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持多种网络传输速率的网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6939发布日期:2018-11-20 20:1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网卡,具体涉及一种支持多种网络传输速率的网卡。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中心的不断整合、服务器性能的不断提高,数据中心接入层的传输速率正迅速朝着更高速度发展,网络速率急需从现有的低传输速率增加到高传输速率。

例如目前在数据中心大规模使用10G以太网来进行数据交换,现有多种10G网卡类型。而有时10G网速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更高传输速率的技术应运而生,如40G网卡。但是现有技术的单板只支持一种传输速率的网卡,若要更换到高速率网卡,必须重新购买,更换板卡,使用不便,且增加运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支持多种网络传输速率的网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支持多种网络传输速率的网卡,包括网卡控制芯片、第一网络接口、第二网络接口;

所述第一网络接口通过一条支持基础网络传输速率的网线与网卡控制芯片连接;

所述第二网络接口通过N条支持基础网络传输速率的网线与网卡控制芯片连接;N为大于1的整数。

进一步地,第一网络接口上设置第一标识引脚,第二网络接口上设置有第二标识引脚;第一标识引脚、第二标识引脚分别与网卡控制芯片连接。

进一步地,网卡控制芯片包括:

标识引脚状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标识引脚和第一标识引脚的信号状态;

网络接口状态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标识引脚状态检测模块所检测的信号状态,判断第一网络接口和第二网络接口工作状态;

网络接口关闭模块:用于根据网络接口状态判断模块所判断出的网络接口工作状态,关闭未工作的网络接口。

进一步地,第一网络接口为SFP+接口,第二网络接口为QSFP+接口。

进一步地,第一标识引脚、第二标识引脚均为ModPrsL引脚。

进一步地,基础网络传输速率为10Gb/s。

进一步地,N为4。

进一步地,网卡控制芯片为Mellanox CX3芯片。

本发明提供的支持多种网络传输速率的网卡,设置两个网络接口,其中一个网络接口使用多条网线与网卡控制芯片连接,实现高速率信号传输;另一网络接口使用一条网线与网卡控制芯片连接,支持低速率信号传输,从而实现一个网卡可支持不同网络传输速率,当从低速率切换至高速率时,无需更换板卡,使用方便,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网络接口,2-第二网络接口,3-网卡控制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持多种网络传输速率的网卡,包括网卡控制芯片3、第一网络接口1、第二网络接口2。

第一网络接口1通过一条支持基础网络传输速率的网线与网卡控制芯片3连接。第二网络接口2通过N条支持基础网络传输速率的网线与网卡控制芯片3连接;N为大于1的整数。本实施例中,连接第一网络接口1与网卡控制芯片3,以及连接第二网络接口2与网卡控制芯片3的网线可以是全双工LAN线。以10G、40G切换为例,基础网络传输速率可以是10Gb/s,而N取4。即第一网络接口1通过一条支持10Gb/s的全双工LAN线与网卡控制芯片3连接,第二网络接口2通过4条支持10Gb/s的全双工LAN线与网卡控制芯片3连接。

第一网络接口1上设置第一标识引脚,第二网络接口2上设置有第二标识引脚;第一标识引脚、第二标识引脚分别与网卡控制芯片3连接。

网卡控制芯片3包括:

标识引脚状态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标识引脚和第一标识引脚的信号状态;

网络接口状态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标识引脚状态检测模块所检测的信号状态,判断第一网络接口1和第二网络接口2工作状态;

网络接口关闭模块:用于根据网络接口状态判断模块所判断出的网络接口工作状态,关闭未工作的网络接口。

标识引脚用于标识其所在的网络接口是否工作,网卡控制芯片3根据检测的标识引脚信号判断其所在的网络接口是否工作,若不工作,则将其关闭,从而实现一种传输速率的工作。

本实施例中,第一网络接口1可以为SFP+接口,第二网络接口2可以为QSFP+接口。SFP+接口的ModPrsL引脚可作为第一标识引脚,QSFP+接口上的ModPrsL引脚可作为第二标识引脚。ModPrsL引脚的信号默认为高,当其中一个网络接口连接时,其对应的ModPrsL引脚信号拉低,网卡控制芯片3识别处对应的网络传输速率,将另一个未连接的网络接口关闭。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网卡控制芯片3可采用Mellanox CX3芯片。Mellanox CX3芯片上设置有支持*8PCIe的PCI Express Port,用于与Host端连接,进行数据传输。同时支持NCSI功能,利用EEPROM存贮相关VPD信息,spi flash存贮固件。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没有创造性的变化,以及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所作的若干改进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