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支架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6326发布日期:2019-07-17 05:2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支架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移动终端支架座种类繁多,但各产品自身由于受外观及产品结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而且目前现有的双动夹持臂的支架,当手机放到支架上时,触发弹簧按钮,放松夹持臂限位档,两侧的两个夹持臂在弹簧收缩力的拉动下快速向中间运动夹紧手机,对手机产生极强的撞击,长时间会对手机两侧造成一定损伤,且每次取下和装上手机时,都要重新预设手机的位置,存在在匆忙中预设手机位置时,容易出现因夹不紧而掉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改善了固定方式,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所述移动终端支架座包括:

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夹持臂;

至少一个所述夹持臂上设有拨片组件,设有所述拨片组件的所述夹持臂还设有弹性凹槽,所述弹性凹槽与所述夹持臂转动连接,或者,所述弹性凹槽通过所述拨片组件与所述夹持臂转动连接,所述拨片组件用于带动与其对应的所述弹性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拨片组件包括内拨片、外拨片,所述内拨片与所述外拨片固定连接,所述内拨片与所述弹性凹槽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凹槽还设有按键避让U型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拨片组件还设有第一限位卡扣,所述第一限位卡扣用于限位所述拨片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齿轮,至少一个所述夹持臂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夹持臂、第二夹持臂分别与所述齿轮啮合。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架盒体,所述齿轮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夹持臂与所述支架盒体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压紧滑块,所述压紧滑块与所述支架盒体滑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压紧滑块上下移动,所述压紧滑块用于固定所述夹持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推杆按钮和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设置于所述压紧滑块的上方,所述推杆按钮用于驱动所述压紧滑块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摇臂和凸轮滑块,所述摇臂与所述凸轮滑块固定连接,所述凸轮滑块与所述支架盒体转动连接,所述凸轮滑块和所述摇臂用于控制所述压紧滑块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推杆按钮和第二扭力弹簧,所述第二扭力弹簧与所述支架盒体转动连接,所述推杆按钮通过所述第二扭力弹簧与所述压紧滑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方案,解决了传统车载手机支架存在的各种问题,用户只需要在第一次使用时根据不同手机预置并固定好合适的夹持位置后,便可轻松地单手(单左手或单右手)取放手机;可以非常方便地单手将手机稳稳固定在两个夹持臂之间,不必担心在恶劣路况、颠簸路段行驶时手机被震落;所具有的无线充电功能使得具备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放到支架上就可以充电,省去插线充电的麻烦;所具有的手机对中指示功能使得用户可以非常方便的将手机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与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对齐,可以实现无线充电最佳系统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节约能源;通过反复优化和巧妙的结构设计,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最佳系统充电效率,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合拢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张开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局部虚线框A内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另一结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结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另一结构正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内部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第一夹持臂或第二夹持臂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第一夹持臂或第二夹持臂的剖面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的内部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支架座,移动终端支架座包括: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夹持臂;至少一个夹持臂上设有拨片组件,设有拨片组件的夹持臂还设有弹性凹槽,弹性凹槽与夹持臂转动连接,或者,弹性凹槽通过拨片组件与所述夹持臂转动连接,拨片组件用于带动与其对应的弹性凹槽。

本实施例中,通过拨片组件与夹持臂转动连接,可实现快速便捷的将移动终端取下,此外,当固定同一移动终端或相同大小的移动终端时,不需要更改其他组件的位置,只需通过拨片组件带动其对应的弹性凹槽即可,用户只需完成预设,后续只要通过拨片组件就可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快速装上和取下,极大的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提高了用户使用的体验性。

移动终端支架座还包括安装装置6和驱动装置;安装装置6与夹持装置连接;夹持装置还包括支架盒体3、夹持组件以及固定夹持组件的压紧滑块7和驱动夹持组件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夹持组件包括齿轮8、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其中,齿轮8与支架盒体3 转动连接,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中心对称设置,第一夹持臂 1、第二夹持臂2分别与齿轮8啮合,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夹持组件,使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向两侧打开。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齿轮8固定在支架盒体3上,第一夹持臂1 和第二夹持臂2中心对称设置,并与齿轮8啮合,可以使第一夹持臂 1和第二夹持臂2实现同步拉开的效果,若需要放手机、电子手表、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时,将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打开,将移动终端放入后,收拢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将移动终端夹紧,此外,还设有固定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位置的压紧滑块7,当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将移动终端固定之后,就可以使压紧滑块7固定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应当理解,当固定住第一夹持臂1时,由于第一夹持臂1与第二夹持臂2是通过齿轮8进行连接的,故当第一夹持臂1被固定时,第二夹持臂2和齿轮8也会被固定,同理,还可以固定第二夹持臂2或齿轮8,在保证其相对连接的情况下,第一夹持臂1、第二夹持臂2和齿轮8中任一被固定后,剩下两个都会被固定,将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位置固定,可避免对因夹紧移动终端而对移动终端造成损伤。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摇臂9和凸轮滑块100,凸轮滑块100 与通过压紧滑块7与夹持组件连接,具体地,凸轮滑块100与压紧滑块7连接,压紧滑块7与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连接,用于增大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与支架盒体3内夹持臂导轨之间的摩擦力,即当摇臂9摇下时,凸轮滑块100通过压紧滑块7对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会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增大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与压紧滑块7的摩擦力,同时使压紧滑块7上的第三齿条71与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的第四齿条23啮合,从而将夹持组件的位置进行固定,当需要调整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的位置时,将摇臂9摇上时,凸轮滑块100与压紧滑块7及压紧滑块7与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的作用力就会减少甚至为零,同时使压紧滑块7上的第三齿条71与第一或第二夹持臂上的第四齿条23啮合力也减少甚至为零,此时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与压紧滑块7和支架盒体3上夹持臂导轨之间的作用力很小,即压紧滑块7将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松开,便于轻松调整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之间的位置,当调整好之后,再将摇臂9摇下并锁在支架盒体3上,凸轮滑块100对压紧滑块7施加朝向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的力增大,同时使第三齿条71与第一或第二夹持臂上的第四齿条23啮合,使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向两端拉开的作用力变大,从而固定住夹持组件。对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进行固定从而限定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的位置,完成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夹持和位置预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上设有第一齿条12,第二夹持臂2 上设有第二齿条21,第一齿条12、第二齿条21分别与齿轮8的两侧啮合,通过在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上设置与齿轮8啮合的齿条,便于实现第一夹持臂1与第二夹持臂2同步拉开和同步固定的技术方案,此外,也可以将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设置成与所述齿轮8对应的沟槽、或者通过传动装置连接,优选为齿条型,设置成齿条型也可便于生产时的加工,节约成本。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压力弹簧72,压紧滑块7与压力弹簧 72连接,压紧滑块7接近夹持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三齿条71,第三齿条71用于固定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通过压紧滑块7可以自动固定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具体地,当第一夹持臂1与第二夹持臂2将移动终端固定后,压紧滑块7在凸轮滑块100的作用下,压紧压力弹簧72,将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或者齿轮8 其中之一的位置固定,同上,在保证其相对连接的情况下,第一夹持臂1、第二夹持臂2和齿轮8中任一被固定后,剩下两个都会被固定,当摇臂摇上时,其压缩的压力弹簧72会将压紧滑块7顶起,从而放弃对夹持组件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还设有第四齿条 23,第四齿条23与第三齿条71啮合,通过在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设有第四齿条23,与压紧滑块7上的第三齿条71进行啮合,进一步地,将第三齿条71与第四齿条23设置为单向齿条,可便于当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打开时,第三齿条71与第四齿条23的分离,应当理解,第四齿条23上的齿牙应当多余第三齿条71的齿牙,这样当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位置发生改变时,其对应第四齿条23与第三齿条71啮合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优选地,第四齿条23上的齿牙的方向为与对应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向外运动方向倾斜,这样设置可以在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设置的距离过宽时,手动将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的距离减少,将移动终端固定住。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臂1包括第一弹性凹槽51和第一夹持臂本体,所述第二夹持臂2包括第二弹性凹槽52和第二夹持臂本体和第二弹性凹槽,第一弹性凹槽51与所述第一夹持臂本体连接,第二夹持臂与第二弹性凹槽连接,第一弹性凹槽51与所述第二弹性凹槽相对设置。进一步地,弹性凹槽(包括第一弹性凹槽51和第二弹性凹槽52)的大小应大于移动终端的大小,但是不能过大,避免夹不紧的情况出现,具体地,弹性凹槽内还设有与移动终端摩擦系数大的软胶,所述软胶用于增大弹性凹槽与移动终端的摩擦力,防止移动终端从移动终端支架座上脱落下来。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凹槽51或所述第二弹性凹槽52上还设有拨片组件,设有拨片组件的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与弹性凹槽夹持臂转动连接,通过设有拨片组件的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与弹性凹槽夹持臂转动连接,可以将第一弹性凹槽51 或第二弹性凹槽52的方向改变,从而可以实现将移动终端从弹性凹槽内取下和放进去。具体地,将移动终端放入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之间,通过调整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的合适宽度之后,利用弹性凹槽将移动终端固定好(此时两个弹性凹槽朝向的方向是相对的),之后再从弹性凹槽取下固定好的移动终端,只需要将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设有的拨片组件拨下,改变其中一个弹性凹槽朝向的方向,就可以将移动终端取下。

本实施例中,拨片组件设有内拨片112、外拨片113,内拨片112 与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固定连接,内拨片112与外拨片113固定连接,当夹持组件的位置固定后,只需向内压外拨片113 使拨片组件向内转动直到被限位,同时内拨片112向上推移动终端使移动终端松开;拨片内侧设置有凹槽用于固定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外拨片113中间设置有手指位,方便在预置移动终端夹持位置时向内压紧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放入移动终端时,只需将移动终端的一边先放入,另一边下压内拨片112,使整个拨片组件向外移动,从而将移动终端放入。拨片组件的外侧上还设有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对齐标识117,用于引导用户放移动终端时,将移动终端中心与移动终端对齐标识117对齐。拨片组件还设有一个或多个限位卡扣,下压所述内拨片使拨片向外转动直到被限位卡扣限位;所述拨片外侧设置有外拨片,向内压外拨片使拨片向内转动直到被限位卡扣限位。具体地,设有两个限位卡扣,放上手机等移动终端时(以下多以手机为例进行描述),将手机的另一个侧边靠在另一边的夹持臂弹性凹槽上,用手机侧边下压所述内拨片112,到底后第一限位卡扣114卡在夹持臂臂弯上,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还设有与第一限位卡扣114匹配的过盈115,过盈115包括多个凹槽,通过多个凹槽可以多次限制第一限位卡扣114的位置,可便于对拨片组件位置的微调整,使对移动终端进行更好的夹持,第一限位卡扣114与第一夹持臂本体或第二夹持臂本体产生反向的夹持力,移动终端被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紧紧夹住;同时,第二限位卡扣116也会卡在夹持臂上设置的弹性卡口上,产生辅助夹持力;单手操作取下移动终端时,轻轻捏住移动终端下半部分的同时,向内下压外拨片113到底,带动内拨片112向上转动松开并顶出手机,此时可顺势取下移动终端;取出手机等移动终端后,在限位卡扣的作用下,拨片组件11 保持住这个状态,方便下一次放上移动终端时直接压下内拨片112以夹住移动终端;如此,便可以实现单手对移动终端的放入和取下操作。

本实施例中,弹性凹槽的宽度应大于移动终端的厚度,但是不能过大,避免夹不紧的情况出现,具体地,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采用与手机等移动终端摩擦系数大的软胶,所述软胶软硬程度合适,保持与移动终端的有足够大的摩擦力,防止移动终端从移动终端支架座上脱落下来;同时,软胶的弹性可以保护手机等移动终端表面不被刮花,缓冲汽车颠簸时对手机等移动终端造成的冲击;此外,设有拨片组件的第一夹持臂或第二夹持臂内侧上部设置了特殊的移动终端侧面按键避让U形凹槽1121,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和内拨片112上设置了特殊的移动终端侧面按键避让U形凹槽1121,避免有中部按键的移动终端在被夹持时导致按键被按下导致的误操作。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充电装置,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固定于支架盒体3上,具体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多匝充电线圈,通过多匝充电线圈可以为移动终端中的电源进行充电,解决了当在充电需要取下移动终端时还要将数据线拨下的问题,同时实现了随时为手机补电,用户在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导航、播放语音时不必担心手机电量耗光极大的方便了车主用户,改善了车主用户在车上使用手机的体验。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无线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主板连接,无线充电主板固设与支架盒体3 上,无线充电主板的位置不做限定,可以实现与无线充电线圈连接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即可,优选地,可以将无线充电主板与支架盒体3 贴合设置,节约本申请移动终端支架座的设计空间,减少对车辆内部空间的使用,避免了因移动终端支架座过大,对驾驶员的视线的干扰和出风口出风的阻挡。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USB接口4,USB接口4用于连接电源,使无线充电装置可以给移动终端供电,进一步地,若移动终端电量较低,又急需快速充电时,也可以通过电源直接给移动终端进行有线充电,可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快速充电。

本实施例中,支架盒体3设有若干散热孔,通过设置若干散热孔可以将充电装置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防止因无线充电装置在充电过程中过热,无法长时间充电,进而延长了移动终端在移动终端支架座上充电的时间。此外,将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也可以提高移动终端的充电效率。

本实施例中,支架盒体3包括中框、面盖和底壳三个部分,面盖通过卡扣固定在中框上;面盖上还设置有缓冲胶垫用于保护被夹持的移动终端底壳;中框上设置有导轨和导槽用于装配夹持装置和充电装置,并为夹持装置的松开和夹紧运动提供空间;底壳通过螺丝固定在中框上,同时固定住安装在中框上的夹持装置;安装装置设于底壳的背面,安装装置设置有卡口用于安装和固定与支架盒体3连接的万向球头底座;万向球头底座通过螺丝固定在支架盒体3的底壳上;万向球头可以是磁性球头或螺母机械夹紧万向球头;万向球头底座的丝扣转动连接夹紧螺母;夹紧螺母上设置有一片或者多片较高凸起的旋翼,方便转动螺母时手指的定位并且非常省力;而且通过万向球头,可以将支架盒体3进行360度的转动,其上边的移动终端在被夹持装置夹紧的情况下,也能跟随盒体一起转动,实现对移动终端横屏的观看,方便了客户需要使用横屏的情况,且在当移动终端不是正对着用户时,用户还可以调整至自己方便查看的角度,而不需要用户在开车时查看导航时,还需要侧着身子,减少侧身带来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安装装置还可以为与转动弯管连接的固定座,应用于懒人支架上,移动终端支架通过与转动弯管的连接,可以实现对手机等移动终端位置的调整,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性。应当理解,上述结构对应的有益效果,(如:对移动终端完成预设后,通过拨片组件快速安装和取下)此处也应能实现,故不在赘述。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推杆按钮10,将推杆按钮10与压紧滑块7活动连接,所述推杆按钮10与所述压紧滑块7斜面活动连接,具体地,推杆按钮10与压紧滑块7连接处可设置为三角形、梯形或者其他形状,设置成上述形状的推杆按钮10可以使压紧滑块7的位置发生改变,即当按下推杆按钮10时,推动压紧滑块7向上运动,并导致压紧滑块7上的第三齿条71与第四齿条23脱离接触,松开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此时,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在扭力弹簧 101的驱动下自动向两边移动,此时松开推杆按钮10,则压紧滑块弹簧72推动压紧滑块7向下移动知道第三齿条71和第四齿条23重新啮合,使得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停止移动;具体地,在操作时(以操作手机为例),在第一次夹持手机或更换了不同宽度的手机时,可以先按下推杆按钮10使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分开到大于手机宽度的位置后松开推杆按钮10,用一只手将手机平放在支架盒体3的面盖上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向内挤压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到合适的位置后松开,此时压紧滑块7在压紧滑块弹簧72驱动下向下移动并将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固定,从而实现对手机的夹持和位置预置;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通过设置成推杆按钮10和第二扭力弹簧102,通过第二扭力弹簧102 来替代上述压力弹簧72推动压紧滑块向下移动的工作,应当理解,在其他构件不便的情况下,将压力弹簧72换成第二扭力弹簧102可同理实现上述功能。特别地,在支架盒体3与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还设有第一扭力弹簧101,当压紧滑块7向上抬起后,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会在第一扭力弹簧101的作用下自动向两端打开,即需要调整第一夹持臂1与第二夹持臂2之间的距离时,只需将推杆按钮10向里按下不动,此时推杆按钮10在压紧滑块下方的横截面积增大,压力弹簧72向上压缩,使得整个压紧滑块7向上抬起,同时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在第一扭力弹簧101的作用下向两端打开,当第一夹持臂1与第二夹持臂2之间的距离达到一定值后,将移动终端放入,松开按下的推杆按钮10,此时压力弹簧72处于压缩的状态,会有向下进行伸开的力,在与推杆按钮10作用力不大的情况下,会自动将压紧滑块7下压,将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 固定,同时在第二扭力弹簧的作用下将推杆按钮10向外推出,从而限定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上设有第一齿条12,第二夹持臂2 上设有第二齿条21,第一齿条12、第二齿条21分别与齿轮8的两侧啮合,通过在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上设置与齿轮8啮合的齿条,便于实现第一夹持臂1与第二夹持臂2同步拉开和同步固定的技术方案,此外,也可以将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设置成与所述齿轮8对应的沟槽、或者通过传动装置连接,优选为齿条型,设置成齿条型也可便于生产时的加工,节约成本。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还设有第四齿条 23,第四齿条23与第三齿条71啮合,通过在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设有第四齿条23,与压紧滑块7上的第三齿条71进行啮合,进一步地,将第三齿条71与第四齿条23设置为单向齿条,可便于当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打开时,第三齿条71与第四齿条23的分离,应当理解,第四齿条23上的齿牙应当多余第三齿条71的齿牙,这样当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位置发生改变时,其对应第四齿条23与第三齿条71啮合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优选地,第四齿条23上的齿牙的方向为与对应第一夹持臂1或者第二夹持臂2向外运动方向倾斜,这样设置可以在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设置的距离过宽时,手动将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的距离减少,将移动终端固定住。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臂1包括第一弹性凹槽51和第一夹持臂本体,所述第二夹持臂2包括第二弹性凹槽52和第二夹持臂本体和第二弹性凹槽52,所述第一弹性凹槽51与所述第一夹持臂本体连接,所述第二夹持臂与第二弹性凹槽52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凹槽 51与所述第二弹性凹槽52相对设置。进一步地,弹性凹槽的大小应大于移动终端的大小,但是不能过大,避免夹不紧的情况出现,具体地,弹性凹槽内还设有与移动终端摩擦系数大的软胶,所述软胶用于增大弹性凹槽与移动终端的摩擦力,防止移动终端从移动终端支架座上脱落下来。

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凹槽51或所述第二弹性凹槽52上还设有拨片组件,设有拨片组件的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与弹性凹槽夹持臂转动连接,通过设有拨片组件的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与弹性凹槽夹持臂转动连接,可以将第一弹性凹槽51 或第二弹性凹槽52的方向改变,从而可以实现将移动终端从弹性凹槽内取下和放进去。具体地,将移动终端放入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之间,通过调整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的合适宽度之后,利用弹性凹槽将移动终端固定好(此时两个弹性凹槽朝向的方向是相对的),之后再从弹性凹槽取下固定好的移动终端,只需要将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设有的拨片组件拨下,改变其中一个弹性凹槽朝向的方向,就可以将移动终端取下。

本实施例中,拨片组件设有内拨片112、外拨片113,内拨片112 与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固定连接,内拨片112与外拨片113固定连接,当夹持组件的位置固定后,只需向内压外拨片113 使拨片组件向内转动直到被限位,同时内拨片112向上推移动终端使移动终端松开;拨片内侧设置有凹槽用于固定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外拨片113中间设置有手指位,方便在预置移动终端夹持位置时向内压紧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放入移动终端时,只需将移动终端的一边先放入,另一边下压内拨片112,使整个拨片组件向外移动,从而将移动终端放入。拨片组件的外侧上还设有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对齐标识117,用于引导用户放移动终端时,将移动终端中心与移动终端对齐标识117对齐。拨片组件还设有一个或多个限位卡扣,下压所述内拨片使拨片向外转动直到被限位卡扣限位;所述拨片外侧设置有外拨片,向内压外拨片使拨片向内转动直到被限位卡扣限位。具体地,设有两个限位卡扣,放上手机等移动终端时(以下以手机为例进行描述),将手机的另一个侧边靠在另一边的夹持臂弹性凹槽上,用手机侧边下压所述内拨片112,到底后第一限位卡扣 114卡在夹持臂臂弯上,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上还设有与第一限位卡扣114匹配的过盈115,过盈115包括多个凹槽,通过多个凹槽可以多次限制第一限位卡扣114的位置,可便于对拨片组件位置的微调整,使对移动终端进行更好的夹持,第一限位卡扣114与第一夹持臂本体或第二夹持臂本体产生反向的夹持力,移动终端被第一夹持臂1和第二夹持臂2紧紧夹住;同时,第二限位卡扣116也会卡在夹持臂上设置的弹性卡口上,产生辅助夹持力;单手操作取下移动终端时,轻轻捏住移动终端下半部分的同时,向内下压外拨片113到底,带动内拨片112向上转动松开并顶出手机,此时可顺势取下移动终端;取出手机后,在限位卡扣的作用下,拨片组件11保持住这个状态,方便下一次放上手机等移动终端时直接压下内拨片112以夹住手机等移动终端;如此,便可以实现单手对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放入和取下操作。

本实施例中,弹性凹槽(包括第一弹性凹槽51和第二弹性凹槽 52)的宽度应大于移动终端的厚度,但是不能过大,避免夹不紧的情况出现,具体地,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采用与手机等移动终端摩擦系数大的软胶,所述软胶软硬程度合适,保持与移动终端的有足够大的摩擦力,防止移动终端从移动终端支架座上脱落下来;同时,软胶的弹性可以保护手机等移动终端表面不被刮花,缓冲汽车颠簸时对手机等移动终端造成的冲击;此外,设有拨片组件的第一夹持臂1或第二夹持臂2内侧上部设置了特殊的手机侧面按键避让U 形凹槽1121,第一弹性凹槽51或第二弹性凹槽52和内拨片112上设置了特殊的手机侧面按键避让U形凹槽1121,避免有中部按键的移动终端在被夹持时导致按键被按下导致的误操作。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充电装置,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固定于支架盒体3上,具体地,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多匝充电线圈,通过多匝充电线圈可以为移动终端中的电源进行充电,解决了当在充电需要取下移动终端时还要将数据线拨下的问题,同时实现了随时为手机补电,用户在开车过程中使用手机导航、播放语音时不必担心手机电量耗光,极大的方便了车主用户,改善了车主用户在车上使用手机的体验。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包括无线充电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无线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主板连接,无线充电主板固设与支架盒体3 上,无线充电主板的位置不做限定,可以实现与无线充电线圈连接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即可,优选地,可以将无线充电主板与支架盒体3 贴合设置,节约本申请移动终端支架座的设计空间,减少对车辆内部空间的使用,避免了因移动终端支架座过大,对驾驶员的视线的干扰和出风口出风的阻挡。

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装置还包括USB接口4,USB接口4用于连接电源,使无线充电装置可以给移动终端供电,进一步地,若移动终端电量较低,又急需快速充电时,也可以通过电源直接给移动终端进行有线充电,可实现对移动终端的快速充电。

本实施例中,支架盒体3设有若干散热孔,通过设置若干散热孔可以将充电装置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防止因无线充电装置在充电过程中过热,无法长时间充电,进而延长了移动终端在移动终端支架座上充电的时间。此外,将热量快速的散发出去,也可以提高移动终端的充电效率。

本实施例中,支架盒体3包括中框、面盖和底壳三个部分,面盖通过卡扣固定在中框上;面盖上还设置有缓冲胶垫用于保护被夹持的移动终端底壳;中框上设置有导轨和导槽用于装配夹持装置和充电装置,并为夹持装置的松开和夹紧运动提供空间;底壳通过螺丝固定在中框上,同时固定住安装在中框上的夹持装置;安装装置设于底壳的背面,安装装置设置有卡口用于安装和固定与支架盒体3连接的万向球头底座;万向球头底座通过螺丝固定在支架盒体3的底壳上;万向球头可以是磁性球头或螺母机械夹紧万向球头;万向球头底座的丝扣转动连接夹紧螺母;夹紧螺母上设置有多片较高凸起的旋翼,方便转动螺母时手指的定位并且非常省力;而且通过万向球头,可以将支架盒体3进行360度的转动,其上边的移动终端在被夹持装置夹紧的情况下,也能跟随盒体一起转动,实现对移动终端横屏的观看,方便了客户需要使用横屏的情况,且在当移动终端不是正对着用户时,用户还可以调整至自己方便查看的角度,而不需要用户在开车时查看导航时,还需要侧着身子,减少了测身带来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安装装置还可以为与转动弯管连接的固定座,应用于懒人支架上,移动终端支架通过与转动弯管的连接,可以实现对手机位置的调整,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性。应当理解,上述结构对应的有益效果,(如:对移动终端完成预设后,通过拨片组件快速安装和取下)此处也应能实现,故不在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