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拾音麦克模组防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9868发布日期:2019-03-22 19:33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拾音麦克模组防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车载拾音麦克模组防震结构。



背景技术:

人机语音交互在汽车中已有广泛应用,未来随着算法不断优化、人机交互体验感进一步提升,人机语音交互必普及于汽车中。作为人机交互中的汽车耳朵:车载拾音麦克,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件。

现有车载拾音麦克板固定于汽车,需要经历一个繁琐调试过程,要在“可靠性:麦克板符合车规牢固性”、“减轻共振:避免麦克板与汽车共振带来影响拾音”、“减轻震动:汽车震动传递给麦克板带来的抖动影响拾音”这三个互相影响、此消彼长的变量上,反复调试、取一个最佳合适值。从而导致研发调试时间长造成产品上市时间长,研发涉及专业领域人才多造成研发难度大,使用器材种类过多造成批量性生产一致性差、产能低、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拾音麦克模组防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载拾音麦克模组防震结构,包括模组外壳和硅胶套,且所述硅胶套固设于所述模组外壳内部,所述模组外壳包括外壳主体、固定脚和固定座,所述外壳主体为筒状,所述固定座为圆环形,所述固定座设于所述外壳主体的一端,所述固定脚设于所述外壳主体上,所述硅胶套包括硅胶套主体及硅胶套固定部,所述硅胶套主体为筒状,且所述硅胶套固定部套设于所述硅胶套主体一端,所述硅胶套主体内部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固设麦克板,且所述固定槽为所述硅胶套主体向内凹陷形成。

所述硅胶套固定部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分别为所述硅胶套固定部的内外两外沿向下延伸形成。

所述硅胶套主体上设有第一固定缺口。

所述外壳主体上设有固定脚。

所述固定脚设有三个。

所述外壳主体上设有第二固定缺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满足减轻麦克板受到汽车的震动与共振带来的拾音影响的需求,提高麦克板的拾音效果,可快速安装于汽车内,避免复杂的调试,可快速应用于车载拾音系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模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硅胶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载拾音麦克模组防震结构,包括模组外壳1和硅胶套2,且所述硅胶套2固设于所述模组外壳1内部,如图2所示,模组外壳1包括外壳主体11、固定脚13、固定座12和第二缺口14,所述外壳主体11为筒状,所述固定座12为圆环形,所述固定座12设于所述外壳主体的一端内部,所述固定脚13设于所述外壳主体11上,所述外壳主体上设有固定脚13,所述固定脚13设有三个。。

如图3所示,所述硅胶套2包括硅胶套主体21及硅胶套固定部22,所述硅胶套主体21为筒状,且所述硅胶套固定部22套设于所述硅胶套主体21一端,所述硅胶套主体21内部设有固定槽26,所述固定槽26固设麦克板3,且所述固定槽26为所述硅胶套主体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硅胶套固定部22设有第一固定部23和第二固定部24,且所述第一固定部23和第二固定部24分别为所述硅胶套固定部22的内外两外沿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硅胶套主体上设有第一固定缺口25。本实用新型的硅胶套固定部设于固定座上,且与固定座的内部直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是一个车载拾音麦克模组,使用特殊的结构设计,将麦克板完全内嵌于一个整体的硅胶套中、不与模组外壳直接硬接触,从而实现麦克板“悬浮”于模组中。

减轻麦克板受到汽车共振带来的影响拾音、减轻汽车震动传导带来的影响拾音;而使用整模组形式也解决了车载麦克的固定问题,便于快速安装使用、降低成本。

麦克板整体固定于硅胶套中、与模组外壳不直接接触。当汽车在自身固有频率抖动时,硅胶套将缓冲抖动,减轻共振,将共振频率峰移到人声频率之外;当汽车在震动时,硅胶套将缓冲麦克板的震动,并提供支撑的硬度,避免麦克板自身出现严重的调制。

将硅胶套再固定于模组外壳中,麦克模组可直接安装于汽车内。

车载拾音麦克模组的核心是阻尼系统,阻尼系统设计的核心是降低传导抖动以及避免共振,阻尼系统在麦克模组中的核心部件是硅胶套。阻尼系统过硬,减震效果差。阻尼系统过软,在冲击震动环境下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调制。比如汽车只是剧烈抖动一下,却会导致麦克板的反复抖动。结合人声频率在100Hz(男低音)到10000Hz(女高音)范围内,设计阻尼系统将共振频率和调制后频率峰移在人声频率范围之外。再将阻尼系统的设计和调试,在硅胶套这个单体上实现;再辅以外壳集成成一个车载拾音麦克模组。从而,单个车载拾音麦克模组,就能解决震动、共振、一致性、可靠性、安装等车载拾音难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