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防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3075发布日期:2018-09-04 23:34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防水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手机防水机构。



背景技术:

传统三防手机或者手持终端,IP67级别以上机壳之间的防水密封结构为:机壳+硅胶密封圈,导致产品普遍设计的比较厚重,局限了手机的轻薄化。传统三防手机或者手持终端,IP67级别以上机壳之间的防水密封结构为:机壳+硅胶密封圈。防水效果主要由机壳强度和硅胶密封圈设计决定,硅胶密封圈主要有以下2种方式:方式一:硅胶防水密封圈截面设计为圆形,如图2所述:优点:上下壳压合时,防水密封圈在机壳的槽内有变形空间,对机壳的强度要求相对低;缺点:圆形防水密封圈模具制作难,模具型腔需要在上下模同时加工,生产容易产生厚度不均,披锋及段差难以控制,对模具制作要求高,密封圈不良容易导致产品防水失效。方式二:硅胶防水密封圈截面设计为方形,如图3所述:优点:方形防水密封圈模具制作简单,模具型腔只在下模加工即可,密封圈尺寸容易控制;缺点:上下壳压合时,防水密封圈在机壳的槽内基本没有变形空间,靠机壳把密封圈强制压变形,对机壳的强度要求高,限制了机壳的外观设计。因此,急需找到一种防水圈生产良率高及机壳轻便的手机防水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机防水机构,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水圈生产良率低及机壳过于厚重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手机防水机构,包括有上壳体、下壳体以及防水圈;所述下壳体设置有容置腔;所述防水圈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上壳体插置固定在所述防水圈的上方;所述防水圈包括有方体块以及弧体块;所述弧体块固定在所述方体块的下表面;所述弧体块的底边长度不大于所述方体块的底边长度。

优选地,该弧体块的竖向截面为圆形。

优选地,该方体块的竖向截面为方形。

优选地,该弧体块的竖向截面为半圆形。

优选地,该弧体块的竖向截面直径长度小于所述方体块的竖向截面的底边长度。

优选地,该弧体块的竖向截面直径长度等于所述方体块的竖向截面的底边长度。

优选地,该方体块与弧体块为一体热压成型。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弧体块固定在方体块的下表面,因此,当防水圈置于容置腔时,上机壳与下机壳压合时,弧体块可向底部四周膨胀使之弹性形变空间变大,使得防水圈在容置腔内有变形空间,对机壳的强度要求相对低,可防止上机壳和下机壳因防水圈的弹性形变不足而断裂损坏,可减少上机壳和下机壳的厚度,使得上机壳和下机壳的重量减轻,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上机壳和下机壳过于厚重的缺陷;并且采用截面为上方形下半圆形的防水圈可减少生产难度,只需要对下模具的型腔加工即可,不再需要对上模具进行加工,便于控制生产尺寸,提高防水圈的生产效率;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防水圈生产良率低及机壳过于厚重的缺陷,对防水手机的轻薄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手机防水机构的剖视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硅胶密封圈与上下机壳组合的方式一的剖视结构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硅胶密封圈与上下机壳组合的方式二的剖视结构图。

图中:1-上机壳;2-防水圈;3-下机壳;11-第二倒角;21-方体块;22-弧体块;31-第一倒角;32-容置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机防水机构。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圈2,包括有方体块21以及弧体块22;所述方体块21的竖向截面为方形,所述弧体块22的竖向截面为半圆形;所述弧体块22采用一体热压成型方式固定在所述方体块21的下表面上;所述弧体块22的竖向截面直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方体块21的竖向截面的底边长度。显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方体块21可由若干个小方体块21 组合而成,所述弧体块22可由若干个小弧体块22组合而成;并且在所述方体块 21与弧体块22的相交面上,所述弧体块22的相交面是完全固定在所述方体块 21的相交面上的;也就是说,所述弧体块22的横截面为圆形,而所述方体块21 的横截面为方形,所述弧体块22的横截面直径小于等于所述方体块21的横截面的任意边长,其目的是让弧体块22充当一个弹性形变缓冲区;当方体块21受到挤压时,其挤压力会传递到弧体块22上,从而使得弧体块22发生弹性形变,增加其防水性能,防止机壳因挤压过度而损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手机防水机构,包括有上壳体、下壳体以及所述防水圈2;所述下壳体设置有容置腔32;所述防水圈2放置于所述容置腔 32内;所述上壳体插置固定在所述防水圈2的上方;所述防水圈2包括有方体块21以及弧体块22;所述弧体块22固定在所述方体块21的下表面;所述弧体块22的底边长度不大于所述方体块21的底边长度;所述上壳体的底部向外凸形成有凸块,该凸块的边角处设置有第二倒角11;所述下壳体于容置腔32处设置有第一倒角31。显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中,所述弧体块22与所述下壳体于容置腔32的底部接触;所述第一倒角31的作用在于引导上机壳1装配到下机壳3上,防止上机壳1与下机壳3合拢固定时跑偏,方便上机壳1直接挤压方体块21使之发生弹性形变,方便将上机壳1组装到下机壳3上;所述第二倒角11的作用在于增加上机壳1的挤压强度,便于挤压所述防水圈2发生弹性形变;所述第一倒角31和第二倒角11的截面为方形或圆弧形,只要能实现相应的作用即可,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具体形状。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弧体块22固定在方体块21的下表面,因此,当防水圈2 置于机壳的容置腔32时,上机壳1和下机壳3压合,弧体块22可向底部四周膨胀使之弹性形变空间变大,可防止上机壳1因手机防水机构的弹性形变不足而断裂损坏;并且采用这种截面为上方形下半圆形的结构可减少防水圈2的生产难度,只需要对下模具的型腔加工即可,不再需要对上模具进行加工,从而便于控制防水圈2的生产尺寸,提高防水圈2的生产效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