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2828发布日期:2019-06-05 23:13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转换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根据佩戴方式,智能耳机通常包括包耳式耳机、入耳式耳机、颈戴式耳机、挂耳式耳机等。每种耳机都有自己适合佩戴的场合。

例如,包耳式耳机音效好、可以有效地隔绝外界的声音,适合在安静的场合佩戴。但由于包耳式耳机的体积大、重量大,故不适合在运动时佩戴。入耳式耳机、颈戴式耳机和挂耳式耳机的质量轻,体积小,携带方便,适合在运动时佩戴。但这三种耳机隔音效果较差,无法提供良好的听音需求。智能耳机的通用性差。用户如果想要在多种场合使用合适的耳机,则需要购买多个耳机。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该耳机包括头带本体以及入耳式、挂耳式、包耳式耳机单体中的至少两种,所述至少两种耳机单体中的每一种能通过快拆组件与所述头带本体的端部连接,以实现使用不同的佩戴方式的耳机单体,在所述快拆组件上还设置有电连接组件,位于所述头带本体的两端的所述耳机单体通过所述电连接组件信号连接。

可选地,所述快拆组件包括第一插座和第一插头,所述第一插座和所述第一插头中的一个与所述头带本体的端部连接,另一个与所述耳机单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插座的内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从所述第一插座的端部穿出,以形成开口端,所述第一插头从所述开口端插入所述滑槽内,并被固定在所述滑槽中。

可选地,还包括弹性柱塞装置,所述弹性柱塞装置包括止挡部、柱塞和第一弹性元件,所述弹性柱塞装置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头内,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位于所述止挡部和所述柱塞之间,以对所述柱塞形成弹力,在所述第一插头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孔,所述柱塞被卡在所述侧孔中,并且所述柱塞的局部凸出于所述第一插头的侧壁,在所述滑槽的侧壁的内侧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柱塞的形成卡接。

可选地,所述弹性柱塞装置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所述柱塞分别凸出于所述第一插头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在所述滑槽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柱塞相对应的所述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柱塞呈球形。

可选地,还包括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头内,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基座、第二弹性元件和顶杆,所述基座包括操作部和与所述操作部连接的倾斜部,所述操作部从所述第一插头的顶壁伸出,所述顶壁具有用于避让所述操作部的镂空区,所述倾斜部具有与按压方向呈设定角度的斜面或者弧面,所述顶杆的一端从所述第一插头的侧壁伸出,并且另一端与所述倾斜部卡接并能沿所述斜面或者弧面滑动以进行伸缩,在所述滑槽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接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被配置为对所述基座形成弹力,以使所述顶杆与所述卡接部形成锁定,所述操作部被配置为能被操作,以使所述顶杆与所述卡接部解除锁定。

可选地,所述斜面或者所述弧面的切线与所述操作部的按压方向呈钝角,在拔出所述操作部时,所述顶杆与所述卡接部解除锁定;或者所述斜面或者所述弧面的切线与所述操作部的按压方向呈锐角,在按压所述操作部时,所述顶杆与所述卡接部解除锁定。

可选地,在所述斜面或者弧面上开设有燕尾槽,所述顶杆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形结构,或者在所述斜面或者弧面上开设有燕尾形结构,所述顶杆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燕尾槽相匹配的燕尾槽;所述燕尾形结构与所述燕尾槽卡接,并能沿所述燕尾槽滑动,以使所述顶杆伸缩。

可选地,所述顶杆设置有两个,所述基座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斜面或弧面,两个所述顶杆分别与两个所示斜面或弧面滑动连接,两个所述顶杆分别从所述第一插头的两个相对的侧壁穿出,在所述滑槽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顶杆相对应的所述卡接部。

可选地,所述电连接件组件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二插座和第二插头,所述第二插座和所述第二插头中的任意一个被设置在所述滑槽的与所述开口端相对的底壁上,另一个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插头上。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不同佩戴方式的耳机单体能够通过快拆组件与头带本体连接。通过模块化的组装方式,能够实现在不同的应用条件下形成不同种类的耳机,从而满足用户在多场景下的使用要求。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包耳式佩戴方式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耳机线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插头的分解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入耳式佩戴方式的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插头的分解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第一插头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又一种第一插头的分解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又一种第一插头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顶杆与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头带本体;12:第一插头;13:第一插座;14:入耳式耳机单体;15:包耳式耳机单体;16:线材;17:柄部;18:连接线;19:弹片;20:缓冲垫;21:第二插头;22:第二插座;23:壳体;24:按压装置;25:滑槽;26:卡孔;27:开口端;28:止挡部;29:第一弹簧;30:柱塞;31:凸起;32:镂空区;33:顶杆;34:操作部;35:倾斜部;36:斜面;37:燕尾槽;38:燕尾形结构;39:第二弹簧;40:通孔;41:侧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如图1所示,该耳机包括头带本体11以及入耳式、挂耳式、包耳式耳机单体15中的至少两种。该至少两种耳机单体中的每一种能通过快拆组件与头带本体11的端部连接,以实现在使用不同的佩戴方式的耳机单体。例如,在不同应用条件下使用不同的耳机单体。在快拆组件上还设置有电连接组件,位于头带本体11的两端的耳机单体通过电连接组件信号连接。

例如,耳机单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的发声装置。耳机单体通常包括左耳机单体和右耳机单体。左、右耳机单体相互独立,并且通过头带本体11连接,以构成一个完整的耳机。

如图1或6所示,入耳式耳机单体14的外壳被构造局部能插入耳道中。在一些例子中,入耳式耳机单体14的还具有线材16,以便于调整佩戴方向。

挂耳式耳机单体的外壳上设置有与耳部的结构相匹配的挂耳装置。该耳机单体通过挂耳装置被悬挂到耳部的外侧。外壳位于耳道的外侧。

如图2所示,包耳式耳机单体15的外壳被构造为能覆盖耳部。外壳位于耳道的外侧。在外壳与耳道之间形成腔体。包耳式耳机单体15的重量远远大于入耳式耳机单体14和挂耳式耳机单体的重量。

如图3所示,在头带本体11上设置有耳机线。耳机线通过电连接组件与耳机单体连接。例如,耳机线包括位于中心的连接线18、位于连接线18的内弧一侧的弹片19以及包覆在连接线18和弹片19的外侧的缓冲垫20。

在一些例子中,耳机单体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源、PCB、蓝牙模块、控制器、感应线圈、降噪模块等元件,以实现自动供电、无线通信、无线控制、无线充电、降噪等功能。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不同佩戴方式的耳机单体能够通过快拆组件与头带本体11连接。通过模块化的组装方式,能够实现在不同的应用条件下形成不同种类的耳机,从而满足用户在多场景下的使用要求。

例如,在运动状态时,头带本体11通过快拆结构与入耳式耳机单体14或者挂耳式耳机单体连接,以构成入耳式耳机或者挂耳式耳机。这两种耳机的重量轻,便于携带,适合用户在运动时佩戴。

在安静场合或者慢走状态时,头带本体11通过快拆结构与包耳式耳机单体15连接,以构成包耳式耳机。这种耳机能够有效地隔绝外部噪音,从而能够提供更加优良的听音体验。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2、4-5所示,快拆组件包括第一插座13和第一插头12。第一插座13和第一插头12中的一个与头带本体11的端部连接,另一个与耳机单体连接。在第一插座13的内部设置有滑槽25。滑槽25从第一插座13的端部穿出,以形成开口端27。第一插头12从开口端27插入滑槽25内,并被固定在滑槽25中。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插座13的整体呈条状结构。在第一插座13的内部形成滑槽25。滑槽25沿条状结构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从一端穿出,以形成开口端27。第一插座13的另一端与耳机单体连接。例如,该另一端通过线材16与入耳式耳机单体14或者挂耳式耳机单体连接;或者第一插座13与包耳式耳机单体15的柄部17形成一体结构。

在第一插头12上设置有按压装置24。按压装置24用于与第一插座13形成锁定。通过按压操作能够实现解锁,以便于拔出第一插头12。按压装置24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装置。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7-8所示,快拆结构还包括弹性柱塞装置。弹性柱塞装置包括止挡部28、柱塞30和第一弹性元件。弹性柱塞装置被设置在第一插头12内。止挡部28与第一插头12的壳体23固定连接。例如,止挡部28呈片状结构。壳体23由两个部分扣合在一起而形成。通过注塑的方式将止挡部28与壳体23一体成型。在止挡部28上设置有凸起31,以便于安装第一弹性元件。例如,柱塞30呈球形。该结构的柱塞30能够发生滚动,能够减小与滑槽25的侧壁的摩擦力,从而使得第一插头12的插入和拔出更省力。

如图8所示,第一弹性元件位于止挡部28和柱塞30之间,以对柱塞30形成弹力。第一弹性元件包括第一弹簧29、弹片19、弹性橡胶件等。例如,第一弹性元件为第一弹簧29。第一弹簧29套设在凸起31的外侧。第一弹簧29的一端与止挡部28相抵,并且另一端与柱塞30相抵。

在第一插头12的侧壁上设置有侧孔41。柱塞30的外径大于侧孔41的直径。柱塞30被卡在侧孔41中,并且柱塞30的局部凸出于第一插头12的侧壁。在滑槽25的侧壁的内侧设置有卡接部。卡接部与柱塞30的形成卡合。例如,卡接部为形成在滑槽25的侧壁上的槽、卡孔26或者凸台,上述结构均能对柱塞30形成止挡,从而进行锁定。

在该例子中,柱塞30能够相对于第一插头12的侧壁进行伸缩。在插入时,柱塞30被滑槽25的侧壁挤压,从而压缩第一弹性元件。此时,柱塞30向第一插头12内收缩。当到达卡接部时,在第一弹性元件的作用下,柱塞30被顶出,从而与卡接部形成卡接,以锁定快拆组件。

在拔出时,第一插头12受到拉力的作用,以使滑槽25的侧壁挤压柱塞30,进而压缩第一弹性元件。此时,柱塞30向第一插头12内收缩,以便于第一插头12被拔出。

弹性柱塞装置使得快拆组件的锁定、分离十分容易。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7-8所示,弹性柱塞装置设置有两个,并且两个柱塞30分别凸出于第一插头1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在滑槽25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柱塞30相对应的卡接部,例如卡孔26。相对设置的两个弹性柱塞装置使得第一插头12和第一插座13的连接更加牢固。

此外,在拔出和插入过程中,第一插头12的沿插拔方向的两个相对的侧壁的受力更均衡。

在另一个例子中,如图9-11所示,快拆组件还包括锁紧装置。锁紧装置被设置在第一插头12内。例如,锁紧装置位于第一插头12的壳体23内。

如图9所示,锁紧装置包括基座、第二弹性元件和顶杆33。基座包括操作部34和与操作部34连接的倾斜部35。操作部34从第一插头12的顶壁伸出,例如,从壳体23的顶壁的通孔40穿出。

如图5所示,顶壁具有用于避让操作部34的镂空区32。例如,镂空区32沿第一插头12的延伸方向延伸至开口端27。在进行第一插头12的插、拔操作时,操作部34在镂空区32内移动。

如图9-10所示,倾斜部35具有与按压方向呈设定角度的斜面36或者弧面。顶杆33的一端从第一插头12的侧壁伸出,并且另一端与倾斜部35卡接并能延斜面36或者弧面滑动,以进行伸缩。在滑槽25的侧壁上设置有卡接部。第二弹性元件被配置为对基座形成弹力,以使顶杆33卡入卡接部中。第二弹性元件为第二弹簧39、弹片19或者弹性橡胶件。例如,第二弹性元件为第二弹簧39。第二弹簧39被设置在所述倾斜部35的远离操作部34的一侧,并位于操作部34与壳体23之间。操作部34被配置为能被操作,以使顶杆33与卡接部解除锁定。

在该例子中,锁紧装置的结构简单,第一插头12的锁定、解锁的操作简单,只需按压或者拔出操作部34即可。第二弹性元件能自动锁定快拆组件。

例如,操作部34被配置为在拔出时,能使顶杆33与卡接部脱离,则在该情况下,斜面36与操作部34的拔出方向呈锐角,或者弧面的切线与拔出方向呈锐角;即斜面36与按压方向呈钝角,或者弧面的切线与按压方向呈钝角。在操作部34拔出时,带动倾斜部35移动。此时,顶杆33沿斜面36或者弧面滑动,并向远离卡接部的方向移动,直至脱离卡接部的干涉。然后,直接拔出第一插头12即可。在第一插头12被拔出后,操作部34被释放,则第二弹性元件的弹性回复力使倾斜部35、操作部34、顶杆33回复到初始位置,即顶杆33伸出第一插头12的侧壁。

例如,如图9-10所示,操作部34被配置为在按压时,能使顶杆33与卡接部脱离,则在该情况下,斜面36与操作部34的按压方向呈锐角,或者弧面的切线与按压方向呈锐角。在操作部34按压时,带动倾斜部35移动。此时,顶杆33沿斜面36或者弧面滑动,并向远离卡接部的方向移动,直至脱离卡接部的干涉。然后,直接拔出第一插头12即可。在第一插头12被拔出后,操作部34被释放,则第二弹性元件的弹性回复力使倾斜部35、操作部34、顶杆33回复到初始位置,即顶杆33伸出第一插头12的侧壁。

在一个例子中,在顶杆33的靠近滑槽25的两个侧壁的角部形成倒角,例如圆角或者斜角。这样,在插入第一插头12时,顶杆33能顺畅被压缩,以进入壳体23中。这使得第一插头12插入滑槽25更容易。在到达卡接部时,在第二弹性元件的作用下,顶杆33被弹出,以与卡接部形成卡合,从而锁定快拆组件。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1所示,在斜面36上开设有燕尾槽37。顶杆33的一端设置有与燕尾槽37相匹配的燕尾形结构38。燕尾形结构38与燕尾槽37卡接,并能沿燕尾槽37滑动,以使顶杆33伸缩。这种连接结构的结构简单,加工制作容易,燕尾槽37对燕尾形结构38的两边形成卡合,能有效地防止顶杆33横向摆动。

也可以是,在斜面36上设置燕尾形结构38,在顶杆33的一端设置燕尾槽37。这种方式同样能够实现滑动连接。

当然,顶杆33与倾斜部35的滑动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还可以是T形结构和T形槽的滑动连接结构。相对于T形结构和T形槽,燕尾形结构38和燕尾槽37的加工工艺更加简单。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9-11所示,顶杆33设置有两个。基座对称设置有两个斜面36或者弧面。两个顶杆33分别与两个斜面36或者弧面滑动连接。两个顶杆33分别从第一插头1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穿出。在滑槽25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与顶杆33相对应的卡接部。相对设置的两个锁紧装置使得第一插头12和第一插座13的连接更加牢固。

此外,在拔出和插入过程中,第一插头12的沿插拔方向的两个相对的侧壁的受力更均衡。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4-5所示,电连接件组件包括相互插接的第二插座22和第二插头21。第二插座22和第二插头21中的任意一个被设置在滑槽25的与开口端27相对的底壁上,另一个被设置在第一插头12上。

在第一插头12和第一插座13进行物理连接的同时,第二插头21和第二插座22插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左耳机单体和右耳机单体的信号连接。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