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径名称及双标识机制确定的双系统数据通用匹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48180发布日期:2019-03-30 08:5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基于路径名称及双标识机制确定的双系统数据通用匹配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电网数据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路径名称及双标识机制确定的双系统数据通用匹配方法。



背景技术: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是对给出的电力系统运行方式,进行分析、计算,在满足继电保护“四性”(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的要求基础上,确保保护配置、给出保护定值和运行方式要求,并及时协调保护与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配合。故障计算、整定配合等概念成为贯穿整个整定计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但是同时由于其运行方式又相对灵活,因此造成一对矛盾,无法同时兼顾标准化及其灵活设置两个方面问题。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及其管理平台的高速发展,已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平台。而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引入到整定计算过程中,并同时解决标准化流程管理及适用电网优化方式的这对矛盾,即如何整合已有技术和资源为整定计算工具所用,重点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搭建结构,和接口。

而从一直以来沿用的作法,是由整定人员独自完成整个流程:一、二次数据收集、建模、保护版本管理、定值发布、执行监督,这样作法一方面由于保护整定本身工作专业性强,而另一方面这种责任过分集中的作法使得标准化作业、职责划分及管控、全流程管理等无法得以贯彻;同时这种相对封闭的作法也使定值质量过分依赖于整定计算人员本身,不仅增加了工作压力,也因一个人管控全过程的诸多环节使得整定工作人员,特别是在工程相对密集的时间区段会出现管控环节过多而顾此失彼的现象。最重要的是这种作法,使得本来应由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完成的全流程排除了其他参与者,而是由其中一个环节的人员来进行协调,也大大增加了协调难度和效率。因此,急需将这种封闭式管理流程打开并进行分解,将其纳入到已有的开放式、透明化、标准化管理程序中来,以实现责任的正确分工和管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提供了基于路径名称及双标识机制确定的双系统数据通用匹配方法,在已有的整定计算平台及调度流程管理平台间搭建一个合适接口,从而实现跨平台数据及管理同步,同时在整定平台内部实现模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互联网平台及流程化管理的整定计算专业平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路径名称及双标识机制确定的双系统数据通用匹配方法,包括:

在oms平台将新增设备的命名及相关属性建立后,产生一个与新增设备对应的唯一标识;

带有标识的数据经oms平台传送至cobase平台;

cobase平台中,将来自oms的带有标识的数据通过数据路径名称自动建立关联,即可实现两个平台数据对点的工作;

在cobase系统中,建立数据对象与oms系统的数据对象关联后,oms系统的数据唯一标识将保存在与之关联的cobase数据对象中,即cobase数据对象拥有了“双标识”。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oms平台的设备新增申请触发一个新设备投运流程,在经过oms参数初次建模到cobase平台的画图二次建模及属性赋值与短路故障计算及至完成定值计算及定值单形成,然后携带双标识及定值单附件属性返回oms平台管理流程中,完成最终核对及执行,实现两异构平台的信息双向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oms平台,数据的唯一标识由guid自动生成,在cobase平台中唯一标识由uri机制自动生成。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新增设备在oms平台建模到参数传递到cobase平台完成其由画图建模及参数对应匹配,之后cobase平台实现保护对应定值单自动生成,最后反馈至oms平台。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对于首次建模的过程来讲,对于首发oms平台来讲,将大量设备台帐的一次性导入,而对于已有cobase平台,其作为保护整定的专业平台已经累积了相当量的图形数据库资源,对于这个阶段,两平台的对点工作是自动匹配完成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oms平台本身设备标识的唯一性,然后再赋予cobase平台uri唯一标识的本身oms标识,使其带有双重性,oms平台产生的标识作为初始标识是一个新增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一个初始量,这一标识不仅带有调度管理性质,也包含其在电力系统中功能函数及联接关系,将此认为是一个初始信息;

一次设备属性通过唯一性在cobase系统中进行唯一、完全匹配,然后通过其电网中所处位置及属性,通过画图及标识再次增加,及相应属性赋值的过程完成其保护相应计算属性的需求;

定值单由cobase输出时,同时俱备了双系统赋于的双重标识,也即同时满足了两种角色设定要求,即一次系统及二次保护系统,带着这种双重属性反馈至oms平台,再次进入到oms调度管理系统中,以双重标识完成两个系统平台之间的跃迁变换及属性完备性需求。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定值单这一标识可以看作是两个系统平台交流时产生的中间变量,可以被利用在新的技术支持系统中获得所需新的功能属性,以表明增添属性的性质,而当其最终产品返回至原如有系统时,可以认为是增添了新属性的原有对象,仍然受控于原始系统的流程控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oms平台在进行变电站设备建模时所用的信息包模型,是基于一次系统设备并进而将其通过网络拓扑图完成联系,由此形成公共数据类型的核心。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cobase平台基于设备图形单元的建模,具体的变电站设备主要是指一次设备再加上二次系统保护构成的,而对于cobase平台来讲其建模思想正是来自于基于设备的图形单元建模;具休来讲其建模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拖、拽图形数据库中的设备单元,然后通过添加开关及对应线路单元完成画图建模,其中的保护是作为开关的一个属性而存在于图形数据中,显示方式可以认为是对一次二次系统的直接映射,而拓扑结构的实现则通过开关间的线路始点终点定义联接而成;

另一种是直接通过复制、粘贴图形完成一个变电站或新增设备的图形建模,其设备标识和属性是通过对应添加来自oms信息标识赋值给图形对象而完成的,即在赋值前,其图形对象并无电网中对应身份id,其标识是由oms先行决定后赋值予的。

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子还公开了一种接口,所述接口被配置为执行以下流程:

将在oms平台将新增设备的命名及相关属性建立后,产生的一个与新增设备对应的唯一标识传送至cobase平台;

将cobase平台的画图二次建模及属性赋值与短路故障计算及至完成定值计算及定值单形成,然后携带双标识及定值单附件属性返回oms平台;

其中,cobase平台中,将来自oms的带有标识的数据通过数据路径名称自动建立关联,即可实现两个平台数据对点的工作;

在cobase平台中,建立数据对象与oms系统的数据对象关联后,oms系统的数据唯一标识将保存在与之关联的cobase数据对象中,即cobase数据对象拥有了“双标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针对当前调度管理平台oms与保护整定平台cobase间数据无法匹配而导致其两者之间数据无法互通的问题,考虑到其平台描述对象的唯一性及一致性,通过双标识将其各自数据库所描述对象进行一一对应匹配,并以对象加其电气量的属性作为标识内容的方式建立了基于匹配反馈机制的两平台数据互通模型。引入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自主控制系统,完成基于设备描述的oms数据与cobase间数据对象自动对映匹配功能。采用基于变电站及线路联系对象的电网拓扑框架先行搭架,而后基于对象的oms信息对应匹配填充的方式,精准无缝的将两个不同基理数据库搭接在一起,完成两平台资源共享,并在完成保护计算的同时,完全纳入到调度管理体系中的目标。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双标识将其各自数据库所描述对象进行一一对应匹配,并以对象加其电气量的属性作为标识内容的方式建立了基于匹配反馈机制的两平台数据互通模型,解决了调度管理平台oms与保护整定平台cobase间数据无法匹配而导致其两者之间数据无法互通的问题。从系统层面,通过对两个平台的数据库及平台应用机理分析,由最初的oms系统的设备新增申请触发一个新设备投运流程,在经过oms参数初次建模到cobase系统的画图二次建模及属性赋值与短路故障计算及至完成定值计算及定值单形成,然后携带双标识及定值单附件属性返回oms管理流程中,由现场人员完成最终核对及执行,也同时一同在oms系统中完成作为新设备投运的关键流程步骤,共同完成全过程管理,实现两异构平台的信息双向融合。这一跨平台资源共享思想可扩展至多个平台,为实现智能电网控制实现有效技术思路。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子的双系统网络联系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子的基于agent系统的双系统模块化结构;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子的基于路径名称双系统拓扑搜索路径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子的双系统关联自动信息处理与人工干预协计机制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子的双系统间协调机制;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子的oms统一的信息包模型;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子的cobase系统基于设备图形单元的建模方式;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子的考虑双系统流程融合机理过程后工程流程全貌场景图;

图9(a)-图9(g)为本公开实施例子的oms与cobase双系统信息互通融合全过程实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是在这种技术平台间融合需求背景下,一方面通过流程分解将专业的部分进行技术层而分解、模块化,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块间的接口管理完成专业整定计算平台cobase与调度统一管理平台oms的数据交换与融合,以通过平台间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如图1所示。

图1中,一次设备、设备投运管理流程、定值方案、保护动作/状态,上述信息利用ip网络进行传输,oms数据库与ip网络通信,基于oms数据库完成调度流程管理、检修申请(附保护定值)、设备管理(设备台账),cobase数据库分别连接至ip网络、远程操作服务器、客户端pc,客户端pc作为浏览器,用于进行浏览器显示,基于cobase数据库能够实现保护方案(算法)设置、历史的动作/状态、浏览器的显示格式等。

针对当前调度管理平台oms与保护整定平台cobase间数据无法匹配而导致其两者之间数据无法互通的问题,考虑到其平台描述对象的唯一性及一致性,通过双标识将其各自数据库所描述对象进行一一对应匹配,并以对象加其电气量的属性作为标识内容的方式建立了基于匹配反馈机制的两平台数据互通模型。引入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自主控制系统,完成基于设备描述的oms数据与cobase间数据对象自动对映匹配功能。采用基于变电站及线路联系对象的电网拓扑框架先行搭架,而后基于对象的oms信息对应匹配填充的方式,精准无缝的将两个不同基理数据库搭接在一起,完成两平台资源共享,并在完成保护计算的同时,完全纳入到调度管理体系中的目标。

具体的,基于多agent的分布式自主控制系统同时存在于两个系统中,当一个新设备投运,首先在oms系统中会因方式命名及在系统中所处节点唯一产生一个oms对象,这一对象在oms中完成相关一次参数,即一次属性的编写,并形成唯一对象,将这一唯一识别传送至cobase再由二次人员根据其一次属性完成一次建模及二次保护方案及相关定值单的关联,由此形成的二次属性同一次属性一起,一并返回至oms系统中完成其在oms中的相关管理流程。这个过程即是一个自动匹配功能。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本方法即是在已有的整定计算平台及调度流程管理平台间搭建一个合适接口,从而实现跨平台数据及管理同步,同时在整定平台内部实现模块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互联网平台及流程化管理的整定计算专业平台。正是在这种技术平台间融合需求背景下,一方面通过流程分解将专业的部分进行技术层而分解、模块化,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块间的接口管理完成专业整定计算平台cobase与调度统一管理平台oms的数据交换与融合,以通过平台间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如图1所示。

无论是专业整定计算平台cobase与调度统一管理平台oms其底层数据库都是基于对象设计的,即其可认为描述为名称(对象)+属性的方式。因此尽管其形式不同,一个是基于图形为表现方式的,一个是基于数据库条目为表现方式的,但是归根结底其描述的对象可以认为是以描述对象为最小模块单元。因此可以认为是两个自治系统间的信息互通与融合。而每个新建设备的投运即可认为是一个新的agent任务的产生,而完成整个oms建模到参数传递到cobase系统完成其由画图建模及参数对应匹配,到保护对应定值单自动生成,最后反馈至oms系统成为其设备投运中检修票的一个附件及整个流程的一个环节,及至最终现场执行,可认为一个完整代理任务agent的全过程。基于网络互联的双系统资源共享分布式结构,如图2所示,通过全局性(或广域网wan)模块,包含用户界面和数据库功能,将位于调度控制中心oms数据库与cobase数据库融合在一起,将为其服务数据库通过查找、匹配、授权最终完成定值单的执行。agent服务平台提供如信息服务和agent管理这些fipa规定的功能。信息服务可以允许agent发送信息到双方平台,同时agent服务平台还允许系统管理员来添加和删除设备。

图2中,oms用户建立设备后,台账形成,同时形成数据库表示,然后信息跨平台传送,标识信息传送,此处标识信息与数据库标识匹配成功,赋予双标识,在cobase数据库,拖入设备图形,形成数据库标识。

实现a系统到b系统数据更新,关键是建立两个系统间数据对象的关联关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路径名称,二是通过数据唯一标识。

通过路径名称,就是尽可能的给数据增加一些范围条件,使其在进行数据查找时唯一,没有歧义。例如,有一条输电线路在oms系统中和cobase系统中都叫“聊长线”。在进行数据比对时,实际比对的路径数据,可能是“山东.500kv.聊长线”。此种方案的关键是保证根据路径查找的数据对象是唯一的,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数据是人在维护,难免出现数据重复。另外,有时候虽然a、b系统的数据路径不同,用户认为是相同的,这样就不能实现数据的自动更新。由于oms在经过一次性数据建立后,其后的日常维护均是采取的增量添加的形式,即通过新增设备来进行系统的增量管理。这一增量即为一次新增任务的发起点,如图3所示。

在oms系统将新增设备的命名及相关属性建立好后,就会在数据库台帐系统产生一个对应的唯一标识。其中设备作为电网中的一部分,也可以认为是电网拓扑图中的一个节点,即在调度给出设备命名的同时,也给出了其在电网中的位置关系,这种节点联系是通过线路命名及起、终点开关来进行唯一明确界定的。而这一带有标识的数据由移动agent由oms平台传送至cobase平台,而cobase平台在工程人员通过图形拖、拽(第一种模式)或者直接复制相关设备对象绘图的方式建立设备原如框架图,随后将相关名称进行对应,即可将来自oms的带有标识的数据通过数据路径名称自动建立关联,因为其名称中属性体现了在一次系统中一次属性,即其名称以及在系统中所处节点,因此可通过其路径自动形成节点,这一节点在cobase系统中为一次电网中一个有编号,名称及性质的一次具体设备,因此可对应其电网拓扑图中自动关联)即可实现两个系统数据对点的工作。同时,作为第一次系统数据库建立时也是遵循由oms原始台帐数据自动生成id,(标识即是id,这是系统自生成并且唯一的)然后传送至cobase系统通过数据路径名称自动建立关联,无需人工对点。只是在出现自动关联不正确情况时,需要人工干预用户手动修改数据关联,进行解决。

在cobase系统中,建立数据对象与oms系统的数据对象关联后,oms系统的数据唯一标识将保存在与之关联的cobase对象数据,是数据库中的唯一对象即cobase数据对象拥有了“双标识”。这一对象本身自带有来自oms的属性及标识,又在cobase系统中由唯一对应对象而赋予二次属性,也同时是cobase库中的数据对象。

“双标识”将保证数据一次对点后,关联关系永不随用户数据对象名称的修改而变化,可实现两个系统高效的数据自动传输、更新。通过数据唯一标识。在oms系统,数据的唯一标识由guid自动生成,在cobase系统中唯一标识由uri机制自动生成。数据标识在各自系统中自动生成,保证在本系统中,标识永远不会重复。数据标识不暴露给用户,保证一旦生成就永远不会被修改。所以,通过数据标识建立数据关联,数据更新时一定能找到唯一更新对象,即使数据对象的名称被修改,也没有影响。通过这种一一明确对应的方式即可避免原有的经过模糊识别匹配算法建立的系统互通机制。因为这一方法完全可以对设备对象进行明确的定位及属性对映,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目标对象冲突而无法形成匹配的问题。

从上面的两数据间的完全匹配问题可以看出两点:(1)人工干预与自动匹配间的平衡问题。从图4可以看出,如果是对于首次建模的过程来讲,对于首发系统oms来讲,是大量设备台帐的一次性导入,而对于已有cobase系统来讲,其作为保护整定的专业平台已经累积了相当量的图形数据库资源,对于这个阶段,两系统的对点工作是自动匹配完成的,(来自oms的一次设备对象与cobase中的设备对象是自动匹配的)人工干预只出现在标识错误的纠错过程中。也就实现了系统自动匹配,而人工最终审核纠错的特殊环节这一流程设计思想。这也是实现程序本身开放透明性与监控机制并行的设计理念,其机制运行图如图4所示。因为一次设备是唯一在系统中存在的,这一匹配不仅包括名称唯一性,也是一次系统图中的唯一节点,这一唯一标识在cobase里可以具体体现为一个实际对象,如开关,变压器等。

(2)而由于oms本身设备标识的唯一性,然后再赋予cobase系统uri唯一标识的本身oms标识,使其带有双重性,这样作的目的一是出于唯一性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下一步定值单形成后重返oms作准备。oms产生的标识作为初始标识可以认为是一个新增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一个初始量,这一标识不仅带有调度管理性质,也包含其在电力系统中功能函数(如变压器的属性定义,开关的属性定义)及联接关系(如开关的始点、终点定义),可以将此认为是一个初始信息,这一信息在整个调度管理的流程中基本满足了管理需求。当然这是对一次设备及一次系统的解读,而对于二次系统来讲,即对于保护来讲,这又是远远不够也是无法充分表达的。也可以说一个设备的两个不同属性,而对于oms来讲,保护定值这一需求可以在整个流程管理中作为设备一个属性来进行处理,而对于保护层面来讲这又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技术专业要求不同的一个技术过程。因此,这一一次设备属性通过唯一性在cobase系统中进行唯一、完全匹配,然后通过其电网中所处位置及属性,通过画图及标识再次增加,及相应属性赋值的过程完成其保护相应计算属性的需求。因为对于设备来讲其在系统中的拓扑位置决定了其短路电流大小,而其所备功能属性也决定了其保护需求,这两个方面在保护体系中是相对固定,而且是cobase系统需要集中考虑的。有了这些设备属性设定及电网定位需求,相应的保护方案也自动产生。结果即是保护定值的形成,这一定值单由cobase输出时,同时俱备了双系统赋于的双重标识,也即同时满足了两种角色设定要求,即一次系统及二次保护系统。带着这种双重属性反馈至oms系统,再次进入到oms调度管理系统中来,以双重标识完成两个系统之间的跃迁变换及属性完备性需求。双重属性即在oms中一次系统的设备名称,一次属性及在一次系统中的节点名称对象;第二重属性即是其二次保护配置,以及相关关联定值单。

如图5所示,数据管理系统是一个数据存储和交流的中心。每当一个oms执行一个设备投运的新增任务后,首先通过两个平台的分别体独立体系的模块化建模,前者基于台帐,后者基于图形单无,然后通过双标识完成完全匹配,为激活相应oms调度操作提供基础。在执行整个设备落地的过程中,由于这种标识的唯一性、双重性,使得整个过程中通过双平台之间一对一交流消除冲突提供合作。故障计算平台cobase系统仍根据设备单元在电网中所处位置自动计算短路电流,并根据不同的保护判断算法及规则,面象不同性质设备对象形成定值单,这仍然是一个封闭专业的过程。而结果的体现是以新增设备双重标识及其一个附加属性的形式重新返回至与现场直接相关的调度管理系统oms中,并最终完成设备落地与调度系统的一一对应。因此,这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协调系统工作的具体体现,即异构的两个系统通过其共同指向的对象相同而形成天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依赖于其形式或者功能、需要,而是归属于一个唯一标识的设备单元,并通过标识id进行确定。而其由于技术层面的需求和技术属性不同而存在于不同异构系统,而在不同系统完成相应属性描述后,其所增加的是为其服务形成的副产品,这里是指定值单,而随着这一副产品同时产生的是新系统的新标识,这一标识可以看作是两个系统交流时产生的中间变量,可以被利用在新的技术支持系统中获得所需新的功能属性,以表明增添属性的性质,而当其最终产品返回至原如有系统时,可以认为是增添了新属性的原有对象,仍然受控于原始系统的流程控制。因此,这种回归自然属性唯一性,又可以通过不同身份标识的添加的协调过程可以使其扩展到更多平台,共享更多的服务,以完成不同层面的技术要求,从而自然实现平台间资源共享及目标冲突的问题。

图5中,先在oms中形成唯一一个设备,然后在cobase中形成相应设备的新建匹配。这一匹配即是指来自oms系统一次设备对应的其具体对象在二次系统cobase中的匹配,由此来进行二次保护装置的添加及定值的计算。在cobase中添加的是其二次属性,包括其保护配置及计算出的保护定值。

基于面向对象双系统设计思想数据库构成分析,如图6所示,为oms调度系统在进行变电站设备建模时所用的信息包模型,并应用于平时的调度状态监控、监测及其设备操作中,从其中可以看出其设计思想及底层数据库类形是基于一次系统设备如线路、开关等,并进而将其通过网络拓扑图完成联系,由此形成公共数据类型的核心。过程的作用是建立oms系统一次设备对象与其在cobase中的二次属性之间的联系,将其保护定值关联,再回到oms系统中完成其在设备投运或异动中的管理流程。

下面再对比分析cobase系统基于设备图形单元的建模方式。图7为一个变电站一次二次系统构成的电气量监测系统图,可以看到其是由具体的变电站设备主要是指变压器、线路、开关等一次设备再加上二次系统保护构成的。而对于cobase系统来讲其建模思想正是来自于基于设备的图形单元建模。具休来讲其建模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拖、拽图形数据库中的设备单元,然后通过添加开关及对应线路单元完成画图建模,其中的保护是作为开关的一个属性而存在于图形数据中,显示方式可以认为是对一次二次系统的直接映射。而拓扑结构的实现则通过开关间的线路始点终点定义联接而成。另一种是直接首先通过复制、粘贴图形完成一个变电站或新增设备的图形建模。当然以上这两种操作本身并不俱备标识设备id性质,其标识和属性是通过人工对应添加来自oms信息标识赋值给图形对象而完成的。即在赋值前,其图形对象并无电网中对应身份id,其标识是由oms先行决定后赋值予他的。

图7是指在一次系统节点中存在的一次设备对象如何与其二次保护配置相对应统一的过程。

基于面向对象底层设计统一后的双系统流程融合机理过程分析,通过对两个平台的数据库及平台应用机理分析,由最初的oms系统的设备新增申请触发一个新设备投运流程,在经过oms参数初次建模到cobase系统的画图二次建模及属性赋值与短路故障计算及至完成定值计算及定值单形成,然后携带双标识及定值单附件属性返回oms管理流程中,由现场人员完成最终核对及执行,也同时一同在oms系统中完成作为新设备投运的关键流程步骤,共同完成全过程管理,实现两异构平台的信息双向融合。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构思,下面给出了平台实例分析,如图9(a)-图9(g)所示,其4张图显示了从oms与cobase双系统信息互通融合全过程的流程界面图。其中图9(a)图为oms系统将其相关新增设备相关台帐信息推送到cobase系统,进行第一次信息推送与同步;信息到达cobase系统后,其接口界面为图图9(b)所示,以增量包列表的形式导入至cobase数据库,进入定值计算环节;而图图9(c)为cobase系统中画图建模的模式1与模式2,图9(d)、图9(e)分别为新增线路及相关变电站设备的图形界面;图9(f)则显示的为两系统对保护版本管理的一个界面。其中由oms完成相关版本基本信息的输入,提出需求,而保护版本的具体维护由保护厂家技术人员在cobase后台完成。而图9(g)图总概了定值单自动生成后返回到oms进行设备投运流程直至最后现场执行的管理流程界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