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耳蓝牙耳机及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9687发布日期:2019-05-11 00:35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耳蓝牙耳机及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双耳蓝牙耳机及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双耳无线蓝牙耳机,其充电方式是通过Pogo Pin接触进而实现充电的。

然而这一双耳无线蓝牙耳机接触充电方式具有许多的缺点。例如,双耳无线蓝牙耳机和充电盒需要配套使用,故其通用性很差;其次,由于Pogo Pin连接方式需要准确对准,因此双耳无线蓝牙耳机的安放需要较高的要求;另外,双耳无线蓝牙耳机佩戴时人体汗液、空气氧气氧化等作用,会导致Pogo Pin出现氧化而接触不良的现象,从而导致双耳无线蓝牙耳机无法正常进行充电。因此,这种充电连接方式,容易出现触点接触不良,触点氧化等问题,导致充电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耳蓝牙耳机,提高了充电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双耳蓝牙耳机,包括左耳机、右耳机、充电盒;所述右耳机包括右耳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右耳壳内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第一接收线圈;所述左耳机包括左耳壳以及设置在所述左耳壳内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所述第二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第二接收线圈;所述充电盒包括盒体、盒盖、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电路包括控制电路、发射线圈;所述控制电路控制发射线圈发射电磁波;所述盒体内形成有用于放置右耳机的第一容纳槽、用于放置左耳机的第二容纳槽;所述控制电路放置在盒体内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的下方,所述发射线圈放置在盒盖内;当所述右耳机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左耳机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时,发射线圈对着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

进一步的,所述右耳壳包括右耳壳本体和右耳挂、右耳塞;所述第一接收线圈布设在右耳壳本体内部;所述左耳壳包括左耳壳本体和左耳挂、左耳塞;所述第二接收线圈布设在左耳壳本体内部; 所述第一容纳槽包括用于放置右耳壳本体的第一容纳槽本体、用于放置右耳挂的右耳挂容纳槽、用于放置右耳塞的右耳塞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包括用于放置左耳壳本体的第二容纳槽本体、用于放置左耳挂的左耳挂容纳槽、用于放置左耳塞的左耳塞容纳槽。

又进一步的,所述盒盖与盒体铰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盒盖与盒体一体成型;在所述盒体上靠近第一容纳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插入孔,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朝向第一插入孔,所述第一插入孔与第一容纳槽连通;所述右耳机通过第一插入孔插入到第一容纳槽内;在所述盒体上靠近第二容纳槽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插入孔,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口朝向第二插入孔,所述第二插入孔与第二容纳槽连通;所述左耳机通过第二插入孔插入到第二容纳槽内。

再进一步的,所述盒体为方形体,所述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开设在盒体的同一个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为方形体,所述第一插入孔和第二插入孔开设在盒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

又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纳槽内设置有第一卡爪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容纳槽的槽底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当所述右耳机位于第一容纳槽内时,所述第一卡爪卡接右耳机,所述右耳机靠近第一容纳槽槽底的部位与第一弹簧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弹簧的长度为其自由状态时的长度;所述第二容纳槽内设置有第二卡爪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容纳槽的槽底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当所述左耳机位于第二容纳槽内时,所述第二卡爪卡接左耳机,所述左耳机靠近第二容纳槽槽底的部位与第二弹簧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弹簧的长度为其自由状态时的长度。

更进一步的,在所述盒体上设置有按键和状态指示灯,所述按键发送按键信号至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控制状态指示灯的亮灭。

基于上述双耳蓝牙耳机的设计,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所述的双耳蓝牙耳机、手机;所述手机内设置有蓝牙芯片和第三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所述第三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第三接收线圈;所述充电盒的盒体内也设置有蓝牙芯片,所述盒体内的控制电路与盒体内的蓝牙芯片进行通信;所述控制电路与手机进行蓝牙通信;所述手机放置在充电盒的盒盖上时,盒盖内的发射线圈对着第三接收线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双耳蓝牙耳机及充电系统,通过将发射线圈设置在充电盒的盒盖内,控制电路等设置在盒体内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的下方,使得整个充电盒布局合理,有效减小了充电盒的体积,降低了充电盒的成本;在盒体内形成第一容纳槽、第二容纳槽,当右耳机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左耳机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时,发射线圈对着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从而稳定方便地进行能量耦合,实现发射线圈向第一接收线圈、第二接收线圈的能量传递,实现充电盒为右耳机、左耳机的无线充电,提高了耳机充电的稳定性;在充电过程中,左耳机、右耳机无需通过接口或者导线与充电盒连接即可完成充电,不会出现接口接触不良的问题或接口氧化的问题,充电过程比较稳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接口氧化、接触不良等问题导致的充电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充电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左耳机、右耳机上无充电接口,无需考虑接口上的线经常拔插而影响耳机使用寿命的问题,提高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耳蓝牙耳机的右耳机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耳蓝牙耳机的左耳机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耳蓝牙耳机的充电盒的无线充电发射电路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耳蓝牙耳机的充电盒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耳蓝牙耳机的充电盒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双耳蓝牙耳机的充电盒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P、充电盒;

1、盒盖;

2、盒体;2-1、第一容纳槽;2-2、第二容纳槽;2-3、第一插入孔;2-4、第二插入孔;

3、发射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本实施例的双耳蓝牙耳机,主要包括左耳机、右耳机、充电盒P等。

右耳机包括右耳壳以及设置在右耳壳内的第一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和第一电池,第一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第一接收线圈、第一AC-DC电路、第一控制电路、第一电池充电电路等;第一接收线圈感应磁能量信号,并将接收到磁能量转化为电能,并传输给第一AC-DC电路,第一AC-DC电路将接收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发送给第一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将接收到的直流电传输至第一电池充电电路,第一控制电路控制第一接收线圈、第一AC-DC电路、第一电池充电电路的运行,第一电池充电电路将接收到的直流电为第一电池充电,第一电池为右耳机供电,参见图1所示。

左耳机包括左耳壳以及设置在左耳壳内的第二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和第二电池,第二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第二接收线圈、第二AC-DC电路、第二控制电路、第二电池充电电路等;第二接收线圈感应磁能量信号,并将接收到磁能量转化为电能,并传输给第二AC-DC电路,第二AC-DC电路将接收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发送给第二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将接收到的直流电传输至第二电池充电电路,第二控制电路控制第二接收线圈、第二AC-DC电路、第二电池充电电路的运行,第二电池充电电路将接收到的直流电为第二电池充电,第二电池为左耳机供电,参见图2所示。

充电盒P包括盒体2、盒盖1、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无线充电发射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控制电路、DC-AC电路、发射线圈,参见图3所示;控制电路控制发射线圈发射电磁波;电源电路提供稳定的直流电给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将接收的直流电传输给DC-AC电路,DC-AC电路将接收的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并发送给发射线圈,发射线圈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并发射出去;控制电路控制电源电路、DC-AC电路、发射线圈的运行。当然,在盒体2内设置有USB接口、USB电能输入电路、电源管理电路、电池等,USB接口与外接电源连接,将外接电源提供的电能传输给USB电能输入电路,USB电能输入电路将接收到的电能进行处理并发送给电源管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将接收到的电能发送给电源电路,同时为电池充电;当USB接口没有外接电源时,电源管理电路将电池内的电能发送电源电路,从而为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提供直流电。

盒体2内形成有用于放置右耳机的第一容纳槽2-1、用于放置左耳机的第二容纳槽2-2,参见图4所示;电源电路、控制电路、DC-AC电路放置在盒体2内第一容纳槽2-1和第二容纳槽2-2的下方,发射线圈3放置在盒盖1内;当右耳机放置在第一容纳槽2-1内、左耳机放置在第二容纳槽2-2内、盒盖2盖设在盒体1上时,发射线圈3位于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的上方,且发射线圈3对着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原理,第一接收线圈、第二接收线圈感应发射线圈发射的电磁能,并转化为电能。

本实施例的双耳蓝牙耳机,通过将发射线圈3设置在充电盒P的盒盖1内,控制电路等设置在盒体2内第一容纳槽2-1和第二容纳槽2-2的下方,使得整个充电盒布局合理,有效减小了充电盒的体积,降低了充电盒的成本;在盒体2内形成第一容纳槽2-1、第二容纳槽2-2,当右耳机放置在第一容纳槽2-1内、左耳机放置在第二容纳槽2-2内时,发射线圈3对着第一接收线圈和第二接收线圈,从而稳定方便地进行能量耦合,实现发射线圈3向第一接收线圈、第二接收线圈的能量传递,实现充电盒为右耳机、左耳机的无线充电,提高了耳机充电的稳定性;在充电过程中,左耳机、右耳机无需通过接口或者导线与充电盒连接即可完成充电,不会出现接口接触不良的问题或接口氧化的问题,充电过程比较稳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接口氧化、接触不良等问题导致的充电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充电的稳定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左耳机、右耳机上无充电接口,无需考虑接口上的线经常拔插而影响耳机使用寿命的问题,提高了耳机的使用寿命。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右耳壳包括右耳壳本体和右耳挂、右耳塞;右耳挂、右耳塞与右耳壳本体连接,右耳挂用于挂设在右耳上,右耳塞用于塞入右耳道内,第一接收线圈布设在右耳壳本体内部;左耳壳包括左耳壳本体和左耳挂、左耳塞;左耳挂、左耳塞与左耳壳本体连接,左耳挂用于挂设在左耳上,左耳塞用于塞入左耳道内,第二接收线圈布设在左耳壳本体内部;第一容纳槽包括用于放置右耳壳本体的第一容纳槽本体、用于放置右耳挂的右耳挂容纳槽、用于放置右耳塞的右耳塞容纳槽;第二容纳槽包括用于放置左耳壳本体的第二容纳槽本体、用于放置左耳挂的左耳挂容纳槽、用于放置左耳塞的左耳塞容纳槽。当右耳壳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时,右耳壳本体放置在第一容纳槽本体内,右耳挂放置在右耳挂容纳槽内,右耳塞放置在右耳塞容纳槽内;当左耳壳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时,左耳壳本体放置在第二容纳槽本体内,左耳挂放置在左耳挂容纳槽内,左耳塞放置在左耳塞容纳槽内。

通过上述设计,当需要进行充电时,直接将右耳壳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左耳壳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即可,无需对准,即可实现将右耳壳稳定可靠地放置在第一容纳槽内、将左耳壳稳定可靠地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实现稳定可靠地进行无线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盒盖2与盒体1铰接,参见图4所示,既便于充电盒的设计加工,又便于右耳壳和左耳壳放置在盒体1内。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盒盖2与盒体1一体成型;在盒体2上靠近第一容纳槽2-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插入孔2-3,第一容纳槽2-1的槽口朝向第一插入孔2-3,第一容纳槽2-1的槽底远离第一插入孔2-3,第一插入孔2-3与第一容纳槽2-1连通;右耳机通过第一插入孔2-3插入到第一容纳槽2-1内;在盒体2上靠近第二容纳槽2-2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插入孔2-4,第二容纳槽2-2的槽口朝向第二插入孔2-4,第二容纳槽2-2的槽底远离第二插入孔2-4,第二插入孔2-4与第二容纳槽2-2连通;左耳机通过第二插入孔2-4插入到第二容纳槽2-2内;参见图5、图6所示。

当需要进行无线充电时,将右耳机通过第一插入孔2-3插入到第一容纳槽2-1内,将左耳机通过第二插入孔2-4插入到第二容纳槽2-2内,然后进行无线充电即可,简单方便,便于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盒体2为方形体,第一插入孔2-3和第二插入孔2-4开设在盒体2的同一个侧壁上,参见图5所示,便于右耳机、左耳机的插入。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盒体2为方形体,第一插入孔2-3和第二插入孔2-4开设在盒体2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参见图6所示,便于右耳机、左耳机的插入。

为了便于充完电后将右耳机从充电盒中取出,第一容纳槽2-1内设置有第一卡爪和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容纳槽2-1的槽底连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当需要充电时,右耳机通过第一插入孔2-3插入到第一容纳槽2-1内,当右耳机位于第一容纳槽2-1内时,第一卡爪卡接右耳机,右耳机靠近第一容纳槽2-1槽底的部位与第一弹簧的另一端抵接;此时第一弹簧的长度为其自由状态时的长度;当不需要充电时,向第一容纳槽2-1方向按压右耳机,右耳机压缩第一弹簧,然后松手,在第一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右耳机与第一卡爪分离,并从第一容纳槽2-1、第一插入孔2-3中弹出。

为了便于充完电后将左耳机从充电盒中取出,第二容纳槽2-2内设置有第二卡爪和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容纳槽2-2的槽底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当需要充电时,左耳机通过第二插入孔2-4插入到第二容纳槽2-2内,当左耳机位于第二容纳槽2-2内时,第二卡爪卡接左耳机,左耳机靠近第二容纳槽2-2槽底的部位与第二弹簧的另一端抵接;此时第二弹簧的长度为其自由状态时的长度;当不需要充电时,向第二容纳槽2-2方向按压左耳机,左耳机压缩第二弹簧,然后松手,在第二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左耳机与第二卡爪分离,并从第二容纳槽2-2、第二插入孔2-4中弹出。

在盒体1上设置有按键和状态指示灯,按键发送按键信号至盒体内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控制状态指示灯的亮灭。当需要给左耳机或右耳机充电时,按下按键,控制电路接收到按键信号后,控制发射线圈发生电磁能,开始为耳机充电。当开始充电时,控制电路控制状态指示灯亮;当充电结束后,控制电路控制状态指示灯灭;用户通过状态指示灯,即可方便获知充电是否开始和结束。

基于上述双耳蓝牙耳机的设计,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所述的双耳蓝牙耳机和手机。

手机内设置有蓝牙芯片和第三无线充电接收电路,第三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包括第三接收线圈、第三AC-DC电路、第三控制电路、第三电池充电电路等;第三接收线圈感应磁能量信号,并将接收到磁能量转化为电能,并传输给第三AC-DC电路,第三AC-DC电路将接收的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并发送给第三控制电路,第三控制电路将接收到的直流电传输至第三电池充电电路,第三控制电路控制第三接收线圈、第三AC-DC电路、第三电池充电电路的运行,第三电池充电电路将接收到的直流电为第三电池充电,第三电池为手机供电。

充电盒P的盒体2内也设置有蓝牙芯片,盒体内的控制电路与盒体内的蓝牙芯片进行通信;盒体内的控制电路与手机进行蓝牙通信。

当手机放置在充电盒P的盒盖1上时,盒盖1内的发射线圈3对着第三接收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原理,第三接收线圈感应发射线圈发射电磁能,并转化为电能。

通过在充电系统中设计所述的双耳蓝牙耳机,既便于为左耳机、右耳机进行无线充电,而且还可以为手机进行无线充电,使用方便,应用范围广,便于用户使用。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