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耳式耳机的离头检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3801发布日期:2019-10-14 20:08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入耳式耳机的离头检测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4月4日提交的、名称为“off-headdetectionofin-earheadset”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no.15/478,681的权益,该申请要求于2017年2月24日提交的、名称为“off-headdetectionofin-earheadset”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2/463,202的优先权,其内容以其整体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本说明书总体上涉及入耳式听音设备,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入耳式听音设备的离头检测的系统和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一个方面,一种用于入耳式耳机的离头检测系统,包括:输入设备,其接收音频信号、前馈麦克风信号和驱动器输出信号;预期输出计算电路,其基于音频信号、前馈麦克风信号和离头数据的组合来预测驱动器输出信号的值;以及比较电路,其比较向驱动器提供的观察到的输出信号和计算出的预期输出,以确定入耳式耳机的离头状态。

方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以下特征。

输入设备可以包括有源降噪(anr)电路,其处理反馈麦克风信号。

输入设备可以包括有源降噪(anr)电路,其处理反馈和前馈麦克风信号两者。

至少比较电路被构造和布置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一部分,其比较驱动器输出信号、音频信号以及反馈和前馈麦克风信号以确定入耳式耳机的离头状态。

离头检测系统还可以包括信号监测电路,其测量前馈麦克风信号和音频信号。

离头检测系统还可以包括信号监测电路,其测量前馈麦克风信号和音频信号。

离头检测系统还可以包括离头模型,该离头模型处理根据声学传递函数产生的离头数据,当设备被从耳朵移除时,该声学传递函数改变幅度。

预期输出计算电路可以基于来自信号监测电路的音频信号和前馈麦克风信号以及来自离头模型的离头数据的组合来预测驱动器输出信号的值,并且比较的结果可以确认预测的驱动器信号类似于测量信号,然后离头状态得到确认。

在另一方面,一种用于执行适配质量评估的方法,包括:在佩戴耳塞时检测离头状态;执行离头检测系统;并且显示关于离头状态的信息反馈。

方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以下特征。

执行离头检测系统可以包括:由输入设备接收音频信号、前馈麦克风信号和驱动器输出信号;通过预期输出计算电路基于音频信号、前馈麦克风信号和离头数据的组合来预测驱动器输出信号的值;并且通过比较电路比较向驱动器提供的观察到的输出信号和计算出的预期输出,以确定入耳式耳机中的离头状态。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信号监测电路测量前馈麦克风信号和音频信号。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通过离头模型来处理根据声学传递函数产生的离头数据,当设备被从耳朵移除时,该声学传递函数改变幅度。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基于来自信号监测电路的音频信号和前馈麦克风信号以及来自离头模型的离头数据的组合来预测驱动器输出信号的值,其中当比较的结果确认预测的驱动器信号与测量信号类似时,然后离头状态得到确认。

在另一方面,一种用于听音设备的控制系统,包括: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响应于检测事件而重新配置参数;以及有源降噪(anr)电路,其至少管理基于反馈的降噪功能。

方面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以下特征。

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助听系统,其将增益与音频信号组合并将修改的音频信号输出到anr电路。

控制系统还可以包括增益减小系统,当听音设备被从耳朵移除时,该增益减小系统减小振荡。

另一方面,一种用于离头检测的方法,包括:对前馈麦克风信号和输入音频信号执行信号处理,以确定驱动器输出信号的估计离散变换;确定驱动器输出信号的实际离散变换;以及比较实际离散变换和估计离散变换;当实际离散变换和估计离散变换被确定为足够相似时,确定离头状态。

方面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以下特征。

在反馈anr环路有效的选择频率下,可以针对驱动器输出信号、前馈麦克风信号和音频信号中的每个信号计算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构思的示例的上述和进一步的优点,其中相同的数字表示各个附图中的相同结构元件和特征。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将重点放在说明特征和实现的原理上。

图1是根据一些示例的入耳式听音设备的框图和入耳式听音设备操作所在的环境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些示例的包括听音设备的离头检测系统的架构的信号流程图。

图3a-图3d是示出当入耳式耳机从在头状态转换到离头状态时声学传递函数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4是根据一些示例的用于离头检测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些示例的由用户界面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的视图。

图5a-图5j是图5的流程图的屏幕截图的详细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听觉受损用户的听音设备主要增加所需环境声音的水平。然而,这种设备易受由听音设备的增益驱动的不稳定性以及由于外部麦克风相对于耳机驱动器的放置以及驱动器和外部麦克风之间存在声学传递路径的影响。声学传递路径由从扬声器到麦克风的传递函数表征,经放大的信号由该传递函数导出。在听音设备的耳塞被插入耳朵、从耳朵移除听音设备或者当听音设备在独立环境中完全在离头时(任何一个都可能在声学传递路径相对高效的频率处导致不希望的反馈振荡),该传递函数的幅度增加。相反,当耳塞正确地插入耳朵中时,在扬声器和麦克风之间形成挡板,减小了驱动器到麦克风传递函数的幅度,从而防止或减小了振荡。注意,这里讨论的反馈是指在耳机输出和前馈麦克风之间的不期望的正外部反馈环路,而非用于降噪目的使用内部麦克风的有意负反馈。

可以提供反馈消除算法以避免振荡,但是通常仅增加大约10db的稳定增益,并且对于可选择增益的整个范围无效。结果,当将设备从耳朵被移除(即,离头)时,并且当设备被戴上或移除、佩戴或摘除时,除了减小增益,可以做很少的事情以避免发生不期望的振荡。

因此,根据一些示例的系统和方法可以通过自动减小增益来减小不期望的振荡。

为了避免当耳机没有正确地插入耳朵时耳机驱动器和外部麦克风之间的长期不期望的反馈振荡,公开了一种离头检测系统和方法的示例。在这些示例中,当检测到离头状态时,增益自动减小,直到耳塞被重新插入耳朵之后。因为系统的长时间振荡是不期望的,所以根据一些示例的离头检测系统被配置为识别耳塞移除(例如,在移除后大约0.25秒内),并且在移除后大约1秒内完全减小设备增益。

除振荡减小之外,离头检测的使用可以包括数据收集以确定设备是否未被佩戴以及如果设备长时间处于离头而自动关闭设备。对于这些使用,算法可以被实施为离头检测系统和方法的一部分,该系统和方法针对被定位在佩戴者的耳朵内的耳机的可接受的适配与耳塞没有正确地密封耳道的不良适配之间的范围内的异常情况或极端情况来监测系统。对于这些使用,算法必须在所有增益水平上都是可靠的,但是反应时间并不重要。另外,与振荡不相关的离头检测的使用包括但不限于:1)检测设备何时不再在使用中,然后应关闭电源或置于低功率状态以节省电池电量;2)当仅一只耳朵被佩戴时,重新配置诸如双耳麦克风阵列(例如,于1月31日授权的美国专利no.9,560,451,其内容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文)之类的设备的性能;3)提取有关佩戴耳朵的数目以及处于什么情况的使用数据;和/或4)在耳塞的在头/离头状态下通过用户界面向用户提供反馈,以使用户能够检测并纠正非常差的耳塞适配。

如图1所示,入耳式听音设备10包括:前馈麦克风102和反馈麦克风104,其感测在佩戴者的耳朵处的声音;处理器110或控制器,其增强声音;以及声学驱动器106,其对佩戴者的耳道输出增强的声音。入耳式听音设备10的控制器110包括有源降噪(anr)电路系统112,其用于管理基于反馈和前馈的降噪功能。在这些示例中,反馈anr是所需要的,并且前馈anr是可选的。

控制器110包括离头检测系统114,该离头检测系统114被构造和布置成检测设备10何时从佩戴者的耳朵被移除。在一些示例中,离头检测系统114执行信号处理,其中计算从anr电路112读取的一个或多个信号的离散变换。控制器110还可以包括助听系统116,助听系统116执行各种功能,例如,手动或自动增益控制、压缩、滤波等。一旦离头检测系统114被构造,就可以在助听系统116内构造和布置互补的离头增益减小系统117,以便在从耳朵移除设备时减小振荡。虽然控制器110被示为入耳式听音设备10的部件,在一些示例中,控制器和相关电子设备远离入耳式部件,并且通过电缆或无线连接到入耳式部件。而且,在一些示例中,离头检测系统114可以在没有助听系统116和/或增益减小系统117的情况下操作。

反馈和前馈anr两者都可以由入耳式听音设备10使用,尽管如前所述,需要反馈anr。特别地,反馈anr系统的闭环频率响应处于在头和离头状态中必须是可测量地不同的。在该示例中,前馈anr是可选的。

入耳式听音设备10可以是有线的或无线的,以用于连接到其他设备。入耳式听音设备10可以具有允许设备被佩戴在用户的一只或两只耳朵附近的物理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带有一个或两个听筒的耳机、头戴式耳机、挂脖式耳机、带通信麦克风(例如吊杆麦克风)的耳机、无线耳机、单耳机或耳机对、以及包含听筒的帽子或头盔,以实现音频通信和/或启用耳朵保护。例如,个人声学设备的其他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具有整体电声电路系统(包括入耳式听音设备10)的眼镜,对此,本文所公开的内容和本文所要求保护的内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些示例中,入耳式耳机可以包括用于每个耳朵的耳塞。这里,离头检测系统114可以在每个耳塞处独立操作。在一些示例中,耳塞使用来自另一耳塞的信息来操作以改进检测。

在操作中,前馈麦克风102检测来自外部声学源的声音。anr电路110基于通过耳塞进入耳朵的声音的预期被动传递函数产生抗噪声或负压信号等以消除检测到的声音,并且向声学驱动器106提供抗噪声。反馈麦克风104被定位在声学驱动器106的前面,或者更具体地,在佩戴时与声学驱动器106和佩戴者的耳鼓共用的声学体积中,使得它以与佩戴者的自然听觉功能相似的方式检测声音。反馈麦克风104还检测来自声学源的声音,无论其穿透耳塞的程度如何;anr电路112处理声音并且产生抗噪声信号,该抗噪声信号被发送到声学驱动器106以消除环境噪声。两个麦克风102、104的存在允许anr电路112抑制更宽频率范围的噪声,并且对于适配(例如,用户佩戴耳机的方式)比仅有一个麦克风更不敏感。在一些示例中,anr电路112可以提供基于反馈的anr和基于前馈的anr。然而,在其他示例中,两个麦克风不是必需的,更具体地,不需要由前馈麦克风102启用的前馈anr功能。在该示例中,前馈麦克风102提供要被放大的信号,因此在没有它的情况下,在增益减小系统中没有不稳定性要解决。另外,前馈麦克风102用作离头检测系统114的输入。扬声器输出信号还用作离头检测系统114的输入,但是如果没有使用反馈麦克风104的基于反馈的anr,则它不能提供该功能。

再次参考离头检测系统114,在一些示例中,离头检测系统114在专用处理器中实现,例如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其比较向驱动器提供的输出信号(d)、输入音频信号(a)以及分别到麦克风102、104的输出(s,o),以确定入耳式耳机的离头状态。在其他示例中,离头检测系统114被实现为在提供anr电路112的dsp内或者在通用微处理器(诸如可以是无线通信子系统的一部分)中的附加处理。

图2是根据一些示例的包括图1的离头检测系统114的架构的信号流程图。图1的离头检测系统114可以被构造和布置为离头监测电路208,其通过将系统的当前状态与处于离头状态的系统的预期状态进行比较来检测设备10何时被从头部取下。离头监测电路208的一些或全部可以是dsp等的一部分。离头监测电路208的输出可以被提供给离头增益减小系统117。滤波器、求和放大器和其他元件在控制器110的硬件中实现,其可以是硬连线的或通过软件而被配置的。在一些示例中,图2中的anr系统在一个处理器处执行,并且图2中的其他元件(例如,助听系统116、离头增益减小系统117和离头监测电路208)在另一个处理器上执行。

标记为gij的传递函数是指从输入信号“j”到输出信号“i”的物理传递函数。例如,gsd指的是从应用于驱动器106的电压到在反馈麦克风104或系统麦克风处测得的电压的物理传递函数。

包括数字滤波器202、204、206的anr系统接收输入信号,诸如音频信号(a)。音频信号(a)可以包括语音、音乐或其他声音相关的音频流。音频信号(a)还可以包括由助听系统处理的外部声音。音频信号(a)通过第一数字滤波器202,其由已知的传递函数(keq)表示。第一数字滤波器202的目的是均衡音频(a)流输入,使得在给定耳塞系统的声学特性和反馈anr环路的特性的情况下,其在耳鼓处听起来合适(如由佩戴者所听到的)。在这样做时,均衡的音频流被输出到求和放大器210。

在第一求和放大器210处还接收来自第二数字滤波器204的输出以及来自第三数字滤波器206的输出,来自第二数字滤波器204的输出由用于处理和滤波在前馈麦克风102处测得的声音的已知传递函数(kff)表示,来自第三数字滤波器206的输出由用于处理和滤波在反馈麦克风104处测得的声音的已知的传递函数(kft)表示。传递函数kff和kft(分别)在入耳式听音设备中提供反馈和前馈anr。由前馈麦克风102拾取的信号(o)可以包括外部声音和不相关噪声(n0)的组合。噪音(n0)可以包括由麦克风102产生的电传感器噪声、声学风噪声、或者由摩擦耳塞的物体产生的声学噪声。

由反馈麦克风104拾取的信号(s)可以包括在由耳塞提供的任何被动衰减之后保留的外部声音、由驱动器106产生的任何声音以及不相关的噪声(ns)的组合。噪声(ns)可以包括由麦克风104产生的电传感器噪声和通过敲击耳塞产生的声学噪声。在麦克风周围的空间体积中对驱动器输出和其他声学源进行声学加和,表示为加法元件214。当耳塞从头部被移除时、或者在耳朵内部的适当位置处但是未密封良好(即,被称为泄漏)时,来自驱动器106的声音还可以通过传递函数god到达前馈麦克风102,如加法元件212所示。在这些场景中,传递函数god可以允许大量能量到达前馈麦克风102,并且可能导致不稳定性或振荡。

在反馈麦克风104处接收的外部声音可以通过表示为nso的类似传递函数的关系而被建模为与在前馈麦克风102处接收的声音不同。这与耳塞的被动传输损失密切相关。

再次参考求和放大器210,第一、第二和第三数字滤波器202、204、206的输出在求和放大器210处相加,其产生到声学驱动器106的输出。得到的驱动器信号(d)还被输出到离头状态监测电路208。驱动器106的驱动器电压(即,从求和放大器210输出的信号)与反馈麦克风104的反馈麦克风信号(s)(例如,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被示出为传递函数(gsd)。

当设备从耳朵被移除时,声学传递函数gsd和nso两者都发生显著变化。一般而言,gsd在低频率处幅度减小,并且nso在高频率处幅度增加。虽然在gsd和nso中跟踪这些变化将有助于离头检测,但是当反馈滤波器(kfb)被接通并且形成反馈环路时,这些传递函数不能单独进行测量。相反,必须通过观察反馈环路的行为的变化来间接监测这些传递函数的变化。

对于图2中所示的系统,前馈麦克风(o)、音频输入(a)和指令的驱动器输出(d)之间的频域关系在等式1中以数学方式提供如下:

等式1:

因为该等式包含声学传递函数gsd和nso,所以当从耳朵移除设备时,驱动器信号与两个输入(o)和(a)之间的关系将改变。因此,通过使用由信号监测电路220测得的输入(o)和(a)、已知的滤波器k、以及处于离头状态的声学传递函数gsd和nso的模型222,等式1可以预测在离头状态下的驱动器信号(d)的内容。期望输出计算电路221根据等式1执行功能,并且基于来自信号监测电路220的音频信号(a)和前馈麦克风信号(o)以及离头数据(例如,对应于存储在离头模型222中的传递函数(nso,gsd)的值)的组合来预测输出信号。如果预测的驱动器信号类似于实际测量信号,则离头状态得到确认。

图3a-图3d是示出输入(o)和(a)与驱动器输出(d)之间的传递函数的曲线图。如果输入(o)或(a)中的一个输入相对于另一个输入非常小,则可以单独测量传递函数。这些传递函数针对离头状况(虚线)和各种入耳适配(实线)来示出,其中具有不同的声学泄漏。在入耳和离头状态之间存在最大差异的频率范围从60hz到600hz,其中反馈环路在该特定设备中最活跃。通过观察该范围内的频率,可以最容易地区分入耳和离头状态。

另外,图3a-图3d示出,从输入(o)和(a)到驱动器(d)的传递函数总体上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当入耳式耳机从良好的在头适配过渡到离头状态时,如图3a和图3c所示,在反馈anr环路有效的情况下,等式1的两半中的两个传递函数都幅度增加,并且如图3b和图3d所示,它们的相应相位总体上沿相同方向移动。因此,不需要考虑两个输入信号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假阳性结果(如下所述)。

图4是根据一些示例的用于离头检测的方法400的流程图。方法400中的一些或全部可以由参考图1-图3描述的入耳式听音设备10的控制器110执行。方法400的步骤401-403可以从离头检测算法导出,该离头检测算法针对被定位在佩戴者的耳朵内的耳机的可接受的适配与耳塞没有正确地密封耳道的不良适配之间的范围内的异常或极端情况来监测系统。因此,图1的控制器110可以包括例如实现离头检测系统114的专用计算机或子例程,其被编程为执行离头检测算法。

在步骤401,在反馈anr环路有效的选择频率处,针对驱动器信号(d)、前馈麦克风信号(o)和音频信号(a)中的每个信号的离散傅里叶变换(dft)例如通过在离头检测系统114处执行的信号处理来进行计算。例如,频率范围可以在上面提到的60-600hz之间,但不限于此。在该示例中,两个选择频率可以包括125hz和250hz,但不限于此。其他频率范围和点可能同样适用,具体取决于应用。在以上示例中,使用两个频率点来减小计算复杂度。

在步骤402,例如通过将前馈(o)和音频(a)dft乘以等式1中的传递函数(其包括在信号监测电路220处采用的模型222的离头声学传递函数gsd和nso),在每个所选频率处确定估计驱动器信号dft。

在步骤403,比较在步骤401处计算的测得的驱动器dft和在步骤402处计算的估计驱动器dft。在步骤404,如果确定实际驱动器dft和估计驱动器dft相对于彼此处于预定范围内,那么离头检测可以返回真,或者返回到离头状态。

如本文所述,系统减小增益以避免相对于离头检测的振荡。在一些示例中,助听系统116可以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其与关于附图描述的处理步骤并行地处理前馈麦克风信号和/或其他外部麦克风信号。助听器dsp增加增益(“助听增益”),并且将输出与其他音频源(例如,音乐流、语音提示等)组合,将音频信号(a)输出到anr电路112。由传递函数god和助听器增益形成的环路可以在设备从耳朵被移除时引起振荡,导致在发生离头检测时增益减小。

上述增益减小仅可以例如在大声路径(即,与图2中所示的音频流(a)一起注入的放大的外部噪声)中的高频率(大于1.5khz)下执行,因为这些很容易耦合到外部麦克风(s)。音频流和低频大声音频可以保持完整,以便它们可以继续一起用作离头检测算法的输入。增益减小发生在频域中。控制器110处的压缩算法可以例如不断地调整各个频段中的增益,或者限制易于振荡的频带中的最大增益。其他增益调整方法是可能的,并且是简单的扩展。一旦确定了离头状态,最大允许增益可以开始减小,例如,以40db/s的速率。如果设备10具有比最大可允许增益更小的增益,则在离头检测和增益的任何显著变化之间将存在延迟,从而增加一些对假阳性的防止。重新插入时的增益增加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起作用。

以下是图4中所示的方法400的实现的示例,并且在图1和图2的控制器110处执行。在一些示例中,方法400每秒评估32次,但不限于此。在该示例中,入耳式听音设备10最初在耳朵中,并且对于离头检测报告为假。在0秒时,设备10从头部被移除。在0.25秒后,开始以-40db/s的速率减小最大可能增益。在0.75秒之后,公差减小,并且系统开始要求以一个频率而不是两个频率来满足离头条件以减小假阴性。0.5秒延迟被引入以通过对附加的在头时间采样来减小假阴性数据,并且还允许用户结束耳塞内的物理交互(例如,由于用户的手的紧密接近到了耳塞),该物理交互否则可能由于机械扰动或声学gdo(参见图2)灵敏度的增加而导致不期望的振荡。如果在该序列期间,由于噪声源的显著,方法400的评估未能返回离头状态,则序列重新开始,并且如果已经发生任何增益减小,则它开始再次斜坡上升。

当设备10在离头达至少0.75秒后首次重新插入时,将发生以下顺序。在0秒,重新插入设备10。在0.5秒后,最大可能增益以40db/s的速率增加。容差增加——要求在两个频率而不是一个频率满足离头条件以减小假阳性。在移除器件时减小增益之前引入0.25秒延迟。如果在该序列期间,方法400的评估由于入耳式设备的不完全插入而返回离头状态,则序列将重新开始。上述时间和斜坡率数据可以基于典型的设计考虑而变化,诸如耳塞声学的振荡灵敏度、假阳性/假阴性的容差、计算复杂性等。

执行时由离头检测系统的示例所采用的算法的响应时间呈现出假阳性率的折衷,其中离头检测系统不识别针对足够高的增益以振荡所设置的耳机确实是离头的。例如,采用离头检测算法的系统可以在移除之后0.25秒时开始(即,在离头状态)减小增益,并且如果增益最初为高,则增益减小可以发生达一秒或更长。在该示例设置中,假阳性率将取决于耳塞适配质量,对于良好适配,假阳性率小得多,并且对于非常差的适配,即,其中耳塞未正确密封耳道导致“声音泄漏”,假阳性率约为1%。在其他示例中,如果用户正在处理耳机或足够快地走动使得由耳塞摩擦衬衫产生的噪声被误认为是在头的迹象,则离头检测系统还可以容忍偶然的假阴性。在典型的使用场景中,当耳机被佩戴在身体上但是没有被佩戴在耳朵上时,诸如披在肩膀上,假设用户将很快再次使用它,因此由于不使用而断电并不重要。然而,通过实现本文中描述的自动断电功能可以节省电池寿命,例如,如果用户将其取下并且将其放置在桌面上,它在桌面上保持静止一段预定的时间(例如,几个小时),则将设备断电。

众所周知,在佩戴后,耳塞适配不良可能会使听音设备的性能变差,并且例如,anr将受到限制在没有振荡的情况下应用的稳定增益的量。在佩戴设备之后耳塞没有适当地适配到用户的耳朵中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系统检测到离头状态,例如,如上面在图1和图2中所描述的。可以通过在个人计算设备处呈现并且由个人计算设备执行的用户界面使用离头检测和对用户的信息(例如,信息反馈)的组合来改进耳塞适配,从而改进听音设备的性能。这种用户界面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在计算设备处执行的无线连接的应用向用户的离头状态的视觉反馈、向用户指示离头状态的可听提示(例如,音调或语音)等。

图5示出了无线连接的应用的一个示例,或者更具体地,用户界面(ui)的一组屏幕截图。在离头检测时,设备可以将检测事件发送到无线连接的应用501(还参见图5a),例如通过蓝牙连接或其他电子通信。例如,从屏幕截图501到屏幕截图502(还参见图5b)的转换可以涉及状态转换,例如,当应用检测到(602)至少一个耳塞已经改变状态时,例如,从入耳状态转换到离耳状态。屏幕截图501和502中所示的用户界面显示可以被称为“主屏幕”。响应于用户在屏幕截图502处选择(604)警报按钮等,可以在用户界面处显示屏幕截图503。

如屏幕截图503所示,横幅(banner)551可以指示一个或多个耳塞的离头状态。在其他示例中,用户可以选择(例如,点击)横幅551,横幅551又导致屏幕改变,其中显示“帮助呈现”子屏幕505(还参见图5c),由此用户可以接收显示的细节,个人听音设备的适配质量可能会限制用户的听音设备的性能并且使其看似像在离头。在一些示例中,用户可以决定返回(606)到主屏幕,例如,在屏幕截图501中示出。这里,用户可以选择电气显示的箭头517、或图标、按钮等。

按钮、图标或其他子屏幕电子显示504示出了在头/离头状态的实时显示,其通过颜色变化指示耳塞何时被检测为在头或离头。这允许用户改进耳塞的声学密封,例如通过更深的插入、耳塞的扭曲或者选择备选的耳塞尺寸,直到改进适配结果,其驱动在头检测和指示符504的改变。

返回子屏幕505,当用户在子屏幕505处选择按钮、图标等时,在一个或多个帮助屏幕处可访问(608)进一步的帮助,例如,分别在屏幕截图506、507和508处示出(还参见图5d、图5e和图5f)。帮助屏幕中的信息指导用户通过操作和备选耳塞选择来提高适配质量。如果需要,还向用户呈现通过按钮或链接509来禁用离头检测的机会。在一些示例中,用户可以决定返回(610)到主屏幕,例如,在屏幕截图501中示出。用户可以通过滑动(612、614)来在屏幕截图506、507和508中示出的帮助屏幕之间进行选择,或者可以选择显示元件之间的其他转换。

当用户在帮助屏幕截图507处选择链接509时,可以显示一个或多个设置屏幕,例如分别在屏幕截图510、511和512处示出。

在屏幕截图510所示的设置屏幕(还在图5h中示出),用户可以选择(618)、滑动等电气显示的箭头517、或图标、按钮等,以转换到屏幕截图511(还在图5i中示出)所示的屏幕。类似地,用户可以选择(620)电子显示的箭头、图标、按钮等以转换到屏幕截图512所示的屏幕(还在图5j中示出)。

在图5a-图5f、图5h-图5j的屏幕截图中示出的任何显示屏幕(特别地,主屏幕或设置屏幕)可以转换到图5g中的屏幕截图513中所示的应用菜单。在应用菜单中,用户可以转换到不同的屏幕,例如,设置屏幕510-512。

应当理解,前面的描述旨在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其他实施例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