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声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5830发布日期:2019-02-10 14:3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电声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括电磁式发声体和压电式发声体的电声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压电发声元件作为简易的电声转换元件被广泛利用,例如,多用作耳塞式耳机或者头戴式耳机这样的音响设备,或者便携式信息终端的扬声器等。压电发声元件典型的是具有在振动片的单面或者双面贴合有压电元件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头戴式耳机,其包括电动式驱动器和压电式驱动器,通过并列驱动这2个驱动器,能够实现频带宽较广的再现。上述压电式驱动器设置于前盖的内表面中央部,该前盖用于闭塞电动式驱动器的前表面作为振动片发挥作用,并且该压电式驱动器作为高音域用驱动器发挥作用。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电声转换装置,其包括电磁式发声体和压电式发声体,并且电磁式发声体用于低音域,压电式发声体用于高音域。该电声转换装置包括压电式发声体和在其周围的通路部,通过最优化通路部的尺寸和个数,能够将从压电式发声体输出的声波调整为规定的频率特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03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2-6840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7596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在耳塞式耳机或者头戴式耳机等的音响设备中,要求音质的进一步提高。在包括电磁式发声体和压电式发声体的电声转换装置中,在来自电磁式发声体的再现音的声压级与来自压电式发声体的再现音的声压级彼此交叉的频率(下面,称为交叉频率)附近,有时会产生2个再现音的合成声压级急剧降低的情况(陡降)。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在交叉频率附近的声音特性的改善的电声转换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声转换装置包括发出第一声音的电磁式发声体,和发出第二声音的压电式发声体。

上述第一声音的声压与上述第二声音的声压的交叉频带中的上述第一声音的声压与第二声音的声压之和,为上述交叉频带中的上述第一声音的声压的0.5倍以上。

根据上述电声转换装置,由于交叉频带中的第一声压的声压和第二声音的声压之和为交叉频带中的上述第一声音的声压的0.5倍以上,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交叉频带中的第一和第二声音的合成声压级的降低(陡降)。

上述交叉频带中的上述第一声压的声压与第二声音的声压之和可以为上述交叉频带中的上述第一声音的声压的1倍以上。

上述压电式发声体具有圆形的振动片。在此情况下,上述振动片的直径为10mm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在交叉频率附近的声音特性的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声转换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侧截面图。

图2是表示上述电声转换装置的电磁式发声体的一结构例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3是上述电声转换装置的压电式发声体的概略平面图。

图4是表示上述压电式发声体中的压电元件的内部结构的概略截面图。

图5是上述电声转换装置的支承部件的概略平面图。

图6是包括上述支承部件的发声组件的分解侧截面图。

图7a是表示比较例的电声转换装置的电磁式发声体和压电式发声体的声压特性的一例的图。

图7b是表示图7a的电声转换装置的声压特性的一例的图。

图8是说明压力波的复数表达的图。

图9a是应用例1的说明图,是对指标α不同的2个电声转换装置的声音特性进行比较来表示的一实验结果。

图9b是应用例1的说明图,是表示比较例和实施方式中的指标α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10a是应用例2的说明图,是表示比较例的电声转换装置的声音特性的一实验结果。

图10b是表示图10a的比较例的指标α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11a是应用例2的说明图,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声转换装置的声音特性的一实验结果。

图11b是表示图11a的实施方式的指标α的频率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本结构]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声转换装置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作为电声转换装置的耳塞式耳机100的结构的概略侧截面图。

在图中,x轴、y轴和z轴表示彼此正交的3个轴方向。

耳塞式耳机100包括耳塞式耳机本体10和耳承(earpiece)20。耳承20安装在耳塞式耳机本体10的导声路41上,并且能够戴在使用者的耳中。

耳塞式耳机本体10包括发声组件30和收纳发声组件30的壳体40。发声组件30包括电磁式发声体31和压电式发声体32。

(壳体)

壳体40具有收纳发声组件30的内部空间,由在z轴方向上可分离的二分割结构构成。在壳体40的一端面(在图中为上端面)410设有将由发声组件30生成的声波向外部传导的导声路41。

壳体40由第一壳体部401与第二壳体部402的接合体构成。第一壳体部401具有将发声组件30收纳在内部的收纳空间。第二壳体部402具有导声路41,在z轴方向上与第一壳体部401组装在一起,覆盖压电式发声体32。

壳体40的内部空间被压电式发声体32划分为第一空间部s1和第二空间部s2。在第一空间部s1配置电磁式发声体31。第二空间部s2是与导声路41连通的空间部,形成在压电式发声体32与第二壳体部402的底部410之间。第一空间部s1与第二空间部s2通过压电式发声体32的通路部330相互连通。

(电磁式发声体)

电磁式发声体31由作为再现低音域的低音扬声器(woofer)发挥作用的电动式扬声器(dynamicspeaker、动态式扬声器)组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主要生成例如7~9khz以下的声波的电动式扬声器构成,包括具有音圈电机(voicecoilmotor,电磁线圈)等的振动体的机构部311,和将机构部311以可振动的方式支承的基座部312。

电磁式发声体31的机构部311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图2是表示机构部311的一个结构例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机构部311具有可振动地支承于基座部312的振动片e1(第二振动片)、永磁铁e2、音圈e3和支承永磁铁e2的磁轭e4。振动片e1的周缘部被挟持在基座部312的底部和与基座部312组装为一体的环状固定件310之间,被支承在基座部312。

音圈e3通过在作为卷芯的骨架(bobbin)上卷绕导线而形成,并与振动片e1的中央部接合。另外,音圈e3垂直于永磁铁e2的磁束的方向地配置。由于当交流电流(声音信号)流过音圈e3时电磁力作用于音圈e3,因此音圈e3与信号波形相应地在图中z轴方向上振动。该振动被传递到与音圈e3连结的振动片e1,通过使第一和第二空间部s1、s2(图1)内的空气振动,产生上述低音域的声波(第一声音)。

电磁式发声体31以适当的方法被固定在壳体40的内部。在电磁式发声体31的上部固定有构成发声组件30的电路的电路板33。电路板33与经由壳体40的引线部42导入的电缆43电连接,通过未图示的配线部件分别向电磁式发声体31和压电式发声体32输出电信号。

(压电式发声体)

压电式发声体32构成作为再现高音域的高音扬声器(tweeter)发挥作用的扬声器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电式发声体32的振动频率被设定为主要生成例如7~9khz以上的声波。压电式发声体32包括振动片321(第一振动片)和压电元件322。

振动片321由金属(例如42合金)等的导电材料或者树脂(例如液晶聚合物)等的绝缘材料构成,其平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圆形。“大致圆形”不仅包括圆形,也包括如下文所述的实质上为圆形的形状。振动片321的外径和厚度没有特别地限定,壳体40的大小可以根据再现声波的频带等适当地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直径大约8~12mm、厚度大约0.2mm的振动片。

振动片321根据需要可以具有形成为从其外周向内周侧去凹陷的凹状和隙缝状等的缺口部。其中,振动片321的平面形状只要大致为圆形,即便因形成有上述缺口部等不是严格的圆形,也当做实质上为圆形处理。

振动片321具有面临导声路41的第一主面32a和面临电磁式发声体31的第二主面32b。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电式发声体32具有压电元件322仅接合于振动片321的第一主面32a的单压电晶片(unimorph)结构。

此外,不限于上述结构,压电元件322也可以接合于振动片321的第二主面32b。另外,压电式发声体32也可以由压电元件分别与振动片321的两主面32a、32b接合的双压电晶片(bimorph)结构构成。

图3是压电式发声体32的平面图。

如图3所示,压电元件322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形状,压电元件322的中心轴典型地配置于与振动片321的中心轴c1同轴的轴上。不限于此,压电元件322的中心轴也可以相对振动片321的中心轴c1例如在x轴方向上移动规定量。即,压电元件322也可以配置在相对于振动片321偏心了的位置。由此,由于振动片321的振动中心偏离到与中心轴c1不同的位置,因此压电式发声体32的振动模式关于振动片321的中心轴c1成为非对称。因此,通过使例如振动片321的振动中心接近导声路41,能够实现高音域的声压特性的进一步提高。

振动片321在其面内具有多个通路部330。这些通路部330构成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振动片321的通路部,包括第一开口部331和第二开口部332。通路部330在壳体40的内部使第一空间部s1与第二空间部s2彼此连通。

第一开口部331由设置于振动片321的周缘部321c与压电元件322之间的区域的多个圆形孔构成。这些第一开口部331分别设置于关于中心线cl(通过振动片321的中心的与y轴方向平行的线)上的中心轴c1对称的位置。第一开口部331分别由相同直径(例如直径大约1mm)的圆形孔形成,但是当然不限于此。

第二开口部332分别设置在周缘部321c与压电元件322之间,形成为在y轴方向上具有长边的矩形形状。第二开口部332沿压电元件322的周缘部形成,第二开口部332的一部分被压电元件322的周缘部局部地覆盖。第二开口部332除了具有作为贯通振动片321的正面背面的通路的作用之外,如后文所述,还具有防止压电元件322具有的2个外部电极间的短路的作用。

图4是表示压电元件322的内部结构的概略截面图。

压电元件322包括主体328,在xy轴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外部电极326a和第二外部电极326b。另外,压电元件322具有彼此相对的、垂直于z轴的第一主面322a和第二主面322b。压电元件322的第二主面322b构成与振动片321的第一主面32a相对的安装面。

主体328具有陶瓷片323和内部电极层324a、324b在z轴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结构。即,内部电极层324a、324b夹着陶瓷片323交替地层叠。陶瓷片323由例如锆钛酸铅(pzt)、含有碱金属的铌氧化物等的压电材料形成。内部电极层324a、324b由各种金属材料等导电性材料形成。

主体328的第一内部电极层324a与第一外部电极326a连接,并且利用陶瓷片323的边缘部与第二外部电极326b绝缘。而且,主体328的第二内部电极层324b与第二外部电极326b连接,并且利用陶瓷片323的边缘部与第一外部电极326a绝缘。

在图4中,第一内部电极层324a的最上层构成局部地覆盖主体328的正面(在图4中为上表面)的第一引出电极层325a,第二内部电极层324b的最下层构成局部地覆盖主体328的背面(在图4中为下表面)的第二引出电极层325b。第一引出电极层325a具有与电路板33(图1)电连接的一极的端子部327a,第二引出电极层325b通过适当的接合材料与振动片321的第一主面32a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当振动片321由导电性材料构成时,接合材料可以使用导电性粘合剂、焊料等的导电性接合材料,在此情况下,能够在振动片321上设置另一极的端子部。

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326a、326b在主体328的x轴方向的两端面的大致中央部由各种金属材料等的导电性材料形成。第一外部电极326a与第一内部电极层324a和第一引出电极层325a电连接,第二外部电极326b与第二内部电极层324b和第二引出电极层325b电连接。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在外部电极326a、326b之间施加交流电压时,位于各内部电极层324a、324b间的各陶瓷片323以规定频率伸缩。由此,压电元件322能够产生对振动片321施加的振动。该振动通过使第二空间部s2(图1)内的空气振动来产生上述高音域的声波(第二声音)。

在此,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326a、326b如图4所示,分别从主体328的上述两端面的各端面突出。此时,第一和第二外部电极326a、326b有时形成有向振动片321的第一主面32a突出的隆起部329a、329b。因此,上述的开口部332形成为能够容纳隆起部329a、329b的大小。由此,能够阻止由于隆起部329a、329b与振动片321的接触而导致的外部电极326a、326b之间的电短路。

(支承部件)

耳塞式耳机100具有在壳体40的内部可振动地支承压电式发声体32的支承部件50(支承部)。图5是支承部件50的概略平面图,图6是包括支承部件50的发声组件30的分解侧截面图。

支承部件50由如图5所示的环状(圆环状)的块(block)体构成。支承部件50包括:支承压电式发声体32的振动片321的周缘部321c的支承面51;与壳体40的内壁面相对的外周面52;面对第一空间部s1的内周面53;与壳体40(第二壳体部402)接合的前端面54;和与电磁式发声体31的周缘部接合的底面55。

支承面51通过圆环状的粘合材料层61(第一粘合材料层)与振动片321的周缘部321c接合。由此,振动片321被支承部件50弹性地支承,因此能够抑制振动片321的谐振的摇晃,能够确保振动片321的稳定的谐振动作。

另外,前端面54通过圆环状的粘合材料层62(第二粘合材料层)与第二壳体部402的周边内周部接合。底面55通过圆环状的粘合材料层63(第三粘合材料层)与电磁式发声体31接合。由此,能够在第一壳体部401与第二壳体部402之间弹性地挟持支承部件50,能够由支承部件50稳定地支承压电式发声体32。

粘合材料层61~63由具有适当的弹性的材料构成,典型地由以各种规定的直径被剪裁而成的两面粘合带构成。除此以外,粘合材料层61~63还可以由粘弹性树脂的固化物或者加压接合性的粘弹性膜等构成。另外,粘合材料层61~63由环状体构成,由此能够分别提高电磁式发声体31与支承部件50之间的密封性、支承部件50与振动片321之间的密封性、以及支承部件50与壳体40之间的密封性,能够使在第一和第二空间部s1、s2产生的声波高效地向导声路41传导。

支承部件50由具有例如3gpa以上的杨氏模量(纵向弹性系数)的材料构成。由于由这样的材料构成的支承部件50能够确保较高的刚性,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承在7khz以上的比较高的频带中振动的压电式发声体32(振动片321)。

构成支承部件50的材料的杨氏模量的上限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对于例如5gpa以上的材料单体,基本限定于金属或者陶瓷等的无机材料,因此可兼顾重量和生产成本等来适当地设定上限,能够设为例如500gpa以下。另一方面,通过使支承部件50为合成树脂材料制造的,在轻质化、生产性这些方面上有优越性。

作为杨氏模量为3gpa以上的材料,能够举出例如金属材料、陶瓷、合成树脂材料、以合成树脂材料为主体的复合材料。作为金属材料,除了轧制钢、不锈钢、铸铁等的铁类材料之外,还可以采用铝或者黄铜等的非铁类材料等,没有特别地限制。作为陶瓷,可使用sic或al2o3等适当的材料。

作为合成树脂材料,可以举出聚苯硫醚(p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甲醛(pom)、硬质聚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体(ms)等。另外,即使是聚碳酸酯(pc)或者苯乙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体(abs)等的这样的单体且不具有3gpa以上的杨氏模量的树脂材料,但是也可以采用在其中添加有由玻璃纤维等的纤维质或者无机颗粒等的微颗粒形成的填料(填充材料)的、杨氏模量(纵向弹性系数)为3gpa以上的复合材料(增强塑料)。

支承部件50不单纯为板材,而是根据领域不同而形成为厚度不同的三维形状。由此截面二阶矩能够变大,即使是具有相同杨氏模量的材料,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刚性(弯曲刚性)。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50,设有沿支承面51的外周缘部向上方突出,并围绕振动片321的周缘部321c的环状片部56(第一环状片部)(参照图6),在其顶部形成有上述的前端面54。由此支承部件50的外周侧变得比内周侧厚,因此相对扭转和弯曲的刚性变高。

[耳塞式耳机的动作]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耳塞式耳机100的典型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耳塞式耳机100中,再现信号经由电缆50输入到发声组件30的电路板33。再现信号经由电路板33分别被输入到电磁式发声体31和压电式发声体32。由此,电磁式发声体31被驱动,主要生成7khz以下的低音域的声波。另一方面,在压电式发声体32中,振动片321通过压电元件322的伸缩动作而振动,主要生成7khz以上的高音域的声波。所生成的各频带的声波经由导声路41传导到使用者的耳朵。如此,耳塞式耳机100作为具有低音域用的发声体和高音域用的发声体的混合扬声器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由电磁式发声体31产生的声波,由经由压电式发声体32的通路部330向第二空间部s2传播的声波成分和经由通路部330向第二空间部s2传播的声波成分的合成波形成。因此,通过最优化通路部330的大小、数量等,能够将从电磁式发声体31输出的低音域的声波调整或者调谐为在例如规定的低音频带能够得到声压峰值的频率特性。

[关于陡降(dip)]

图7a是表示电磁式发声体31和压电式发声体32的声压特性的一例的图。图7b是表示耳塞式耳机的声压特性的一例的图。

如图7a、图7b所示,耳塞式耳机的再现音是电磁式发声体31的再现音s(dsp)(第一声音)与压电式发声体32的再现音s(tw)(第二声音)的合成音。如图7a所示,耳塞式耳机的再现音,在9khz以下的频带中电磁式发声体31的再现音s(dsp)起主要作用,在9khz以上的频带中压电式发声体32的再现音s(tw)其主要作用。

然而,根据电磁式发声体31和压电式发声体32的频率特性,如图7b中由附图标记a所示,在电磁式发声体31的再现音s(dsp)的声压p(dsp)(第一声压)与压电式发声体32的再现音s(tw)的声压p(tw)(第二声压)彼此交叉的交叉频率(大约9khz)附近,有时这些再现音s(dsp)、s(tw)的合成声压级会急剧降低(陡降、dip)。这是由于根据各再现音s(dsp)、s(tw)的声音特性,在交叉频率(crossoverfrequency、分频频率)附近的各再现音s(dsp)、s(tw)的相位彼此抵消的缘故。

本发明人对于在交叉频率附近发生陡降的问题,给出了通过适当地调整2个再现音s(dsp)、s(tw)的相位来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一般而言,压力波p的声压级记为spl=20log(p/p0)。

压力波p的复数表达式为p=|p|cosθ+i|p|sinθ。如图8所示,

|p|real=|p|cosθ,

|p|image=|p|sinθ,

因此,再现音s(dsp)的声压的实轴成分(实数部)|p(dsp)|real和虚轴成分(虚数部)|p(dsp)|image,以及再现音s(tw)的声压的实轴成分(实数部)|p(tw)|real和虚轴成分(虚数部)|p(tw)|image,分别如下面所表记。

|p(dsp)|real=|p(dsp)|cosθ1,

|p(tw)|real=|p(tw)|cosθ2,

|p(dsp)|image=|p(dsp)|sinθ1,

|p(tw)|image=|p(tw)|sinθ2,

在此,θ1是再现音s(dsp)的相位,θ2是再现音s(tw)的相位。

在交叉频带(交叉频率附近)中,由于视为|p(dsp)|≒|p(tw)|,因此在交叉频带中的声压能够如下面所表记。

|p(dsp+tw)|≒|p(dsp|{(cosθ1+cosθ2)2+(sinθ1+sinθ2)2}1/2

在此,再现音s(dsp)、s(tw)的关联受到各自相位的影响,并且上式右边的平方根的项的值能够认为是表示关联程度的指标。因此,当该项被定义为α时,

α≡{(cosθ1+cosθ2)2+(sinθ1+sinθ2)2}1/2

α在θ1=θ2、即电磁式发声体31的再现音s(dsp)与压电式发声体32的再现音s(tw)的相位差为0时,取最大值α=2,当θ1=θ2+π时,2个再现音s(dsp)、s(tw)抵消,成为α=0。

即,α取从0至2的连续值。

[本实施方式的电声转换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耳塞式耳机100构成为指标α为0.5以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磁式发声体31的再现音s(dsp)的声压p(dsp)与压电式发声体32的再现音s(tw)的声压p(tw)的交叉频带的声压之和p(dsp+tw),构成为在该交叉频带的电磁式发声体31的声压p(dsp)的0.5倍以上。由此,能够抑制在交叉频率附近的陡降发生,而实现声音特性的改善。

声压p(dsp)与声压p(tw)的交叉频带指包含交叉频率(大约9khz)的规定的频带,是例如8~10khz的带域。通过将在该带域中的合成声压(p(dsp+tw))设为声压p(dsp)的0.5倍以上,优选设为1倍以上,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交叉频率附近发生陡降。

尤其是,存在压电式发声体32的振动片321的直径越小(例如直径为10mm以下时),在交叉频率附近发生陡降变得越显著的倾向,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对指标α进行适当的设定,在交叉频率附近,电磁式发声体31的再现音s(dsp)与压电式发声体32的再现音s(tw)良好地关联,因此能够不产生陡降而保持良好的声音特性。

指标α的设定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通过对电磁式发声体31和压电式发声体32中至少一者的声音特性进行调整,能够将指标α设定为所期望的值。例如,如果使振动片321的厚度变薄,或者使刚性降低,使得压电式发声体32的谐振频率下降,指标α的设定就变得容易。

除此以外,调整对振动片321的周缘部进行支承的粘合材料层61(图1)的厚度或者粘弹性,或者使压电元件322的中心相对于振动片321的中心轴c1偏离来调整振动片321的振动特性,这些动作也有利于指标α的设定。而且,也可以调整支承部件50的材质(杨氏模量)、刚性等。

(应用例1)

图9a是对指标α不同的2个耳塞式耳机的声音特性进行比较来表示的一个实验结果。图9b表示比较例和本实施方式的指标α的频率特性。在图9a、图9b中,“存在dip”对应于图7a所示的比较例的耳塞式耳机的声音特性,“不存在dip”对应于本实施方式的耳塞式耳机100的声音特性。压电式发声体32的振动片321的直径均为12mm,但谐振频率在比较例(存在dip)中为9.9khz,在本实施方式(不存在dip)中为9.2khz。

如图9a、图9b所示,比较例的耳塞式耳机中,在电磁式发声体31的再现音s(dsp)与压电式发声体32的再现音s(tw)的在交叉频带(8~10khz)的指标α为1,尤其在交叉频率(大约9.5khz)附近的指标α为0.5以下。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述交叉频带的指标α为0.5以上,尤其在交叉频率附近的指标α为1以上(2以下)。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抑制在交叉频率附近产生声压的急剧下落、即陡降,尤其在本例中,能够观察到提高了交叉频率附近的声压。

(应用例2)

图10a是表示具有如图10b所示的指标α的频率特性的比较例中的耳塞式耳机的声音特性的一个实验结果。

另一方面,图11a是表示具有如图11b所示的指标α的频率特性的本实施方式中的耳塞式耳机的声音特性的一个实验结果。

在本例中,压电式发声体32的振动片321的直径均为8mm,而谐振频率在比较例(图10a、图10b)中为9.8khz,在本实施方式(图11a、图11b)中为9.3khz。

在比较例的耳塞式耳机中,如图10b所示,在3khz~10khz的较广的范围内指标α显著降低,在交叉频率(大约9.5khz)附近的指标α的值为0.25,非常低。因此,能够观察到在包含交叉频率的交叉频带中,电磁式发声体与压电式发声体的合成声压级急剧降低(陡降)(参照图10a)。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耳塞式耳机100中,如图11b所示,虽然能够观察到指标α降低的区域,但是指标α降低的频带与交叉频率附近相比向低频带(3khz~8khz)一侧移动。而且,在交叉频率附近的指标α的值达到最大值(α=2),因此不仅没有观察到陡降,还确认了带来了声压级的大幅上升(参照图11a)。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入表示在2个再现音s(dsp)、s(tw)的交叉频带的各再现音的关联程度的指标α,并且对压电式发声体32的振动特性进行调整,使得该指标α的值为0.5以上,优选为1以上。由此,能够抑制发生在交叉频率附近的耳塞式耳机100的声压级的急剧降低(陡降),实现声音特性的改善。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压电式发声体32的谐振的锐度(品质因数q)不降低而使谐振频率最优化,因此能够不引起在交叉频率附近的声压级的降低,抑制产生陡降。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当然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还能够添加各种改变。

例如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对压电式发声体32的振动片321的直径为12mm和8mm的应用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同样能够应用于具有直径为10mm或者8mm以下的振动片的压电式发声体。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声转换装置以耳塞式耳机为例进行了举例说明,但是不限于此,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头戴式耳机、固定型扬声器、内设于便携式信息终端的扬声器等。

附图标记说明

31……电磁式发声体

32……压电式发声体

40……壳体

50……支承部件

100……耳塞式耳机

321……振动片

322……压电元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