅读指令票信息,并向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发送确认信息;

s5.调度员通过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收到配网运行人员的确认信息后,向配网运行人员的个人计算机和智能终端发送调度员的确认信息;

s6.配网运行人员收到调度员的确认信息后,进行配电汇报操作,将配电汇报发送至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

s7.调度员通过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收到配网运行人员的配电汇报后,向配网运行人员的个人计算机和智能终端发送调度员的确认信息;

s8.配网运行人员通过个人计算机或智能终端收到调度员的确认信息后,向调度员发送配网运行人员的确认信息,结束发令过程。

上述的工作原理为:调度员首先从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新建指令票,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将该新建指令票的相关信息发送至配网运行人员的个人计算机和智能终端上;配网运行人员浏览指令票信息,向调度员发送确认复诵信息,调度员收到后向配网运行人员进行确认,配网运行人员便根据指令进行相应的配电操作及汇报,并发回至调度员;调度员收到配电汇报后,向配网运行人员发送确认复诵信息,配网运行人员收到后向调度员发送确认信息,本次指令的操作流程结束。

优选地,所述步骤s2的具体步骤如下:

配网运行人员首先与防火墙进行交互和身份验证,验证成功后,配网运行人员通过经过验证的个人计算机或智能终端访问前置服务器。

优选地,所述前置服务器、数据交换平台、后置服务器、主站和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使经过验证的个人计算机和智能终端均与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其中,所属步骤s3的具体步骤如下:

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依次通过主站、后置服务器、数据交换平台和前置服务器将指令票信息传输至配网运行人员的个人计算机和智能终端,使配网运行人员了解调度员新建的指令票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上级机构dmz区、上级机构idc区和下级机构idc区之间的设备和平台相互配合,实现了调度端指令与配网现场人员实时的信息交互;通过防火墙校核身份,确保发受令执行的安全性;

调度员和配网运行人员在发受令工作上,得到进一步的减压和减少工作量,提升配网日常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移动网络发令系统示意图。

1代表个人计算机,2代表智能终端,3代表通信网络,4代表防火墙,5代表前置服务器,6代表数据交换平台,7代表后置服务器,8代表主站,9代表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移动网络发令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个人计算机1、智能终端2、通信网络3、防火墙4、前置服务器5、数据交换平台6、后置服务器7、主站8和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9;

防火墙4和前置服务器5均设置在电网省公司dmz区,后置服务器7设置在电网省公司idc区,主站8和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9均设置在电网地市局idc区;

个人计算机1和智能终端2均通过通信网络3与电网省公司dmz区连接,通过防火墙4验证后与前置服务器5进行交互;

前置服务器5和后置服务器7通过数据交换平台6连接,用于进行跨区域的数据传输;

主站8分别与后置服务器7和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9连接,用于进行电网省公司idc区和电网地市局idc区之间的数据交互。

在本实施例中,主站8包括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

在本实施例中,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9包括处理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用于生成和存储配网调度操作指令票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个人计算机1和移动终端均采用ukey验证方式向防火墙4进行配网运行人员身份认证;

如果验证通过,配网运行人员正常访问前置服务器5;如果验证失败,前置服务器5拒绝配网运行人员的访问。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网络发令系统为基于exmobi的平台,用于在若干个服务器和平台之间进行交互。

一种移动网络发令系统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调度员开始发令:调度员在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9新建配网调度操作指令票;

s2.配网运行人员使用个人计算机1或智能终端2访问前置服务器5;

s3.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将新增指令票信息传输至配网运行人员的个人计算机1和智能终端2;

s4.配网运行人员阅读指令票信息,并向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发送确认信息;

s5.调度员通过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收到配网运行人员的确认信息后,向配网运行人员的个人计算机1和智能终端2发送调度员的确认信息;

s6.配网运行人员收到调度员的确认信息后,进行配电汇报操作,将配电汇报发送至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

s7.调度员通过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收到配网运行人员的配电汇报后,向配网运行人员的个人计算机1和智能终端2发送调度员的确认信息;

s8.配网运行人员通过个人计算机1或智能终端2收到调度员的确认信息后,向调度员发送配网运行人员的确认信息,结束发令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的具体步骤如下:

配网运行人员首先与防火墙4进行交互和身份验证,验证成功后,配网运行人员通过经过验证的个人计算机1或智能终端2访问前置服务器5。

在本实施例中,前置服务器5、数据交换平台6、后置服务器7、主站8和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9之间相互协调,使经过验证的个人计算机1和智能终端2均与配调集约化管理系统9进行数据交互,其中,所属步骤s3的具体步骤如下:

配网集约化管理系统依次通过主站8、后置服务器7、数据交换平台6和前置服务器5将指令票信息传输至配网运行人员的个人计算机1和智能终端2,使配网运行人员了解调度员新建的指令票信息。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