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光控制方法、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补光系统以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6201395发布日期:2018-12-08 06:3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补光控制方法、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补光系统以及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摄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补光控制方法、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补光系统以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手持式的移动智能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而研发出许多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目前大多数智能穿戴设备都配备有摄像头,用于满足用户的拍摄需求。

然而,现有智能穿戴设备并未配备有闪光灯,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无法为拍摄对象提供照明,也无法在光线较亮的场合对拍摄对象进行局部补光,造成拍摄对象的亮度过亮或过暗,严重影响成像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补光控制方法、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补光系统以及装置,能够提升控制补光设备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同时,避免拍摄对象的亮度过亮或过暗,提高成像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补光控制方法,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与至少一个补光设备建立连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摄像头,补光控制方法包括:启动摄像头,以采集场景图像;从场景图像中提取图像亮度信息;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将第一补光指令发送给补光设备;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并通过补光设备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

其中,在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的步骤之前,补光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摄像头的拍摄模式,并获取与拍摄模式对应的第一亮度信息;判断图像亮度信息是否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在图像亮度信息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不成功时,则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其中,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包括:根据预设亮度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得到补光亮度;获取补光设备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并根据角度得到补光角度;根据补光亮度和补光角度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其中,判断图像亮度信息是否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包括:在图像亮度信息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成功时,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

其中,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补光操作组件,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包括:通过补光操作组件接收到第一补光参数;根据第一补光参数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其中,在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的步骤之前,补光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补光设备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判断距离是否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若是,则调整补光设备的位置,以使距离小于距离阈值。

其中,至少一个补光设备至少包括第一补光设备和第二补光设备,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包括:获取第一补光设备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补光设备的第二位置信息;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二补光指令,根据第二位置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三补光指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与至少一个补光设备建立连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摄像头、收发器和处理器,其中,处理器耦接摄像头和收发器;处理器用于启动摄像头,摄像头用于采集场景图像;处理器还用于从场景图像中提取图像亮度信息,并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收发器用于将第一补光指令发送给补光设备;处理器还用于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并通过补光设备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补光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智能穿戴设备和至少一个补光设备,智能穿戴设备与至少一个补光设备连接,其中,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摄像头、收发器和处理器,处理器耦接摄像头和收发器;处理器用于启动摄像头,摄像头用于采集场景图像;处理器用于从场景图像中提取图像亮度信息,并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收发器用于将第一补光指令发送给补光设备;处理器还用于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补光设备用于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存储有程序,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前所述的补光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建立了智能穿戴设备与至少一个补光设备的通信连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的摄像头获取场景图像以得到补光指令,智能穿戴设备通过发送该补光指令给补光设备,进而通过补光设备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本申请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控制补光设备,能够提升控制补光设备的便捷性和实用性。由于补光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能够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为拍摄对象提供照明,或者在光线较亮的场合对拍摄对象进行局部补光,避免拍摄对象的亮度过亮或过暗,提高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补光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补光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步骤s13的一流程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步骤s13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补光控制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步骤s13的又一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智能补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本申请合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一种补光控制方法,该补光控制方法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穿戴设备与至少一个补光设备建立连接,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摄像头。其中,智能穿戴设备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服饰等。补光设备可以为具有闪光灯或显示屏的平板、电脑、手机、相机,也可以为手电筒和电灯等。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补光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补光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1:启动摄像头,以采集场景图像。

具体的,启动摄像头捕捉至少一个场景图像,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的摄像头可以采集场景视频或场景图像,场景图像可以包括摄像头捕获的至少一帧视频序列或至少一张场景图像。在本步骤中摄像头采集场景图像时,补光设备的光源可以处于发光状态或不发光状态。

其中,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上的物理按键或虚拟按键启动摄像头,例如,可以通过长按物理按键启动摄像头,也可以通过单击或双击虚拟按键(例如智能穿戴设备上的某一应用图标)启动摄像头。此外,还可以通过接收语音或手势启动摄像头。

步骤s12:从场景图像中提取图像亮度信息。

具体的,图像亮度信息可以为场景图像中特定区域的灰阶值、场景图像中各像素点的亮度值以及场景图像的亮度值中的至少一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光敏传感器检测拍摄场景的环境亮度值,以获取图像亮度信息。

步骤s13: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具体的,可以检测图像亮度信息是否匹配预设亮度信息,若图像亮度信息与预设亮度信息匹配成功,则生成第一补光指令。预设亮度信息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例如,预设亮度信息可以为场景图像中特定区域的预设灰阶值、各像素点的预设亮度值以及场景图像的预设亮度值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补光指令可以为补光亮度、补光时长和补光效果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由于补光设备可以旋转和移动,故第一补光指令还可以包括补光角度和补光距离,该补光角度为补光设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该补光距离为补光设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预设亮度值与场景图像的亮度值的差值,计算补充亮度,并根据该补充亮度生成第一补光指令。预设亮度值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步骤s14:将第一补光指令发送给补光设备。

智能穿戴设备将第一补光指令发送给补光设备。

步骤s15: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并通过补光设备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

具体的,补光设备可以在拍摄瞬间进行一次闪光,以对拍摄对象进行光补偿。补光设备也可以开启常亮模式,并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调整补光参数,补光参数至少包括:补光亮度、补光强度、补光时长、补光角度、补光距离和补光效果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补光效果可以包括强光效果、柔光效果或日光灯效果等。

进一步地,智能穿戴设备还可以持续采集场景图像,以持续提取图像亮度信息,直至图像亮度信息与预设亮度信息亮度匹配成功后,自动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

其中,在经过步骤s13生成第一补光指令后,步骤s15中智能穿戴设备可以不再触发拍摄指令,可以在发送第一补光指令给补光设备后,自动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补光设备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后,智能穿戴设备再次从场景图像中提取图像亮度信息,并在图像亮度信息与预设亮度信息匹配成功后,自动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

补光设备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可以包括:根据第一补光指令使补光设备的光源亮起,以进行光补偿;或者若补光设备处于发光状态时,可以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调节补光设备的光源光谱、光源亮度、补光时长或补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智能穿戴设备启动摄像头时,摄像头会捕获其拍摄范围内的拍摄对象,并且对应地获取到拍摄对象的特征信息。具体的拍摄对象可以包括人物、景物、风景等,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获取到的拍摄对象的特征信息生成对应的第一补光指令,并且按照对应的第一补光指令在拍摄时进行补光,从而能够适应不同拍摄对象的补光需求。

区别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建立了智能穿戴设备与至少一个补光设备的通信连接,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的摄像头获取场景图像以得到补光指令,智能穿戴设备通过发送该补光指令给补光设备,进而通过补光设备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本实施例通过智能穿戴设备控制补光设备,能够提升控制补光设备的便捷性和实用性。由于补光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能够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为拍摄对象提供照明,或者在光线较亮的场合对拍摄对象进行局部补光,避免拍摄对象的亮度过亮或过暗,提高成像质量。

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补光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步骤s13之前,补光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21:获取摄像头的拍摄模式,并获取与拍摄模式对应的第一亮度信息。

步骤s22:判断图像亮度信息是否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

步骤s23:在图像亮度信息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不成功时,则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具体的,为了方便用户根据拍摄目标或者拍摄需求,智能穿戴设备可以选择不同的拍摄模式,使智能穿戴设备的拍照功能适用范围更广。智能穿戴设备的摄像头的拍摄模式可以包括柔光模式、高亮模式和日光模式等等,补光设备依据摄像头的拍摄模式进行补光,可以先获取智能穿戴设备的当前图像亮度信息以及与智能穿戴设备的拍摄模式对应的第一亮度信息,然后判断当前图像亮度信息是否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若不匹配,则根据智能穿戴设备的当前图像亮度信息数和智能穿戴设备的第一亮度信息,确定第一补光指令。智能穿戴设备的摄像头进行拍摄时,补光设备依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

其中,在步骤s22之后,该方法还包括:在图像亮度信息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成功时,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

参阅图3,图3是图1中步骤s13的一流程示意图。步骤s13包括:

步骤s31:根据预设亮度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得到补光亮度。

步骤s32:获取补光设备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并根据角度得到补光角度。

步骤s33:根据补光亮度和补光角度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具体的,预设亮度信息可以为场景图像的预设亮度值,图像亮度信息可以为场景图像的当前亮度值,可以根据预设亮度值和当前亮度值的差值,得到补光亮度。

获取至少一个补光设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并根据该角度和预设角度得到补光角度,以调节补光设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

第一补光指令可以为由步骤s31中获取的补光亮度和步骤s32中获取的补光角度生成的第一补光指令,智能穿戴设备向补光设备发送第一补光指令,以使补光设备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自动调整补光亮度和补光角度。

其中,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补光操作组件,参阅图4,图4是图1中步骤s13的另一流程示意图,步骤s13包括:

步骤s41:通过补光操作组件接收到第一补光参数。

步骤s42:根据第一补光参数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具体的,补光操作组件可以为智能手环上的音量键或者为智能手表上的表冠。例如,智能手环上的音量键可以被设置为补光操作组件的按键,智能手环包括第一音量键和第二音量键,智能手环的第一音量键位用于增加补光亮度;智能手环的第二音量键用于降低补光亮度,则第一音量键被按下后,生成第一补光参数为增加补光亮度。智能穿戴设备根据该第一补光参数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在其他实施例中,智能手表上的表冠可以被设置为补光操作组件的按键,其中,表冠顺时针转动时,第一补光参数可以为增加补光亮度;表冠逆时针转动时,第一补光参数可以为降低补光亮度。表冠顺时针转动一定角度后,生成的第一补光参数可以为增加补光亮度。智能穿戴设备根据该第一补光参数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补光控制方法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步骤s15之前,补光控制方法还包括:

步骤s51:获取补光设备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判断距离是否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

步骤s52:若是,则调整补光设备的位置,以使距离小于距离阈值。

具体的,智能穿戴设备通过补光设备开启补光后,可能出现补光设备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太远或者补光设备的光线被遮挡等情况,进而导致无法进行光补偿。此时,智能穿戴设备可以获取补光设备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并判断距离是否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并在该距离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调整补光设备的位置,以使距离小于距离阈值。

例如,补光设备可以为一活动补光设备,智能穿戴设备与该补光设备通信连接,在该距离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向补光设备发送移动指令,补光设备根据该移动指令调整补光设备的位置,以使距离小于距离阈值。在其他实施例中,智能穿戴设备也可以通过发出提示消息,以提示用户调整补光设备的位置。

参阅图6,图6是图1中步骤s13的又一流程示意图。其中,至少一个补光设备至少包括第一补光设备和第二补光设备。步骤s13包括:

步骤s61:获取第一补光设备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补光设备的第二位置信息。

步骤s62: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二补光指令,根据第二位置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三补光指令。

具体的,智能穿戴设备可以通信连接第一补光设备和第二补光设备,并获取第一补光设备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补光设备的第二位置信息。第一位置信息可以为第一补光设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距离;第二位置信息可以为第二补光设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距离。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位置信息,在第一补光设备和第二补光设备中确定至少一个待开启的补光设备。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根据摄像头的拍照模式,选择第一补光设备和/或第二补光设备进行补光控制。

进一步地,智能穿戴设备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二补光指令,根据第二位置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三补光指令。由于第一补光设备和第二补光设备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角度和距离不同,因此,第二补光指令可能不同于第三补光指令。第一补光指令可以包括补光亮度、补光角度、补光时长和补光效果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补光指令可以包括补光亮度、补光角度、补光时长和补光效果中的至少一种。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一种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智能穿戴设备70与至少一个补光设备10建立连接,智能穿戴设备70包括摄像头71、收发器72和处理器73,其中,处理器73耦接摄像头71和收发器72,收发器72耦接补光设备10。

其中,处理器73用于启动摄像头71,摄像头71用于采集场景图像。处理器73还用于从场景图像中提取图像亮度信息,并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收发器72用于将第一补光指令发送给补光设备10。处理器73还用于控制摄像头71进行拍摄,并通过补光设备10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摄像头71可设置于智能穿戴设备70的前侧(即前置摄像头71),也可设置于智能穿戴设备70的后侧(即后置摄像头71)。

其中,处理器73还用于获取摄像头71的拍摄模式,获取与拍摄模式对应的第一亮度信息,并判断图像亮度信息是否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并在图像亮度信息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不成功时,则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其中,处理器73还用于根据预设亮度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得到补光亮度,并获取补光设备10和拍摄对象20之间的角度,根据角度得到补光角度,继而根据补光亮度和补光角度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其中,在图像亮度信息与第一亮度信息匹配成功时,处理器73还用于控制摄像头71进行拍摄。

其中,智能穿戴设备70包括补光操作组件74,处理器73耦接补光操作组件74。补光操作组件74用于接收到第一补光参数。处理器73还用于根据第一补光参数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

其中,处理器73还用于获取补光设备10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判断距离是否大于预设的距离阈值。若是,则处理器73还用于调整补光设备10的位置,以使距离小于距离阈值。

其中,至少一个补光设备10至少包括第一补光设备11和第二补光设备12。收发器72还用于获取第一补光设备11的第一位置信息和第二补光设备12的第二位置信息。处理器73还用于根据第一位置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二补光指令,根据第二位置信息和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三补光指令。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一种智能补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智能补光系统80包括:智能穿戴设备81和至少一个补光设备82,智能穿戴设备81与至少一个补光设备82连接,其中,智能穿戴设备81包括摄像头811、收发器812和处理器813,处理器813耦接摄像头811和收发器812,收发器812耦接补光设备82。处理器813用于启动摄像头811,摄像头811用于采集场景图像。处理器813用于从场景图像中提取图像亮度信息,并根据图像亮度信息生成第一补光指令。收发器812用于将第一补光指令发送给补光设备82。处理器813还用于控制摄像头811进行拍摄。补光设备82用于根据第一补光指令进行光补偿。

智能穿戴设备8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智能穿戴设备,相关内容的详细说明请参见上述实施例方法部分,在此不再赘叙。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90中存储有至少一个程序数据91,程序数据91能够被执行以实现如上述补光控制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相关内容的详细说明请参见上述方法部分,在此不再赘叙。

其中,该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90可以为服务器、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cd-rom读取器、磁光盘读取器、cpu(针对ram)等中的至少一种。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施例能够提升控制补光设备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同时,避免拍摄对象的亮度过亮或过暗,提高成像质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