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91026发布日期:2019-01-14 19:06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装置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手机人们得以时刻保持联系,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因信号弱或信号不稳定等导致无法联系的情况,致使错过一些重要的来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装置及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当网络信号弱或信号不稳定时导致无法联系,致使错过重要来电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包括:

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预设的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号码中包括至少一个待转移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一个待转移号码,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该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该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并按照预设顺序设定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

进一步优选地,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且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之后,在服务器端中进一步包括:

监听是否有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

若有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进行呼叫转移,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

进一步优选地,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还包括:

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

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进一步优选地,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之后,还包括:

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若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装置,包括:

强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强度获取模块获取的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呼叫转移模块,用于在判断模块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时,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预设的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号码中包括至少一个待转移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一个待转移号码,所述呼叫转移模块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该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所述呼叫转移模块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该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并按照预设顺序设定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

进一步优选地,判断模块还用于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

当判断模块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呼叫转移模块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呼叫转移装置中还包括呼叫转移取消模块;

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当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所述呼叫转移取消模块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系统,包括上述呼叫转移装置,还包括与呼叫转移装置通信连接的服务器端,在所述服务器端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呼叫转移装置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及用于接收呼叫转移装置发送的取消呼叫转移请求取消呼叫转移业务;

监听模块,用于监听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入事件;

转接模块,用于当监听模块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入事件,将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转接模块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转接,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装置及系统,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终端监控网络信号强度,当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不足以接通呼叫事件时,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预设的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从而避免因网络信号弱或信号不稳定时导致无法联系,错过重要来电的问题,提高用户体验;

2、在本发明中在第二号码中预设多个待转移号码,以此,当出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服务器端根据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进行呼叫转移,降低呼叫转移后仍然不能接通呼叫事件的概率;

3、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呼叫转移的精确度,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且持续的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时,进行呼叫转移;且当网络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时,取消呼叫转移业务,自动实现呼叫转移业务的配置操作,无需用户手动操作,简化了操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例,对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装置及系统的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中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中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的第五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中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装置的第七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装置的第十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呼叫转移装置,110-强度获取模块,120-判断模块,130-呼叫转移模块,

140-呼叫转移取消模块,200-服务器端,210-请求接收模块,220-监听模块,

230-转接模块。

具体实施例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一种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s10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s20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s30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预设的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如手机等,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及信号强度阈值,终端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终端所处环境信号较弱或不稳定,网络信号强度不足以接通呼叫事件),终端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当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说明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足以接通呼叫事件,不做处理。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秒)探测一次,每1min(分钟)探测一次等。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指令“**21*第二号码#”(如“**21*11111111111#”,其中,“11111111111”为第二号码)至服务器端,直接针对终端进行呼叫转移设置,便于将所有的呼叫事件呼叫转移至第二号码。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是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包括:

s10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s20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s30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预设的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其中,第二号码中包括至少一个待转移号码。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及信号强度阈值,终端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终端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

待转移号码可以为本人的其他号码,也可以是能够联系到本人的亲朋的号码,以此提升呼叫事件接通的概率,避免因错过外拨来电特别是重要来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一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该呼叫事件转移至待呼叫转移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并按照预设顺序设定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进行呼叫转移,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即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若能接通则不做处理;若没有接通,则继续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呼叫事件被接通或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如,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两个待转移号码,排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没有接通呼叫事件后,继续将呼叫事件转接在排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若仍然没有接通,结束呼叫转移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定其他的呼叫转移规则,如,当呼叫转移至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时,呼叫事件仍然没有接通,循环将呼叫事件转接至排在第一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达到预设的呼叫转移次数,停止呼叫转移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指令“**21*待转移号码#”至服务器端,直接针对终端进行呼叫转移设置,便于将所有的呼叫事件(外拨来电)呼叫转移至待转移号码。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将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及呼叫转移顺序的呼叫转移请求发送至服务器端进行呼叫转移配置,呼叫转移顺序即为各待转移号码在呼叫转移请求中的排列顺序。在其他实施例中,呼叫转移请求可以以任意的其他约定好的方式进行传送,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是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如图2所示,包括:

s10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s20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s40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

s31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信号强度阈值及时间阈值,终端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终端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时间阈值根据终端的探测频率进行设定,如,当探测频率为每30s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1min、2min甚至更多;又如,当探测频率为每1min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2min、3min甚至更多,理论上来说,时间阈值不小于探测的时间间隔的2倍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在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将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与预设时间阈值进行比较,只有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由短时间的网络信号弱可能是因为信号干扰等造成的,以此避免终端频繁的进行呼叫转移操作,提高进行呼叫转移操作的精确度。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是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包括:

s10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s20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s40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

s31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其中,第二号码中包括至少一个待转移号码。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信号强度阈值及时间阈值,终端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终端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时间阈值根据终端的探测频率进行设定,如,当探测频率为每30s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1min、2min甚至更多;又如,当探测频率为每1min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2min、3min甚至更多,理论上来说,时间阈值不小于探测的时间间隔的2倍即可。

待转移号码可以为本人的其他号码,也可以是能够联系到本人的亲朋的号码,以此提升呼叫事件接通的概率,避免因错过外拨来电特别是重要来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一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该呼叫事件转移至待呼叫转移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并按照预设顺序设定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进行呼叫转移,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即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若能接通则不做处理;若没有接通,则继续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呼叫事件被接通或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定其他的呼叫转移规则,如,当呼叫转移至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时,呼叫事件仍然没有接通,循环将呼叫事件转接至排在第一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达到预设的呼叫转移次数,停止呼叫转移操作。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是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如图3所示,包括:

s10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s20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s30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预设的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s50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s60若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及信号强度阈值,终端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终端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

当配置了呼叫转移业务之后,终端继续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同样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网络信号强度足以接通呼叫事件),终端自动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即当终端的网路环境变好,网络信号强度足以接听呼叫事件,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将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接入本机。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若是,则自动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时间阈值同样可以根据终端的探测频率设定,如,当探测频率为每30s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1min、2min甚至更多;又如,当探测频率为每1min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2min、3min甚至更多,理论上来说,时间阈值不小于探测的时间间隔的2倍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21*第二号码#”(如“**21*11111111111#”,其中,“11111111111”为第二号码)的指令至服务器端,直接针对终端进行呼叫转移设置,便于将所有的呼叫事件呼叫转移至第二号码。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指令“##21#”至服务器端,自动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在其他实施例中,呼叫转移请求和取消呼叫转移请求可以以任意的其他约定好的方式进行传送,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是上述第二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包括:

s10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s20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s30若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预设的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其中,第二号码中包括至少一个待转移号码。

s50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s60若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及信号强度阈值,终端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终端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当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不做处理。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

待转移号码可以为本人的其他号码,也可以是能够联系到本人的亲朋的号码,以此提升呼叫事件接通的概率,避免因错过外拨来电特别是重要来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一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该呼叫事件转移至待呼叫转移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并按照预设顺序设定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进行呼叫转移,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即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若能接通则不做处理;若没有接通,则继续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呼叫事件被接通或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如,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两个待转移号码,排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没有接通呼叫事件后,继续将呼叫事件转接在排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若仍然没有接通,结束呼叫转移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定其他的呼叫转移规则,如,当呼叫转移至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时,呼叫事件仍然没有接通,循环将呼叫事件转接至排在第一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达到预设的呼叫转移次数,停止呼叫转移操作。

当配置了呼叫转移业务之后,终端继续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同样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即当终端的网路环境变好,网络信号强度足以接听呼叫事件,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将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接入本机。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若是,则自动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时间阈值同样可以根据终端的探测频率设定,如,当探测频率为每30s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1min、2min甚至更多;又如,当探测频率为每1min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2min、3min甚至更多,理论上来说,时间阈值不小于探测的时间间隔的2倍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指令“**21*待转移号码#”至服务器端,直接针对终端进行呼叫转移设置,便于将所有的呼叫事件(外拨来电)呼叫转移至待转移号码。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将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及呼叫转移顺序的呼叫转移请求发送至服务器端进行呼叫转移配置,呼叫转移顺序即为各待转移号码在呼叫转移请求中的排列顺序。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指令“##21#”至服务器端,自动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在其他实施例中,呼叫转移请求和取消呼叫转移请求可以以任意的其他约定好的方式进行传送,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一种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装置100,如图4所示,包括:

强度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判断模块120,用于判断强度获取模块110获取的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呼叫转移模块130,用于在判断模块120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时,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预设的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如手机等,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及信号强度阈值,强度获取模块110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通过判断模块120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终端所处环境信号较弱或不稳定,网络信号强度不足以接通呼叫事件),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当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不做处理。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自动发送指令“**21*第二号码#”(如“**21*11111111111#”,其中,“11111111111”为第二号码)至服务器端,直接针对终端进行呼叫转移设置,便于将所有的呼叫事件呼叫转移至第二号码。

本发明第八实施例,是上述第七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包括:

强度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判断模块120,用于判断强度获取模块110获取的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呼叫转移模块130,用于在判断模块120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时,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预设的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其中,第二号码中包括至少一个待转移号码。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及信号强度阈值,强度获取模块110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通过判断模块120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

待转移号码可以为本人的其他号码,也可以是能够联系到本人的亲朋的号码,以此提升呼叫事件接通的概率,避免因错过外拨来电特别是重要来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一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该呼叫事件转移至待呼叫转移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并按照预设顺序设定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进行呼叫转移,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即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若能接通则不做处理;若没有接通,则继续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呼叫事件被接通或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如,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两个待转移号码,排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没有接通呼叫事件后,继续将呼叫事件转接在排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若仍然没有接通,结束呼叫转移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定其他的呼叫转移规则,如,当呼叫转移至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时,呼叫事件仍然没有接通,循环将呼叫事件转接至排在第一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达到预设的呼叫转移次数,停止呼叫转移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自动发送指令“**21*待转移号码#”至服务器端,直接针对终端进行呼叫转移设置,便于将所有的呼叫事件(外拨来电)呼叫转移至待转移号码。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将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及呼叫转移顺序的呼叫转移请求发送至服务器端进行呼叫转移配置,呼叫转移顺序即为各待转移号码在呼叫转移请求中的排列顺序。在其他实施例中,呼叫转移请求可以以任意的其他约定好的方式进行传送,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第九实施例,是上述第七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包括:

强度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判断模块120,用于判断强度获取模块110获取的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及用于在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

呼叫转移模块130,用于在判断模块120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信号强度阈值及时间阈值,强度获取模块110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通过判断模块120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时间阈值根据终端的探测频率进行设定,如,当探测频率为每30s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1min、2min甚至更多;又如,当探测频率为每1min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2min、3min甚至更多,理论上来说,时间阈值不小于探测的时间间隔的2倍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在判断模块120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将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与预设时间阈值进行比较,只有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短时间的网络信号弱可能是因为信号干扰等造成的,以此避免终端频繁的进行呼叫转移操作,提高进行呼叫转移操作的精确度。

本发明第十实施例,是上述第八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包括:

强度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判断模块120,用于判断强度获取模块110获取的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及用于在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

呼叫转移模块130,用于在判断模块120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其中,第二号码中包括至少一个待转移号码。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信号强度阈值及时间阈值,强度获取模块110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通过判断模块120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时间阈值根据终端的探测频率进行设定,如,当探测频率为每30s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1min、2min甚至更多;又如,当探测频率为每1min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2min、3min甚至更多,理论上来说,时间阈值不小于探测的时间间隔的2倍即可。

待转移号码可以为本人的其他号码,也可以是能够联系到本人的亲朋的号码,以此提升呼叫事件接通的概率,避免因错过外拨来电特别是重要来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一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该呼叫事件转移至待呼叫转移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并按照预设顺序设定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进行呼叫转移,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即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若能接通则不做处理;若没有接通,则继续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呼叫事件被接通或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定其他的呼叫转移规则,如,当呼叫转移至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时,呼叫事件仍然没有接通,循环将呼叫事件转接至排在第一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达到预设的呼叫转移次数,停止呼叫转移操作。

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是上述第七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如图5所示,包括:

强度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判断模块120,用于判断强度获取模块110获取的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用于在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及用于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呼叫转移模块130,用于在判断模块120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呼叫转移取消模块140,用于在判断模块120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呼叫转移取消模块140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及信号强度阈值,强度获取模块110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通过判断模块120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当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不做处理。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探测一次,每1min探测一次等。

当配置了呼叫转移业务之后,强度获取模块110继续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同样通过判断模块120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呼叫转移取消模块140自动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即当终端的网路环境变好,网络信号强度足以接听呼叫事件,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将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接入本机。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若是,则自动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时间阈值同样可以根据终端的探测频率设定,如,当探测频率为每30s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1min、2min甚至更多;又如,当探测频率为每1min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2min、3min甚至更多,理论上来说,时间阈值不小于探测的时间间隔的2倍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21*第二号码#”(如“**21*11111111111#”,其中,“11111111111”为第二号码)的指令至服务器端,直接针对终端进行呼叫转移设置,便于将所有的呼叫事件呼叫转移至第二号码。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指令“##21#”至服务器端,自动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在其他实施例中,呼叫转移请求和取消呼叫转移请求可以以任意的其他约定好的方式进行传送,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是上述第七实施例的优化实施例,包括:

强度获取模块110,用于获取本机第一号码的网络信号强度;

判断模块120,用于判断强度获取模块110获取的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用于在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及用于判断网络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

呼叫转移模块130,用于在判断模块120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使得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其中,第二号码中包括至少一个待转移号码;

呼叫转移取消模块140,用于在判断模块120判定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呼叫转移取消模块140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

在本实施例中,该呼叫转移方法应用于能够进行通话的终端,且在终端中配置了是否开启自动呼叫转移的选项,当用户开启了终端中的自动呼叫转移选项,并配置了呼叫转移的目的号码及信号强度阈值,强度获取模块110开始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并通过判断模块120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小于信号强度阈值,呼叫转移模块130发送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配置呼叫转移业务;当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不做处理。这里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理论上来说,该值为终端接通呼叫事件需要的网络信号强度的最小值,这里不做具体限定。终端探测网络信号强度的频率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可以设定为实时探测,也可以设定为每30s(秒)探测一次,每1min(分钟)探测一次等。

待转移号码可以为本人的其他号码,也可以是能够联系到本人的亲朋的号码,以此提升呼叫事件接通的概率,避免因错过外拨来电特别是重要来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一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该呼叫事件转移至待呼叫转移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并按照预设顺序设定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进行呼叫转移,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即当服务器端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若能接通则不做处理;若没有接通,则继续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呼叫事件被接通或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如,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两个待转移号码,排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没有接通呼叫事件后,继续将呼叫事件转接在排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若仍然没有接通,结束呼叫转移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定其他的呼叫转移规则,如,当呼叫转移至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时,呼叫事件仍然没有接通,循环将呼叫事件转接至排在第一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达到预设的呼叫转移次数,停止呼叫转移操作。

当配置了呼叫转移业务之后,强度获取模块110继续以设定的频率获取本机第一号码对应运营商的网络信号强度,同样通过判断模块120将其与预设的信号强度进行比较,当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呼叫转移取消模块140自动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即当终端的网路环境变好,网络信号强度足以接听呼叫事件,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将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接入本机。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之后,进一步判断网络信号强度大于信号强度阈值的持续时间是否大于预设时间阈值,若是,则自动发送取消呼叫转移请求至服务器端取消呼叫转移业务。这里的时间阈值同样可以根据终端的探测频率设定,如,当探测频率为每30s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1min、2min甚至更多;又如,当探测频率为每1min探测一次,可以将时间阈值设定为2min、3min甚至更多,理论上来说,时间阈值不小于探测的时间间隔的2倍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小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指令“**21*待转移号码#”至服务器端,直接针对终端进行呼叫转移设置,便于将所有的呼叫事件(外拨来电)呼叫转移至待转移号码。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将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及呼叫转移顺序的呼叫转移请求发送至服务器端进行呼叫转移配置,呼叫转移顺序即为各待转移号码在呼叫转移请求中的排列顺序。当检测到终端的网络信号强度大于预设信号强度阈值,终端自动发送指令“##21#”至服务器端,自动取消呼叫转移业务。在其他实施例中,呼叫转移请求和取消呼叫转移请求可以以任意的其他约定好的方式进行传送,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一种基于弱信号环境的呼叫转移系统,如图6所示,包括第七实施例~第十二实施例中任意一呼叫转移装置100,还包括与呼叫转移装置100通信连接的服务器端200,在服务器端200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210,用于接收呼叫转移装置100发送的呼叫转移请求将第二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及用于接收呼叫转移装置100发送的取消呼叫转移请求取消呼叫转移业务;

监听模块220,用于监听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入事件;

转接模块230,用于当监听模块220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入事件,将呼叫事件转移至第二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转接模块230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转接,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一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200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当服务器端200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该呼叫事件转移至待呼叫转移号码。

当第二号码中包括多个待转移号码时,服务器端200在接收到呼叫转移请求之后,将该多个待转移号码设定为呼叫转移目的号码,并按照预设顺序设定多个待转移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当服务器端200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按照多个待转接号码的呼叫转移顺序依次进行呼叫转移,直到呼叫事件接通或将呼叫事件转移至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即当服务器端200监听到针对第一号码的呼叫事件时,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若能接通则不做处理;若没有接通,则继续将呼叫事件转移至排列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呼叫事件被接通或呼叫顺序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如,当第二号码中只包括两个待转移号码,排在第一位的待转移号码没有接通呼叫事件后,继续将呼叫事件转接在排在第二位的待转移号码,若仍然没有接通,结束呼叫转移操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定其他的呼叫转移规则,如,当呼叫转移至排在最后的待转移号码时,呼叫事件仍然没有接通,循环将呼叫事件转接至排在第一的待转移号码,以此循环,直到达到预设的呼叫转移次数,停止呼叫转移操作。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