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耳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7037发布日期:2019-04-05 19:31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无线耳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耳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挂式无线耳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蓝牙通讯技术的普及,有些听障人士所使用的助听器也结合了蓝牙通讯技术,除了保有收听外界声音的功能,也能配合智能型装置收听音乐、接听电话,大大提升生活的便利性。然而,现有市场上挂耳式造型的助听耳机,都以拆换不同尺寸的耳挂来配合耳朵大小,或是仅有固定尺寸的耳挂,无法调整松紧度,若遇到尺寸不符合的耳型,容易造成松脱等困扰。此外,现有的蓝牙助听耳机大多是内建充电式电池,无法方便更换,局限了使用时间。因此,对于有长期配戴需求的听障人士而言,无疑是亟欲改善之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之其中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挠式耳挂及磁吸式电池的无线耳机装置。

本实用新型包含:听筒单元、耳挂单元,及电源供应单元。所述听筒单元适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主机传递的讯号并发出声音。所述耳挂单元可塑形地连接于所述听筒单元,并包括外套件,及穿设于所述外套件并与所述听筒单元电连接的导线总成。所述电源供应单元包括与所述耳挂单元的外套件一体连接的连接座、可分离地与所述连接座连接的电池模块、设于所述连接座并与所述导线总成电连接的第一端子组、设于所述电池模块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组接触形成电连接的第二端子组,及磁性件,所述电池模块具有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且电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组的电池,其中,所述磁性件设于所述连接座与所述电池模块其中一者,使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连接座磁吸相接。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磁性件设于所述连接座且相邻所述第一端子组,用于与所述第二端子组相磁吸。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端子组具有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相间隔的第二端子,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第一绝缘体,所述磁性件是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所述第二端子组具有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电池的第一电极的第三端子,及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电池的第二电极的第四端子。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第一端子组为同心圆结构,且由内而外依序为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绝缘层,及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磁性件是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导线总成具有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的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导线、可塑形的金属线,及包覆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二导线及所述金属线的套管。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金属线的材质为铜。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套管的材质为聚乙烯。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外套件是以具有弹性且能配合所述套管塑形而弯折的材质所制成。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外套件的材质为热塑性弹性体。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连接座具有界定出插拔空间的座体,及位于所述座体的相反端且与所述插拔空间相连通的开口与端口,所述座体具有界定出所述插拔空间的内壁面,所述内壁面形成肩部,所述第一端子组是设置于所述端口并抵靠于所述肩部,所述插拔空间具有位于所述肩部一侧的第一口径部,所述壳体具有供所述第二端子组设置的端部,所述电池模块可经由所述开口插设于所述插拔空间,并使所述端部伸入所述第一口径部,以使所述第一端子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组。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壳体还具有主管部,及形成于所述主管部一端且可抵接于所述连接座的底座部,所述插拔空间还具有连接于所述第一口径部且形状与所述主管部相配合的第二口径部,且所述第二口径部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口径部的口径。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内壁面还具有卡槽,所述电池模块还具有连接于所述壳体一侧用于扣接于所述卡槽的卡扣件。

在一些实施态样中,所述卡扣件具有连接于所述底座部的按压部,及连接于所述按压部用于扣接于所述卡槽的卡勾部,所述按压部可受压抵以使所述卡勾部与所述卡槽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相较于现有的蓝牙助听耳机,本实用新型无线耳机装置的耳挂单元能受使用者弯折而塑形,以配合不同使用者的耳型,增加穿戴的舒适性;另外,可拆式的电池模块相较于现有的内建式电池,更能于电力耗尽时即时更换,减少听障人士生活中的不便利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之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线耳机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2是一立体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电池模块是可分离地与所述实施例的一连接座连接;

图3是所述实施例与一控制主机的电连接方块示意图;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导线总成;

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所述导线总成穿设于所述实施例的一外套件;

图6是一局部剖视图,说明所述电池模块插设于所述连接座的态样;

图7是一局部剖视图,说明所述电池模块分离于所述连接座的态样;

图8是沿着图7中的线VIII-VIII所撷取出的一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第一端子组;及

图9是沿着图7中的线IX-IX所撷取出的一剖视图,说明所述实施例的一第二端子组。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无线耳机装置1之一实施例,是以一适用于提供给听障人士使用的助听器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态样的实施例中也可转用为一般的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装置1适用于与一控制主机5耦接,且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无线耳机装置1是利用蓝牙(Bluetooth)与所述控制主机5耦接,但在其他态样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通过Wi-fi、红外线、NFC等多种无线连接技术,并不以蓝牙连接为限。所述控制主机5适用于将接收到的声音经过特殊的声音处理技术,转换成一听障人士听得清楚的音频讯号发射至本无线耳机装置1。当然,当所述无线耳机装置1被作为普通的无线耳机使用时,所述控制主机5也可为一智能型手机、一平板电脑,或任何一具有音乐播放功能的装置。

本实施例的无线耳机装置1包含一听筒单元2、一耳挂单元3,及一电源供应单元4。所述听筒单元2包括一机壳21、一设置于所述机壳21内且适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主机5发送的音频讯号的控制模块22、一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22并外露于所述机壳21的电源开关23、一用于播放音频的扬声模块24,及一设置于所述机壳21的耳塞件25。所述耳塞件25可用于贴合在使用者邻近耳道口处的耳廓,不需伸入耳道。

另配合参阅图4与图5,所述耳挂单元3是可弯折塑形地连接于所述听筒单元2的机壳21,并包括一外套件31,及一穿设于所述外套件31并与所述听筒单元2电连接的导线总成32。所述外套件31适用于贴靠在使用者的耳朵与头部的连接处,并以一具有弹性的材质所制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套件31的材质为热塑性弹性体(Thermoplastic elastomer,简称TPE),但不以此为限。所述导线总成32具有一第一导线321、一第二导线322、一可弯折塑形的金属线323,及一包覆所述第一导线321、所述第二导线322及所述金属线323的套管324。所述第一导线321与所述第二导线322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22与所述电源供应单元4,以将所述电源供应单元4提供的电力传输给所述听筒单元2。所述金属线323是以一可弯折塑形的材质所制成,且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线323的材质为铜,但不以此为限。所述套管324于本实施例中为一热缩套管,且材质为聚乙烯(polyethylene,简称PE)。所述耳挂单元3的制作流程包含利用到一内膜制程,将所述套管324包覆固定所述第一导线321、所述第二导线322及所述金属线323,再进行一包胶制程,使所述套管324的外周侧形成所述外套件31。通过在耳挂单元3中设置可弯折塑形的金属线323,而能配合不同使用者的不同耳型,增加穿戴的舒适性。

另配合参阅图6与图7,所述电源供应单元4包括一连接座41、一电池模块42、一第一端子组43、一第二端子组44,及一磁性件45(见图8)。所述连接座41一体连接于所述耳挂单元3的外套件31,并具有一界定出一插拔空间415的座体411,及位于所述座体411的相反两端且与所述插拔空间415相连通的一开口412与一端口413。所述座体411具有一界定出所述插拔空间415的内壁面414,且所述内壁面414形成一肩部416,及一卡槽417。所述插拔空间415具有一位于所述肩部416一侧的第一口径部415a,及一连接于所述第一口径部415a与所述开口412的第二口径部415b。所述第二口径部415b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口径部415a的口径。所述第一端子组43是设置于所述端口413并抵靠于所述肩部416。所述电池模块42可分离地与所述连接座41连接,并具有一壳体421、一设于所述壳体421内的电池422,及一连接于所述壳体421一侧的卡扣件423。具体而言,所述壳体421具有一形状与所述第二口径部415b相配合的主管部421a、一形成于所述主管部421a一端并供所述第二端子组44设置的端部421b,及一形成于所述主管部421a另一端的底座部421c。所述端部421b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口径部415a相配合。所述电池模块42可经由所述开口412插设于所述插拔空间415,并使所述端部421b伸入所述第一口径部415a,以使所述第一端子组43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组44。所述电池422具有位于同一侧的一第一电极422a与一第二电极422b,且所述第一电极422a与所述第二电极422b皆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组44。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422a为正极,所述第二电极422b为负极,但不以此为限。所述卡扣件423具有一连接于所述底座部421c的按压部423a,及一连接于所述按压部423a的卡勾部423b。当所述电池模块42插入所述连接座41且所述第二端子组44接触至所述第一端子组43,所述卡勾部423b会扣接于所述卡槽417,使所述电池模块42与所述连接座41固定连接,所述底座部421c则抵接于所述连接座41。当使用者需更换所述电池模块42,可压抵所述按压部423a以使所述卡勾部423b与所述卡槽417分离。

再配合参阅图8与图9,所述第一端子组43与所述第二端子组44皆为同心圆结构。详细的说,所述第一端子组43具有一位于圆心的第一端子431、一呈环状地与所述第一端子431相间隔的第二端子432,及一呈环状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子431与所述第二端子432之间的第一绝缘体433。所述磁性件45是呈环状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体433与所述第二端子43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端子组43组装在一起。所述第一端子431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线321,所述第二端子432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线322。所述第二端子组44焊接于所述电池422的一端,并具有一位于圆心且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端子431与所述电池422的所述第一电极422a的第三端子441、一呈环状地与所述第三端子441相间隔且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端子432与所述电池422的一第二电极422b的第四端子442,及一呈环状地设置于所述第三端子441与所述第四端子442之间的第二绝缘体443。当所述电池模块42插设于所述连接座41,所述第一端子组43与所述第二端子组44会相互靠近,并通过所述磁性件45与所述第二端子组44产生一磁吸作用力,进而使所述电池模块42与所述连接座41磁吸相接,所述第一端子组43与所述第二端子组44会相互接触以使所述电源供应单元4能将电力经由所述导线总成32输送至所述听筒单元2。通过预先设计好的第一端子组43与第二端子组44,使用者更换电池模块42时不需反复检查电池422的正、负极是否有对齐,可直觉性的简单插拔,并通过所述磁性件45与所述卡扣件423的设计,使所述电池模块42能与所述连接座41固定连接。在其他态样的实施例中,所述磁性件45也可与所述第二端子组44一起组装而设置于所述电池模块42。另外,所述磁性件45也可不与所述第一端子组43结合,改成直接镶嵌于所述电池模块42的壳体421或所述连接座41的座体411,只要能与相对的端子组相磁吸,同样可达到使所述电池模块42与所述连接座41磁吸相接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无线耳机装置1相较于现有的蓝牙助听耳机,本实用新型无线耳机装置1的耳挂单元3能受使用者弯折而塑形,以配合不同使用者的耳型,增加穿戴的舒适性;另外,可拆式的电池模块42相较于现有的内建式电池422,更能于电力耗尽时即时更换,减少听障人士生活中的不便利性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之目的。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但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