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切换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09409发布日期:2018-12-19 05:13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切换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切换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异构网场景中,存在宏基站、微基站和高频基站,宏基站进行广覆盖、微基站进行热点覆盖,高频基站由于频点较高进行更小范围的密集覆盖,其中,微基站和高频基站的覆盖范围可能包含在宏基站的覆盖范围内,此时,形成了多层次的网络覆盖。

在实际应用中,终端在与基站进行信息传输时,由于各种原因,需要从原来所用信道转移到更适合的信道上进行信息传输。因此,需要将待切换终端从当前驻留的原基站切换到目标基站。此时,需要为每个待切换终端确定目标基站,进而将每个待切换终端切换到对应目标基站。

其中,目标基站的选取直接影响到待切换终端与目标基站之间的通信质量,因此,需要为待切换终端选取高质量的目标基站。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切换方法,用以提供一种将待切换终端切换到高质量的基站。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切换装置,用以保证上述方法在实际中的实现及应用。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切换方法,包括:

依据触发条件,确定待切换终端;

针对任一所述待切换终端,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所述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预设条件和第二预设条件;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为所述待切换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大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与所述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周围基站造成的干扰小于预设干扰阈值,所述周围基站为异构网中位于预设范围内,且除宏基站和所述目标基站外的任一基站;

将所述待切换终端切换到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所述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包括:

将异构网中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确定为待定目标基站;

确定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若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则将所述待定目标基站确定为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在所述确定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待定目标基站不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则确定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的候选目标基站;

将所述候选目标基站中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的一个候选目标基站,确定为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在所述确定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待定目标基站不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并且,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则返回执行所述将异构网中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确定为待定目标基站的步骤,直至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

其中,所述触发条件包括:第一触发条件、第二触发条件以及第三触发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触发条件为:为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小于所述预设质量参数阈值;所述第二触发条件为:进行通信的终端中存在目标终端,所述目标终端为: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过程中,给所述异构网中位于预设范围内,且除所述宏基站外的基站带来的干扰大于所述预设干扰阈值的终端;所述第三触发条件为: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切换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依据触发条件,确定待切换终端;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针对任一所述待切换终端,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所述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预设条件和第二预设条件;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为所述待切换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大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与所述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周围基站造成的干扰小于预设干扰阈值,所述周围基站为异构网中位于预设范围内,且除宏基站和所述目标基站外的任一基站;

切换单元,用于将所述待切换终端切换到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将异构网中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确定为待定目标基站;

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若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则将所述待定目标基站确定为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四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确定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之后,若所述待定目标基站不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则确定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的候选目标基站;

第五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候选目标基站中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的一个候选目标基站,确定为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该装置还包括:

第六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确定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之后,若所述待定目标基站不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并且,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则返回执行所述将异构网中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确定为待定目标基站的步骤,直至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

其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依据第一触发条件、第二触发条件以及第三触发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确定待切换终端;

所述第一触发条件为:为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小于所述预设质量参数阈值;所述第二触发条件为:进行通信的终端中存在目标终端,所述目标终端为: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过程中,给所述异构网中位于预设范围内,且除所述宏基站外的基站带来的干扰,大于所述预设干扰阈值的终端;所述第三触发条件为: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确定出待切换终端后,针对任意一个待切换终端,为该待切换终端确定目标基站,并且,所确定出的目标基站需要满足二个条件,分别为:为该待切换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大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以及与该待切换终端之间的通信对周围基站造成的干扰小于预设的干扰阈值。此时,所确定出目标基站既可以为该待切换终端提供大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的信号,又使得待切换终端与目标基站间的通信对周围基站的干扰小于预设干扰阈值。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每个待切换终端切换到高质量的目标基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中一种切换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中一种确定目标基站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中一种切换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示出了本申请中一种切换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图1所对应的实施例可以直接应用在基站,也可以直接应用在一个独立的设备中。本实施例以基站为例进行介绍。具体的,该方法实施例可以包括:

步骤101:依据触发条件,确定待切换终端。

在本步骤中基站可以为异构网中的任意一个基站,本实施例以任意一个基站为例介绍本实施例的实现过程,且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下所提到的基站为同一个基站。

在本步骤中的触发条件可以为第一触发条件、第二触发条件和第三触发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其中,第一触发条件为:基站为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小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第二触发条件为:与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中存在目标终端,其中,目标终端为:与基站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对异构网中除该基站外的其他基站带来的干扰大于预设干扰阈值的终端。第三触发条件为:基站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

第一触发条件发生的场景可以为:驻留在基站下的终端移动,此时,在终端移动到距离该基站较远时,该基站为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小于预设信号质量参数阈值。其中,信号质量参数可以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signalreceivingpower,rsrp),和/或,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signalreceivingquality,rsrq),对于如何获取rsrp和rsrq,可参阅现有技术中这两个参数的测量方式,对此本实施例不再赘述。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的信号质量参数不限于rsrp和rsrq,本实施例不对信号质量参数的具体内容作限定。

具体的,基站可以通知终端提供基站信号质量参数,根据每个基站所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确定信号质量参数小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的终端,并将信号质量参数小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的终端,确定为待切换终端。

第二触发条件发生的场景可以为:假设基站为异构网中的1号宏基站,在1号宏基站与其终端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异构网中的2号微基站和3号微基站可以接收到1号宏基站与终端间通信的信号,且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此时,2号微基站和3号微基站向1号宏基站发送导致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的终端标识。此时,1号宏基站将标识所对应的终端为待切换终端。

第三触发条件发生的场景可以为:1号宏基站发现该基站的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此时触发了1号宏基站确定待切换终端的过程。具体的,基站从通信的终端中选取待切换终端的方式可以包括:某个终端的信号质量较差,或者某个终端传输的数据块较大,或者终端接收到邻区的信号质量较好。

步骤102:针对任一待切换终端,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

在本步骤中,基站需要为每个待切换终端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基站,为了描述方便,在本实施例中,将满足预设条件的基站统称为目标基站。其中,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预设条件、第二预设条件和第三预设条件。第一预设条件为:为待切换终端所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大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第二预设条件为:接受待切换终端;第三预设条件为:与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第一基站造成的干扰小于预设干扰阈值,其中,第一基站表示异构网中除目标基站外的任意一个基站。

具体的,针对任一待切换终端,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的详细过程,可以参考图2所对应的确定目标基站的方法实施例的具体实现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103:将待切换终端切换到对应的目标基站。

基站对每个待切换终端都确定出了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因此,每个待切换终端都对应一个目标基站,在本步骤中,将待切换终端切换到对应的目标基站。具体的切换过程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对于图1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确定目标基站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基站和处理器交互来完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要以基站和处理器为例,介绍基站和处理器确定目标基站的过程。

参考图2,示出了本申请中一种确定目标基站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实施例可以包括:

步骤201:基站将异构网中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确定为待定目标基站。

基站需要为每个待切换终端确定目标基站,使得将每个待切换终端切换到对应的目标基站,具体的,本实施例以一个待切换终端为例,介绍基站如何为该待切换终端确定目标基站。在本步骤中,基站从异构网所包括的基站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其中,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为待切换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大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为了描述方便,本实施例将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终端统称为待定目标基站。

具体的,基站确定待定目标基站的过程可以包括:基站通知待切换终端提供所能测量到的基站的信号质量参数,使得待切换终端接收到基站的通知后,将待切换终端所能测量到的每个基站所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发送至基站。例如,待切换终端有2个,分别为1号待切换终端和2号待切换终端,此时,基站通知1号待切换终端提供所能测量到的基站,以及测量到的基站为2号待切换终端所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基站根据1号待切换终端所提供的基站信号质量参数,从待切换终端提供的基站中,将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确定为待定目标基站;同理,基站通知2号待切换终端提供所能测量到的基站,以及测量到的基站为2号待切换终端所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并从2号待切换终端所体提供的基站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

步骤202:基站向待定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信息,以及向处理器发送包含待定目标基站标识的切换信息。

在本步骤中,处理器掌握异构网中每个基站的信息,例如,每个基站的负载,每个基站为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每个基站为异构网中其他基站带来的干扰等信息。此外,处理器还掌握与异构网中的基站进行通信的终端的信息,例如,终端当前的信号质量参数等。在实际应用中,处理器可以集成在基站中,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本步骤中,基站向所确定出的待定目标基站发送切换请求信息,以及向处理器发送切换信息的目的是,确定待定目标基站是否可以接受待切换终端,并且,通过处理器确定如果将待切换终端切换到待定目标基站后,待切换终端与待定目标基站间的通信对第二基站所带来的干扰是否大于预设干扰阈值,其中,第二基站为异构网中除待定目标基站外的基站。

步骤203:待定目标基站生成是否接受待切换终端的第一结果,并向基站反馈第一结果。

步骤204:处理器计算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第二基站所带来的干扰。

处理器掌握异构网中每个基站与终端间的通信情况,因此,该处理器可以计算出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第二基站所带来的干扰。具体的,处理器计算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第二基站带来的干扰的具体过程可以包括:在接收的频点上,计算终端上行发送所占用的带宽造成的干扰。

此时,处理器计算出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为每个第二基站所带来的干扰。在实际应用中,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于待定目标基站相邻的第二基站所带来的干扰较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计算方便,处理器可以只计算与待定目标基站相邻的第二基站所带来的干扰即可。

步骤205:处理器生成第二结果,并向基站反馈第二结果。

在本步骤中,处理器判断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切换终端对每个第二基站所带来的干扰是否小于预设干扰阈值,为了描述方便,本实施例将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任意一个第二基站所带来的干扰,统称为第二基站所受到的干扰。若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每个第二基站所带来的干扰,都小于预设干扰阈值;此时,处理器生成同意基站将待切换终端切换到待定目标基站的第二结果。

在第二基站中,若存在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切换终端间通信的干扰大于预设干扰阈值的第二基站,处理器生成不同意将待切换终端切换到待定目标基站的第二结果。此外,处理器还确定候选待定目标基站,其中,候选待定目标基站为:异构网中与待切换终端间通信对其他基站带来的干扰小于预设干扰阈值的基站,此时,在反馈给基站的第二结果中包括所确定出的候选待定目标基站。

具体的,处理器确定候选待定目标基站的过程可以包括:根据待切换终端的大致位置确定疑似候选待定目标基站的集合,分别计算集合中每个疑似候选待定目标基站作为目标基站时,对于相邻基站的干扰水平;并选择干扰水平较小的疑似候选待定目标基站为候选待定目标基站。

步骤206:基站依据第一结果与第二结果确定目标基站。

基站依据第一结果与第二结果,确定目标基站的过程可以包括三种情况。以下针对每种情况,说明基站如何依据第一结果与第二结果确定目标基站的过程。

第一种情况:若第一结果表示待定目标基站接受待切换终端;第二结果表示待定目标基站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则将待定目标基站确定为目标基站。

第二种情况:无论第一结果表示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受待切换终端,第二结果表示待定目标基站不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基站获取处理器反馈的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候选待定目标基站。接着,基站从候选待定目标基站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与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基站,并将所确定出的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与第二预设条件的基站,确定为目标基站。

具体的,基站从候选待定目标基站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与第二预设条件的基站可以参考步骤201~步骤203的具体细节,直至确定出同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与第二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具体细节这里不再赘述。

在实际应用中,当候选待定目标基站中包括宏基站,基站优先考虑宏基站是否同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与第二预设条件。若同时满足,则将该宏基站确定为目标基站。当候选待定目标基站与待定目标基站的类型相同时,则优先考虑信号质量参数较高的基站是否同时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与第二预设条件。

第三种情况:第一结果表示待定目标基站不接收待切换终端;第二结果表示待定目标基站满足预设第三条件,此时,基站按照步骤201~步骤206的动作,确定出目标基站,具体细节这里不再赘述。

在实际应用中,在这种情况下,基站优先考虑向与上一次确定出的待定目标基站同类型的基站执行步骤201~步骤206的动作,直至确定出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

参考图3,示出了一种切换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实施例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301,用于依据触发条件,确定待切换终端;

第二确定单元302,用于针对任一所述待切换终端,确定满足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所述预设条件包括:第一预设条件和第二预设条件;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包括:为所述待切换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大于预设质量参数阈值;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包括:与所述待切换终端间的通信对周围基站造成的干扰小于预设干扰阈值,所述周围基站为异构网中位于预设范围内,且除宏基站和所述目标基站外的任一基站;

切换单元303,用于将所述待切换终端切换到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所述第二确定单元302,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将异构网中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确定为待定目标基站;

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第三确定子单元,用于若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则将所述待定目标基站确定为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该装置实施例还可以包括:

第四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确定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之后,若所述待定目标基站不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则确定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的候选目标基站;

第五确定子单元,用于将所述候选目标基站中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的一个候选目标基站,确定为所述目标基站。

其中,该装置实施例还可以包括:

第六确定子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确定子单元确定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以及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之后,若所述待定目标基站不接收所述待切换终端,并且,所述待定目标基站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则返回执行所述将异构网中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的基站,确定为待定目标基站的步骤,直至确定出满足所述预设条件的目标基站。

其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依据第一触发条件、第二触发条件以及第三触发条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确定待切换终端;

所述第一触发条件为:为终端提供的信号质量参数小于所述预设质量参数阈值;所述第二触发条件为:进行通信的终端中存在目标终端,所述目标终端为: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过程中,给所述异构网中位于预设范围内,且除所述宏基站外的基站带来的干扰,大于所述预设干扰阈值的终端;所述第三触发条件为:负载大于预设负载阈值。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在文中的“包括”、“包含”等词语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含但不限于”的含义。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变形、同等替换、改进等,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