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耳式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4370发布日期:2018-08-29 01:21阅读:21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耳式耳机。



背景技术:

压耳式耳机在耳壳制造组装过程中,一般是用密封胶将喇叭单体封装在耳机前壳上,然后盖上后壳,喇叭单体与前壳之前形成前腔,喇叭单体与后壳之前形成后腔。

通常,为了使压耳式耳机的声音听上去更均衡,会在前腔与后腔之间增加声短路孔,使喇叭单体的振膜振动更协调,拥有更好的瞬态效果,避免佩戴过程中振膜异响。然而,设置声短路孔会降低耳机的低频响度。为了弥补设置声短路孔对耳机低频效果的影响,以让耳机拥有更好的低频效果,通常会在后壳上增设导声管。

现有技术中,设置有声短路孔和导声管的压耳式耳机的耳壳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前腔7与后腔8之间设置声短路孔1,使喇叭单体9的振膜振动更协调,声短路孔1是在前壳2上开孔,使得耳机整体宽度较大,声短路孔1处贴有适当的调音网布(Mesh)3,用以调音,防止低频损失过多;导声管(Tube)4安装在独立的后壳5上,并在后壳5上外置设置,由于该导声管4的存在,使得后壳5不能作为耳机的外观件,则会在后壳5外围增设一个外观壳6将后壳遮挡罩住,增设外观壳6相应地也会增大耳机的宽度和厚度尺寸。

然而,对于压耳式耳机,为提高佩戴舒适度和使用方便性,在设计时一般要求耳机尺寸越小越好,除去喇叭单体本身尺寸及壳体厚度,现有技术这种压耳式耳机对于声短路孔及导声管的设计均会较大程度上增加压耳式耳机的尺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耳式耳机,瞬态效果好,且整体尺寸小。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压耳式耳机,包括前壳、喇叭单体和后壳,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固连并围成耳机腔,所述喇叭单体位于所述耳机腔内,所述喇叭单体将所述耳机腔分隔为位于所述前壳与喇叭单体之间的前腔和位于所述喇叭单体和所述后壳之间的后腔,所述耳机腔内设置有支撑架,所述喇叭单体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声短路孔,所述声短路孔连通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

所述前壳具有面向所述喇叭单体的第一侧面,所述支撑架固设在所述前壳的第一侧面上。

所述支撑架具有垂直于所述前壳的第一侧面的支柱,所述声短路孔位于所述支柱上。

所述声短路孔上覆盖有调音网布。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前壳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压耳式耳机还包括导声管,所述导声管位于所述后腔内,且所述导声管的一端与所述压耳式耳机的外部空间连通。

所述后壳上设有导声管安装孔,所述导声管与所述压耳式耳机的外部空间连通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导声管安装孔内。

所述导声管安装孔上覆盖有调音网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耳机腔内设置一支撑架,喇叭单体安装在该支撑架上,且在该支撑架上设置声短路孔以连通耳机腔前腔的和后腔,使喇叭单体的振膜振动更协调,拥有更好的瞬态效果,避免佩戴过程中振膜异响;且声短路孔开设在喇叭单体的支撑架上,该支撑架位于耳机前壳的第一侧面上,第一侧面为面向则声短路孔的设置不会占用前壳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不会占用整个耳壳宽度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压耳式耳机小型化设计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现有技术压耳式耳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压耳式耳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压耳式耳机与现有技术压耳式耳机的频响曲线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2,一种压耳式耳机,包括前壳1、喇叭单体2和后壳3,前壳1和后壳3固连并围成耳机腔A,喇叭单体2位于耳机腔A内,喇叭单体2将耳机腔A分隔为位于前壳1与喇叭单体2之间的前腔5和位于喇叭单体2和后壳3之间的后腔6,耳机腔A内设置有支撑架4,喇叭单体2安装在支撑架4上,支撑架4上设有声短路孔7,声短路孔7连通前腔5和后腔6。

通过设置声短路孔7以连通前腔5和后腔6,可以使喇叭单体2的振膜振动更协调,拥有更好的瞬态效果,避免佩戴过程中振膜异响;且本实施例中声短路孔7开设在喇叭单体2的支撑架4上,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中设置在前壳上,则声短路孔7的设置不会占用前壳1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即不会占用整个耳壳宽度方向的尺寸,如图2所示,则有利于减小耳机宽度方向尺寸,满足压耳式耳机小型化设计需求。

对于支撑架4在耳机腔A内的设置,本实施例中其设置在前壳1上,具体地,前壳1具有面向喇叭单体2的第一侧面1.1,支撑架4固设在前壳1的第一侧面1.1上。当然,支撑架4也可以固设在后壳1的侧壁上,本实施例对其设置位置及结构可不做具体限制。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4为一环形结构,其包括用于与喇叭单体2的外侧面配合以封装喇叭单体2的L形环形部4.1以及将L形环形部4.1固连在前壳1的第一侧面1.1上的支柱4.2,支柱4.2垂直于前壳1的第一侧面1.1,声短路孔7具体位于支柱4.2上,即声短路孔7的直径方向沿耳机耳壳的厚度方向,只是占用前腔5或后腔6的厚度,不会影响整个耳壳的宽度尺寸。

由于设置声短路孔7会降低耳机低频响度,为尽可能弥补次问题,声短路孔7上覆盖有调音网布8,用以调音,防止低频效果损失过多。

为简化整体结构,支撑架4与前壳1为一体成型结构。

为进一步地弥补设置声短路孔7造成的降低耳机低频响度的问题,压耳式耳机还包括导声管8,导声管8位于后腔6内,且导声管8的一端与压耳式耳机的外部空间连通但不露出后腔6,以使导声管8内置于后腔6内。通过设置导声管8,能够将喇叭单体2动作的背波集中传至人耳耳道口达到补偿低音的效果,以使压耳式耳机能够具有优质的低频效果;同时,导声管8内置设置,后壳3可直接作为外观壳,相比现有技术外置设置的结构,无需另外设置外观件遮挡导声管8,进一步减小了耳壳宽度方向尺寸;耳机后腔6为弥补导声管8所占体积会相应的稍微变厚,但相比现有技术中在后壳外部设置外观件,整个耳壳的厚度方向尺寸也有较大程度的减少。则本实施例中耳壳宽度和厚度方向尺寸均有减少,则整个耳机的尺寸大大减少。

对于导声管8的安装,具体地,在后壳3上设有导声管安装孔3.1,导声管8与压耳式耳机外部空间连通的一端安装在导声管安装孔3.1内,可用密封胶封装固定。

由于压耳式耳机在设计过程中会考虑到耳机后腔6的共振频率,一般要求其共振频率F0在100Hz~500Hz之间,则导声管8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公式:

其中:F0-耳机后腔的共振频率;c-声速;S-导声管的截面积;d-导声管开孔的直径;l-导声管长度;V-耳机后腔体积。

经验证,本实施例中导声管8的设计改善并不会影响耳机的声学性能,可参考图3,图3中所示实线为本实施例中导声管内置所对应的耳机频响曲线,虚线为现有技术导声管外置所对应的耳机频响曲线,由图3中可以看出,两种情况频响曲线差别甚微,当导声管内置时耳机后腔共振频率F0为300Hz左右时呈现为波谷。

进一步地,导声管安装孔3.1上覆盖有调音网布9,用以调节谐振频率波谷的深度。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