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云灌溉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88334发布日期:2019-02-15 22:50阅读:6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云灌溉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云灌溉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灌溉系统中运行的前端控制器,普遍具备安装位置分散,安装数量庞大的特点。在一个灌溉系统中,属于前端现地控制设备的灌溉控制器有可能高达几百套设备,广泛的安装在不同乡镇及行政村中。在目前的使用过程中,

这些控制器本身的相关信息复杂且繁复,包括设备编号、所属地区、使用人员、管理人员等,而这些信息的写入配置和设备的安装分配极易出错。同时在使用维护过程中这些数据也需要维护人员在现场及时准确的获悉。传统的设备还在使用打印编号记录在记录本中,安装及维护是一一对应查询的方式。效率低下,出错率高。

同时传统的编号式信息记录方式信息量小、时效性差。无法即时获得设备的配置信息或修改后的配置信息。同时也只能承载设备本身的基础信息。设备负责传输的其他有效信息如:设备使用记录、实时水量、电量等灌溉有效信息在现地无法有效实时查询。难以跟踪设备的使用过程,缺乏对设备的整个使用周期的信息记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云灌溉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方法及系统,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云灌溉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生成云灌溉物联网信息二维码;

s2,将二维码安装在各个云灌溉设备上,并记载安装信息;

s3,扫描所述二维码,服务器解析二维码信息;

s4,依据二维码信息对设备进行操作;

s5,将处理结果返回移动端。

优选地,步骤s1包括以下内容:

s11,将物联网卡和设备编号进行绑定,并录入后台服务器;

s12,将服务器录入的设备数据进行唯一标识和加密并通过二维码信息技术生成二维码。

优选地,步s2包括以下内容:

s21,安装设备时,利用小程序扫描二维码,使得程序与后台服务器连接;

s22,建立连接后,调用gps信息,通过小程序将安装信息实时上传至后台服务器;

s23,同时绑定并更新二维码后台信息。

优选地,所述安装信息包括安装归属地的县乡镇村、管理人员信息、设备号和设备属性。

优选地,步骤s3包括以下内容:

s31,利用手机终端扫描二维码,与后台服务器通过安全验证后建立实时连接;

s32,手机端自动转到此设备的服务器端信息查询界面,显示该二维码中记载的设备信息。

优选地,所述手机终端与后台服务器建立的实时连接包括在用户手机端和后台服务器端建立一条安全的移动信息传输通道。

优选地,所述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的属性信息、使用信息、及通过该设备的外围设备采集到的实时电量信息,实时水量信息及累计信息。

优选地,步骤s4中所述操作包括设备的开关操作、设置轮灌计划。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云灌溉物联网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灌溉设备,移动终端以及后台服务器,所述灌溉设备上贴有专属二维码,与服务器之间通过特定协议互相通讯进行基础数据传输,利用终端设备通过扫码设备的二维码,然后将解析二维码信息的请求发送给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经过解析后将解析后的二维码信息返回给移动终端;

所述后台服务器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数据端口分类系统;二维码解析系统;信息安全系统;身份认证系统;实时数据解析储存分发系统;信息智能匹配管理系统;设备运维管理远控系统和用户权限分配系统;

所述数据端口分类系统负责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

所述二维码解析系统对扫描得到的二维码进行信息解析,并将信息传输至所述实时数据解析储存分发系统;

所述信息安全系统为了保证信息传输和储存过程的安全性;

所述身份认证系统在首次绑定二维码与灌溉设备时对绑定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

所述信息智能匹配管理系统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智能匹配;

所述设备运维管理远控系统负责对所有的灌溉设备及移动终端进行远端控制;

所述用户权限分配系统负责对用户的操作权限进行划分匹配。

优选地,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或平板,所述信息智能匹配管理系统包括对行政编码、gps地理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的信息匹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云灌溉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方法和系统,通过云灌溉物联网与二维码之间的信息实时更新极大地简化了施工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实现了设备信息配置的百分百准确,解决了之前的配置信息麻烦易出错的大问题。用户在设备现场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查询设备所有使用信息,简单便捷,操作简单,信息全面;操作简单易学,即使农村大年纪的老人也会操作。同时远程控制功能使得用户可以便捷控制多处设备,极大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云灌溉物联网系统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所述的云灌溉物联网系统中后台服务器的组成;

图3是实施例2中云灌溉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节水灌溉设备的云灌溉物联网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灌溉设备,移动终端以及后台服务器,所述后台服务器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数据端口分类系统;二维码解析系统;信息安全系统;身份认证系统;实时数据解析储存分发系统;信息智能匹配管理系统;设备运维管理远控系统和用户权限分配系统;

所述数据端口分类系统负责对不同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

所述二维码解析系统对扫描得到的二维码进行信息解析,并将信息传输至所述实时数据解析储存分发系统;

所述信息安全系统为了保证信息传输和储存过程的安全性;

所述身份认证系统在首次绑定二维码与灌溉设备时对绑定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

所述信息智能匹配管理系统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智能匹配;

所述设备运维管理远控系统负责对所有的灌溉设备及移动终端进行远端控制;

所述用户权限分配系统负责对用户的操作权限进行划分匹配。

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或平板,所述信息智能匹配管理系统包括对行政编码、gps地理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的信息匹配。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节水灌溉设备的云灌溉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设备出厂技术实施:

步骤1:将物联网卡和设备编号进行绑定,并录入服务器后台。

步骤2:将服务器录入的设备数据进行唯一标识和加密并通过二维码信息技术生成二维码。

步骤3:将设备二维码打印出来,并粘贴到对应设备上。

二、施工安装技术实施:

步骤1:施工人员在现场安装设备时,手机上打开小程序,扫描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前端界面。前端程序通过移动网络与后台服务器连接

步骤2:后台服务器发送授权给前端设备小程序,施工人员点击允许后,获得安全权限,建立前端设备和后台服务器的安全连接,及功能配置。

步骤3:前端小程序调用gps信息,并扫描准备安装的灌溉控制器上的粘贴的二维码,小程序将通过二维码技术,与后台服务器已经储存的二维码相关信息进行交互,建立配对通讯连接及信息入库分类配置准备。

步骤4:通过二维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前端设备与后台服务器建立安全和持续的连接后,前端施工人员,通过小程序,将设备的安装信息、配置信息输入(如:安装归属地的县乡镇村、管理人员信息、设备号、设备属性等。同时自动上传gps信息。)相关信息将通过移动信息技术,实时同步上传与后台服务器自动配对。同时此设备二维码在后台信息绑定并更新。

三、移动终端的使用技术步骤:

步骤1:管理人员或者用户,使用手机或其他前端设备(pad、定制移动终端等)打开微信扫码。

步骤2: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现场设备上的二维码图标,手机开始采集二维码信息。

步骤3:手机扫描到二维码后,通过二维码信息技术,将自动与后台服务器通过安全验证后建立实时连接。

步骤4:通过设备二维码信息技术的安全验证后,手机端自动转到此设备的服务器端信息查询界面。后台服务器通过将实时发送设备的属性信息、使用信息、及通过次设备的外围设备采集信息如实时电量信息,实时水量信息及累计信息的实时查询。二维码扫描后将在用户手机端和后台服务器端建立一条安全的移动信息传输通道,用户将获得不断实时更新的设备数据。每次扫描二维码,二维码和后台服务器端都将进行数据的更新配置,用户每次扫码都将获得最新的信息,而不是传统的二维码固定信息。

步骤5:用户扫描二维码后的远程控制,用户可以通过二维码扫描,和后服务器建立安全连接,通过后台服务器的信息反馈技术,可以在手机端进行登录和进入权限管理界面。在界面中可以点击设备开关、设置轮灌按计划。将控制信息反向发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根据相关扫描到的二维码的配置信息,通过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技术,再将用户的远程操作发送到相关设备上,实现用户的远程控制。

通过采用本发明公开的上述技术方案,得到了如下有益的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云灌溉物联网二维码的应用方法和系统,极大地简化了施工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实现了设备信息配置的百分百准确,解决了之前的配置信息麻烦易出错的大问题。用户实现了传统设备不具备的在设备现场只要刷一下二维码即可实时查询设备使用信息的功能(设备使用时间时长、次数、用水量、用电量等详细信息)。简单便捷,操作简单,信息全面;操作简单易学,即使农村大年纪的老人也会操作。同时远程控制功能使得用户可以便捷控制多处设备,极大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该二维码因为与后台服务器实时连接,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处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