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1705发布日期:2019-05-07 21:0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扬声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扬声器模组。



背景技术:

扬声器模组是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要声学器件,用于完成电信号与声信号之间的转换,是一种能量转换器件。现有的高端扬声器模组中都含有吸音颗粒设计,用于增大后腔体积,降低扬声器的谐振频率F0,提升灵敏度,降低整机功耗。

由于现有的吸音颗粒放置区域仅有一面网布开孔设计,会导致吸音颗粒同外界气流交换受限,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吸音效果,使其对扬声器模组的性能提升效果打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上述缺陷与不足之一,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扬声器模组,包括模组壳体以及收容于所述模组壳体内的扬声器单体,所述扬声器单体将由所述模组壳体围成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所述后声腔中设有吸音腔,所述吸音腔中填充有吸音材料,所述模组壳体内设置有第一透气隔离单元和第二透气隔离单元,所述第一透气隔离单元与所述第二透气隔离单元合围形成所述吸音腔的腔体,并且,所述第一透气隔离单元形成所述吸音腔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模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配合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所述内腔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与所述吸音腔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透气隔离单元的一端嵌合到所述卡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上与所述吸音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用于将吸音材料填充到所述吸音腔内的填充孔,所述填充孔的周围开设有多个所述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气隔离单元包括多个第一透气隔离件,多个所述第一透气隔离件围成用于放置所述吸音材料的多边形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气隔离单元还包括用于保持所述第一透气隔离件的边框,所述边框能够嵌合在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气隔离单元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面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模组壳体内设置有框体结构,所述框体结构形成有保持空间,所述保持空间与所述卡槽连通,用于保持从所述卡槽插入的所述第一透气隔离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框体结构与所述第一壳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透气隔离单元包括第二透气隔离件,所述第二透气隔离件压合或粘合在所述框体结构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气隔离件和所述第二透气隔离件均设为多孔网布或多孔金属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多面开孔的吸音腔,增大了开孔面积,使吸音颗粒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吸音效果,降低扬声器的谐振频率F0,提升灵敏度,降低整机功耗;此外,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所有使用吸音颗粒方案的扬声器模组上均可应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模组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模组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模组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A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模组的第一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扬声器模组的第一壳体的另一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100-扬声器模组

10-扬声器单体 20-上壳

2001-上壳的底面 2002-上壳的侧面

21-收容腔 22-吸音腔

23-出声孔 24-填充孔

25-卡槽 26-框体结构

27-压框 30-下壳

31-阻尼孔 40-PET网

50-阻尼网 1-第一透气隔离单元

2-第二透气隔离单元 101-第一透气隔离件

102-边框 201-第二透气隔离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比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图1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扬声器模组的示意图。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模组100包括模组壳体以及收容于该模组壳体内的扬声器单体10,扬声器单体10将由模组壳体围成的内腔分隔为前声腔和后声腔,模组壳体上靠近扬声器单体10的位置设有出声孔,出声孔与前声腔相连通,用于发声;后声腔中设有吸音腔,吸音腔内填充有吸音材料,用于改善扬声器的声学性能。吸音材料优选为吸音颗粒。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模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例如上壳)20和配合在上壳20上形成内腔的第二壳体(例如下壳)30,上壳20的底面2001设置在远离下壳30的一端,上壳20的顶面为敞口端,设置在靠近下壳30的一端,下壳30扣合在上壳20的顶面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内腔。内腔中并排设有用于放置扬声器单体10的收容腔21和填充有吸音颗粒的吸音腔22,上壳20的侧面2002靠近扬声器单体10的位置设有出声孔23,上壳20内设置有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和第二透气隔离单元2,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与第二透气隔离单元2合围形成吸音腔22的腔体,并且,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形成吸音腔22的侧壁,第二透气隔离单元2与上壳20的底面2001相对设置,形成吸音腔22的底面。

上壳20的底面2001上与吸音腔22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填充孔24,填充孔24能够贯穿上壳20,使得填充孔24与吸音腔22相连通,吸音颗粒通过填充孔24灌入吸音腔22中。填充孔22的表面覆盖有PET网40,能够将吸音颗粒封装。

上壳20上与吸音腔22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用于放置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的卡槽25,卡槽25开设在填充孔22的周围,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嵌合到卡槽25中,与卡槽25配合合围形成吸音腔22的周向侧壁。

上壳20内设置有框体结构26,框体结构26形成有保持空间,该保持空间例如沿竖直方向从上壳20的内表面向下壳30的底部延伸一定距离,该保持空间与卡槽25连通,用于保持从卡槽25插入的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的一端嵌合到卡槽25中,例如与框体结构26的内壁相抵接固定,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的另一端与卡槽25的槽口卡接固定。

术语“保持”指保持构件与构件连接,阻止构件(例如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在物体(例如上壳20)的区域中运动。本实施例中,用于“保持”构件的性能通过框体结构26的内壁的夹持面获得。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从卡槽25的开口插入上壳20中,并与框体结构26的内壁的表面(夹持面)贴靠抵接,产生夹紧力,能够防止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移动从框体结构26中掉下来。构件可以以粘合、夹持、抵接、插接或旋拧的方式与保持构件连接。

模组加工时,框体结构26与上壳20可以一体成型,例如上壳20的材质优选为塑料,并与框体结构26通过注塑一体成型;框体结构26与上壳20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例如可通过焊接工艺等将框体结构26焊接在上壳20的内表面上。

另一实施方式中,卡槽25与框体结构26为一体式结构,且卡槽25具有保持空间,用于保持从卡槽25插入的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具体实施中,无需设置框体结构26,在上壳20的底面2001上开设卡槽25,并向内延伸一定的距离,将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插入嵌合在卡槽25内即可。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由多个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组成,多个第一透气隔离件101围成用于放置吸音颗粒的多边形区域,相应地,设置有多个与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相配合的卡槽25。多个卡槽25开设在填充孔24的周围,多个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相应地嵌合于多个卡槽25内。卡槽25均为细长的方形卡槽,使得第一透气隔离件101能够竖直地卡接在卡槽25中,即第一透气隔离件101与上壳20的底面2001垂直,方便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的装配及拆卸。多个第一透气隔离件101配合围成的多边形区域,例如可以为规则或不规则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本实用新型不对其具体形状进行限制。

第二透气隔离单元2与上壳20的底面2001平行,即不同的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的高度均相同,形成规则的吸音腔22,例如本实施例中,吸音腔22为规则的方形腔。其他实施方式中,不同的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的高度可以不同,即第二透气隔离单元2可倾斜设置。第二透气隔离单元2倾斜设置可以增大其开孔面积,进而增大吸音腔上部的气流交换,但可能减小吸音腔侧壁的气流交换;第一透气隔离单元2的高度设置为相同,不仅装配方便、能够批量生产,还能保证吸音腔侧壁气流交换的均匀性。

另一实施方式中,卡槽25还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环状卡槽,相应地,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可以由弧形的第一透气隔离件101围成筒状结构。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

第一透气隔离单元1还包括用于保持所述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的边框102,边框102能够嵌合在卡槽25内。当第一透气隔离件101为柔性材料时,容易变形,不方便固定。为方便将第一透气隔离件101卡接在卡槽25内,在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的上设有能够将第一透气隔离件101卡接在卡槽25内的边框102。边框102优选采用塑性材料。边框102的“保持”性能包括保持构件的形状防止其变形以及阻止构件运动。

第二透气隔离单元2包括第二透气件201,第二透气隔离件201压合或粘合在框体结构26的端面上,将第一透气隔离件101围成的侧壁的开口封合,形成封闭的吸音腔22。

框体结构26的高度小于上壳20的高度,即吸音腔22的高度小于上壳20的高度,使得吸音腔22的底面与上壳20的表面存在一定的间隙,另外,卡槽25与上壳20的边缘存在一定的距离,使得吸音腔22的侧壁与上壳20的内壁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间隙,有利于气流流通。

第一透气隔离件101和第二透气件201均为多孔透气结构,该多孔透气结构为多孔网布或多孔金属件(比如金属网)等,气流能够穿过多孔透气结构,进入吸音颗粒中进行气流交换。具体实施中,多孔透气结构的孔径根据所填充的吸音颗粒的外径来确定,要确保多孔透气结构的孔径小于吸音颗粒的外径。吸音颗粒由非发泡材料通过粘接剂造粒制得,非发泡材料包括天然沸石粉、白炭黑、活性炭或分子筛等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实施中,采用多孔沸石材料制成的吸音颗粒,具有更好的吸音性能和相应灵敏度,能够满足更高的声学性能要求。

第一透气隔离件101优选采用多孔透气网布,具体实施中,将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粘贴在边框102的外侧表面,然后将边框102嵌入与其相配合的卡槽25即可完成吸音腔22侧壁的组装。

第一透气隔离件101为厚度较厚的多孔金属件时,可以直接在第一透气隔离件101的两端设有与卡槽25尺寸相配合的折弯,将第一透气隔离件101嵌合固定在卡槽25中即可。

第二透气件201优选采用单层透气网布,并且以压合(例如热熔)或粘贴的方式密封固定在第一透气隔离件101合围形成的多边形区域开口处。采用粘贴的方式时,网布的一面与框体结构26的端面粘接固定,网布的另一面压合固定有与框体结构26的端面尺寸相匹配的压框27,将第二透气件201压紧密封固定,保证其密封性,吸音颗粒放置在网布与上壳20的底面2001之间。

下壳30上与前声腔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阻尼孔31,阻尼孔31的孔口处设置有阻尼网50,以阻止外界的小颗粒污染物进入扬声器单体10的内部,同时还能够避免气流的直接冲击,保证扬声器的性能。

模组组装时,先在扬声器模组100的壳体上开设卡槽25,然后将透气材料例如多孔网布镶嵌在设置好的与卡槽25的尺寸相匹配的边框102的外表面,组成吸音腔22的侧壁;之后将该侧壁卡接组装到卡槽25内,形成一个类似围墙的合围区域;最后在合围区域的上方开口处密封固定一层透气材料,即可形成一个多面开孔的吸音腔2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四周及顶部均开孔透气的吸音腔,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吸音颗粒进入扬声器单体10的内腔,还能够增加吸音颗粒与外界的气流交换,充分发挥吸音颗粒的吸音效果,降低扬声器的谐振频率F0,提升灵敏度,降低整机功耗。另外,吸音腔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更换时,仅需将透气材料取出拆卸更换即可,无需重新设置吸音腔。

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使用吸音颗粒方案的扬声器模组上均可应用。另外,本实施方式示出的模组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两部分,实际上,本技术方案的适用并不限于上述两部分壳体的模组结构,对于一体式结构的模组壳体以及同时包括上壳、中壳和下壳三部分的壳体等结构的模组也同样适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