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移动设备签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4009发布日期:2019-04-20 06:38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移动设备签到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签到系统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移动设备签到系统。



背景技术:

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为固定与移动设备通信环境建立一个特别连接的短程无线电技术。其实质内容是要建立通用的无线电空中接口(radioairinterface)及其控制软件的公开标准,使不同厂家生产的便携式设备在没有电线或电缆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能在近距离范围内具有互用、相互操作的性能(interoperability),蓝牙技术可实现固定设备、移动设备和楼宇个人域网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交换,蓝牙技术使用2.4~2.485ghz的ism波段的uhf无线电波,这是全球范围内无需取得执照的工业、科学和医疗用(ism)波段的2.4ghz短距离无线电频段。如今,蓝牙技术已经非常普遍,绝大多数移动设备都载有蓝牙芯片,几乎所有手机都装有蓝牙发射和接受装置并可以通过其进行短距离信息传输,尤其在2012年蓝牙技术4.0(ble技术)出现以后,蓝牙技术已经具备成本低、有效连接距离扩大、超低传输延迟、极低的运行和待机功耗等特点,使用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得蓝牙信标(beacon)设备可连续工作数年之久,而蓝牙技术,尤其是蓝牙beacon技术还支持产品和服务提供商通过蓝牙广播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信息,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在对出勤率进行考察时,通常有主动式与被动式两种方式,所谓主动式即在到达时进行登记,所谓被动式,即由专门人员进行现场点名。这两种方式都存在效率低下、统计繁琐、容易替代的缺点。虽然,已有很多技术已被应用以改进主动式签到效率,如指纹采集装置、打卡装置等方式,但签到效率仍然较低,需要人员依次到固定地点排队进行。近年来,应用于智能手持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在andoid、windowsphone和ios平台的设备上大部分均安装了蓝牙硬件模块和摄像模块。因此,很多智能手持设备均具有蓝牙通讯功能和拍照功能。但是,并不具备基于此项功能的签到服务。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签到系统,来实现自动快捷签到的功能,并且有效规避替签、代签等不真实签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移动设备签到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移动设备签到系统,包括移动终端、签到接收端与后台服务器;所述移动终端包含蓝牙搜索传输模块、存储模块、摄像模块和签到数据生成模块,摄像模块用于采集移动终端所处场景的个人自拍信息,其将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传输至存储模块;所述蓝牙搜索传输模块用于搜索签到接收端周边预设距离阈值内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将其传递给所述签到数据生成模块;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签到项目、需要签到用户的编号id、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以及其对应的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存储模块包括密钥数据生成单元,密钥数据生成单元将签到项目、编号id、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与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整合加密生成密钥数据;所述签到数据生成模块用于将在签到接收端周边接受到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和存储模块中存储的手机蓝牙mac地址进行匹配,其筛选出匹配成功的手机蓝牙mac地址后将密钥数据传递至该签到接收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后台服务器与签到接收端相连通并发送、存储、处理和接收信息,后台服务器内预存有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包括签到项目、用户的编号id及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签到接收端位于签到地点,其用于与移动终端的蓝牙搜索传输模块进行接收配对,其接收密钥数据,签到接收端包括密钥解析模块、通信模块、信息对比模块、场景拍摄模块、判断模块与结果输出模块;所述密钥解析模块用于解析密钥数据,其获取签到项目、用户的编号id、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与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所述通信模块与后台服务器通讯连接,其用于获取后台服务器中的相关信息,其将相关信息与接收到的签到项目、用户的编号id与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通过信息对比模块进行对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场景拍摄模块用于拍摄识别签到接收端所在的地点场景,其将地点场景与摄像模块所采集到的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通过信息对比模块进行对比,其判断地点场景与个人自拍所处场景是否处于同一地点区域。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信息对比模块将对比信息与地点场景判断信息传输至判断模块,由判断模块基于对比信息与地点场景判断信息判别是否签到成功。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结果输出模块与判断模块连接,其用于将是否签到成功信息传输至移动终端。

签到项目包括考勤业务项目、会议签到业务项目、现场投票业务项目。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能实现即刻签到,在进行签到时,签到数据生成模块用于将在签到接收端周边接受到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和存储模块中存储的手机蓝牙mac地址进行匹配,其筛选出匹配成功的手机蓝牙mac地址后将密钥数据传递至签到接收端,并由签到接收端进行接收,密钥解析模块对接收到的密钥数进行校验匹配,一方面实现了签到,安全性高,方便省时,另一方面解决手机蓝牙签到系统中面临的安全性与安装便携性冲突的问题。

2、本发明的信息对比模块用于将摄像模块获取的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与签到接收端获取的地点场景信息进行对比,其判断签到人、移动终端是否处于与签到接收端同一地点场景,从而规避替签、代签等不真实签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结构框图。

图中标号:1、移动终端;101、蓝牙搜索传输模块;102、存储模块;103、摄像模块;104、签到数据生成模块;2、签到接收端;201、密钥解析模块;202、通信模块;203、信息对比模块;204、场景拍摄模块;205、判断模块;206、结果输出模块;3、后台服务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移动设备签到系统,包括移动终端1、签到接收端2与后台服务器3;所述移动终端1包含蓝牙搜索传输模块101、存储模块102、摄像模块103和签到数据生成模块104,摄像模块103用于采集移动终端1所处场景的个人自拍信息,其将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传输至存储模块102;所述蓝牙搜索传输模块101用于搜索签到接收端2周边预设距离阈值内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并将其传递给所述签到数据生成模块104;所述存储模块102用于存储签到项目、需要签到用户的编号id、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以及其对应的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存储模块102包括密钥数据生成单元,密钥数据生成单元将签到项目、编号id、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与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整合加密生成密钥数据;所述签到数据生成模块104用于将在签到接收端2周边接受到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和存储模块102中存储的手机蓝牙mac地址进行匹配,其筛选出匹配成功的手机蓝牙mac地址后将密钥数据传递至该签到接收端2。

后台服务器3与签到接收端2相连通并发送、存储、处理和接收信息,后台服务器3内预存有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包括签到项目、用户的编号id及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

签到接收端2位于签到地点,其用于与移动终端1的蓝牙搜索传输模块101进行接收配对,其接收密钥数据,签到接收端2包括密钥解析模块201、通信模块202、信息对比模块203、场景拍摄模块204、判断模块205与结果输出模块206;所述密钥解析模块201用于解析密钥数据,其获取签到项目、用户的编号id、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与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所述通信模块202与后台服务器3通讯连接,其用于获取后台服务器中的相关信息,其将相关信息与接收到的签到项目、用户的编号id与用户手机蓝牙的mac地址通过信息对比模块203进行对比。

场景拍摄模块204用于拍摄识别签到接收端2所在的地点场景,其将地点场景与摄像模块103所采集到的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通过信息对比模块203进行对比,其判断地点场景与个人自拍所处场景是否处于同一地点区域。

信息对比模块203将对比信息与地点场景判断信息传输至判断模块,由判断模块205基于对比信息与地点场景判断信息判别是否签到成功。

结果输出模块206与判断模块205连接,其用于将是否签到成功信息传输至移动终端1。

签到项目包括考勤业务项目、会议签到业务项目、现场投票业务项目。

本发明能实现即刻签到,在进行签到时,签到数据生成模块104用于将在签到接收端2周边接受到蓝牙设备的mac地址和存储模块中存储的手机蓝牙mac地址进行匹配,其筛选出匹配成功的手机蓝牙mac地址后将密钥数据传递至签到接收端2,并由签到接收端2进行接收,密钥解析模块201对接收到的密钥数进行校验匹配,一方面实现了签到,安全性高,方便省时,另一方面解决手机蓝牙签到系统中面临的安全性与安装便携性冲突的问题。本发明的信息对比模块203用于将摄像模块103获取的个人自拍及场景信息与场景拍摄模块204获取的地点场景信息进行对比,其判断签到人、移动终端1是否处于与签到接收端2同一地点场景,从而规避替签、代签等不真实签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