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09013发布日期:2020-01-03 13:5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以及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具备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部以及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的复印机之类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与外部的信息处理装置可通信地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能够使用与图像形成装置通信连接的智能手机之类的便携终端、对该图像形成装置进行操作的图像形成装置已为公众所知。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能够通过用户所持的便携终端的操作来设定由图像读取部扫描的原稿的图像数据的发送目的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6-96546号

当用户使用便携终端操作图像形成装置时,是一只手拿着便携终端进行操作。但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有时需要进行向原稿台放置扫描的原稿等将薄片体拿在手中的工作。此时,用户能够拿着便携终端,用一只手进行所述工作,但是用一只手进行所述工作不方便。另一方面,如果在进行所述工作期间将便携终端放置到附近的桌子上之类的适合于放置便携终端的区域,则能够消除所述不方便,但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周围寻找这样的区域放置便携终端很麻烦。虽然只要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表面存在适合于放置便携终端的区域即可,但是,一般来说,图像形成装置从外观设计等角度考虑,都采用流线形的设计,并且,近年来便携终端在显示屏增大的同时,其形状也大型化。因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的上表面存在适合于放置便携终端的区域,便携终端也有可能从该上表面掉落,实际上难以放置便携终端。另外,即使放下便携终端,正在进行所述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准备下一操作,用户也希望同时确认便携终端的显示屏的内容以及操作显示部的显示屏的内容。但是,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放下便携终端进行所述工作过程中,不能确认便携终端以及操作显示部各自的显示画面的内容,用户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能够使用便携终端操作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在放下便携终端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确认便携终端以及操作显示部各自的显示画面。

本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图像读取部、箱体、操作显示部以及终端保持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所述图像读取部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上侧,从原稿读取图像。所述箱体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以及所述图像读取部。所述操作显示部设置在比所述箱体的外侧面中、预先确定的特定的外侧面更靠所述箱体的外侧,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所述终端保持部设置在所述操作显示部上,能够保持比所述操作显示部尺寸小的便携终端。

按照本发明,在能够使用便携终端操作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在放下便携终端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确认便携终端以及操作显示部各自的显示画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系统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显示部的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终端保持部的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便携终端保持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终端保持部上之前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便携终端保持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终端保持部上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终端保持部的构成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终端保持部的构成的图。

图9是表示便携终端保持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终端保持部上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终端保持部的构成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终端保持部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便于理解本发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为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表示操作显示部6的构成的主视图。此外,图1中表示卸下adf1后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0。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0设置为能够使用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将铅垂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d1。另外,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纸面右手前侧的面作为正面(前面),定义前后方向d2。此外,将所述设置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作为基准,定义左右方向d3。

图像形成装置10是具有从原稿读取图像数据的扫描功能以及根据图像数据形成图像的印刷功能、并且具有传真功能以及复印功能等多个功能的数码复合机。此外,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传真机和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adf1、图像读取部2、图像形成部3、供纸部4、控制部5、操作显示部6、通信部7以及箱体9。

箱体9为长方体的箱状。图像读取部2、图像形成部3、供纸部4、控制部5以及通信部7设置在箱体9的内部。如图1所示,箱体9具有第一收容部91、出纸部92、第二收容部93以及台阶部94。

第一收容部91形成箱体9的下部。第一收容部91收容图像形成部3、供纸部4、控制部5以及通信部7。第一收容部91的前表面形成箱体9的前表面9a(参照图1)。出纸部92形成于第一收容部91的上部。由图像形成部3形成了图像的薄片体被排出到出纸部92中。第二收容部93设置在出纸部92的上侧,形成箱体9的上部。第二收容部93收容图像读取部2。第二收容部93的上表面形成箱体9的上表面9b(参照图1)。上表面9b上设置有adf1。如图1所示,第一收容部91比第二收容部93向前方突出。台阶部94由第一收容部91的上表面和第二收容部93的前表面形成(参照图4)。台阶部94上设置有操作显示部6。

adf1是输送由图像读取部2读取的原稿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其具备原稿设置部、多个输送辊、原稿按压构件以及出纸部。adf1相对于箱体9的上表面9b可开关地设置。图像读取部2包括原稿台、光源、多个反射镜、光学透镜以及ccd,能够从原稿读取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部3能够根据由图像读取部2读取的图像数据,用电子照相方式在薄片体上形成彩色或者黑白的图像。另外,图像形成部3还能够根据从外部个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具体地说,图像形成部3具备对应c(青色)、m(品红)、y(黄色)以及k(黑色)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光扫描装置(lsu)、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辊、定影装置以及岀纸盘。并且,在图像形成部3中,在由供纸部4供给的薄片体上形成彩色或者黑白图像,形成图像后的所述薄片体被排出到出纸部92。此外,所述薄片体是纸、铜版纸、明信片、信封和ohp薄片等薄片材料。

控制部5具备未图示的cpu、rom以及ram等控制设备。所述cpu是执行各种计算处理的处理器。所述rom为预先存储有用于使所述cpu执行各种处理的控制程序等信息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所述ram是作为所述cpu执行的各种处理的临时存储器(工作区域)使用的易失性存储装置。在控制部5中,由所述cpu执行预先存储于所述rom的各种控制程序。由此,由控制部5总体地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此外,控制部5也可以由集成电路(asic)等电子电路构成,还可以是与总体地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控制部不同的、另外设置的控制部。

操作显示部6是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0操作的用户界面。如图2和图3所示,操作显示部6具备硬键61、显示部62以及操作检测部63。

硬键61根据用户的操作向控制部5输入各种信息。例如,硬键61包括用于开启或关闭图像形成装置10电源的电源键、用于向控制部5输入印刷处理等执行指令的开始键以及用于向控制部5输入数字信息等的数字键等。

显示部62显示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0操作的操作画面等画面。例如,显示部62是液晶显示器。如图3所示,显示部62具有显示所述操作画面的显示面621(本发明中的第一显示面的一个例子)。

操作检测部63是能够检测用户对显示部62的显示面621的操作的所谓触摸板。例如,操作检测部63通过静电电容方式检测用户的手指等操作体与显示面621接触时的所述操作体和显示面621的接触位置。此外,操作检测部63也可以使用电阻膜方式等其他检测方式检测所述操作体和显示面621的接触。

通信部7是与外部的信息终端装置之间,能够执行无线数据通信的通信接口。例如,通信部7与所述外部信息终端装置之间根据由bluetooth(注册商标)规定的指定的通讯协议执行无线数据通信。例如,通信部7能够用被称为等级2的电波强度(2.5mw),与存在于距图像形成装置10约10m范围内的所述外部的信息终端装置之间执行基于bluetooth的无线通信。此外,通信部7也可以在与所述外部信息终端装置之间执行基于无线lan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

其中,所述外部信息终端装置包括便携终端20(参照图2)。便携终端20是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10无线通信的信息终端装置。例如,便携终端20是具备触摸板的智能手机。另外,便携终端20也可以是具备能够与通信部7通信的通信功能的平板电脑终端。

具体地说,便携终端20为长方形的平板状,比操作显示部6尺寸小。便携终端20具有沿便携终端20的长边方向长的长方形的显示面21(参照图5)。显示面21占据便携终端20的表面的大部分。

便携终端20预先安装有用于使便携终端20起到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操作显示部6功能的应用程序。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用户通过使所持的便携终端20执行所述应用程序,能够使用便携终端20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用户能够通过便携终端20的操作设定由图像读取部2扫描的原稿的图像数据的接收方。

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用户使用便携终端20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时,一只手拿着便携终端20进行操作。但是,有时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需要进行向所述原稿台放置扫描的原稿等将薄片体拿在手里的作业。此时,用户能够拿着便携终端20用一只手进行所述作业,但是用一只手进行所述作业不方便。另一方面,如果在进行所述作业期间将便携终端20放置到附近的桌子上之类的适合于放置便携终端20的区域,则能够消除所述不方便,但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周围寻找这样的区域放置便携终端20很麻烦。虽然只要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上表面存在适合于放置便携终端20的区域即可,但是,一般来说,从外观设计等角度考虑,图像形成装置10都采用流线形的设计,并且,近年来便携终端20在显示屏增大的同时,其形状也大型化。因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上表面存在适合于放置便携终端20的区域,便携终端20也有可能从该上表面掉落,实际上难以放置便携终端20。另外,即使放下便携终端20正在进行所述作业的过程中,为了准备下一操作,用户也希望同时确认便携终端20的显示画面的内容以及操作显示部6的显示画面的内容。但是,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放下便携终端20进行所述作业过程中,不能同时确认便携终端20以及操作显示部6各自的显示画面的内容,用户很不方便。

而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以下所说明,即使在放下便携终端20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确认便携终端20以及操作显示部6各自的显示画面。

以下,边参照图1以及图4~6,边对操作显示部6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图4是表示插槽661的结构的侧视图。另外,图5是表示便携终端20插入到插槽661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表示便携终端20插入到插槽661中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操作显示部6形成为沿平行于显示面621的平面扁平的长方体的箱形。如图3和图4所示,操作显示部6具有:前面6a,具有显示面621;背面6b,位于前面6a的背侧;以及上侧面6c、下侧面6d、右侧面6e和左侧面6f,分别对应前面6a以及背面6b的四边。此外,操作显示部6的形状不限定于沿平行于显示面621的平面扁平的长方体的箱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另外,操作显示部6可转动地设置在台阶部94上。具体地说,以台阶部94上沿左右方向d3延伸设置的旋转轴65为中心可转动地支撑操作显示部6。例如,固定旋转轴65的轴固定部64设置在操作显示部6的背面6b上。另一方面,能够转动地支撑旋转轴65的轴承部941设置在台阶部94上。操作显示部6通过由轴承部941可转动地支撑,沿图1以及图4所示的转动方向d4转动。由此,操作显示部6能够在显示面621相对于水平面垂直的直立姿势(如图4所示状态)、和显示面621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姿势(如图1所示的状态)之间改变姿势。如图4所示,操作显示部6在所述直立姿势的状态下,与箱体9的前面9a(本发明中的特定的外侧面的一个例子)相比,设置在箱体9的外侧。此外,操作显示部6也可以在台阶部94上以所述直立姿势固定地设置。另外,操作显示部6也可以与箱体9的左右任意一个外侧面相比,设置在箱体9的外侧。

另外,如图4所示,操作显示部6具备终端保持部66。

终端保持部66能够保持便携终端20。具体地说,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终端保持部66包括插槽661。

插槽661从操作显示部6的任意一个侧面向与该侧面相对的侧面延伸,能够插入便携终端20。具体地说,插槽661从操作显示部6的上侧面6c向下侧面6d延伸。

例如,在插槽661中,便携终端20沿便携终端20的长边方向插入。具体地说,插槽661的开口与预定尺寸的便携终端20的该便携终端20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尺寸配合而形成。

另外,如图6所示,插槽661以整个显示面21露出在外部的状态保持具有显示面21(本发明中的第二显示面的一个例子)的便携终端20。具体地说,插槽661根据便携终端20的所述尺寸形成预定的距离l1(参照图4)的深度,以使插入到插槽661中的便携终端20的整个显示面21露出在外部。

此外,插槽661也可以从操作显示部6的右侧面6e向左侧面6f延伸,或者从左侧面6f向右侧面6e延伸。另外,插槽661还可以形成为能够沿着便携终端20的宽度方向插入便携终端20。另外,插槽661也可以显示面21的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状态保持便携终端20。另外,插槽661内的相互相对的一对内壁上设置有一对弹性部件,对应便携终端20的插入产生变形而夹持便携终端20。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操作显示部6设置有能够保持便携终端20的插槽661。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用户在所述作业需要时,能够将所持的便携终端20插入到插槽661中进行所述作业。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用户,在所述作业过程中,通过使视线朝向操作显示部6,能够容易地确认便携终端20以及操作显示部6各自的显示面。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用户在所述作业结束后,操作被保持在插槽661中的状态下的便携终端20,也能够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0。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图7~9边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图7以及图8是表示突出部662以及滑板663的构成的侧视图。另外,图9是表示便携终端20保持在保持区域s1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终端保持部66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其他的构成是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通用。因此,以下只对终端保持部66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终端保持部66包括突出部662以及滑板663。

突出部662从操作显示部6的背面6b突出地设置。例如,突出部662设置在从背面6b的操作显示部6的上侧面6c向下侧面6d侧间隔距离l1的位置。例如,突出部662在背面6b上沿左右方向d3延伸设置。

滑板663隔着突出部662与操作显示部6的背面6b相对地设置,能够在收缩到背面6b的内侧的第一位置p1(参照图7)和超出上侧面6c向背面6b外侧突出的第二位置p2(参照图8)之间移动地被支撑。滑板663沿左右方向d3延伸设置,覆盖突出部662。

如图9所示,滑板663具有与突出部662相对的主体部663a、和直立设置在主体部663a的左右方向d3的两端部上的壁部663b。例如,壁部663b设置有向主体部663a内侧突出的爪部(未图示)。通过所述爪部卡合到在突出部662的左右方向d3的两侧部、沿右侧面6e以及左侧面6f的延伸方向形成的槽部(未图示)中,滑板663沿该延伸方向可滑移地被支撑。另外,滑板663被拉出到第二位置p2时,由未图示的挡块,限制离开第二位置p2的移动。

突出部662以及滑板663与背面6b一起形成能够保持便携终端20的保持区域s1(参照图7以及图8)。具体地说,保持区域s1是下侧为突出部662、周围由滑板663的主体部663a、滑板663的壁部663b以及背面6b包围、上侧敞开的空间。

保持区域s1形成为能够插入便携终端20。具体地说,突出部662的突出方向上的长度以及滑板663和背面6b的间隔距离与所述尺寸的便携终端20的该便携终端20的厚度配合而形成。

插入到保持区域s1的便携终端20,其背面的一部分由滑板663支撑。另外,当滑板663从第一位置p1向第二位置p2拉出时,由便携终端20的背面的滑板663支撑的区域增大。由此,插入到保持区域s1的便携终端20的保持较稳定。

这样,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操作显示部6设置有形成能够保持便携终端20的保持区域s1的突出部662以及滑板663。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使在放下便携终端20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确认便携终端20以及操作显示部6各自的显示画面。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为了支撑插入到插槽661中的便携终端20的背面,也可以在操作显示部6上设置滑板663。具体地说,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也可以在操作显示部6的背面设置滑板663,其在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之间可移动地支撑,并在拉出到第二位置p2的状态下,能够支撑插入到插槽661中的便携终端20。例如,插槽661也可以使便携终端20相对于显示面621倾斜的姿势进行保持,以使保持在插槽661中的便携终端20的向插槽661的插入方向后端部与拉出到第二位置p2的滑板663可接触。另外,插槽661内部的后方侧的内壁也可以是滑板663的表面。即,插槽661也可以由形成于操作显示部6的上侧面6c的缺口部以及滑板663形成。在这些情况下,滑板663也可以不具备壁部663b。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边参照图10和图11边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图10以及图11是表示转动板664的构成的侧视图。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终端保持部66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其它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是通用的。因此,以下只对终端保持部66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终端保持部66包括转动板664。

转动板664设置在操作显示部6的背面6b,在接近背面6b的接近位置p3(参照图10)和离开背面6b的分离位置p4(参照图11)之间,以背面6b上的操作显示部6的下侧面6d侧作为转动支点可转动地支撑。转动板664沿左右方向d3延伸地设置。

具体地说,转动板664以设置在操作显示部6的背面6b的沿左右方向d3延伸设置的旋转轴664a(参照图10)为中心可旋转地设置。例如,转动板664具有旋转轴664a。另外,旋转轴664a由设置在操作显示部6背面6b的轴承部支撑为可转动。由此,转动板664沿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转动方向d5转动。

其中,转动板664受到从分离位置p4向接近位置p3方向的力,能够将便携终端20夹持在与操作显示部6的背面6b之间。例如,通过设置在旋转轴664a上的扭簧664b,转动板664受到从分离位置p4向接近位置p3方向的力。

转动板664在不被施加外力的状态下,通过扭簧664b的作用力配置在接近位置p3。例如,转动板664在配置于接近位置p3的状态下,以向背面6b侧倾斜的姿势配置,自由端部与背面6b相接触。

另外,通过转动板664由用户向后方侧打开,克服扭簧664b的作用力从接近位置p3向分离位置p4转动。当转动板664向分离位置p4转动时,在操作显示部6的背面6b和转动板664之间形成能够插入便携终端20的空间s2(参照图11)。由此,通过用户将便携终端20的端部插入到空间s2中并松开转动板664,能够由背面6b以及转动板664夹持便携终端20。

例如,通过规定形状以及转动支点的位置等,使转动板664在所述尺寸的便携终端20夹持在其与操作显示部6的背面6b之间的状态下,变为相对于背面6b平行的姿势。

此外,转动板664也可以不具有扭簧664b。例如,也可以在操作显示部6上设置挡块,在形成能够将便携终端20保持在与背面6b之间的保持区域的位置,卡止转动板664的转动。

这样,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设置有能够将便携终端20夹持到操作显示部6上的转动板664。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使在放下便携终端20的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确认便携终端20以及操作显示部6各自的显示画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