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中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09051发布日期:2018-11-20 20:26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网络中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连接,是通信技术领域较为关注的问题。目前常用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匹配机制是基于整数线性规划的用户控制器配对方法,或是,基于联盟博弈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

然而,基于整数线性规则的匹配方法,随着用户终端或控制器数量增大时,问题的解空间指数性的增大,由于是穷举算法,因此复杂程度大,实时性不好。而基于联盟博弈的匹配方法,为减少问题的复杂程度,在第一阶段中引入了稳定匹配方法,而稳定匹配方法会直接忽略一部分解集合,使得最终的配对关系不是全局最优解。

因此,亟需找到一种准确且高效的匹配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网络中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网络中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应用于包含N个用户终端和M个控制器的系统中,所述N个用户终端被限定为Q个分组,每个分组内的用户终端满足:请求生成速率相同且对应相同控制器的传输时延相同;所述Q小于N,所述N、M、Q均为正整数;所述方法包括:

用户终端选择多个控制器中的任一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

在预设第一周期内接收所述多个控制器发送的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第一负载信息;

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使得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网络中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应用于包含N个用户终端和M个控制器的系统中,所述N个用户终端被限定为Q个分组,每个分组内的用户终端满足:请求生成速率相同且对应相同控制器的传输时延相同;所述Q小于N,所述N、M、Q均为正整数;所述方法包括:

当控制器匹配连接有用户终端后,在预设第一周期内确定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

将所述负载信息发送给所述N个用户终端,以使得所述N个用户终端中的每个用户终端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使得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包括:

初始化模块,用于选择多个控制器中的任一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

接收模块,用于在预设第一周期内接收所述多个控制器发送的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

匹配模块,用于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使得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器,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当控制器匹配连接有用户终端后,在预设第一周期内确定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负载信息发送给所述N个用户终端,以使得所述N个用户终端中的每个用户终端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便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网络中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系统,包括:N个用户终端和M个控制器;所述N个用户终端被限定为Q个分组,每个分组内的用户终端满足:请求生成速率相同且对应相同控制器的传输时延相同;所述Q小于N,所述N、M、Q均为正整数;其中,

所述用户终端,用于选择多个控制器中的任一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在预设第一周期内接收所述多个控制器发送的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使得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所述控制器,用于当控制器匹配连接有用户终端后,在预设第一周期内确定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将所述负载信息发送给所述N个用户终端,以使得所述N个用户终端中的每个用户终端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便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基于演化博弈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连接机制,通过使用演化博弈框架中的势函数推导得到用户的效用函数,可分布式获取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连接关系。即使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配对达到了稳态,一旦网络情况发生了改变,用户终端自动选择效用值更高的控制器进行匹配,配对关系会自动收敛至新的稳态。而且,采用分布式方法,不需要集中的控制节点,计算任务被分担到各个用户上,极大的降低了匹配的复杂程度,提升了匹配效率,保证匹配准确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通信网络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的详细步骤示意图;

图4a为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之二;

图4b为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的步骤41的具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1所示,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涉及的网络通信中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通信网络系统架构示意图,该系统主要包括:

多个用户终端C和多个控制器S,而每个用户终端C都可以匹配连接至相应的一个控制器S,而每个控制器S可以匹配连接有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C。用户终端C可以理解为移动终端或其他可匹配连接至控制器进行信息传输业务的电子设备。

其中,可以N个用户终端C和M个控制器S为例进行介绍。这N个用户终端C被限定为Q个分组,每个分组内的用户终端C均满足这一条件:同一分组内的不同用户终端C的请求生成速率相同,且,同一分组内的不同用户终端C对应相同控制器的传输时延相同。例如,以第1分组为例,该第1分组中包含用户终端1、用户终端2、用户终端4和用户终端7。这4个用户终端C的请求生成速率相同;且用户终端1与控制器1之间的传输时延记为ty11,用户终端2与控制器1之间的传输时延记为ty21,用户终端4与控制器1之间的传输时延记为ty41,用户终端7与控制器1之间的传输时延记为ty71,ty11=ty21=ty41=ty71。其中,N可以大于或是远远大于M(其实N也可以小于M,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定),Q小于N,而N、M、Q均为正整数。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对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进行介绍。

实施例一

参照图2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的步骤示意图,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用户终端选择多个控制器中的任一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

在实际的系统架构中,针对用户侧的每个用户终端,分别从多个控制器中选择任一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其中,可以是多个用户终端连接相同的控制器,但是,每个用户终端只能连接至一个控制器。考虑到在初始状态下,无法获知每个用户终端应连接至哪个控制器才能达到匹配连接的均衡,因此,可对多个用户终端进行任意匹配连接,形成初始化的连接关系,并在后续对该连接关系进行调整。

其实,在进行初始化的匹配连接之前,用户侧的N个用户终端,已经被划分为Q个分组,具体的划分准则为:在同一分组中,每个用户终端的请求生成速率相同,每个用户终端到相同控制器的传输时延相同。其中,以第q个分组为例,该分组q中的用户终端数量为mq;用户终端的请求生成速率为λq(单位为个/秒),该参数由用户终端的属性决定,表示单位时间内用户终端生成请求(如授权请求、承载生成请求等)的个数;用户终端到M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为(单位为秒),该参数可通过发送ping报文的方式测得用户终端到不同控制器所需的传输时延;第m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能力为αm(单位为个/秒)该参数可根据控制器的硬件配置获知控制器单位时间内可处理请求的最大个数,即控制器的最大处理能力。

应理解,用户终端与控制器在初始化匹配连接之后,用户终端即可获知上述提及的各个参数。具体的获知方式,可以是通过控制器向用户终端发送相应信息以解析得到,这样,通过信息交互获知连接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之间的相应参数。

步骤22:在预设第一周期内接收所述多个控制器发送的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

具体地,在N个用户终端分别匹配连接至相应控制器后,用户终端与匹配连接的控制器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互,这样,控制器可通过监测自身在预设第一周期内处理的请求个数,得到自身在当前时刻(其实也是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由于每个控制器都可以得到这一负载信息,因此,在当前预设第一周期内,每个用户终端都可以接收到多个控制器发送的负载信息。例如,控制器1-控制器M的负载信息:θ1(t),θ2(t),…,θM(t)。

步骤23: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使得所述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可具体根据初始化信息以及接收到的负载信息,代入相应的预设效用函数,通过得到的效用值的关系,对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获得全局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最优匹配连接关系,而且,这种最优匹配连接关系可以使得通信网络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其中,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包含控制器的处理时延和用户终端到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基于演化博弈的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连接机制,通过使用演化博弈框架中的势函数推导得到用户的效用函数,可分布式获取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连接关系。即使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配对达到了稳态,一旦网络情况发生了改变,用户终端自动选择效用值更高的控制器进行匹配,配对关系会自动收敛至新的稳态。而且,采用分布式方法,不需要集中的控制节点,计算任务被分担到各个用户上,极大的降低了匹配的复杂程度,提升匹配效率,保证匹配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个处理器的处理数量之和要足以满足所有N个用户终端发送的请求之和。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步骤23在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使得所述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时,可具体执行为:

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负载信息确定第一向量,所述第一向量为包含M个效用值的M维向量;

若所述第一向量中M个效用值相等,则确定匹配成功;

否则,根据所述第一向量中M个效用值调整匹配连接的控制器,直至在最新更新的匹配连接下确定的第一向量中M个效用值相等。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并不限于采用上述调整方法,还包括其他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第一负载信息所实施的匹配连接的调整方案,因此,凡是以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第一负载信息所执行的匹配了解调整方案都涵盖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其实,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用户终端选择多个控制器中的任一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之后,且在用户终端接收多个控制器发送的第一负载信息之前,每个用户终端都会为自身初始化一个M维向量此时初始化的M维向量U*=01×M=[0,0……,0]。其中,01×M表示1行M列的零向量。

相应地,当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负载信息确定第一向量时,可针对任一用户终端,将其对应的初始化信息、以及相应控制器的第一负载信息代入预设效用函数中进行计算,得到所述用户终端的其中一个控制器(即为所述相应控制器)的效用值;按照类似方式分别计算其他控制器的效用值,最后计算出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M个效用值。若本申请中初始化有M维向量U*=01×M,则将计算出的M个效用值分别替换更新相应控制器对应的零值,得到M维第一向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步骤中,每个用户终端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M维第一向量。

仍以上述用户终端为例,若该用户终端的第一向量中M个效用值相等,则确定匹配成功,表示此时的匹配连接达到均衡,即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然而,考虑到用户终端的数量较多,不太可能在初始化调整后就命中最优匹配连接,那么,当第一向量中M各效用值不相等时,需要根据第一向量中M个效用值调整匹配连接的控制器,直至在最新更新的匹配连接下确定的第一向量中M个效用值相等。

应理解,在本申请中,根据第一向量中M个效用值调整匹配连接的控制器,直至在最新更新的匹配连接下确定的第一向量中M个效用值相等,可以选择其他的调整方式,优选以下述循环方式实现:

第一步,从所述第一向量中选取数值最大的效用值对应的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

之所以选取数值最大的效用值对应的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这是因为,本申请主要采用演化博弈框架,引入势函数,根据势函数设置合理的预设效用函数,这样,基于凸函数理论,利用预设效用函数得到的效用值中最大值应是每个用户终端最佳的匹配连接对象,若不是,则反复进行微调。

具体实现时,可分别从每个用户终端对应的第一向量中选取数值最大的效用值对应的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以该通信系统中仅包含用户终端1-用户终端5,以及控制器1-控制器3为例,用户终端1的第一向量M1中数值最大的效用值对应的控制器为控制器1,用户终端2的第一向量M2中数值最大的效用值对应的控制器为控制器3,用户终端3的第一向量M3中数值最大的效用值对应的控制器为控制器1,用户终端4的第一向量M4中数值最大的效用值对应的控制器为控制器2,用户终端5的第一向量M5中数值最大的效用值对应的控制器为控制器2。进而,新的匹配连接关系为:用户终端1和用户终端3分别暂时匹配连接控制器1,用户终端2暂时匹配连接控制器3,用户终端4和用户终端5分别暂时匹配连接控制器2。

第二步,在预设第二周期内接收所述多个控制器发送的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

基于上述第一步重新确定的匹配连接关系,用户终端需要在预设第二周期内接收控制器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第二负载信息。其中,第二负载信息的确定方式与第一负载信息的确定方式相同,只是基于不同的匹配连接关系以及不同的周期内产生的负载信息。

第三步,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第二负载信息更新所述第一向量。

具体地,可针对任一用户终端:根据初始化信息以及接收到的第二负载信息,通过预设效用函数公式(1),计算在当前周期内每个控制器的效用值:

其中,Um(t)为在时刻t第m个控制器的效用值,λq表示第q个分组的用户终端的请求生成速率,mq表示第q个分组中用户终端的数量,αm表示第m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能力,表示第q个分组中任一用户终端到第m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θm(t)表示第m个控制器在当前周期的第二负载信息;

将计算得到的效用值,分别替换更新所述第一向量的各个元素。

第四步,判断更新后的第一向量中M个效用值是否相等,若相等,则确定匹配成功,只有当所有控制器的效用值相等时,才说明博弈已达到了均衡点,此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此为均衡的条件。否则,跳转至第一步,重新建立匹配连接关系进行调整。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负载信息确定第一向量,可具体执行为:

针对任一用户终端:根据初始化信息以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负载信息通过预设效用函数公式(1),计算在当前周期内每个控制器的效用值;

将得到的M个效用值分别作为元素确定为第一向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例对本申请所涉及的匹配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3所示,该匹配方案可由用户终端作为执行主体,主要包含以下步骤流程:

步骤31:选择任一控制器m,并初始化M维向量U*

应理解,该步骤31中M维向量U*为0向量。

步骤32:待预设时间段T后,分别接收M个控制器的负载信息。

具体地,M个控制器分别监测自身在当前预设周期内处理的请求个数,获得M个控制器在当前时刻的负载信息θ1(t),θ2(t),…,θM(t),并将该负载信息发送给通信网络系统中的N个用户终端。应理解,此时的负载信息,是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所述当前匹配连接状态可以是初始化匹配连接时,也可以是调整后的匹配连接时。

步骤33: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负载信息,更新M维向量。

具体可通过上述预设效用函数公式(1),计算当前周期内每个控制器的效用值将计算得到的效用值,分别更新M维向量,即得到新的M维向量。

步骤34:判断更新后的M维向量是否相等,若相等,则匹配连接成功;否则,执行步骤35。

步骤35:选取数值最大的效用值对应的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并跳转至步骤32。

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控制器,具体参照图4a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

步骤41:当控制器匹配连接有用户终端后,在预设第二周期内确定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

步骤42:将所述负载信息发送给所述N个用户终端,以使得所述N个用户终端中的每个用户终端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使得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应理解,上述匹配方案同样应用于包含N个用户终端和M个控制器的系统中,所述N个用户终端被限定为Q个分组,每个分组内的用户终端满足:请求生成速率相同且对应相同控制器的传输时延相同;所述Q小于N,所述N、M、Q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在预设第二周期内确定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时,参照图4b所示,具体执行为:

步骤411:确定在预设第二周期内处理的由连接的对侧用户终端发送来的请求个数。

步骤412:根据所述请求个数确定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器侧的操作其实与用户终端侧的操作对应的,每当用户终端重新确定新的匹配连接关系,控制器侧就会按照该新的匹配连接关系与用户终端侧进行信息交互。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终端,参照图5所示,该用户终端主要包括:

初始化模块51,用于选择多个控制器中的任一控制器进行匹配连接;

接收模块52,用于在预设第一周期内接收所述多个控制器发送的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

匹配模块53,用于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使得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器,参照图6所示,该控制器主要包括:

确定模块61,用于当控制器匹配连接有用户终端后,在预设第二周期内确定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

发送模块62,用于将所述负载信息发送给所述N个用户终端,以使得所述N个用户终端中的每个用户终端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便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预设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户终端与控制器的匹配系统,参照图1所示该匹配系统主要包括:N个用户终端C和M个控制器S;所述N个用户终端C被限定为Q个分组,每个分组内的用户终端C满足:请求生成速率相同且对应相同控制器S的传输时延相同;所述Q小于N,所述N、M、Q均为正整数;其中,

所述用户终端C,用于选择多个控制器S中的任一控制器S进行匹配连接;在预设第一周期内接收所述多个控制器S发送的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第一负载信息;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使得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C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所述控制器S,用于当控制器S匹配连接有用户终端C后,在预设周期内确定在当前匹配连接状态下的负载信息;将所述负载信息发送给所述N个用户终端C,以使得所述N个用户终端C中的每个用户终端C根据初始化信息、预设效用函数以及接收到的所述负载信息,对当前匹配连接进行调整,以便网络系统中所有用户终端C的平均响应时延达到最小值;

其中,所述初始化信息至少包含:每个控制器的最大处理阈值,所述用户终端所在分组的:用户终端数量、请求生成速率以及用户终端到所述每个控制器的请求传输时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匹配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