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8245发布日期:2018-09-14 23:3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属于网络及数据通信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WIFI网络在成本、吞吐量、室内覆盖、频率资源等方面有优势,使其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不仅在传统的桌面互联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要接入方式,用户数量急剧增长。在机场、大型商场、体育馆、车站等大型场所下,通常用户密度高、数量大。由于单个AP的覆盖范围有限,为了满足大量用户的接入,需要部署大量的AP,每个AP下面需要接入的用户数量众多,但在大规模密集组网环境下,实际性能常常与设计性能相去甚远。

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对于密集环境下,WIFI性能下降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主要是通过改进802.11的二进制退避算法或者将OFDMA和MU-MIMO技术引入MAC层接入方案中,但这两种方法均有所缺陷。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解决用户并发接入风暴的问题,保证大型空间内覆盖WiFi网络,优化密集用户场景下的系统性能和传输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保证大型空间内覆盖WiFi网络,优化密集用户场景下的系统性能和传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包括因特网、核心交换机、服务器、交换机和AP,所述因特网与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网线连接,所述服务器与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网线连接,所述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网线连接,所述AP7设有多个,各个AP分布于所述大型空间内,各个AP和所对应的交换机通过网线连接,各个AP上设有天线,各个站点和AP之间无线通信。

进一步地,上述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其中:所述因特网与核心交换机之间设有防火墙。

进一步地,上述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其中:还包括监控设备,所述监控设备与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网线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其中:所述AP上连接有至少2根天线,所述天线为定向天线。

本实用新型突出的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1)提升频谱利用率和网络吞吐量。这对于提升密集用户接入环境下的用户上网体验有很大的帮助;(2)时延低。能够有效减小数据发送碰撞的概率,降低了每个客户端的等待时间从而减少网络延迟,非常适合于对时延敏感的应用,比如语音聊天、在线视频等应用;(3)降低被调度的用户之间的同信道干扰,提升系统的性能表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因特网,2—防火墙,3—核心交换机,4—服务器,5—监控设备,6—交换机,7—接入点(AP),8—站点(STA)。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包括因特网1、核心交换机3、服务器4、监控设备5、交换机6和接入点(AP)7,因特网1与核心交换机3之间通过网线连接,且二者之间设有防火墙2,服务器4与监控设备5均与核心交换机3之间通过网线连接,所述大型空间内,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安装有多台交换机6,所述交换机6与核心交换机3之间通过网线相连接,所述AP7设有多个,各个AP7分布于所述大型空间内,各个AP7和所对应的交换机6通过网线连接,各个AP7上设有天线,各个站点(STA)和接入点(AP)之间无线通信。优选地,若在室内安装WiFi多点接入系统,则每层设置一台交换机6

优选地,根据AP7所在位置区间,其区间内人流密度不同,AP7的设置方式也不同,例如在人数不是很多的地方,采用普通AP7即可,在人数较多的地方,如会议室、体育场、机场候机厅所用AP7需连接多跟天线,且天线采用定向天线。通过使用定向天线,在密集场景下为了减少干扰,一般会使用定向天线控制每个AP7的覆盖范围。定向天线够将信号控制在覆盖目标区域内,而在其它区域内能够迅速衰减。对于体育场、会议室、机场候机厅这类室外密集用户场景,各个AP7间的间距很小,使用小角度的定向天线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可形成不同的天线波瓣,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本实用新型大型空间WiFi多点接入系统的通信方法基于IEEE802.11的DCF模式,所述DCF模式是IEEE802.11最基本的媒介访问方法,DCF模式通过该带碰撞避免的载波帧听多址协(CSMA/CA)技术来实现对无线信道的共享接入,CSMA/CA技术基本原理为:站点在发送数据前会先帧听信道,一旦信道变成空闲,站点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我们称之为DCF帧间隔(DIFS),并继续帧听信道。如果在这个随机时间段内信道一直处于空闲状态,那么站点就可开始传输数据。如果在等待时间内发现有其它的站点在传输数据,那么这个站点就会相应的延迟传输,会等待信道变为空闲,然后等待DIFS时长并随机退避一段时间。如果退避时间结束后信道仍然处于空闲状态,那么节点就可占用信道发送数据了。一般情况下,节点选择的随机退避时间不相同,这样就可有效的避免数据发送的时候产生冲突。

为了解决隐藏节点引起的碰撞问题,IEEE802.11协议引入了RTS/CTS接入模式,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通过RTS、CTS帧交换的形式对信道进行预约。RTS、CTS帧中包含一个持续时间(duration)字段。STA发送数据前,先发送一个RTS帧,包括了发送地址、接收地址以及这次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时间。AP在收到RTS帧后,如果信道空闲,就会广播一个CTS帧,CTS帧会复制上一个RTS帧的duration字段,并进行更新。该STA在收到CTS帧后,就认为信道空闲,经过短帧间间隔(SIFS)时间间隔,开始发送自己的数据。其它站点在收到广播的CTS帧后,就会根据CTS帧里面的duration字段自动更新自己的网络分配矢量(NAV)值,并且延迟竞争接入信道的时间。这样,就可有效解决隐藏节点的问题。如果STA在SIFS间隔内没有收到AP回应的CTS帧,则说明信道繁忙,因此会开启二进制指数退避过程。

802.11协议可在MAC层上引入多用户接入方式,允许同一时间在信道上有多个用户进行数据传输,这样就可大幅提升系统的吞吐量和接入能力,使其适合于密集接入环境下的传输。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用户多入多出技术,能够突破无线接入点(AP)在同一时间只能和一个用户进行通信的限制,可在同一时间让AP能够同时将数据发送至多个终端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用的通信方法是基于IEEE802.11的DCF模式,节点依然采用原来的二进制指数退避方式竞争信道。另外,为了不引入新的控制帧开销,采用RTS/CTS方式来进行AP和STA之间的控制信息交换,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1)AP通过RTS、CTS帧交换来获取信道状态信息;

(2)AP通过广播CTS帧来通知哪些STA获得上行传输机会,开始数据传输

在AP端配置有M根天线,N个STA分布在AP覆盖范围下。AP端支持K个空间流并行传输。

在上行链路中,经过分布式帧间间隙(DIFS)和一段退避时间后,当 STA1首先获得信道接入的机会,发送一个RTS帧给AP。AP在收到该STA的RTS帧后,发送一个I-CTS帧,然后AP广播该I-CTS帧,上述步骤具有以下作用:

(1)通知其它STA可开始竞争接入信道,竞争上行传输的机会;

(2)告知STA1, AP成功收到了RTS帧。

有数据需要发送的STA在收到I-CTS帧后,就会等待SIFS时间间隔并且从竞争窗口CW中随化选择一个数值进行退避。当某个STA的退避计数器的值首先减为0时,该STA成功竞争接入信道,会发送一个RTS帧给AP。其它的STA则会暂时将自己的退避过程挂起,等待信道空闲SIFS时间间隔后继续开始上次暂停的退避过程。

AP端能够支持的同时传输空间流的个数最大值为K,每当AP收到一个RTS帧,K的值就减1。同时,AP在发出I-CTS帧后会维护一个计时器T,计时器T逐渐递减,即AP接收RTS帧后的等待时间上限。一旦K的值变为0时,或者是计时器T的值减为0,AP就会广播一个Final CTS帧(简称F-CTS帧),表明信道竞争阶段结束,通知其它站点延迟竞争接入信道;并且,通知之前成功接入信道的STA发送上行数据帧。F-CTS帧中的receiver address字段就是那些成功接入信道并发送RTS帧给AP的STA。AP在收到STA的上行数据帧后,经过SIFS间隔,广播一个G-ACK帧,表明数据帧的成功接收。在准备开启传输时,某个STA发出的RTS帧与其它节点或者AP发送的帧冲突碰撞。如果在经过SIFS+I-CTS时间间隔后,该STA仍未收到AP广播的F-CTS帧,可认为碰撞产生,此次传输尝试失败。所有节点在等待DIFS时间间隔后重新开始竞争接入信道。如果AP关联的节点数不是很多或者是网络负载较小的时候,就会出现AP在发出I-CTS帧后,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收到K个RTS帧。这时,为了避免信道陷入不必要的等待,等待计时器T时间间隔后,AP就会发送F-CTS帧,通知STA可发送上行数据帧,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等待,提高了空口的使用效率。

在下行链路中,在下行链路,多个并行空间流之间有相互的干扰,即存在多用户干扰消除问题。因此,AP需要对发出的数据帧进行预编码,减小并行传输的空间流的干扰。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基于SLNR的预编码准则的算法,SLNR的预编码准则算法属于现有技术,可在公开文献中查阅,这里不再赘述。在下行链路中,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的调度方法如下:

AP端能够支持的同时传输空间流的个数最大值为K,N个STA分布在AP覆盖范围下,

(1)对所有N名待选用户进行预编码,并按照其各自的信噪比进行排序,并挑选其中信噪比最大的K名组成初始的用户组合。将该初始组合表示为集合B,而经过排序但未被选入集合B的N—K名用户组成有序队列C;

(2)设置当前替换轮数X=0和最大替换轮数Q;

(3)参照上述的基于SLNR准则的预编码算法,计算集合B中所有用户的SLNR值,并将其中SLNR值最小的用户标记为ud,其SLNR值标记为SLNRd;

(4)选出有序队列C中的第一位用户,即C中信噪比最大的用户替换集合B中的用户ud,,组成临时用户组合B1,并从有序队列C中删除被选出的用户;

(5)计算临时用户组合B1中各用户的SLNR值,并将其中SLNR值最小的用户标记为ue,其SLNR值标记为SLNRe;

(6)比较SLNRe和SLNRd,若SLNRe>SLNRd,则采取以下步骤:6.1承认步骤(4)中的替换是合理的,即B1替代B,并用ue和SLNRe的值替换原来的ud和SLNRd;SLNR,专SLNRd,同时当前替换轮数X=X+1;6.2对有序队列C进行更新,即将所有集合B以外的待选用户按照其各自的信噪比有序的组合起来,为下一轮的替换做好准备;6.3检查替换轮数X,若已达到最大替换轮数Q,则结束本算法,以现有集合B作为调度结果,否则返回步骤(4),进行下一轮的替换。若SLNRe≤SLNRd,则采取以下步骤:6.4认为步骤(4)中的替换不合理,保留原有集合B以及ud和SLNRd;6.5检查有序队列C,如果有序队列C中仍有待选用户,则返回步骤(4),进行下一次替换尝试;如果有序队列C已经为空序列,则结束本算法,以现有集合口作为调度结果。

采用上述方法,每一轮的替换都是针对当前用户组合占中SLNR值最小的用户展开的。根据SLNR定义,在各用户端噪声功率相同的情况下,SLNR值越小就表示该用户自身信道的衰落越大,或其它用户的干扰越大。因此,将SLNR值最小的用户视为被替换的有助于提高传输效率,减少干扰,此外,上述算法中每一轮的替换都是以用户组合B中最小的SLNR值得到改善或已遍历用户组合B以外的所有用户为结束条件的,为了限定算法的最长运行时间,通常需要设置最大替换轮数Q这一参数。然而Q的取值优选为3~5。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提升频谱利用率和网络吞吐量。这对于提升密集用户接入环境下的用户上网体验有很大的帮助;(2)时延低。能够有效减小数据发送碰撞的概率,降低了每个客户端的等待时间从而减少网络延迟,非常适合于对时延敏感的应用,比如语音聊天、在线视频等应用;(3)降低被调度的用户之间的同信道干扰,提升系统的性能表现。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